6最后的姿势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共114张PPT
思考:
从这些侧面描写中,你觉得 谭千秋老师具有什么样的优秀 品质?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 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 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 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 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 势!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 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 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 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 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
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
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 一个__爱______的姿势,是一个 __责_任____的姿势,是一个_英_勇___的
姿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个姿势将永__远__留__在__人__们心中。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 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 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 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 秋!”
定格最后的姿势 张米亚老师: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
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 汤宏老师: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
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孩子们 幸运地活了下来,他却在瓦砾中牺牲。
向倩老师:身体被砸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 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用自己的身体将三位学生 保护于身体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抗灾害,保护 学生。
谭老师的妻子张关蓉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 体: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被轻轻拭去;细细梳理 蓬乱的头发,梳成他生前习惯的发型。她悲痛欲 绝地对着遗体喃喃自语: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 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 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zhuó 着想
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用)
•
是一位(大爱无疆 )的老师;
• 我们深深地( 怀念 )他,( 赞颂 )他 。
2021/3/6
当堂检测
• 三、照样子补充句子,构成连贯的排比句。 •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 如果我是一片白云,我将尽力去装点蓝天; • 如果我是一股清泉,我将滋润一方土地; • 如果我是 一棵大树 ,我将为人们撒下一片绿;荫 • 如果我是 春雨 ,我将 滋润棵棵禾苗 。
第六课 最后的姿势
执教:潘明春
2021/3/6
tán shù
谭漱
姓谭 漱口
zhī
xū
吱墟
吱呀 废墟
āo
凹
凹凸
gǎn hàn
感撼
感动 震撼
2021/3/6
quán
诠
诠释
shì
释
解释
课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谭老师的 姿势呢? 现在我们就来细读课文。
2021/3/6
2021/3/6
2021/3/6
最后的姿势
2021/3/6
6、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恪尽职守 大爱无
疆
2021/3/6
2021/3/6
2021/3/6
描写老师的诗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2021/3/6
2021/3/6
2021/3/6
当堂检测
• 二、思考:你怎样评介谭老师?
• 谭老师是一位( 称职 )的父源自;•是一位( 恪尽职守 )的老师;
•
是一位(勇敢和善 )的老师;
2021/3/6
2021/3/6
2021/3/6
伊川县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3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为了立体的体现人物的品质,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最有说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我没有急于去提炼、总结人物的品质,而是让学生去读出自己眼中的谭老师的形象,进而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最后的人生意义。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又让学生读了几首小诗,这几首诗分别以谭千秋老师的学生、妻子、女儿、母亲的角度去写的,我让学生在配乐声中去朗读,读着读着,我分明看到了学生感动的泪水,听到了哽咽的声音,我知道他们心中对谭老师的感动得到了升华。
二、紧扣题目,抓住细节,研读文本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研读这些细节描写有助于学生体会谭老师舍己为人的伟大人格。课文中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些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这些句子,体会谭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在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择,用身体守护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写法多样
从哲学的角度讲,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就文章而言,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才是为文的最高境界。《十六年前的回忆》采取了多种的描写方法.
2019-2020年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6 最后的姿势巩固辅导三十
2019-2020年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6 最后的姿势巩固辅导三十第1题【填空题】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大公无______地动山______ 生死______关血肉______糊【答案】:【解析】:第2题【填空题】你知道有哪些成语是写教师的吗?把你所知道的写在横线上。
例:诲人不倦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答案】:【解析】:第3题【填空题】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填空:《最后的姿势》是写的______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个老师:______。
他在生死攸关的一刻,______,他用自己51岁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人民赞颂他:______。
【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拼音写字,我能行。
shù kǒu quán shì āo xiàn______ ______ ______【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读《最后的姿势》下面一段话,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标点,体会其作用。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______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______地震______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______什么也不要拿______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读拼音,写词语。
tān tā quán shì fèi xū zhèn hàn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选出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坍(A.tān B.dān)塌______ 着(A.zhuó B.zháo)想______ 散(A.sàn B.sǎn)步______ 【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辨形组词。
诠______ 拴______ 栓______ 虚______ 墟______【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近字组词。
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 苏教版-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6.最后的姿势【教材分析】《最后的姿势》是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根据2008年汶川地震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改写的。
围绕“人间真情”这一单元主题,课文用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了学生的无私大爱。
本文非常的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的赞颂与崇敬之情。
本文共有12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5月12日,谭千秋老师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学校上班,从而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第二到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四个学生,即事件发生的整个经过;第八到十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记叙了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十一到十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勇于尝试,急于表达,但驾驭语言的能力还相对生硬,所以我们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擅于发现和学习新事物,所以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添加更多的知识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他们也有自己粗浅的世界观、价值观,所以我们要在讲授过程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更加正确、更加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
【教学策略及设计说明】教授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细细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感受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以及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真切感受“忠于职守、大爱无疆”的内涵,深刻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让学生学习侧面烘托的写法,体会文章是怎样通过环境和场景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理解词语的深刻含义,并能熟练运用。
6《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 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 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 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 秋!”
如何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
谭老师的英雄事迹将永存在我们心中, 他舍己救人的精神将流传千古!
品读句子: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 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 爱 _的 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__ 责任 的姿势,是一个____ 英勇 姿势,是一个____ 的姿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 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 个姿势将________________
可以看出谭老师舍生忘 死和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精读课文
从救援人员、获救的学生和老师的话中, 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用四字词 语来表达一下。
热爱学生 忠于职守 舍生忘死 舍己为人
恪尽职守 无私大爱
大爱无疆 大公无私
想一想:
舍生忘死 无私大爱
通过以上课文,说一说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文中哪句话对全文作了概括?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 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 什么也不要拿 ! 快 …… ” 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 往操场跑 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 去。 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 1、加一加标点符号 “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 2、这段话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 !符号(填标点符号) 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 3、连用五个感叹号,表示: 操场跑去。
精读课文
读一读
感悟谭老师舍生忘死和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但是,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 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在 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 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 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 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 个学生。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上《6最后的姿势》[陈小华]【市一等奖】优质课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凹”“谭”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两处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学会抓关键词体会谭千秋老师的高尚品质。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5、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能根据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大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来阅读课文,但快速浏览、并根据需要收集信息的能力还需加强。
课文《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大地震中真实事件改写的,对于生活在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来讲,地震离他们很远,而且发生地震时他们还很小,他们很难通过一篇短小的文章来体会地震的危害和可怕,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人物的品质的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品读两处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学会抓关键词体会谭千秋老师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互动)1、白板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及地震后的图片,学生观看。
2、播放图片时,教师解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大地震,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将一座座楼房夷为平地,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生命……在这样的废墟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姿势——这是一位英雄的最后的姿势。
(板书课题)活动2【讲授】预习检测,整体感知1、指导读生字词。
(用课件先出示四字词,再出示其他词语)指名读,齐读。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预学后,你的思考与疑问?(引导质疑问难)5、教师帮助归纳取舍,课件出示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有几处写到了谭老师这样的姿势?”同时出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把有关的内容画一画,圈一圈,并做批注。
丹凤县第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最后的姿势教案2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
【参考答案】
2.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二、检查预习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课文的主人公是(谭千秋)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谭千秋?(学生讲,补充)
2。请同学们准备好默写本,听老师报:
洗漱废墟震撼诠释坍塌凹下去生死攸关
3.哪些词语的意思是你预习时就了解了?(重点:震撼、诠释)“废墟”这个词能看图片说说吗?
4.你在预习中,读书的时候,你认为有哪些字要提醒大家?(指名讲)
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2.这样最后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3。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英勇的姿势顽强的姿势爱的姿势师德崇高的姿势……)
2、作家高尔基简介:
3、作品《童年》简介:
4、成书背景:
【板块二:独学】
学习方法指导:对照导学案,结合教材,组内分工完成。
1、《童年》是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
2、《童年》讲述的是()(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让学生感受阿廖沙的不幸童年,了解他在苦难中成长的经历,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正直、
善良、坚强的人。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作品简介】
1、引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苏联作家,他一生写了无数的作品,为世界文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家作品.他是谁呢?他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马克西姆高尔基是作者的笔名为最大的痛苦.这一位有着如此巨大成就的作家为什么说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
六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谭千秋(1957—2008),湖南省祁东县人,中共党员。
1982年参加工作,生前系东方汽轮机厂所属东汽中学学生工作处主任,四川省特级教师。
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中逝世,媒体报道4名学生在他的保护下生还。
被追授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英雄等。
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1957年8月,谭千秋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
谭千秋父母共有5个子女,谭千秋排行老大,家境贫寒。
1978年3月,谭千秋考入湖南大学政治专业学习。
1982年1月,谭千秋毕业分配到了四川绵竹东方汽轮机厂工作,先后在东方汽轮机厂的职工大学和东汽中学任教。
后来担任了教导主任,据说在日常工作中,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称为“最疼爱学生的老师”。
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中为救四位学生逝世,其救人的事迹广为流传。
安葬在德阳市龙井公墓里,上书“慈父爱夫谭千秋”。
救人事件2008年5月14日当晚,有新华网四川频道刊发了《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的报道,文章描述了谭千秋在危难时刻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保护的四个学生都活了。
最早报道此事的新华社记者孙闻回忆说:“刘虹利被救出拉走后,我们看见了他的舅舅,是他的舅舅跟我们说刘虹利是被她的老师救下来的,同时被救的还有3个孩子,已经被送到医院了。
我们最初就是从刘虹利的舅舅那里得到这个消息的。
第二天一早,负责登记遇难者身份的东汽集团工会的工作人员指着操场南边第三具遗体告诉我们,那就是那个救了4个学生的老师谭千秋。
”新华网在2008年5月20日刊发的《谭千秋——大爱无声铸师魂》记载谭千秋救人:下午2点多钟,谭千秋在教室上课,他正讲得起劲时,房子突然剧烈地抖动起来。
地震!谭千秋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上跑。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课后3)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
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1、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后的姿势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
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四——七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并作批注。
2、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四——七小节,画出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并认真做批注。
3、在学生交流时,相机点拨,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人物形象,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4、过渡:谭老师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大家小声读课文第三段。
5、组织学生交流,进行这样的句式训练:你就是那位救援人员,你想对谭老师说6、二三两段都描写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但描写方法不同,同学们发现了吗?将第三段删掉可以吗?小结:第二段直接描写谭老师的英雄行为我们说这叫正面描写。
第三段是通过别人的话语来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我们说这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在文中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我们以后在习作也可以学着运用。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体会一些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正确、流利读书和理解词语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自学、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借助有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想象情境等方法培养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5、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教师:1.教学课件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课1、揭题。
在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已1年多了,在地震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他们的事迹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谭千秋老师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他的事迹被写进了课文,改编成了电影。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以谭老师的事迹编写的课文《最后的姿势》。
(板书课题:6、最后的姿势)2、简介谭千秋。
(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⑵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6最后的姿势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6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5、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小组内成员互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1、预习课文并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2、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以及谭千秋的介绍。
教师: 1、课件、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时间: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以景激情,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有人说:“生命诚可贵,幸福最渴求。
”可是,由于这样一场灾难却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和幸福。
(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
看了这情景,你想说什么呢?(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课件中的视频配以教师深情并茂的解说,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
接着,让学生说说感受,学生有了最直观的印象,自然就能体会到情况的危急以及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揭示课题。
师:是呀,就是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将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6 最后的姿势》课件
4、文章第三部分中四处环境描写有什 么作用?
对文章中的写作所表达内容起到 烘托作用。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5、文章第三部分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 话语?
救援人员、学生、老师。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6、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位人物来写? 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二、课文理解 7、“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 命中最后的姿势!”这句话在文中有什 么作用? 这句话点明主题,突出主题。
本文对人物不是从正面进行庄重严 肃的描写,而是从侧面着笔,对人物进 行多层次的烘托,曲折生动地描写人物。 第三部分引用最具有说服力的三个人物 的话语,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拓展提升
爱 —献给谭千秋老师的诗歌 你用身体写出了 比任何书法作品都美的 爱 成就了一个最完美的雕像 成为永恒 弧线
心灵感悟
当灾难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他那 张开的双臂为四名学生搭起一座通往生 还彼岸的桥梁。让我们牢记那永恒的瞬 间,牢记他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随堂练习
1、选择括号里正确的字。 废(嘘 墟) 震(撼 憾) √ √ (潭 谭)氏 情(咸 感) √ √ 解(释 择) (漱 嗽)口 √ √
随堂练习
2、解释下列词语。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1、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2、你觉得谭千秋是个怎样的老师?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 3、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永生难忘--- 终生难忘
字词乐园
反义词: 摇晃--- 静止 刺耳--- 悦耳 迅速---缓慢 腾空---降落
6 最后的姿势
6 最后的姿势(主备人:张春芳)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
预习课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课件准备课时安排坍塌震撼2.读准生字,指读,齐读。
3.出示:洗漱深凹诠释这里的漱凹释写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漱(右边不是反文旁,师范写,生跟写)释(左下部分是“米”字,师范写,生跟写)凹(注意笔顺、书写要点:左低右高有动感,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3篇。
)二、结合词义读重点句子。
(一)出示坍塌1. 理解词义2. 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坍塌的情景?请你快速浏览4-7小节并勾画下来。
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坍塌了。
3.这些都是地震时的环境描写,这样的环境描写是一个整体,把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环境描写)(二)震撼(结合着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朗读这些句子,初步体会谭老师的人格)1.人们被什么震撼了?你能在文章第8小节找到描述的画面吗?2.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3.画面中哪些词语让你触目惊心?放开声音读读看。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6 《最后的姿势》(1)
单元七主备人李宝升执教人李宝升课时第1课时课题 6 最后的姿势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要点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学预案个性设计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那些日子,我们有流不尽的泪水,因为痛苦,因为悲伤,因为感动;这些日子,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发生在瓦砾之间,发生在救援途中,发生在灾区的千里之外。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四川省灾区教育系统广大教师舍生忘死抢救学生,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们牢牢地把守住了生命之门,危难时刻体现了高尚的师德和情操,用生命诠释了人性的光辉。
我们今天要学的《最后的姿势》,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师爱的赞歌,用鲜血铸造了高尚的师魂。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就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说教师再补充。
)过度:在地震中谭老师怎样保护自己的学生呢?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课件介绍:1、5.12大地震2、简介谭千秋2 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2)震撼诠释生死(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最后的姿势》说课稿教材简析:《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全文共12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写谭老师想平常一样早早赶到学校上班第二——七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的感人经过第八——十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十一——十二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申请赞颂课文用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课文通过谭老师在大灾之时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1)知识目标:认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2)能力目标: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实际、有感情朗读等方法,感悟(3)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写作意图及人物反映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品德)的情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教学准备1 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说教法:(1)背景导入,创设情境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揭示课题,走近人物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的理念长此以往,可养成学生主动学习新知、主动探究新知的好习惯课堂上,这些图片的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3)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4)导读法,导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在精读感悟时,重在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的动作、语言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急促的语调诵读,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震后人们的话语,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关键词”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说学法:(1)自主探究法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2)自读自悟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这样尊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遵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5)合作探究法“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有三处写到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首先,学生找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学生边读边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镇定、临危不惧、以学生安危为重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请学生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这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大公无私课文第三次(最后的姿势)在十一自然段,是学生们在回忆中咀嚼着痛苦,从学生们的角度丰满了谭老师的英雄形象用引读法深情读完这一小节,而后学生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自己此刻的感受由此达到“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的教学目标教学准备:课件或图片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设计意图:背景导入,创设情境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究法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设计意图:揭示课题,走近人物课堂上,学生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地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设计意图: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2)第二段:环境烘托(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六、作业:1高质量完成本课的《习字册》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3《补充习题》作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2、通过人物的行为来理解人物的可贵品质,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可贵情感,体悟人间大爱,无私奉献自己的爱3、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激动心情,从而激发爱国、爱人民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是“怎样的姿势”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教学准备】课件或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3)交流:左边(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设计意图: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设计意图: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2课后3(教参56页)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设计意图: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六、作业设计: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2 完成《补充习题》剩下作业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板书设计英雄不死,精神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