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案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
学生活动
课前互动:同学们:在(金钱、亲人、生命)中,如果让你舍去一样,你会选什么?为什么这样选?让学生谈谈感想。(课前在学生心中埋下正确取舍的价值观)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它还表达着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的姿势,是一个___的姿势,是一个___的姿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将___。”
面对废墟中惨不忍睹的血肉之躯;面对那钢铁压不弯的脊梁;面对那羽翼下鲜活的生命。谭老师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内涵,同学们让我们全体起立,共同瞻仰那座不朽的丰碑!
拉、撑、护,就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引读:“但是……?”生接“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生接“谭老师立即……”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4)如果没有谭老师这样保护,这四个学生会怎样?再次体会谭老师用无私的大爱撑起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世界。理解后指导学生朗读这个句子。课件出示:(谭老师护住学生的情景图)这是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学生的姿势。
(2)、请带着你此时的感受再读一读。
《最后的姿势》PPT课件第六课
•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 到了我们的身上。”
哪个字眼牢牢抓住了你的眼球?
• “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 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 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 生。”
• 这位老师的话里说明了什么?
2“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谭老师的英雄事迹将永存在我们心中, 他舍己救人的精神将流传千古!
• 他是一名平凡的山乡教师,当灾难降临时,却变成了一只令世界仰慕的雄鹰。这 一幕必将长久印在人们心中:汶川地震发生不久,救援者挖开垮塌的映秀镇小学教 学楼,看到一名已经气绝的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宛如一 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孩子活了下来,而雄鹰的“双翼”已然僵硬。我们只知道这 么多:“雄鹰”名叫张米亚,29岁,是映秀镇小学二年级的教师;妻子邓霞和唯一的 3岁儿子也在地震中遇难,其他亲人都不在本地。 中年人告诉我们,小学还有几 个幸存的老师和学生留在镇上。我们在一顶简陋的帐篷里找到了8岁的杨茜睿, 她恰好是张米亚班上的学生。“我们怕极了!都想往教室外面跑。”讲起地震时的 情形,小茜睿仍惊魂未定,“可是张老师大声喊‘不要慌,都趴在课桌下面’, 我们就钻到了课桌底下。前排有人趴得不够低,张老师还去按他们的头。几个同 学想往外跑,张老师就一手抱住一个,拼命压在讲台下面。这时候,房子就垮 了……” 通过人们点点滴滴的回忆,张米亚的形象在我们眼前逐渐清晰起来。他 的几位同事说:“他那么做我并不吃惊。以他的个性,他肯定先把所有孩子都送出 去,自己最后再走,腰上还要夹上两个孩子。因为他平时就很爱孩子。” 映秀小 学校长谭国强说:“张米亚是个男老师,照顾学生却比女老师还心细。有的学生走 读,下雨鞋子湿了,他就想法找来鞋给孩子换上。” 在震区采访,我们见到了一 群平凡而勇敢的人。映秀小学总共47名老师,生还者只有22人。尽管当地政府努 力劝大家尽快转移,还是有几位老师坚持留了下来,忍住失去亲人的悲伤,协助 救援队伍搜寻幸存者。有时,他们会突然哭起来,但是低头擦擦泪水,又继续在 废墟中跋涉。 在他们身上,分明也有张米亚的影子。
《最后的姿势》PPT课件解析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 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那么,谭老师仅仅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 尽责的老师吗?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谭老 师,走近他那最后的姿势。
• 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第二段
1的姿势
• 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 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008.5.12
• 2008年五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 震,将四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 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 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 特殊的生命姿势。
(感受爱与责任)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 他双臂 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 深陷下去,血肉模糊,身下还死死 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 着!”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 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精读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 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 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 生。
• 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 )进行细节描 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 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 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 时刻放在第一位。换成“领”好不好?) 教师示范做一个“拉”和“领”的动作。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是要稳住这张摇 摆的桌子,同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开一 把保护学生的大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 塌的楼板直接砸向课桌下的学生。 护:(护可以组什么词?谭老师是用什么 来保护学生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 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林桥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_马燕
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只识不写。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导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的情况;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形象;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学会用环境及场景描写衬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1、视频: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纪实;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正对性、时效性。
五、教学课时 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读:1、播放: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纪实视频;2、导读:在这些灾难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和许许多多令人终身铭记的英雄人物。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
板书并齐读课题;3、简介谭千秋老师。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识写(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由于本课中左窄右宽结构的字特别多,引导学生掌握书写这类字的规律;不仅要注意左窄右宽,还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与避让;(2)学生练习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字。
2、检查对描写大地震的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简析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简析[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直奔重点1. 《最后的姿势》讲的是谁?找出课文中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用______画出,有感情地读一读。
2. 交流(共三处)3. 这个姿势概括一下就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二、紧扣重点,品味文本1. 出示最后的姿势第一处: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指名读。
2. 语言文字要去细细品味,这句话你会抓住哪些词品味呢?你又品到了什么呢?3. 学生交流,教师要求学生把品味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 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请用~~画出第一段中描写环境及地震场面的句子。
读一读,品一品,这样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1)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的来临)(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情况危急)(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土腾空而起。
(情况越来越危急了)(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暗示着谭老师牺牲了)5. 生死攸关的一刻,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像谭老师那样抉择。
(补充“范跑跑”事件)你可以不高尚,但不可以无耻。
6. 谭老师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再读第一段,去寻找背后的原因。
(平常、早早地、人生的价值……)小结:这里的描写似乎与课文重点无关,实际上为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7. 出示最后的姿势第二处描写:“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住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苏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最后的姿势》课件
词语过关:
废墟 坍塌 诠释
震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 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 着想……”
阅读冲浪:
默读课文的一至七自然段,画出描写 谭千秋老师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并在给你印 象深刻的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说:
你读出了怎样的谭老师?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的双臂张开 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陷下去, 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 个学生都还活着。”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 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 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 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 生。”
“他做出这样的举动,我 觉得很正常,因为他最心疼 学生了。我跟他在校园内散 步,远远地看到地上有一块 小石头或者玻璃渣子,他都 要走过去捡起来,怕学生玩 耍的时候受伤。”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 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 着想……”
看图写一写:
站在“千秋大爱” 的塑像前面,你最想 说些什么呢?
定格最后的姿势, 感悟千秋的大爱。
课后作业:
搜集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 开展英雄赞颂会。
6《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 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 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 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 秋!”
如何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
谭老师的英雄事迹将永存在我们心中, 他舍己救人的精神将流传千古!
品读句子: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 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 爱 _的 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__ 责任 的姿势,是一个____ 英勇 姿势,是一个____ 的姿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 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 个姿势将________________
可以看出谭老师舍生忘 死和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精读课文
从救援人员、获救的学生和老师的话中, 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用四字词 语来表达一下。
热爱学生 忠于职守 舍生忘死 舍己为人
恪尽职守 无私大爱
大爱无疆 大公无私
想一想:
舍生忘死 无私大爱
通过以上课文,说一说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文中哪句话对全文作了概括?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 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 什么也不要拿 ! 快 …… ” 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 往操场跑 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 去。 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 1、加一加标点符号 “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 2、这段话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 !符号(填标点符号) 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 3、连用五个感叹号,表示: 操场跑去。
精读课文
读一读
感悟谭老师舍生忘死和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但是,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 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在 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 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 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 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 个学生。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1 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能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教学难点:能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课前观看汶川大地震相关录象图片[课件] 课前5分钟(眼保健操)一. 检查预习,导入课文: 2:25—2:30出示词语:废墟坍塌塌陷尘埃震撼诠释生死攸关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课件]指名读师:词语是有味道的,如何能读出词语的味道?生:想象画面读。
师:真是个银点子,你来试试,可以吗?指名读师:其实要想读出词语的味道还有个金点子,那就是将词语放进句子中,谁来试试出示句子:20XX年XX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突如其来的里氏8.0特级大地震,将XX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 ),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他用生命( )了( )的( )。
[课件]师:完全正确,有声有色,一起来体验!齐读。
二.精读课文(一) 师: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2:30-2:40生:这是什么样的姿势?师:学贵有疑,学贵有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圈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相关语句: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身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课后3)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
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1、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后的姿势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
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四——七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并作批注。
2、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四——七小节,画出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并认真做批注。
3、在学生交流时,相机点拨,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人物形象,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4、过渡:谭老师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大家小声读课文第三段。
5、组织学生交流,进行这样的句式训练:你就是那位救援人员,你想对谭老师说6、二三两段都描写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但描写方法不同,同学们发现了吗?将第三段删掉可以吗?小结:第二段直接描写谭老师的英雄行为我们说这叫正面描写。
第三段是通过别人的话语来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我们说这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在文中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我们以后在习作也可以学着运用。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WTT帮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准备:自制课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xx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二)感受人物品质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
”(2)他意识到……快……(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
(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大家快跑立即撑护住)4.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师: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文章对他的言语行动的描写刻画第反映谭老师的平凡而又伟大,为了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除了在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塌陷了……。
这句话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呢?5.学生自读品位,集体交流(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同时反映谭老师的镇定)师: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6.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材分析《最后的姿势》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特级教师、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为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的赞颂与崇敬之情。
全文共12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5月12日,谭千秋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生死攸关”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悟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真切感受“忠于职守、大爱无疆”的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教学课件4.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9月 19日(20)课时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1.联系课文语境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3.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紧扣环境,创设情境1.出示废墟图片,描述:2008年5月12日,8级强震猝然袭击四川汶川,大地颤抖,山河移位!2.引读第2自然段:天空阴沉沉的。
《最后的姿势》课文原文
《最后的姿势》课文原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6 最后的姿势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六点多就起床了。
他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天空阴沉沉的。
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
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最后的姿势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
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最后的姿势”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老百晓已完成校对〗〖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体会一些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正确、流利读书和理解词语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自学、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借助有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想象情境等方法培养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5、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教师:1.教学课件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课1、揭题。
在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已1年多了,在地震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他们的事迹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谭千秋老师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他的事迹被写进了课文,改编成了电影。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以谭老师的事迹编写的课文《最后的姿势》。
(板书课题:6、最后的姿势)2、简介谭千秋。
(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⑵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文章编入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选文结合时代精神,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勇于思索,对自己关注的话题特别上心,但还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语言表达能力还有些欠缺,不过他们喜欢合作学习。
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于比较难理解的内容,有一部分学生分析不够透彻,需要老师有效地进行引导点拨。
学生思维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能够很快地把握住人物的品质特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五、教学设备、资源准备教学在具有有多功能电教平台的教室;资源有《最后的姿势》PPT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图片入境,导入课文谈话导入:1、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这个悲怆的时刻,汶川地动山摇。
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已逝去四年多,曾经撕心裂肺的痛苦揪着每个中国人的心。
2、我们先来看几组汶川大地震中感人的图片。
这场灾难给人们带来了什么?(除了带来失去亲人的伤痛,还有无数热心的人们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3、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发生在这场灾难中的感人故事------第六课:最后的姿势(深情齐读课题)。
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在此我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巩固了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好的过渡到了这节课的教学。
最后的姿势说课
《最后的姿势》说课密水街道周阳小学管彩彩一、说教材:《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认为非常的好,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知、情、过”三个维度,我确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1、说教法: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的原则,采取了情境设置法、点拨法等方法。
2、说学法:基于本班学生的学情和教材的特点,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句子的含义,体验文本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检查词语新课伊始就让学生领读词语,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这些词语也是贯穿全文主要内容的一条线索。
引领学生对谭老师的印象产生初步认识,不仅帮助学生营造学习的情境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文本的主旨。
(二)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1、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最后的姿势原文 最后的姿势阅读理解及答案
最后的姿势原文最后的姿势阅读理解及答案最后的姿势作文篇一学习了第6课,我久久不能平静,谭老师那最后的姿势在我脑海里回荡。
课文记述了“5·12”大地震是发生的事。
地震时发生的事。
地震给四川带来了太多悲痛,带走了太多生命,它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是如此脆弱,眼睁睁地看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刹那间就消失了,那是多么大的恐惧!然而,我们在灾难来临之后,透过绝望,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有爱创造的奇迹!5·12大地震发生那天,谭老师如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了学校。
在2点多时,大地突然猛烈地颤抖起来,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许多学生惊慌失措,但在万分危机的时刻,谭老师临危不乱,他让同学有秩序的展开自救。
灾难是无情的,短暂的几秒钟,哪容得下所有学生都逃出去?眼看教师要倒塌,谭老师义无反顾地把没来得及逃出去的四个学生拉到课桌底下,用肩膀守护了四条幼小的灵魂。
谭老师用最后的姿势诠释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的人生,他用生命点亮了爱,点亮了5月12日那阴沉沉的天空,点亮了希望,点亮了每一个人的心!!人们赞颂谭老师为永垂不朽的英雄:他为了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最后的姿势给我们上了一堂有意义的课,讲了什么叫为人之师,什么叫人生的价值……爱因他的生命而不朽,生命因他不朽的爱而伟大,烛光五月,为谭老师献上一曲“爱的颂歌”!读最后的姿势有感篇二今天,我们学了《最后的姿势》一课。
它讲述了谭千秋老师在5.12大地震来临时,做出的可歌可泣的壮举。
使我深受感动。
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在5.12大地震来临时,正在上课的谭老师当机立断,安排大家逃离。
但教室里还有四位同学逃不出去了,谭老师见了,想都没相,便把他们拉到课桌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学生,自己却被砸下来的砖瓦压的血肉模糊。
学完了这篇课文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谭老师用身躯挡住水泥板时,难道不顾自己的生命吗?同样是血肉之躯,谭老师为了拯救四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忘记了一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 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师,就让我们为他深深地鞠一个躬。
(全体师生鞠躬)那么,谭老师究竟有什么可敬之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与谭老师来个零距离接触。
二、共同学习,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1、出示自读要求:自读课文,透过字里行间,感受谭老师的可贵品质,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⑴谭老师告诉学生们“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出示,生读)师:这是谭老师的言传,是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危难之时他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平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
⑵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透过这三个叹号,你明白了什么?(读出情况危急)⑶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⑷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在文中找出与这一句想照应的句子。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学生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课文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课文知识点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课文知识点1、课文主要描写了当地震灾难突然袭来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学生,自己却不幸遇难的事,歌颂了谭千秋老师舍己救人、恪尽职守、爱生如子的崇高精神。
2、“凹”的笔顺是:竖横折折竖横折横凸的笔顺是:竖横竖横折折折横3、“天空阴沉沉的”的作用是:预示着灾情的发生,渲染悲壮的气氛。
4、第3节的上课内容既是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也为下文他在危难之际作出的抉择埋下了伏笔。
5、第5、7节的场景描写渲染了当时情况的危急和恐怖,表现了谭千秋老师的临危不惧、舍身忘我。
6、“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表现了谭千秋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将世代相传。
7、书后习题3、“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千秋老师逝世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是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千秋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因此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姝姿势已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8、为谭老师拟写碑文或颁奖辞:谭老师,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您以恪尽职守、爱生如子书写无私大爱,您以舍己救人、以身殉职诠释师德灵魂。
当地震来临时,您机智果断地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您浑然不怕。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您双臂张开的瞬间,我们的心里就刻下“谭千秋”这个伟大的名字!4、描写人物优秀品质的成语: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公无私视死如归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拾金不昧宽宏大度5、表示时间短的词:霎时间须臾间转眼间刹那间一瞬间顷刻间眨眼间倏忽间6、表示情况危急的成语:千钧一发燃眉之急十万火急兵临城下危在旦夕岌岌可危一触即发危如累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6 《最后的姿势》(1)
单元七主备人李宝升执教人李宝升课时第1课时课题 6 最后的姿势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要点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学预案个性设计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那些日子,我们有流不尽的泪水,因为痛苦,因为悲伤,因为感动;这些日子,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发生在瓦砾之间,发生在救援途中,发生在灾区的千里之外。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四川省灾区教育系统广大教师舍生忘死抢救学生,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们牢牢地把守住了生命之门,危难时刻体现了高尚的师德和情操,用生命诠释了人性的光辉。
我们今天要学的《最后的姿势》,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师爱的赞歌,用鲜血铸造了高尚的师魂。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就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说教师再补充。
)过度:在地震中谭老师怎样保护自己的学生呢?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课件介绍:1、5.12大地震2、简介谭千秋2 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2)震撼诠释生死(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们,是一群最平凡的人;他们,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 的职业——人民教师。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地动山 摇,是他们,用沉着、冷静、鲜血和生命挽救了无数个花 朵般的生命,奏响了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在最危急的时 刻,他们用勇敢无畏的心锻铸出不朽的师魂。 是的,他们走了,因为天堂里的孩子需要他们;然而, 他们那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将化为永恒。让我们记住他们, 让我们说一声:“老师,一路走好,我们爱您。”
他叫张米亚,29岁,是汶川县映秀中心小学数学老师,地震发生时他双 手死死护住两名学生,自己却不幸遇难,救援人员不得不锯掉他僵硬的手 臂以救出孩子。 摧毁映秀中心小学只用了短短12秒,而在12秒后,幸存者靠着原 始的工具,在被夷为平地的校园里救出了许多被埋学生。而当大家搬开垮 塌的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数学老师张米亚跪扑在废墟 中,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有生命 体征,而“雄鹰”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 得含泪将张老师的手臂锯掉才把孩子救出。 张米亚是一个开朗外向、爱唱歌打篮球的年轻人。1.72米的个子, 学校很多的老师都夸他是学校最标致的小伙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 老师,选择了摘下自己的翅膀,让学生飞得更远。
谭老师在地震中是怎么表现的?
请画出相关语句,认真读一读, 说说你的体会。
(感受爱与责任)
语言: 大家快跑!什么 都不要拿!快· · · · · ·
(感受爱与责任)
动 作 描 写: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 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你看到了一个什们样的谭老师?
(感受爱与责任)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 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的深凹下去 ,血 肉模糊,身下死死的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 身扑到我们身上。”
(感受爱与责任)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 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 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 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留给了自 己。” (岌岌可危,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 在旦夕,十万火急···)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 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逝世时最后的 姿势,正是这最后的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 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 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受感动,永 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歌唱谭千秋 高枫 你是一座山, 昂首托去天。 天塌地陷刹那间, 生命举起保护伞。 伸展双臂救学子, 鲜血写下不朽诗篇。 亲爱的老师谭千秋, 舍己救人感人故事, 千秋万代唱不完。
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发生整体垮塌,而此时80多名孩子 正在午睡,除园长在外出差,5名教师都在园内。此次地震共造成该园50多名小孩 和3名教师死亡,目前仍有两名教师在医院抢救,一名孩子生死不明。 地震发生后,孩子家长很快就聚集在幼儿园废墟周围,不停地呼喊着孩子的名 字,开始孩子们还能在废墟中发出微弱的回应,但随着时间一秒一秒地逝去,回应 声越来越弱。家长们也只能无奈地坐在废墟边上,焦急地等待着救援队伍到来。 幼儿园园长李娟回忆起瞿万容老师被救援队发现的情形,泣不成声。“当时瞿 老师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小 孩获救了,但瞿老师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在幼儿园废墟里,记者看到孩子们使用的小枕头、小盖被,还有散落的一只只 小鞋。人们不愿再去想象当时的慌乱与无助,但正因为有了像瞿老师一样的平凡人, 才让更多的孩子得救。
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大公无私 爱与责任
塌陷 尘埃 生死攸关 师德灵魂
天空阴沉沉的。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 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上的价值是什么? 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是为集体着想,是为国家着 想......”忽然,课桌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 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 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楼房摇晃得越 来越厉害了,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 起.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能跑出 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 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 板重重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谭千秋(1957—2008),湖南省祁东县人, 中共党员,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生前系东 方汽轮机厂所属东汽中学学生工作处主任, 四川省特级教师。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 发生强烈地震,当时正在上课的谭千秋迅速 组织同学们向楼下疏散。当他得知有几个同 学还没有离开,立即返回教室。危急时刻他 奋不顾身扑了上去,用双臂将4名高二一班的 学生紧紧地掩护在身下。5月13日晚上,当人 们从废墟中将他的遗体扒出来时,他的双臂 还是张开的,趴在讲台上。他被追授全国抗 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英雄“共和 国英雄”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