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庄子研究共53页文档

合集下载

《老子》与《庄子

《老子》与《庄子
与后来某些具有 反抗性格的文人发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特定条件下甚至成为反抗黑暗现 实的思想武器。后世的反叛的思想 家,几乎都喜欢庄子。庄子把老子 的美学思想推向极端,否定不合于 道的人为艺术,主张不要六律,不 要五音,不要文章,不要五采,这 样才能保持人的聪明。认为世界上 不存在共同的美感。他推崇的是自 然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强 调艺术创作是绝对自由的,审美活 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应该“得意 而忘言”。他的某些界见解看起来 违反常理,但是揭示了艺术创作和 审美过程的辩证法的精髓。最近二 三十年来庄子的美学日益受到美学
第二、《老子》这本书善于 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中概况 出深奥的哲理,赋予理论以 形象色彩。
《老子》文学成就之二 形象具体的说理 例如,六十七章,它说“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 死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万 物草木刚出生的时候都很柔弱,最后死去的时候 都很枯槁。树木生长是如此,人也是如此。所以 他认为坚强是死的原因,柔弱是生的原因,他提 倡柔弱,反对坚强,主张以柔胜强、以柔克刚。 再比如说三十一章,他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一 个有车厢有车轮,但是只在车厢的空间内才起载 重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用陶土做一个器皿,做一 个罐子,做一个碗,做一个盆,就是在一个空间 里可以盛东西。我们盖房子,筑墙,开门窗,盖 上屋顶,也是房屋的空间住人起作用。那么墙壁 等等,车厢等等,锅碗瓢盆等边缘的那些东西, 那个叫做有,而那个空间叫做无,他从这些例子 里推论出来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 说,有形的不过是条件,无形的空间才起实际作 用,所以,无比有更重要。这个例子是很有趣的, 也是很值得分析的。这个就不仅仅是一个比喻了, 而是起到一种提供论证、深化论点的作用,甚至 是某种立论的出发点。这个问题想要驳倒他,把 这个说清楚也是不容易的。

《老子》《庄子》与道家智慧导论

《老子》《庄子》与道家智慧导论

《老子》《庄子》与道家智慧导论《老子》《庄子》与道家智慧导论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我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有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那就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

这四大思想传统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的学问都是生命的哲学,他们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

这就是说,中国哲学的智慧是从伟大精神人格中、从哲学家的实践行为中流露或显现出来的。

中国哲学家是先知、诗人和圣贤的综合人格。

他们透视现在,玄想未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把高尚的理想拿到现实世界来实现。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文约义丰,《庄子》诙诡谲奇。

《老》《庄》不独表达了特殊的生存体验、宇宙观念、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各类艺术的灵魂和源头活水,堪称世界文化的奇葩。

读《老》、《庄》既要用理智,又要用感情,要有自己对生活的体悟,甚至要投射全幅的生命。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

老子所著。

其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是轴心文明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又被奉为道教的鼻祖。

《庄子》一书(庄子著,其名周,先秦著名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

)是道家与道教的经典,主要强调的是整体的和谐与物我的相通,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源泉。

包含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语言风格接近,思想连贯,自成一体,乃庄子自著,是全书之核心。

庄子的精神,也正是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美学精神。

《老子》第一章既说“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恍恍惚惚的东西,无形无状,混而有一。

它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母”,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是一种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与原始浑朴的总体。

“道”不是一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一个过程。

道是整体与过程的统一。

道具有否定性和潜在性,它创造和维持了每一肯定的和实在的事物。

三章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ppt课件-精选文档

三章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ppt课件-精选文档


二是從批評物件對立雙方相反相成的角度提出 其批評理論。一方面,老子認為,事物達到極致, 就會以相反的形態表現出事物發展的更高境界。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穀,大 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揄,質直若渝,大方 無隅。”(四十一章)“大巧若拙,大辯若納”(四十 五章),事物發展的最高境界,都從其相反的方面表 現出來。另一方面,只有抓住事物相反方面,才能 達成最佳的批評目的,老子認為“曲則全,枉則直, 窿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二十二章), 那麼,我們在進行文學批評時,就應多從其相反的 方面人手,以反馭正,方不失其正。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影響

老子把這種理想的“大音”、“大象” 看作是體現 了絕棄人工、委任自然的審美特 徵,是一個有無相生、虛實相成的完美境界, 它含有無窮妙趣,使人體會不盡,給人以豐 富的想像餘地,這實際上也就是中國古代藝 術意境的主要特徵。可以說,老子的“大音 希聲,大象無形”論已成為中國古代藝術意 境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哲學和美學基礎。
老子辯證趨反的哲學思想體現在文學批評中, 則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從批評物件雙方對立統一的角度提出其批 評理論。比如老子對美和惡、善與不善的看法,就 很有代表性。老子認為世間美的東西和惡的東西是 共存的,善和不善的東西也是共存的,沒有美,也 就無所謂惡,沒有善,也就無所謂不善。“天下皆 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 也。”(二章)正因為有美的東西,才顯露出惡的東西 來,正因為有善的東西才顯露出不善的東西來,美 和惡、善與不善是相互對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判,對文學作品的評價, 不應該偏重一方而輕視另一方,在稱美之時要看到 其還有不足的一面,同樣,稱惡之時也要看到其美 的一面,一切的批評都應該是辯證的,而不應該有 所偏頗。

老子和庄子思想的传承与解释

老子和庄子思想的传承与解释

老子和庄子思想的传承与解释中国古代哲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道家思想。

而在道家思想中,又有两位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分别是老子和庄子。

在中国历史上,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影响了无数人,对于人类的哲学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老子和庄子思想的传承与解释。

老子是中国道家的创始人之一,其近四千字的《道德经》是古代中国哲学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

老子强调了道家思想中的“道”,认为世界上最基本的事物是道,而这个道则是一切万物的根源。

老子认为,世间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都遵从了“道”的规律。

同时,老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不要试图刻意做出什么,而是要顺应自然,让所有事情发展自然而然。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文化和艺术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位著名的道家思想家,他的《庄子》一书广为人知,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同样强调了“道”,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源。

他认为,世间的事物都包含了“道”的成分,而如果我们想要成为真正的真正的人,就要通过修行来领会“道”的真谛。

庄子提出了许多典型的“庄子梦”,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蝴蝶梦”,这个梦表明了庄子对于人生、梦境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同时也让人们更加了解了他的哲学思想。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不同。

例如,老子更多地关注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庄子则更多地探讨了人类的成长与自我实现的过程。

此外,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而庄子则强调了“自由自在”的境界,这也是两个思想家对于“道”的理解上的偏差之处。

尽管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在哲学史上确立了许多传统,但在当代这些传统并不被所有哲学家所接受。

现代哲学家认为,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虽然有其内在的价值和历史地位,但也有其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于现代社会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适应性不足。

因此,我们需要对于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进行拓展和适应,让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老子》与《庄子》: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老子》与《庄子》: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老子与庄子: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介绍《老子》和《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著作,主要代表了道家思想。

本文将对这两部重要著作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在道家思想中的不同观点和相似之处。

老子《老子》是道家经典之一,作者为老子。

该书主要围绕“道”展开论述,认为无为而治、追随自然是达到真正境界的关键。

1.道的概念:老子赞美道,将其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

他认为道是一种无形、无名、无爱好的存在,是超越世俗规范和价值判断的统一力量。

2.无为而治: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追随内心,并避免过于干涉事物发展的行为。

通过“不争”、“无欲”、“柔弱胜刚强”的态度来实现社会秩序和个人成长。

3.反传统:老子批评功利主义、权力欲望和社会规范的价值,主张达到无知之境,超越对世界的认知。

庄子《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作者为庄子。

该书展示了庄子对于乐观豁达心态和思考人生与宇宙关系的独特见解。

1.自由平等:庄子强调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方式,他反对社会规范和束缚。

他认为万物平等,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别。

2.混元一气:庄子使用许多寓言形式来阐述他的思想。

他通过描述混沌、蝴蝶梦或者大鹏展翅等意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相辅相成、一体共存的观点。

3.空灵诗意:庄子的写作风格以诗意而闻名,他通过富有哲理和幽默感的语言来表达道家思想。

其中包括修身养性、超越名利、追求内心自由与坦然等内容。

比较虽然《老子》和《庄子》都代表了道家思想,但两者在某些观点上存在明显差异:1.对待社会:《老子》强调无为而治,追求个体的内心宁静。

而《庄子》则更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社会不公平的关注。

2.写作风格:《老子》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突出了道家清淡无为的特点;而《庄子》使用寓言形式,诗意盎然,表达一种旷达世界观。

尽管存在一些差异,但《老子》和《庄子》在许多方面也有相似之处:1.都强调顺应自然的原则: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都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遵循道的指引。

《老子与庄子》

《老子与庄子》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
前后相随,恒也。
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因此圣人用 ‚无为‛对待世事: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庄子生平
道家概说
老子:《道德经》 ①天下万物都是“道”所产生的,应遵循“道”。 ②“道”是自由、自然、自发的。 ③有道之人,以“无为”处事,以“不言”行教。 ④强调“柔弱”的作用和“无为”的效果。 庄子:①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所以应当“无为” ②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 ③追求一种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飘渺的 境界中逍遥漫游。
勉强命名为‘大’。(它)广大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体。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所以,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空间中有四种大,人是其中之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所取法的是地,地所取法的是天,天所取法的是道,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
老子《道法自然》
老子生平
LOGO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
有东西浑然天成,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 没有声音,没有形体,独立长存而不改变,
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强为之名曰大。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母体。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道‛,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3
LOGO

《老子》与《庄子》读书报告

《老子》与《庄子》读书报告

《老子》与《庄子》读书报告第一篇:《老子》与《庄子》读书报告《老子》与《庄子》读书报告一、再谈老子的“不争”思想“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善利万物”而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是谓“不争”;水“处众人之所恶”而不争名,是谓“不争”世。

人往往以为“不争”者,必无能。

其实不然。

老子要求人们:“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明知自己力量强大,却使自己保持柔弱的心态,并甘愿做那山中最低处的溪沟。

老子在这里所讲的“不争”大概是“无为”思想的的引申。

最高的善人要选择底下的地方,心胸要保持深沉宁静,因为像水一般与世无争,因此没有什么过失。

我至今仍然坚持相信老子的不争不是陶潜那样单纯的避世,而是“无欲”的体现。

不争,不是消极,而是不勉强;不争,不是怯懦,而是不嫉妒;不争,不是自欺,而是淡泊。

这种心态,实在是现代人所需要学习的。

近30年来,中国在不断地变革与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不断激突、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人与人的关系也在逐渐随之变化,换句话说,在变质。

在我看来,现代的都市人之间的关系大多维系于“利益”二字,那些纯真的亲情、友情、爱情已不多见。

很多时候,我周围的同学都在感叹高中时代的关系单纯、美好,那时的同窗之情另无数人追忆。

到了大学,人与人明显多了很多明争暗斗和利益冲突,有时不得不感慨人心险恶。

我想,如果我们都能秉持老子“不争”的理念,当我们不再为毫厘的得失而计较,当我们不再为利益而谄媚攻讦,我们便能放下很多东西——名利也好,地位也罢,我们的人际关系或许能有所改善。

不是把信任寄托于金钱的力量,而是真正的信任一个人,爱一个人。

不争,便能淡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还我们一份最真的感情。

我常听人提到这样一句话:“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这也是我信仰的不争理念的一个方面:不与人争,但必与己争。

老子与庄子

老子与庄子

柔弱不争
•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 第六十六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 第七十六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二、他主张顺其自然,大智若愚,反对人为破坏,但极易蹈于愚民倒
退的思路,显然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如其主张:“失道而后德,失德 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第三十八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利,民复孝慈;绝巧 弃义,盗贼无有。”(第十九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弱其志,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第八十章)等等,显然这些都是一厢情愿,是行不通 的。 • 三、他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谓玄所谓道,虽然形而上,有 充分哲学的意味,但显然有流于神秘主义的倾向,很难为人把握与实 行,离普通人民的生活改善更是离得太远。 • 四、老子的精华在于破除权威思想,不轻信人言,调动逆向思维,有 宇宙万物的心怀。其全书行文简澹而优美丰富,是中国散文的一个里 程碑,是一本言简意赅的奇书。
老子比孔子早还是晚?
• 《论语》师生答问通篇并未涉及老子及其学说, 可见当时《老子》一书可能并不存在。孔子向老 子问礼,是道家一派尤其是后来庄子的杜撰与附 会。 • 《论语.述而》似乎提到过一次老子,原文是: 子 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这个“老彭”,一般解作老子与彭祖,实际上 “老彭”也有可能是周朝周公时代的一个文化人。 《大戴礼记· 虞戴德》即有“老彭”的记载—— • “昔老彭及仲傀,政之教大夫,官之教士,技 之教庶人,扬则抑,抑则扬,缀以德行,不任以 言。” •

老子和庄子12

老子和庄子12
第五章老庄的社会思想
• 关于老子和庄子
了解老子庄子相对可靠的文献
1、老子
《老子韓非列傳》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 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耼, 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故里也是道教祖庭之一
老子故里--河南周口鹿邑太清宫
孔子适周,將問礼於老子。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 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 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 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 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 曰:“鳥,吾知其能飞;魚,吾知其能 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 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 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 子,其犹龍邪!”
2、庄子
• 庄子标准像
现代国画像
民权的庄子塑像
庄子生平

• 《老子韩非列传》
• • • •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 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 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 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 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 不能器之。 •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 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 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 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 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 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 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 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 知其所終。

老子与庄子

老子与庄子

儒家:
学 而 优 则 仕
宗法礼教,积极入世
孔子、孟子、荀子、子思 至圣、亚圣、后圣、述圣
侠 义 精 神 之 缘 起
墨家:
历任巨子:墨子、孟胜、田襄子、腹 黄享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杀墨 人者 者之 死法 ︐︓ 伤 人 者 刑法家:来自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墨
韩非、李斯、申不害、商鞅 重农、重兵
1.生平:
1)少年:乱世中的读书人。 问学长桑公子,学习《道德经》 2)青年:为吏漆园,两却高官。 魏惠王、楚威王 3)中年:三十七岁后辞官归隐。避世修书。 4)晚年:避世修书,授徒。八十四岁终。
望 洋 兴 叹
相 濡 以 沫
朝 三 暮 四
鸱 得 腐 鼠
曳 尾 涂 中
濠 梁 之 辩
庖 丁 解 牛
庄 周 梦 蝶
先秦:百花齐放,
百家争

在先秦,我认为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 天下而为之;杨朱的贵我人格,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的大丈夫 人格,锋芒毕露,正义在胸;荀子的君子式人格,平和公正,循规蹈矩;再一种便是 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 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3.宇宙的规律 永恒的智慧
政治:汉初无为而治
祸兮 福 之 所 倚 ︐ 福 兮 祸 之 所 伏 ︒
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
文学:竹林七贤、陶渊明、李白
思想:魏晋玄学
莱布尼茨的二进制、黑格尔、康德、尼采、叔 本 华、托尔斯泰和罗素等都受过其影响(在 德国每四个家庭中就有一本《道德经》 )。
二.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继 承老子思想有所发展。 著作:《庄子》,亦称《南华真经》。 独 与 天 地 精 神 往 来

漫谈老子与庄子

漫谈老子与庄子

漫谈老子与庄子南京大学历史系颜世安1998年4月23日大家好!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漫谈老子和庄子。

先说一下为什么要把老子和庄子合在一起讲。

老子与庄子都是大思想家,一晚上单讲任何一位都完全可以,就象前不久有一讲" 漫谈孔子" ,我们也可以单讲老子。

但是把老子和庄子合起来讲有一个特别的理由,因为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老庄是不可分的,没有庄子,老子的影响就会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后来的道家文化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当然,单讲庄子也不好,因为原创性的想法是老子提出来的。

所以今天我们把这两位古代哲人合在一起讲。

先讲老子。

老子生活在公元前6 世纪,略早于孔子。

孔子的生卒年大致是公元前551 年到479 年,老子比他早一些,《史记》里说到过孔子在西周向老子问礼,那好象是向前辈请教的意思,所以老子大体上是公元前6 世纪的人。

公元前6 世纪,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出了两个大人物,老子与孔子,他们的出现,标志着新的思想纪元。

公元前6 世纪很特别,同样在这个世纪,印度出现了佛祖,就是释迦牟尼;希腊出现了泰利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这些哲人,泰利斯稍早一些,这些人开创了古希腊哲学传统;犹太出现了先知运动,这个运动的最终结果就是出现了耶稣;古代波斯出现了琐罗亚斯德,他是拜火教的创始人。

所以公元前6 世纪很有意思,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有一个重要地位。

本世纪有一位德国哲学家叫雅斯贝尔斯,他提出来公元前6 世纪(包括前后的几个世纪)是人类文明的" 轴心时代".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直到今天。

" 轴心时代" 这个概念现在在西方学术界很流行,西方学者喜欢搞" 轴心时代" 的比较文化研究。

他们讲到" 轴心时代" 的中国文化时,就喜欢讲老子和孔子,有时候是两个人一起提到,有时候只讲老子。

《老子》与《庄子》中的宇宙观辨析

《老子》与《庄子》中的宇宙观辨析

《老子》与《庄子》中的宇宙观辨析《老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作,两者都对宇宙观有着独特的见解,但在某些方面又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老子》与《庄子》中的宇宙观出发,对两者进行辨析,探讨它们在对宇宙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老子》中的宇宙观主要体现在其对道的理解上。

《道德经》开篇便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强调道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的本原,是一切事物生成变化的规律。

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所生,而道本身又是无为无不为的。

因此,《老子》强调顺应道的运行,顺势而为,不要过分干预和强求,要顺其自然,顺势而为,以达到最佳状态。

相比之下,庄子的宇宙观则更加强调“自然”二字。

庄子认为,宇宙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整体,其中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他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念,主张顺应自然,放下执着,超脱尘世。

庄子的宇宙观更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认为个体应当融入整体,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上,《老子》与《庄子》也有所不同。

《老子》认为,人应当谦逊谨慎地处世,不要过分追求名利,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他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事物的发展,要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而《庄子》则更加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超脱。

庄子认为,人应当超脱尘世,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然,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总的来说,《老子》与《庄子》在宇宙观上都强调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但在具体的理解和表达上有所不同。

《老子》更加强调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一切事物都是由道所生;而《庄子》则更加强调自然的观念,主张顺应自然,超脱尘世。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老子》更加强调谦逊与谨慎,主张无为而治;而《庄子》则更加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超脱,主张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然。

两者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老子》与《庄子共36页文档

《老子》与《庄子共36页文档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老子》与《庄子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深度剖析庄子与老子的关系

深度剖析庄子与老子的关系

深度剖析庄子与老子的关系老庄一体,要深刻认识庄子,就不能孤立起来看待,所以必须得研究下庄子与老子的关系,先看看一个有趣的故事吧。

“话说周末时,有一高贤,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邑人也,曾仕周为漆园吏。

师事一个大圣人,是道教之祖,姓李,名耳,字伯阳。

伯阳生而白发,人都呼为老子。

庄生常昼寝,梦为蝴蝶,栩栩然于园林花草之间,其意甚适。

醒来时,尚觉臂膊如两翅飞动,心甚异之,以后不时有此梦。

庄生一日在老子座间讲《易》之暇,将此梦诉之于师。

庄子老师却是个大圣人,晓得三生来历,向庄生指出夙世因由,那庄生原是混沌初分时一个白蝴蝶。

天一生水,天三生木,木荣花茂。

那白蝴蝶采百花之精,夺日月之秀,得了气候,长生不死,翅如车轮,后游于瑶池,偷采蟠桃花蕊,被王母娘娘位下守花的青鸾啄死。

其神不散,托生于世,做了庄周。

因他根器不凡,道心坚固,师事老子,学清净无为之教。

今日被老子点破了前生,如梦初醒。

自觉两腋风生,有栩栩然蝴蝶之意。

把世情荣枯得丧,看做行云流水,一丝不挂。

老子知他心下大悟,把《道德》五千字的秘决,倾囊而授。

庄生嘿嘿诵习修炼,遂能分身隐形,出神变化。

从此弃了漆园吏的前程,辞别老子,周游访道。

”故事出自明朝冯梦龙的小说《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故事自然虚诞夸张,但是也表达出一个事实:就是历史上往往是老庄并谈,这个思想根深蒂固,乃至影响到小说家,才会有以上附会之说。

庄子与老子的思想确实是一脉相承,但是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庄子曾跟随老子学道。

在庄子以书里面,多次出现关于老子的典故,却并没有庄子直接与老子交汇的文字。

不过,从庄子一书对老子的推崇程度,是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看看庄子的怎么推崇老子的:“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这就到极点了。

反过来,看看庄子对孔子、惠子及与之同时期的各家学说,大多持批判态度,甚至略先于庄子之前的同为道家真人的列子,庄子也是不太佩服的。

老子与庄子的思想异同

老子与庄子的思想异同

庄子的道和老子的道的异同王菲03121261计算机学院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扮演重要角色。

道家思想以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独特领悟,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并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形成进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先秦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此两人,可谓是中国道家思想之鼻祖,亦为中国道家思想所宗主。

后起道家著述,其思想体系,再不能越出庄老两书之范围,亦不能超过庄老两书之境界。

”充分的肯定了老庄在道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老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奠基人,庄子则是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又一重要集大成者,两人作为道家这一先秦重要思想派系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中必然存在着一脉相承的道家观念的精髓。

老子和庄子虽然有极为相同的道论、认识论和逻辑推理,虽然同为早期道家的哲学大师,但是由于老庄生活年代、人生际遇等等个人生平经历上的种种不同,在社会实践方面,却有着不同层次的引申,有着方向相反的哲学目的和社会观。

老、庄虽同为道家大师巨匠,但如从人道和政治实践的角度予以划分衡量,二人却要属于不同的文化模式和思想体系。

他们的思想主张必然也存在差异之处。

老子与早期儒家以及其他先秦诸子趋向一致,而庄子则独立于诸子百家之外。

老子与庄子的哲学目的和社会观方向相反。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虽然涉及面都很广,但又各有偏重,这种差异既是时代打在他二人身上的烙印,也与各人的性格分不开。

老子哲学本质上是历史哲学(政治哲学),庄子哲学称之为生命哲学(个体哲学)更恰当。

庄子追求个人的自由、个体的超越,在这一方面,他已超越了老子,却也似乎走了老子的极端。

庄子直接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他把道的理论引申到人生方面,多方面地思考了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老子追求清静无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

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老子与庄子

老子与庄子

老子与庄子在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中,有些人经常把老子与庄子放在一起来看待,并称为“老庄”。

只是具体上为什么要把老子与庄子放在一起,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能自己也未必都清楚。

不过,如果从老子与庄子的著作中来看,他们可能是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是,他们相异的地方可能更大一些。

所谓相似,就是老子与庄子对事物的认识都不是绝对化。

老子认为,人们看起来像是强大的事物,其实也有柔弱的一面;人们看来弱小的事物,其实也有强大的一面。

比如,水在人们看来是柔弱的,但滴水可以穿石。

舌头是软的,牙齿是硬的。

但人们先长出舌头,再长出牙齿。

在人的老年时,牙齿即使都掉光了,舌头却依然还在。

庄子则认为,某个事物在人们看来是一种确定的事物,但是如果人们换个角度来看,那个确定的事物就不一定真的确定了。

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当他醒来后,他就在琢磨,到底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呢?他的结论是,这样的疑惑太让人纠结了,人们没有必要为这类问题困扰。

不论是庄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成了庄周,都是无所谓的事情。

这就是老子与庄子之间的某种共同点,就是不要把事物看得那么绝对。

而他们的相异之处却是更为明显的。

老子说的这种强弱之间的转化,实际是反映了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辩证关系。

弱小的事物可以变得强大起来,而强大的事物也可以变得弱小下去。

在这一点上,是没有绝对性的。

据说,在春秋时期,各国都在相互征战。

那些小国通常成为大国砧板上的鱼肉。

小国百姓在这种连年征战中,经常遭受更多的苦难,因而也非常无奈。

而老子的观点则是告诉他们,没有必要这么悲观。

强国大国也有衰落的一天,弱国小国也有可能强盛起来的一天。

这样的观点不是只是对弱小百姓的安慰,也包括了事在人为,不需要过度悲观的意思在内。

同时,老子的观点也告诉人们,即使百姓是弱小的,但弱小也有其强大者不具备的优势。

而弱小者如果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强大者未必就能战胜弱小者。

庄子的观点则认为,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已经很困难,很痛苦了。

道家二祖之老子和庄子

道家二祖之老子和庄子

道家二祖之老子和庄子孔子对老君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自己认为很久了、熟知其中的道理了。

原因在伪诈的思想,当今七十二个君主都在论说先王的道理,都在阐明周公、召公的事迹。

竟没有一位君主能实际应用!太遭了!这人文的逻辑很难说清楚,自然的规律也很难弄明白呀!”老子说:“幸运呀!多亏你没遇上‘治世’的君主呀!你说的‘六经’与《六艺》不同,早已是先王陈迹了。

我所以说它是陈迹,因为你今天说的道理都是先王早先实践过的旧理。

人的足迹,是人用鞋踩出来的,能说足迹就是鞋吗?那白鹭的品相,眼睛的视线不变就风化结合;飞虫,雄的在上风叫,雌的在下风应而风化结合。

各类动物,自己分化了雌雄。

因此说,阴阳雌雄风化的属性不可以对换、使命不可以改变、时间不可以终止、规律不可以阻塞。

偶然从规律和逻辑中得到好处,没有自己参加是不可能的,而失去这个好处,没有自己参加是完全可以的。

”孔子没到三个月,重新拜见了老子。

孔子说:“我明白了。

乌鸭、喜鹊孵卵育子、鱼濡沫育子,做在细要处的才能育化,有利了弟弟而哥哥要哭泣。

很久了,我没育化自己为真正的人。

不首无育化自己的人,怎么可能去育化别人呢?”老子说:“可以了,你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