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三位领导人改革的比较表格打印版)

合集下载

02-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02-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用,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圣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 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圣获得发展, 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苏联一跃成为与美 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问题: 问题: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2)后期: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步伐逐渐缓慢,经济发展呈现 )后期: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步伐逐渐缓慢, 停滞和下降趋势,苏联陷入困境。 停滞和下降趋势,苏联陷入困境。
1957年10月4日, 世界上第一个人 造地球卫星已经 制成由苏联发射 成功 。
1954年6月27日,苏 联科学家建成世界上 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 (邮票)
加加林
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
加加林在苏联“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内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 苏联) 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 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 年到战 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前的 年 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 %, 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 %。农业轻工业 %,农业则为 %。农业轻工业 轻工业只有 %,农业则为1.5%。 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 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 年 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第二核大国, 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 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 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 (百万) 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苏联国民经济》 页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1.原因 原因: 原因 2.内容 内容: 内容 3.成效 成效: 成效

理科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g - 副本

理科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g - 副本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 经 济 探 索 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加加林在苏联“东方一号” 宇宙飞船内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阅读本目第一段结合以下材料解决以下问题: 1.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的措施及其影响。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的状况及影响?
列昂尼德· 伊里奇· 勃列日涅 夫 (1906- 1982)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 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 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 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 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 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 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 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 主席。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 政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改革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民族问题、美苏争霸拖垮苏联经济……
思考: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2、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教训(启示)?
教训(启示):1、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4、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5、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按照“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改造党的指导思想, 就是用西方社会民主党的那一套旧理论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 础。„„ 1991 年 7 月 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强调:“过去,党 只承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鼓舞自己的源泉”,“现在,必须使我们 的思想库内包括国外社会主义和民主思想的一切财富”。说穿了, 这些表述的本质就是要以西方社会民主党的思想作为其指导思想。

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专题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第三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概况:
3、评价: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2)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为苏联体制 的改革提供了契机。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三)莫斯科落日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1991年。 (2)目的: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 维持苏联超级大国的地位。
(3)概况:
①前期重点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制定了发展
苏联经济的“加速战略”。
(三)莫斯科落日
1、戈尔巴乔夫改革:
(3)概况:
②经济改革未能奏效后,又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
3、评价:
(1)积极作用:前期改革使苏联的国民经
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
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2)消极作用: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 工业的基本政策,后期趋于停滞,各种社会 矛盾不断滋生,苏联陷入困境。
(三)莫斯科落日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 (2)目的:
(3)概况: (4)评价:
3、评价: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时间:1964--1982年
2、概况:
(1)前期的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
“新经济体制”(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有一定的
冲击作用,但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2)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过分追求稳定,
改革步伐逐渐缓慢下来。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三)莫斯科落日
2、苏联的解体:
(1)原因:
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2.内容
扩大自主权 农业:
(突破口)
削减农业税 垦荒和种植玉米
经济
赫鲁晓夫大力 提倡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在 农场视察
1)扩大自主权 农业:
(突破口)
2)削减农业税 3)垦荒和种植玉米
经济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
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 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1)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 政治
(苏共二十大 秘密报告)
2.改革的结果:最终失败
3、失败的原因
1):仍未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根因) 2):对国情的错误判断,脱离实际。 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 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 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 3):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 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到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问题探讨:
1、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 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苏联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的民族高压政策导致的民族分 离运动; 现实(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
2、苏联解体,从中我们得 到了哪些认识?
①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具 有曲折性、复杂性; ②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也需要 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③此次剧变仅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 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
3、苏联的改革和失败对我国社会主义 建设有怎样的启示:
1、抓好执政党建设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 一种“超越遏制战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 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 化 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从 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 和平演变大致有以下几条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进行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渗透。 介绍西方社会的成就、生活及价值观念. 第二个途径是分化瓦解,诱压兼施,煽动民族情绪,支持 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对派,并且运用经济手段来诱压社 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条件,动辄以“经济制裁”相威胁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上台之初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 革上,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 “加速发展战略”。
经济
政治
3.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1.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 “科学社会主义”; 2.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 由化思想。 3.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4.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影响
党内和社会思想混乱;各种反对势力趁 机崛起;苏共的领导地位被动摇;社会 局势动荡不安,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 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5、苏联“八一九事 件” 1990年3月,苏联修改宪法,取消苏共法定
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戈尔巴乔 夫当选为总统。紧接着立陶宛宣布独立,之后, 又有10个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为了防止联盟 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 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联改名为“苏 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 的邦联,这意味着对民族分裂活动认可和苏联 瓦解的开始。党内一些高级干部对此强烈不满, 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8人软禁了戈尔 巴乔夫,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这就是“八 一九事件”。
列昂尼德· 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Леонид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1906年-1982年), 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 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1964 年参与推翻赫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在 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增强。 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 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 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 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 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 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 徒集团”的首脑。

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挫折

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挫折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战时体制,是在帝国主义封锁包围 之下建立起来的集权体制。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 设时期,其弊端日益暴露。斯大林逝世以后,针对斯大林 模式的弊端,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对传统经济 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但是积重难返,进展 缓慢,步履艰难,收效甚微,使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不到 快速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1991 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 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工业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 玉米(玉米运动)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 加盟共和国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政治上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三)评价
赫鲁晓夫的 墓碑
墓碑上半白 半黑的对比,“其 中包含着永恒的 矛盾—光明的进 步的因素同反动 因素之间的斗 争。……在彼此 斗争中相互咬合”
苏联 858 1400 32400 50000 4000 4600 320 240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 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 进入停滞时期,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合作探究】:试比较赫鲁晓夫和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 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结果: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果;但国民
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没有解决。 ③失败主要原因: 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异:改革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部门管理体制
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 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 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 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 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 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 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

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

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只是修补性的改革; 只是修补性的改革; 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 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农业改革:突破口正确 农业改革: 正确 经济 工业改革: 工业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政治: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一、赫鲁晓夫改革
失误
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 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 39年 战争结束也有11 11年 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 ……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 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 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 感到粮食很紧张, 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 斯科。 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 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 主要一点是, 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 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 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 ……而我们的农 从新西兰搞肉!一无所有…… 斯,从新西兰搞肉!一无所有……而我们的农 村已经没有人了。
莫斯科的新老 板戈尔巴乔 ——年轻 年轻、 夫——年轻、 温和且令人敬 畏。
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 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 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 质量低劣。 质量低劣。 政治方面: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 政治方面: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干部任命 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 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他 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贿。 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贿。人民群众对共产党 不满的情绪日增。 不满的情绪日增。 国际关系方面: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 国际关系方面: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 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 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 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 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 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 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 业则为1.5%。
————《苏联国民经济》
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 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损害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5112 1975年



883

值:
亿
卢 1966年 布
1128 1975年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柱状图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
7.8
10
5.7
4.3
5
8.5 1057.源自 4.4时间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时间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苏共中央通报》
改革内容
农业:❶扩大集体农庄 和国营农场自主权❷提 高农产品收购价格❸开 垦荒地,种植玉米
工业:给地方和企业更 多的自主权
赫鲁晓夫改革
改革具有正当性,对斯 大林的批判,有利于破 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 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但秘密报告带来了信仰 的迷茫、疑惑与社会的 动荡不安。
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份冰冷的回应
美国学者大卫·科兹 1991年6月在莫斯科的调查结果: (1)支持改革前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约9.6%; (2)拥护改革,并希望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民主 化的约12.3%; (3)应当实行资本主义的约79.7%。
——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材料一: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 一个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有好吃的东 西就和女士分享。”
一个法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步。”
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们没有衣服, 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
2.改革的成效:
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
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
年平均%
1961~1965 社会总产量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6.5 6.5 8.6 2.2 1966~1970 7.4 7.8 8.5 3.9 1971~ 1975 6.3 5.7 7.4 2.5 1976~ 1980 4.2 4.3 4.4 1.7 1982 3.3 2.6 2.8 4.0
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任苏共中央第一总书 记。有人说过,勃列日涅夫是在斯大林体制下成长起 来的比较典型的党的领导干部,他是一个相当不错的 执行者,但绝不是一个合适的领袖人物。他为人谨慎,
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按陈规办事,最怕重大
的变革和转折,从不采取急进冒失的举动。他在开会 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让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量照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 开始结束—戈尔巴 联思想领域混乱,社会失控,民族问题日益尖 乔夫背向列宁 锐,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一、含义:
苏联解体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二、过程:
1.开始:1991年8月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苏联变为松散的邦联 2.加速:“八一九”事件使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 3.标志:《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 4.消失: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1953.9— 1964.10
勃列日涅夫 64.10— 1982.11
专题七
第三课
赫鲁晓夫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 1.背景:P141 (1)必要性: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问题越来越多;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2)可能性: 斯大林的逝世。(1953年)
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 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 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 说明苏联的经济形势特别是农业问题已经非常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 严峻 ,粮食、食品供应严重不足,改革迫在眉睫! 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 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 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 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 新西兰搞肉!一无所有„„而我们的农村已经 没有人了。
政变失败,大权落入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 民主派”手中,苏联共产党彻底瓦解,国家政权 发生质变。
政变的发动者本想挽救苏联这个濒 临解体的超级大国,而政变失败的 结果则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政治改革
(1985-1991)
1.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2.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3.“八一九”事件 4.苏联解体
在经受严峻考验的年 代里,是不屈不挠的 天才统帅斯大林领导 了自己的国家,这是 俄国的大幸。斯大林 是一位最杰出的人物, 他在风云多变、严酷 无情的时代度过了自 己的一生,并给我们 这个时代留下了令人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享年74岁 敬仰的印象。

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和挫折

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和挫折

假如游客来到莫斯科新圣 女公墓,导游一定会推荐他们 去参观赫鲁晓夫墓。一方面是 墓主作为政治家的极高知名度, 另一方面也因为他的墓碑独具 特色。他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 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赫鲁 晓夫的头像置于黑白框架之中。 有趣的是,墓碑的设计者 是赫鲁晓夫大权在握时臭骂过 的抽象派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 而请此人设计赫鲁晓夫的墓碑, 又正是赫鲁晓夫自己的遗愿。
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他说“俄国的悲剧,就在于 卡尔· 马克思的晚年时代已经死 去的思想,却在20世纪初的俄 罗斯被选择”。“共产主义是 不可能实现的口号”。
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 (1931—)
——《苏共的领导集团》
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改革重点: 工业
1、内容
工业后期缓慢原因: 工业前期增长原因: 符合本国国情调整政策 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 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 积极进行对外扩张
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 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政治
平反冤假错案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改革重点:工业
1、内容
“新经济体制”,但没改变优先发展重 工业的基本政策 一方面,改革前期取得一些成果; 另一方面,到70年代后期,经济发展停滞, 苏联陷入困境。
2、结果
“新经济体制”

主要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 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 方法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 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 作用。其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框 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 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 理经济。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把 重点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除障碍。
②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内容
1、改变指导思想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 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倡导“公开性”和“民主化”,纵容自由化思 想——造成思想混乱,反动势力崛起 2、实行多党制——动摇了苏共的领导地位
1942年7月-1943 年 2月
1945年2月 1945年4月30日
雅尔塔会议 苏军攻克柏林
1991年12月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 了二战的爆发; 苏联参战,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具 有深远影响(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雅尔塔会议对加速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的 处理做了重要安排; 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对日宣战,加速日本投降。
1939年8月23日
1939年9月1日 1941年6月22日 1942年1月1日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 1945年8月8日 条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 1988年6月-7月 发 苏德战争爆发 《联合国家宣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署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89年-1990年
苏联对日宣战
苏共19次代表会议, 首次提出“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 “公开性,民主化 和社会主义意见的 多元化” 苏联15个加盟共和 国中14个发生民族 骚乱和流血冲突 苏联正式解体
实质: 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2010年福建文综)《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 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 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 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 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 使个人崇拜死灰复燃
材料一: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 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 成共产主义。 材料二: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 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 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材料三: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 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 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 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 “刮走了”。 ——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地区
根本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外因 2、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直接
4、教训:
①发展是硬道理 ②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行改革 ③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④在建设道路的选择上要从本国实际出发
2003年,笔者在访问俄罗斯时曾与彻底否定斯大 林的历史学家麦德维杰夫交谈了4个多小时。他从苏联工 业化、农业集体化、卫国战争胜利、人民的全面福利、 知识分子政策、文化振兴等六个方面充分肯定了斯大林 的功绩。 笔者在与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交谈时,他痛切地说: ‚把苏联送入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 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 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 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个别超级大 国绝对没有安好心,其他国家民族千万不要重蹈我们的 覆辙。我是苏共党员,现在箱底仍放着党证。但苏共垮 台时,我也是抱着欢迎的态度。10多年来给国家、民族 带来的巨大灾难,使我对我们国家和民族常怀负疚、负 债、负罪之感。但我们从中国看到了社会主义灿烂的希 望。‛ ——《尾声》

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三位领导人改革的比较表格打印版)

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三位领导人改革的比较表格打印版)

先经济后政治 经济改革: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 前期改革: 的“加速发展战略” ,重视科技。 重点:改革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 ,改进工业管理, 政治改革: 完善计划工作。 1. 改变指导思想:提出用“人道的、 后期改革:过分追求稳定 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 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 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社会主义” ,倡导“民主化”和“公开 加重了经济负担。 性” ,纵容自由化思想; 2.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人民版
必须二 专题七
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改革时期
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 1.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问题 堪忧) 2.1953 年, 斯大林的逝世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 供了契机。
勃列日涅夫(1964-1982)
戈尔巴乔夫(1985-1991)
背景
1.斯大林模式弊端严重; 2.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不大。
积极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的大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 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 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评价 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没有总体的规划和科学 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 架。 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 力,走入困境,未打破斯大林模式。
消极
改革却没有具体可行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套措施,逐 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整个社会 处于失控状态。政局不稳、思想混乱、 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 烈,导致苏联解体。
经济衰退,社会动荡。
内容
经济上:1.农业方面(改革的突破口) 。a.改变 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 营农场的自主权;b.削减农业税;c.鼓励大规 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2.工业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 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政治上:1.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2.平凡冤假错案。

人民版必修二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人民版必修二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①内容:
A.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 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B.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 纵容自由化思想。
C.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D主.权将共苏和联国改联为盟A步松.”加散使。剧的苏。邦联联社“会苏危维机埃进一
②影响
B.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019/11/4
14
2.苏联解体
(1)开始:1991年8月苏联变成松散的 邦联。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制作者:陈树祥
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职。
2019/11/4
1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

夫改革到戈尔巴乔
列 日
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涅 夫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
的复杂性、艰巨性
戈 尔

和曲折性。
乔 夫
2019/11/4
2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 (1)农业(突破口) (2)工业 (3)政治 3.评价
2019/11/4
19
2.苏联解体原因有哪些?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 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实行“和平演变” 策略。
2019/11/4
20
3.你对苏联解体有何认识?
2019/11/4
3
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 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1879~1953)突 患脑溢血在莫斯科逝世。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局一度动荡, 赫鲁晓夫先是发动高层同僚一举铲除了贝 利亚,接着,他又成功地剥夺了马林科夫 的政府首脑地位。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 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 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1956年2月,召开 了苏共“二十大”。

苏联三夫改革表格

苏联三夫改革表格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来自时间1953-1964
1964-1982
1985-1991
背景
①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②农业问题尤为突出,农业集体化制约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1953.斯大林去世
斯’的弊端未除
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时刻,戈尔巴乔夫上台。
侧重点
农业
工业
所有制,商品经济
(先经济后政治)
内容
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④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提高产量)
⑤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提出加速发展战略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给予企业自主权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改革中阻力重重以致效果不佳改革陷入困境时经济继续滑坡于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农业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影响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苏共提出的20年建成共产主义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前期取得了一定成就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积极性有所提高国民收入有所增加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20c70s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20c80s初经济全面滑坡

7、3改革和挫折

7、3改革和挫折

(1)斯大林模式弊端: 农业落后;工业问题; 斯个人崇拜; (2)斯逝世。(1953年)
3、结果: 收效甚微
4、评价: 积极:一些成果;冲击斯模式,打开苏联 社改革闸门,探索性和开创性。
消极:缺乏正确理论指导、总体规划和科 学试验。未从根本上打破斯模式框架(失败 根本)。
苏联解体(1922.12.30—1991.12.26)
A、1991.8《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邦联 B、819事件失败
C、叶利钦:苏共无权—质变;
1991。12。8《明》--独联体
12。21《阿》苏完全解体
12。25降红旗
叶 利 钦
苏联解体,原苏联国旗自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俄罗斯国旗升起
农业改革
1)原因:发展迟缓;粮食
2)措施(书) 扩大自主权; 减农税; 提价; 垦荒;玉米 3)评价:55-58好转 冒进;气候--63危机
军备上赶上美国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1985-1991) 1、内容 ①经济:“加速发展战略”:科技;经济管理方 法代替行政命令。(失败) ②政治改革(背离社)
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方式:“民主化”“公开化” 政治:多元化,总统制和多党制。
2、影响:思想混乱;反对势力;经济;民族分裂 --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戈尔巴乔夫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 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 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已自己的 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 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 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 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 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 ‘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的大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 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 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评价 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没有总体的规划和科学 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 架。 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 力,走入困境,未打破斯大林模式。
人民版
必须二 专题七
第三节 苏Hale Waihona Puke 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改革时期
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 1.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问题 堪忧) 2.1953 年, 斯大林的逝世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 供了契机。
勃列日涅夫(1964-1982)
戈尔巴乔夫(1985-1991)
背景
1.斯大林模式弊端严重; 2.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不大。
经济衰退,社会动荡。
内容
经济上:1.农业方面(改革的突破口) 。a.改变 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 营农场的自主权;b.削减农业税;c.鼓励大规 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2.工业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 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政治上:1.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2.平凡冤假错案。
先经济后政治 经济改革: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 前期改革: 的“加速发展战略” ,重视科技。 重点:改革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 ,改进工业管理, 政治改革: 完善计划工作。 1. 改变指导思想:提出用“人道的、 后期改革:过分追求稳定 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 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 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社会主义” ,倡导“民主化”和“公开 加重了经济负担。 性” ,纵容自由化思想; 2.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消极
改革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逐 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整个社会 处于失控状态。政局不稳、思想混乱、 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 烈,导致苏联解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