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专题

合集下载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非常“组合4”主观题模拟真演练(二) 含解析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非常“组合4”主观题模拟真演练(二) 含解析

非常“组合4”主观题模拟真演练(二) 1.[2020·广东省高三二模]下图是某水库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中A、B、C和D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物种的鱼。

回答下列问题。

(1)B和D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该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发现,小个体的D主要以虾、浮游动物为食,大个体的D主要以A、B和C为食,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________的剧烈程度,有利于D的生存。

(3)研究发现,在蓝藻浓度较高时,D更多地以鱼类为食,从而能抑制水华发生。

水华发生被抑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0·安徽省高三三模]我国南方某地的稻田生态系统,近30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现在已经很少;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在几乎绝迹。

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稻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

(3)稻田生态系统水稻的能量直接流向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4)稻田生态系统中,由于青蛙数量减少等因素,导致蝗虫数量急剧增多。

常用的蝗虫防治方案有两种:一种是喷洒高效农药,一种是放养蝗虫的天敌青蛙,后一种方案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0·福建省高三二模]我国古代就已发展形成“桑基鱼塘”生产方式: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6生物与环境第14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6生物与环境第14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解析:由题意可知,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则五种生物所构成的营养结
构应为
,A 错误;若甲与丙无捕食关系,则食物网为

则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20+50= 7 =0.98=0.14,B 正 500 50 7
确;甲捕食乙、丙,若甲数量增加,则乙、丙的数量减少,C 错误;除去甲
和丁后,则乙、丙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D 错误。
答案:B
2.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 1/2 来自绿色植物,1/4 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 来自
羊,假如能量传递效率为 10%,那么该人每增加 1 kg 体重,约消耗植物( )
A.10 kg
B.28 kg
C.100 kg
D.280 kg
解析:本题可用转换法。将纯文字信息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转化为如
3.正确判断有关生态系统图示的 4 种组成成分
(1)先据双向箭头“ ”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判断 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 D 为“ 生产者 ”,有“3”个指入箭头的 C 为“非 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 D→A→B,确定 A 为 消费者 、B 为 分解者 。 (2)图示中 D、A、B 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网)中只包括D和A 。
食物链(网)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剖析 (1)食物链上只存在捕食关系。 ①被捕食者减少→捕食者减少。 ②被捕食者增多→捕食者增多。
(2)食物网中的连锁反应。 ①a 种群的数量减少导致: b 种群的营养级比 a 种群低时→b 的数量将增加; b 种群的营养级比 a 种群高时→b 的数量将减少。 ②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用考虑生 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小。 ③分析数量变化时,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依据,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广西生物高考专题二轮课件专题六生物与环境

广西生物高考专题二轮课件专题六生物与环境
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
3.物质循环和部分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 比较内容 进入生 态系统 的方式 碳循环 光合作用 氮循环 生物固氮或以离子 的形式被植物吸收 固氮微生物和绿色 植物 反硝化作用 水体富营养化 硫循环
以SO2气体形 式或以离子的 形式被植物吸 收
绿色植物 分解者的分解 作用 酸雨
一、种群、群落的概念、特征及数量变化 1.种群和群落的辨析: (1)种群强调的是一定区域内“同种”、所有的“生物”。 (2)群落强调的是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生物”。
(3)两者关系:同种生物个体
全部
种群
所有种群
群落。
2.个体特征与种群特征的辨析: (1)个体特征:个体只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2)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 别比例等。
相同点
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都是以无机物的形式循 环 ②都经过生产者的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③在生物群落内部都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热点考向1
种群增长曲线的数量分析
【典例1】(2012·重庆高考)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
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且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条件下K值不同,同一种群在不同环境
条件下K值也不相同。
b.应用:理论上树木采伐、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在 K/2点以后;
农业害虫的防治应在K/2点之前,且越靠前越好。 ③图C:微生物(细菌)的生长曲线,从开始生长到死亡的动 态变化可分为四个主要时期: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 期。
2.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误区:
(1)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的能量。流入各级消费者的总能 量指的是该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消费者粪便中所含有的能 量是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能计入该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 量中。 (2)能量传递效率=某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 同化量。

中考生物专项突破 专题6 生物与环境

中考生物专项突破 专题6 生物与环境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例1】下列实例中,生物与环境不相适应的是(D)A.竹节虫形似竹节B.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C.草蜥遇到敌害自动断尾D.有些人初到高原出现高原反应【解析】竹节虫的拟态,是为了与竹节颜色、形态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避敌和捕食,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草蜥遇到敌害后,会主动断尾吸引敌人注意,掩护自己伺机逃脱,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山空气稀薄、氧气含量较少,因此导致人体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少,血液运输的氧气减少,组织细胞缺氧,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减少,使人体出现高原反应,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2021通辽中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

下列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是(A)A.炎热的夏天,大树下非常凉爽B.枯叶蝶的形状很像枯叶C.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D.荒漠中的植物——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例2】图中的甲是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乙是因某种原因导致在该食物网中三种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相对含量的直方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B)A.乙图中的c对应甲图中的生物是草B.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必须保护好b,把a全部杀掉C.甲图中生理过程②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D.在生理过程④中,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解析】图甲中①、③是呼吸作用,②是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④是分解作用,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

甲图中食物链为草→羊→狼,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增加,所以乙图中食物链为c→b→a。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保护b 羊而把a狼全部杀掉,容易破坏生态平衡。

2.(2021泰安中考)图一表示某平衡状态的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

苏科版2022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苏科版2022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苏科版2022中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考试时间45分钟满分30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B.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C. 一般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一些D.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2.图是一种水晶球样的生态球,该水晶球密封,内装有水、两条小鱼,底部有泥沙,并生有一些水藻,妙在小鱼和水藻都是活的。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植物为鱼提供氧气和食物,鱼为植物提供能量B. 水藻是生产者,小鱼是消费者,且生态球内也必有分解者C. 该生态球中的食物链是水藻→小鱼→细菌D. 该生态球在黑暗环境也可维持相对的稳定状态3.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它们的相对数量如下图所示。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生产者B. 丙的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多C. 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甲→乙→丁D. 若丁被大量捕杀,短期内甲的数量会迅速上升4.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

以下选项正确的是()A. 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最短的食物链是草←鼠←鹰B. 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C.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于草D. 蛇和鹰只有捕食关系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三种生物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A→B→C可表示一条食物链B. ②③④可表示呼吸作用,⑤⑥可表示捕食关系C. A表示生产者,它能够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D. C是消费者,它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促进作用6.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建立的“桑基鱼塘”模式,是现代农业的典型,该模式获得了鱼、蚕、桑、气的全面丰收。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在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桑树B. 该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弱C. 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土壤D. 如果桑叶被农药污染,那么该生态系统内农药这种有害物质的含量最高的是鱼7.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问下列哪一条食物链是正确的( )生物种类 A B C D E单位体积农药含量(毫克) 0.16 0.085 0.002 0.66 0.013A. C→B→E→A→DB. E→D→C→B→AC. D→A→B→C→ED. C→E→B→A→D8. 2018年5月,我国“月宫365”实验圆满结束,“月宫一号”是一个由人、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相比,“月宫一号”稳定性较差。

生物 高考二轮复习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生物  高考二轮复习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信息提取】(1)A项中,应考虑到恒温动物为了维持体温,要 信息提取】(1)A项中,应考虑到恒温动物为了维持体温, 项中 消耗一部分有机物。 消耗一部分有机物。 (2)B项中, (2)B项中,应考虑到能量传递效率是后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前 项中 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比值。 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比值。 (3)C项中,应明确吸收量(同化量)与食入量比值大,则饲料的 (3)C项中,应明确吸收量(同化量)与食入量比值大, 项中 利用率大,有利于动物的生长。 利用率大,有利于动物的生长。 (4)D项中,食草动物主要利用纤维素,难消化,吸收率( (4)D项中,食草动物主要利用纤维素,难消化,吸收率(同化 项中 量)较低。 较低。
④接种与培养:_______________。 接种与培养:_______________。 ⑤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数板对6只锥形瓶内铜绿微 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数板对6 囊藻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囊藻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4)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4)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中假设成立 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提取】(1)注意铜绿微囊藻是单细胞生物,短时间内产 信息提取】(1)注意铜绿微囊藻是单细胞生物, 注意铜绿微囊藻是单细胞生物 生大量个体。(2)考虑到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矿质元素和CO 生大量个体。(2)考虑到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矿质元素和CO2等。 考虑到植物生长需要阳光 (3)实验对照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变量是X (3)实验对照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变量是X培养液是否用粉 实验对照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绿狐尾藻培养液来配制。 绿狐尾藻培养液来配制。

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
变化
对寄主有害, 对寄生物有利 ,如果分开, 则寄生物难以 单独生存,而 寄主会生活得
更好
举例
地衣;大 豆与根瘤
菌; 白蚁与其 肠道内的
鞭毛虫
蛔虫与人 ;噬菌体 与被侵染 的细菌; 菟丝子与 大豆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
关系名称 数量关系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竞争 捕食
两种生物生 存能力不同 ,如图a所示 ;两种生物 生存能力相 同,则如图b 所示
(1)在4月至7月间,该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合 成有机物的净生产量(总生产量减去呼吸消耗量)发生较大变 动,影响这种变动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什么?判断的依据是 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
1.(2009·全国Ⅱ)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
是( D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 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 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 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
【答案】 (1)③ ② ① ④ (2)食物竞争,使一种草履虫死亡 (3)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4)②和④ (5)狐死亡,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 制约)

【精品】江苏2013年生物高考热点预测课件:6生物与环境

【精品】江苏2013年生物高考热点预测课件:6生物与环境

K值 ③曲线:呈“J”型,无____。
保持不变 ④增长率:_________。
(2)“S”型曲线:
①K值出现的原因: 资源和空间 种内斗争 ___________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__加剧,天敌数 出生率 死亡率 量增加,导致_______下降,_______上升,最终达到平衡。 ②增长速率: 增大 减小 K/2 先_____后_____,在____时达到最大。 ③实践应用: K/2 砍伐森林、养殖捕捞的适宜时间是____以后。
【思维拓展】
(1)由图中的曲线能否说明该种群的K值为c点所对应的种群
数量? 提示:不能。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后,总是在K值上下波动, 因此该种群的K值应是b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 (2)种群增长率和种群增长速率有何区别? 提示:种群增长率指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种 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速率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 数量。种群增长速率不反映种群的起始数量,只与造成种群数
(2)以种群数量的调查、环境污染的研究为背景材料考查实
验探究能力。 (3)以表格、曲线、新情景材料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 (4)以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图解为材料考 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题型、赋分推测(以近三年高考江苏卷为例)
【体系构建】
【基础回顾】
一、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1.种群的特征 (1)区别种群与个体的特征: 出生、死亡 性别 ①个体的特征:具有___________,迁入、迁出,年龄和_____等 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 年龄 ②种群的特征:具有_______________,迁入率、迁出率,_____
(2)碳循环的特点:
全球性 反复循环 具有_______、_________。 (3)碳循环的失调: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课件 济南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课件 济南版
种鸟类又重返家园。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 B)
A.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B.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D.非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考点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例2】(2013广东)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下列与此相似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B )
A.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 C.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D.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 A. 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
D)
B. 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
C.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
D2.. (蚯2蚓01活4济动宁使)土千壤里更之肥堤沃,溃于蚁穴”的生物学意义是(B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
考点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例1】(2013•济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下列能体现出这一现象的正确食物链是( D )
A.螳螂→蝉→黄雀
B.树→螳螂→蝉→黄雀
C.蝉→螳螂→黄雀
D.树→蝉→螳螂→黄雀
规律总结:根据捕食关系书写食物链, 箭头指向捕食者。
考点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例2】(2014湘潭)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
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
1.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营养结构。 3.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流动的特点。 4.理解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 5.认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生物依赖环境

生物适应环境
物 与
生 态 系
环统
生物影响环境 境
生态系统的 组成成分

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第2讲 生态系统和人与环境

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第2讲 生态系统和人与环境

第2讲生态系统和人与环境聚焦新课标:2.2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完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2.3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2.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依据生态学原理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基础自查明晰考位纵引横连————建网络提醒:特设长句作答题,训练文字表达能力答案填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边角扫描————全面清提醒: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1.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

(选择性必修2 P50正文)( )2.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选择性必修2 P52图3-4)(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

(选择性必修2 P54正文)( ) 4.每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就是从上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

(选择性必修2 P55图3-5)( )5.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选择性必修2 P58正文)( )6.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选择性必修2 P63正文)( )7.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2形式进行。

(选择性必修2 P61“思考·讨论”)() 8.碳循环中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导致了温室效应现象的出现。

(选择性必修2 P63“与社会的联系”)()9.生物富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选择性必修2 P64正文)( )10.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

(选择性必修2 P69正文)( ) 11.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选择性必修2 P73正文)( )1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选择性必修2 P75正文)( )13.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专题六

专题六

分析: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少各个种群之间基因交
流的机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6.(2011安徽高考·T6B)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 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则该岛屿形成后 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分析: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进行的演替是在
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7.(2010新课标全国卷·T3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 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
关系
关系
1.(2013福建高考·T3A)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
密度。 分析: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是样方法。 2.(2013福建高考·T3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 分析:退化林地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属于次生演替。 3.(2012全国卷·T4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 (√)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增长模型
(2)对曲线中K值的理解。
最大值 。 ①K值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允许的种群数量的_______ 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条件下K值是不同的,K值的大小主要取决 种内斗争 于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好坏及由此引发的_________ 的程度与捕食者的数量。 增长率 始终不变; ②图中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无K值,且种群_______ K/2 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有K值,在____
分析: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或 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8.(2010全国卷Ⅰ·T5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
能够循环利用。
(×)
分析: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 循环利用。 9.(2009福建高考·T2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 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

专题六 第1讲

专题六 第1讲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 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 K 值变小,采取的措 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 K 值,是保护 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K (3)生产上的应用:生产上捕获后的种群数量为 最好,而杀虫 2 K 效果最好的时期是潜伏期(即 以前个体数量少, 增长速率很慢 2 的时期 )。
两步循环·突破考点
专题六 第1讲
【例 3】 (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Ⅰ,32 改编)南方某地的常绿阔 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 该地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 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 阶段 1 2 3 4 群落类型 草丛 针叶林 针、 阔叶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植物种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34 52 67 106 0 12 24 31 0 1 17 16
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出生率 迁出率
天敌
两步循环·突破考点
2.比较“S”型曲线和“J”型曲线 “S”型曲线 前提条件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专题六 第1讲
“J”型曲线 环境资源 无限
环境资源 有限
曲线
种群增长 率曲线
两步循环·突破考点专题Βιβλιοθήκη 第1讲本 讲 栏 目 开 关
种群增长 速率曲线
有无 K 值
性引诱剂可以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可用于防治害 虫,C 项正确。
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使其灭绝,也不使其 成灾,有利于维持食物链的稳定,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 性,D 项正确。
答案 B
两步循环·突破考点
【归纳提炼】 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初中生物【六大专题】必背知识复习资料(人教版)

初中生物【六大专题】必背知识复习资料(人教版)

专题一生物和生物圈................................................................................................................................................2专题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6专题三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15专题四生物圈中的人..............................................................................................................................................28专题五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48专题六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5(人教版)初中生物 【六大专题】必背知识点目录9专题一生物和生物圈对于所有的生物来说,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都影响着它们的生活,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非生物因素发生急②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实验的原理要符合科学原理,实验结果的预期要有科学依据,实验的各个环节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

2014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

2014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直击考纲1.种群的特征(A)。

2.种群的数量变动(B)。

3.群落的结构特征(A)。

4.群落的演替(B)。

5.生态系统的结构(A)。

6.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C)。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

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9.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B)。

10.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B)。

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C)。

1.(2010·浙江,3、2012·重庆,4和2012·广东,27改编)某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甲和蝗虫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图3是描述了该生态系统的某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后来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的变化曲线。

判断下列关于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1)若图1中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曲线增长(×)(2)在图2中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3)若图1中所示的生物种群出生率提高,则个体数量的增加会大幅超过b点(×)(4)在图2中若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5)图1中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而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6)图2中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不呈正相关;若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7)图3中FNE最可能是在b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而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 (√)(8)上述3个图中c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相等,在图3中d点时的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2.判断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1)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2009·广东,15B)(×)(2)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2009·广东,11BD)(×)(3)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2009·大纲全国Ⅱ,5D)(√)(4)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2010·大纲全国Ⅱ,3B)(√)(5)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011·大纲全国,4D)(×)(6)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2011·海南,24BC)(√)(7)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2011·安徽,6C)(√)(8)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但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2013·浙江,4BC)(×)3.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的叙述(1)在下图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中,共有9条食物链,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硅藻属于生产者,其遭到破坏要比蓝鲸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大(2009·广东,14改编)(√)(2)下表为生态学家对食物链——“植物→田鼠→鼬”能量流动进行研究的结果[单位是J/(hm2·a)],则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3%,田鼠和鼬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2012·安徽,30Ⅱ改编)(√)分别代表太阳能和热能,并且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2009·广东理基,51改编) (×)(4)在如图所示的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二者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2012·海南,19)(×)(5)在如图所示的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2010·大纲全国Ⅰ,5改编)(×)(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2011·海南,21B)(×)(7)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

初中科学-生物-知识思维导图

初中科学-生物-知识思维导图

专题一科学探究
专题二生物的结构层次
专题三、生物与环境
1
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Array
3、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茎根发育
结构
功能
芽的结构
芽的发育
木本植物
草本植物
形成层年轮
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运输有机物
结构
功能
根尖以上部位
根尖
成熟区
伸长区
分生区
根冠
有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根伸长最快的地方,也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分裂产生新细胞
保护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水分和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
4.3体内物质的运输
3、
4
5、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外界环境
外界环境
专题六
专题七。

初中生物1-4册思维导图大全

初中生物1-4册思维导图大全

初中生物1-4册思维导图大全专题一科学探究
专题二生物的结构层次
专题三、生物与环境
1
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茎根发育
结构
功能
芽的结构
芽的发育
木本植物
草本植物
形成层年轮
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运输有机物
结构
功能
根尖以上部位
根尖
成熟区
伸长区
分生区
根冠
有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根伸长最快的地方,也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分裂产生新细胞
保护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水分和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
2
3、
4
5、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外界环境
外界环境
2、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2
3
专题九生物技术
专题十健康的生活。

科学生物部分思维导图

科学生物部分思维导图

专题一科学探究
专题二生物的结构层次
专题三、生物与环境
1
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3
茎根发育
结构
功能
芽的结构
芽的发育
木本植物
草本植物
形成层年轮
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运输有机物
结构
功能
根尖以上部位
根尖
成熟区
伸长区
分生区
根冠
有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根伸长最快的地方,也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分裂产生新细胞
保护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水分和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
1
2
3、
4
5、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外界环境
外界环
外界环
专题六
专题七
1关节囊内面分泌的滑液进入关节腔,减少摩擦
2、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专题八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的分类
2
3
专题九生物技术
专题十健康的生活。

科学生物部分思维导图

科学生物部分思维导图

专题一科学探究
专题二生物的结构层次
专题三、生物与环境
1
2
3
茎根发育
结构
功能
芽的结构
芽的发育
木本植物
草本植物
形成层年轮
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运输有机物
结构
功能
根尖以上部位
根尖
成熟区
伸长区
分生区
根冠
有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根伸长最快的地方,也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分裂产生新细胞
保护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水分和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
1
2
3、
4
5、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外界环境
1
2、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专题八生物的多样性Array
1、生物的分类
2
3
专题九生物技术
专题十健康的生活
流行感冒、肝炎、肺结核、结膜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专题一、知识网络构建该网络为内核,构建与其关系密切的包括代谢等主要专题在内的“外延”知识网络(学科内综合――将关系密切的细胞的物质与结构、光合作用、细胞呼吸、能量代谢、代谢类型、生物固氮微生物与发酵等其它专题与生物与环境专题相互联系)。

目的是强化知识的融会贯通,奠定能力培养的基础。

二、主要内容解释(一)生态因素1、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主导作用每一生态因素都是在与其他的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如光强度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大气和土壤温度的改变。

同时,每一生物每时每刻又都同时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就是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事物的另一方面,对生物起作用的各种生态因素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个是起主导作用的。

如对陆生植物来说,水分影响其分布,而对水生植物分布起主要作用的则是光照。

2、注意与相关知识的具体联系进行与前面学过的相关内容“外交式”的罗列,明确跨章节联系,目的是温故的基础上而知新。

(1)光影响植物:与第三章的《光合作用》的联系有①光照时间长短及强度影响光合作用;②光的不同波长影响色素吸收光;③知道光合作用的应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管理措施)等等。

(2)光影响动物:光影响动物的行为体现了生物的应激性;光影响动物繁殖(行为)与第四章的《动物行为与调节》中的反射调节知识有联系。

(3)温度影响生物:这个方面可以联系到温度对酶的影响。

(4)水对生物的影响:联系植物水分吸收、细胞中的水的作用等知识。

土壤中水分过多导致氧气减少,进而影响呼吸,这也同样联系到了新陈代谢内容。

(5)生物因素中涉及了与代谢类型有关的内容。

(6)实验及能力方面:通过课文中的小字银灰狐和黑鼬实验内容,介绍了生态学实验研究方法与思想。

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强化了分组对照实验方法。

可以说这些都是前面实验思想与方法的延续和提高。

(二)种群和生物群落1、如何正确理解和判断种群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单位。

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同一种群内的个体具有传粉、交配和繁殖的机会,也就是说种群是物种存在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导致了生物的进化,所以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的个体相互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种内关系(既有互助也有斗争,但都利于种群延续)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种群也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单位。

种群具有个体不具备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与个体的关系就是一个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由个体到种群是一个质的飞跃,种群即是视野的宏观化,更是一个客观存在。

种群是建立在种内关系上的。

缺乏种内关系的生物群体不构成种群。

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雄鲤鱼这个群体,因为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不叫种群,它所缺乏的就是建立在种内关系上的密度、出生率等种群特征。

2、“J”型曲线中的λ、增长率和数量增长速率三个单位分析公式N t=N0λt。

N0表示起始数量,λ表示相邻两年(生物的两代)种群数量的倍数,t 表示年数或生物的繁殖代数。

λ=N1/N0;增长率=(N1-N0)/N0*100%=(λ-1)*100%。

所以可以看出,λ与增长率是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单位,同学们注意区分。

另外,同学们可能会从横轴为时间、纵轴为种群数量的坐标系中的“J”型曲线中来寻找上面的两个值,这时就要注意与上述两个单位有区别的第三个单位――种群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种群增长速率就是“J”型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斜率是变化着的。

“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为K/2时斜率最大,所以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大于K/2时就可以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而且获得的量最大。

当过度猎取导致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将减慢,获取的资源数量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生。

3、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1)种群特征与数量: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决定种群的数量变化;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为种群数量变动提供信息。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决定与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上图)。

(2)生态因素与数量:种群数量也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联系前面内容了)。

其中有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我们叫它们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例如,风、雨、雪、气温都会对种群数量的变化产生影响,但是影响的大小是与种群密度无关的。

而另一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种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

例如,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因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就大。

又如,种内斗争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加剧烈,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也就更大。

4、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1)种群密度取样调查中的两个概念样方: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就叫做样方。

样方也叫做样本。

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这样就满足了随机性, 叫做随机取样。

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性。

(2)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实施步骤①确定调查对象→②选择调查地段→③符合随机取样原则确定样方→④设计计数记录表→⑤实地计数记录→⑥计算密度。

(3)动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主要是采用标志重捕法)在标志重捕法中,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②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伤害。

③标志不能过分醒目,以防可能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

④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⑤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出和迁入,没有外界因素的强烈干扰。

⑥相关计算5、本节知识与其它相关知识的联系(1)理解种群概念与涉及进化的内容统一起来。

前面学习过“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从生态学角度讲种群也是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单位。

(2)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与生态因素内容统一起来。

“J型曲线”、“S型曲线”变化原因的分析涉及到了许多生态因素的作用,如气候因素、食物因素均属于生态因素。

这样将本章的第一节、第二节知识有机整合。

(3)理解种群通过直接或间接关系形成群落与生物因素、新陈代谢等知识统一起来。

群落中,属于种群间直接关系的具体内容其实就是前面所学习的种间关系(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

而群落中种群间间接关系的认识需要通过代谢来理解,如乔木对灌木的光的影响、动植物的枯枝、尸体对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的营养的影响等等。

(4)该节内容涉及到数学等相关学科的有以下方面:A许多种不同的单位:①密度,②出生率、死亡率,③倍数,④增长率。

B该节中还出现了许多曲线。

C生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计算。

D指数函数等等。

这就要求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5)联系“微生物的增长曲线规律”。

(三)生态系统1、生物群落中的“三大功能类群”作用及范围的认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三大功能类群,分别担负着生产、消费和分解作用。

(1)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成分。

生产者是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前提,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

生产者全是自养型生物,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包括绿色植物和自养的微生物。

(2)消费者: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这也是它对生产者的依赖的一面;同时,消费者也会在生态系统中作出它应有的贡献:①消费者利于生产者的传粉受精、种子传播;②消费者在由生产者到分解者的分解过程中,起到了促进分解的作用。

没有消费者的摄食、消化,也不利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增加了分解者的负担。

所以消费者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之一。

消费者与分解者一样都是异养型生物。

但消费者主要指动物,还包括非光合作用的植物,如菟丝子这种寄生物(萌发后幼苗暂时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少量的有机营养物)。

消费者与分解者的区分还表现在消费者可区分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

某些寄生微生物从活的机体中吸取营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小型消费者”的角色。

(3)分解者:理解分解者,重点落在它的作用方面,它把复杂的动植物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并再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去,以利于生产者的再利用。

从这一点看,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残体将堆积如山。

分解者是指营腐生的生物。

主要包括营腐生的细菌或真菌,不过,分解者还包括一些腐食动物,如蚯蚓、蜣螂、原生动物等,它们也能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

2、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变动某一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动因营养关系的原因,也就导致其它生物的数量的变动。

(1)处于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第一营养级生物数量减少会导致其它生物都减少,即出现连锁反应,因为第一营养级生物是其它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天敌”减少的情况:“天敌”减少,则被食者数量增加。

但随着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还要下降,直到趋于稳定,但结果比原来数量要增加。

(3)“中间”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举例说明这种情况,如下图所示食物网中,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将也减少,鹰就要过多地吃兔和鸟,从而导致兔、鸟减少。

但因为鹰不只吃蛇一种生物,它可依靠其它食物来源来维持数量基本不变。

3、能量流动过程剖析(1)能量的输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也包括化能合成作用)固定太阳能的过程。

(2)能量的传递方向:每一营养级中能量传递去向如下图所示(最高营养级的个别方向除外):(3)传递效率:约为10%~20%。

在解决涉及有关能量计算问题时,具体规律如下:(4)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光能→生物体(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内的化学能→热能(5)能量多级利用:多级利用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分层次多级别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物,成为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使废物资源化,从而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

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要提高对能量的利用率,我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借鉴下面的一些措施:①尽量缩短食物链;②充分地利用生产者;③充分利用分解者,如利用秸秆培育使用菌;利用植物残体生产沼气等。

4、碳循环内容包括(1)碳循环形式(二氧化碳);(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等);(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4)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5)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途径;(6)碳从生物群落回到大气的途径;(7)碳循环的动力(能量的驱动)(8)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循环利用);(9)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等)(10)碳、硫、氮循环过程图解比较:5、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两者是同时存在的,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

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如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