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复习0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演进及不断强化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一、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汉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开创“中外朝”制度①“中外朝”制度:在中央行政设三公九卿,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被称为“外朝”。

2.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并最终以“推恩令”的颁布消除封国的隐患:推恩法不断加强了中央的统治,也不断削弱了地方的力量,这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1.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②.隋文帝时形成三省六部的格局,尚书省下设六部。

③.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2.在地方,郡县制发展为州县制,中期始设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政府的节度使,但实际上“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四、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从“权,钱,兵”: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权力、互相制约;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消极影响:过分集权导致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地方财政困难。

导致北宋出现“冗官、冗费、冗兵”现象,成为“积贫积弱”的根源。

五、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发展1.在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2.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由中央任命3.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六、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归六部,皇权集中;明朝出现内阁;2.在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大权统归中央七、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在中央,强化皇权①.清初,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②.使中枢权力一分为三,皇权集中;③.雍正设军机处,参与军国大事,但是没有决策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汇总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考试概述】:本单元考试热点有:宗法制、分封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秦始皇维护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刺史制度、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宋代的“二府三司”制、行省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军机处。

第1讲:先秦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重点考向】1.分封制、宗法制2.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律、秦的选官制度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的政治制度(BC2070-约BC1046)(1)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上的公共权力。

(2)出现了王位世袭制度。

(3)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4)商朝在中央设置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松散,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2.西周(约BC1600—BC771年)(1)分封制选官特点:世官制,贵族子弟继承祖权。

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其时代称为封建时代,与封建社会不同。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权利:可以再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瓦解:铁器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在现在表现为:姓氏、地名影响:前期:疆域扩大,对边疆开发起了积极作用;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后期:诸侯在领地内有很大的自主权,为分裂割据创造了条件。

本周末年,井田制瓦解,分封制难以维持,王权衰弱。

【数字法解读分封制】:一个目的:“拱卫王室”;一个原则:“同姓不昏”。

二种分封形式:人口和土地三个分封对象:王族、功臣、贵族四项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宗法制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用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血缘和政治紧密结合;大小宗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对性。

汉代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汉代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 实是 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B.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 )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C.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D.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思路解析]
“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是指专
制的空前强化。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
重点难点突破
3.君主专制强化,容易助长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虽然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从而巩固国家统一;但过度的 集权于中央也有其危害性,因为它容易损害地方的自主性、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积极性、独立性。
13~14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 (1)中央: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阁臣有 票拟权。 (2)监察:地方设按察司。 2.清朝
重点难点突破
繁荣,关键在于科举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在一起,扩大了 统治基础,即向庶民开放政权。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答案]
B
4.(2010年江苏南通高三三模)《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 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
夕奉行。„„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
[思路解析]
明代内阁负责对大臣奏章提出处理
建议,供皇帝参考,内阁的“票拟”只有经过皇帝“批红”之 后才有效力,因此明代内阁相当于皇帝机要秘书机构,并非法 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更不具有统领六部的法 定权力。清代的军机处则仅是在内廷“跪受笔录”,军国大 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重点难点突破

高三浙江高考历史选考考点复习夏商西周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高三浙江高考历史选考考点复习夏商西周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课中讲解 二
知识点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建立:秦朝 1.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 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 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权 至高无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中央设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以御史大夫为 副丞相,诏令, 并监察百官;
课中讲解 二
当堂练 习题二
(2017年4月浙江选考)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 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
当堂练 习题三
《汉书》载:“偃说上曰: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 喜得所愿,上以德施, 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 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 A. 推行郡国并行制 B.强化君主专制 C. 加强中央集权 D.解决土地兼并
课中讲解 一
知识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二)西周宗法制 1.概述: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4.作用: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 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课中讲解 一
知识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知识点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建立:秦朝 3.郡县制 分全国为36郡,郡下设县。郡守为郡最高行政长官,上承中央命令,下督所 属各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 兵役。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皇帝
三公九卿
郡 县 乡 里
最高统治者


中央行政机构



地方行政机构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复习课件 (共89张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复习课件 (共89张PPT)

⑤酎金夺爵: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足或斤两 不够为由,剥夺半数诸侯王爵位;
通史链接 汉 武 帝 加 强 君 主 专 制 的 措 施
①改革中央政治体制: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弱相权,加 强皇权; ②改革中央军队: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加强皇宫保卫 和军事防御; ③实行察举制:采用举荐加考察的方式选拔官员;
中书省 河北、 山东、 直辖地
山西
宣政院直辖地
元代的行省
3、意义:
(1)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 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 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地方行
道 路


州 州
汉末魏晋 唐朝
宋朝

县 县
元朝
明朝 清朝
控制着财权
藩镇割据
中央集权削弱
藩镇 割据
继 续 发 展
中央 集权 削弱
掌控着军队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
高考链接
(2018年全国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 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课堂演练
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
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
犯禁”。这可以佐证(

A. 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
B. 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
C. 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 D. 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

考点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及不断强化

考点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及不断强化

考点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及不断强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17·浙江温州期中)史书记载某朝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该朝代是( )A.周B.秦C.汉D.唐解析:B 秦朝的统治疆域,大致就是东到辽东半岛、西至陇西、北抵长城、南濒南海,故B项正确。

2.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解析:A 本题考查秦统一六国的顺序和六国的方位。

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齐是最后灭的,也是最东面的,位于山东及附近地区。

故本题选A项。

3.秦王嬴政遣老将王翦击楚,王翦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句中“不得封侯”的原因是( )A.秦国的武将不得封侯B.秦国不再裂土封侯C.秦王的地位不足以封侯D.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已废除解析:B 王翦的原文大意是说:臣身为大王的将军,立下汗马功劳,却始终无法封侯,所以趁大王委派臣重任时,请大王赏赐田宅,作为子孙日后生活的依凭。

A项理解片面化,不仅武将不得封侯,而且文臣也不得封侯;C项说法错误,秦王的地位足以大封诸侯;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一直实行军功爵制度,但是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秦国不再裂土封侯,B项正确,D项错误。

4.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对象。

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解析:A 材料强调的是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模块检测卷一 政治史模块B卷(word版含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模块检测卷一  政治史模块B卷(word版含解析)

模块检测卷一政治史模块B卷滚动提升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

分封制A.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B.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C.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D.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3.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渐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3.魏晋时期,州刺史一般均兼任军职,或由都督兼领刺史,或由刺史兼任将军。

不领军职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不仅权责有限,而且为世俗所轻,到南北朝时被取消。

这反映出A.战争体制的需求B.中央集权的加强C.门阀势力的形成D.监察制度的异化4.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

这一变化有助于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B.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强化基层百姓德行修养5.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

这反映出A.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D.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6.明代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非六部不能行事,于是内阁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阁部内经常互争雄长。

明代阁部互争的历史背景是()A.中枢决策与执行权力的分开B.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C.宰相制度已正式被皇帝废除D.中央集权程度的提高7.雅典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辩论,最后采取举手或投票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

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纲要求]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点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1.法令出一⎩⎪⎪⎨⎪⎪⎧ 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②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③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思维发散 隋唐盛世的表现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开创。

(必修1)经济上:曲辕犁、唐瓷器(南青北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必修2)文化上:唐诗、书法(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书法大家)、绘画(吴道子等画家涌现)。

(必修3)[思维导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选官制度、监察体制的演变错误!错误!三、从汉至元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1.历代行政区划 朝代行政机制秦、西汉郡—县两级制 东汉 州—郡—县三级制 唐代 道—州—县三级 宋代路—州—县 元代省—路—府—州—县2. 元代行省的设置(1)元代确立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以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行省的民政、军政、赋税征收等权力皆受中央的节制,中央还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图解要点] 郡县制与行省制一、君主专制与君权、相权关系的演变史料一 (汉代)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解读 史料表明汉代宰相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统领百官的助手,位高权重。

史料二 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1.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2.中国古 代王朝 的监察体制解读该史料表明隋唐时期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事,实为分散相权。

史料三解读上述史料反映了宰相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

【导与练】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导与练】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 火。诸侯悉至……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 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推行这一 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三分别说明了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围绕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考查 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运用知识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根据材料 武王封诸侯的叙述,可以直接得出结论 ‚分封 制‛ ,然后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推行分封制的目
专题讲述我国先秦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历 程。 其中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国家权力的高度 集中,秦朝以后政治制度的总体特征为君权和中 央集权不断加强。 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和分封制 为基本内容,神权与王权结合,国家制度受到血 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2.秦国统一全国后,逐步建立起以皇权独 尊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其 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从汉至元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调整 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体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 具体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 4.明清时期,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并逐步发展到顶峰。
西周分封制
1.前提:牧野之战后,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 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内容 (1)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等。
(2)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 (3)诸侯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4)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 和力役。 4.影响 (1)积极方面: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 大西周的疆域。 (2)消极方面: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 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秦以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秦以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秦以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摘要:自秦以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随着封建制度的产生逐渐发展、强化、完善,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与变革,呈现出一种高度统一的延续性,突出表现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皇权至上、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等几个方面探讨秦朝以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政治制度,特征,皇权,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源于中国独特的国家生成路径,由国家权力获得和运行过程的完全暴力化所造成。

[1]王族以武力形式夺取国家政权之后,又以绝对暴力形式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实施绝对控制,从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和权力垄断。

自秦开始到晚清之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一种不断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系。

专制主义与民主政体相对应,指的是独断的决策方式,在古代中国体现与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两种制度之上,国家全部大政方针由皇帝一人决定,表现出极大的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则表现为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与约束。

秦以后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即便因历朝历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不同有所变革和发展,但仍然表现出了一定的统一性和顺承性,有统一的特点和规律可循。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贯穿始终自秦始皇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之后,中国经过诸多王朝的统治与变迁,即便过程之中存在着起伏与波动,但从总体来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始终处于不断强化的过程之中,并在清朝达到了顶峰。

(一)皇权至上从秦始皇开始,表现为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皇帝制度的内核始终未曾改变。

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则以皇权至上显示皇帝地位不可僭越。

从中央官制上来看,秦汉实行三公九卿制度,皇帝之下下设三公九卿,分管全国各项具体事务,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事无巨细全部向皇帝汇报,而主要的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这样就保证了皇帝对全国政务的控制和把握。

而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演变,在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者六部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精品】2020高考历史一轮教案: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含答案)

【精品】2020高考历史一轮教案: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含答案)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考点1|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中央集权的加强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隋唐①职责: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②特点: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相互牵制。

③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发展:宋代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已被分割。

设枢密院管理军政,设三司管理财政,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3)废除: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唐朝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只能参与决策。

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

2.选官制度(1)发展概况(2)科举制度①产生和发展: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代形成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②作用: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3.监察与谏议制度(1)监察制度①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②历程①目的: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②演变⎩⎪⎨⎪⎧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 封驳。

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明清时期:已经没有专门的谏议机构。

(3)评价①作用: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4.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宋初集权措施(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①背景: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但诸侯国与中央矛盾激化,导致“七国之乱”。

②措施: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酎金夺爵和刺史制度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①背景:唐代“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林立的局面,后演化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高中历史: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及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高中历史: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及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
皇 侍 中 常 侍
帝 丞 相 太 尉
尚 书 令
御 史 大 夫
特点: 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相互牵制 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相互合作,
中书省 草拟 皇 帝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籍、土地、 户籍、土地、赋税 礼仪、科举 礼仪、 军政
二、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 ⒈秦朝: 秦朝: 中央: 御史大夫 中央:
P14
地方: 地方:监御史 中央: 御史大夫、 御史台( 中央:御史大夫、 御史台(中国东汉至元设 汉朝: ⒉汉朝: 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 地方: 地方: 州)刺史 ( ⒊宋朝:提点刑狱司 宋朝: 通判(地方) 通判(地方)
⒋明初至清末: 明初至清末:都察院(中央监察机构,由御史台 都察院(中央监察机构, 发展而来) 发展而来) ——加强了对各级官员的监督, ——加强了对各级官员的监督,但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加强了对各级官员的监督
( 2 0 0 9 · 浙 江 文 综 ) 下 图 是 一 幅 残 缺 的 中 国 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 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B
)
A.唐代 A.唐代
B.宋代 B.宋代
C.元代 C.元代
D.明代 D.明代
(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朱子语类》云:“唐 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 年高考福建文综14 朱子语类》 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 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 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 ……若可行 门下又下尚书省, 若可行, 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 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B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柳宗元《封建论》 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 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 亦以明矣。 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六、为什么说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实行 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 • 官吏任免权,决定对其负责;各有分工, 相互牵制,利于其行政控制;监察和考核, 也便于其控制。
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进
一、郡国并行制的性质、推行、影响及其启示 性质:西汉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推行:汉高祖刘 邦建汉之初,为了巩固王室,在地方上实行“郡 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 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汉武帝时,解除诸侯国 军政大权。王国问题最终解决。郡国并行制名存 实亡,实际上已恢复郡县制 影响: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 威胁了中央集权(七国之乱)。 启示:分封制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不利于国家统一。
• 5、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为什么反映了 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因为它表明封建制度依靠正常的统治措施 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统治。一方 面,统治者所采取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等措施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 了历史进步;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 它所维护的是处于崩溃中的旧统治基础, 表现了更加的消极作用。
• 影响: • ①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减少 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 了中央统治力量。(积极意义) • ②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广设宰相, 也避免君主决策失误。 • ③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使秦汉以来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得以完善,它标志 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 • • •
元朝行省制的目的、内容与意义 背景:结束长期的南北对峙,实现国家的统一。 目的: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 内容:行政区域:十大行省,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宣政 院、腹里:)行政区划:(省)、路、府、州、县;边远民 族区:宣慰司。行政权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拥有经济和 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控制,如其民政,军政 分别节制于中书省和枢密院,也没有独立的财权,还要定期 述职,并设监察机构. • 意义 •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②发展了郡县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省制的开端)。划省而治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必修1)解析版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必修1)解析版

专题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专题突破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知识背一背】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基础1.秦王统一六国1)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2)经过: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拓展疆土1)北方:公元前215年,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

并修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

2)南方:公元前214年,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统一岭南,在岭南置郡(桂林、象郡、南海),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3)西南:开辟了“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3.秦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1)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2)结束混战,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符合人民的共同愿望。

3)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二.皇帝制的确立1.目的: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与地位,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他自称为始皇帝。

2.主要特征:皇权至高无上,高度集中(首要特征);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皇帝独尊。

3.内容:统治者尊号为皇帝,只有其一人可以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玉印称为“玺”。

4.评价:(1)积极方面:在封建社会的特定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反抗外来侵掠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2)消极方面:皇帝制的发展形成极端腐败的封建专制,在中国历史上又起到了极大的消极作用。

5.地位与作用: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官僚体制的形成1.基础:战国官制2.实质: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第二课 中央集权的确立

第二课 中央集权的确立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土地公有(井田制)→ )→土地私有 ●经 济:土地公有(井田制)→土地私有 政治格局:诸侯分封→争霸·兼并· ●政治格局:诸侯分封→争霸·兼并·县制 政治权力:宗法世禄→ ●政治权力:宗法世禄→专职官僚 社会关系:世袭→ ●社会关系:世袭→流动 文化学术:贵族→民间(百家争鸣) ●文化学术:贵族→民间(百家争鸣)
一、秦的统一
1.条件: 条件: A.春秋战国时期,法分封遭到破坏。 A.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兼并战争使 春秋战国时期 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各国变法。 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各国变法。 战国时 C.商鞅变法成功,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C.商鞅变法成功,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商鞅变法成功 2.秦灭六国: 秦灭六国:


② ③ ①

一、秦的统一
1.条件: 条件: A.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遭到破坏。 A.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兼并战争使 春秋战国时期 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各国变法。 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各国变法。 战国时 C.商鞅变法成功,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C.商鞅变法成功,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商鞅变法成功 2.秦灭六国: 秦灭六国: 3.意义: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战乱局面, 3.意义: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战乱局面, 意义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心愿,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心愿,为我 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c.地方制度:实行郡县制度(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c.地方制度:实行郡县制度(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地方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产生发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推广于秦朝。 ②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郡”设郡守、 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 少数民族地区设“道”,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设
“亭”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
③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 方的形式。
与中央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对郡县制的发展和完善)
①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不得随意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③中央监察机构监督行省官员。 ④实行省官互迁等。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 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 的官员;通判对州府的长官 有监察的责任 人命重案移送御史台,监察 御史复按;御史可纠举官吏 ,先斩后奏 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员和平 民


一定程度上有利 于监督官员规范 执政,防止官员 贪污腐败,保证 政令统一,从而 有利于加强君主 权力和加强中央 集权

选官制度
实行时间
特 点
பைடு நூலகம்
宋代的二府三司制:
设“参知政事”(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 割宰相的军政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分割相权 机构
长官
行政权 中书门下 (习称政事堂)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军事权 枢密院,
枢密使
财政权 三司
三司使
唐、宋两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特点:
(1)分散宰相权力,在权力上相互牵制。
(2)增加宰相的人数,增设相当于宰相的职位。
通过这些历史小故事,大家能发现什么历史信息?
皇帝制度(中央) ①产生: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 ②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其实质是君主专制)。 ③君臣关系:主子与奴才关系。
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认 识: 1、相权被一分为三,三 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2、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 监督,加强皇权。 3、分工明确,减少了决 策失误,提高了行政效 率。
朝代
监察制度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
评价 积极 消极 专制制度的本 质决定了监察 体制实际效能 有限,监察官 员只是皇帝的 耳目,监察官 员乃至监察机 关贪赃枉法的 情形也司空见 惯,先斩后奏 又损害了司法 制度的正常执 行

汉 唐
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 察执法
选考复习0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演进及不断强化
按照上图说出秦灭六国的时间顺序排列
仔细阅读必修一教 材P9—秦朝疆域图
1、描述秦王朝的疆
域。 2、说出新征服的百 越地区所设置的三 郡。 3、了解秦长城、直 道、五尺道和灵渠。 4、郡县制的特点和 意义。
(2016年4月浙江选考测试卷)秦朝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该 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五尺道”位于今天的: A.云贵高原、川西及甘南地区 B.闽南、两广一带 C.青海、新疆及陕西南部地区 D.宁夏、陕西一带
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扩大了统治基础,维护了封建国家 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 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 (3)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 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2.消极影响 (1)科举制强化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在加强思想集中和统一的同时禁 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 (2)落后刻板的考试内容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特别 是八股取士,把知识分子思想限制在封建理学范围内,选拔出来的官 员只能是皇帝的奴仆,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3)科举也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科举文化所孕育 而成的官场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
世官制
先秦时期
官位世袭 以官举士 权操于上
考试选 官制度
察举制(九 秦汉至魏晋 品中正制) 南北朝
科举制 隋唐至 明清时期
察举制:地方官在辖地发现人才,通过考察后进行荐举,朝廷考察 合格则任用为官。汉时民谚: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
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九品中正制:任用“中正”官,对本地的人才区分为:上上、上中、
④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其深远影响是奠定了中国两千年 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
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 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在隋唐时期的宰相 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 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 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 帝面前议事了。 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 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一共九等。评价标准为
经学、德行、乡闾清议、家世、才实等内容。但实际上是“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1)创立:隋文帝大业元年(605年)首创以考试的办法选官,隋炀帝始设 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朝增加考试科目、创武举和殿试。 (3)发展:北宋实行“糊名法”,防止考试作弊。 (4)僵化: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 (5)废除:清光绪帝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 (6)新生:1994年中国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公务员,公务员考试录 用制度逐渐形成。 科举制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 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 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 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 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行省与中央的关系
了解腹里、宣政院和省官互迁
元开创行省制度 , 设省、路、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区划 , 全国分 10个行省,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特指今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元大都 周围地区),一是宣政院管辖的四川、西藏、青海部分地区(宣政院是管 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