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
初步形成:战国 确立:秦朝
巩固:
西汉 完善: 隋唐 强化: 北宋 新发展: 元 顶峰: 明清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的 确 立 和 发 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的确立和发展———秦汉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 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 成及其影响。 知道西汉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认识其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 秦 确 立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 中央集权 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 归中央。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 加强。 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 分土地为列侯,列侯从中央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 对土地无管理权
西周分封制有利 于稳定当时的政 历史作用 治秩序,但也容 易发展为割据势 力
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 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 了国家的统一; 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 标志。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二)
第 一 轮 复 习
考点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概念解析: 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中央的统治方式,地方绝对服从
中央和地方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核心(根本)特 征:皇权至高无上 中央集权的核心: 郡县制
中央。
发展历程:
秦 汉 时 期 的 政 治 制 度
中央集权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此图为明朝中央集权内容)概念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与中央。
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
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将继续存在。
当前中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不是君主专制体制。
起源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
秦王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
自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并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等。
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传之无穷”。
以上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在封建国家中享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法律制度战国时期,商鞅根据李悝的《法经》,“改法为律”,成为秦国最早的成文法。
自孝公时起,《秦律》经过多次补充、修改,到秦统一六国后,已形成一部较完整的封建法典。
《秦律》早已佚失,它的具体内容,史书中只有零星记载。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秦代竹简一千余支,内容大部分是秦的法律及文书,为了解和研究《秦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土地私有的确认。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
专题一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由专制走向民主
专题一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由专制走向民主主干知识构建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含义: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包括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指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二、形成原因1.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2.经济基础:自然经济。
3.阶级基础:地主阶级壮大。
4.社会基础:时局混乱、王权软弱。
三、演变1.战国初步形成(1)韩非子提出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
(2)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2.秦朝正式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地方上的郡县制;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
3.两汉得到巩固(1)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
4.隋唐完善发展(1)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2)实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5.宋元得到加强(1)北宋解除朝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发展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和宣政院;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6.明清达到顶峰并渐趋衰落(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制定《大明律》;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强化君权。
(2)清朝前期,大兴文字狱;雍正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四、矛盾与趋势伴随两组矛盾: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体现三个趋势: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五、评价1.积极作用(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发展。
(2)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2.消极影响(1)政治上,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和导致腐败现象,阻碍了历史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012级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 级历史专题复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基本概念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
专制主义 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 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 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 (表现:皇权的终身制和帝位的世袭制) 表现:皇权的终身制和帝位的世袭制) 终身制和帝位的世袭制
明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的发展演变及变化特征
“其纠劾则责之都察院,章奏则达之通 其纠劾则责之都察院, 其纠劾则责之都察院 政司平反则参之大理寺, 政司平反则参之大理寺 , 是亦汉九卿之遗 意也。 分大都府为五, 而征调隶于兵部。 意也 。 分大都府为五 , 而征调隶于兵部 。 外设都、 按三司, 分隶兵刑钱谷, 外设都 、 布 、 按三司 , 分隶兵刑钱谷 , 其 考核则听于府、 考核则听于府、部。”
拓展练习 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 材料一: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 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6、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权利法案》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权利法案》 材料二: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 材料二: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 所以无论巨细, 理,……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乾隆皇帝也 所以无论巨细 朕必躬自断制。 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 说“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 从无旁落, 摘自《 从无旁落,……” ----摘自《东华录》(清) 摘自 东华录》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 1.在同一历史时期,中英两国的政治体制有什么不同 .在同一历史时期,中英两国的政治体制有什么不同? 2.试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政治体制和中国封建 . 统治者为维护政治体制所采取的措施作一简要评价。 统治者为维护政治体制所采取的措施作一简要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评价: 评价: 进步性: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进步性: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稳定和
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和发展多民族国家 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经济, 的统一,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鼎盛王朝。 的统一,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鼎盛王朝。
消极性:从其动机看, 消极性:从其动机看,为维护和巩固一家一姓的统
3、作用: 作用: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和精神支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多民族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隋唐完善: 隋唐完善 )、隋唐完善: 1、措施
1)官制: 实行三省六部制 官制:
(1)三省:中书省 三省: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 决策机构, 决策机构
两大基本矛盾: 两大基本矛盾: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基本趋势: 基本趋势: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对人 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详解
课堂练习一
1.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 宁息,岂不难哉!” 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 取的措施是 A.制定秦法 B .推行郡县制 C .修筑长城 D. 统一文字 2.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 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 是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御史台
最高监察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腹里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 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北京、天津、河北、 山西、山东、河南黄河 以北和内蒙古部分地区)
主题一 秦朝的选择与创新
北至长城
北方:派蒙恬北击 匈奴,夺河套,修 长城,筑直道
西 到 陇 西
东 到 大 海
南方:派屠睢南征 岭南,修灵渠,置 郡县
地方制度 分封制
郡-县-乡-里 郡国并行-州郡县
唐
宋 元 明
三省六部
二府三司六部 中书省、御史台、 枢密院、宣政院 内阁、六部
道-州-县
路-州-县 省-路-府-州-县 三司(省)-府-州-县
清
内阁、军机处、 六部
省-府-县
秦 朝 的 官 制
管 理 军 事
处协 理助 政皇 事帝
监下 执 察达 掌 百召 奏 官令 章
至上,皇位世袭
3
构建体系 强化基础
形成原因
经济:农耕经济发展的产物 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和地主利益的需要;秦的统一 思想:法家
商鞅废分封,行县制;郡县的设置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 内外朝;郡国并行到推恩令;刺史; 司隶校尉;察举制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御史台 宋:三分相权;分化地方;完善科举;提点刑狱司 元:中央机构;宣政院; 行省制; 明: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厂卫;都察院 清:军机处;密折制;理藩院;改土归流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结构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人教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神秘色彩,如甲骨。
地方:侯、伯,向商王纳贡,奉命征伐。
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周武王分封分封的范围: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封对象:王族(燕、鲁、卫、晋)、功臣(齐)、古代帝王的后代(宋、杞、许)周公分封:规模最大。
“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2、西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国)内容:层层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内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3、西周的宗法制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补充:西周的礼乐制度:维护统治秩序。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宗法制,构成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物质条件统一条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完成了局部的统一各民族的初步融合一、秦的统一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时间:公元前230—前221年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结果: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皇帝制度的建立: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央中央官制: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地方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影响: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唐朝的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现象的出 安史之乱” 现说明了什么?此类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 现说明了什么?此类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 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 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 央 权 地方分权的 唐 中 期 设 节 度 使 藩 镇 割 据 局 面 出 现 五 代 十 国 分 裂 局 面 形 成
中书省 尚书省
军政 户 部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院 门下省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B.发展完善— B.发展完善—汉至元 发展完善
b.中央集权加强 b.中央集权加强
1)汉代
汉高祖刘邦
郡国并行制
郡国并行制 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推恩令, 推恩令,置刺史 汉武帝
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 发兵权归枢密院; 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发兵权归枢密院; 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影响
4)元:行省制
元朝疆域
十大行省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秦朝 汉末魏晋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郡 州 道 路 行省 县 郡 州 州 路 府 县 县 县 州 府 县 县 县
郡县制
行政 机构 直 接 任 免
地方 官僚 体系
分封制
实行 条件 划分 基础 与宗法制相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郡县制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按地域划分
根本 区别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 官员 诸侯王位世袭 位概不世袭 产生 官吏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权力 与中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 央的 方绝对服从中央 关系 历史 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 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 势力。 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 家的统一
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 经
直接经营 ,而是分散给农民租种 ,农民生产有相对独立 调整份地 。森林牧场集中使用 ,庄园管理较强 ,
营 形
性 ,个体小生产性质相当突出 ,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经 个体小生产性质不如中国突出 。
式 营单位 。
(3) 租佃制 ———地主与农民是个人之间的租佃关系 ,带有 定期分配式的份地制 ,土地由庄园统一分配调
作者简介 :宁可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北京 100048) 。
90
文史哲 ·2009 年第 1 期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超全知识点汇总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超全知识点汇总学习历史时,要掌握好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根据时间轴将重要的历史事件记忆清楚,另一个则是根据不同版块将知识加以归纳。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超全汇总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超全知识点一.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萌芽于战国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
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仿效西方政党政治以维护民 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主共和。 主共和。 革命派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武装斗争, 革命派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武装斗争,致 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激进民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 激进民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期介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民党右派建 立起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破产。 立起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破产。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价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价
消极影响 政治: ①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 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经济:在明清时期, 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 生和发展。 生和发展。 ③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在明清时期对 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反击外来侵略发挥了积极的 作用! 作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 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 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 皇权至高无上) (皇权至高无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
材料一 腐败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中。古代中国……一是通过道德 教育,遏止人们尤其是官吏的贪欲……以清廉为荣、以贪墨为耻, 是中国古代家训的重要内容……宋代清官包拯的家训,唯一的内容 就是不允许为官的子孙贪赃枉法,若有贪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 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二是建立监督 官吏的机构和严惩贪赃的法律……闻名于世的《唐律》中涉及严惩 官吏腐败的条款甚多……(对于贪赃枉法者)最高刑罚可判至流放 两千五百里。 ——《中国古代的反腐败》 明代《大明律》规定犯‚枉法赃‛,官‚八十贯,绞‛,吏‚一百 二十贯,绞‛……若是执法御史及督抚这类的‚风宪官吏‛犯赃, 加二等治罪。犯赃官吏,官除名,吏罢役,永不叙用。 ——《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2、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 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 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 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 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 确的是 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 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
评价 ①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 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②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 的实际效能有限
(4)选官制度的演变 ①汉:实行‚察举制‛ ②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③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5、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 接任免;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 等独断权力; (5)宣扬‚君权神授‛; (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C
15、《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 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 告之罪‛相等的‚反坐‛。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 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 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上述古代 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 B.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 C.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 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一、含义封建专制主义是针对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的,体现为君主一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指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君主独裁、中央集权和地方行政构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本内容。
二.突出特点1.君权至高无上(核心)2.地方一切受制于中央◆提醒:(1)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
(2)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
当前中国和美国都是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建立的原因1、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经济发展。
小农经济(农业文明)小农经济分散——要求中央集权制管理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要求中央集权制保护,以保证国家赋税来源2、政治前提:地主阶级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需要中央集权维护其利益。
3、理论基础:法家思想尤其是韩非子的理论4、历史背景:周王室衰微导致春秋战国大混乱的历史教训5、地理原因:中国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促成其形成。
四.制度的构成1、皇帝制2、中央官制(中央机构)3、地方行政管理制度4、选官制度五、制度在秦、汉、唐、宋、明清的发展特征——演变进程(一)皇权与相权的演变进程1、秦朝(1)皇帝制度的确立:①由来:三皇五帝的传说②基本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③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①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②九卿: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③秦朝中央官制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三公九卿制度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互相配合,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里2、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A、频繁更换丞相B、任用布衣为相C、设中朝3、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解析: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主管户籍、土地、赋税等;礼部:主管礼仪、科举等;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狱;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等评价:a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b三省互相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唐朝:三省六部 B.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 C.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1.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2.门下省设政事堂,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凡参加政事堂 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
都察院 科举制 [依据:才能,通过考试方式]
前强化,封 建制度走向 中央权力不断 衰落 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 削弱
2.过程 (1)高祖封王,威胁中央(同姓王势力膨胀,干弱支强) (2)景帝晁错,削藩惹火(指“削藩”引起“七国之乱”) (3)附益推恩,武帝除根(汉武帝最后解决此问题)
3.东汉:州、郡、县 4.唐朝:道、州、县 5.宋朝:路、州、县 6.元朝:省、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 (1)设置:A.分设十个行省,省下设路、府、州、县
B.单列行政区:中书省直辖“腹里” C.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节制行省:A.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B.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C.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 D.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E.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 F.省官互迁
(3)意义:A.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具有重要的意义 7.清朝:密折制、边疆政策 [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 A.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B.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理藩院 (3)改土归流(针对土司制度)
明清八股取士: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阻碍了科学及文化的发展
东汉后期(察举制)影响:导致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局面形成和发 展 (五)选官制度 时期 名称 夏商周 战国 汉朝 魏晋南北朝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世卿世禄] 依据 血缘 功劳 德才 门第 隋唐至1905 科举制 才能[考试]
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三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 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 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3)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据此并结合材 料,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6分) 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就是宰相。 原因:中书省权力过重,宰相专权,造成内乱,威胁皇权。 措施:废丞相,权归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4分)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影响: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也 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D
8.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 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 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 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 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 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3)思想方面:法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特 别是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的 影响。
三、发展历程
朝代
夏商周 秦朝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演变 中枢权力体系
酝酿 建立 巩固 完善 加强 发展
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
演变趋势
(特点)
明朝
清朝
高峰
顶峰
1、中央 权力不断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加强,地 方权力不 内外朝(中朝)制 郡国并行制 断削弱; 唐后期设节度使 2、皇权 三省六部制 不断加强, 二府三司制 州郡、通判 相权不断 一省制 行省制 削弱至被 废除。 废丞相,设内 三司制 3、对人 阁 们的思想 控制日益 设军机处 省制 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中外朝制度
皇帝
决 策 机 构
尚侍常 书中侍 令
中朝
御丞 太 史 相尉 大 夫
执 行 机 构
外朝
特点:相权被一分为二
唐:三省六部 皇帝(皇权至上)
制
中书省
制令决策
尚书省
执行机构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凡军国大事,必 门下省审议复奏 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 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 由中书省决策 2、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 揽,利于加强皇权 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 制约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明监察御史王忬象牙腰牌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
积极:监察体制的逐渐健全,(一定程 度防止官员腐败、贪脏枉法,滥用职权 等,)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 治的需要。 局限:1、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代表 皇帝不代表社会) 2、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 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 坏。
⑤互迁制 4、明清沿用行省制度 (1)明代:省、府、县
(2)清代:省、道、府、县
5、行省设置的意义:
(1)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 国省制的开端。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朝 代 地方行政机构
秦朝 汉初 汉中后期 唐 宋 元 明 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落实基础
1、皇帝制度的由来、特点、本质。 2、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
4、监察制度的演变史实。
5、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1、概念: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 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 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 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 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决策机构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皇
帝 执行机构 外朝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卿
太 尉
第3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知识点梳理:
一、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秦朝: 三公九卿制
2.汉朝: 中外朝制度
3.隋唐: 三省六部制
吏部
中书省 户部 草拟 礼部 执行 兵部 审议 刑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5.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 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 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 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五鼎(羊、乳猪、 干鱼、干肉、牲肚),士三鼎(乳猪、干鱼、干 肉)。这说明西周礼乐制的实质是 A. 用于处理阶级关系的原则规范 B.维护贵族生活享受的制度 C.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D.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二、分封制
1.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周 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制度。 2.目的: 巩固周王朝统治 3.对象: 同姓亲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先代贵族 4.分封内容 : 土地、人口、物资和武装
5.诸侯权利 : 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服从政令;定期朝觐;守疆、作战; 6.诸侯义务 : 纳贡
官员权力大小:前者受到很大限制,后者拥有很强的 独立性 影响:前者由于地方权力过度削弱,从而导致统治者 独断专权;后者由于诸侯势力过于强大,容易导致地 方的分裂割据
第2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秦朝政治制度:
①皇帝制: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分析
A、政治上:修驰道。修长城、开边移民 B、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
C、思想上:统一文字;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②意义:
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巩固——西汉:
君主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况:
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 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含义:
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 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 央的政令。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一种
国家结构形式,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 制于中央、二者不能完全分开)
宋朝官制改革(原则:重文轻武,分化事权)
中央 :宰相权 力一分为三
参知政事(副相 )分割行政权 枢密院 ——分割军权(文官为主) 三司使——分割财政权
文臣任知州 ,防武人干政
地方 :
设通判监督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设立转运使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死刑犯须报中央核准 ,司法人员由中央委 派文官担任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北宋: 北宋基本国策:“重文轻武”
目的: 为了防止武将专权。根本上说就是为了巩固统治,
以求长治久安。
内容:A、不用开国功臣,而用科举制度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B、中央政府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人担 任、组成文官政府
C、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影响:
①防止武将专权,保持了政局的稳定,官员的文化 素质高
2、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全国各地区的统一管辖,加强中央 与地方、中原与边疆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部制和科举制
(6)北宋:解除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立更戍法;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地方派文臣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结构
目的
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维护封建统治
原因
经济根源
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政治根源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思想基础
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董仲舒)
发展
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新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需要
(1)战国:秦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韩非子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秦: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行郡县、颁秦律、焚书坑儒。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车轨、修驰道、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7)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御史台,地方推行行省制
(8)明朝: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后设内阁;设都督府与兵部互相牵制,设厂立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9)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基本矛盾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主要特点
①皇权至高无上;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④人治色彩浓厚等
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总之
它在初建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的一面则占据主导的地位。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基本趋势
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皇权强化,相权削弱,最终被废除
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评价
利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主要),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创造灿烂文明及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抵御外来侵略
弊
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理,妨碍地方的发展;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