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分封制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拓展】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篇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空前强化→清到顶峰。
⑶两对矛盾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对矛盾展开,即: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
一方面,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相权、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最能体现国家机器特征的是两种机构:官吏和军队。
官吏任免权和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基本的,这两个权力能否集中到中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键。
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①加强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
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
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吏选拔制度。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决。
1-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汉—清)
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 削之,其反迟,祸大 ! ——晁错《削藩策》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司马迁 “绐载行市” ——班固
《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载:主父“偃说 上(武帝——引者)曰:‘… …今诸侯子弟或 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 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 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 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军机垫及御用文房四宝
明清两朝的尊君卑臣
明大臣四拜或五拜, 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
明大臣可以侍坐, “大朝仪众官皆跪”, 清大臣则奏对无不长跪。 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 清大臣对皇帝上奏,皆自称“奴才”。
座→站→跪: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 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 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 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 到了宋朝,宰相大臣就只能站着同皇帝 议事。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 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 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准 备有特别的护膝。
西汉的“中朝”和“外 朝”
皇 帝 中朝 外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卿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尚尚 审门 拟中 行书 ”下 ”书 省 省 ”省 为 是 是 最 审 决 门下省高 议 策 行 机 机 政 构 构 机 构 门 中 “ ——“ ——“ ——
推恩令:众建诸侯少其力
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2、经济上: 统一货币、度量衡
3、文化上: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挟书律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秦始皇开创 皇权至高无上,集行政、司法和军事指挥 权于一身
皇帝制度的确立
有什么特点?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 “制”或“诏”,印
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有何特色?
• 三权分立 太尉 • 位高权重 军务 • 不得世袭 (虚有其位) • 军权皇控
九卿
3、郡县制
皇帝
郡
郡郡
守尉Hale Waihona Puke (1)郡县制设置:监
御 郡——县(道)——乡——里
史
县县 令
县 尉
县 丞
乡
有 三 啬游
秩 老 夫徼
亭长 亭
里正 里
(2)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
分封制 基础不同
血缘关系
郡县制 地域
与中央政被分封诸侯具很 府的关系强的独立性,封 (最大不位世袭
西汉:巩固 隋唐:完善 宋朝:加强 元朝:新发展 明清:空前强化
积极(中央集权): 促 进经济、维护统一稳定、 延续繁荣文明、保障中 外交流、巩固统一;
基本 矛盾 两对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中央加强,地方削弱
消极(专制主义): 阻碍资萌、民主、科学、启蒙思想、西学东渐
秦
战 国战七国雄 七 雄
统
一
条件:
(2)政治:
中央集权,才能防止国家分裂。
①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镇压人民、巩固统治。
②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法家“集权”理论的指导;
(4)历史根源: 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提供社会文化来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秦朝:三公九卿;郡县制度 2、汉朝:内外朝制度、尚书台;郡县制度
(王国问题) 3、唐朝:三省六部制;道州县 4、宋朝:二府三司、参知政事;路州县 5、元朝:一省二府、行省(派到地方上的中书省) 6、明代:
明朝政治制度改革的创始者 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又设通判,加强对地方控制;
制度。
(3)两汉发展
“汉承秦制”在地方推行郡 国并行 制;加强监察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
(4)隋唐完善
A、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B、创立和完善科举制,使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得以进一步完善。
(4)北宋强化
集中军权,解除了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集中行政权,设二府三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 权力;
二、君主专制的强化 1. 明清时期 2. 表现:
a) 废丞相、设内阁 b) 军机处、密折制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秦:御史大夫 汉:刺史制度 元:御史台(汉以后一直都存在) 明:都察院
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但因专制制度本质决定,实际效能有 限
四、选官制度的变化
1.世官制
世袭、血缘出身
2.察举制 汉武帝时:诏令举贤,策试贤良 魏晋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 推荐
明神宗
议一议
权力来源 职责
宰相 宰相制度赋予
参与决策
内阁首辅 皇帝个人信任
侍从顾问
任免
皇帝及大臣商议 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 物
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地 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 并无决策权,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职位,而来自 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会一落 千丈。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一方面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与选官制度。
西汉的刺史(专管)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通过王安石变法,我们可以总结和吸取的重要教训是
但是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泼发展。
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 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 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包括皇帝制、 九卿制等,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 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 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西汉巩固 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颁布了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
“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元代的御史台 ①②③
D.
戊戌变法时,建议废除八股取士;
CB D B
明朝的厂卫制度 有利于出身不高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D.
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②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商鞅变法。
科举制的发展
隋文帝创立,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北宋时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 实行糊名法,增加录取名额; 王安石变法中废除明经诸科,设明法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 务策; 明朝科举 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答卷的文体一定要八股 文,从此八股取士成为明清两代的选官方式。 戊戌变法时,建议废除八股取士; 1905年,清末新政中正式废除了科举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
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明朝):明朝皇帝大权独揽,废丞相,后仿宋殿阁]制设内阁。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削弱地方势力,明朝权力大都由内阁和宦官控制,真正完全控制朝政的只有洪武永乐和崇祯三代加入这些内容
8、顶峰(清):清朝设六部,后增设军机处,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
同时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分封制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拓展】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1.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从秦到清)
分封制和郡县制异同
分封制
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 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郡县制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 是按地域划分的
异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 拥有封地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 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 力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 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 禄没有封地
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 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宗 法 制 毁 坏
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 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 责他不懂礼(《论语· 八佾篇》)。卿大 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 力的一种表现。
争 霸 开 始
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 缪公、楚庄王;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 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燕、秦、楚、齐( 田齐)、韩、赵、魏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央制度的变化)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末至五代的割据战乱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汉 武 帝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背景: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 出现王国问题;汉景帝平定七 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内容: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 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 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 了中央集权
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管理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 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秦汉:郡、县两级制 东汉:州、郡、县 隋唐:州、县两级制 宋朝:路、州、县
元朝:省—路—府—州—县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
专制主义是指帝位终身制和皇位继承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很独断,具有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形成原因: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和两种基本矛盾:①封建自然经济要求有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②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保护封建土地私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3)发展历程: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③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④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⑤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⑥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高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⑦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作用
专制 主 中 央 集杈 制 零 … 的 形成 、 发展及作
舞
j
:
口 雷慧清
专 制 主义 中央集权 制度 是高 考关注 的一 起 君主集权 的政治 体制 , 尤其是地方 县制 的确 个重点 部分 。在命 题方 式上 主要 以选择 题 为 定 , 强 化 了 国君 在政 治 上对 国家 统 一 控 制 的 主, 尤 其是新 材料 、 新 隋景方 面 的命 题 。这一 权 力 。这为 秦建立 专制 主义 中央集 权制 度提 制度 的基本 特点 是地方 和个 人完 全服从 于 皇 供 了成 功 的经验 。 帝, 皇帝拥有超越= F 任何束缚 的绝对权力。 本 5 .地理 原 因: 由于 中国属 于大 河 文 明 , 土地 束缚 了过 多 的劳 动力 , 文 主要 谈谈 专 制 主义 中央集 权 制 度 的形 成 、 以农业 生产 为 主 , 无 法更 多 的发展 商业 与手工 业 。而且领 土 面 发展 以及对 中国社会产 生 的作用 。
2 . 建 立( 秦朝)
1 .经 济上 :维 护封 建经 济 基础 的需 要 。
主阶级 也需要 一个 强有 力 的中央政 权来保 护 秦统一后 , 为适应统一国家管理的需要 , 土地所 有制 , 镇 压农 民的反抗 。 这种 封建 的生 在继 承商鞅变法设立 县制的成果 、 实践 韩非子 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上 , 秦始皇确立 了皇帝制 度 , 产 方式 决定 了 中央集权 制 的建 立 。
一
。 _
0 ,
曩
历史 ・ 考 点连祝
中央集权 政治 制所 需要 的理 论基础 。 从此 , 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 ,专制主义中 央 集权 的制度 得 以巩 固 。 4 .完善 ( 隋唐 ) 隋唐时期 , 统治者积极进行制度创新 , 开 创 了三 省六 部制 、 科 举制 。 三 省六 部制使 得封 建 官僚 机构形 成完 整严 密 的体 系 ,将相 权一 分 为三 而且 互相牵 制 和监督 ,从 而削弱 了相 权, 保证 了皇权 的独尊 ; 科举制 的创 立 和完善 扩大了官吏来源 ,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 把 读书、 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 是封建选官 制 度 的一大 进步 。 中央把选拔 人 才和任 命官 吏的权 力 , 从 世 家大族 手 中集 中到 中央政府 , 加强 了 中央集权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篇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
专制主义是指帝位终身制和皇位继承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很独断,具有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形成原因: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和两种基本矛盾:①封建自然经济要求有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②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保护封建土地私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3)发展历程: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③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④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⑤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⑥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高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⑦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核心考点】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关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3.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1)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根源。
(2)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3)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
(4)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4.历史特征(1)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相统一。
(2)中央和地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受制约而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借助神权和思想控制来巩固政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5.演变过程、趋势和本质图示概览:演变过程:(1)秦朝:秦始皇统一全国;确立了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两汉:①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并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②君主专制的强化: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③选官制度:察举制、举孝廉。
(3)魏晋南北朝:中央机构的三省体制开始形成;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4)隋唐时期①三省六部制形成并完善: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继承并完善,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③唐朝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史知识点归纳与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史知识点归纳与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确立巩固完善强化加强顶峰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二、分裂与统一1、分裂的原因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占主导地位)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政治腐败)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激化矛盾)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
(被征服)3、评价: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
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三、调整和改革1、相同点⑴背景相同。
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
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⑴经济: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3、评价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浅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福建省泉州市 362500摘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生活的必然结果,有着其产生、存在、演变的历史渊源,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自战国以来,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各个方面也有所变化与发展。
关键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社会影响作用前言:根据在课文中所学,本文以介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梳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
一、对中央专制主义集权制的认识专制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皇帝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拥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的最大特点是地方官员必须严格的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听从皇帝一人的调遣,一切都受制于皇权。
在我的理解中,当专制主义皇权在不断地加强时,往往就使命中央集权的集中效果有效,当专制主义皇权在被削弱时,同时也就是表明了地方势力的不断扩大,中央的势力的失控,这也存在里对于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挑战。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发展历程1、建立阶段在战国时期初步形成,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兴的地主阶级力量的不断增长,逐渐出现里局部统一的局面,这就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了有关于中央集权制度,以及以法治国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在当时为了能够适应战国时期的有力发展,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政集权制度,与此同时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充分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各个诸侯国开始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为以后的秦建立专职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成功经验。
中央集权制作在秦朝时期得以正式建立,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国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开始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
这一实践对于战国以前的分封制来说可以说的上是一大进步。
我认为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发展历程
时期
阶段特点
具体措权”主张
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君主集权政治体制
秦朝
正式建立
秦始皇:
a、政治:中央设立“皇帝”和“三公”,地方设“郡县制”;
b、经济:统一货币(半两钱)、度量衡;
c、思想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明成祖:
a、中央:设立内阁
b、地方:削藩政策
c、监察:特务机构东厂
雍正:
设立军机处,君主集权达到顶峰
康雍乾:
“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中国社会发展
特点:一直存在“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矛盾,其发展趋势是“君主集权权和中央集权越来越加强,而相权和地方权力则越来越受到压抑”。
d、边疆: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南征岭南修筑灵渠
西汉
巩固
汉武帝:
a、政治:(主父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b、经济:统一货币(五铢钱),盐铁官营;
c、文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d、边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河套河西
隋唐
完善
设立科举制(隋炀帝),将人才选拔权收归中央,扩大了统治基础;
建立三省六部制,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有利于君主集权
北宋
加强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将军权收归皇帝
元朝
新发展
元世祖: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立“行省制度”(新举措)
明清
达到顶峰
(也是衰落时期)
明太祖:
a、中央: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权分六部;
b、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
c、监察: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d、思想:科举新发展(形式:八股文;内容: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