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困境与途径研究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困境与途径研究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
然而,这些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入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将从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探讨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困境,并探讨一些解决途径。
在教育方面,一些流动人口的子女面临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当地公立学校的资源,只能被迫进入一些质量参差不齐的民办学校。
这导致他们的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与城市本地学生存在明显的差距。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应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建设更多符合质量标准的民办学校,并加大对这些学校的监管力度,确保教育质量。
另一方面,应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障碍,使他们能够与本地学生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
在就业方面,流动人口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由于缺乏有效的职业技能认证制度,流动人口在就业市场上往往遭遇到歧视和限制。
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报酬的劳动工作,难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可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职业技能认证制度,并推动各地区之间的互认,使流动人口所获得的技能在全国范围内通用。
在医疗方面,流动人口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由于流动性大和社保制度限制,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服务。
而一些小诊所和私人医院也限制流动人口的就诊,导致他们在疾病发生时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大对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设,提高社区医院的质量和数量,满足流动人口的医疗需求。
同时,还应加强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覆盖,确保他们在疾病发生时能够得到及时和负担得起的治疗。
总之,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困境存在着很多,但也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来予以解决。
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投入,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互利共赢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流动人口的良好融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综述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综述一、内容概述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关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研究也成为了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热点。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关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能够全面地了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趋势。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流动人口作为社会发展中的特殊群体,其行为和地位受到广泛关注。
学术界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如语言沟通、文化适应等困难。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模式及影响因素。
有学者从宏观角度出发,探讨了政策制度、经济因素、社会网络等因素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也有学者从微观视角入手,研究了个体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对社会融合的作用。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对策建议。
基于对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学者们提出了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对策,如加强政策支持、优化社会环境等。
社会融合的理论框架。
国外的研究者建立了许多关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理论模型,如社会资本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等,为我们深入了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文化适应与融合。
研究者关注流动人口在新环境中的文化适应过程,以及如何通过跨文化交流、教育等方式提高他们的社会融合能力。
社会排斥与包容性。
国外学者还关注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合过程中遭受的社会排斥现象,以及如何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持提高社会包容性,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社会。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综述》一文有必要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梳理、分析和比较,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城市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变革。
在这一进程中,数以亿计的流动人口应运而生,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主力军。
流动人口和社会融合问题的探研
流动人口和社会融合问题的探研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分析引言自2001年以来,浙江省流动人口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已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二位。
截至2007年6月,全省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达1670余万人,与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3。
杭州2008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市登记在册流动人口达275万人,这一数字约占常住人口的42%,其流动人口数居浙江省第三位。
2008年,流入杭州市居住1个月以上至1年内的流动人口达到221 6万人,占该市流动人口全年总人数的88.88%。
一、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较抵的主要表现由于流出地与流入地在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生活方式等因素上的差异,特别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大规模流动人口都停留在流而不迁的状态,无法成为流入地的永久居民,成为候鸟式的“迁徙人”。
1 认同感和归属感缺乏流动人口中有相当部分是长期工作生活在流入地,并成为流入地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整个社会主要的劳动力组成部分,他们的活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很多流动人口看来,流入地社会依然是“外在的”和“他们的”,而并不认为是“我们的”。
据调查,有些在杭州工作生活了5年以上、部分甚至在10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当问及他们对流入地社会的看法时,相当多的人承认自己与当地人交往甚少、很少参与当地社区的组织和活动,他们认为自己并不是当地社会的真正成员,只不过是暂时寄居而已。
可以说,在流动人口中这种漂泊的感受和心态是十分普遍,而这种漂泊感和心态正是缺乏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表现。
2 二元社区现象普遍所谓二元社区,即指在同一社区流动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在分配、就业、地位、居住上形成不同的体系,以至心理上形成互不认同,构成所谓“二元”。
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形成相对隔离的两个社区,这种二元分割不仅是空间和地理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
在杭州很多社区,大量集聚的流动人口虽然与本地户籍人口同居一地,有相当部分的流动人口还租住本地户籍人口的房子住,但他们相互之间在生活方式上截然不同,相互之间社会互动也甚少,工作职业、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两个群体之间的社会隔离十分明显。
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的挑战
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口流动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无论是国际间的移民潮,还是国内的城市化进程,这些人口的流动都对社会融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人口流动对社会融合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人口流动对社会融合的影响1.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人口流动带来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和融合的机会。
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有助于丰富社会的文化内涵,但也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和对立。
例如,移民群体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摩擦和分化,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人力资源的流失与输送人口流动常常伴随着大量的劳动力的流失和输送。
移民潮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外流,削弱了本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而在接受移民的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引进可能会导致本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加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3. 社会福利的分配与公平人口流动对社会福利的分配和公平提出了挑战。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的农村转城市人口流动导致城乡差距扩大,贫富差距加剧。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移民潮可能造成社会福利的分配不均,引发社会的不满与不平等感。
二、应对人口流动的社会融合挑战1. 建立开放包容的移民政策国家或地区应制定开放包容的移民政策,为移民提供合理的流动通道。
这不仅有利于吸引高素质人才,也有助于避免非法移民的出现。
同时,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社会融合政策,帮助移民融入当地社会,包括提供语言培训、文化适应指导等。
2. 加强教育和文化交流教育是促进社会融合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
同时,加强文化交流和文化教育,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减少文化冲突和偏见,增进社会的和谐与凝聚力。
3. 构建多元包容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对于社会融合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治理,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此外,鼓励社会组织、媒体等公共机构发挥积极作用,为不同群体之间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吸引了众多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前来寻求发 展机会。据统计,上海市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已超过百万,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 力量。然而,由于城乡文化差异、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原因,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 融合问题也日益凸显。
二、现状分析
1、生活和工作状态
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状态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 是长期在城市工作,但居住条件有限,居住环境较差;二是频繁更换工作,无法 稳定下来,导致生活不稳定;三是虽然在城市工作,但仍然保留农村户籍,无法 享受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
3、促进就业创业:政府应通过扶持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方式, 为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同时,应加强劳动监察 力度,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4、加强社会认同教育:社会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教育, 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这包括了解城市文化、提高沟通技能、增强自信 心等方面。
谢谢观看
在分析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时,我们可以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 个角度进行考察。首先,个人因素是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外出最为直接的原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工作机会的增加和收入的相对提高,使得新生代农 村流动人口更加倾向于外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此外,农村生活成本的上升也 促使一些家庭贫困的年轻人选择外出谋求生计。
在传统户籍制度的影响下,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中普遍存在社会认同困 境。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往往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社 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导致他们在城市中缺乏归属感。同时,由于教育程度普遍较 低,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就业市场上往往处于劣势地位,难以获得稳定的 职业和收入,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社会认同问题。
四、成果展示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随着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城市人口规模逐年扩大。
同时,流动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加。
流动人口是指在城市外来工作、生活的人群,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活力,但问题也不可忽视。
如何让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成为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流动人口单身居多,孤独感强烈。
缺乏家庭支持,面对疾病、意外等情况时缺乏帮助网。
其次,由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与本地居民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存在困难。
再者,流动人口通常住在出租房屋、集体宿舍等较为拥挤的环境中,生活条件差,卫生状况也不理想。
此外,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经常经历就业,住房等问题,缺乏社会保障,存在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二、主要影响因素1.制度机制因素在城市融入中,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关键因素之一。
在公共租赁住房、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各地政策安排差距较大,制度机制亟待进一步健全。
2.观念因素城市居民面对流动人口的接纳程度也影响到其融入情况。
在城市中,对于流动人口的偏见、歧视等意见,不仅挫伤了这些人的自尊心,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融合度的提高。
3.资源分配问题资源分配不均现象,也让流动人口在城市的融入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在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等方面,有时依旧存在本地居民优先的现象,让流动人口有些无所适从。
三、对策建议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加强对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保障,提高其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福利,通过政策倾斜,为其创造更好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
2. 营造包容社会氛围鼓励新移民通过文化交流、群体活动等方式,逐步与本地社会融合。
同时,加强对于那些反对新移民的言论的抵制,推动让城市成为一个真正包容的地方。
3.增进各方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为加强流动人口融入提供支持的同时,本地政府应拓展与他们的联系,为城市化提供广泛而有利的平台和机会。
例如,在各种文化、运动活动、公益团队中提供适当角色,加强谈话、闲聊等沟通的机会。
浅谈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向城市,这些人由于各种原因,构成了庞大的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指的是在本地无户籍户口并在外地有工作、学习、生活等活动的人群,他们的流动性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地域性和数量性。
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却给城市发展中带来了很多问题。
本文就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和案例,探讨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剖析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帮助城市有效解决流动人口问题,实现更好的城市发展。
一、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流动人口是国家转型期的产物,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今形成较明显的流动人口特征。
以中国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如就业机会、生活条件、学习环境等),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据统计,2019年流动人口总量已达到3.03亿人,其中,涉及非农行业和城市居民68.6%。
城乡流动人口主要是在城市中寻求就业机会和生活改善。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相应政策的出台,流动人口往城市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
然而,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必然会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造成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压力增大。
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就业市场受到冲击。
许多原本的本地居民找不到工作,因此压力越来越大。
2. 住房困难。
由于流动人口的数量庞大,住房供求紧张。
大部分流动人口都只能居住在狭小的住房中,住房条件极为拥挤和简陋。
很多人甚至选择被房东涨价逐出,无家可归。
3. 教育入学困难。
由于流动人口没有户籍,子女入学也受到了限制。
在一些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子女常常只能就读于私立学校,学费较高,并且质量参差不齐。
4. 社会保障缺失。
流动人口因为没有户口问题,往往无法享受社会平等的待遇,如缺少医疗、养老保障,这些都成为他们在城市融入中的障碍。
5. 文化冲击。
随着流动人口的涌入,城市的文化气息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以往城市的文化风貌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部分居民感到文化冲击较大,导致一些文化矛盾。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
其精神文化生活亟待改善。 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 , 城市居 民与流动人 口都存在如何改
变 、 整 和 完善 自己 的 问题 。 以农 民 工 为 主体 的 流 动 人 口与 调 市 民 的继 续 社 会化 和 再社 会 化 是造 就 “ 市 和 谐 市 民 ”建 立 城 ,
点在于强调其身份的转型和心理的适应变迁 。 在我国传统社 会向现代社会、 从农耕社会向工 业社 会转 型中, 以农 民工为 主体 的流动人 口是我们当代社会的“ 际人”他 们处在两个 边 , 时代的交界处 , 不但要经历中国社会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社 会文化变迁 , 完成现代化 , 同时还处在两种体制的接壤处 , 跨 越 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 , 完成城市化 。他们在 这个“ 断裂 ” 的世界 中承受着历时态与共时态 的双 重转 型压 力, 面临艰巨的再社会化 的任务。 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 对现 状更加不满 , 但又更 习惯外 出的生活 , 对未来归属上还 没有 明确 的行动选择 ,彷徨于返 回乡村与定居城市社会之问”口 “ ,
出九大趋势 , 即流动人 口的普遍化, 流动原因的经济化 , 流动
时间 的长期化 , 流人地分布 的沿海集 中化 , 年龄结构 的成年
化 , 别 构成 的均衡 化 , 性人 口流 动 的 自主 化 , 动 方 式 的 性 女 流 家庭化, 学业 构成 的“ 识 化 ” 【 些 趋 势证 明城 市政 府 过 去 知 。哒 ,
湖北 社 会科 学 2 1 0 0年 第 2期
流动人 口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
钱 正 荣
(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 院, 湖北 武汉 4 07 ) 30 2
摘要: 现代 化视 角、 会排 斥视 角、 会 资本视 角以及 公共政 策和 制度分析视 角, 当前研 究流动人 口社 社 社 是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_贺瑞
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
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不仅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对社会融入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进行研究,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据官方统计,中国2019年的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超过4亿。
这些流动人口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离开家乡,前往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然而,这些人口的流动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城乡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等。
就业压力:由于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就业压力增大。
许多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找不到稳定的工作,收入水平低下,生活不稳定。
住房问题:流动人口的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许多人在城市中居住条件恶劣,甚至无房可住。
子女教育: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的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如入学难、升学难等问题。
社会认同:许多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难以获得身份认同,常常被视为“外来人”,缺乏归属感。
完善就业政策: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就业扶持力度,提供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等,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加强住房保障:政府应推出更多的住房保障政策,为流动人口提供价格合理、质量良好的住房条件。
改革户籍制度:逐步放宽户籍限制,使流动人口能够在城市中获得更多的社会福利和保障。
提高教育公平: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平政策,使流动人口的子女能够在城市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
加强社区建设:通过社区活动、社区服务和社区教育等方式,帮助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只有当流动人口能够在城市中获得稳定的就业、安全的住房、公平的教育以及身份认他们才能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
这也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积极解决这一问题,以实现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及影响因素研究
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及影响因素研究作者:***来源:《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1年第04期摘要: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多要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通过构建分层线性模型,对我国流动人口的动态监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具有分层性、家庭依赖性、互动性、差异性等特征。
从个体层面而言,制度因素、家庭特征和居住状况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具有显著影响;从区域层面而言,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其社会融合水平,而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的提高则会对其产生阻碍。
关键词: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多层线性模型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21)04-0104-1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由1982年的687万增长到2016年的2.45亿。
伴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增长,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持续上升趋势,从2011年的27.3岁上升至2016年的29.8岁。
分年龄组看:0~14岁儿童占比从2011年的19.8%上升至2016年的21.7%;15~59岁人口占比从2011年的79.7%下降至2016年的75.5%;60岁以上流動人口占比从2011年的0.5%升至2016年的2.8%。
与此同时,在16~59岁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80后”(1980~1989年间出生)占比由2011年的不足50.0%升至2016年的56.5%;“90后”(1990~1999年间出生)占比由2013年的14.5%升至2016年的18.7%①。
可见,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占比不断上升,成为流动人口中的主力军。
与上一代相比,新生代流动人口虽然大部分出生在农村,但在20岁甚至更小年龄,就已外出打工。
他们基本没有种过地,乡土观念淡薄,成年后的生活经历更多与城市联系在一起,对未来发展有着更多的期待,与父辈相比更渴望融入城市。
然而,除了制度因素之外,新生代流动人口由于受到个人因素(性别、年龄、婚姻、收入和人力资本状况等),对农村和城市的认知、认同,以及工作生活期望值等的影响,难以真正与城市融合[1-3]。
建设方案规划中的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
建设方案规划中的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人口流动既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变迁的重要表现。
在城市建设方案规划中,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建设方案规划中的相关策略。
一、人口流动对社会融合的影响人口流动对社会融合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流动带来了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群聚集,促进了社会多元化。
不同地区的人口流动使得城市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促进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
其次,人口流动也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流动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流动,各地区的劳动力得以更好地配置,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
同时,人口流动也带动了消费市场的扩大,为城市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人口流动还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交流,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城市发展。
然而,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首先,人口流动可能导致城市资源的过度集中。
一些大城市由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导致城市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失衡。
其次,人口流动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不稳定。
人口流动使得城市中的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可能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和社会秩序的不稳定。
二、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的关系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口流动促进了社会融合的发展,而社会融合又能够引导和规范人口流动的方向。
在城市建设方案规划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的良性互动。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是人口流动和社会融合的基础。
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人口流动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提高人口流动的便利性和舒适度,从而促进社会融合的发展。
其次,加强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
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是人口流动和社会融合的关键。
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服务,可以吸引更多人口流动到城市,并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人口流动对社会融合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社会融合的影响引言:人口流动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现象,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便捷,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增多。
这种人口流动对社会融合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人口流动对社会融合的影响。
一、文化融合人口流动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随着人们的流动性变大,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接触的机会增加了。
这使得不同文化之间出现了更多的互动和交融。
举例来说,移民给接收国带来了新的饮食文化、宗教信仰、艺术表现形式等等。
这不仅丰富了接收国的文化,也为不同文化提供了更多交流的平台。
然而,文化的融合也可能带来冲突和矛盾,需要适应和处理。
二、经济影响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融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人口流动为社会注入了新的劳动力资源,填补了劳动力市场的空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另一方面,移民群体带来了创业和创新的潜力,为社会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他们可能在新的环境中开办企业,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力和创造力。
总之,人口流动对经济的贡献可以不可忽视。
三、社会结构调整人口流动对社会结构产生了调整。
大量的人口流动改变了社会的人口构成,提高了社会的多元性。
尤其是移民对接收国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影响非常明显。
他们可能在接收国就业,购房,结婚,甚至加入政治。
这些变化对传统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挑战和冲击。
接受国需要适应这种变化,并做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四、教育和语言问题人口流动不仅对接受国的文化产生影响,也对教育和语言带来影响。
由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口流动,接受国需要适应多语言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
多语言教育可以帮助移民更好地融入接受国的社会和教育系统,同时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教育的多元化有助于培养跨文化意识和理解,在社会的融合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论:人口流动在社会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但总体来说,人口流动为社会带来了文化的丰富多样性,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以及教育和语言的多元化。
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
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现象。
从农村到城市,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人们以不同的动机和目的选择流动。
然而,人口流动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尤其是在社会融合方面。
本文将探讨人口流动对社会融合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人口流动给接收地社会带来了文化多样性。
流动人口往往携带着不同的习俗、语言和价值观念,这为接收地社会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纽带。
然而,在面对这样的多样性时,社会融合面临着挑战。
为了实现社会融合,接收地社会需要建立包容性的制度和政策,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只有通过接纳、倾听和尊重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才能真正实现社会融合。
其次,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流动人口通常以务工、创业为主要目的,他们为接收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拥有不同技能和背景的人们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劳动力和创新思维,推动了经济的多元化和发展。
然而,要实现真正的社会融合,还需要创造公平和包容性的就业机会,确保流动人口能够融入社会,享受平等的待遇。
只有这样,人口流动才能成为社会融合的助推器而不是阻碍。
然而,仅仅依靠个体和政府是无法实现社会融合的。
流动人口自身也要参与其中,积极融入接收地社会。
他们应该学习和掌握当地的语言和文化,理解和尊重当地社会的规则和价值观念。
同时,接收地社会也应当提供适应和融入的机会,帮助流动人口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例如,提供语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此外,社会融合也需要各方面的合作。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共同努力,共同促进社会融合。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流动人口融入社会并享有公平的权益。
企业应该提供机会和平等的待遇,不歧视流动人口。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社会的对话和合作。
而每个个体,无论是流动人口还是接收地的居民,都应努力建立友善和谐的社会环境,消除偏见和歧视。
人口流动对社会融合与团结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社会融合与团结的影响人口流动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现象,其对社会融合与团结产生着深远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的流动性也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
人口流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人口流动对社会融合与团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首先,人口流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随着人们的流动,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
流动人口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理解,打破了地域和民族的壁垒,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感。
其次,人口流动激发了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人口流动带来了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流动人口为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了技术和经济的进步。
同时,人口流动也促使地方政府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以满足流动人口的需求。
经济的发展和创新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福利,增加了社会的繁荣和团结。
然而,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对社会融合与团结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流动人口可能会面临社会融合的困难。
不同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习惯存在差异,融入新的社会环境需要时间和努力。
流动人口可能会面临歧视、排斥和孤立,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和谐。
其次,人口流动也可能导致社会的分化和冲突。
大量的流动人口可能导致资源的竞争和社会的分层。
一些地区可能因为流动人口的涌入而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社会结构。
流动人口可能面临就业、住房和教育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社会融合与团结的症结所在。
为了解决人口流动对社会融合与团结的影响产生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和保障。
此外,应该加强社会的宣传和教育,提倡包容和理解,克服地域差异和歧视问题,促进社会团结与融合。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应该加强规划和管理,为流动人口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导言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人才分配的差异,流动人口的出现在各个城市中越来越普遍。
这种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此,本文将浅谈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一、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2亿,占总人口的15%左右。
这个数字在未来还会继续上升。
这些流动人口对于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也给城市带来了一些问题:1. 住房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房价居高不下,大部分流动人口的收入较低,很难负担高房价的租金。
这导致了很多流动人口只能住在一些偏远的地方,交通不便,甚至没有基本的生活条件。
2. 教育问题很多流动人口到城市工作打拼时,有子女需要接受教育,但是城市的学校通常只对本地学生开放,流动人口的子女很难被录取。
3. 就业问题虽然流动人口可以到城市中寻求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但是由于城市的就业竞争激烈,很多流动人口没有学历和技能,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4. 社会保障问题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通常只对本地定居者开放,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很难享受到相应的保障。
这给流动人口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和压力。
二、主要影响因素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导致流动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我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工作机会有限,很多人选择到城市中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2. 教育因素由于农村的教育水平和资源有限,很多农村的青年和家长选择到城市中寻求更好的教育资源,以便自己和他们的子女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3.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也是导致流动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的一些政策和措施会直接影响到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向和数量。
三、对策建议1. 建立流动人口住房保障机制为流动人口提供住房保障是关键所在。
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住房租赁,同时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加大住房保障的资金和物质支持力度,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住房环境和居住条件。
《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问题研究》范文
《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现象日益突出。
流动人口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时间融合问题亦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影响及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流动人口时间融合问题的形成原因流动人口时间融合问题主要表现在流动人口在迁入地与原居住地之间的时间适应和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冲突与融合。
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差异:流动人口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他们在时间观念、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冲突。
2. 地域差异:流动人口在不同地域的生活节奏、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他们在时间安排、工作效率等方面的适应困难。
3. 政策制度:相关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使得流动人口在迁入地难以获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时间资源和权益。
三、流动人口时间融合问题的影响流动人口时间融合问题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等层面均产生深远影响。
具体表现为:1. 影响个人发展:流动人口在迁入地面临时间适应和心理认同的挑战,可能导致其社会融入困难,影响个人发展。
2. 家庭稳定: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问题可能引发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家庭稳定。
3. 社会和谐:流动人口的时间融合问题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加剧,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4. 国家发展:流动人口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时间融合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制约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四、解决流动人口时间融合问题的策略为有效解决流动人口时间融合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包括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等。
具体策略如下:1. 个人层面:加强跨文化交流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时间管理和心理调适能力,以更好地适应迁入地的生活节奏和社会规范。
2. 家庭层面: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共同应对时间和心理上的挑战,维护家庭稳定。
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基于上海的调查分析
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基于上海的调查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乡村地区的新生代流动人口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乡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上海为例,通过对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的调查和分析,探讨其社会融合状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的基本概况。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上海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其中大部分人口来自农村地区,主要是年轻人。
他们流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工作和学习,同时也有一部分人选择流动追求更好的生活。
根据数据统计,这部分人口占到了上海城乡总人口的22%,规模庞大且趋势增长。
因此,了解他们的社会融合情况对于城市发展和社会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促进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教育资源,以降低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压力。
其次,加强城乡交流和互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通过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之间的了解和认同。
此外,建设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更好的社会福利保障,也是促进社会融合的重要手段。
最后,加强法制建设,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减少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不公平待遇。
总之,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
通过对上海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和谐。
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表时间:2020-10-20T14:32:12.680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9期作者:高远栋常锋强[导读] 摘要:人口流动是城镇化过程中的靓丽风景线,而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测量与分析尚未形成规范化的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摘要:人口流动是城镇化过程中的靓丽风景线,而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测量与分析尚未形成规范化的理论。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以及多元回归等成熟的数学建模方法,从经济融合、文化融合、社会适应、身份认同、个体角色融合五个维度对社会融合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了我国社会融合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并从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提供指导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社会融合;因子分析;多元回归一.引言根据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2019年末,我国常驻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4.38%。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城镇化进程俨然已进入“后城镇化”时代。
城镇化的“快跑模式”亦进入了“换挡换速模式”,城镇化进程放缓,发展过程趋于多样、复杂。
作为城镇化中靓丽风景线——人口流动,人们往往关注人口流动表象,而鲜有关注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现状以及融合过程中带来的系列社会问题。
本文借鉴了王桂新、王春光、李树茁等国内学者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方面的研究成果,从经济融合、文化融合、社会适应、身份认同、个体融合五个维度对社会融合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方面,加深了人们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认知;另一方面,做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工作,可以为个人、社会、政府在城镇化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过程提供指导参考,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团结,百姓的安居乐业。
二.研究方案1.数据来源及样本结构数据来自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样本对象为在本地居住一个月及以上,2014年5月年龄为15-59周岁,非本地户口(市、县)的流动人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作者:甘淑芳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02期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业人口流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却由于户籍制度等多种因素限制而无法获得城市人的身份,面临难以融入城市的困境。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从而为推动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进程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对策建议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的数量由1982年的687万增长到2013年的2.45亿,其中80%是农村户籍流动人口,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已经超过50%。
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显示,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016年已达64.7%,成为流动人口中的“主力军”。
与此同时,报告显示,2016年流动人口规模相比2015年减少171万人,这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的改革,使一部分新生代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落户,实现市民化身份的转变,另一方面是政府加大对流出地的政策扶持力度,部分新生代流动人口在本地实现自身发展。
但是,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显示,新生代流动人口在总人口中占较大比重,在今后的较长时期,流动人口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群体之一。
新生代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如何发展,实现社会融合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概念界定社会融合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适应的过程,并且以构建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
本文将社会融合界定为流动人口获得与迁人地居民同等的发展机会,公平地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面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最终实现经济整合、社会接纳、身份认同和文化交融。
三、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特征分析本文的新生代流动人口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具有农村户籍,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外出务工的群体。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笔者总结出该群体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受教育程度高。
新生代流动人口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受惠于国家义务教育政策,他们普遍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少部分人接受了高中教育。
较高的教育水平使新生代流动人口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认识到只有具备更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和专业技能才能更好的在城市立足,他们利用书籍、网络等形式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武装自己,并通过接受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来提高专业的谋生技能,以实现人生命运的转变。
第二,外出动机发生转变。
老一代流动人口外出的动机主要是挣钱回家,而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外出动机不仅是挣钱回家,他们受教育程度高,务农经历较少,进城务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城市学习新的知识,接受城市的文化观念,实现自身的发展,融入城市社会,成为真正的“城市人”。
第三,融入城市意愿强烈。
农村社区的“推力”和城市社区的“拉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他们接纳城市的文化,在工作方面注重发展前景和技能提升,在消费方面表现出炫耀性和超前性的特征,在服饰方面更注重体面和品牌,表现出强烈的融入城市社会的意愿。
四、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一)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概念最初由经济学“资”概念演变而来,社会资本是从嵌入于社会网络资源中获得,它根植于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之中。
社会资本是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中调动稀缺资源的能力,包括人力资本、财力资本和权力资本三个方面。
人力资本方面,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和职业技能的缺乏使新生代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就业范围通常是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行业,这使得新生代流动人口工作强度大、收入微薄,陷人“低素质教育一低收入水平一低人力资本投入”的恶性循环之中,人力资本的积累不足使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发展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难以得到较大的提升;财力资本方面,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务付出,由于自身素质较低,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再加上城市预算普遍不考虑新生代流动人口公共产品的供给,无法支付新生代流动人口实现市民身份的成本,减缓了社会融合的进程;权利资本方面,新生代流动人口只有获得了与城市居民同等参与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权利,社会资本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新生代流动人口未能在城市享受平等的居住权、子女教育权及公共服务权。
以上社会资本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1)社会排斥社会排斥是指个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的诸纽带的削弱与断裂过程,社会排斥最初应用于贫困问题的研究,现在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称为“社会排斥”制度,它削弱了新生代流动人口和流入城市的连接纽带,将其排除在城市公共产品及服务之外,如社会福利、医疗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等,使社会融合的难度加大。
首先,与户籍制度相应的用工制度、子女人学制度及住房制度的限制,使新生代流动人口很少能享受到城市的福利政策,加大了融入流入城市的成本;其次,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不仅是流动人口主动融入城市社会,而且是城市居民主动接纳流动人口,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居民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导致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歧视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生代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信心;最后,新生代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网络资源匮乏,在教育渠道、求职渠道和经济渠道都受到户籍制度的阻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过程的中断。
(三)身份认同社会融合是建立在外来流动人口对迁入地的高度心理认同基础上的,如果仅仅在迁人地就业、生活,但是在心理上与迁入地有很大距离,则不能说明外来人口充分实现了社会融合。
需要强调的是,社会身份的认同具有一定的情景性,即它并不会在所有场景中凸显,只有当个体觉得自身和周围人相似性小于差异性时,或者这一差异乃至微小的差异被他人或制度所强调、唤起个体特别注意时,这一身份认同才会凸显。
新生代流动人口虽在城市生活,因语言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他们与城市居民的交流和互动较少,在心理层面并未将自己视为和城市居民平等的地位,对“我是谁?”的身份追问产生迷茫和困惑。
部分新生代流动人口在城市久居,更觉得除了户籍和口音,与本地人差别不大,不必迁户籍,由此可见,新生代流动人口心理认同感微弱导致其归属感不强。
(四)社区支持社区是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平台,托马斯认为社区工作的核心包括社会资本、城市社会、能力建设和社会融合。
促进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需要依托社区实现流动人口社会资本的转移、积累和发展,使新生代流动人口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权利。
但是目前我国社区还处于发展阶段,社区的相关服务落后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社区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城市居民的服务上,而把新生代流动人口看作是城市的“过客”,没有从心理上接纳流动人口,忽视了对流动人口的需求。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多数新生代流动人口为了降低生活成本,居住在远离城市中心的边缘地带,或者集中在单位宿舍、工棚等地方,这种居住方式具有封闭和隔离的特征,导致新生代流动人口游离于城市社区之外。
第二,散落于城市社区的新生代流动人口看似和城市居民在同一个场域中,但每天上班早出晚归和社区的居民交流较少,并且与周围城市居民的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差别使他们容易产生“被剥夺感”,对社区缺少归属感,影响他们社会融入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社区工作者服务的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优质贴心的服务能够减少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时间和成本,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区环境。
五、推进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建议(一)提升社会资本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资本的提升对社会融合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人际关系等都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对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第一,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技能培训学校和教育机构,鼓励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技能培训和二次教育,提高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就业竞争力和个人素养。
新生代流动人口自身需要积极参与社会、社区文化建设,主动拓展融入渠道,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
第二,政府或社会工作机构为新生代流动人口搭建与城市居民交流的平台,促进新生代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交流,鼓励新生代流动人口积极参与城市的公共服务,享受城市的生活权利、劳动权利,提升其权利资本;第三,政府通过贷款、补贴、监管豁免、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新生代流动人口自主创新、创业。
企业加强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培养力度,拓宽工作晋升的渠道,增加收入水平,提升其财力资本。
(二)深化制度改革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社会福利制度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新生代流动人口要真正实现社会融合,需要政府推进户籍制度以及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其他福利制度的改革,为新生代流动人口构建市民化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第一,政府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彻底破除城乡户籍壁垒,重新制定和新生代流动人口相关的制度,保障新生代流动人口拥有和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第二,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保障关系的全国性转接,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向公共性财政、保障性财政转变,降低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缴费额度和缴费比例,减轻缴费负担,同时注重发展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等免费社会保障事业,将新生代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险中,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福利;第三,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建立适合新生代流动人口的住宅产业,同时放宽购房申请渠道,鼓励新生代流动人口购买经济适用房,实现在流入城市定居,加快社会融合的进程。
(三)促进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是新生代流动人口实现社会融合的标志之一,提高新生代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需要政府、社区和个人三方面的努力。
(1)政府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保障新生代流动人口平等的参与城市的公共服务,实现城市的经济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
(2)社区建立新老居民交流的平台,开展经常性的联谊活动、文化娱乐活动、互帮互助活动,以增进不同群体间的友谊和感情。
(3)城市居民主动接纳新生代流动人口,以平等、包容的心态与新生代流动人口融洽相处,提高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关怀程度。
与此同时,对新生代流动人口要改变传统的乡村观念,主动学习城市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缩小与城市居民的差距,实现身份认同的转变。
第四,政府要按照最新中央文件精神,根据本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整现行的城镇落户积分制办法,多形式、多层次、分阶段地将不同类型的农民工,通过“直接纳入”、“逐步转移”、“培训引导”、“生活保障”等方式实现市民化。
(四)加大社区建设力度社区是群体间沟通交往的场所,是新生代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共同的活动场所,也是新生代流动人口获得家的感受、重构心灵归属的重要依托,因此社区建设是实现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重要方式。
第一,社区应大力弘扬开放包容、相互尊重的精神宗旨,树立平等、友爱的价值体系,为社区居民的良好沟通奠定基础;第二,积极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社区环境,鼓励新生代流动人口参与社区公共活动,将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切身利益和社区的活动内容相结合,培养其社区归属感,增加社区亲和力;第三,将新生代流动人口群体纳入社区服务的规划之中,向流动人口开放既有的社区服务体系,并提供一些针对性的优惠服务,使其和城市居民平等的享受社区资源;第四,社会工作机构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大力调动社区资源,解决流动人口在城市引起的工作、生活和心理等诸多层面的问题,帮助其寻找可支持性的资源,进行心理疏导,提高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加快社会融入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