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空气_课程设计
大班教案认识空气
大班教案认识空气教案名称:认识空气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空气的定义和特性。
2. 培养孩子们观察和探索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3. 通过实践操作,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空气的存在。
二、教学准备:1. 空气瓶、塑料袋、纸杯、蜡烛、打火机等实验用品。
2. 关于空气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思考:“我们每天都呼吸着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的?我们能看到它吗?”以此来引入今天的主题——认识空气。
2. 讲解环节(10分钟)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资料,讲解空气的定义、特点以及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例如,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但它却充满了我们的周围,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3. 实践环节(20分钟)(1)空气在哪里?让孩子们用塑料袋在空气中捕捉空气,让他们感受空气的存在。
(2)空气有重量吗?准备两个相同的空杯子,一个杯子装满水,另一个杯子不装水。
然后把两个杯子放在天平上比较,让孩子们发现空气是有重量的。
(3)空气能帮助燃烧吗?在点燃的蜡烛上方放一个倒扣的玻璃杯,观察蜡烛熄灭的过程,让孩子们明白空气中的氧气可以帮助燃烧。
4. 总结环节(5分钟)教师带领孩子们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和空气的特点。
四、作业布置:请孩子们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空气,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物演示和实践活动,以增强孩子们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也要鼓励孩子们积极提问和思考,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对空气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对于科学实验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他们对于空气的概念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2.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2.问题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针筒、塑料瓶等。
2.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来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是什么无形无味,无处不在,还能占据空间?”让学生猜测答案,引出本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1.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和实验目的。
2.演示实验一:用气球和针筒展示空气的存在。
教师用针筒向气球中注入空气,让学生观察气球的膨胀,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
3.演示实验二:用塑料瓶展示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教师将塑料瓶中装满水,然后倒掉水,将塑料瓶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观察塑料瓶是否能占据空间。
操练(10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学生用气球、针筒和塑料瓶进行实验,验证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空气》 说课稿
《空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空气》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本单元以空气和氧气为主题,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成分、性质和用途,为后续学习氧气的制取和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等知识奠定基础。
在教材中,通过实验探究和科学史实,引导学生逐步了解空气的组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同时,教材还强调了空气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身边的一些物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学生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不过,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空气中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体积分数。
(2)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3)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能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1)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实验误差的分析。
(2)纯净物和混合物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科学认识空气教案
科学认识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重要性,学习如何保护好空气。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教学难点:探究空气的重要性和保护空气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实验器材、实验用品、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几个空气传导装置、电扇、氧气气瓶、电子天平、显微镜等。
3.实验用品:水杯、吸管、气球、蜡烛、纸张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讲解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张空气污染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这里面都有什么吗?2.引出新课题:“今天我们将讲解一门新的科学课程,空气科学!”3.引导学生思考与空气有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们呼吸时会感到清新?鱼为什么需要水来呼吸?Step 2 空气的组成1.分组讨论:请学生组成小组,讨论空气的组成,并汇报讨论结果。
2.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由许多气体混合在一起的。
3.利用实验器材展示空气中的氧气。
4.实验演示:将一个蜡烛插在水杯中央,点燃蜡烛,再用一个杯子罩在蜡烛上,杯子底部有水。
等蜡烛熄灭后,再通过吸管从上面注入氧气,保持片刻,然后再点燃。
引导学生发现燃烧的蜡烛能再次点燃是因为有氧气的存在。
5.教师总结:空气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Step 3 空气的性质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的性质。
2.观察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来认识空气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的实验,比如:用电扇吹动气球、纸张,比较用电扇不吹动气球、纸张时的情况。
3.学生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多个吸管吹来吹去,比较吹来吹去前后的感觉。
Step 4 保护空气1.利用实例引导学生讨论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和方法。
2.学生展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保护空气的方法,并进行展示。
3.教师总结:保护空气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尽量少用汽车,少烧煤等。
大班教案认识空气
大班教案认识空气
教案名称:大班科学活动——认识空气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与空气有关。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提高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二、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袋、气球、水盆、纸片等。
2. 教学辅助工具:PPT、视频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空气的动画或视频,引发幼儿对空气的关注和兴趣。
(二)新授
1. 讲解空气的特性。
教师可以用实物展示空气的存在,并用语言描述空气无色、无味、无形的特点。
2. 进行空气实验。
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如装满空气的塑料袋、充满空气的气球、在水中不能燃烧的纸片等,让他们直观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3. 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空气,例如呼吸、火的燃烧、风的形成等。
(三)拓展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如何保护我们的空气,比如减少污染、种植树木等。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幼儿在实验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在讨论环节中的发言,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
让幼儿回家找找看家里有哪些东西需要使用到空气,第二天来幼儿园分享给大家。
六、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参与,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同时,也要注意安全问题,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小学科学_认识空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认识空气》一课,是青岛版一年级科学《空气》这一单元的重点课,学生经历多种探究活动,体验用感官观察空气的探究过程,认识到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简单的器材对空气特点进行探究;能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认识空气特征。
3.培养学生爱提出问题,爱探索、爱发现、爱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会流动等特点。
难点: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教学准备:黑色塑料袋、塑料瓶、蜡烛、火柴、杯子、牛奶、蚊香、气球及相关课件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师准备两个黑色袋子,里面分别套两个白袋子,一个装满玩具,一个装满空气。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神秘的袋子,大家来猜一猜它们里面装的是什么呀?生:我猜那个里面装的是羽毛,这个里面有玩具……师:嗯,这是你的猜测,请坐/它确实有这个特点/对,羽毛的确又轻又软,这是你的想法……(总之,要肯定学生的回答)师:好,找两个坐的最端正的小朋友到前面来观察。
(前面摆一张桌子,袋子放上面)师:(指一男一女生到前面来)不能打开呦!(两个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顺势提醒他们)可以摸一摸、掂一掂。
师:好,观察结束。
咱们请这两位同学说一说他们的感觉。
来,女生优先。
生:这个有点沉,里面有点硬;那个很轻,里面不硬。
/这个好像是空的,那个里面有玩具……师:你观察的真仔细/你说的很清楚(很具体、很完整)/你是一名出色的小小观察员!师:来,你再来说说你的观察结果。
(生重复的情况下)噢,原来你也是这种感觉,看来它们的特点非常明显。
一个又软又轻,一个又硬又重。
(做成两个小标签分别贴到袋子上)一人一枚小奖章请回。
师:这里面到底装了什么呢?打开看看?师: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师动手拆开)哇,什么呀?生:小汽车,猪爸爸……师:都是你们喜爱的玩具。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优质教案
第二单元《空气》第2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材分析】《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三年级上册新教材“空气”单元的第二课。
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对学生对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本单元第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本课通过一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四个板块。
聚焦环节是以“压杯入水”这个活动作为引入,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直接聚焦这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在探索环节部分通过在“打孔实验”和“打气实验”,根据所观察到的水做变化的现象,进一步验证确实是空气占据了空间,活动中穿插研讨部分,在交流研讨中深刻认识空气能占据空间。
此环节由于“打孔实验”和“打气实验”在操作和实验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于是在本教学设计时,把本课的教学主线改为“压杯入水”纸不湿一一“倾斜水杯”水入杯——“空气入杯”水排出,这三个实验的探究研讨。
最后通过拓展板块进行延伸,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情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其前概念的认知,认同了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说明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空气是否能占据空间,认知很不一,学生对于物质占空间这样表述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
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对空气的认识存在一定基础,但对于占据空同这样相对抽象的描述的认识比较模糊。
【教学目标】L科学观念: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2.科学思维:通过描述、分析压杯入水、打孔观察、打气观察三个实验的实验现象,能理解并解释“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
3.探究实践:能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分步操作,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使用材料设计小实验。
4.态度责任: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能尊重事实,对实验现象和结果如实进行记录和描述;了解“空气占据空间”在生活中的应用。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空气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核心素养的落实,设计单元学习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认为学生是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探究实践:使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成分。
责任态度:让学生认识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成分和性质,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性质,理解空气的成分和作用。
3.单元整体学思路(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等)
第二单元主要讲解空气的相关知识,包括空气的成分、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流动以及空气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和重要性,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环保意识,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以及如何保护空气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课堂讨论、实地考察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021秋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案
2021秋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空气》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以及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本课内容较为简单,但实验操作较为复杂,需要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操作。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对科学实验有较高的热情。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容易分心,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仔细。
此外,学生对空气的概念和性质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操作的科学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基本性质2.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自主探究,从而深入了解空气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气球、针筒、水槽、鱼缸等。
2.实验材料:彩纸、蜡烛等。
3.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演示实验:用气球、针筒等实验器材展示空气的性质,如气球的膨胀、针筒抽取空气等。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空气有哪些特点?”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实验:根据实验要求,用彩纸、蜡烛等材料进行实验操作,验证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归纳空气的性质。
提问:“你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空气有哪些特点?”5.拓展(5分钟)讲解空气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对生物和生活的重要性,如人类呼吸、植物光合作用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了吗?空气对我们有什么作用?”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图片,加深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认识空气》作业设计方案
《认识空气》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2. 帮助学生认识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力;4. 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成分和性质;2. 空气的作用;3. 空气污染及防治;4. 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空气的组成、性质、作用等相关图片和动画;2. 实验器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器材;3. 教学活动准备:包括课堂小组讨论、实验演示等。
四、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问答、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2.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自动手,加深理解;3. 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4. 讨论交流:通过课堂讨论、表达等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思维碰撞。
五、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空气组成和性质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2. 知识学习:介绍空气的成分、性质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3. 实验演示: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空气污染及防治,提出自己的看法;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六、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写一篇关于空气组成、作用和污染防治的文章;2. 实验报告:总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过程和结果;3. 小组项目:设计一份空气污染防治方案,并进行展示。
七、评估方式:1. 书面作业:阅读文章、实验报告等作业,对学生的理解深度进行评估;2. 实验成绩:考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3. 小组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项目中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认识空气》作业设计方案,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培养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通过实验、讨论和展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班教案认识空气
大班教案认识空气教案名称:大班科学课——认识空气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初步理解空气的性质和存在方式。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 空气瓶、塑料袋、纸条、蜡烛、打火机等实验材料。
2. 教学PPT或者相关图片。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或者谜语的方式引入空气的主题。
例如:“我看不到它,摸不到它,但我却不能没有它,你知道是什么吗?”引导幼儿猜测是“空气”。
2. 讲解新知:(1)教师用PPT或图片展示空气的特性,如无色、无味、无形等,并让幼儿观察身边的空气,感受空气的存在。
(2)介绍空气的重要性,如呼吸需要空气,燃烧也需要空气等。
3. 实验探索:(1)空气有重量吗?将一个空瓶子和装满水的瓶子放在天平上,让幼儿观察哪一个重。
(2)空气可以占据空间吗?在塑料袋中吹气,然后封口,让幼儿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3)空气可以帮助燃烧吗?点燃一根蜡烛,然后用玻璃杯罩住,让幼儿观察蜡烛的变化。
4. 总结反馈:引导幼儿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空气的特点和重要性。
5. 拓展活动:让幼儿回家后继续寻找生活中与空气有关的现象,第二天分享给全班同学。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验中的操作情况,评估他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根据幼儿的实际反应和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大班科学课——认识空气”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生科学活动:认识空气教案
小学生科学活动:认识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定义和组成。
2.了解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3.认识空气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定义和组成。
2.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空气模型:装满汽水瓶、盖子和吸管。
2.空气压缩模型:一个玻璃茶杯和一张纸。
3.用毛巾盖住嘴巴,从嘴里吹气,此时手放在嘴巴前面感觉气流的温度变化。
4.通过水蒸气实验模拟云的形成。
5.通过绘制人体模型,展示空气对人体生命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过程1.引入1.1.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空气,空气有什么作用?1.2.通过所见所闻,引导学生谈谈有哪些物体是需要空气的?2.认识空气2.1.空气的组成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等气体组成的。
2.2.空气的性质和作用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2.3.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通过展示人体模型,引导学生了解空气对人类生命的重要作用。
3.实验操作3.1.利用空气模型,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3.2.利用空气压缩模型,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随压缩而变形和回弹。
3.3.利用吹气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散发热量的特点。
3.4.利用水蒸气实验,引导学生了解水蒸气是如何形成云的。
4.总结在教学结束时,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发放练习,统计成绩,以检验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案以实验为主体,通过操作和体验,展示了空气的存在和特性,让学生加深了对空气的认识和了解。
实验操作的方式可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年级的学生。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讲解要点,清晰表达,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力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单元教学计划
第二单元《空气》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空气几乎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各种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
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感官并运用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第1课“感受空气”作为单元起始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空气,用气泡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分类整理,以便教师了解学生关于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的前概念。
第2~7课都是在具体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和特征。
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也可以被压缩,这是对空气存在状态的探究;空气有质量并且很轻,大量的空气聚集在一起可以被称量;热空气会上升,空气会流动形成风,这是对空气属性的探究。
第8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讨论、归纳、总结和提炼了空气的特征和作用,同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了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进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通过感官简单地观察空气。
若要进一步研究,必须借助工具。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感官并运用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教师将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对客观事物的理性思维,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从物质角度进行解释,并用量化的数据来说明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一)围绕概念的发展过程开展教学。
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主题探究过程,从多个角度丰富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第1课“感受空气”中的气泡图可以贯穿在每一课中,在教学中逐步补充与修正,直到最后一课形成完整、清晰的图解。
(二)围绕学生的主体探究开展教学。
教材的编写以“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四个板块的形式呈现,重点突出“探索”和“研讨”,活动的安排也是基于学生的主体探究,“称空气”“压缩空气”“做热气球”等活动均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主体,引导学生在完成这些活动后对空气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实验的描述需要用理性的语言表达感性的认识,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用空气流动来解释风的成因。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2课《认识空气》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2课《认识空气》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空气的味道、颜色和存在方式2.能够用幼儿语言表述空气的重要性3.能够简单地解释空气对人们的作用教学重点能够说出空气对人们的作用教学难点能够用幼儿语言表述空气的重要性教学准备1.课件2.白板、粉笔3.试演工具材料教学过程1. 切入主题1.老师找出教室里最空旷的地方,让学生们来到这个地方,告诉学生:“现在我们来到了最空旷的地方,这个地方没有水,没有土地,没有植物,没有动物,串串没有空气,大家感觉怎么样呢?”2.让学生自由发言,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与体验2. 导入知识1.老师板书“什么是空气?”,告诉学生:“每个人都需要呼吸,你们知道吗?我们仰望蓝天,看到云彩,感受到着风,这些都是空气在给我们提供服务,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空气吧!”2.老师播放《认识空气》视频,通过图像、文字介绍空气的味道、颜色、存在方式,学生们跟随视频学习3. 实践操作1.老师出示试演工具材料,让学生动手取一袋氧气,一袋氮气,并出示一张燃烧纸片,问学生:“大家知道这两袋气体都用来做什么吗?”学生回答后,老师将燃烧纸片点燃,并将氧气和氮气分别吹向燃烧纸片,让学生们观察差异,感受氧气和氮气的不同表现2.老师出示几张有空气的图片,让学生们安装自己的感受,用幼儿语言描述空气的作用,例如:“空气可以让我们呼吸,让花草长大”等等4. 总结回顾让学生们自由发言,回答以下问题:1.空气很重要,为什么呢?2.空气对我们是有好处的5. 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家自己制作一张空气的插画,可以画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融入日常生活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多个趣味的实践操作和发散思维的导入,让学生们从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科学知识,增强其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认识空气》作业设计方案
《认识空气》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空气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很多孩子对于空气的认识可能仅停留在呼吸方面,对于空气的成分、特性、作用等方面了解并不充分。
因此,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空气的相关知识,提升他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及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设定: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成分、特性、作用,认识空气在人类生存及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其对自然界的认知水平。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空气的成分是什么?2. 空气的特性有哪些?3. 空气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是什么?4. 如何保护空气质量?四、作业设计方案:1. 作业一:空气成分调查要求学生自行利用网络等资源,查询空气的成分及其含量,并根据所得数据进行图表展示。
2. 作业二:空气特性观察要求学生在室外进行空气特性的观察实验,比如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的检测,并记录实验数据。
3. 作业三:空气作用分析要求学生就空气在环境中的作用展开讨论,比如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空气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4. 作业四:环保宣传设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则环保宣传海报或小广播,呼吁大家共同保护空气质量。
五、评价方式:1. 作业一、二、三的评价主要根据学生提交的报告书及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评定,包括数据准确性、分析深度和结果总结等方面。
2. 作业四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环保意识呼吁力度等方面。
六、实施方案:1. 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2. 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集体展示及讨论,促进学生相互学习。
3.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空气知识。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不仅对空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空气》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空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了解空气的作用和重要性。
2.能力目标: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运用等探究方法,提高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弘扬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
二、教学步骤
1.导入:以小组活动形式,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空气现象,如呼吸、气温等,说说自己对空气的感受和认识。
2.新课讲解:先带领学生了解空气的产生、组成和性质,可以准备一些图片或视频进行展示。
然后再讲解一些空气的作用,如风、氧气等。
最后,带领学生探究空气
的重要性,畅谈关于空气的一些环保知识。
3.展示实验: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空气的一些性质和现象,可以准备一些实验。
例如放气球实验、吸空气实验、点燃蜡烛实验等。
4.小组探究:分小组进行学习探究,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方向,如采取测空气中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含量、PM2.5等等。
5.文化课融合:借用语文、音乐、美术等文化课加强空气常识的印象和记忆。
6.总结:撰写学习笔记、回答指定问题等进行评价和总结。
7.巩固训练:适当的巩固训练是必须的。
可以安排一些相应的测试和作业。
三、教学方法
本次教学中,采用了导入法、讲解法、展示实验法、小组探究法、文化课融合法、总结法、巩固训练法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手段
本次教学中,采用了课件、实物展示、视频、图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评价
在评价上,采用了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重评价方式,体现教学的活跃性、实效性和个性化特征。
认识空气说课稿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空气的组成
介绍空气的成分,包括氮气、氧 气、二氧化碳等。
空气的特性
讲解空气的密度、压力、温度等物 理特性。
空气与生命的关系
阐述空气对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的重 要性。
教学方法
01
02
03
实验法
通过实验演示空气的特性, 如用气球和吸管演示压力 差。
讲解法
教师讲解空气的组成和特 性,以及与生活实际的关 系。
03
总结词:引导思考
04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让他们意识到空气的 存在以及它的重要性。
展开阶段
总结词:传授知识 总结词:互动讨论
详细描述:通过讲解、示范和实验,向学生传授有关空 气的基本知识,如空气的成分、特性等。
详细描述:鼓励学生提出他们对空气的疑问或想法,进 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增强课堂互动性。
认识空气说课稿
• 主题介绍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过程设计 • 教学效果评估 • 教学反思与改进
01
主题介绍
主题背景
空气是地球上所有生 物生存的必需品,对 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 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空气的组成、 性质和功能,有助于 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 的意识。
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 重,对人类生活和环 境造成严重影响。
深入阶段
01 02 03 04
总结词:深入探究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空气的应用,如呼吸、燃烧、风力发电 等,让他们了解空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总结词:培养能力
详细描述: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空气的理解。
总结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空气
第2课认识空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气体。
2.科学探究
能像观察水那样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并能描述空气的形态特点。
3.科学态度
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4.STSE
认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塑料袋、扇子、书本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空间充满了空气,那么空气是什么样的呢?(二)新课学习
1.空气是什么样的?
(1)提问:空气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知道?
(2)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并提示可按照观察水的方法观察空气。
2.观察空气
(1)引导学生像观察水那样去观察空气。
例如颜色、形状、气味等。
(2)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是怎样观察空气的,并说明空气是什么样的。
(3)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过程和结果。
(4)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空气的特性,并与水的特性做类比。
(5)引导学生对空气的形状进行重点探究。
(6)提问:空气有固定形状吗?你是怎样发现的?
(7)小结:空气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气体。
3.读一读
(1)展示教材图片,学生自行阅读教材文字。
(2)保护大气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做起。
(三)整理材料,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