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人民版)资料
二、变 法
根本原因 直接目的 根本动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富国强兵 称霸“天下”
三、★ 秦国变法条件
客观,秦国落后于六国 主观,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 理论,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指导变法的理论 人才,商鞅入秦,积极宣传变法 其他,各国变法为秦提供了经验教训
秦孝公 (前362年继位)
尊 官 , 与 之 分 土 。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二讲
商鞅变法
昭阳区二中 高二历史组
⑴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
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⑵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 认识其特点。
⑶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为什么商鞅要变 法?他采取了哪些 新措施?变法取得 了哪些成效?
春秋战国时大变
革时代的背景?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统一度量衡
按从 小到大排 列
相当 于士的有 : .1公士 2.上造 3.簪 袅 4不. 更 相当 于大夫的 有: 5.大夫 6.官大 夫 7.公大夫 8. 公乘 9.五大夫 相当 于卿的有 : 10左. 庶长 11. 右庶长 12.左更 13. 中 更 14右. 更 15. 少上造 16大. 良造 17. 驷车 庶长 18. 大庶长 相当 于诸侯的 有: 19.关内 侯 20. 彻侯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
爵制(严禁私斗)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人们争取更 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
政 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治 普遍推行县制
皇
中
太少太 尉治宗帝典 丞 相廷太御 史 大 夫郎卫奉 仆府粟 内 史正客太尉仆仆中 令尉常
高二历史选修1商鞅变法 ppt课件
结合变法的措施 分析其历史局限
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
经 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军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 事 爵制(严禁私斗)
政 废除世卿世禄制 治 普遍推行县制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
司 法
坐法
制定秦律
文 燔诗书而明法令 化
习 禁止父子兄弟同居,推
俗 行一夫一妻
26
单元总结
1、历史背景:
2、指导思想:
由此,你从中能ppt课得件 出什么认识?23
认识和启示
• 认识:改革具有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曲折 性;进步性;局限性。
• 启示: • 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 牲精神。
• 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 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 改革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以减少改革的阻 力。
2、建立严密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保证兵源 强化对地方的统治
ppt课件
14
3、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4、焚烧诗书,制定秦律
加强思想统治 使改革合法化
ppt课件
15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 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 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 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 有效的方法。
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战国
变法则瓦解了宗法贵族政治,确立了封建制。政治上,改
革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破
坏了井田制,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法经》维护了社会秩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的秦国》1172人教PPT课件
军事: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局限:
⑴轻视教化,刑法严酷,鼓吹轻罪重罚。 ⑵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原因:
⑷文化:
①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它学 派的诗书;
②推行秦律 。
意义:有利于加强思想专制和中央集权,提 高法家思想的地位;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 严重摧残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
⑸社会习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父子及成年兄弟分户而居。
意义:巩固小农自然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 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⑵战国:①楚国吴起变法。 ②魏国李悝变法。
目的: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②实现富国强兵,巩固统治,争取兼并战争 的胜利。
3.秦国有利条件:
⑴政治: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 弱;
⑵思想:法家学说受到君臣民众认可;
⑶民风: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⑷客观: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为韩、赵、 魏,力量削弱;
⑵军事:
①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意义:积极: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 位;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为统一提供了有 利条件。消极: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 权,导致他们对变法的反对。
⑶政治: ①户籍制度,连坐法; 意义:有利于加强对百姓的控制,维护新 兴地主阶级统治。 ②废分封,行县制。 意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 了奴隶主贵族的分裂势力。
商鞅变法
时代背景
1.社会变化(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2.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 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 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秦国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 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特别提醒】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突出 表现在其变法内容上,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贵 族无军功不再授爵;“为田开阡陌封疆”,以法律的形式废除 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
商鞅变法
(1)知识层面: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 及评价 (2)能力层面: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 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
奖励耕织(砖画)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 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 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 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 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 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的主动。 2.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__二__十__等__爵__制__。 (2)废除“__世__卿__世__禄__制__”,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_连__坐__法_。 (4)普遍推行_县__制__,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法经》,制订了秦律。 (6)改革__社__会__风__尚__习__俗___,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史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商君列传》
[探究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探究思路]第(1)问,材料一反映的是奖励耕织和统一度量 衡。第(2)问,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第(3)问, 要求依据材料说明司马迁评价商鞅变法的标准。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
魏 李悝 国 变法
战 国
楚 国
吴起 变法
经济:① 实行“尽地力”; ②推行“平籴 法”,
政治:制定《法经》 政治: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 收回三代以后的爵禄;②强令旧贵族迁 居,变相没收其土地;③裁撤冗员,削 减俸禄,奖励军功;④严格吏治
使魏国在战国七雄 中率先强盛
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其它诸侯
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 都促进了政治的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李悝变法
管仲改革 (春秋)
鲁国改革 (春秋)
吴起变法
措施
积极作用
经 济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统一度量衡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军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 事 等爵制(严禁私斗)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政 废除世卿世禄制 治 普遍推行县制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
(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严惩旧势力 (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 础
探究3:结合商鞅变法内
措施
容思考:其变法有何特点? 废井田,开阡陌
农战 法治
经 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二)性质: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改革运 动
高二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编写人编写人; ; ; 宋之明宋之明宋之明 审核人:马学国审核人:马学国审核人:马学国 时间:时间:时间: 年 月月 日日姓名:姓名:姓名: 班级:班级:班级: 组别:组别:组别: 等级:等级:等级: 课程标准:(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自主学习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1、经济:、经济: 出现,农工商业发展;出现,农工商业发展;出现,农工商业发展; 逐渐逐渐瓦解,瓦解, 逐步形成——变革的经济基础逐步形成——变革的经济基础逐步形成——变革的经济基础2、政治:礼乐崩坏,、政治:礼乐崩坏, 走向瓦解;新的阶级形成,要求废走向瓦解;新的阶级形成,要求废除 建立封建专制,建立封建专制,改革世卿世禄制——变法是实现制度更替的有效途径实现制度更替的有效途径3、军事: 战争激烈战争激烈战争激烈 ——变法能富国强兵,——变法能富国强兵,赢得军事胜赢得军事胜利4、文化:、文化: ——法家学说成为各国变法的思想武器——法家学说成为各国变法的思想武器——法家学说成为各国变法的思想武器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1)齐国管仲的改革:“ ”——实质上承”——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2)鲁国的改革:公元前594年“ ””,“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人民版)
知识巩固与拓展:
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 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 (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 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 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同意。理由:商鞅变法 ①通过“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 础,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 私有制,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 制;实行县制,打破了分封制,奴隶制的上层建筑逐 步被瓦解,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通过统一度量衡,统一了国家赋税标准,有利于社 会经济的发展。
时代特征:
①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②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发展
一、时代背景:新的气象(必要性)
—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代的要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根本原因
实现富国强兵,称霸天下 —内在(直接)动力 根本目的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法家学说成为变法 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政治权利:担任低级官职,参加公民大会等。 途径:立军功;努力耕织。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 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
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2009·浙江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
二、时代潮流:改革变法(可能性)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课件(共46张PPT)
项 目 军事
经济
政治 文化
措施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实行什伍制度 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建立县制 推行什伍连坐制度 轻罪重刑 焚烧诗书
塞私门之请
习俗 强制分家,推行一夫一妻
小家庭政策
意义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提高军队战 斗力
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提高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 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中央集权 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管理和控制,有效行使政府权力 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 1974年3月,秦始皇兵马俑在陕西省临潼县得以重见天 日,一些考古专家提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兵马俑中 的士兵没有一个人戴头盔,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冲在战争 第一线的士兵和将领不戴头盔?秦国能够统一六国,为什 么连头盔都不给士兵配备?
• 材料一:
• 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 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 得的爵位就越高。
•
3000多年前,周王朝在镐京统治着中国。在王国的西
北边陲,生活着一个专门为国君养马的部落,他们就是最
早的秦人。这是一个传奇般的部落,它最早的居住地在哪
儿,什么时候迁移到西北高原,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
公元前771年,来自于西方的游牧部落攻陷了都城镐
京,周王朝被迫迁都。在周天子向东迁移的时候,养马的
秦人出兵护送。为了感激秦人的忠诚,周天子封秦人的首
强化人民法律意识, 保证变法彻底执行
• 4、思想
• “燔诗书而明法令”——焚毁儒家著作,制定 秦律
加强思想控制,但钳 制了思想,摧残了文 化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以及法家思想的特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3)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
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2)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思路】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社会变化的新气象,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
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迅速强盛起来。
高二历史选修1_材料题:“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_
材料题:“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1.(2014·山东潍坊一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次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商君治泰。
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注黥、劓,古代的两种刑罚)其傅(注博,指太子的师博公子虔、公孙贯)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
——《战国策·秦一》材料三商鞅变法不顾人言,虽能骤致富强,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知利而不知义,见那而不见德,虽得天下,旋踵而亡。
——苏轼《东坡文钞》(1)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3)据材料三,概括并评价苏轼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1.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概括出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由材料二中的“商君治泰,法令至行”可概括出严刑峻法。
第(2)问,由材料一中的“倾邻国而雄诸侯”可总结出使秦国国力增强,由材料二中的“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总结出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变化,由“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可总结出稳定社会秩序,由“兵革大强”可总结出军事强大。
第(3)问,概括材料三可知苏轼的观点是商鞅变法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结合商鞅变法和秦朝的相关史实从正反两面辩证评价苏轼观点即可。
参考答案:(1)内容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实行严刑酷法。
(2)影响:增强国力;壮大军事力量;稳定社会秩序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变化。
(3)观点:商鞅变法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评价:苏轼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是符合史实的;但认为商鞅变法导致了秦朝的灭亡是错误的,秦朝的灭亡是由于统治者暴政,并非商鞅变法;苏轼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作用。
高中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件
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历史局限:
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刑。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在思想文化领域,商鞅还采取了焚烧诗书的 措施。他认为儒家学说于国有害,把礼乐、诗书、 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 称为“六虱”,认为这些是耕战政策、富国强兵 以及以法治国的大敌,是亡国之俗,应该统统毁 灭。
商鞅变法措施的特点
(1)措施最全面: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司法、 文化、习俗等方面。核心内容:农战、法治
(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严惩旧势力(严格执法)
(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 基础
条件
一、商鞅变法的措施:
项目 领域
措施
(1)废除 世卿世禄制 ,设
立军功爵制度
政治 (2)什伍连坐制度
(3)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4)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
经济
(1)废井田、开阡陌,法律上 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颁布标准器, 统一度量衡.
文化 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商鞅变法对中国后世制度的影响
(1)选官用人制度由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向军功禄爵制度转 变。初步打破血缘氏族对政治的把持,在古代用人制度发展史 上是一次进步。
(2)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被秦始皇所沿袭,并影响中国近 两千年。
(3)其军事改革对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影响巨大,兵器制造、战 略谋划、后勤保障形成体系,以禄爵激发士兵斗志,战斗力强 ,军纪严明。
高二历史选修1“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高二历史选修1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材分析】课标要求: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和主要内容。
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
内容分析和建议:商鞅变法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
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战国进入中期,由于列国都急于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变法改革运动也被推向高潮。
在各诸侯国的变法中,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
商鞅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建议在讲授本节内容时,注意和已经学过的知识相联系,构建知识结构。
建议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材料,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加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本课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引言分析:1、向学生介绍,要了解商鞅及其事迹可以参看《史记·商君列传》2、介绍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社会稳定);家给人足、乡邑大治(促进经济发展);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提高军队战斗力)。
探究的主要问题: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课前导学材料】一、历史背景:1、客观背景:大动荡大变革⑴诸侯争霸的推动:各国面临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
⑵变法风潮席卷各国:首先国变法。
⑶百家争鸣的推动。
思想成为变革的重要思想武器。
2、主观条件:⑴秦国统治者锐意变革___发布“求贤令”,吸引有识之士。
⑵商鞅来秦并得到赏识是变法的重要条件。
商鞅其人:原名,又称。
①游说:商鞅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
②辩论:与反对派辩论,宣传变法思想,提出“”,得到秦孝公赏识。
③立信:南门徙木,取信于民。
二、变法的内容:1、经济——“”“”,废除井田制度;推行“”政策,奖励耕织;统一。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背景
• 1、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生产了发展,井田制 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 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 3、军事: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 4、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思想武器。 • 5、民族关系:各民族间走向融合,国家出现统一 的趋势。 • 6、秦国在各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国家,BC362年, 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
商鞅死的主要原因
• 一、触动旧贵族的利益。 • 二、秦孝公去世,失去有力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的改革: “相地而衰征” ——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2)鲁国的改革: 公元前594年“初税亩”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
(1)魏国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平籴法”、 《法经》 (2)楚国吴起变法:收爵禄、迁贵族、裁冗官、禁私门
历史意义
• 1、经济: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改变旧有 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增强了国力。 • 2、政治:打击并瓦解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使封建国家机器更加健全,有利于中央集 权制度形成。 3、军事: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 秦国在兼并战争掌握了主动权。 • 4、总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 次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 六国奠定了基础。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因此并不完全彻底 (3)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4)严峻的刑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 消极的影响。
变法成功的原因
• 一.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 二.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 三.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四.取信于民。 五.统治者的支持。 六.比较安定的外部环境。(晋被三分) 七.贤士的支持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商鞅变法
A.经济、政治、文化落后
B.法家学说的推动
C.诸侯国会盟,拒邀秦国
D.晋国分裂,士人游说
解析 A、B、C、D四项都是秦国改革的因素,A项是不利因素,B、
D两项是有利因素,C项被秦孝公视为耻辱,因而发愤图强,进行变法,
这是直接原因。
解析答案
12345
5.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图一 春秋战国时 图二 春秋战国时期贵 图三 战国嵌错赏功宴乐
答案
12345
(2)图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秦国是如何应对这一形 势的? 答案 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 “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发展的主线,秦国利用商鞅变法改革。
答案
返回
2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内容
课标要求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学习·探究区
12345
反馈·训练区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
变化是( C )
A.社会经济的变化
B.统治方式的变化
C.社会性质的变化
D.思想文化的变化
解析 A、B、D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
义的变化。
解析答案
12345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与春秋时期的变法运动相比,其最大特 点是( D ) A.客观上瓦解了井田制 B.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C.瓦解了西周所形成的分封制 D.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解析 A、B两项不正确,因为这两种表现出现于春秋时期; C项只是吴起变法的内容,D项是战国时期变法运动最主要的内容和影响。 故选D。
富国 地主阶级进行 强兵 的改革
答案
历史比较
管仲改革与李悝变法的主要不同点 管仲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目的是维护奴隶制。 李悝变法:改革既包含经济基础,又包含上层建筑,目的是维护并巩固 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高二历史选修1_原始资料: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
原始资料: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
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沭阳府苑中学校本课程导学案高三历史选修一主备人审阅人时间:3.24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自主学习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
1、经济:铁农具、牛耕出现,农工商业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
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变革的经济基础
2、政治:礼乐崩坏,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新的阶级形成,要求废除
奴隶主贵族政治建立封建专制,改革世卿世禄制——变法是
实现制度更替的有效途径
3、军事:争霸兼并战争激烈——变法能富国强兵,赢得军事胜利
4、文化:私学兴盛、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各国变法的思想武器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1)齐国管仲的改革:“相地而衰征”——实质上承认了
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2)鲁国的改革: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履亩而税”——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3)共性:以赋税制度肯定土地制度的变革,井田制进一步瓦解,土地私有得到承认。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前):(1)背景:①经济基础:从土地国有制转
向封建土地私有制;②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③内在动
力:“富国强兵”。
(2)著名变法:①魏国李悝变法(经济:“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
推行“平籴法”,保护小农经济;法制: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②楚国吴起变法(政治:限制贵族权力,裁撤冗员,削减俸禄,
奖励军功;严格吏治)。
三、秦国商鞅变法
1、条件:(1)劣势:落后,偏居关中(2)优势:①内部:国君集权;
崇尚法家;勇朴;②外部:社会大变革;强邻晋国分裂;士人追求建功
立业③人物:秦孝公发奋图强,重用商鞅。
2、内容与作用:
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于加强统治
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
3、结果:成功——商鞅虽死,其法保留(秦法未败)
4、评价:积极:战国时代最彻底的变法。
推进秦国发展;推动宗法分
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帝国奠定基础;
对后世影响深远。
局限性: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剥削压迫;重农抑商政策,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
发展,摧残了文化,加强专制统治,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
合作探究:1商鞅变法的特点?
巩固训练:
1、阅读材料: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
在内外交团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
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
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4分)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4分)
2、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
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
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
)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古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日佣级。
财产越多,等级越高。
第一、第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1)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内容上的主要不同点。
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
(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并说明理由。
答案
商鞅变法的特点:
1、全面性,有效性;
2、春秋战国时期改革最彻底持久,影响最深远的;
3、核心是农战和法治;
4、用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制度。
答案: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
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
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
2参考答案:
(1)奖励军功;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或依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
(2)内容不同:政治:梭伦改革含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加强专制集权。
经济: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影响:梭伦改革:促进工商业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商鞅变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能。
因为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