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第一章: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1 荒漠化的定义解释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退化,土壤质量下降,水分减少,土地逐渐向荒漠状态转变的过程。
强调荒漠化不仅仅发生在沙漠地区,还包括土地退化、干旱化、盐碱化等多种形式。
1.2 荒漠化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如风力荒漠化、水力荒漠化、化学荒漠化等。
分析每种类型的特点、成因和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2.1 荒漠化的成因探讨荒漠化的主要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讲解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壤侵蚀、过度开发等对荒漠化的影响。
2.2 荒漠化的危害描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强调荒漠化导致的生态破坏、农业生产下降、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第三章:荒漠化的治理策略3.1 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介绍植被恢复、植树造林、草地建设等生态恢复措施。
讲解生态恢复对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性,并给出具体实例。
3.2 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强调水资源在荒漠化治理中的关键作用,提出节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措施。
讨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调配,以改善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第四章:荒漠化的治理实践与案例4.1 国内荒漠化治理案例分析国内典型的荒漠化治理项目,如我国北方防沙林体系建设、腾格里沙漠治理等。
介绍这些项目的治理措施、成效和经验。
4.2 国际荒漠化治理经验探讨国际上成功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绿色长城项目、澳大利亚的干旱地区恢复计划等。
第五章:公众参与与教育宣传5.1 公众参与荒漠化治理的意义强调公众参与在荒漠化治理中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讨论如何有效动员公众参与荒漠化治理工作。
5.2 教育宣传与科普推广介绍教育宣传在荒漠化治理中的作用,通过科普推广提高公众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提出开展荒漠化教育宣传的具体措施,如编写教材、举办讲座、开展实践活动等。
第六章:科技手段与技术创新6.1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介绍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荒漠化监测和评估中的应用。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危害以及治理措施,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荒漠化的基本概念,了解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并探讨有效的治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定义及其成因;掌握荒漠化对生态环境、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危害;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素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荒漠化的定义、危害及治理方法。
难点: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和创新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荒漠化相关资料和案例;准备PPT课件,展示荒漠化图片和数据;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内容;收集有关荒漠化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现象;提问:“你们对荒漠化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分享预习成果。
2. 知识讲解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治理方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实际情况。
3.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治理方法的可行性;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治理经验和启示。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方法,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5. 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荒漠化现状,提出治理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案例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荒漠化的基本概念、危害及治理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为解决荒漠化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教案内容: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 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破坏,土壤贫瘠,水分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导致土地无法维持原有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过程。
2. 荒漠化的类型:根据荒漠化的成因和特点,可将其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两种类型。
自然荒漠化是由于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导致的荒漠化;人为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不当耕作等导致的荒漠化。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1. 现状: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近40%。
近年来,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2. 危害:荒漠化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加剧水资源短缺,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诱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危害人类健康。
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降水不足等;地质活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自然植被的破坏,如病虫害、火灾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如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当耕作,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等;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
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1.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沙障固沙等;2. 工程措施:建设防沙林带、固沙工程、土地改良工程等;3. 农业技术措施:合理灌溉、改良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等;4. 政策与管理措施:制定和实施荒漠化治理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荒漠化治理管理体系等。
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1. 案例选择:选择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新疆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内蒙古的沙化土地治理等。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doc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课标与教材分析】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 1 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介绍了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原因、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防治。
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存在什么问题,区域问题形成的原因,如何解决区域问题、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
在中国,荒漠化面积的扩大已成为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北干旱地区又是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放在本章第一节学习,可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为后面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
提出要解决的土地荒漠化的相关问题,通过启发式提问,探究式学习,学生观看视频、阅读图片、文字资料,讨论、读图分析来找出问题的答案。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的主要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观看荒漠化视频,感性认识荒漠化的现状和危害。
2.结合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区域荒漠化的成因。
3.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防治对策和可行性措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对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3.增强学生的环境危机意识。
【教学重点】1. 荒漠化的成因2.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荒漠化,被称作地球的“癌症”。
其影响和危害是巨大的,今天,我们一起来为地球做一次诊断,分析得病的原因,讨论治病的方法[演示]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一.什么是荒漠化?二.荒漠化形成原因是什么?1.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成因2.黄土高原的荒漠化成因3.南方湿润地区的荒漠化成因三.荒漠化会造成什么危害?四.我们应该如何治理荒漠化?[播放视频] “责任与理想,千秋之功德”通过影片感受目前地球上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和荒漠化带来的巨大危害。
教案4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课堂45分钟分段式模块教学设计
教师孙洁编号名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在教师缄默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时间 5
第2段 25 分钟
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人为原因:1.人口的快速增长
2.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过度开垦、放牧、樵采
3.不合理灌溉
补充: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
在教师缄默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时间 10
第3段 10 分钟
1、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防治
读书本39页思考:荒漠化的危害
学生归纳总结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发布者:李建荣发布时间: 2011-11-20 9:11:05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 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
4.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 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重点难点1.荒漠化的危害。
2.荒漠化的整治模式(措施)。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和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展示景观图片、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地理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讲授新课]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荒漠化的含义[教师讲述]楼兰文明的衰落源于塔里木河下游被流沙淹没,生态环境恶化,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荒漠化,那么到底什么是荒漠化呢?[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内容,概念学习。
[引导提问]说起土地荒漠化,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黄沙滚滚,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说说看" 荒漠化"就是土地的沙漠化吗?[知识运用]土地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荒漠化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土地退化。
(展示荒漠化景观图)通过直观感受,进一步加深对荒漠化含义的理解。
[过渡]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都有哪些危害呢?[学生回答]二、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
2、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提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
三、教学程序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板书]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板书] 一.荒漠化的成因1.概念2.成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自然因素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沉积物多课堂练习右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
右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
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
据此完成(1)~(2)题。
(1)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A.治理盐碱地B.退耕还草C.保护沼泽地D.植树造林(2)该区域可能位于()A.云贵高原东部B.松嫩平原中部C.黄土高原中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荒漠化对生产生活影响较常见的是沙尘暴,沙尘暴是否“百害而无一利”呢?课堂练习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图”,完成(3)~(4)题。
(3)该生态环境问题是()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C.酸雨D.生物多样性减少(4)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A.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D.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下表为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情况,读表回答5~6题。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作者:来源:《地理教育》2014年第08期一、教学分析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自学讨论法、分析讲解法,以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教学过程(表1)四、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以“楼兰古城”为主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置“自主探究”和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主动创造性及合作精神。
尤其是“课堂辩论”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探究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明确了荒漠化的危害,理解了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尤其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更对荒漠化起到主要的加剧作用,掌握了荒漠化的防治方法。
需要改进之处:虽然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但是有些小组上台汇报表述的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不断完善。
专家点评:该教学设计按照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设置,以我国风蚀荒漠化最典型的区域——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问题。
_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教学设计_湘教版_黄文秀
学 生回答后 由其他 同学或 小组进 行补充点评 评 通过案例创设 为学生主动 学习提供锻 炼的机会 , 可以摆脱教 师讲 、 学生 听的模 式 提 高学 生从 案例 中获取信 息的能力 力
设 计动机 机
动 态调整 整
给 师要对 教 予那 些有独特见解 学生的成果 予以适 的学生发 当点评 表意见的机会 评 会 不 要给 学生以 “标准答案 ”, 只需给 出一个思 维的方向或 角度 , 留一个更广 阔的思维空间 , 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 神
以任务 引导学生思 考 , 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 , 激发 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 小组 合作 、 讨论 , 培养 学生的合作精神 锻 炼学生的读 图 、 析 图能力 , 掌握基本的地 理学 习方法
设计 动机
培养 学生合理推测 的能力
课前布 置的 内容要更 广泛一 些 , 如世 界其 它地 方的荒漠化情 况 , 我 国的 西北地 区之 外其它地 方的 荒漠化 情 况 , 这样 , 使 学生的 思维更
视 频播 放之前 , 应先提 醒学 生要 注意视频 中的解说 说
模块 二 指定 任务 见表 模块 三 案例 分析 见表
。 。
学 生 探 究 地理 问题 的兴 趣 ,树 立 学 生 正确 的人 地观 、 科学的
环 境观 , 激发 学生 的爱 国之情 。
专 家点 评 教 师对 该 节教 材 分析 和 教 学 定位 准 确 , 对学
务 ” 驱 动 学生 一步 步深 入探 讨 荒 漠化 的成 因与 治理措 施 , 整 节课 的 “任 务 布 置 ”条理 清 晰 、结 构 明确 , 能有 效促 进 学生积 极 思考 , 符 合 学生认知 规律 。 同时运 用小组 合作 与 自主 学 习 、 探 究发 现相 结合 的教 学 策略 , 鼓励 学生积 极参 与课 堂学 习活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教案: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程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和分类。
2.认识荒漠化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危害。
3.掌握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及造成原因。
4.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方法与成效。
5.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草原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荒漠化的概念和分类。
2.荒漠化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危害。
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及造成原因。
4.荒漠化治理的方法与成效。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和分类,并通过图片等多媒体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解(15分钟)a.荒漠化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危害:-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地区的水源、气候和空气质量。
-使农田退化,降低农业产量。
-破坏草原生态系统,威胁畜牧业的发展。
-增加沙尘暴、沙化土地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
b.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及造成原因:-西北地区干旱、风沙等自然环境条件恶劣。
-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
3.探究(20分钟)a.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其对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具体影响。
b.每个小组汇报结果,进行讨论并进行指导。
4.总结(10分钟)a.讲解荒漠化治理的方法与成效,如退耕还林、沙漠植被的恢复等。
b.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的治理荒漠化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5.拓展(15分钟)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等资源,查找其他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以及国家政策和计划,分享给全班。
6.作业(5分钟)学生撰写一篇小论文,谈谈如何保护现有的草原资源以及预防荒漠化的措施,并进行讲解。
四、教学评价1.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评价。
2.评估学生对荒漠化的理解及其危害与治理的认识程度。
3.通过讲座、小组讨论和作业的形式,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2.图片、视频、PPT等教学素材。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和分布情况。
2. 使学生认识到荒漠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3. 培养学生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和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分布情况及危害。
2. 难点: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分布情况及危害。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荒漠化治理案例。
3. 小组讨论法:探讨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四、教学准备1. 课件:荒漠化相关图片、视频和数据。
2. 案例材料: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现象。
2. 讲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和分布情况:通过课件介绍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如风力荒漠化、水力荒漠化等)和分布情况。
3. 分析荒漠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危害:讲解荒漠化对人类生活、农业生产、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4. 案例分析:介绍典型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美国的草原恢复项目等,分析其治理方法和效果。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荒漠化治理的其他方法和措施,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退耕还林还草等。
6. 总结:总结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方法,强调环保意识。
7. 作业布置:六、教学拓展1. 引入荒漠化以外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生态环境的整体性。
2. 探讨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访问当地的环保部门或治理荒漠化的企业,了解荒漠化治理的实际情况。
2. 学生分组进行荒漠化治理的模拟实验,如种植耐旱植物、构建水土保持设施等。
八、课程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等。
3. 学生实践报告: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等。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特征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三、荒漠化的原因分析四、荒漠化治理的措施与实践五、学生实践活动与反思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特征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2. 教学内容: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的类型(包括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荒漠化的特征(如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减少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植被破坏、土壤流失等)、荒漠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如农业生产下降、水资源减少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分析法。
三、荒漠化的原因分析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2. 教学内容: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和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对荒漠化的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四、荒漠化治理的措施与实践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应用。
2. 教学内容: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等)、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实践案例(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五、学生实践活动与反思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荒漠化治理的实践活动(如种植树木、宣传环保等),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反思。
3. 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六、荒漠化监测与评估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荒漠化监测与评估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2. 教学内容:荒漠化监测的方法(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荒漠化评估指标体系、荒漠化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当湖高级中学地理组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影视图片,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2、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类型和特点、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影响、以及受此影响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4、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念与能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思路:[新课引入] 通过新闻影片沙尘暴,引入说明。
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读图] 读沙尘暴对生活影响图,分析图中反映出的生态问题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强度越来越强。
[讲解] 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的退化主要是指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是让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阅读课本得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新等省区。
地球科学教案: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危害及其治理方法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退化、植被严重退化和沙漠化的自然现象。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人类活动加速和地表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原因,荒漠化现象日益加剧,给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危害和治理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荒漠化问题。
一、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危害1. 破坏生态环境荒漠化现象导致土地资产的浪费和自然资源的浪费,破坏了生态环境科学,形成了生态恶性循环。
2. 威胁生态安全荒漠化现象威胁生态安全,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和健康,对全球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3. 加剧土地沙漠化荒漠化的恶性循环将土地转变为沙漠地带,导致生态环境不可挽回的破坏。
4. 破坏社会经济发展荒漠化问题不仅直接破坏土地环境、生态环境,还会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旅游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形成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
二、荒漠化治理方法1. 引导合理用地引导深度治理荒漠化地区,建立保护区、开发区、耕地等多种用地类型,走特色发展之路。
2. 制定科学计划荒漠化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荒漠治理计划,定期实行救治措施。
3. 推广旱作农业实行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鼓励发展旱作农业等民生产业。
4.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当地少有的资源建设防沙为主、防风为辅的生态系统,动员当地居民,实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保护措施。
5. 加强风沙防治加强风沙防治、植被恢复工作,促进本地的植物和树木生长,在森林和草原植被丰富的情况下,在农村、城市等地建设荒漠化特色旅游区、野外生态农业公园等丰富多彩的旅游业。
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救治措施,将治理荒漠化问题作为一项重大的工程任务。
希望全球各国生态、环保部门积极发起,积极行动。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并优化我们的生态环境、稳定我们的社会经济,从而实现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问题中生成问题,逐次深入,构建了良好的知识处理脉络。
我
学
我
练
1.2011年6月17日,由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等组织主办以“树立大自然意识,把土地完好地移交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主题的“2011荒漠化国际论坛”,在北京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隆重召开。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和。
4西北地区气候,频繁,日照时间长,蒸发量远远降水量,容易引起。大面积的地表裸露,使土壤失去了以及对的调节作用。
5.西北地区人口的迅速增长,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草原破坏和沙漠扩大,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的趋势。
6.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万平方千米,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我国是世界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面积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2)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红漠化,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其形成原因和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原因有何异同?
1、学生合作讨论完成
2、小组代表起立展示观点和论据。
3、其他小组补充、修改。
一方面重在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提高学生获取、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科学解决问题的信心、态度、技能和方法。
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这些成为荒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投影展示)
自主学习部分的答案
1、学生自主解答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问题。
2、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根据其发言内容,延伸拓展问题。通过其它小组成员讨论、分析,逐次加深知识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基本了解和能达到简单的分析应用。
A.生态效益为核心B.消除贫困为核心C.社会效益为核心D.经济效益为核心
2011年6月17日是第17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荒漠化位居世界三大生态环境问题之首,被称为人类文明的“冷面杀手”,且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尽相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下列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度比人类活动快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充分调动起学生认知的积极性。
课
前
自
主
学
习
请同学们结合课程目标,阅读教材,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一、荒漠化的含义
1.荒漠化是指由于和等因素所引起的土地退化。
2.所谓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和
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
3.荒漠化包括和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
A.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B.影响荒漠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C.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得到了制止D.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无关
2.2011年7月9日国家林业局政府网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防治荒漠化高级研修班召开结业式。在会议上通过专家的实地考察和分析研究,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 )
【教学重点和难点】
荒漠化产生的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
1.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反馈
创
设
情
景
导
入
新
课
第1课时
(课件展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展示和沙尘暴有关的图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度引申、补充。从而引导学生自然进入本节的教学内容。
(投影展示)课程目标
相互交流、讨论,发言
学生通过基本的归纳、比较、分析,对本节教学内容能够迅速形成整体感知。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荒漠化的概念与成因
备课人
准旗世纪中学高二地理组席利红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
教
材
分
析
及
课
标
要
求
本课取自于湘教版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课讲述的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内容包括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成因。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问题,环境问题涉及到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以及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难怪生态环境问题。本节教材讲述的内容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荒漠化这方面的内容,教材比较全面介绍了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原因。本文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让学生在学习区域问题的同时,为解决区域问题、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打下基础。
二、荒漠化的危害
1.荒漠化是的灾难。世界上有个国家和地区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上亿人面临丧失土地的危险。我国有近4亿人生活在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
2.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许多村庄、、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3.荒漠化造成表土,为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4.荒漠化导致了和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和
4、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D.黄淮海地区——石漠化
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题目,重在检验学生学会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资料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时的课堂训练,有限提高了课堂效率。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地理思维过程。
板书设计
荒漠化原因自然: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
人为: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
含义危害工矿交通建设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知识涵盖量大,总体达到了教学目标,讲授的过程中节奏有些快。
学生初步建立了对荒漠化含义及成因的认识。
课
中
激
情
讨
论
(投影展示)
探究性活动(一)
1.读下图完成问题,我国荒漠化分布的范围。
(教师)提醒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处理问题。
探究性活动(二)
2.材料分析:
概括我国西北荒漠化的成因。
3、教材P38《新疆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胡杨林的呐喊
(1)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什么会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