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技法(三)--反常引人法(精校WORD版)
文学作品中的反常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反常手法作者:蔡小萍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3年第10期“常”,指常情、常理,就是读者心目中所习惯之情,熟悉之理。
“反常”,就是作者置读者心目中的常情、常理于不顾,反其道而行之。
这种看似逆反人情,悖于事理,但却合道,就是反常的手法。
诗词是“文学骄子”,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都在其中得到很好的运用。
《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为遭罪贬谪岭南的罪人,宋之问偷偷逃回家乡。
但是越是接近家乡,久居岭外的他却一反常态,本应“情更切”,反而“情更怯”;本应“急于问”,反而“不敢问”。
这种心态是其真实心情的写照。
宋之问既思念家人却又担心家人的命运。
他离家越近,越是惶恐不安,突然闯进家门,或许能够饱享喜悦,又或许有新的不幸降临,生怕乡人再触动已经很紧张的心弦。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细腻地表现了久客复归者特殊的心理状态,这种反常心理,激起了多少漂零在外思乡念亲的游子感情的共鸣。
《将进酒》中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是李白放还以后所作。
写于天宝十一载,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颖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从而引出一番豪言壮语:即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和“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
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
诗人不过是被客人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觉得很是反常,那么为何李白此时会反客为主呢?一是李白快人快语,二是李白与元丹丘是不拘形迹的知交,三是已喝到酒酣之际,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让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合乎诗人个性,亦合乎人之常情。
小说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之一,也经常使用反常手法。
语文教材《黛玉之死》,黛玉得知自己爱情理想彻底破灭病倒时,她对贾母的劝慰,只报之以“微微一笑”。
怎样让作文有文采:主谓反常搭配
1.潮湿的鸟声还沾在睫毛(采莲子)“鸟声”(主语)与“沾在睫毛”(谓语)反常搭配。
2.晨钟云外湿(杜甫《夑州雨湿不得上岸》)“晨钟”与“湿”反常搭配。
3. 蛙声在故乡的田野里/长势良好(黎云智《蛙声》)说“蛙声”(主语)“长势良好”(谓语),主谓反常搭配,展现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清新宜人,耐人寻味。
4.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适逢小雪(洛夫)诗人别出心裁,“夏”与“荷”、“秋”与“蝉”反常搭配,既点时间推移,又蕴含着“夏荷”与“秋蝉”之形象。
5.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到山上去了。
(吴伯箫《山屋》)用“撒”形容马蹄声,突出了马蹄声细脆轻快的特点。
6.可惜的是这张脸填错了性别,竟然长在男子汉马而立的身上,使一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陆文夫《围墙》)说“这张脸填错了性别”,颇有意趣,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7.颂莲笑笑说谁也没告诉我我自己看见的我走到那井边一眼就看见两个女人浮在井底里一个像我另一个还是像我。
8. 她始终感到浦太太尖锐的目光在她的全身上下敲敲打打……。
(《红粉》)9. 一条香椿树街静静地匍匐在月光下青石板路面和两旁的低矮的房屋上闪烁着一些飘移不定的阴影……。
(《刺青时代》)10. 扁金不是傻子他知道每年冬天椒河水会瘦下去瘦到河底就露出这片荒沙地了……。
(《三盏灯》)11、①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川端康成《花未眠》)②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③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里尔克《豹》)例①中“海棠花未眠”虽为常识,但又有谁说过?所以备觉新鲜。
或许“只恐夜深花睡去”是它的本源吧。
例②诗人把写飞鸟的“翔”字迁移到鱼上,主谓搭配虽越了雷池,但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弋之状却尤显生动。
例③句的主干是“目光被缠得疲倦”,显然这个组合超越了常理,但将笼中豹经长期羁押而改变了野性的悲凉传达得非常精到。
记叙文专题——分析人物形象(课件)-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非连续文本+古诗文阅读精讲精练
诸 葛 亮
• 舌战群儒 善 妙
• 骂死王朗 辩 算
• 三气周瑜
方法三:.结合具体的描写分析形象
分 (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重点关注细节描写)
析
方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他穿 深
法
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 爱
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孩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 子
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2020年襄阳卷《田垄深处》 25.结合上下文,认真阅读第③段中描写外貌的句子,简要概括 “老孔”的形象特点。
• 性格特点:积极乐观、热爱生活、பைடு நூலகம்情爽 朗、坚韧顽强、临危不乱……
• 精神品质: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尽职尽
分
责、大公无私、勇敢坚强……
析 角
• 思想感情:热爱祖国、眷恋故土、关爱孩 子、疾恶如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一位老人追上 “我”,拿出 “我”买的 “关公”泥塑。
⑥老人举起泥塑,“噗”地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 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道:“你……这是干什么?”
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品质有问
例 题
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来,用手轻轻拨弄着地上的 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 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
焦 中
6.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 要概括。
考 2019年滨州卷《老杨树下》
21.第⑦—⑨段多方面表现了老邵的优秀品质。请结合其中
的细节描写分析老邵这一人物形象。
2020年襄阳卷《田垄深处》 25.结合上下文,认真阅读第③段中描写外貌的句子,简要 概括“老孔”的形象特点。
记叙文写作套路十四式口诀
记叙文写作套路十四式口诀1、设悬念,置疑团。
吸引读者,开头中间。
2、一线串珠,线索贯穿。
素材虽多样,形散神不散。
3、以小见大,高调小弦。
平凡小事,立意高远。
4、穿插流动,联系相关。
丰富要内容,趣味才盎然。
5、粗笔勾勒,简洁凝练。
寥寥几笔,形神毕现。
6、曲径通幽,闲笔不闲。
行文曲折,妙哉委婉。
7、烘托衬托,绿叶红花。
宾主分明,效果强烈。
8、画龙点睛,篇中篇末。
精彩评议,主旨深刻。
9、铺垫蓄势,引而不发。
山雨欲来,声势叠加。
10、前后照应,严谨连贯。
引人入胜,草蛇灰线。
11、镜头剪辑,画面片段。
电影蒙太奇,冰糖葫芦串。
12、一波三折,情节安排。
虽说情理之中,却在意料之外。
13、抑扬交互,逆势铺开。
多变出韵味,跌宕人青睐。
14、以情夺人,节奏明快。
情感激烈处,铿锵又澎湃。
让身边的人物鲜活起来李研杨邦俊在亲情的包围中,你人生的第一声啼哭,就那么令人关注。
从那以后,父母为你的成长呕心沥血,师长为你的进步苦口婆心,邻居为你的天真津津乐道,同学为你的真诚热泪盈眶……这些人与你或朝夕相处,或荣辱以共,他们都鲜活地活在你的周围。
闭眼去想,每一个人的衣着服饰,举止言行,音容笑貌,习惯嗜好都会象放电影一样在自己的头脑中清晰闪现。
但是,现在要你把身边的这些人物从记忆中搬到作文里,你能够保证他(她)与生活中的原型一样,让人们一读之后,便终生难忘么?通过本次写作训练,培养乐于交往,留心观察的习惯,初步掌握用恰当的语句表达人物个性的写法。
这种写法要讲究遣词造句,讲究细节描写,讲究真情实感。
写作准备[收集资料]写作之前,同学们可列举课内外文学读物(含影视作品)中,自己张口就能说出来的人物形象,并作适当比较。
为什么张口就能说出一些不同的人物形象来?就在于这些形象如同你身边的人物一样鲜活,而且一个“鲜活”一个样(个性化)。
另外,可选读一则典范的细节描写的段落,比如《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之死。
他临死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
众亲纷说不一,赵氏明白他的心事,两个指头指的是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恐费了油,便忙走去挑掉一茎。
写作中的误会法
写作中的误会法写作中的误会法是一种常用的技巧,通过设置误会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变化,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误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故布疑阵,请君入瓮:这是由环境引发的一种误会,作者在行文中巧妙地设计一些容易形成误解的情境,使作品中的人物和读者一起对此情境下发生的故事产生错误判断。
这种方法要求作者在情境创设上注意渲染铺垫,前部分的渲染越成功,后部分的误会消除就越有震撼力。
2.悬念法:设置悬念可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期待心理,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产生猜测和渴望。
在设置悬念时,作者故意不把问题说穿,以保持读者的关注和好奇,同时推动情节的发展。
3.突转法:在记叙事件时设置一个出乎意料的转折,掀起叙述的波澜。
使用突转法要注意转折要看似出人意料,实则合乎情理,在转折之前必须埋好伏笔,做足铺垫。
此外,在使用误会法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真实性、自然性和可信度:设置的误会应该基于人物、情境等因素合理推断出来的,而非空中楼阁或者完全脱离常识的构想。
否则即便读者被误导了,也不会被最后的结果信服。
2.时机和篇幅:需要权衡何时展开误会、篇幅的长短等,以保证情节推进的节奏和阅读的体验。
3.前后呼应:设置的误会需要与前文有所呼应,这样在揭开谜底的时候才会让读者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4.深度和层次感:误会法的使用不应过于浅显或单一,而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层次感,以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吸引力。
5.道德和价值观:在使用误会法时要注意道德和价值观的引导,避免误导读者或者传递不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写作中的误会法是一种有效的技巧,但需要合理运用,注意真实性和自然性,以及情节推进的节奏和阅读的体验。
同时也要注意道德和价值观的引导,以传递正确的信息。
【2018最新】高考记叙文作文怎么写才能得高分?-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考记叙文作文怎么写才能得高分?导语:高考记叙文作文从什么问题写起,它是全篇的第一步,与全文密切相关。
我们常讲“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高考作文开好了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写作思路流畅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老师眼球,引人入胜。
那么究竟如何巧写作文开头呢?这里谈谈高考记叙文作文怎么写才能得高分,希望能帮到您。
1高考记叙文作文:要写出感悟记叙文主要是写人记事,但作为一个高中生来说,却不能满足于这一点,而要通过写人记事,写出美好的人性,写出生活的感悟,使文章有新意,有深度,有“亮色”。
例如,写自己的成长,成长过程固然要写,但更要点出成长的原因;写学校、家乡的变化,一定要联系时代的大背景;写人物,不限于事实罗列,而要写出人物的思想灵魂;写场面,绝不能机械照搬,而应透过画面写出它的实质,等等。
要使文章写出生活的感悟,平时一定要注意:1?要不断加强生活积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
有了生活积累,即使以前写过的内容,也会由于思想起点不一样,在对原有内容充实的基础上,注入对事物的新认识,使作文上升为全新之作。
2?要不断提高思辨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去认识生活,尽可能地写正面的、美好的内容。
例如,失业下岗、贫富悬殊等现象,过去是讳言的,但只要我们全面认识,同样可以赋予积极的意义,作为记叙文写作的新材料。
事实正是如此,如果一个高中生不能正视人民生活的艰难,就说明他没有社会责任感,说明他的人文素质是很低的。
3?要不断进行思维训练。
经常进行思维训练,可以克服“无事可写,无物可写”的毛病。
写作中思维训练最方便的办法是自己对自己设问。
例如要写一个人,可以先这样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个人?一想起或提起他(她),最先浮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形象?他(她)有什么特别之处?你特别注意他(她)哪一点?如果允许虚构,你能把理想化的性格赋于他(她)吗?文章写出来,这个人物会给读者带来什么感受?……上述问题仅是一个框架,写作时还可细细思索出一些内容。
记叙文阅读专项之揣摩人物心理+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绳子那头
题型问题:(2 分)第⑩段画线句表现了 “我” 怎样的心理? 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竟没有如此认真地观察过他。他 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啊!
关注修饰、限制性词语
绳子那头
01
02
蓦地 竟 可是
题干中的关 键点: “我”、 “心理”
03
答案示例
04
因自己长时 间忽略父亲 而愧疚;因 父亲过早衰 老而心酸。
方法三:重点关注修饰限制性词语或题干中的关键点
课内求法
4、《骆驼祥子》中,祥子经历了买车、丢车等一系列事件, 其心理从最初的充满希望逐渐变得麻木、绝望。 小结: 在艰苦的环境中,人物可能会感到焦虑;在温馨的环境中, 可能会感到安心。
方法四:联系人物处境:特定的环境会影响人物的心理。
03
ONE
实战练习
《孔乙己》 《我的叔叔于勒》
孔乙己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从他这番强词夺理的语言描写中,可以揣摩出他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心理。 当孔乙己被人嘲笑时,他 “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 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孔乙己此时的心理是既羞愧又恼怒。“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这些神态描写表现了他的羞愧;而他强词夺理的争辩则体现了他内心的恼怒,他 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所谓读书人的尊严。
在这段文字中,“满床摆着一个‘大’字” 中的 “满床” 这个修饰限制性 词语,形象地描绘出阿长睡觉时姿势的随意和占据空间之大。
通过 “满床” 这个词,可以分析出 “我” 当时内心的无奈和些许不满。 “我” 在炎热的夜里醒来,看到阿长如此霸道地占据床位,“满床” 凸显了这 种情况的严重程度,让 “我” 感到没有一点余地和办法,从而表现出 “我” 对阿长这种行为的无奈,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因为被打扰睡眠而产生的些许不满情 绪。
记叙文常识(常用)打印
记叙文常识(一)一、记叙的顺序方法及作用1、顺叙:按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安排。
作用: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的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倒叙:把一件事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A、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B、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件与之相关的一件事或一个场面,然后再接着主事件叙述下去。
※▲作用:※内容上:A、对情节起补充作用,具体交代了……(根据有关内容概括),丰富文章内容。
B、进一步衬托(突出)某人物什么形象特征,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C、突出文章主题。
(写出什么主题)※结构上:呼应下文……情节(或:为下文……做铺垫;呼应前文……内容),使文章的结构完整紧凑,文章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
※归纳:根据插叙段的不同位置,具体答法如下:※开头位置(不是第一段)或中间位置:※内容上:A、对情节起补充作用,具体交代了……(根据有关内容概括),丰富文章内容。
B、进一步衬托(突出)某人物什么形象特征,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C、突出文章……的主题。
※结构上:呼应下文……情节(或:为下文……做铺垫),使文章的结构完整紧凑,文章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
※结尾处(不是最后一段):※内容上:A、对情节起补充作用,具体交代了……(根据有关内容概括),丰富文章内容。
B、进一步衬托(突出)某人物什么形象特征,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C、突出文章主题。
(写出什么主题)※结构上:呼应前文……内容(或:解释了上文……的原因,解开前文设置的悬念),使文章的结构完整紧凑,(文章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
4、补叙用少量的文字对人物和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这种叙述方法叫补叙。
补叙往往出现在一段文章或一篇文章的末尾,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来历、性格作补充介绍,或对某一事物作解释性的说明,以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人物或事件。
如冰心《小橘灯》的结尾部分,通过“我的朋友”的话做了两点补叙:一是山下医学院的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一是小姑娘的父亲“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记叙文写作技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的特点区别、运用技法
记叙文写作技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的特点区别、运用技法语文梦工场2019-07-10 08:09:13写记叙文,要有个顺序。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安排得恰当,才能叙述得条理清楚,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一)顺叙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顺叙又称直叙或正叙。
采用这种方法,文章脉络清晰。
顺叙的方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情节的推进呈现明显的单一线索,环环相扣,没有安排刻意的曲折和暗线。
即便是故事最后,老画家死于肺炎,欧·亨利也没有故作神秘,而是让两个生者直接面对这个事实,故事戛然而止。
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
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如《我与地坛》(节选),散文的前两部分内容,表面上一是写地坛,一是写母爱,相对独立,各自成篇,但实际上二者互为说明,互为映照,都是在描写母亲的伟大。
前者是用象征的手法描写地坛——大地母亲的伟大,后者是用写实的笔触再现生身母亲的伟大,两部分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有机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象征类比意义的浑然整体。
不论是地坛还是母亲,都是给予作者生存感悟、重获新生的精神源泉。
在叙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
(二)倒叙1.倒叙的定义在修辞学上,原本应该顺着这么说,但为了某种需要,却故意将其倒过来说,称为倒装。
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就远比顺着文法规律而描述的“瞧去,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嫩嫩的绿绿的小草”鲜活太多了。
作文有原理
前言:作文江湖的三条路第一章就这样把记叙文征服记叙文的九大原理01 征服记叙文必须纠正的两个谬误02 发现记叙文的核心特别链接1:老怪谈要素03 揭秘记叙文de真正结构和要素04 入木一分看记叙05 记叙文历史上de两个重大障碍06 记叙文de情节种类特别链接2:老怪谈思维07 记叙文de精彩奥秘:一分情感打动你——记叙文的十二种基本精彩模式之一08 记叙文de精彩奥秘:二分智慧折服你——记叙文的十二种基本精彩模式之二09 记叙文de精彩奥秘:三分手法吸引你——记叙文的十二种基本精彩模式之三10 精彩锵锵套牢你11 作文训练的三个阶段特别链接3:老怪谈李理第二章议论文的章法招数议论文的六大原理12 又是原理出了错13 怎样议论才能力14 精彩议论只等闲15 寻找论点论据第三章说明的宝典秘籍说明文的四大原理16 韩教师语录he说明文盲区17 说明文记的是什么事18 说明文=/说明书19 说明的要素在这里20 让说明鲜活起来21 为韩老师加油啊特别链接4:老怪谈广告第四章散文梦工场散文的九大原理22 散文江湖大追踪23 揭秘形和散24 解读神和意25 尘埃落定26 按摩心灵27 打磨精彩28 散文训练的三个阶段第五章修辞、文采与个性修辞的七条基本原理29 修辞真的很难吗30 韵律让我如此美丽31 一词两用32 一句三意33 重复的艺术34 让段落风情万种35 三围文章36 豁然开朗的视角37 厨师难做天下菜第六章语文考试——就这样把考试征服38 考试:一览众山小39 满分不过如此40 审题走火入魔审题眼41 押题万变不离其宗42 阅读就这样把你征服后记“学友园”杯第八届华人少年作文大赛征文启事。
作文写作技法大全
作文写作技法大全1、第一人称叙事【特征】因为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
使用第一人称,因为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
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可以写进来。
2、插叙【特征】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
有时是为了帮读者弄清楚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登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
用插叙必须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
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可以有断裂的痕迹。
3、详叙【特征】详叙一般用在对每件事进步变化过程的具体叙写。
详叙时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细则进行详尽、细致的描叙。
作文时,与中心思想密切有关的部分,要详叙。
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而又与也须交代的,则几笔带过,如此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
不然文章会出现无中心或多中心,看上去繁琐。
4、略叙法【特征】略叙有哪些用途是在于交代事件发生进步过程中不可或缺但又不必详叙的内容。
它与详叙相结合,便整个叙述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形成叙述的起伏。
略叙一般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与中心思想关系一般的部分;人所共知的部分。
5、直接抒情法【特征】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
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
直接抒情的特征是叙述时感情强烈,步伐时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6、间接抒情法【特征】间接抒情的特征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依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使用判断来进行;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我们的情感。
使用间接抒情的办法,要做到语言漂亮而又富有感情色彩。
关于使记叙文起波澜的十种方法
关于使记叙文起波澜的十种方法记叙文是一种叙述性强,注重情节发展的文学体裁。
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记叙文起波澜、生动有趣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使记叙文起波澜的十种方法:1.突出一个冲突点:冲突是记叙文中的重要元素,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或者是人物内心的冲突,通过展开这个冲突点,可以使记叙文起波澜。
2.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致描写和个性特点的突出,可以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吸引读者的关注,从而使记叙文起波澜。
3.运用悬念技巧:通过设置悬念和铺垫,使读者产生好奇心和期待,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事件或人物之间的差异,增加故事的张力,使记叙文起波澜。
5.引用有特色的对话:通过引用有特色的对话,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情节更加生动,吸引读者的关注。
6.运用场景描写:通过对场景的生动描写,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使记叙文起波澜。
7.运用比喻和象征:通过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可以使记叙文起波澜,增加趣味性和深度。
8.运用反转手法:通过改变情节的发展方向和人物的表现方式,使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之外的情节,产生波澜。
9.运用矛盾冲突:通过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环境的矛盾或者人物之间的矛盾,使故事产生波澜和冲突。
10.运用节奏变化:通过调整故事的节奏,加快或者放缓情节的发展,使读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感,从而使记叙文起波澜。
总之,以上是使记叙文起波澜的十种方法。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关注,使记叙文起波澜。
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要在一篇记叙文中全部使用,要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而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情节的连贯性和清晰度,使故事有始有终,使读者产生共鸣。
关于使记叙文起波澜的十种方法
关于使记叙文起波澜的十种方法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说的是文章要写得内容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有高有低,有紧有慢,似波浪一般富于变化。
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生动的叙述,使文章有波澜呢?就来跟一起看看吧!一、倒叙法。
二、插叙法。
鲁迅在《故乡》中插叙了对少年闰土和"豆腐西施"的描写,以形成与眼前的中年闰土和杨二嫂的鲜明对比,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人民日趋贫困的旧中国农村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运用插叙,往往能使内容具体,形象丰富,主题深刻,情节曲折,是使文章能起波澜的重要手法。
三、对比法。
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着意刻画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读者就是通过从这些忍俊不禁的丑态的淋漓尽致的描绘中,看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的。
对比法可使人辨真伪,明是非,识好坏,促人冷静地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
四、夸张法。
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用的就是夸张法,以"新装"的似有实无,辛辣地嘲弄了皇帝的愚蠢可笑,贵族阶层的阿谀奉承和虚伪透顶,用讽刺之鞭无情地挞伐了腐朽的封建王朝。
不难看出,夸张法所追求的那种幽默,滑稽及言过其实的效果,能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行文出现起伏。
五、抑扬法。
六、突转法。
就是在叙述事件的结尾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掀起叙述的波澜。
例如《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写小王科长通过(分鞋到个人)解决了县机关澡堂老丢拖鞋的问题,没想到却有人向市委书记告他的状,利用职权乱发实物。
结尾的突转,转喜为忧,使文章波澜起伏。
第十一讲 写出波澜起伏的记叙文6法.doc
第十一讲写出波澜起伏的记叙文法记叙文所记事件以生动曲折、跌宕起伏为佳,讲究波澜起伏之美,情节的曲折之美更是记叙文出彩的关键,为此,写好记叙文要掌握情节“波澜”六法。
一、巧设悬念法悬念又称关子。
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
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
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
所谓“解悬”也叫“释悬”,就是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
巧设悬念常用以下两种方法:1.藏头法在叙事时,不要将起因轻易告诉读者,谓之“藏头”。
“起因”是读者感兴趣的,抓住读者的心理期待,将起因藏一藏,往往能收到增强文章吸引力的效果。
“藏头”具体分为4种形式:①发展中的某个突出片段——起因——发展——结局②发展——结局——起因③结局——起因——发展④结局——发展中的某个突出片段——起因——发展【典例】请赏析下面的作品,看作者是如何设置悬念的。
只借一美元一位穿着讲究的人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
可以吗?”“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
”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好吧。
”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
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是的。
”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
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记叙文14种表现手法
记叙文14种表现手法记叙文14种表现手法1.衬托:用另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以突出原有的事物,衬托有主次之分。
如《藤野先生》中以仙台职员对我的友好态度来衬托藤野先生;另一种描述: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2.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对比没有主次之分,如《故乡》中的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3.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4.抑扬相生:“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
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
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
“抑扬相生”手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
如《白杨礼赞》中为了赞美白杨树而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5.铺垫与伏笔的区别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
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动竹凳”、“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打电话叫医生来为妈妈看病。
这些物件的提前出现,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6.烘托是从周围的事物慢慢突出描写对象,是渲染;衬托是两件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有正面比较和反衬,突出描写对象。
文学作品中的反常情节(网友来稿)
•••••••••••••••••文学作品中的反常情节(网友来稿)文学作品中的反常情节(网友来稿)江猛在文学的百花园中,利用反常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深化文章立意的手法屡见不鲜,这种手法能使作品言简意赅,内蕴丰富,倍增艺术的感染力,是文学大师们乐用的手法。
明人拟话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是利用反常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典范。
“教坊名姬”杜十娘经过苦心思虑,决定委身于“风流年少”的公子李甲,与李甲返乡,船行至瓜洲,李甲把杜十娘卖给了“花花太岁”孙富。
杜十娘听到这个消息后,只是“淡淡的放开双手,冷笑一声”,崔李甲应承了孙富,不可错过机会。
当夜四鼓,杜十娘又精心梳妆,“脂粉香泽,用意修饰”。
者一段描写十分反常,按常理。
杜十娘知道消息后,应该震惊、悔恨,进而涕泗横流,乃至捶胸顿足才是,可是,作者却让她“笑”,让她催,让她“用意修饰”。
这是违背常理的一笔,也是绝妙的一笔:它极其深刻的表明了杜十娘看透了李甲的为人品行,看破红尘后,决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准备以一死了结一生的极其悲伤的感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深刻地揭示了反封建求自由的主题。
这个拟话本来源于《酉阳杂俎》中的《彤管女妓陈氏》,在原话本里,当陈氏得知自己被埋的消息后,只是寥寥几笔:“陈氏叹曰:‘君装薄,果进其千金可也。
’别橼,更登徽人舟,望掾帆发,渐不复见,抚膺嗟喟,投水而死。
”这里的陈氏,是一位舍身救郎的'贤妻。
这里是以正常手法来写,主题显得浅俗,艺术效果也要逊色的多,女主人公的性格苍白乏力,失去了艺术的光彩。
中语教材中也大量的存在利用反常情节来刻画人物的作品。
《最后一课》里就有许多“反常”地描写。
事件“反常”:法国人要在自己的国土上学习德语;气氛“反常”:平时上课总有一阵喧闹,“可是今天一切都是安安静静的,给星期天的早晨一样安静”;人物的行为也“反常”,“老师穿上了只有在督学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绿色礼服”,“后面的几排凳子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跟我们一样肃静,个个看来很忧愁”;感觉也“反常”:过去讨厌的课本,现在全是好朋友了。
初中语文七年级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主旨 练习题(含答案)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主旨【知识梳理】一.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象征、夸张二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教学重难点】1 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2 中心的概括方法【特色讲解】一.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象征、夸张归纳梳理,领悟知识。
(一)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前面的叙述与后面的内容相照应。
由于作者情节的发展事先作了铺垫,因而后来发生的故事并不使读者感到突然。
巧用倒叙,引人入胜——《焦老师谈记叙文写作》之二
巧用倒叙,引人入胜——《焦老师谈记叙文写作》之二亲爱的同学,在《采用顺叙法,写好记叙文》中,焦老师带你重新认识了顺叙法这位陌生的老朋友。
下面,焦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倒叙法。
写记叙文时,有这位新朋友相助,可以帮你给文章设置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我们先来揭开新朋友的神秘面纱。
倒叙法,就是把事件的结果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有的同学可能会对倒叙产生误解,认为倒叙就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进行叙述,这就错了。
其实,倒叙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它内容仍然按照顺叙进行记叙的。
倒叙的写法一般有下面三种:一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的单调,就把事件的结果放在开头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就采用了这种倒叙手法,首段先写结果:“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读到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作者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呢?关于父亲的背影,有怎样难忘的经历呢?文章巧妙地采用了倒叙手法,在读者心中造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二是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主题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引人入胜。
比如魏巍先生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首段写到:“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
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首段,作者真诚赞美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就是采用倒叙手法,把最能表现主题的部分提到前面,巧妙地设置悬念,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三是为了表达效果的需要,把事件中人物矛盾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使叙事曲折有致,扣人心弦。
如作家张之路的小说《羚羊木雕》第一段这样写:“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8-记叙文阅读 03(知识)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03:记叙文阅读(三)(五大考点:文章思路记叙人称主旨情感表达方式写作特色)考点11:文学作品阅读之梳理文章思路【考点分析】梳理文章的思路是文学作品阅读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梳理文章思路,要善于分辨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理清文章思路及整体结构。
阅读赏析时,首先要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线索,理清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其次,要弄清情节内在逻辑联系,理解作者情节设计的用心。
好的结构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错综复杂而又连贯统一。
梳理文章思路类题目考查的设问方式通常有:1、请根据故事情节,补全相关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在方框内将情节补充完整。
3、纵观全文,“我”的情感(心理)发生了3次变化,请按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4、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情节,完成填空。
【技巧点拨】阅读文章首先要理清文思、分清结构,这样文章的内容和思路也就清晰起来,为接下来更加深入地阅读品析奠定了基础。
答题时,要学会通过对文章语意层次的理解,抓“神”找“线”理清文脉;要关注文中起承转合处的描写,画线切割,还要养成着眼全篇的习惯,前后关联。
一、答题三部曲1.寻找线索、明确线索。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就能理清文章的结构。
找线索的方法:(1)抓标志。
抓住时间标志的词语或地点方位标志的词语,文章线索常常就是以时间为线索或以地点(行踪)为线索。
(2)抓物品。
以物写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线索常常就是这个“物”,就是以“某某物”为线索。
(3)抓事情。
文章中写一件核心的事件,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是文章的线索。
(4)抓细节。
反复出现的同一个细节(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同一种表情等)这些反复出现的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5)抓情感。
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语句及表达感情词句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2.划出能表示线索的标志性语句。
(1)划出与线索中的人、物、事情发展的时间等有关系的语句;(2)划出能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或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看法变化的语句;(3)如果是线索表达不够直白的文章,一时找不出头绪来,可从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得到启示,然后再去寻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写作技法(三)--反常引人法记叙文写作技法(三)--反常引人法博主梅绍友
记叙文写作技法(三)--反常引人法
一、导入:
有家药店贴了一副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做生意却甘愿生意不好,善心可鉴。
天寒地冻,人之常情是希望风和日丽,而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虽然可怜身上衣正单,但是心忧炭贱愿天寒。
通过反常的心理,反映了下层人民生活的悲惨和社会的黑暗。
瞎子提灯笼,通常被认为是多此一举的傻事。
而一位盲人在夜晚走路是总要提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好奇,盲人解释道: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
(台湾·陈招池《照亮别人》)解放前,有人大白天上街也打着灯笼,人们觉得奇怪,此人说是因为社会太黑暗了。
恰当运用这种看似不合常情、违反常理而实际具有深意的反常心理、反常行为,可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探究欲,使文章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二、例文展示(一):
妙计
某世纪,环境污染仍然严重。
人们都为喝水发愁,喝过一杯水之后,就要盘算着到哪儿去喝下一杯。
人们将透明的水不一定是安全的奉为真理,饮用水公司像多米诺一样倒闭。
一天,一家饮用水公司灵机一动,在他们产品中放入一些水蚤。
在一所学校里,一位老师从饮水器上接了一杯水,慎重的看了看--有一只小虫子在杯中快乐的游弋……
老师自言自语:这杯水可以喝。
不久,这家公司的饮用水就十分畅销。
(《作文通讯》2001年6期)
【点拨鉴赏】:
以前,人们不愿买有虫眼的蔬菜;随着农药的滥施,现在,人们专挑有虫眼的蔬菜买。
现在,人们不愿喝有虫子的水;但是,如果不保护环境,污染会加剧,今后,也许有虫子的水人们才敢喝。
用看似反常的情节,表现保护环境的主题,正是此文构思的巧妙之处。
三、例文展示(二):
垂钓蝴蝶
邻居有个七岁的小女孩,总不肯跟父母去郊外钓鱼,她说,一看到淌血的鱼就心疼。
所以,她宁愿每周六一个人在家,也不跟父母去钓鱼。
又是一个周末,我听见小女孩的哭声,原来她还是不愿一同去钓鱼,被父亲打屁股了。
当我午睡后下楼活动时,看见小女孩在她家三楼的阳台上,挥动着一杆美丽的垂钓鱼竿。
我很好奇地走过去,仰头问她在干什么。
小女孩高兴地告诉我,她钓了一只蝴蝶,而钓饵是一朵美丽的玫瑰花。
其实,她也喜欢垂钓,但不忍心看到尖锐的鱼钩刺破鱼儿的嘴,而选择一朵花做钓饵。
当然这只会吸引些蝴蝶或小蜜蜂。
这已令她十分满足。
我为小女孩的美丽温柔而感动了。
仰头看她时,阳光斜斜地照在她的脸上,看上去像小天使般动人。
我想,美丽和善良原来是同一回事。
(逸茗。
摘自《新青年》)
【点拨鉴赏】:
7岁的小孩,一般都喜欢缠着父母,而文中的小女孩却宁愿周六独自在家也不愿跟父母去钓鱼,即使被父亲打了屁股也未改变主意。
为什么呢?因为她不忍心看到尖锐的鱼钩刺破鱼儿的嘴,一看到淌血的鱼就心疼,表现出小姑娘对伤害、残暴、血腥的厌恶、拒绝。
钓鱼是常见的活动,而小姑娘却在自家阳台上用玫瑰花垂钓蝴蝶,表现出她对生灵的热爱,对美丽的珍视。
小姑娘的反常行动,生动传神的表现出她的纯洁、善良、温柔、美丽,十分感人。
而这反常,完全符合儿童心理,充满儿童情趣,虽反常却合道。
四、例文展示(三):
听懂母亲讲的故事
母亲已经老了,头上寻不见一丝黑发。
母亲在满头乌发时代讲过的一些故事,至今仍在我心中绿油油的。
我的外公,从前偷过东西。
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的菜园偷菜,被人看见了。
谁看见?就是菜园的主人呗。
可是,那主人看见后却不制止外公,反而身就走。
这情节让我十分好奇。
母亲继续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去告官了,连忙追上去。
不料菜园主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
外公想了想,上前敲门。
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
’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
’‘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
’外公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
’那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呢?咱们是邻居,你只是想知道我那菜为啥长得漂亮。
对么?我那菜,好看,也好吃。
不信?你先尝尝。
’说着,他真的去井边的悬篮里抱出两棵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
后来外公成为了邻里众口称赞的好品行的人。
小时候听故事,我只想笑。
童年时,我们的精神被熏陶得相当无私,所以,故事中的偷菜人即使是母亲的外公,我也认为:看见坏人应该冲上去,菜园主怎么能掉头就跑呢?听懂母亲讲的故事,我费去了二三十年时间。
也许是某个极糟糕的日子,忽然发现母亲讲述的故事原来饱含着对人的尊严的爱护。
原来,在老掉牙的故事里,同样蕴藏着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啊。
(王宏甲。
摘自《家庭》)
【点拨鉴赏】:
菜园主人看见邻居偷他的采不仅不制止,反而身就走,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并说今天连门都没出。
邻居承认确实偷了,菜园主人仍然为邻居解脱,并主动送菜给邻居尝尝。
过了好多年,我才领悟到菜园主人的反常行为饱含着对人的尊严的爱护。
五、小试牛刀:
自拟题目或从下边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要求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能见出一定的波澜。
建议用反常引人法。
1、使我__(难忘、气愤、惊异)的一件事
2、出人意料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