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跟骨骨折手术配合流程
跟骨骨折手术配合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跟骨骨折手术的全方位配合流程解析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通常需要通过手术来恢复骨骼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跟骨骨折的治疗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入 路选择
外侧入路(外侧扩大 “L”形切口):比较符合跟骨 外侧解剖的特点, 虽然创伤相对大, 但损伤外侧结 构的机会少,显露清晰,目前最为常用。
自外踝上3~5cm、 跟腱前缘或腓骨后缘 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 点,切口向下至足背皮 肤与足底皮肤交界水 平, 再折向前, 至第五 跖骨基底近侧1cm。
撕脱骨折——联合腱猛烈收缩牵拉跟腱附着部 鸟嘴样骨折——直接暴力 无移位:跖屈位石膏固定4~6周或经皮空心螺钉固定 复位失败可切开复位固定
治疗————关节外骨折
(三)跟骨结节内、外侧突骨折
少见、多无移位,石膏外固定或经皮螺钉、钢针内固 定
治疗————关节外骨折
(四)载距突骨折 有移位者予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6周 不要轻易切除骨折块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入路选择
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载距突入路。
内、外侧联合入路。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入路选择
外侧入路较为符合根骨的解剖特点,能较为 方便地实现根骨内固定,显露较为清晰,也 有建议采用扩大的外侧入路
足外侧跟腱止点处, 弧形向前止于外踝前 下约2.5~3cm
带
外侧切口骨折的显露:
3枚克氏针分别打入腓骨远端、骰骨和距骨;折弯, 显露跟骨外侧面。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围手术期关键问题的处理
7.手术切口是足背与足底皮肤交界,腓骨后院与跟腱 外缘连线后三分之一处,切口不能偏前或偏足背,宁 可偏足跟、足底一些
8.缝合:深筋膜一层是关键,缝好该层就好,然后直 接缝合皮肤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入路选择
选用广泛外侧入路和术中软组织保护,能明显减少术 后切口愈合问题。感染及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也明显降 低。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关键知多少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关键知多少发布时间:2021-07-23T07:54:28.264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5期作者:宋磊[导读] 跟骨骨折属于跗骨骨折的一种,大概占跗骨骨折的近70%左右。
跟骨的主要构成是松质骨,跟骨发生骨折多是高能量损伤,最多见的就是粉碎性骨折和塌陷性骨折,增加了骨折治疗中的固定难度;而且足跟部的软组织较少,血供情况也比较差,如果发生骨折就会损伤软组织,所以软组织条件和受伤情况也会影响跟骨骨折术后的恢复情况,在对跟骨骨折治疗中不仅要考虑软组织,还要考虑骨折复位的平衡。
跟骨骨折后多采用手术治疗,而且手术治疗技术与方法都趋于成熟,但依然要注意很多问题,减少并发症,促进骨折康复。
宋磊雅安市名山区人民医院四川雅安 625100跟骨骨折属于跗骨骨折的一种,大概占跗骨骨折的近70%左右。
跟骨的主要构成是松质骨,跟骨发生骨折多是高能量损伤,最多见的就是粉碎性骨折和塌陷性骨折,增加了骨折治疗中的固定难度;而且足跟部的软组织较少,血供情况也比较差,如果发生骨折就会损伤软组织,所以软组织条件和受伤情况也会影响跟骨骨折术后的恢复情况,在对跟骨骨折治疗中不仅要考虑软组织,还要考虑骨折复位的平衡。
跟骨骨折后多采用手术治疗,而且手术治疗技术与方法都趋于成熟,但依然要注意很多问题,减少并发症,促进骨折康复。
1、有关手术切口的注意事项对于跟骨骨折手术处理的入路多是跟骨扩大外侧入路。
该入路可扩大手术的视野,将手术部位完全暴露在操作视野下。
这是跟骨体部严重粉碎性骨折最好的选择入路。
但也存在弊端,会引发入路软组织并发症,所以手术前要清楚了解切口与周围血供情况,以及与腓肠神经间的关系。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时就已指出,良好的血液供给需要由皮肤和深层组织血管共同完成,这也为组织修复和皮瓣移植奠定了理论基础。
有研究表明,供养足跟外侧皮瓣的来源主要是腓动脉的跟外侧支,所以手术切口的选择尽量要偏下偏后,确保腓动脉跟外侧支的完好无损。
最具挑战性的跟骨骨折治疗,一文帮你搞定!
最具挑战性的跟骨骨折治疗,一文帮你搞定!跟骨骨折是最容易导致残疾的下肢骨折之一。
早期并发症,长期的疼痛,创伤后关节炎和再手术非常常见。
这种损伤的治疗很有挑战,最佳治疗方案也存在争议。
微创入路近年来得到很好的普及,对降低并发症和改善预后可能有潜在的益处。
病理解剖和流行病学大部分跟骨骨折由高处坠落和交通伤等高能量暴力引起,为关节内骨折。
尽管各个年龄层都可能患病,但多为工业领域的较年轻患者。
因此人口学上的特点和伤后致残情况,本病的社会经济学效应非常巨大。
有报道伤后3~5年有很高的伤残率。
跟骨骨折患者的总体健康情况比遭遇其他骨折或有严重内科疾病,如器官移植或心梗的患者都要差。
跟骨骨折是一种严重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损伤。
典型的跟骨骨折为下肢轴向暴力时,距骨撞进跟骨造成。
而准确的骨折形态则取决于受伤时足的位置、患者的骨量和暴力的大小。
伤后足跟变短、增宽、内翻移位。
几乎所有患者都会有显著的软组织肿胀和损伤。
严重的肿胀、骨折、水泡,甚至骨筋膜室综合征都可能出现。
也常合并腰椎和其他下肢骨折。
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复位好坏是达到成功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挑战因素之一。
在损伤时的关节软骨损伤及继发的关节骨块移位会导致创伤后关节炎。
跟骨骨折的分型和治疗策略很大程度上由距下关节受累范围决定。
关节内骨折01分型和影像学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评估包括平片和CT。
平片应当包含侧位和足正位,以及 Harris 跟骨轴位。
在侧位片中,Böhler角减小, Gissane角增大,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塌陷(图1)。
如果后关节面仅有外侧部分塌陷移位,可以看到双边征(侧位片中后关节面的关节线内侧部分均可见)(图2)。
足的正位可以显示骨折向前结节和跟骰关节延伸范围。
轴位片可以展示内翻移位和跟骨结节短缩程度。
对大部分关节内骨折来说,CT能有效的评估关节受累范围和移位程度(图2-图B、图C、图D 及图3- 图A和图B)。
图1:一名38岁男性的侧位片上可见关节内移位,跟骨高度丢失,关节骨块压缩,Böhler 角减小,Gissane角增大。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
透视下用血管钳钳夹异物, 往往因为探入的方向与异物不在
同一个平面而定位不准 。在直接透视下较难保证探人方向的
匙状 口, 钳夹异物后易产生向中心靠拢的力量, 不向四周滑 移, 易于持稳异物。因其轴节以上为一个无须张开的长柄状 体, 对切口要求较小, 且可依定位器准确深人, 尤其适用于较 小光滑的异物。 对于陈旧性异物, 位置往往较为恒定, 但周围 有纤维组织包裹, 定位后须沿直线方向逐层切开, 仔细解剖, 以免损伤重要神经、 血管。
5 . 56
环定位器, 难以保证探入方向的准确性。 另外, 钳口张开时呈
“ 形, V” 钳夹较圆滑异物时, 则产生向远端 滑动 的分力而使异 物容易滑脱 , 并改变异物位置。 我们采用髓核钳 , 因其远端为
[] 3
邢 光 富 , 峻 , 杰 , 软 组 织 内移 位 金 属 异 物 所 取 范 杨 等. 方 法 的研 究 ( 1 1 附 报 告 )J . 科 理 论 与 实 践 , 5 9例 []外
跟骨骨折大部分属关节 内骨折 , 其治疗原则也一样, 即应行解剖复位, 稳定的 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 这样才能获得 良 好的治疗效果。自 2 年9 @4 月至 20 年 5 对 2 07 月, 2例 2 足跟骨骨折患者手 5 术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使用的工具亦有较高要求。 普通的血管钳由于轴节以上迅速
扩宽 , 对于较深 异物势必要 求入 口较大 , 且要穿过 双“ 型 U”
[ ] 王 军 , 宝 才 , 良军. 超 在 5 2 何 陈 A 7例 软 组 织 异 物 定 位 及 手 术 中的 应用 [] 实用 外科 杂 志,977 1) j. 18 , ( 0 :
跟骨骨折的改良“L”手术切口
改良“L”手术切口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推广价 值,能够造福更多的患者。
学术研究
改良“L”手术切口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课题,有助于推 动跟骨骨折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05
典型案例分享
案例一:复杂跟骨骨折的成功治疗
患者情况
患者为中年男性,因高处坠落导致右跟骨骨折,骨折类型 为复杂型,伴有跟距关节塌陷和跟骨外侧壁膨出。
提高手术效果与安全性
减少手术创伤
改良“L”手术切口设计能够减 少手术对周围软组织的损伤,降
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清晰视野
切口位置能够充分暴露跟骨骨折 部位,便于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效果。
降低并发症
改良“L”手术切口能够减少术 后并发症的发生,如皮肤坏死、
愈合不良等。
促进术后恢复与功能恢复
术后恢复比较
术后疼痛
康复时间
由于改良“L”手术切口减小了对软组 织的损伤,术后疼痛程度较轻,有利 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由于术后恢复较快,改良“L”手术切 口患者的康复时间相对较短,减少了 长期住院和康复治疗的需求。
功能恢复
改良“L”手术切口对软组织的保护较 好,有利于术后踝关节和足部功能的 恢复。
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感染风险
改良“L”手术切口减小了 手术创伤,降低了感染的 风险。
神经损伤
改良“L”手术切口对周围 神经的损伤较小,减少了 术后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愈合不良
由于改良“L”手术切口能 够更好地暴露骨折部位并 进行精确复位,术后愈合 不良的风险相对较低。
04
改良“L”手术切口在跟 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康复指导
术后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康复指导,包括早期功能锻炼、负重时间、日常活动注意 事项等。
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40例
下
扶 拐 下 地 , 骨 折 愈 合前 禁 止 患 肢 负 重 . 验 。手 术 时 间宜 在 伤 后 1 ~ 4天 , 可 但 0 1 也
பைடு நூலகம்
关 节 内骨 折 , 多数 学 者 倾 向 于 切 开 复 位 不 作 外 固定 。
骨 的移 位 情 况 和下 关 节 面 塌 陷 的程 度对
内 固定 .认 为 通 过 手术 可 以 恢 复 关 节 面 1 术 后 治 疗 : 后 常 规应 用抗 生 素 7 于 手术 设 计 非 常 重 要 。 ar 为 , 骨 手 - 3 术 一 C r认 跟 平 整 及 跟 骨 高 度 和 宽度 , 而 减 轻 疼 痛 , l 从 0天 ,患 肢 抬 高放 置 3天 ,4小 时 开 始 术 一旦 出现 严 重 并 发 症 .往 往 会 带 来 不 2
减 少 扁 平 足 、 跟 变宽 等后 遗 症 。 院 从 肢 趾 被 动 活 动 . 8小 时 开 始 趾 和 踝 的主 堪 设 想 的后 果 ,有 的甚 至 比保 守 治疗 还 足 本 4 20 0 4至 2 0 0 7年 采 用 外 侧 人 路 切 开 复 位 动 活 动 . 8 7 4 ~ 2小 时拔 除 引 流 物 。术 后 切 不 理 想 ,故 应 仔 细 评 估 伤 足 的 软 组 织
枚 跟 骨 骨 折 为 足 部 骨 折 中最 常 见 者 , 弯 后 置 于 跟 骨 外 侧 壁 ,确 保 有 1 螺 钉 骨折 形 态 和机 制 有 了进 一 部 了 解 。 同 时
约 占全 部 跗 骨 骨折 的 6 %“。多 由 高 处 通 过 跟 距 后 关 节 面 下 方 固定 于 跟 骨 内侧 在 手 术 器 械 和 技 术 日益 成 熟 的 基 础 上 . 0 ]
跟骨远端骨折手术记录
跟骨远端骨折手术记录患者信息:姓名:王小明性别:男年龄:45岁就诊日期:2021年5月20日手术前准备:患者王小明因跌倒而导致右足跟骨远端骨折,经临床检查和X光片确诊。
在手术前,我们详细向患者解释了手术的过程、风险和术后恢复事项,并得到了患者的知情同意。
手术过程:1. 麻醉阶段:在手术室内,将王小明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或不适。
2. 切口:术中采用非重力流动术式,患者取左侧卧位,使用碘伏对手术区域进行彻底消毒。
医生随后采用经外侧直接切口的方式,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创造适当的手术暴露区域。
3. 骨折复位:通过适当的软组织解剖,我们定位到跟骨的远端骨折,用牵引钩将骨折段延长复位。
4. 内固定:采用X线定位,选择合适的骨板和螺钉,将其稳定固定在骨折部位。
术后X光片检查确认内固定物位置和骨折复位情况。
5. 切口缝合:完成骨折复位和内固定后,将切口逐层缝合,保证切口的整洁和愈合。
6. 结束手术:完成手术后,将王小明患者转入恢复室,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术后疼痛情况。
术后处理:王小明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监测到术后无异常出现。
为了加速康复进程,我们建议患者进行以下康复措施:1. 严格按照医生和康复师的指导进行康复训练,包括逐渐恢复正常行走和日常生活活动。
2. 定期复查,根据术后X光片评估骨折的愈合情况。
3. 饮食上合理搭配,增加富含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骨骼愈合和康复。
4. 定期服用抗生素和止痛药物,以预防感染和缓解术后疼痛。
5. 随时保持切口干燥和清洁,避免刺激和感染。
6. 减少对受伤足部的过度负荷,避免剧烈运动或使用伤势处的力量。
术后随访: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我们将安排术后随访。
在随访期间,将继续检查骨折的愈合情况、切口的愈合情况和患者的疼痛程度。
如有需要,我们将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能够顺利康复。
结语:王小明患者的跟骨远端骨折手术已经顺利完成,在手术后恢复过程中,患者需遵守医生和康复师的指导,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跟骨骨折怎么手术?切口如何选择?
"跟骨骨折"怎么手术?切口如何选择?在医学界,“跟骨骨折”大多是关节内骨折,属于跗骨损伤。
一旦患者出现“跟骨骨折”,就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有效的手术疗法和切口。
从外形来看,“跟骨骨折”的切口分为两种,一种是L形,另一种是U形。
本文将举例分析“跟骨骨折”怎么手术?切口如何选择?某医院对本院79例“跟骨骨折”病例进行了研究分析,在这些患者医治过程中,采用外侧改良疗法,切口有L形与U形,等患者复位后,医护人员会用钢板进行内部固定,实施放射学评估。
在这79名患者中,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是3%,因此,可以说手术后的并发症概率很小。
所有患者在手术后,Gissane 角和Bohler 角均得以正常恢复,并发症概率也比较小。
在本医院79名“跟骨骨折”患者中,48名患者为男性,31名女性,年龄在18岁到69岁之间。
骨折的原因大致是高空坠落、交通事故、滑冰等,其中,60名患者是高空坠落导致的“跟骨骨折”,10名患者是走路摔倒受伤,另外9名患者因为交通事故。
在这些患者中,有20足是II型,42足是III型,还要17足是IV型。
医护人员对70足采用了跟骨外侧改良疗法,切口为L型;9足采用的切口是U型。
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立刻会给患者的脚踝部实施冰敷处理,然后,用下肢血液循环泵配合消肿药物进行治疗。
在“跟骨骨折”手术中,医护人员会等患者腰麻后,引导患者取侧卧位,在止血带的控制下进行手术。
如果选用的切口为L形,就会将切口的起点选在患者的外脚踝尖近端3厘米的部位,与此同时,在患者跟腱外侧 1.5 厘米往下到足底以及足背皮肤的相接的部位,保持与足底的平行关系,然后向前切开两厘米,紧接着,要斜着切向患者的跟骨前结节位置。
如果患者的跟骰关节受到了损伤,其骨折处必须要加以安全固定,医护人员就为他们选用U 形切口。
该切口的起点在患者外踝尖后两厘米的位置,并往下到患者的足底与足背的皮肤相交的部位,保持与足底的平行关系,向前切,一直到跟骨的前结节下,接着,切口要再转向上,沿着患者的跟骰关节一直到患者跟骨的前结节上方部位。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跟骨骨折手术的并发症及其预防。
方法回顾了2005年6月~2010年6月共38例46足的跟骨骨折手术病例,单足30例,双足8例,男32例,女6例,年龄15~65岁,平均39.8岁。
伤后至手术时间5~10 d。
手术采用跟骨外侧入路,复位后用钛板固定,术中有19例行髂骨或人工骨充填植骨。
术后常规引流24~48 h。
结果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优23足,良16足,可7足。
优良率为86%。
结论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规范操作、解剖复位和内固定,是减少跟骨骨折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复位满意,功能恢复理想,后遗症少。
标签:跟骨骨折;手术;钛板;内固定跟骨骨折临床常见,大部分骨折关节面塌陷,失去了正常的跟骨形态。
保守治疗容易遗留行走疼痛,跛行步态等。
随着患者要求的提高和手术技术日益成熟,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得到了广泛应用。
现总结分析本科于2005年6月~2010年6月,手术治疗跟骨骨折38例46足,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46足,单足30例,双足8例,男32例,女6例,年龄年龄15~65岁,平均39.8岁。
致伤原因:最常見高处坠落伤33足,车祸伤8足,挤压伤5足。
合并椎体压缩骨折15例,四肢骨折13例。
手术选择于伤后7~10 d,肿胀消退后手术。
根据CT Sanders分型进行分型:I型:关节内无移位骨折;Ⅱ型:距下后关节二部分骨折,又分为ⅡA(外侧壁至A线)、ⅡB(外侧壁至B线)和ⅡC(外侧壁至C线);Ⅲ型:三部分骨折,中央塌陷,又分为ⅢAB(内侧柱劈裂,A、B间塌陷)、ⅢAC(内侧柱劈裂,A、C塌陷)、ⅢBC (内侧柱及中央柱劈裂,B、C间塌陷);IV型:后关节面粉碎骨折。
根据术前CT,确定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I型保守治疗,无需手术;Ⅱ型、Ⅲ型、IV型手术恢复关节面平整。
本组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4足,Ⅲ型23足,Ⅳ型19足。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
Sanders CT分型
跟骨骨折的诊断
病史:有明显的外伤史,通常为高处坠落伤或交 通伤,爆炸伤
物理检查: 1、足跟部肿胀压痛或叩痛; 2、踝关节或距下关节活动受限; 3、足跟增宽,足跟内外翻畸形; 4、足弓塌陷。
影像学的诊断
1、跟骨侧位片:Bohler角变小和Gissane角变 小;
2、足正位片:跟骰关节的受累情况和跟骨外 侧壁的膨出;
3、跟骨轴位片:跟骨的增宽,后关节面骨折, 载距突骨折及成角畸形的结节骨块;
4、跟骨CT扫描:跟骨骨折的部位及移位程度, 分型。
5、跟骨Broden位:看跟骨后关节面的后2/3
跟骨的Broden位
手术治疗的并发症
跟骨骨折的治疗的目标
1、准确复位关节面,(台阶应<2mm) 2、恢复距下关节面的平整和三个关节面之间的正常
解剖关系, 3、恢复跟骨的整体几何外形和长、宽、高, 4、恢复G、B角和后足的负重力线, 5、固定方法可靠稳定,允许早期锻炼。
----(俞光荣)
治疗方法
1、非手术方法 2、手术方法 3、早期距下关节融合术
手术时机
通常是在跟骨侧位X光片上看到的两 个角改变。
Boehler 角:
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 分别向跟骨结节和前 结节最高点连线所形 成的夹角。正常为: 20°~ 40°
Gissane角:
由跟骨外侧沟底向前结 节最高点连线与后关节 面线之夹角,正常为: 120°~ 145°
跟骨的侧面观,显示骨小梁,Gissane (G) 角 和 Boehler (B)角。
入院时肿胀较轻,可急诊手术;
否则待肿胀明显消退后择期手术,以皮肤出现皱褶时手术;
一般为伤后7--10天,肿胀时手术会加重皮缘坏死的机会; 开放性伤口一般先清创闭合伤口、等待肿胀消退、软组织覆盖好、无感染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的探讨
( 县 市人 民 医院 骨 科 , 南 辉 县 4 3o ) 辉 河 5 6 o
关键 词 : 骨 ; 跟 骨折 ; 内固定 术 中图分类 号 : 6 3 4 R 8 .2 文 献标志码 : B 文章 编号 :0 6—15 ( O 8 l 0 4— 2 10 9 9 2 0 l 一14 0 J
打 入 1枚骨 圆针 , 用 杠 杆力 向下 方 撬 拔 复 位 以恢 复 利 跟 骨结 节角 , 同时用 骨 膜 剥 离 器 插 入 到 塌 陷骨 折 块 的 下 面往 上 撬 , 方 挤 压 , 位跟 骨 内外 侧壁 , 侧 复 纠正 跟 骨
究也显示后关节面即使有 1 2mn的轻微不平整 , ~ i 都
跟 骨骨折 临床 多见 , 公认 为是 最难 以处 理 的骨 被 折 , 得 不 到理 想 的复位 及 有 效 固定 , 遗有 疼 痛 、 若 常 扁
板 中间螺 钉 , 尽可 能倾 斜 1 5~2 。 人 , 0钻 固定 到 载距 突
上, 其余依次行 螺钉 固定 , 冲洗术野 , 留置引流管或 引 流胶片 1 , 根 全层缝合切 口。术后不用外固定 , 抬高患
肢 , 用抗 生 素 1 ,4— 8h拔 除 引 流 管 , 使 4d 2 4 术后 疼 痛 缓 解 即开 始 进 行 足 趾 及 踝 关 节 活 动 , 月 复 查 x 线 每 片 , 折愈 合后 逐渐 负重 行走 。 骨
2 结 果
平足、 足跟变宽等后遗症将严重影 响患肢功能。我 院
本组 4 5例 , 3 男 0例 , 1 女 5例 。年 龄 1 9—5 3岁 , 平均 (96±l. ) 。右 侧 2 2. 12 岁 8例 , 左侧 1 9例 , 侧 3 双
跟骨骨折手术记录
跟骨骨折手术记录手术日期:xxxx年xx月xx日手术名称:跟骨骨折手术患者姓名:(XXX)年龄:(XX)岁性别:(男/女)住院号:(XXX)主刀医生:(姓名)助理医生:(姓名)手术室护士:(姓名)麻醉方法:(全麻/局麻)手术过程:1. 术前准备:在手术室内,患者经过正确认证,身体部位标记,患者接受局麻/全麻麻醉。
2. 手术切口:主刀医生通过麻醉后的患者,在(特定骨骼结构)部位进行了清洗和消毒。
随后,通过(切口位置)处进行了皮肤切口。
3. 骨折复位:在骨折部位暴露后,医生使用适当的器械和技术对骨骼进行了复位。
确保骨骼的正确对位和稳定。
4. 骨骼固定:进行骨骼固定的方法包括:- 使用金属钉、钢板或螺钉将骨骼片固定在理想的位置。
- 使用外固定器将骨骼片固定在理想位置,并在周围创建一个支撑结构。
- 使用特殊的固定装置、支撑材料和合适的线缝将骨骼片固定在理想位置。
5. 术后处理:在骨折处完成固定后,医生进行了术后处理,包括:- 清洁手术切口,确保无明显感染迹象。
- 确保骨骼固定牢固,不存在移位或其他并发症。
6. 结束手术:手术结束后,医生进行了术后记录,包括手术持续时间、用药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患者被转入恢复室,进入术后恢复期。
手术总结:本次手术是为了治疗患者(XXX)的跟骨骨折。
手术过程中,医生采取了(具体的治疗措施)进行骨骼复位和固定。
术后处理如期进行,手术切口整洁,固定牢固。
术后患者需遵守医生给出的康复计划,进行适当的康复治疗,以促进伤骨愈合。
该手术记录作为手术过程中的重要记录,将被妥善保存,并作为医疗文件的一部分。
审阅人员可以根据此记录进行患者术后跟踪和康复进展评估。
请遵循以上安排操作。
手术技巧: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核心要点
手术技巧: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核心要点一、外科解剖01骨解剖1、后关节面是跟骨三个关节面中最大的,另外两个分别在载距突顶部内侧的中间关节面以及前关节面。
2、Gissane角是由距骨外侧突和跟骨的外侧关节面以及前后关节面形成(图1)。
图102神经血管解剖1、尽管局部并不存在神经裸区或者肌肉裸区,但由侧方及上方的腓动脉以及后方足跟来源的胫后动脉构成的血管网中,存在部分裸区,易于手术操作。
2、腓肠神经走形于延伸型L切口全层皮瓣的上方。
03肌肉肌腱解剖1、附着于跟骨结节的跟腱是足跟所有肌腱结构中最为坚强的。
2、跟腓韧带附着于跟骨,可以限制距下关节的活动。
3、腓侧肌腱走形于跟骨外侧,由腓侧结节及支持带结构固定。
图2检查 / 影像01体格检查1、坠落或撞击会导致的足跟与一坚硬平面之间产生压缩,从而导致跟骨骨折并伴发严重的软组织损伤。
事实上,因压缩产生的软组织损伤经常要比跟骨骨折本身还要严重。
2、开放伤口需要仔细观察,明确局部情况,特别是内侧载距突下和后方跟腱止点周围的情况。
•软组织水疱通常出现在受伤最初的24小时之后,这些水疱一般是浆液性的或出血性的。
骨折也会产生严重的软组织肿胀。
•定期观察,谨慎査体,对于早期发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十分有意义的。
它可以表现为与损伤不相符的逐渐加剧的疼痛,足部远端感觉功能的改变,伴或不伴伸趾运动疼痛。
02X片:足的侧位和哈里斯轴观1、侧位片(图3)可以明确显示出骨折压缩的程度(Böhler角的丢失)。
正常Böhler角的范围在25°~40°。
通常情况下,Böhler角大于15°且不涉及明显的关节面破坏的跟骨骨折都可以保守治疗,而一旦Böhler角小于15°,则认为是严重损伤。
2、Harris轴位片拍摄效果满意的话,能够显示关节面,主要骨折线以及后方骨折块的数目。
而且还能确定可以用于重建跟骨的剩余骨块的大小和数目。
跟骨骨折固定手术记录
跟骨骨折固定手术记录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日期:术前诊断: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助理:手术经过:1. 术前准备:患者于XX月XX日入院,根据临床检查和影像学结果,确诊为跟骨骨折。
术前进行了适当的评估和准备工作。
2. 麻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由麻醉科医生进行全麻诱导和维持。
3. 体位:患者卧位,以便于手术操作。
4. 感染预防:周围皮肤消毒后,盖上无菌巾,并进行相应的手术室消毒措施。
5. 切口:在腓骨后外侧缘处进行切口,切取皮肤、皮下组织和筋膜,暴露跟骨骨折位。
6. 骨组织复位:通过正确的手法和适当的工具,进行跟骨骨折的复位。
7. 骨固定:使用合适的刚性内固定物(如钢板、钢钉等),将骨折部位进行固定。
8. 切口处理:切口自下而上进行逐层缝合,保持切口愈合良好,预防感染。
9. 结束和清创:手术结束后,对手术区域进行清创处理。
清点手术器械,确保无遗留物。
10. 敷料:在手术后,为手术区域进行合适的敷料,并定期更换。
术中特殊情况和处理:在手术过程中,未发现任何特殊情况,操作顺利,未出现并发症。
术后观察和处理:1. 术后重要观察项目:术后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2. 术后镇痛:根据患者的疼痛评分和麻醉医生的建议,给予相应的镇痛治疗。
3. 术后指导:告知患者术后的注意事项,如保持伤口清洁、避免碰撞、及时服用抗生素等。
4. 康复建议: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和骨折类型,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并进行康复指导。
术后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后X光检查显示骨折部位固定良好,无错位和移位。
术后用药:1. 抗生素: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2. 镇痛药: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以控制患者的疼痛。
术后随访情况:患者于术后第X天出院,出院时康复良好,术后指导再次强调并口头和书面告知患者及家属如何进行康复训练和保养。
术后随访计划如下:1. X周后:患者需来医院进行复查,包括X光检查、体格检查等,以评估康复进展情况。
跟骨骨折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分析
跟骨骨折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跟骨骨折的手术效果。
方法对我院自2006年至2011年共收治跟骨骨折64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A组)和切开复位内固定(B组),对手术治疗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
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A组)优良率84.37%,切开复位内固定(B组)优良率为96.8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复位满意,术后功能恢复理想,并发症及后遗症较少,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跟骨骨折经皮撬拨复位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分析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由于75%的跟骨骨折累及距下关节,因此追求解剖复位并固定是治疗的目的[1]。
跟骨骨折大部分为关节内骨折,因此采用单纯的手法复位治疗较困难,疗效很难令患者满意,甚至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及其他严重的后遗症。
伴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内固定材料的发展,近几年有更多的学者主张通过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以恢复跟骨的结构和解剖关系。
治疗效果有了很大成都的改善。
我院自2006年至2011年共收治跟骨骨折64例,对手术治疗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对跟骨骨折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现报到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64例,男49例,女15例,年龄18—67岁,平均41.26±2.0岁。
按Sander分型:II型36例、III型16例、IV型12例,A组32例病例:II型19例、III型13例、IV型5例,B组32例病例:II型15例、III型11例、IV型6例,切开复位内固定组选用可塑性跟骨钢钛板28例,其中植骨17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骨折原因、分型等基本情况方面进行比较,p>0.05,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1.2.1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在C型臂透视下于跟腱两侧跟骨结节后上缘部分分别平行打入两枚克氏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rative treatment of displaced calcaneal fractures has become more accepted in the last ten to fifteen years as a result of improvements in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the use of intraoperative imaging to verify the quality of the reduction, and advancements in surgical techniques. Despite these favorable results, there are still certain contraindications, including neuropathies,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venous stasis, lymphedema, immunocompromise, heavy smoking, or other disorders that may impede wound or bone-healing''\ An age of more than fifty years has also been described as a contraindication to surgery because of unfavorable outcomes in older patients'*. In addition, many elderly patients have low physical demands and may have osteopenia or osteoporosis, which can result in loosening of the implants and, ultimately, failure of the fixation^ Thus, elderly patients can have an unacceptable rate of complications, resulting in a difficult salvag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review the outcomes in elderly pa-
1260
COPYRIGHT © 2005 BY 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INCORPORATED
OPERATIVE TREATMENT OF CALCANEAL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
BY DOLFI HERSCOVICI JR., DO, JAMES WIDMAIER, MD, JULIA M . SCADUTO, ARNP, ROY W. SANDERS, MD, AND ARTHUR WALLING, MD
O
tients who were managed withernal fixation of a displaced fracture ofthe calcaneus.
iVIateriais and Methods
fter A boardobtaining approvalof from the institutional review ofthe University South Florida (Protocol Number 100590), 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the charts of all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a displaced calcaneal fracture, between November 1987 and June 2000, at a level-one trauma center. During this time-period, 662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a calcaneal fracture, and 583 underwent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ty-seven ofthe 583 patients were the age of sixty-five years or older. Five patients had a nondisplaced fracture and were treated nonoperatively. The remaining forty-two patients, with a total of forty-four displaced fractures, formed the core study group. From the chart review, we identified the fracture pattern, any pre-existing medical comorbidities, the smoking
126l
T H E JOUKNAI, OF BONE & ) O I N T SURCI;RY • ims.ORC VOLUME 87-A • NUMBER 6 • JUNE 2005 OPERATIVE TREATMENT OP CALCANEAL FRACTURES IN ELDI;RLV PATIENTS
Investigation performed at Tampa Ceneral Hospital, Tampa, Florida
Background: Operative intervention is an accepted treatment for fractures ofthe calcaneus. However, the literature discourages surgery for these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review the outcome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displaced fractures ofthe calcaneus in elderly patients. Methods: Between November 1987 and June 2000, forty-two patients (forty-four fractures) who were sixty-five years of age or older underwent surgery for a calcaneal fracture. The mechanism of injury, fracture pattern, and medical comorbidities were recorded. Thirty-five patients with a total of thirty-seven fractures were available for follow-up, which was conducted with physical and radiographic examinations and outcomes assessment with the Short Form-36 (SF36), the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nkle-hindfoot scale, and the Short Musculoskeletal Function Assessment survey. Results: The minimum duration of follow-up was two years, and the average duration was forty-four months. All but one fracture (97% of the fractures) healed at an average of 110 days. The average active range of motion was 38° of plantar flexion, 10° of dorsiflexion, 16° of inversion, and 11° of eversion. The average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score was 82.4 points, the average SF-36 score was 52.8 points, and the average Short Musculoskeletal Function Assessment score was 20.4 points. Posttraumatic subtalar arthritis developed in twelve patients. There were twelve minor complications and four major complications (three cases of osteomyelitis and one nonunion), all of which were treated successfully. Conclusions: Open reduction appears to be an acceptable method of treatment for displaced calcaneal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 Careful patient selection is necessary because individuals presenting with severe osteopenia, those who are unable to walk or are able to walk only about the house, and those with a medical condition that precludes surgery may be better candidates for nonoperative care. Level of Evidence: Therapeutic Level IV. See Instructions to Authors for a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levels of evid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