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振弦音——以《〈诗经〉两首》为例谈古典诗歌鉴赏之法

合集下载

《诗经》的音乐性及其曲式结构-精选文档

《诗经》的音乐性及其曲式结构-精选文档

《诗经》的音乐性及其曲式结构关于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古今众多研究者都有相同或相似的观点,早在《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记载。

《礼记?乐记》中也说:“诗,言其志也。

歌,咏其声也。

舞,动其容也。

”从以上记载来看,虽然我们不能准确知道古代诗歌是如何进行演唱的,但与音乐的关系确实密不可分,正如明代朱载在《乡饮诗乐谱》中所言:“古诗存者三百馀篇,皆可以歌,而人不能歌者,患不知音耳。

苟能神解意会,以音求之,安有不可歌之理乎?”而我们如果从目前对《诗经》的研究来看,研究成果可谓灿若星辰,研究角度不一而足,但从音乐角度进行切入的却比较有限。

历代大家如朱熹、郑樵、顾炎武、王国维、梁启超等人也都对《诗经》的音乐性有过一定的论述,但从艺术本体出发进行研究,从总体上说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音乐特色的梳理,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析《诗经》作为乐歌的本来面目。

一《诗经》与音乐的关系《诗经》就其最初性质而言,当是歌曲的歌词,正如顾颉刚所言“《诗经》所录全为乐歌”。

《墨子?公孟》有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也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弦歌就是演唱。

由于《诗经》的乐谱没有流传下来,我们虽然不能确定孔子等人是如何弦歌的,但《诗经》《诗经》不但可诵,可弦、可歌,甚至可舞的音乐特性却可以基本肯定。

《诗经》共305首歌曲,其中“风”160首,“雅”105首,“颂”40首。

根据文献资料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风、雅、颂应该是根据音乐风格的特点进行划分的。

王国维认为:“风雅颂之别,当于声求之。

”“风”是十五国风的总称,也就是十五个地方曲调的总称。

将曲调称作“风”在古代的典籍中多可见,如《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就有“爰有百乐歌舞之风”和“始作乐风”的记载。

雅分为大雅、小雅,关于雅的含义,历来有多种解释,一说为“雅者,正也”,朱熹在《读吕氏诗记桑中高》中认为“二雅之正,朝廷之乐也”即雅乐为正乐,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讲的普通话;一说为乐器名;另一说为“雅者,夏也”,夏本为古周人的故地,周人也曾自称为“夏人”,而古代“雅”与“夏”常混用,故“雅乐”也具有“华夏乐”的含义。

从古典文学出发探究诗词的音乐性

从古典文学出发探究诗词的音乐性

节奏的回环美 : 音乐 中交替 出现 的有 规律 的强弱 、长短 的现象 叫做节 奏 。古 典诗 词 具有 音 乐 性 的一 大 表现 便 是 节奏 的 回环 反 复 、交替 出现 ,也可 以说 ;节奏 是诗歌 产生音 乐美 的决定 因素 。一首 诗能 否产生感 人 的效果 ,节 奏是 否鲜 明与合谐 是很 重要 的方面 。正 因为 如此 ,人 们在 阅读 古 典诗 词 时, 常常 不需要完 全理解 它 的含义就 能感受 出它 的美来 。 取 《 诗经 》 中 《 蒹葭 》一诗 为例 ,让我们 看看 这种节 奏之 美是如 何体现 的 :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 伊人 ,在水 一方 。 溯 洄从之 ,道 阻且长 。溯游 从之 ,宛在 水中央 。 蒹葭 萋萋 ,白露未唏 。所 谓伊人 ,在水 之湄 。 溯洄从 之 ,道阻且跻 。溯游 从之 ,宛在 水 中坻 。 蒹葭采采 ,白露未 己 。所谓 伊人 ,在水 之溴 。
吟诵 中国古代诗 歌 ,总会产 生一种 抑扬顿 挫 、和 谐流 畅 的音 乐 美感 。可谓 “ 诵 之 如 行云 流 水 ,听 之 如金 声 玉 振” 。不少 古 代诗 歌之 所 以传 诵不 衰 ,不 胫而 走 ,除 了具 有丰 富深刻 的思想 内容和优 美深邃 的艺 术境 界之外 ,那借 助 于语 言文字 传达 出来 的、富于 节奏韵 律的音 乐美 ,也不 能不说 是一个 重要 的原因 。 正因为语 言本 身就具 有音乐 性 ,所 以我们 不难 得 出结 论 :古典诗词 具有音 乐美 ,因此 我从 以下三方 面来 论证 :
短音有急促激烈烦优繁多狭小等情趣齿音本是不开展的难发之音而将其叠用更为难发尤其十四叠中大量齿音连发难则更加几层而其实效果却正大相反如物极必反之理大量齿音连叠而发不发则已一旦发出就将那一曲无尽的哀歌唱彻

诗经艺术研究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诗经艺术研究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诗经艺术研究报告(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诗经艺术研究报告《诗经》艺术探究研究报告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给后世带来了很大影响,其中的艺术手法和特色给后人留下了宝贵文学财富。

关键字:《诗经》艺术一、诗经艺术介绍《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二、诗经艺术研究的背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诗经》虽然是被统治阶级用做宣传礼教的工具,从某些角度上而言,有一定负面影响。

但更不能否认,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高度。

其一是奠立了文人向民间文学学习的优良传统,是推动古代进步诗歌发展的巨大动力,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从表现手法和高度艺术技巧而言,是古代诗人学习的重要范本。

其中赋,比,兴中,赋是战国时代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比兴影响最为深远,古代诗人用它创造无数优秀的文学艺术,还成我国特有的文学风格,至今日,诗经艺术还是对我们影响很深。

三、诗经艺术的主要内容《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浅谈《诗经》研究的传统与当下思考(一)

浅谈《诗经》研究的传统与当下思考(一)

浅谈《诗经》研究的传统与当下思考(一)论文关键词:《诗经》传统现代论文摘要:《诗经》是中华民族的元典,至今仍有研究的价值。

两千多年来的《诗经》研究形成了《诗经》学,今天研究(诗经)应有新的视角,如文化学的视角、原型批评的视角、比较文学的视角、新的伦理学视角,以期在传统研究延续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与突破。

由于中华文化自身传承的固有特点,《诗经》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己远远超出了一部诗集的范畴。

虽自先秦以降,经历了文献载体的变迁和文字异形、语言异声的变化,但世人对这一中华元典的探究却从未停止过。

《诗经》的学术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种“史”的过程,完全可以构建《诗经》学术史,形成专门的“诗经学”。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既要掌握《诗经》研究史上的重要成果,也要善于总结其不足和失误,在新的视角和高度上去探索这一重要元典的当下意义。

一首要的问题是,研究《诗经》在今天还有意义吗?研究的题目是否早就做完了?我们先不讲《诗经》作为认识古代社会和研究古代历史的文献学价值,单就其创作艺术及文学功用而言,它不但对中国诗学体系及创作精神影响深远,而且对今天诗歌学的发展及文论研究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怀民生,贴近生活,批评社会黑暗,追求人类理想的精神也已经纵贯古今,积淀为民族文化意识。

朱光潜先生在《中国古代美学简史》一书中说:“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大半是围绕《诗经》而作的评论和总结。

”不但中国文论体系深受《诗经》的影响,我国的文学创作体系及诗性言说特征等,也都与对《诗经》的文化阐释、接受、传承的连续机制密不可分。

从《诗经》研究史中可以考察出中国文论的基本精神、生成特点,言说方式、思维特征等诸多内容,是解答古代文学及文论“然”及“所以然”的重要途径。

冯天瑜先生在其《中华元典精神》一书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元典”的概念,“只有那些具有深刻而广阔的原创性意蕴,又在某一文明民族的历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支柱作用的书籍方可称为‘元典’。

此之谓元典,从发生学的角度说,即为一种本源意义的哲学文本或者诗性哲学,是其他阐释文本的元语言和元符码。

诗歌中的音乐表现技巧赏析

诗歌中的音乐表现技巧赏析

一、通感比喻,以形写声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如下诗句: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要写出琵琶声幽咽、滞涩 ,诗人将听觉与视觉相沟通,借助‚冰下流 泉‛ 这样的视觉形象加以描摹。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如下诗句: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此句写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 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借助通感比喻,以形写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有形神兼 备之妙。
四、借助想象传说,写其音乐美妙
如《李凭箜篌引》如下诗句: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三联可谓想象神奇,传说动人,极写音乐的动人与美妙。 那奇妙的音乐这时竟穿过天空中凝聚的乌云,直上九霄, 致使女娲娘娘当年采用五色石补过的那块天壁也为之震 撼破裂,终于‚石破天惊‛,秋雨大作了!幻觉中,仿 佛李凭向神仙展示他的绝技,那位传说中最善于弹箜篌 的年老的女神成夫人也不得不为李凭的绝技所倾倒甘愿 向他学习;甚至连江河海湖中的鱼龙听了这美妙的音乐 也乐不可支,以致它们当中的那些‚老鱼瘦蛟‛都不顾 自己的年迈体弱,也随着这优美的乐曲在水波中翩翩起 舞了!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 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 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译文:
琴声袅袅升起,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忽 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 入敌阵。接着又转成风和日丝柳絮,它们漂浮不定,若有若无。蓦地,

论诗经的音乐特征与韵律之美

论诗经的音乐特征与韵律之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77
苍苍,白露为霜“等,这在音乐上就造成了一种四音节的节 奏,这种具有强烈的朴素色彩,后代诸如杂剧等词曲的音乐 形式,都是在此基础上变化组合而成。 这种形式大多有感而 发,情由心生,异常口语化,因此造成这种歌唱形式的节奏自 由而朴素,灵活而生动。
此外诗经中的句式关系, 也具有朴素的音乐特征。 诗经 中的句式大多是四言为主,反复歌唱,具有来自民间的质朴 之感。 这种质朴体现在音乐上也是如此。 纵观《诗经》中的七 千二百八十四句诗歌,四字句型的共有六千六百二十六句,占 据了诗歌的绝大部分。 其中“风“部分的四字句式有两千两百 三十六句,“雅”中的四字句式有三千七百零五句,“颂”中有 六百八十五句。 可以这么说,《诗经》中的句式多以四字句型 分布,而音乐节奏多按照散拍和慢拍为主。 这样的句式结构 可以传达出生动的来自真实生活的情感。 作为后代文人学者, 我们不仅要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仅仅用一些简短的话语和 歌词就能描述情感,传达情义,而节奏不乏质朴清新。 通过 《诗 经 》,我 们 可 以 看 出 简 短 的 四 字 句 式 ,质 朴 的 节 奏 并 没 有 拖慢主体和内容,反而丰满了内容和主旨,展现了上古时期 人们的生活原貌,不加修饰,毫不夸张,在简练的语言句式和 质朴的音乐节奏中,《诗经》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价值。
一、诗歌与音乐两者间的联系 纵观世界各国,不管各种形式的艺术,在最初的发展阶 段都是取自生活。 《诗经》便是如此,它展现了在人类文明发 展的最初,文学和艺术的紧密联系。 根据相关的学者研究显 示,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歌谣多是用歌舞进行表达的,还要配 合各种乐器。 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将文字和音乐联系起来的文本。 从其的序言中,我们 也能看出当时歌、舞和文学是三位一体的。 诗歌用来唱,并辅 之以舞蹈,从而将当时先辈们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 此外诗 歌和音乐结合的原因还在于两者有共同的属性,无论是诗歌 还是音乐都是依靠声音进行的,早期诗歌的表达也是运用声 音进行,关于这一点没有什么可争论的。 其次两者都会考虑 韵律和节奏感,有一定的章法。 而且两者都是情感发泄的产 物,都是依赖于人这一客体产生。 二、《诗经》的音乐特征 众所周知,《诗经》总体上分为三部分,风、雅、颂,这种分 类结果也是在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划分的。 “风”既是对地方歌谣 的 称呼,表达男女之思念,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 在学者章太炎 看来,“雅”是一种近似于鼓的乐器名,除此之外“雅”还是一 种曲调名。 而“颂”,前辈学者也将其定义为音乐基础上的诗 歌,一方面“颂”是在描述一种场面;另外一方面“颂”还是一 种盛大庄严的音乐形式,总之,不管《诗经》中的“风”“雅”“颂” 是作为诗歌的形式,还是一种乐器,它都具有一定的音乐性, 都成分地证明了《诗经》是与音乐联系紧密的诗歌总集。 (一)悠扬的音乐特征 《诗经》中的民谣多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音乐描绘类诗歌(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音乐描绘类诗歌(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音乐描绘类诗歌(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风入松·听琴中弹樵歌张炎①松风掩昼隐深清。

流水自泠泠。

一从柯烂②归来后,爱弦声、不爱枰③声。

颇笑山中散木④,翻怜爨下劳薪⑤。

透云远响正丁丁。

孤凤划然鸣。

疑行岭上千秋雪,语高寒、相应何人。

回首更无寻处,江风雨潮生。

【注】①张炎,是宋元之交的词人。

②柯烂:斧柄朽烂。

用晋王质伐木入石室山典,喻时间久远。

③枰棋盘。

④散木: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

⑤劳薪:旧时木轮车的车脚吃力最大,使用数年后,析以为烧柴。

1、这首词的下阕是怎样写音乐的?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琴歌李颀〔唐代〕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①。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唐代〕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渌水》《楚妃》都是乐曲名。

2、两首诗在描写音乐的技巧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筝妓伍卿李远轻轻没后更无筝,玉腕红纱到伍卿①。

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②。

省试湘灵鼓瑟钱起善鼓云和③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④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轻轻、伍卿:均为不见于载籍的弹筝高手。

②十三声:唐宋时古筝有十三根弦。

③云和:出产乐器之地。

④冯(píng)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山海经》又作冰夷。

3、两首诗均以描写音乐见长,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描写音乐方式的异同。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张先①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研究性学习: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

研究性学习: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

研究性学习: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高一2班,李柏霖组组员:李柏霖柴月滢汪月晨王思琦商旭崔在峤撰稿人:崔在峤指导老师:王秀娟老师《诗经》的研究内容摘要《诗经》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四言体为主的句式,重章迭句复沓的章法,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特色,筑成了一座文字的丰碑。

《诗经》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影响至为巨大而深远。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诗经》研究出路何在,已成为学界关心的话题之一。

关键字:诗经思想研究语言特色第一部分前言谈一谈“风骚”“风”是《诗经》的精华,“骚”是《楚辞》最高成就的体现,“风骚”并称,既显示了我国先秦文学在思想精神、艺术表现上的最高成就,又标志着一种不同凡响的风神、情韵与才华。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的先河,两者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巍然耸立的两座高峰。

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上古劳动诗歌→《诗经》→汉乐府民歌→建安文学→北朝民歌→盛唐杜甫→宋金王禹偁、元好问→元明清戏剧与小说:关汉卿、曹雪芹浪漫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上古神话→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汉代贾谊、曹植、阮籍→两晋左思、鲍照→南北朝《木兰诗》《神弦曲》→唐代李白、李贺、杜牧→宋代苏东波、辛弃疾→元明清《西游记》《聊斋志异》。

《诗经》的流传过程1、先秦时期——研究的萌芽期。

2、汉学时期——经学的形成与极盛时期3、宋学时期——研究的变革时期。

4、清代——研究的振兴鼎盛期。

5、“五四”以来时期——研究的新时期。

我们的研究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诗经》的情感内容,二是浅析《诗经》爱情诗的价值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三是古典诗歌中的现代因素——《诗经》中的女性意识。

第二部分《诗经》的情感内容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我们发现,《诗经》中反映徭役的诗很多,这些诗的内容纷繁复杂,背景也各不相同,但其中所表现的感情却有共同性,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

不绝如缕的歌声——《〈诗经〉两首》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不绝如缕的歌声——《〈诗经〉两首》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方 面 , 是 更 为 重 要 的 方 面 , 的 东 西 ”( 家 新 《 凤 凰 找 寻 栖 命 和 存 在 的 更 深 的 意 义 。 ”’见 也 则 王 为 ( 《 书 ) O O年 第 3期 , 江 若 水 读 ) L 2
在 于他 的诗 唱出 了广 大人 民的心 所 》 。 )
结 晶 , 为 永 不 休 止 的 音 符 , 我 流 关 系 的视 野 来 领 读 这 两 首 《 成 在 诗
们 的心 灵 里 奏 响 ,成 为 我 们 民 族 经 》 典 。 经 乃 至 世 界 文 化 的 财 富 ,养 育 了 我 们 的灵 魂 。
江 若水 先 生说 :我们 的国文 “
1 .后 人 评 价 说 , 杜 甫 之 名 的 力 量 。 从 这 个 意 义 上 说 , 经 典 作 为 一 种 氛 围 弥 漫 于 该 情 境 中 的 “ “ ‘ 史 ’ 诗 ,一 方 面 是 因 为 他 善 陈 时 恰 恰 属 于 现 在 , 然 它 来 自过 去 。 人 与 物 之 上 , 并 以 其 光 芒 穿 透 万 虽 事 , 诗 中记 叙 了 乱 离 的 史 事 , 在 另 也 可 以 说 经 典 是 一 出 现 就 ‘ 在 ’ 物 而 使 之 显 现 。 有 它 能 揭 示 ‘ 永 只 生
教 育 有 这 样 一 个 倾 向 ,赋 、 比 、 ‘
如 本 单 元 的 《 雀 东 南 飞 》, 兴 ’ 者 , 们 总 是 抬 高 ‘ “ 兴 ’ 孔 三 我 比
如伟大诗人杜甫的史诗篇章 , 如 而 贬 低 ‘ ’ ” “ 诗 是 从 赋 来 赋 。 而 杜
南 明抗 清将 领 、 人 在其 诗 集 《 诗 奇 的 ”( 《 书  ̄ o 0年 第 3期 , 续 。 见 读 ) l 2 江 零 草 》 自序 所 言 “ 于 丙 戌 始 浮 若 水 《 尺 波 涛 : 杜 甫 < 打 渔 余 咫 读 观

在声音的世界里氤氲——以《诗经·秦风·蒹葭》教学为例

在声音的世界里氤氲——以《诗经·秦风·蒹葭》教学为例

2021·5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内涵丰富,情感细腻,能够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让人难以用语言形容。

因此,诗歌教学难就难在这个无法言说的美感上。

你可以在阅读或朗读中感受它的美,却很难分析鉴赏美的意境。

有时候,你教了,诗歌就失去了那份独特的美。

就诗歌教学而言,我以为这种意境就在于“歌咏”,能够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这样一来,教学似乎也变得更加简单一些了。

笔者以《诗经》中的抒情名篇《蒹葭》为例,对诗歌教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蒹葭》是一篇唯美的诗歌,文字唯美,画面唯美,意境唯美,情感唯美。

那么,我的课也应尽量向唯美靠拢。

一、仔细阅读,让学生体会诗歌文字的唯美初读,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让他们对照注释自由朗读,互相纠错,集体强调。

二读,我要求学生找出韵脚、叠词,读出韵律美。

有学生很快就找出了韵脚,并且配乐朗读了诗歌,她的声音纯净、柔美,一下子就把听众带进了蒹葭苍苍的世界。

有学生分析了韵脚和叠词——“苍苍”“萋萋”“采采”的作用,得出了诗歌音韵和谐、声音延绵、苍茫浩大的结论。

三读,让学生找出重章叠句,读出结构美。

学生先朗读了三个写景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并谈了自己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露水凝霜逐渐消退,作者的内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盼望变得焦急,甚至迷茫。

接着我带领学生分析了诗中的“长、跻、右”与“央、坻、沚”几个字,让学生从中体会诗歌文字的唯美。

二、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的唯美配乐朗读其实就是学生对诗歌的再创作,这是一个用声音诠释美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播放了极其唯美的古琴配乐《梅花三弄》,让学生分组朗读,感受《蒹葭》的画面美和意境美,并要求学生以“我依稀看见____”这个句式,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有学生说:“我依稀看到了伊人在水一方袅娜浣衣,痴情的少年越过万水千山努力追寻。

《诗经》的音乐意味

《诗经》的音乐意味

《诗经》的音乐意味它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一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

它共收录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也即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余年的诗歌305篇,由《风》《雅》《颂》三大部分组成。

《风》包括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收录诗160篇;《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收录诗105篇;《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收录诗40篇。

《诗经》中的乐歌来自社会各阶层,成分非常庞杂,分布地域很广。

其中有周朝音乐官员创作的乐歌;有公卿、士大夫进献朝廷的乐歌;有流传于民间的歌谣,有些民歌甚至类似现在的劳动号子或山歌小调,音乐表现极为丰富。

有学者认为,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歌谣的乐官,负责到民间搜集歌谣,同时体察周朝***治与风俗的利弊,而民间歌谣被搜集来后,常用以作为音乐官员们自己唱词作曲的素材。

现在,《诗经》中的诗歌一般被认为是从其音乐性质角度出发,分成了《风》《雅》《颂》三大部类。

整部诗集可以被看作是当时歌曲或歌曲歌词的集成。

还常有“四始六义”之说,这是针对《诗经》中不同类型的诗作的科学的归纳性分类;“四始”即指《风》《大雅》《小雅》《颂》。

“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

如果说“风、雅、颂”是从音乐视角做的分类,那么“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手法的概括描述。

据有关资料记载,“孔子曾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以此,知《雅》《颂》之名原本不是诗体的名称,而是音乐的名称。

所以,至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就重新指出《风》《雅》《颂》的音乐性质。

他说:‘诗各有体,体各有声,大师听声得情,知其本义。

……然则《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

’孔颖达的这一说法,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同。

后人结合《诗经》本身的内容特点,大都认为《风》《雅》《颂》属于音乐分类,其中《风》属于地方之乐,《雅》属于朝廷之乐,《颂》属于宗庙之乐。

譬万钧之洪钟 无铮铮之细响(全文)

譬万钧之洪钟 无铮铮之细响(全文)

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 [ 《文心雕龙》是ZG文学批判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其内容涉及了ZG文学从发端到六朝期间几乎所有的优秀作品,ZG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自然受到刘勰的高度重视。

在《文心雕龙》的大部分篇章中,刘勰都曾直接或者间接提到《诗经》,以及直接或间接的运用《诗经》成辞。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心雕龙》不仅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也可以算作一部较系统的诗经学著作。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诗经》地位的论述大致有两方面内容:第一,对先秦两汉传统《诗经》地位观进行总结,也就是说,仍然把《诗经》看作道德讽喻的文本,以经学的眼光来审视《诗经》的地位;第二,在他所处的“文学的自觉时代”,自觉从文学的观点来论述《诗经》的地位。

后一点是与之前对《诗经》地位的探讨研究所不同之处,也是刘勰的创见之所在。

一、刘勰推崇《诗经》的历史前提和思想基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产生、集结和流传,从很多侧面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和礼乐制度,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周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的大百科全书。

在《诗经》最初的形成和流传过程中,人们更多的是将它作为学习、效法的应用对象。

正如洪湛侯所说:“从先秦的估量记载,结合《诗三百篇》本文来看,它的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应该是边创作、边采集、边应用的。

到了后来,有些诗篇应用功能和范围渐渐超出它本来制作的目的,成为社会交往、政治、外交方面表情达意的特别工具,有些诗句,甚至被人用为成语、隐语、谜语,为美化语言,增加了文采和表现力。

”(p49)他认为:“《诗》的产生,有作诗者,有采诗者,有赋诗者,有配乐歌唱者,有整理编集者,乃至春秋时期、战国之初的赋诗言志和著作引诗,所有这些,都属于《诗》的应用而不是《诗》的研究。

”(p62)真正开始研究和评论《诗经》的是孔子:“从现存的古代文献典籍考察,真正开始研究和评论《诗三百篇》的,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人,诗学研究的开山之祖。

诗经大雅荡之什抑赏析

诗经大雅荡之什抑赏析

诗经.大雅. 荡之什.抑》赏析一、《诗经.大雅. 荡之什.抑》原文抑抑威仪1,维德之隅2。

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3。

哲人之愚,亦维斯戾4 。

无竞维人5,四方其训之6。

有觉德行7,四国顺之。

訏谟定命8,远犹辰告9。

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

颠覆厥德,荒湛于酒10。

女虽湛乐从11,弗念厥绍12。

罔敷求先王13,克共明刑14 。

肆皇天弗尚15,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16。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17 。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18,用戒戎作19 ,用逷蛮方20 。

质尔人民21,谨尔侯度22,用戒不虞23。

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无易由言24,无曰苟矣,莫扪朕舌25,言不可逝矣26 。

无言不雠27 ,无德不报。

惠于朋友,庶民小子。

子孙绳绳28,万民靡不承29。

视尔友君子30,辑柔尔颜31,不遐有愆32。

相在尔室33,尚不愧于屋漏34。

无曰不显,莫予云觏35。

神之格思36,不可度思37 ,矧可射思38!辟尔为德39,俾臧俾嘉。

淑慎尔止40,不愆于仪。

不僭不贼41,鲜不为则42。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彼童而角43,实虹小子44。

荏染柔木45,言缗之丝46。

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其维哲人,告之话言47,顺德之行。

其维愚人,覆谓我僭。

民各有心。

於乎小子48,未知臧否49 。

匪手携之50 ,言示之事51 。

匪面命之52,言提其耳。

借曰未知53,亦既抱子。

民之靡盈54,谁夙知而莫成55?昊天孔昭,我生靡乐。

视尔梦梦56 ,我心惨惨。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57。

匪用为教,覆用为虐58 。

借曰未知,亦聿既耄59。

于乎,小子,告尔旧止。

听用我谋,庶无大悔60。

天方艰难,曰丧厥国61。

取譬不远,昊天不忒62 。

回遹其德63,俾民大棘64。

二、《诗经.大雅. 荡之什.抑》注释1.抑抑:慎密。

2.隅:角,借指品行方正。

3.职:主。

4.戾:乖谬。

5.无:发语词。

竞:强盛。

聆听远古时期的吟唱——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经诵读实践

聆听远古时期的吟唱——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经诵读实践

聆听远古时期的吟唱——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经诵读实践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几篇文章选自《诗经》,其中意蕴丰富。

要实现全面的教育改进,要认识到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内涵。

《诗经》对学生来说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每一首诗都展现了作者的深刻情感。

在《诗经》教学中,要细细揣摩,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高中语文教师也要寻找更多的教学策略,与学生们一同聆听远古时期的吟唱。

关键词:诗经;教学实践;高中语文引言诗经的特殊文体意味着需要采用诵读的教学方法,在古代诗歌中常常有节奏鲜明和韵律整齐的特点,这体现了古代诗歌的韵律。

这种韵律的敏感体现在《诗经》中尤其明显,也展现了与舞蹈和音乐一般的和谐之美,《诗经》与《乐府》的词曲都能融入音乐中,形成独立的乐曲。

如此来看,《诗经》非常适合高声诵读,朗诵出其中的感情。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目标,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领略语言的魅力,充分发挥联想能力和审美意识。

具有良好的审美情操,也提升对古诗文的感受能力。

语文的审美情操是实现语文阅读的重要能力,体现学生对语文基础的掌握程度,是语言应用水平的核心要素,古诗文的诵读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有效方式,形成良好的语感,也能促进古诗文的有效学习,诵读是一种有效的锻炼方式,能够有效凝结语感的精髓,讲究节奏的和谐与韵律。

比如,学习《邶风·静女》时,要充分感受到此篇文章中的缠绵情感,这首诗写的是青年男女幽会的过程,男子在等待恋人的过程中显得心急而情切,整首诗语言诙谐又形象生动,体现了丰富的情趣。

“爱而不见”,彰显了少女娇羞又略带淘气的姿态;“搔首踟蹰”,则明确描写出了男子着急得抓耳挠腮的滑稽模样,将一个焦急等待恋人的男子形象生动地跃然纸上。

这首诗写得情意绵绵,深入刻画了二者的内心变化,虽然节奏简单,但能够折射出美好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1]。

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一要,读准字音明确具体的含义;二要,读出应有的节奏,读出男子婉转而急切的心意;三要,读出双方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鉴赏:《诗经·关雎》艺术特色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诗经·关雎》艺术特色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诗经·关雎》艺术特色赏析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注释】⑴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雎鸠(jū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⑵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

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淑,好,善良。

⑷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

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⑸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

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⑹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

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

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

之:指荇菜。

⑺寤寐(wùmèi):醒和睡。

指日夜。

寤,醒觉。

寐,入睡。

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

”也可通。

⑻思服:思念。

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⑼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

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

悠,感思。

见《尔雅·释诂》郭璞注。

哉,语气助词。

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⑽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

辗,古字作展。

展转,即反侧。

反侧,犹翻覆。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琴、瑟,皆弦乐器。

《诗经》作品中的意境鉴赏-精选文档

《诗经》作品中的意境鉴赏-精选文档

《诗经》作品中的意境鉴赏《诗经》属于我国首部诗歌总集,其从多个方面对西周到东周时期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展现,诗集中非常丰富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难以取代的地位。

意境属于我国诗画论坛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名词。

虽古代诗画理论家在意境解释上与现代有所分歧,然而在意境构成要素的认识方面却大致相同:即意和境两方面。

意境实际就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境的有机融合。

诗歌创造意境是借助艺术想象实现与主观关系的沟通,作者借助艺术想象这种方式,在宣泄本人思想、情感或心绪的同时,也使读者从作品中获得艺术感染与美的享受。

一、将真实事物用虚幻的意境表现出来将主观情思虚构成一个仿真的境界,这种境来源于意,其所表现的客观事物,实际是虚幻的,而若从主体的内心感受来说,又是真实的,属于可信的。

意境的奥妙正是由这种半真半假中产生而来。

此种意境的创造方法在《诗经》中的《豳风?东山》表现的最为显著。

诗中看似在写想象中的家的情景,然而作者笔下融入了本人的真情实意,使得作品具有一定的意境。

作者在作品中叙述了自己在返乡途中恰遇绵绵不停的细雨,此时此景使作者想起三年的征战生活,想起家中娇妻的长叹,想象着久别时无以言表的复杂心情,这种虚构的景象就像真实的生活写照一样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篇诗中的境和意都在这种想象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现实生活中实际是包含着虚幻性的,虚幻性融入到现实中后也就离开了现实,使真正的虚幻不再存在,所以,诗人在作品中一般借用真实图景的显现与想象及梦幻结合起来创造意境。

《诗经》作品《小雅?无羊》正是这种创作形式,其借助真实的生活画面,将放牧图景与梦境采取对应的形式来写。

首先诗人通过生动和形象的生活画面描写,向读者传达了畜牧繁盛景象是在牧人辛勤劳作的基础上换来的,接着直接离开对现实生活的描写,而转向对梦中幻景的刻画,这时诗意从近到远、从实到虚,最终在梦语中淡出和定格,留给读者的只有牧人梦卧时仰对着的空旷蓝天,由此带来了读者无限的想象。

诗经中的战争诗赏析

诗经中的战争诗赏析

诗经中的战争诗赏析诗经中的战争诗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诗经中的战争诗赏析,欢迎大家参考!一是“爱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所写的千古名句可谓绝唱,这其中的爱国情怀至今仍让后人为之感动。

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这样的人物。

然而,早在三千年前的《诗经》时代,便有了这样感动人心的情感。

说到《诗经》,提起战争诗,人们一定得想到《秦风》。

在《秦风》总共的十首诗中,大多都是描写战争的,可见秦人尚武好战,而在此我重点提起《无衣》。

《无衣》是秦风著名的军中战歌,它的真正背景至今也无法确定,然而这其中热烈的情怀,却是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得到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正是出征之时,士兵们互相激励,不在乎战争的艰苦环境,即使是没有一件完好无损的衣服又如何?我和我的战友共穿一件战袍!君主命我们抗击戎狄、保家卫国,我便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我们共同修整武器、共同面对强敌,只要你我同心协力、无论多么艰巨的任务都能攻克!多么真挚的情感,秦人不贪图苟且之生,当强敌压境、外族入侵,人民便立即听从王命,准备从战,毫无顾忌,那种战斗的热情,由心而生。

整首《无衣》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三章句式相同,只变换了几个字样,可这首诗却丝毫不给人简单的感觉,而是一种雄伟的气势,相同的句式反而使语调增强,让今天的我们更易了解那时人们面对生死时的从容不迫和为求国家安宁而奋不顾身的爱国情怀。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让他们摒弃心中的恐惧,直面眼前的强敌?是秦国的强大与伟岸;是对外敌的强烈仇恨;是每个士兵心中浓浓的爱国之情。

浅析《诗经》的韵律和吟诵教学

浅析《诗经》的韵律和吟诵教学

浅析《诗经》的韵律和吟诵教学浅析《诗经》的韵律和吟诵教学《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

它的句式以四言为主,短小精湛、节奏鲜明。

在《诗经》中最为常见的是运用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

《诗经》的韵律为其增添了音乐美,灵活多变的词语也使其富有节奏感。

把握《诗经》的韵律,并在教学中运用吟诵的方法解读《诗经》,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经》的内容、情感和整体风格。

一、《诗经》的韵律《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除《周颂》中有8篇属于无韵诗歌外,其余作品在创作的时候都遵从了特定的押韵规则,每首诗都用韵字来整合韵律。

韵律,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二指语言和物体运动的节奏规律。

《诗经》的韵律主要通过四言句式中两个音顿[1]的反复来体现。

《诗经》的一个四言句式之所以划分为两个双音顿,主要是因为《诗经》的绝大多数四言句式由两个双音词组或者双音词构成,而次要句式如三言、五言、七言等,一般也以双音顿为主,兼以单音顿或是三音顿。

比如说《国风?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

”“羽”字和句末两个“兮”便是单音顿。

再如《幽风?七月》:“一之日/?v发,二之日/栗烈。

”如果慢读以上三音顿“一之日”的话,就还可以分为两个音顿,即“一之/日”。

《诗经》中的非四言句式还不是稳定的,其中包含的节奏单位的数量以及构成形式也是有不同划分的。

从原始古歌到《诗经》,大多是由双音节构成“二言”,其句式的加长往往通过两字顿或者是二拍子?奏的组合来体现,但是其节律并没有发生变化。

同样,如果“顿”的时间延长,那么其音律节奏就会被“逗”为两个二言句。

比如《国风?周南?关雎》,松浦友久称这种节奏型为“二音一拍”的拍节节奏。

四言诗因其二拍节奏,被灌为以汉语所形成的诗型里最单纯、安定的节奏结构。

二、《诗经》的句式特点(一)句式短小、音顿单一四言句式是《诗经》的基本句式,其特点是短小精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 时 代 和 语 言 的 变 迁 , 通 层 次 的诵 读 中 得 以 不 断 推 进 , 诗 夹 “ 之 不 得 , 寐 思 服 。 优 哉 游 普 对 求 寤 话 较 之 古 代 汉 语 , 文 字 、 韵 上 歌 的 理 解 和 把 握 也 在 这 过 程 中 不 哉 , 转 反 侧 ” 章 , 际 恒 评 此 章 在 音 辗 一 姚
都 发生 了重 大改 变 , 别是 “ 声 ” 断 加 深 。 特 入 的 分 化 和 消 失 , 成 今 古 语 言 的 巨 造
( ) 话 诵读 , 泳 之法—一 二 白 涵
为“ 上递下 , 篇精 神全 在 此处 。 承 通
… …
其 调 亦迫促 , 前后 平缓 之音 与
大 隔 阂。 用普 通 话 语 音 诵 读 《 诗 化 “ 韵 ” 有 韵 。《 经 》 语 言 的 别 ” 无 为 诗 是 。白 话 诵 读 , 在 普 通 话 中 声 韵 把 经 》 不 但 无 法 传 达 出 《 经 》 本 艺 术 , 是 歌 唱 的 艺 术 。 樵 在 《 相 隔 甚 远 的 “ ” “ ” “ ” 个 , 诗 原 也 郑 通 得 、服 、 侧 三 的 音 韵 和 美 感 ,反 而 显 得 佶 屈 聱 志 ・ 略 ・ 声 序 论 》 言 : 上 古 之 字 , “ 促 急 收 藏 ” 入 声 和 近 韵 乐 正 中 “ 以 短 的
教 不 得 法 , 使 学 生 产 生 严 重 的 厌 经 》 兴 趣 消 泯 殆 尽 。可 是 , 能 开 调 跳 跃 变 幻 、 节 错 落 有 致 、 韵 致 的 不 音 音
倦 情 绪 , 致 原 本 丰 盈 、 澈 、 美 口诵 读 ,就 无 法 准 确 理 解 诗 歌 内 整 齐 和 谐 、 情 丰 沛 饱 满 的 美 好 境 导 澄 甜 感
极 性 , 升 学 生 的鉴 赏 能 力 和 审 美 行 更 贴 近 学 生 心 灵 , 唤 醒 学 生 阅 神 会 、 动 于 中 , 音 乐 般 的 律 动 提 能 情 在
水 平 , 古 典 诗 歌 教 学 首 要 和 根 本 读 的 兴 趣 和 热 望 。 迪 学 生 合 作 探 中 陶 冶 情 操 , 养 心 性 , 受 诗 歌 是 启 涵 感 的任 务。 究 诗 歌 文 字 的 发 音 、 节 的声 韵 所 的 音 乐 美 境 , 得 身 心 的 快 乐 。 音 获 ( ) 话 诵 读 , 锁 之 法— — 三 白 解 句 会 笔者 以 《诗经)两首》《 < ( 关 属 、 子 的 停 顿 抑 扬 等 问 题 , 带
激 雎 》 《 葭 》) 例 , 谈 古 典 诗 歌 给 学 生 新 鲜 的 感 觉 , 发 课 堂 的 活 化 平 淡 为 奇 崛 。 关 雎 》 篇 写 一 个 、蒹 为 谈 《 通
教 学 的 方 法 运 用 和 点 滴 体 会 , 作 力 。 独 诵 、 声 诵 、 女 生 合 作 朗 男 子 对 女 子 的 思 念 和 追 求 过 程 , 仅 写 单 齐 男 抛 砖 引玉 之 举 。

诵 、 古 音 协 诵 等 多 种 诵 读 形 式 的 其 对 淑 女 求 之 而 不 得 的 焦 虑 和 想 今

每 用 粤 方 言 奏 晌 古 典 诗 歌 的 交 错 运 用 , 晦 涩 无 声 的 文 字 演 绎 象 求 而 得 之 的 喜 悦 。 诗 分 五 章 , 把
优 美 旋 律 , 受 古 典 诗 歌 的 音 韵 美 成 琅 琅 之 声 , 生 阅 读 的 水 平 在 多 章 四 句 , “ 窕 淑 女 ” 叠 之 中 , 感 学 在 窈 四
如 何 开 掘 古 典 诗 歌 鉴 赏 的 主 两 首 》,将 经 典 文 学 融 化 在 他 们 的 歌 , 会 其 音 韵 的 妙 处 。 学 生 在 诵 体
渠 道 , 死 气 沉 沉 的 课 堂 为 生 机 勃 生 活 和 语 言 环 境 中 , 陌 生 的 文 字 读 过 程 中 主 动 与 诗 人 对 话 , 文 本 变 让 与 勃 的 春 天 , 分 调 动 学 生 学 习 的 积 变 成 熟 悉 亲 切 的语 言 , 古 老 的 诗 对 话 , 会 对 诗 歌 的思 想 内 容 心 领 充 让 自
两 个 问 题 比 较 突 出 : 是 学 生 古 典 化 无 声 为 有 声 。 俗 话 说 , 趣 是 最 音 更 能 表 现 诗 歌 音 韵 的 和 谐 与 优 一 兴 诗 歌 积 累 少 、 化 底 蕴 不 足 、 美 好 的 老 师 , 于 普 通 话 与 远 古 语 言 美 。 歌 中种 种 富 于 音 韵 之 美 的 文 文 审 由 诗 观 和 文 化 价 值 观 偏 离 ; 是 教 师 的 文 字 和 声 韵 的 隔 膜 , 生 阅 读 《 二 学 诗 辞 和 手 法 , 白话 语 音 中 重 现 了 音 在
于无声 处振 弦音
以《诗经> < 两首》 为例谈古典诗歌鉴赏之法
⑧ 刹、 渊
初 中 阶 段 古 典 诗 歌 鉴 赏 的 教 表 情 丰 富 多 彩 等 突 出特 点 。 学 , 语 文 教 学 的瓶 颈 之 一 。 其 中 是
仅 有 四 个 声 调 的普 通 话 , 法 无
( ) 话 诵 读 , 趣 之 法 — — 整 映 现 《 经 》 音 韵 。 白话 语 一 白 激 诗 的 而
的 古 典 诗 歌 的 清 泉 变 成 了 湮 没 教 容 , 不 要 说 领 略 诗 歌 的 艺 术 特 色 界 , 圆 玉 润 , 耳 动 听 。 因而 , 更 珠 悦 白 师激 情 和 学 生 兴 趣 的 一 潭 死 水 。
了 。 指 导 学 生 用 白话 诵 读 《 诗 经 > 话 诵 读 更 能 激 发 学 生 涵 泳 品 味 诗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