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十大角度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对比鉴赏的角度】讲义及练习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对比鉴赏的角度】讲义及练习解析对比鉴赏要注意的四个角度1.形象角度——意境意象的比较这个角度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象的比较。
一般来说,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2.语言角度——遣词造句的比较语言比较鉴赏主要分微观语言比较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两类。
其中对“字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题主要通过“炼字题”在单首诗歌内进行比较。
但对于不同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也屡有考查。
风格类试题主要是就诗歌、诗人的整体风貌而言。
3.技巧角度——手法技巧比较在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居多,有的没有点明表现手法,需要考生辨别相关手法;有的点明了表现手法,但要求结合作品分析、比较。
4.情感角度——内容感情的比较本角度往往考查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读懂诗歌,理解内容、把握情感是前提。
[核心提示]比较鉴赏题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
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或相异点,因此,答题时不仅要求同更要求异。
古诗歌比较鉴赏题表面看来较难把握,实则有规律可循,纵观近年试题,一般是从诗歌的形象(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设置题目。
突破点比较鉴赏题答题四角度角度一形象角度——————————————————————————————[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答题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小知识-鉴赏现代诗歌的角度
鉴赏现代诗歌的角度
鉴赏现代诗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
诗歌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
诗歌语言富有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所以,鉴赏诗歌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二、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
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
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三、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
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
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十个角度 读懂诗歌
江苏省淮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任务单“十个角度”读懂诗歌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探讨读懂诗歌的思维角度和解读方法,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角度一:析标题(一)把握标题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二)带着标题去读诗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说说本诗大意:角度二:懂结构即懂得诗歌的一般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1)结构章法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绝句:前两句写景(次),诗后两句抒情(第四局最重要)近体诗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首句渲染气氛上片(阕)主句写景写景(次)尾句过渡词下片(阕)抒情(主)(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
③棰:鞭子。
简述本诗结构层次及内容。
角度三:知常识诗歌语言不同于散文,由于其语言的凝练,押韵、平仄等要求,所以经常有倒装、省略、跳跃等现象。
这样就要求我们学会运用一些文言知识,准确理解“活用”“倒装”的一些诗句。
(一)理解下列诗句。
1、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下面从以下五个角度简析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方法。
一、正面描写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解说】正面描写晚秋落叶纷飞,江水滔滔东流的雄阔壮美之景。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解说】正面描写了山村幽雅宁静的田园生活氛围。
二、侧面描写(衬托)(间接)1.衬托分映衬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2、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
如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是D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三、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1.《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正面描写是:天姥连天向天横【解说】直接说天目山很高,直插云霄,侧面描写是: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说】天姥山的高度超过了五岳和赤城。
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也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五岳、赤城、天台都从侧面衬托天目山的高大。
2、动静结合《归园田居》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用狗的吠叫声衬托巷子里的宁静,用鸡的鸣叫声衬托环境的幽静,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安逸、宁静,不似官场生活的喧嚣、嘈杂,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抓住田园生活的特点,自然环境的特点,按照从近到远、从低到高的顺序,对诗人生活的环境进行描写。
古诗赏析的一般角度
东营市实验中学内部资料影响中国文化发展进程的古诗词36首诵读、赏析古诗赏析的一般角度1.总的来看,诗歌赏析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2.从人们的欣赏规律来看,诗歌欣赏的着眼点是:语言之美,意向之美,音韵之美,画面之美,手法之美,构思之美,意境之美,情歌之美。
3.从语言表达来看,诗歌欣赏与表达的着眼点是:全诗概说,字词品味,诗联赏读,景物描述,手法揣摩,情感体味,主旨探求,风格评论。
4.从细部的欣赏品位来看,诗歌赏析的着眼点有:人物,时空,动静,声色,上下,远近,宏微,刚柔,景情,视听,离合,声韵。
5.从对全诗的赏析文字来看,有这样的集中表达风格:整体概说式,整体叙说式,整体评说式,整体赏析式。
这四式,基本模式为总分总,中间分联评说。
6.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书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印送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
……36.《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
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白居易赞他:“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诗歌鉴赏的十大角度
1、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诗歌的鉴赏资1988年以来,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题。
94年以前,重在考查排列、对偶、炼字、背诵、用典、文学常识等,94年以后,则重在对诗歌进行鉴赏评价。
而真正侧重从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是从1999年。
自2002年起,则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形试题。
题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
下面结合相关试题,浅谈几点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以期为考生提供帮助。
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
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2002年杭州统考题)【分析】: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
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
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二、从关键语句处置疑。
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
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
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例如: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温庭筠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诗歌鉴赏设题角度及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设题角度及答题技巧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可谓是异彩纷呈,准确的炼字、妙用的技巧、经典的意象、丰富的情感既展示了我国古典文化的风采,又考查了考生美学层面上的鉴赏能力。
古诗鉴赏,动乎心,发于情,培养诗的感觉与悟性是根本,当然熟悉高考命题者设题的角度,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肯定可以为考生的答题锦上添花。
角度一:理解、赏析关键字词。
这里有两种题型,一是对诗歌中的关键字词进行赏析,如上海卷要求对李白“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字加以赏析,天津卷要求对南宋汪元量的“北望烟云不尽头”中的“望”字加以赏析。
二是对流传下来的不同版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区别分析。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解题思路】本题是一道开放题,重点考查对关键词的鉴赏。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大雁懂得人情,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含蓄地表达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而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的拟人化手法。
【温馨提示】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造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性、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另外。
古人评诗有“诗眼”一说,所谓诗眼就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词。
抓住了诗眼分析,我们就能看清这首诗的情感世界。
如何判断诗眼之所在昵?一般说来,诗眼都是在全诗的后两句,因为诗人通常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最后两句往往才是诗歌的主旨所在。
初中古诗词曲常见赏析角度归纳(附答题思路)
初中古诗词曲常见赏析角度归纳(附答题思路)一、修辞1、对偶表达效果: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赏析:运用对偶的修辞,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出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2、比喻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语言生动、形象。
示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以春景写冬景,发挥联想,既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3、拟人表达效果: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示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通过想象,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
4、夸张表达效果: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示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赏析:运用夸张的修辞,通过人物的视觉表现雪中酷寒,勾勒出瑰奇壮丽的沙漠雪景,写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明前途充满艰险。
5、设问表达效果:引起人们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示例:《饮酒(其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赏析:运用设问的修辞,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次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回答了“而无车马喧”的原因,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6、反复表达效果: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
示例:《行路难(其一)》: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赏析:句式由七言转为三言,节奏短促、跳跃,运用反复的修辞,表现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面对世事多艰,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7、互文表达效果:内容丰富、相互补充、行文简洁。
示例:《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赏析:运用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答题思路】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诗(词曲)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第二步,结合诗(词曲)句内容解释这种修辞方法是怎样运用的;第三步,结合所用修辞方法的特点及语境,分析表达的艺术效果(或作者的情感)。
诗歌的十大表达技巧
十五夜望月
王 建(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请对这首诗的主要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 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 “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 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 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 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 这一诗题。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 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 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 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 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 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主要用什么表现手法的?试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分析有关表达技巧: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 末句写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前三 句的“静”对比鲜明。这里是以动衬静。
技巧二: 以动衬静
品味下面的诗,分析有关表达技巧: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 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 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 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 包含着辩证法。
技巧一: 借景抒情
小结
技巧一: 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 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 的感情。
古诗鉴赏的方法之十大质疑角度
韵律变化
分析古诗的韵律变化,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押韵 和换韵来丰富诗歌的音乐性。
平仄与对仗
探究古诗的平仄与对仗,理解诗人如何运用声调的起伏和对仗的技巧来增强诗 歌的表现力。
诗歌的开头与结尾
开头方式
分析古诗的开头方式,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开篇来吸引读者的注意 力。
结尾收束
探究古诗的结尾收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结尾来总结全篇,给读者 留下深刻印象。
创新的表现手法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些诗人会尝试新的表现手 法和技巧,通过分析这些创新之处,可以了解古诗在形 式和内容上的发展和创新。
10 质疑审美价值
诗歌的艺术美感
语言美
关注诗歌语言的韵律、节奏和音韵,以及语言的形象、生动和精炼。
意象美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包括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以及它 们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用剪刀比喻春风,形象生
动地描绘了春风的细腻和活力。
02
拟人
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类的特性或情感,以增强表达效果。例如,“白日
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将白日和黄河拟人化,赋予其动态和生命,使画
面更加生动。
03
夸张
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点来强调某种情感或效果。例如,“飞流直下
诗歌的语言与表达方式
1 2
语言是否优美
诗歌的语言是否优美,是否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否独特
诗歌的表达方式是否独特,能否给读者带来新的 阅读体验。
3
语言与表达方式的创新
诗歌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是否有创新,能否引领 潮流。
05 质疑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与效果
01
比喻
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突出其特点或表达某种情感。
古诗词赏析的一般角度
• (5)品意象: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 “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 “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 “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 “意象”。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 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会更强。
• 不同类型诗歌的内容和感情态度对应表: • 内容分类 • 感情态度 • 咏史、怀古: 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
曲折反映对现实的关注 • 送别、悼亡: 思念之情、深厚的情谊、对友人的关注、劝勉
友人的豁达乐观、别后寂寞伤感、表明自己的志向。 •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思乡思亲、客居异地的孤寂无奈、
前途渺茫的失望、怀才不遇的感慨、忧国忧民的情愫。 • 咏物、抒怀: 志向追求(报效国家、清白人格、高尚情操:
不媚世俗,坚持个性)、命运坎坷(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生 活凄苦)、生活哲理、人生感悟。 • 山水、田园: 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喜爱田园、淡泊名利、 揭示生活哲理。 • 边塞、征戎: 对战争(战乱)的厌倦、对人们遭遇的同情、 对朝廷的不满;将士思归;守边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驰骋 疆场、为国捐躯的悲壮。 • 爱情、怨妇: 对丈夫的思念期盼、独居闺中的孤独哀怨、月 明难眠的凄凉、对爱情的忠贞执著。
• 考点2 怎样评价思想感情?
• 四看一品,概括感情。评价思想感情,除 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要做到“四看 一品”,即:看标题、看作者、看序注、 看诗眼、品意象。
• (1)看标题。
• 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春夜喜 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喜)《枫桥夜泊》——表 达羁旅愁思。(愁) 《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 情。(怜)
诗歌鉴赏出题角度及答题规范
“诗歌鉴赏”出题角度及答题规范出题角度:特定形象(意象)解读、诗歌意境鉴赏、情感主旨提炼、表达技巧分析、语言文字推敲一、特定形象解读类角度1:人物形象【基本格式】确定形象中心词(身份)——基本特点(经历、性格等)——形象意义例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有时还要结合诗句分析)例2(2010 福建卷)访隐者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苔,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角度2:事物形象————找寻物的特点,物与人的契合点(多用象征和托物言志)【基本格式】说明形象的具体特征+揭示形象内涵(即作者借这一形象所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志向、阐明的道理等,或是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例1(2008安徽卷)小孤山[宋] 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小孤山是长江之中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地(要点一:进一步说明这一形象),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要点二:揭示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和时代内涵)。
二、诗歌意境鉴赏类【基本格式】描绘了什么样的客观形象图景+图景的特点+作者在其中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格式阐释】1.一定要结合诗中的意象,在忠实于原诗的前提下,展开联想与想像,描绘成图景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2.在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时,注意准确地把准景物的特点和情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即可。
如:自然清新、清旷冲淡、雄浑壮阔、苍凉萧瑟等等。
鉴赏诗歌写景的角度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四、虚实角度: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 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 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例: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 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 化主题,使诗歌更加精彩。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二、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 把不同色 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 中有 画的效果, 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 写景特色。例如:王维 《田园乐》中“桃 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红绿相 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春 雨过后鲜艳的 桃花盛开, 碧绿的柳丝笼罩在水烟之中的迷 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 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七、正侧角度: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 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 入手,而是 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 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 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 运用,可以使 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例: 蜀道难 李白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三、感官角度: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 嗅觉、触觉、味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 们在赏析时, 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 析到位。 例: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 多感觉角度结合,突 出了雪之大。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六、点面角度: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 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 周围的景物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 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 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 结合, 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诗歌的鉴赏资1988年以来,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题。
94年以前,重在考查排列、对偶、炼字、背诵、用典、文学常识等,94年以后,则重在对诗歌进行鉴赏评价。
而真正侧重从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是从1999年。
自2002年起,则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形试题。
题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
下面结合相关试题,浅谈几点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以期为考生提供帮助。
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
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2002年杭州统考题)【分析】: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
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
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二、从关键语句处置疑。
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
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
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例如: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温庭筠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
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
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
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三、从诗词意境上置疑。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
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问题:(1)在词的上片中,词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句的意境。
(2002年通辽统考题)【分析】:(1)略。
(2)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
答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
不仅如此,词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现一片无垠广远寥廓的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骋望。
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炼铅华,纯用白描。
气象阔大,境界高远。
四、从表达技巧处置疑。
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也应该辨析诗的表达技巧,而要想准确地辨析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须要掌握各种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关修辞,掌握相关术语。
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往往为描写或抒情。
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2003年赤峰统考)【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
首先该诗从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
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
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
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其次,把“烟柳”和“春草”进行对比,突出具有朦胧之美的早春草色。
五、从思想感情处置疑。
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
它是诗歌的生命。
古人云:诗言志。
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
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
在试题的设置中,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为置疑点。
例:5、阅读王安石词《浪淘沙令》,完成试题。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词中“伊吕”指辅佐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武王灭商的吕尚。
王安石填此词,正推行变法。
问题:这是一首咏史词,凡咏史之作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王安石怎样的情感?(2003年通辽统考题)【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
文中的伊尹和吕尚之所以建功立业,除自身的才干外,更重要的是遭逢明主。
王安石当时正在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当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
因而该词正表现出王安石的这一希冀以及他推行表法的决心和勇气。
六、从风格流派置疑。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
因而,欣赏诗歌的风格也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觳纹枰。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问题:(1)作者苏轼,开创宋词派的词风。
我们读过他的代表作和。
(2)这首词在写作技法上用的诗词家常用的。
(3)本词的艺术风格是(2003年淄博统考题)【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风格及其它。
参考答案:(1)豪放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2)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景衬静景(3)豪放而飘逸。
七、从分析形象处置疑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
无论怎样,诗歌中的形象都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
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
于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首诗的首两句描绘了的环境。
(2)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2002年包头市统考题)【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形象。
通过读诗,从中可见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八、从构思结构上置疑鉴赏诗歌首要条件是读懂作品,即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这包括诗歌的写作构思,也包括诗歌的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等常见的结构方法。
因此在阅读诗歌时,我们既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法,还要注意诗歌的意义上的单元划分,结构上的总结和前后照应等内容。
因而,分析诗歌的结构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8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题:试谈谈这首词怎样表达词人的志向和情操?(2003年成都统考题)【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结构。
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词句写出了梅的风格神韵,写出梅花的高风亮节。
其实这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表现了此人品格的骨膏,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谄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九,从语言艺术处置疑。
诗歌的语言是构建诗词的基本要素,犹如文学的大门,只有充分地鉴赏语言才能探索到文学殿堂的真善美。
因而,评价作品的选词炼句的功夫、修辞格的运用及其效果、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含蓄性、凝练性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便成为高考得置疑点。
例: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
天仙子是为嘉禾小悴,以病眠,不赴府会张先《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问题:(1)这首词的上片中,“送春春去几时回”句中的两个“春”字,结合上下文来看,含义并不一样,前一个“春”指,后一个指。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遣词造句评论说,“…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
”请从炼字的角度谈谈“弄”字的妙处。
(2003年湖南师大附中模拟题)【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艺术。
(1)的前一个指季节,大好春光。
后者既指年华的易逝,,又指美好往事的青春时光。
而(2)在有月而多云的暮春之夜的特定情况下,阴云笼罩,暮色迷茫,花的丰姿神采未必能尽情地表现出来,但是忽然出人意料,云开天际,大地上顿时呈现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姣妍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自然给世人带来意外的欣慰。
一个“弄”字就传达出了这种特有的情态。
十、从运用典故上置疑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因而高考出题者常常在运用典故处置疑。
例: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问题:“别来沧海事” 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2003年通辽市统考题)【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运用典故的艺术。
这里的“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表现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诗中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想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在深秋时节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跟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
2、诗歌鉴赏答题格式1、形象:身份+性格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3、诗歌鉴赏问答格式例析诗歌鉴赏是02年高考出现的新题型,它所采用的主观题形式能更好地反映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