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原因。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生活变迁:衣、食、住、行的变化。
2. 社会习俗变迁:礼仪、节日、婚姻、教育等的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背后的社会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变迁原因。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分析变迁的原因。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变迁背后的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归纳总结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强调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分享的内容。
七、教学延伸:1. 开展社会调研活动,让学生实地考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背景和影响。
八、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有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图片。
2. 案例资料:整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视频素材:寻找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资料,以便更生动地展示变迁过程。
九、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背景,提供更多相关资料,以便学生深入研究。
2.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教案概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对象: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历程。
3. 增强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主要变迁。
2. 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1. 变迁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2. 学生对变迁背后深层次原因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1. 教材或历史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PPT。
4. 历史图片或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历史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历程,为学生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框架。
3. 教学内容:a. 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衣食住行的变化。
b. 社会习俗的变迁:礼仪、节日、婚丧嫁娶等。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让学生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变迁过程中人们的感受。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历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事件或现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变迁原因和影响。
3. 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视觉教学法:使用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收集有关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单元测试:进行一次针对本节课内容的测试,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介绍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1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衣物、饮食、居住、交通等,探讨这些方面的变迁及其原因。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变迁背后的历史动因。
3.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不同时期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背后的历史动因,探讨这些变迁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提高信息获取、整理、分析能力,通过史料研究、课堂讨论等形式,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并能够撰写相关的分析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
1.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展示历史图片、文物资料,引发学生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
3.作为当代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发展,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主题,制作一份PPT,展示变迁过程、原因及影响。每组限时10分钟,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展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理解这些变迁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影响。
难点:分析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2.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洞察力。
-深入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变迁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科目:历史授课人:课题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第 1 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饮食组、住宅组、社会习俗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心发言人李兴万难点发生变迁的原因教法学法个人主页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活动1:让学生观察在座同学的服饰,数数有几种色彩、几个款式。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对当今社会的服饰多样性有个简单的认识,进而引入到对过去服饰的思考。
活动2:各个时期服饰展示。
(从当代服饰开始,倒着逐个展示80年代、70年代、60年代、民国时期等不同的流行服饰。
图片见资料卡片。
)学生在看完图片之后会有个大致的认识,综合大家的说法总结: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时尚、个性师:为什么不同时期流行的服饰会不一样呢?跟什么有关系?生:发表各自观点。
师:总结一下大家的答案。
1.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2.政治运动(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化大革命等);3.未来文化的影响。
下面的三项内容采取合作学习。
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饮食组、住宅组、社会习俗组)饮食组: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学生1:向老师和同学推荐几个“吃在杭州”的特色菜。
学生2:介绍我国传统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总结中国菜虽各有特色,但有一共同点,那就是都追求色、香、味俱全。
学生3:介绍从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传人中国,先是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西餐馆,后来中国人也也开始经营西餐馆。
(教师配合出示西餐馆照片)教学过程学生4:介绍中西餐文化的区别:烹饪方法、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公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武穴市实验高中王金星历史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音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也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从而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认识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的原因及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布置课前预习,查找整理相关资料,通过情境教学法、材料分析法、自由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视频导入:播放热播剧《旗袍》片头主题曲视频,让学生说出视频中出现了哪些熟识的服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服饰的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变革引出本课内容。
一、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迁1、近代服饰的变化(展示一组近代男女服饰的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说出服装的名称并说出流行的时期。
通过比较的方法概括出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男装: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女装:晚清旗袍民国旗袍⏹西装传入:鸦片战争后流行:民国之后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中山装造型的政治含义:(通过文字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山装的造型及政治含义)✧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专题四 第一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的】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和饮食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3、探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4、感受生活变化里的现代化进程。
【重点、难点】1、重点:⑴服饰变化的三大阶段、特点及趋势;⑵西餐传入中国,及近代中国传统饮食变化特点;⑶近现代房屋代建筑的变迁;⑷近现代习俗风尚的变革情况及特点。
2、难点:⑴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影响其变化的因素;⑵感受生活变化里的现代化进程。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一:近代以来我国男女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特征?一、衣(近现代服饰的变化)1、服饰变化的三大阶段:⑴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⑵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⑶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2、各阶段服饰的服装代表:第一阶段: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旧式与新式)第二阶段: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 、便装第三阶段:男装: 多样化 ;女装:多样化﹛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
﹜ ﹛旗袍的流行: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
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
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
﹜3、各阶段服饰变化的特点及趋势:⑴特点:⑵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⑶近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①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阶 段 服 饰 特 征 时代特征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美观大方,彰显个性,异彩纷呈。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3)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他的发生时必然的,同时,他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教学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教学导入:(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板书课题)阅读课前提示,思考本课讲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一、服饰方面:(了解不同阶段的代表服饰及服饰发展演变的特征)1、近现代中国服饰发生变迁的表现:(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20世纪上半叶,长袍马褂仍然流行。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山装,此后几十年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女装: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旧式、新式)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住了女性的曲线。
20世纪20年代后,旗袍经过了改革与创新。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中式便装列宁装是苏式服装;干部服时在讲究艰苦朴素的氛围下;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总之: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
(个性化)2、近现代中国服饰为什么会发生变迁?(服饰发生变迁的原因)答案提示: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肖营子高级中学唐友(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的总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这一目的教学主要讲了3个方面的问题:1.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设计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设计《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设计基础导学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1.服饰的变化(1)变化趋势①男装: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②女装: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2)近代①男性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PIAN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此后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女性服饰:西式服装传入中国促使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
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改革与创新,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现代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
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是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服装的式样和颜色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
2.饮食文化的变化——中西餐并行于世(1)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近代百年,中国逐渐形成了影响比较大的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方餐饮文化的传入①传入:鸦PIAN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②中西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方面都有明显区别。
[来源:ks5u]③对饮食文化的影响: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使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引入中国百姓饭桌,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优秀教案)
课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地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地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地因素.【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和饮食变化地史实.2.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地变化.3.探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地因素.4.感受生活变化里地现代化进程.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合作探究一:鸦片战争后,受西方生活方式地影响.人们“竟尚洋装”.近代以来我国男女服饰发生了怎样地变化?一、衣(变化中地男女服饰)1、变化地总趋势: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2、近现代服饰变化地表现(怎么变?)—— 近现代服饰地变迁简表3、近现代服饰变化地原因(为什么变?):请结合以下材料思考近代服饰变化地原因有哪些?材料一: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观棋道人《京华俗咏》材料二:辛亥革命后“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材料三: 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大礼服、常礼服二种,昼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晚用大礼服似燕尾服而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二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原因:①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结构变化,和传入中国;②西方地传播,中国人开始追求;③政治④改革开放后人们地提高和地变化◆合作探究二:西餐,是西方国家膳食地统称,中国人最初称之为“番菜”,又称为“大菜”.近代“西风东渐”,传统地饮食文化收到冲击,近代以来中国地饮食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二、食(并行于世地中西餐)1、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菜系)鲁菜:糖醋黄河鲤鱼、油瀑海螺……:五蛇羹、盐火鸡、烤猪……:怪味鸡块、麻婆豆腐……淮扬菜:鸭包鱼翅、西瓜鸡、盐水鸭……2、西餐地传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地影响(1)西餐传入地时间、原因:1840年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地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烹饪技术带入中国.(2)对中国传统饮食地影响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地食品厂出现.【议一议】中餐和西餐有何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要求存在明显地区别;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地首要目地,“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地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地供给是否恰到好处.◆合作探究三: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与中国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近代以来中国地居住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三、住(居住建筑地演进)1、中国传统住宅地样式:北方地2、中国居室建筑地逐渐,成为典型特征3、完全欧化地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完全失去外来特征,反映出西方地生活理念完全被国人接受.◆合作探究四: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在婚丧礼俗、社交礼仪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地变迁.社会习俗发生变化地原因是什么?产生了哪些影响?四、习俗风尚地变革1、变革地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地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新文化运动,新中国地成立以及等)2、变革地表现(1)婚姻风俗地变迁(2)丧葬礼俗地变化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②建国后: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3)其他风俗地变化 (民国成立后,变化巨大)、、反对迷信、公历使用、点头鞠躬、见面握手、女子步入社会【小结与升华】1、近现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地特点:(1)总特征:传统、保守开放、近现代化①近代时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及西化趋势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化、独立化③改革开放后:国际潮流化2、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变化与社会生活、习俗变化地之间关系:前者是后者地根本原因.反之,后者也促进前者【能力测试】一、选择题1.最早把西方生活方式移植到中国来地是()A.洋务派B.留学生C.传教士D.租借里地西方人2.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地着装特点是()①色调单一,以灰蓝为主②款式单一③年轻男士以穿西装为时髦④年轻女士以穿旗袍为时尚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地影响是()①对中国四大菜系地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②西餐中常用地原料进入餐桌③经营西式食品地食品厂出现④中国传统地饮食习惯发生改变A.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4.近代中国,城市近代化地基础设施逐步兴起地主要原因是()A.西方列强入侵B.近代工商业地发展C.租借地地出现 D.通商口岸地开辟5.下列移风易俗地社会现象带有民主色彩地是()①断发易服②改革传统婚姻制度③废止缠足④“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地称呼⑤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A.①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6.我国最早主张“断发易服”地是()A.洋务派 B.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无产阶级7.关于近代中国地剪辫子潮流,下列哪个说法是不正确地()A.剪辫子地潮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推动地结果B.剪辫子问题生动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地推动下社会风尚地剧烈震动C.剪辫子潮流体现了当时人们地生活水平大大提高D. 剪辫子等生活方式地变化又会推动社会关系地变化8.1987年以后,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地目地是()A.促进农村蔬菜生产B.解决人民地温饱问题C.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D.促进城镇居民地消费9.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地重要意义是()①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地一项重大举措②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地重大变化③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地封建婚姻制度④推动了中国社会文明地发展进程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0.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B.随身带有粮票C.在西餐馆就餐D.到四合院访问11.19世纪末,有人说“上海是冒险家地乐园”,从当时地社会条件来看,有钱人能实现地有①吃西餐②喝西洋饮料③喝咖啡④建造花园式洋房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④12.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地说法,正确地是( )①舶来地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地重要原因②近代西方文明地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生活习俗趋于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近代西方文明应完全肯定A.①正确,②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C.①正确,②不正确D.①不正确,②正确13.(2010江苏单科)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地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地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14.(2009广东单科)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地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 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 改良地头,改良地花,改良地姑娘大脚丫二、非选择题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帽有洋筒,挂灯名曰洋灯,火锅名曰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秋油,颜料之鲜明者曰洋红洋绿.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盖洋洋乎!——陈作霖在《炳烛里谈》材料二:图一辛亥年间,革命士兵在为百姓剪辫子图二穿西装地男子图三西式糕点开始出现在街头摊柜里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地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地了.——马克思(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地趋势怎样?如何看待这种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你得到了什么认识?16、近代以来,人们地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地,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地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地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地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地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地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地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我在小姊妹地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地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中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地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一个地方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地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人们地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地变化?(2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婚俗背景地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地变化?材料二中“我”地婚姻态度发生变化地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3)根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地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分)。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第一篇: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流程一、教材简析一、教材简析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三、教法简介三、教法简介四、教学过程设计及特色四、教学过程设计及特色五、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五、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一、教材简析四大版块衣食住习结构完整直观形象贴近生活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参现展览,阅读材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纵向比较“衣”、“习”的变化,横向比较“食”、“住”的变化→培养分析比较能力☆校服设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变”的原因→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合作收集材料,分类归纳整理,列入四个展厅,到问题讨论,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明史观:理解“变”的过程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文明的过程;世界史观:认识到中西文化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唯物史观: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四、教学流程设计以及特色四、教学流程设计以及特色导入新课新课学习课堂小结课后练习教教学学特特色色展厅模式,形象直观;情景设问,贴近生活;结构清晰,主题突出。
五、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1、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2、课堂教学与社会调查产生冲突,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时间较少;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导致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手段比较单一,范围相对较窄。
人民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专题四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设计
5、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外国人来华后,_____开始大量出现。
6、__________是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
①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中式便装
②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年后)
教学:
思考:迅速浏览课本54页的课前提示,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
(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一、服饰(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近现代中国服饰发生变迁的表现。
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
①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三、住宅(居家建筑的演进);
——居家建筑的三大发展阶段。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每院正五间,东西各三间,南五间。大门面南,在南五间之数内,仅正屋有廊,谓之四合。)
2、中国居家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外国人来华后)
3、完全欧化的居家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居家建筑与家具陈设表现出外来特征。(反映出西方的生活理念完全被国人接受。)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说出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服饰、饮食、住宅、婚姻丧葬礼俗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通过教材的阅读与图片等资料的比较||,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通过探究原因与社会特征||,培养论证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动详实的历史图片、史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探究||,体验、感悟和反思历史||,进一步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认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问题||。
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服饰的变化;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难点: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分析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场拉锯战而来的是中国社会掀起的一场巨大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迁显得尤为突出||,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述法、启发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导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西方文明来势汹涌||,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
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历史变迁。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培养其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及主要特点。
2. 教学难点:社会变迁的原因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原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社会变迁的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思考。
2. 探究:分析我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原因,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政策变革等。
3. 案例分析:介绍几个具体的社会变迁案例,如饮食、服饰、婚丧嫁娶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变迁过程。
4. 讨论:分组讨论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
5. 总结:概括我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强调社会发展的规律。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2. 布置一篇小论文,让学生分析某个具体社会变迁案例的原因和影响。
3. 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前社会习俗的现状及其变迁趋势。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问答环节的积极性,评估其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质量: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对社会变迁案例的分析深度和对个人生活影响的思考。
3. 小论文:评估学生对社会变迁案例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能力,以及论文结构的合理性和论述的逻辑性。
4. 社会调查报告:评估学生的调查能力,包括调查方法的选择、数据的准确性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 邀请历史学者或社会学家进行讲座,分享更多关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研究成果。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教案设计
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照片、史料和音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他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也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从而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具体表现难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教学过程:(导入)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老百姓穿衣有严格的规定,而且单调。
看材料:材料一:《管子·君臣》云:“衣服所以表贵贱也。
”贾谊在《新书·过秦论》中说:“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
”材料二:清代官服(图片:九品文官蓝雀补服)通过两个材料总结出:中国社会等级森严,礼治规范但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男女的服饰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新中国建立1、男子:长袍马褂看材料: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
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材料二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
——新华文摘《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请思考:⒈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答: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图片展示西装西装自鸦片战争后传入,人们从不接受到接受,到民国时期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武穴市实验高中王金星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音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也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从而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认识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的原因及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布置课前预习,查找整理相关资料,通过情境教学法、材料分析法、自由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视频导入:播放热播剧《旗袍》片头主题曲视频,让学生说出视频中出现了哪些熟识的服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服饰的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变革引出本课内容。
一、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迁
1、近代服饰的变化
(展示一组近代男女服饰的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说出服装的名称并说出流行的时期。
通过比较的方法概括出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
男装: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
女装:晚清旗袍民国旗袍
⏹西装
传入:鸦片战争后
流行:民国之后
西装流行的原因:
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
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
⏹中山装造型的政治含义:(通过文字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山装的造型及政治含义)
✧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
✧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2、现代代服饰的变化
(展示三组现代不同阶段服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说出服装的名称并说出流行的时期。
通过比较的方法概括出现代三个阶段服饰的特点)
①20世纪50、60年代:苏式服装(列宁装、连衣裙)
②20世纪60、70年代:军装、干部服
③改革开放后:异彩纷呈原因:①政治因素;②经济基础;③改革开放后的观念变化
二、近现代饮食和居室的变化
(展示两组有关中西餐和中西不同风格建筑的图片,最后做出归纳总计;同时用人教版教材相关内容补充人民版教材没有涉及到的现代饮食和居室变化的内容,以便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性的认识)
三、出行方式的变化
(此问题的提出在于保证物质生活变迁内容的完整性及适应认识习惯的需要,不作为本节课重点,留在下次课讲解)
四、社会习俗的变化
探究一: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1、婚姻风俗的变化
材料一: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
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材料二: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剧情:1942年山西某抗日根据地的刘家峻山村里,民兵队长小二黑与同村姑娘于小芹相爱,却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
二黑的父亲二孔明还私下给二黑收了个童养媳;小芹的母亲三仙姑由于贪财礼,逼小芹嫁给吃喝嫖赌的吴广荣。
于小芹抛弃家庭包办婚姻,与小二黑喜结良缘,冲破了在我国延续几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
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张婚姻自主
材料三: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其原则为:“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禁止重婚、纳妾。
禁止童养媳。
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
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
现代:废除包办婚姻、婚姻自由
归纳:
①婚姻观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②婚礼礼俗:由繁到简,由旧式向新式转变
2、丧葬礼俗变化: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②新中国成立后
3、其他风俗的变化(展示一段文字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概括出近代其他风俗的变化)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律师兴,讼师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辛亥革命后:
①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②女子缠足→迫令放足 ③社交礼仪: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 ④称呼:“大人”、 “老爷” →“先生”、“同志”
⑤观念: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探究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材料一:
外因:西方文明的冲击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和措施
社会生活方面: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内因:政府政策的影响;内政治变革的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社会经济、科技水平的影响;
情景设置——综合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927年12月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隆重的婚礼。
如果你是蒋介石远在北京的童年好友,受邀参加他的婚礼。
思考:
①你会以怎样的流行装扮去赴宴?
②与故友的长辈打招呼时,你可能采用什么方式呢?
③新式宴会上你们尝试到什么新式的饮食?和传统饮 食相比,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④在新房里,你会发现哪些新的摆设?
知识网络
鸦片战争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