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13、14课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含答案)【知识管理】知识点1 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知识点2 朱元璋强化皇权措施:(1)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先后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巩固皇权。

(2)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3)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

明成祖又成立了东厂。

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

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知识点3 科举考试的变化命题范围: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答题格式: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知识点4 经济的发展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基础过关】知识点1 明朝的建立1.如图是胡军在某电视剧中的剧照,他在剧中演绎了一位从放牛娃到行脚僧,从义军马夫到万军将领,从乞丐布衣直到开国皇帝,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

他演绎的这位传奇人物是()A.李世民B.朱元璋C.赵匡胤D.忽必烈2.“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上文中的我朝是()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3.为了解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下列最有价值的文物是()A.司母戊鼎B.甲骨文C.锦衣卫印D.大相国寺4.下图是某人画的一幅明朝书生张富贵进京赶考的漫画,漫画中的张富贵背的书籍应该有()A.《论语》B.《齐民要术》C.《四书集注》D.《唐诗三百首》5.明朝有不少只会背诵“四书”“五经”的书呆子却能考中科举做上高官,这是因为明朝()A.废除行中书省 B.设立锦衣卫C.提升六部职权 D.实行八股取士知识点4 经济的发展6.我国的国外引种历史悠久,目前栽培的600种作物中约有一半是国外引进的。

七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 重点内容

七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 重点内容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元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导致农民起义。

2.明朝建立: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

3.元朝灭亡: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明朝强化皇权
1.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2.中央:①废丞相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

③明成祖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制度基本形成。

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

4.八股取士:①表现:考“四书”“五经”,以《四书集注》为标准,写八股文。

②负面影响:扼杀了人们的
创造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三、经济的发展
1.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出现了晋商、徽商等商帮。

第14课知识结构
1。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教版语⽂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秀教案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课标分析:1.能利⽤⼯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法。

3.培养学⽣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涉及的⽂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结合课⽂的内容和主旨,表达⾃⼰的情感体验。

4.⼝语交际中培养学⽣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学⽣表达、倾听和交流的⽔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4课,选⾃《光明⽇报》。

《驿路梨花》通过记叙发⽣在哀牢⼭路边⼀所⼩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代的优秀品质,⽣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情景,歌颂了各族⼈民助⼈为乐的⾼尚品质。

学情分析:在阅读⽅法上,七年级学⽣经过上学期朗读、默读、快速阅读和本学期精读等⽅法的训练,阅读能⼒有所提升。

本单元阅读要求是略读,实际上是对学⽣阅读⽅法上⼀个相对⾼的要求,同时也是⼀个检测。

因此,学习活动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的阅读能⼒。

经过⼀个多学期的学习,学⽣“概括主要内容”的能⼒有所提⾼,但“⽤简洁的语⾔概括”的能⼒⽋缺,语⾔不够简洁。

因此,进⼀步提⾼学⽣筛选、概括信息的能⼒依旧是以后的教学⽅向。

理解课⽂题⽬含义,虽然在《⾛⼀步,再⾛⼀步》中学习过,但因为平时接触的不多,所以学⽣对⽂章的题⽬含义理解不够全⾯。

因此,让学⽣在⽂本中读懂题⽬的丰富含义也是本节课的学习⽬标。

多⾓度分析⽂章的主题,从七年级学⽣的阅读经历来看,很少涉及,⽽这个正是《语⽂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在理解课⽂的基础上,提倡多⾓度、有创意的阅读”,能很好地看出学⽣的阅读体验。

但学⽣缺乏这⽅⾯的引导,因此,本节课把“多⾓度分析⽂章的主题”作为学⽣学习的难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同步练习及答案(13-14课)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同步练习及答案(13-14课)

13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自主学习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重荷.深邃.踌躇..磐.石门槛.为.难流氓.下颏.模.仿头颅.喧嚣.惹.人注目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重荷:深邃:踌躇:磐石:愁苦:巴望:锁闭:喧嚣惹人注目:杂乱无章:不见天日:4、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5、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1、按时间顺序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有好几种不同的结果。

请根据下面的概括进行划分。

然后讨论一下,还有哪些不同的划分。

第一部分:(第自然段——第自然段)写客人敲开贝多芬的家门,来到贝多芬工作的房子,以及女佣对贝多芬的介绍。

第二部分:(第自然段——第自然段)写客人见到了贝多芬。

第三部分:(第自然段——第自然段)写贝多芬下楼以及他和客人的交谈。

第四部分:(第自然段——第自然段)写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以及他对往事的回忆。

2、文章不管是在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上,还是在对他的语言描写上,都表现了他对不幸遭遇的抗争精神。

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答:3、品味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表达了什么意思。

⑴“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答:⑵“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答;4、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答案1、1—5 6—9 10—24 25—272、“两肩极宽阔,……及命运的担子”,“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生的意志。

”这些外貌描写都显示了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这句话表现了贝多芬在遭到失聪的打击后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了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3、⑴这是一个比喻。

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七年级历史(下)_第13课_宋元的科学技术

七年级历史(下)_第13课_宋元的科学技术
造纸术
印刷术
四大发明
指南针 火药
王选(左)与助手研究工作。王选教授是 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创始人,他负责 研制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使中国印 刷业告别了“铅与火”,迈入“电与光”的 时代。
一、活字印刷术
大约在7世纪,中国人受古代印章和拓石的启 发,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 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民 众 是 历 史 的 主 人 , 是 传 承 文 明 的 主 体
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发展历程 火药
古代炼丹家发现--宋元时广泛运于战争
深远影响
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的胜利发挥巨大的作 用,推动社会进步。
提高印刷效率,促进 雕版印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活字 刷术 促推动世界文明进步 印刷术 北宋平民毕升活字印刷术
应当注意字要制成反 体,让字画凸出。
北宋泥活字版
雕版印刷
活字印刷
对照雕版应刷术,活字印刷术有什么进步的 地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省时省力。因活字可以重复使 用,不用再一版一版地刻,节约了 许多时间,也节省了许多劳动力;
2、经济。节省时间,节省劳动 力,就降低了书籍的成本,书的价 格降低了,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造纸术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轻便易携 带的纸张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有 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 2、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知识传授的难 度,扩大了知识文化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3、指南针在航海业上的广泛使用,为欧洲的 航海家们开辟新航线、发现美洲大陆和完成环球 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使世界从彼此隔绝的状 态走向一个有密切联系的整体; 4、火药武器的普遍使用,结束了冷兵器战争 的历史,帮助欧洲的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主义的 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推到了整个世界 文明前进的步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

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

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二、背景资料《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

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三、理解词义1.修葺: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2.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3.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4.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5.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6.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7.延伸:延长伸展。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9):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10—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第四部分(28—37):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

五、问题归纳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

“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这是哀牢山南段的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

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

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

七年级历史下册13-14课(学生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13-14课(学生版)

第13 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 时间:
2 发明:将黏土制成陶活字。

3 评价: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传播,比欧洲早约年。

二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 指南针:的时制成,开始用于,后由人传到欧洲。

2 火药:古代炼丹家发明,唐末开始用于,时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 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

3 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三沈括和郭守敬
1 沈括:著有《》,创制‘“
2 郭守敬:编制《》,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主持开凿了。

第14 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一司马光和《》
1 作者:时期的司马光
2 体例:我国第一部
3 内容:叙述从到的历史。

二宋词和元曲
1 宋词
1)豪放派:代表人物有的苏轼和南宋的。

前者的代表作有《》等。

2)婉约派:代表人物有两宋之交的。

2 元曲由和构成,代表人物是,其代表作是《》
三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1 绘画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并日益增多,这是宋元绘画的一个特色,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是,其代表作是《》。

此外,还有元代的。

2 宋元时期,盛行““。

这一时期的书法家有宋朝的“宋四家”
元朝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共26张PPT)

丝 织 品 山 茶 禽 鸟 图
景 德 镇 青 花 瓷
3.商品经济的活跃(图为北京城《皇都积胜图》)
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 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 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 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建明朝,定都应天
图为考场和看榜图
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 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八股取士”的影响
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 的人为了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 意的顺从者。 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朱 元 璋 锦 强 衣 化 卫 皇 权
目的: 为监视官民
职能:掌管侍卫、缉捕、
刑狱诸事,保护 皇帝,镇压官民 由皇帝直接指挥, 特点: 不受法律的约束。
结合材料,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 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 材料一: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 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 的奏章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 件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 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 材料三:罢宰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 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 只备顾司。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 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 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弊:皇权高度集中,容易形成专权, 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 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危机。它是 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 上的表现。

七下 13、14课人物预习

七下 13、14课人物预习

《名人传》,又 称《巨人三传》, 是19世纪末20世 纪初法国著名批 判现实主义作家 罗曼· 罗兰创作的 传记作品,它包 括《贝多芬传》、 《米开朗基罗 传》、《托尔斯 泰传》三部传记。
罗曼· 罗兰引(Romain Rolland, 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 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 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罗曼· 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 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 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 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 到艺术风格时,罗曼· 罗兰表示, 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 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 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 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 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 不屈的斗争。他的小说特点,常 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 说”。
14课
居斯塔夫· 福楼拜 (Gustave Flaubert),19 世纪中叶法国伟大的批 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莫 泊桑就曾拜他为师。著 名作品有《包法利夫 人》、《情感教育》和 《布瓦尔和佩库歇》等。 他对19世纪末及至20世 纪文学,尤其是现代主 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 深远的影响,被誉为 “自然主义文学的鼻 祖”、“西方现代小说 的奠基者”。
莫泊桑,19世纪 后半期法国优秀 的批判现实主义 作家,与契诃夫 和欧· 亨利并列 世界三大短篇小 说巨匠,对后世 产生极大影响, 被誉为“短篇小 说之王”。
伊万· 屠格涅夫 伊万· 谢尔盖耶维奇· 屠格涅夫 (1818~1883年)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作有《前夜》《父与子》等。 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 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圣· 彼 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 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 希腊与拉丁文。
约翰· 沃尔夫冈· 歌 冯· 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 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 重要的剧作家、诗人、 思想家。歌德除了诗 歌、戏剧、小说之外, 在文艺理论、哲学、 历史学、造型设计等 方面,都取得了卓越 的成就。2005年11月 28日,德国电视二台 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 国人,结果歌德名列 第7位。另有,耳机品 牌歌德。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及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及课件
梨花意象解读
探讨梨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纯洁、柔美等。结合诗歌、画作等 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梨花意象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类似题材作品推荐
《山家清供·驿寄梅花》
介绍该文中描述的梅花与驿站的关联,以及梅花所承载的文 化内涵,引导学生比较梨花与梅花的意象异同。
《长亭送别》
简要介绍该诗背景和内容,突出长亭作为送别之地的文化意 义,与《驿路梨花》中的驿站形成对比,拓展学生的文化视 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梨花的象征意义,学习边疆纯朴民风的热情周到。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激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 教学手段:课件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倒叙手法,通过回忆的方式展现故事情节,增强了阅读的悬念和吸引力。 以梨花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得文章结构紧凑有序,同时也突出了梨花的美好形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 梨花》教案及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思考与讨论环节 • 课堂活动与互动设计 • 课后作业与辅导建议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CHAPTER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课文背景
《驿路梨花》是一篇描写春天景 象的散文,通过对梨花的细腻描 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和对生命的赞美。
运用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
关键语句和段落分析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 梨树林啊!”:此句描绘了梨花的美丽
景象,为下文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 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此句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夜晚的静谧

七年级下册第14课读读写写

七年级下册第14课读读写写

七年级下册第14课读读写写七年级下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攒(cuǎn):凑在一块儿。

拗(ǎo):这里是用力弯曲的意思。

确(què)凿(záo):确实。

菜(cài)畦(qí):菜地。

畦,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长方形田地。

桑(sāng)葚(shèn):桑树的果实。

轻(qīng)捷(jié):轻快。

动作轻快敏捷。

蟋(xī)蟀(shuài):蟋蟀。

臃(yōng)肿(zhǒng):肌肉肿胀。

这里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

脑(nǎo)髓(suǐ):脑浆。

相(xiāng)宜(yí):适宜。

书(shū)塾(shú):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方(fāng)正(zhèng):正派。

博(bó)学(xué):知识渊博。

蝉(chán)蜕(tuì):蝉的幼虫变为成虫时所脱下的壳。

人(rén)迹(jì)罕(hǎn)至(zhì):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人的足迹很少到达。

指荒凉偏僻的地方。

人(rén)声(shēng)鼎(dǐng)沸(fèi):形容人声喧闹。

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

沸,水开。

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

形容人群的声音嘈杂喧闹,像烧开的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肿(zhǒng)胀(zhàng):指身体某一部分体积增大.叮(dīng)嘱(zhǔ):再三嘱咐。

恐(kǒng)惧(jù):害怕。

骊(lí)歌(gē):告别的歌。

花(huā)圃(pǔ):花园。

第3课:《丑小鸭》安徒生丑(chǒu)陋(lòu):难看。

讪(shàn)笑(xiào):讥笑。

嫉(jí)妒(dù):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知识点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是讲述鲁迅先生的《药》一文,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小市民的角度,探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点,下面就来一一探讨。

一、词语解释在《药》一文中,鲁迅运用了许多比喻、夸张、反转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以下是一些需要解释的词语:1、红砖房:指既环保又防火的新型建筑材料。

2、冯芒:冯芒是小说中的一个小市民,拥有一家开小卖部的小家庭。

3、栗子:指“刺”人的针头。

4、错觉:指事物的本质和表面现象不相符的一种感觉。

5、陡立的天空:指高耸的山峰或建筑物。

二、语言运用鲁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他的文章中自然不会缺少语言运用的技巧。

以下是一些展示鲁迅语言运用的句子:1、一个像小狗似的生灵在角落里啼哭着,声音渐渐消失,彷佛变得不断遥远。

这句话通过比喻将一个小市民的处境比作小狗一样被虐待,形象的描绘了人性的扭曲。

2、工人们将一包包用了手绢包着的鼠药和虫药往西门一带驮去。

这句话通过细节描写实现了情境的刻画,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的感受到小市民夫妇的窘境。

3、冯芒呆呆地看着那个小洋房,仿佛看到五十年后,他躬下身来在桥下钓鱼的儿子和缩在门窗前的孙子,又仿佛看到它在火中烧着而连灰烬也不剩下了。

这句话通过反转和想象,使得读者的想象力被调动起来,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故事情境中来。

三、阅读技巧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们应该掌握一些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以下介绍几点:1、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应该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意思,并通过细节描写来支持整体的主题。

2、注意文中人物角色的特点在鲁迅的小说中,人物角色经常具有一些特定的性格和行为特征,我们应该在阅读中仔细观察并加以领悟,这样才能做到在名字,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

3、注重语言的艺术特点鲁迅的语言艺术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我们应该注重领悟诸如比喻、夸张、反转等修辞手法,以及节奏、语气等方面的技巧,在阅读中感受语言艺术的迷人之处。

陕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

陕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活动一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围绕“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展 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活动二
角色扮演。各小组选择课文中的 一个案例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跨 文化交流场景,体验文化自觉在
交流中的作用。
活动三
经验分享。邀请有跨文化交流经 验的学生或老师分享自己的经历 和感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化
自觉的重要性。
内容结构
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板块。
第14课内容简介
01
课文标题:《最苦与最乐》
02
作者:梁启超
03
04
主要内容:探讨人生中最苦与 最乐的事情,阐述责任的重要
性。
文章结构:开篇提出论点,接 着用多个并列的观点来论述主
题,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80%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重点语句 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课后作业布置及要求
01
02
03
04
背诵课文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并能够 熟练背诵全文。
词语积累
掌握本课中的重点词语,理解 其含义并学会运用。
句子仿写
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 ,进行句子仿写练习。
作文训练
以“我的一次志愿服务经历”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 作文。
自测题及答案解析
自测题一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
100%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通过比 较阅读、拓展阅读等方式,拓宽 学生视野。
8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最苦与最乐 的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 生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 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14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14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14课笔记《突围》是《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第14课,主要讲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个普通家庭的内心变化和对于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以下是对这一课进行归纳和总结的笔记内容:1. 故事背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对于知识和教育的追求受到了限制,许多知识分子被打倒,文化传统受到破坏。

这个时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彼此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2. 主要人物刘鸿雁:故事的主人公,一个中学生,对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和追求。

刘父、刘母:鸿雁的父母,代表着传统观念和压抑的力量。

王力:鸿雁的同学,对生活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也是鸿雁的启蒙老师。

3. 故事情节故事以鸿雁家为背景,通过鸿雁和父母之间的冲突和对知识的追求展开。

鸿雁的父亲是一个保守的农民,担心鸿雁的好学与知识追求会给家庭带来麻烦。

他反对鸿雁学外语并且限制他的阅读时间。

但是,鸿雁通过图书馆、同学和老师的帮助,秘密地获取了很多知识。

他发现,知识给了他新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他对自己的愿望变得更加坚定。

最终,鸿雁决定逃学,去城里的大学自学,并且发誓要在知识的道路上奋斗到底。

他告别了父母,迈出了追求知识的重要一步。

4. 故事主题知识的重要性:通过鸿雁的追求知识的经历,深刻表达了知识的重要性,它能够开阔人们的视野,改变人们的命运。

对抗文化大革命的压力: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因为受到限制而无法追求知识和真理,但鸿雁故事中的追求者通过秘密获取知识,尽管受到压力,但仍然坚持追求知识。

5. 故事的意义这个故事通过鸿雁的追求知识的经历,展示了知识的力量和个人追求的勇气,启发读者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并追求人生真谛。

同时也反思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压抑和知识封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突围》这一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的局限和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同时也能从中反思知识的重要性和对抗压力的勇气。

七下语文13课笔记

七下语文13课笔记

七下语文13课笔记说起这七年级下册语文的第 13 课,那可真是让我印象深刻呀!这一课就像是我语文学习道路上的一个独特小站,充满了各种有趣的发现和挑战。

这一课是,光听这题目,就感觉能走进叶圣陶先生的世界,去瞧瞧他的那些事儿。

老师在课堂上讲得那叫一个精彩,我在下面也是听得津津有味,笔记记得那叫一个认真。

我还记得当时翻开课本,看到课文的第一眼,就被那密密麻麻的文字给“震住”了。

心里想着:“这得有多少知识点呀!”但随着老师的讲解,那些文字仿佛都活了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给我展示着它们的魅力。

我在笔记上写下:“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

”为啥这么说呢?课文里提到,有一次吕叔湘先生到叶圣陶先生家去,瞧见叶圣陶先生正伏在桌前批改作业,而那时候已经是晚上了。

吕叔湘先生就跟叶圣陶先生说,这么晚了,该休息啦。

叶圣陶先生却回说:“没关系,我赶一赶就好了。

”你瞧瞧,叶圣陶先生对待工作多认真负责呀,而且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就想着把事情做好。

这还不算,还有呢,有人到他家去,不管是朋友还是不熟悉的人,他都一样热情接待,礼数从不缺。

从这些小事儿就能看出来,叶圣陶先生那真是宽厚待人,让人心里暖乎乎的。

我又赶紧在笔记里补充:“叶圣陶先生严于律己。

”比如说写文章,那要求可高了。

一个字一个标点,都得反复琢磨,力求完美。

他不光对自己要求高,还以身作则,影响着身边的人。

老师讲到这儿的时候,我就在想,要是我以后写东西也能有叶圣陶先生这股认真劲儿,那该多好啊!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记笔记的时候,手都快写酸了,可还是不敢停下,生怕错过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我一边听老师讲,一边在笔记上写着:“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他主张写文章要简洁明白,可不能啰嗦。

他还特别强调语言的规范,认为这是很重要的。

为了做到这些,他自己以身作则,不断地修改自己的文章,真的是太让人佩服啦!写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老师当时讲课时的神情,那专注的样子,仿佛她也走进了叶圣陶先生的世界,把我们也一块儿带了进去。

初一语文教案-七下语文第13-14课《成功闯关》hellenwsf 精品

初一语文教案-七下语文第13-14课《成功闯关》hellenwsf 精品

第13—14课[帮你理一理]名人都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他们的奋斗业绩,他们的精神品格,至今为人们所景仰。

这一周我们学习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写的是“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作者通过写一次会见,描写了贝多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表现了贝多芬“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本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本文的作者显示了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

不但从远到近、由上而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现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作者通过写一次聚会,描写了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语言和行动,表现出他们各自的思想性格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在肖像和性格上的特点,各自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

哪个作家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

对四个作家都进行了肖像描写,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左拉,其次是都德,这两位作家的肖像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语言描写方面,四位作家的具体谈话内容,都没有具体铺开来写,只是由作者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

但对他们谈话的声调仪态,作了不少描绘;对他们的口才,也作了一些评论。

在动作描写方面,有详有略,福楼拜是全文的中心人物,对他的动作的描写,当然详细一些;左拉的坐相比较特殊,也有较多的笔墨描写;对屠格涅夫的动作描写,只有一句。

通过学习,我们要掌握“重荷、深邃、踌躇、磐石、惹人注目、杂乱无章、不见天日、博学多识、一拍即合、义愤填膺”等词语,并且学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请你想一想][例题1]:“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解析:“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

七年级下历史第13-14课

七年级下历史第13-14课

五代宋元时期,我国古代绘画艺术,题 材广泛,风格多样,技巧成熟,以山水画、 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最为突出。著名画家 有北宋的张择端、 元代的赵孟頫等。 书法是宋元时期人们普 遍爱好的一项艺术,著名的 书法家有宋朝的苏轼、黄庭 坚、米芾、蔡襄和元代的赵 孟頫。
——北宋 张择端
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 色。这幅画是我国美术史上不朽的作品。
请指出图中所示人物 生活的年代和名字? 他有何贡献?
北宋
毕升
活字印刷术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毕升(970— 1051年)中国 古代发明家。 发明胶泥活字 印刷术,被认 为是世界上最 早的活字印刷 技术。比德国 谷登堡活字印 术早约400年。 宋朝沈括所著 《梦溪笔谈》 记载了毕升的 活字印刷术。
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传播
元杂剧的结构 楔子——交待人 物和剧情背景 第一折——开端 第二折——发展
第三折——高潮
第四折——结局 元代杂剧人物
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主角
末——男主角
净——大多是权贵、富豪、恶霸、贪官、无 赖等形象 丑——刁钻、滑稽的人物
关 汉 卿 用 浪 漫 的 艺 术 手 。法 ,
愤 怒 鞭 挞 黑 暗 的 恶 势 力
类别
发明者
朝代
成就
活字印 刷术
毕 升
北宋
经济、省时,大大促进文化 传播。比欧洲早约四百年。
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 的 指南仪器。
战国
指南针
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
宋朝
用于航海事业; 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 业,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
火药
唐末 宋元时期
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上 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问题导读、解决—评价单
班级:姓名:组名:指导教师:马仁利审核人:七年级历史组时间:【学习目标】
1、掌握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应用及传播,科学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
贡献的有关史实。

2、了解四大发明的基本知识,探讨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认识到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
的巨大贡献。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预习评价】(通过预习完成下面的问题并在书中做好标记和批注)
1、自主梳理
时间:时期人物:
灿活字印刷
烂术的发明过程:毕昇将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既又。

的司南:早在时期,制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宋指南针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时期,制成了指南针。

元的发明应用:时,指南针开始用于,时广泛用于。

文和火药与传播传播与影响:指南针发明以后,由人传入,这位后来欧化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一的应用
【生成问题】(你有什么解决不了的,请记录下来。


【多元评价】
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小组评价:学科长评价:学科助理评价: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问题训练——评价单
班级:姓名:组名:指导教师:李国武审核人:七年历史组时间:
回归复习评价初学日期3天复习日期7天复习日期15天复习日期
自我评价
同伴签字
一、选择题
1、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下面内容体现他实施这一政策的历史事
件是() A、昭君出塞 B、文成公主入藏 C、金城公主入藏 D、建立西域都护
2、7世纪,建造了布达拉宫,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赞普是()
A、松赞干布
B、尺带珠丹
C、皮罗阁
D、怀仁可汗
3、史称“海东盛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回纥
B、渤海
C、靺鞨
D、南诏
4、上书唐朝皇帝说“和同为一家”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松赞干布
B、大祚荣
C、骨力裴罗
D、尺带珠丹
5、统一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治家是()
A、松赞干布
B、尺带珠丹
C、皮罗阁
D、骨力裴罗
6、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的主要原因是()
A、唐朝势力强大
B、开明的民族政策
C、本人的素质
D、唐朝繁荣的经济
7、下列有关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史实,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在西突厥地区设置北庭都护府
B、唐玄宗册封过回纥、粟末靺鞨和南诏首领
C、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D、“和同为一家”是吐蕃赞普给唐朝皇帝上书的话
8、唐《陇西行》写到“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这里的“胡”是指()
A、回鹘
B、渤海
C、南诏
D、吐蕃
9、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下列关于唐朝民族关系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置了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B、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C、唐玄宗封回鹘首领为渤海郡王 D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10、唐太宗与汉武帝相比,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相同点,不包括()
A、发动正义反击战争
B、加强行政管理
C、注重经济交往
D、实行册封制度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1、“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1)这句话是谁说的?他被少数民族称为什么?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它表达了“朕”的什么民族政策? (4)为此他有哪些具体做法?
三、活动与探究
12.汉朝政府、唐朝政府怎样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13.用史实归纳唐朝统治者用哪些措施来加强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问题导读、解决评价单
班级:姓名:组名:指导教师:李国武审核人:七年级历史组时间:【学习目标】
1、知道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鉴真东渡日本。

2、了解隋唐与新罗的频繁往来;玄奘西游取经。

【学习重点】:唐朝与日本、新罗、天竺的交往,鉴真六次东渡,玄奘西游
【学习难点】:这一时期对外交往为何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预习评价】(通过预习完成下面的问题并在书中做好标记和批注)
1、自主梳理遣唐使:唐朝从年间开始,来中国的遣唐使有
唐与日本的关系多批,同来的还有和
唐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对时间:在位期间
外鉴真东渡经过:应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至第
友次才成功,他精心设计的至今犹存,
好被日本视为
往唐与新罗的关系贸易往来: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来文化交往:采用制选拔官吏,还引进了中国的医学、天文、
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与天竺的关系时间:在位期间
(玄奘西游)从出发,前往天竺,并在游学,回国后写成《》2、世界各国的人为什么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3、与唐朝往来密切的亚洲国家有哪几个?
4、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5、玄奘西行的影响?
6、唐朝的鉴真与玄奘有哪些共同之处?
【生成问题】(你有什么解决不了的,请记录下来。


【多元评价】
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小组评价:学科长评价:学科助理评价: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问题训练——评价单班级:姓名:组名:指导教师:李国武审核人:七年历史组时间:
回归复习评价初学日期3天复习日期7天复习日期15天复习日期
自我评价
同伴签字
一、选择题
1、中国人在世界上常被称为“唐人”,推测下列叙述的原因中最有可能的是:()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中国的对外交通特别发达
C、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D、唐朝时中国开始对外交往
2、唐朝时,我国和各国间的友好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下列选项不属于其原因的是( )
A、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B、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
D、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3、隋唐时期,中国同日本交往密切的表现有:():
A、隋朝时,就有遣隋使来到中国。

B、在日本派来的遣唐使中,包括留学生和留学僧。

C、遣唐使团对唐朝的赠品,和唐朝的回礼,构成了中日两国贸易。

D、唐朝时,中国赴日本的僧人和留学生也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是玄奘。

4、唐朝时期同新罗交往频繁,下列有关史实叙述不正确的有:()
A、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B、新罗仿照唐朝,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C、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少。

D、朝鲜音乐使入中国,广泛流行民间。

5、作为小历史学家的你,如果想要研究唐朝时印度和西亚的历史,最好的参考书籍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西游记》
D、《大唐西域记》
6、“遣唐使”“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A、对外开放
B、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
D、交通发达
7、下列人物和事物能够体现出中外交往的有()
①鉴真东渡日本②玄奘西游天竺③新罗仿唐朝的政治制度④《大唐西域记》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你知道唐僧的原型是谁吗?()
A、僧一行
B、鉴真
C、玄奘
D、惠远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9.材料: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的正月,一位高僧历经十年的艰辛,带着657部佛经回到
长安,引起了长安城的轰动。

这位僧人把带来的佛经陈列在朱雀街南端,请大家参观,观众几十里不绝,甚至是唐太宗也召见这位僧人,听取他的见闻。

在此后的二十年里,他潜心翻译佛经,同时将自己亲历的110国,传闻28国情况写成一本著作,成为今天研究这些地区的重要参考资料。

请回答:
(1)这位僧人是谁?他到哪里取回经书?(2)、他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三、活动与探究
10.有人用唐朝著名诗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来形容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11.在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哪些人?你比较欣赏哪一位?讲出欣赏的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