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的社会理论

合集下载

列斐伏尔学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列斐伏尔学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列斐伏尔学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列斐伏尔学说是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提出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理论体系,主要涉及空间与社会的关系。

该学说从空间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强调了空间是社会关系与实践的重要载体。

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不仅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更是社会关系的表现和塑造者。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空间不再只是自然环境的扩展,而是被资本主义逻辑所塑造和控制的社会空间。

通过对空间的分析,列斐伏尔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权力关系、阶级矛盾和文化冲突。

他提出了批判性的观点,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空间被资本逻辑所占领,导致了社会的异化和碎片化。

列斐伏尔的学说对于重新思考社会生活的方式、探讨城市发展和规划、揭示社会结构中的隐含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列斐伏尔学说深刻地揭示了空间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列斐伏尔学说的观点,并探索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与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列斐伏尔学说。

在引言部分中,我们将概述整篇文章的内容,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着,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列斐伏尔学说的简介,包括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观点。

然后,我们将重点探讨列斐伏尔对空间的观念,以及他的批判性理论对社会和文化的贡献。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列斐伏尔学说的重要性,并探讨应用这一理论的意义和未来发展的展望。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我们希望能够全面深入地探讨列斐伏尔学说,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思考的框架。

1.3 目的:撰写本文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列斐伏尔学说对当代社会和空间理论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对列斐伏尔学说的梳理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中的空间生产和社会实践,并思考如何应对当下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同时,本文也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列斐伏尔的思想,启发读者对社会空间的审视和思考。

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法兰克福学派艺术理论和现代性批判研究

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法兰克福学派艺术理论和现代性批判研究

综上所述,艺术真理和现代性批判是两个相互关联而又不同的概念。艺术真 理反映了艺术的本质和价值,而现代性批判则为艺术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在 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艺术与现代性的关系,如何在保持艺术的原 创性和独立性的发挥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 理解和欣赏艺术,更好地推动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艺术批评家们也在思考艺术与现代性的关系。他们通过分析艺术作品中的主 题、形式和技巧,揭示了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现代性要素。例如,批评家们可能 会分析艺术作品中如何呈现了科技的影响、大众文化的现象以及社会不平等的问 题。通过这样的批评,他们旨在推动人们对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和理解。
总的来说,艺术、真理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维的。法兰克福学派 的艺术理论家和艺术家们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艺 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然而,尽管这些理论家和艺术家们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 宝贵的洞见,但每个人对艺术、真理和现代性的理解仍然可能存在差异。
同时,该理论也提醒我们,真正的现代性建构不仅需要技术和经济的进步, 更需要文化、道德和精神层面的提升。
结语
总的来说,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在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中具有重要的 作用和价值。该理论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也为中国 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当然,对于这一理论的运用也需要保持清醒 的反思,毕竟每个时代和社会都有其独特的问题和发展路径。因此,我们需要借 助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智慧,更加深入地反思和探索当代中国现代性建 构的道路。
尽管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有价值的见解,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该理论过于强调现代社会的否定性,对文化的积 极作用和人们的主体性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其次,法兰克福学派未能充分到不 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以及文化资本、文化身份、文化政治等问题,这使得其 理论在解释具体社会现象时存在一定局限性。

吉登斯“反思性现代性”理论述评

吉登斯“反思性现代性”理论述评

吉登斯“反思性现代性”理论述评凿登魔犍现代犍理论逮"反思性"(reflexivity)在社会学中并非一个全新概念,自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初创以来,它就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各派社会学理论中.然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激烈争论的背景下,吉登斯等人的反思性概念与以往社会学所涉及的"反思性"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和内涵.吉氏关于反思性现代性(reflexivemodernity)的理论将反思性看作晚期现代性的一个内在特征,以及试图用"反思性现代性"来化解现代与后现代之争,都为我们理解当下社会生活的性质提供了诸多新的启示.一般意义上的"反思性"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其反思性现代性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在这一理论中,他用"反思性"来描述行动与思想之间的交互关系.作为对所有人类活动的一种界定,反思性指"持续发生的社会生活流受到监控的特征"(吉登斯,1998:62).关于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反思性有如下要点:1.这种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大多发生在实践意识层面,即行动者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无需明言就知道如何行动,而只在有限的程度上体现于话语层面;但不论体现在哪个层面,反思性监控都以行动的理性化为基础.2.尽管这种反思性监控是例行性的,但它却具有典型的意义,即行动者可以借由对自己身体姿态, 律的教育,检查和监督;(4)调解处理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执业活动中发生的纠纷;(5)促进社会工作者之间的经验交流等等.(四)专业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不懈努力.专业社会工作者应积极投身到社会研究,尤其是一线实务中,加强专业自律,有效满足社区和公众的需求,提高对公众服务的专业水准,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专业实践, 从而推动社会工作注册制度和执业制度的建立,为专业的发展和成熟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口编辑/李聆(上海)张钰张襄誉衣着装饰,用语,表情和行为方式等各方面的有意控制和警觉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具有能动作用(agency) 和资格能力(competency)的正常行动者.3.这种反思性监控并非仅仅指自我意识,即它不仅指向行动者自身,还包含着对他人行动的期待以及对共同在场的互动情景的监控,二者融合在同一个过程中.4.这种反思性与实践的连续性互为前提:没有行动者对自己,他人和互动情境的从不松懈的反思性监控,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就不可能维系和延续;没有在时空向度上连续(不断重复)的社会实践及其产物——结构和制度,反思性监控就会失去中介而无所凭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吉氏说:"就社会实践循环往复的安排过程而言,最深入地卷入其中的因素,就是人类行动者认知能力所特有的反思性特征."(同上)反思性的概念在吉氏的结构化理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被不断再生产出来的规则和资源的结构,既是反思性监控的中介,又是这种连续反思性行动的结果.如果抽掉了反思性概念,那么着名的结构二重性理论也就不能成立了.因为正如上文所言,没有了反思性监控,连续的社会行动将是不可想象的,这样结构也就无从产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反思性概念视为结构二重性原理的一种动态表述,它展示了行动(实践)将能动者与结构,主体与客体联结起来的过程.参考文献:①李芹,《略论社区工作者的专业角色》,山东省社会学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②孙莹,2001,《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制度建设的政策考虑》,(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社会出版社.③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主办,2001,《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通讯》第14期.④民政部网址www.Ⅱ40?社会2002?1O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反思性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内在要素之一,与现代性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却构成了现代性的反思性的必要基础.现代性的反思性在吉氏的理论中,"反思性"的第二种涵义与现代性相联,被用来解释现代社会的制度逻辑.现代性条件下的反思性是指定期地把关于社会实践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反过来应用于基于这些知识和信息而衍生的实践,从而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社会实践的特征,并由此使得知识成为制度组成和转型中的一种建构要素.如果我们把作为反思中介的规则和资源视为由某种知识构成的话,那么不论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思, 还是现代性的反思,都可以在"利用知识对社会活动进行监控"的意义上来理解.所不同的是,现代性的反思性是制度化了的反思性,它发生在跨越时空的抽象系统再生产的层面,而不仅仅是个体行动者对共同在场的互动情境的监控.在传统社会中,对行动的反思监控与社区的时一空组织融为一体.在这种社会中,时.空伸延(time-spacedistanciation)的范围极为有限,作为反思中介的所谓知识大多局限于行动者个人及其所属共同体的经验,习俗,惯例等,这些本地知识只能在特殊的情境中产生,发展和获得其有效性.尽管文字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时一空伸延的范围,使知识的跨时空传播成为可能,但反思在这时候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被用来解释传统,而非创造未来.在现代性条件下,反思性由于抽象系统的发展而得以制度化.社会功能分化和专业化的过程伴随着时.空延伸和脱域(disembedding)——社会关系日益脱离共同在场的情境而跨越时空进行重组——程度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专家系统逐渐分割了原本完整的生活世界.由这些专家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专门知识——新的理论,概念和发现,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外行大众,成为对行动进行反思性监控的中介.换言之,个体行动者或集体行动者不再以本地的经验和传统为中介,而以来自不在场的专家系统的知识为中介对社会活动进行反思性监控.与传统相比,这些专业知识具有如下特点:1.它们是脱域性的,从根本上说是非本地和去中心的(deeentered),"因为它是建立在可以脱离情境而制定和发展的客观原则之上的"(贝克,吉登斯, 拉什,2001:107).2.它们依靠程序理性和以知识的可修正性为前提的科学理性而获得其合法性,而不是依靠仪式性的语言.3.它们本身的发展和积累依赖于专家系统内部的反思性过程,因此各子系统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有点类似于卢曼(NicolasI山mann)所描述的系统的自我塑成(autopoietic)和自我参照(serf-referentia1).4.它们对任何有时间,有条件,有才能去把握它们的人都是"开放"的,而并非被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所垄断.由于不存在所谓全面的专家,所以任何专家相对于其他专家系统又都是外行,因此不仅个体行动者,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再生产在现代社会都必须以外来的专门知识的再嵌入(reernb~ding)为前提.在现代性中,几乎找不到哪一个实践领域不是由专家系统的知识参与建构的.所以我们说现代性的反思性主要体现在抽象系统层面,并且,专门知识在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嵌入还是系统有机整合的一个关键因素.正是在此意义上,吉氏把制度性的反思性(institutionalreflexivity)看作现代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现代性,是在人们反思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并通过这一过程)被建构起来的,……"(吉登斯. 2000:34).社会科学与反思性在现代性的反思性中.吉登斯特别强调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社会科学是对这种反思性的形式化(专业知识的一种特殊类型),而这种反思对作为整体的现代性的反思性来说,又具有根本的意义"(同上,p35).他甚至认为: "现代性,就其深刻和内在特性而言,本身就具有社会学的性质"(同上,p38).在这个问题上,吉氏引入了一个关键概念——"双重阐释"(doublehemleneu- tic),以此来说明社会生活世界与关于它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作用.一方面,社会科学知识的发展依赖于外行行动者自己对生活世界的"理论"和"概念";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生产出来的高度抽象和专业化的理论和概念又持续不断地介入,脱离,再介入它们所由此得来并对其进行描述和解释的生活世界中去.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科学既重构着其自身的知识,又重构着作为该过程一个部分的社会生活领域.在这里,吉氏实际上是想要强调社会科学作为专业知识的一种特殊类型,作为反思性中关键的一个专家系统,在参与现代性反思的过程中,对现代性建构的深刻作用,即他所谓的社会科学的实践意涵.他曾举例说:以l7世纪欧洲思想家提出的主权理论为例.这些理论来自对社会趋势的反思与研究,又反过来卷社会2OO2?10?4l?入这些社会趋势.不借助以话语形式阐述的现代主权国家理论,就不可能产生现代主权国家.西方现代性的一个总体特征,就是国家政权在政治上"自我监督"方面明显的扩张趋势.这种趋势孕育出的社会气候与知识氛围,正是产生社会科学"专业化,职业化"话语的源泉,而后者在表述前者的同时,又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吉登斯,1998:55).同样的,如果不是所有的外行行动者都在实践意识层面掌握了诸如"资本","市场","投资","工业"等经济学概念及相关理论,并以此为中介反思性地积极建构经济活动,现代经济生活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如果普通大众对有关家庭,婚姻,财产,两性关系,性知识等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及经验研究结果一无所知的话,现代家庭生活也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了."这些话语,概念,理论和发现以此反思性地重新建构着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自身也学会了用社会学方式思考"(吉登斯,2000:38).反思性现代性的后果反思性作为现代性的一个内在特征,给现代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第一,去传统化(de~aditionalization)和全球化.在结构层面,得益于时空分离和脱域的制度化反思成为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它促使传统全面而快速地从现代生活中撤离.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毁灭传统"(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116).尽管任何人类活动由于其固有的反思性特征都具有潜在的变迁可能性,但只有当以可修正性为前提的科学知识成为反思中介的时候, 习俗和日常实践才能受到如此严重的改变,以至于日益快速地远离其地方性情境,而由不在场的抽象系统主导行动.这并不是说,在现代生活中任何意义上的传统都已经了无踪影,而是指即使现代社会生活出于合法化的目的,还在各方面依靠传统甚至不断创造出新的传统,但这时候"传统"的意义已经远异于前现代文明中的"传统".现代性中"传统"是可以并且必须不断接受质疑和推论式(discursive)证明的"传统",其权威受到民主对话的限制.如果不是'以前如此'正好与(人们根据新获知识发现的)'本当如此'在原则上相吻合.则日常生活的周而复始与过去就不会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仅仅因为一种实践具有传统的性质就认可它是不够的. 传统,只有用并非以传统证明知识来说明的时候,才能够被证明是合理的.……所谓已被证明为合理的传统.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具有虚假外表的传统,它只有从对现代性的反思中才能得到认同(吉登斯, 2000:33—34).人类学像社会学一样直接卷入了现代性的制度化反思——即使是世界上最不开化的土着文明,其传统也由于人类学家的工作而得到重新证明,表现出现代性的特征:"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如今的夸丘特尔人以博厄斯的专论为指南,忙于重建它们的传统文化,而澳洲的土着以及世界上其他的一些群落则正在根据人类学平行研究的成果争夺土地权"(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125).传统的撤离和全球化是发生在反思性现代性阶段的一个双重过程,二者依靠抽象系统的脱域而得以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全球化就是对'距离的行动';缺席主导在场,其中原因不是因为时问的积淀,而是因为空问的重构"(同上,p121).而传统则总是与"在场"和"本地"相联系.因此,现代反思性的制度化——即社会关系抽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须导致一个全球社会(迈克卢汉称之为"地球村")的出现;而跨越全球的知识传播也必须导致行动日益从其地方性传统的限制下脱离出来.具体来说:(1)抽象系统的发展随着晚期现代性的到来而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2)人类学家的工作促进了知识的跨文化传播;(3)现代电子媒介技术迅猛发展.这一切共同导致了全球性知识对本地行动情境的再嵌入——对行动和系统再产生的反思性监控在现代性条件下再也不能脱离全球背景,全球化成为内在于任何现代社会实践的显着特征.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决策,其缘由和后果都可能因跨越遥远的时空范围而难以预料和控制.第二,一个难以预料的未来.尽管现代性的反思意味着动用越来越完备的知识,对行动进行越来越严密的监控和规划,但它本身发展的逻辑却必然导向一个难以预期的未来.虽然权力,价值和未预期后果等因素在其中也起着注1.吉登斯认为,尽管全球化使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单一"的.但却被不平等的权力严重地撕裂开了;尽管知识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知识却不能自然而然地使我们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之间作出选择;由于社会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复杂性.人们借以行动的知识总是不可能尽善尽美,于是便导致预期之外的结果发生.见《现代性的后果》, 第38—39页,第135页.42?社会2002?lO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反思性本身却是导致社会发展不可预测和控制的根本原因.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新知识总是不断地被嵌入到它所由以得来的社会领域中去,因此而不断地改变着社会世界的性质,使之转向新的方向,远离我ffJ的预期.这里的重点不是今天的生活变得比从前更不可预测,而是这种不可预测性的根源变了——"今天我们所面临的许多不确定性正是由人类知识的增长创造出来的"(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235).这听起来似乎匪夷所思,因为启蒙理性曾经告诉我们,确定的知识的积累能够增加行动的合理化程度,从而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命运.然而,这早已被证明是一个假命题.因为不仅社会知识大量地嵌入社会生活会改变原先预期所赖以实现的条件,并且即便是社会化的自然界,也可能由于社会知识的循环通过技术构成的变化而受到影响.例如,关于地球变暖的危险是否将成为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究竟有多少人相信全球变暖这一前提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未来',在现在依据知识对其赖以发展的环境的缓慢动员中被反思性地组织起来.而就是这同样的过程,以明显悖论的方式经常挫败这种知识所昭示的期望"(吉登斯,1998:31).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知识的这种反作用.首先,知识作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一种行动资源,它往往成为行动者作出决策的基础.新增加的知识往往使个体行动者改变自己原有的行动计划,以求得利益最大化,但行动者们集体的行为转向又可能使新知识的可能增效丧失其实现的条件,导致他们的期待集体落空,这便是所谓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似乎永远难以消除的矛盾.另一方面,行动者总是依据对他人行为的预期和对他人对自己的预期的预期来作出行为决策的.知识的增加使行动者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而导致他们对彼此的行为预期和对预期的预期增加落空的可能性.第三,"现代专家知识的专业化本质直接导致现代性的无规律的失控品质"(同上,p33).因为知识的高度专业化很有可能使它们之间彼此矛盾,行动者只好求助于知识之外的资源——比如信念,批评进行选择. 这时就没什么确定性可言了.第三,自我的反思性规划.现代性的制度化反思不仅遍布整个社会的结构层面,而且已经延伸到自我的核心部位."在后传统秩序的场景中,自我成为反思性投射(reflexivepro- ject,本文笔者认为以译为"反思性规则"为妥)."【同上,p35)在现代性的情境下,自我认同的形成越来越成为行动主体的一种积极建构过程,他们依据大量来自抽象系统的知识以规划理想中的自我及其发展."变化的自我作为连接个人改变和社会变迁的反思过程的一部分,被探索和建构"(同上).现代社会中自我的反思性一方面意味着个人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有越来越大的责任,自我愈益成为个人关注的焦点,接近一个自我参照的系统而导致个人经验和情感的封闭.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反思性在自我层面的渗透又可以理解为日益加剧的个人化趋势.另一方面它也显示出抽象系统对生活世界入侵的分割."抽象系统主要的不仅包含在现代性的制度秩序中,而且包含在自我的形塑和连续体中"(同上,p36)."即便在最隐秘的私人领域,个人的决策和行为模式都受到专家知识的指导和干涉; 吉氏甚至还把公共领域的政治模式移植进来.指出有所谓"情感民主化"的可能性.心理学在这里同样起着异常关键的作用.现代人对"潜意识",焦虑" "自我"等心理学专业术语及其相关理沦的掌握,为他们的建构自我认同提供了参照系.吉氏甚至指出:"(心理)治疗不仅仅是应付新焦虑的手段,它也是自我反思性的表达"(同上).批评与讨论吉登斯的"反思性现代性"现论以结构和行动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为核心,经验地描述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他自己称为"晚期时代性")的现实特征.以广泛的政治支点和强大的分析能力处理了当代社会的诸多重大问题【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150),同时义和日常生活的变迁联系起来,是现代西方社会理论界中不容忽视的一家之言.更为可贵的是,它出现在现代与后现代之争正炽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为化解争论提供了颇富教益的启示.现代主义者与后现代主义者之争归根结底还是对"理性"的阐释之争."在现代社会理论中,理性倾向于被概念化为社会理论的认识论基础,并作为一个超越文化的现代化工程的框架.在后现代社会理论中,理性被看作是文化的等价物,它得到权力的支持,因而它不是理论家理解世界意义的基础.而是对它的一个歪曲"(尼?多德,2002:5).而吉登斯认为,理性既不是不断增加的必然性的驱动力量,也不是完全依赖权力支持的偶然的东西,而是"一个讲究方社会2002?10?43?式方法的怀疑源"(同』二,p232).任何事物都得接受怀疑——这是一开始就包含在启蒙理性中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性条件下的日常生活的基本原则.没有什么知识能够建立在毫无疑义的基础之上;任何确定的科学知识都必须以怀疑为前提,否则它们将倒退为教义,并且恰恰与理性本身相分离."从其自身的前提出发,科学可以而且必须被视为是有问题的.'任何东西都不是神圣的'这个原则本身是具有普遍性的,科学权威也不能例外"(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ll1).吉登斯称之为"理性的自我循环",它成为吉氏现代反思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基于此,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在吉氏那里既非服从于普遍必然律的现代阶段,也非一个充斥着虚无,结构和纯粹游戏的所谓后现代,而是现代性自身的激进化,是现代性试图理解其自身,是对整个反思性的认定以及对反思性自身的反思.然而,也有不少人指出了吉氏理论的缺点:1.在拉什(ScottLash)看来,吉氏的反思性是以概念为中介的所谓"认知反思性"(cognitive flexivity),表现为自我监控;而拉什认为,随着产品越来越与形象(inmg~)联系在一起,而符号的象征意义更多地采取设计(design)而非认知的形式,因此反思除了控制以获得利益最大化这一实用主义维度之外,还增加了一个自我表现和阐释的维度,他称之为以"模拟"(allegory)为中介的美学反思性(aestheticreflexivity).2.在某些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吉氏的抽象系统和专门知识等同于具有权力效应的话语.从反思性的客体方面来说,尽管吉氏的反思现代性理论显示出个人的能动作用日益脱离社会结构的限制,行动者拥有越来越多的决策权,但这种增长了的自主权严重地依赖抽象系统的专业知识,因此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控制.用福柯的话来说,就是权力通过主宰人的心灵来控制人的肉体.从反思性的主体方面来说,抽象系统对人的心灵的占据不仅窒息了自由,而且通过瓦解生活世界中的共同体而抽空了存在的意义.3.吉氏关于有意识的反思性监控和知识在控制中的反作用的论述,模糊了他自己关于"反思性"的定义.而在这一点上,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曾经做过清晰的区分.他严格区分了反省(reflection)和反思性(reflexive)注2.在他看来,反省是注2.对于reflexive一词的翻译.目前国内学术界尚不统一,在<社会的构成》.《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性的后果》等书中译成"反思性",而在(自反性现代化》中译成"自反性",而把reflection译成"反思".在本文,笔者将前者译成"反思性",将后者译成"反省".指有意识,有目的的自我监控,表现为知识和科学化的增加,吉登斯的反思性(reflexive)主要是这层含义上;而反思性首先是指一种"自我对抗(self-confrontation),即"工业现代化的自我应用,自我消解和自我危害"(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

福柯和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中理性的改造和批判

福柯和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中理性的改造和批判

福柯和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中理性的改造和批判无可否认,法国当代哲学家米歇尔•福柯(1926-1984)可以说得上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大师哈贝马斯则毫不吝啬地赞美福柯“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诊断的哲学家圈子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持久的”。

福柯于1984年因艾滋病在法国病逝。

在福柯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这三大思潮在欧洲风起云涌。

福柯受到了当时活跃在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但又脱离与它们作出了思考,运用并批判各种思潮的核心观点以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与体系。

福柯通过对“身体”、“规训”、“性”、“非理性”等进行探究,从这些范畴出发,思考了人类自身、人类知识以及,提出了知识是被权力所产生的、身体是被规训的,公共领域对私人领域的侵入等,从而以一种力求平衡理性与非理性,打破西方现代性的牢笼。

福柯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性经验史》等。

福柯认为生活也是艺术,因此生活是被创造的,如同艺术品一样是创造者所创造的。

而创造者就是生活的主体——人,人的本质应该是自由地创造生活。

然而福柯认为可悲的是人的本质长期以来是在一种规训被确定的。

在近代,现代性的“理性”拥有了一种劳动动物的话语,人在如此规训下必须处于时刻的劳动中,人也成了会劳动的动物。

福柯认为要复归人的本质,就必须打破“理性”的牢笼,把人从规训中解放出来。

他认为人应该改变自我,创造自我。

福柯认为这种艺术的生活是与快乐、死亡、性与非理性相联的。

“对我来说,那种纯粹的完全的快乐是通死亡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福柯所认为的快乐的本质。

福柯更把性的快乐和死亡联系在一起,“服饰的契约的诱惑已由性的安排注入我们的体内。

现在的服饰的契约是这样的:用全部生命换取性爱,换取性爱的真理和统治权,为性爱而死,死得其所”。

最终这位“疯子”哲人最终浪漫地死于艾滋病,而其艾滋病的得来与其沉淀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卡斯楚街那些形形色色的“性爱现代实验场”不无关系。

试析詹姆逊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批判透视

试析詹姆逊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批判透视

试析詹姆逊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批判透视论文关键词:詹姆逊现代性后现代性文化批判马克思主义辫证法论文摘要:自詹姆逊2002年在华进行了两次关于现代性的演讲后,一直被不少国人视为后现代主义理论大师的他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现代性的鼓吹者,人们对于其文化立场及批判指向的转变顿时陷入茫然与困惑。

为此,本文试图在分别解析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的基础上,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在其文化批判中的最终决定作用,从而在理论本源方面对其前后论断客观存在的某些矛盾性加以总体性阐释。

作为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左派文论的领袖,詹姆逊不仅为自己赢得了世界声誉,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而著称的“三大思想家之一”,而且同时也是一位对发展中的中国理论界影响尤其巨大的当今最重要的文化批评家。

上个世纪80年代他曾应邀到北大讲学,专门讲授文化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及其意义作用的问题,其讲稿后由唐小兵整理翻译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于1986年在中国出版了。

客观地讲,该书应属中国后现代理论的启蒙读物,此后引介、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蔚然成风,短短的十几年间,国内竟然兴起了“后现代热”,詹姆逊也因此被某些学人称为中国后现代主义的开山鼻祖。

毋庸置疑,詹氏对后现代主义还是有一些中肯、甚至是积极的评论—尤其是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精神,并以其对后现代主义的独特且充满个性的研究而扬名学术界。

但事实上,他既非后现代主义者,也非后现代主义的拥护者,而自始至终只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

误认的根源在于尽管他确实是怀着强烈的批判态度介人后现代主义研究的,并最终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后现代文化现象迟早要随着晚期资本主义一起消亡,而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必将取而代之。

然而这种批判是与他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总体批判一起进行的,而且整体来看,批判得又过于微妙,加之,他本人确实对解构主义颇为青睐,所以有时他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显得不清不楚,招致许多误解。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反省与中国新现代性建构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反省与中国新现代性建构

为, 现代性 的宏 大叙 事 并不 像 它所 声 称那 样 具 有 “ 普遍
性 ”“ 性王国” ,理 的价 值 理 想 承 诺 也 不 像 它所 宣 称 的 那 样 纯 净 和透 明 。在 现 代 性 宏 大 叙 事 的 普 遍 主 义 承 诺 背 后 , 深 深蕴 含 着 一 种 特 殊 主 义 的 、 理 性 的 权 力 关 系 , 体 现 的 非 它
马 克 思 对 现 代 性 的 反 省 与 中 国 新 现 代 性 建 构
陈 士 兵
( 共 泰安 市委 党校 , 东 泰 安 中 山 2 10 ) 70 0
【 摘
要 ] 对 现代 性 的 理 解 、 省 和批 判 构 成 了马 克 思 毕 生的 理 论 主 题 。 马 克 思 正 是 在 对 资 本 全 球 化 社 反
性的狭隘视域 , 指明了人类解放的必然归宿 。


马 克思现代 性视域 的 出场
任何思想都是时代 的思想 。马克 思 的现 代性 视域 首
先 是 其 出场 的历 史 语 境 使 然 。 马 克 思 的 现 代 性 视 域 出场 的历 史 语 境 和 出场 路 径 都 是 “ 代 社 会 ” 即资 本 全 球 化 的 现 , 社 会 。资 本 全 球 化 正 是 马 克 思批 判 性 反思 主要 指 向 的 “ 现 代 社 会 ” 也 正 是 在 这 一 反 思 性 批 判 中 , 克 思 得 到 了关 于 , 马 现 代 性 的深 刻 理 解 , 马 克 思 的 现 代 性 视 域 出 场 。 他 认 使
了不断膨胀和扩 张的 冲动 , 它力求 冲破各 种地 域 的限 制 , 为 自己的生存 和发展 寻求更大 的空 问。这样 就使得 资本
不断 越 出本 国 范 围 , 开 辟 世 界 市 场 。 因 此 , 球 化 乃 是 去 全 资 本 自发 运 动 的必 然 逻 辑 结 论 。 在 此 基 础 上 , 克 思 提 出 马 了他 的世 界 历 史 理 论 。 他 认 为 , 是 凭 借 资 本 运 动 和 世 界 正

现代性的两种命运——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反思

现代性的两种命运——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反思

西 方文 艺 复兴 以来 , 希腊 理 性 主义 的复 兴 并 古 逐 步在社 会 的各个 领域 得到扩 展 。理 性 主义破 除 了
宗 教对人 性 的压 抑 和束缚 , 高扬 人性 , 张以人 的理 主
性取代 宗教 神学 迷 信 , 人 抬高 到 了前所 未 有 的至 把 高无 上 的地位 , 上帝 所 具 有 的一 切 品质 在人 的 身上 都 能找 到 。理性 权威 取代 了传 统 的宗教权威 成 了衡
尽论 , 对这 两种观 点分 别评 述 。 并 关键 词 : 代 性 ; 结论 ; 现 终 未尽论
中图分 类号 : 1 1 B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8 9 4 2 0 ) 6 0 9 3 ] 0 —3 4 ( 0 6 0 —0 4 —0 长、 市化、 都 国家 功 能集 中化 、 主制 、 层 组 织化 、 民 科
理 性 主义在社 会各 个 领 域 的扩 张 , 方资 本 主 义 工 西 业 化进 程 的加快 而形 成 的社会 、 济 、 治领 域制 度 经 政 变 迁 的现代 特性 。这种 基 于工 具理 性 的现代 性 , 与
传统 社会相 比 , 具有 迥 然 不 同 的特 征 : 技 革命 、 科 工
业体 系 、 会 结 构 功 能 高 度 分 化 和 专 门 化 、 济 增 社 经
式 ”[ 。]
和作 用 , 或者是虽 然看 到了这 一面 , 但都 主张用 理性 去统 治 , 制和贬 斥 非 理 性 因 素 。这直 接 导致 了现 压
代 人性 的扭 曲和 异化 , 正如福 柯所 认为 的 , 不是人 疯 了, 而是 理性疯 了 。这 种理性 主义 强调 的“ 理性 ” 实 , 际上是科 技理性 和工具 理性 。理 性 主义 思想 家是要 用 这种 理性去为 社会 和其 他文化 奠定 基础 , 提供“ 合 法 化” 。这种单一 的理 性观 导致 了科学 技术 的滥用 , 使 人完全 置身 于工 具理 性 的 控 制 之下 , 的精 神文 人 化 也被科 学化 和理性 化 了 , 则 变成 了科学 的对象 、 人

卢梭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卢梭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卢梭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作者:陈海平来源:《理论导刊》2008年第07期[摘要]近代以来,始终存在着“市民”和“公民”二重身份的紧张。

卢梭第一个对这一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他的新共和主义政治理论,围绕人的“公民性”与“市民性”即布尔乔亚的二元对立而展开。

卢梭认为市民的财富世界与公民的美德世界的对立使得现代性与道德之间出现一种排斥,他进而得出结论,近代以来公民已经消失,人处于异化状态。

他希望通过小共同体美德政治模式使人参与到公共领域中来,从而克服布尔乔亚,唤醒公民性,扬弃人的异化。

卢梭的现代性批判对我们具有启发和警示作用。

[关键词]卢梭;市民;公民;异化;共同体;现代性[中图分类号]B56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7-0036-03近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观念诸层面的现代转型,在政治领域,发生了自由主义世俗政治对共和主义传统政治的替代。

这种转型一个显著特征是私人领域公共化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卢梭认为,启蒙运动创造了有产的“市民”,而国家“公民”却随着商业文明的发展消弭于私人领域中。

卢梭的政治理论正是对自由主义及现代性的批判性回应。

一、“公民性”与“市民性”的分裂导致人的异化卢梭认为,公民与市民有着截然不同的品性,构成城市的是市民,而构成城邦的才是公民,公民与城邦相互依存。

在他看来,自启蒙以来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已经随着城邦的消失而消失。

而“城邦”这个名词的真正意义,在近代人中间几乎完全消失。

在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分裂表现为“市民”与“公民”二重身份紧张,“市民性”与“公民性”的分裂勾勒出一幅现代人的异化状态。

首先,在卢梭那里,“公民”和“市民”分别是美德和财富、公共和私人、自由和奴役的代表,“公民”与“市民”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

公民是组成城邦或共和国而分享主权的自由人。

正如城邦不同于城市,公民亦有别于市民。

卢梭将后者叫做“布尔乔亚”(Bourgeoisie),其现代性批判的焦点,是布尔乔亚(资产者)的反公民性的异化本质。

现代性论域中的乌托邦重构

现代性论域中的乌托邦重构

现代性论域中的乌托邦重构社会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完美的,总是需要不断地被批判和超越,“解放”因此成为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

在现代性的谋划中,理性在“人的解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既是推动人走向解放的动力,又是衡量人的解放程度的标志。

然而,现代性和启蒙理性为人寻找新的价值归宿的企图没有奏效,启蒙创造的工具理性乌托邦破灭了。

对现代性的“解放逻辑”及其内在悖论进行深入的反思,成为当代最为重大的课题之一。

作为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乌托邦被置于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上。

重建一种合理的乌托邦理论,成为超越启蒙以来的现代性的可能性选择。

关键词:现代性;乌托邦;理性;解放bo---一、理性的自负:人类历史进步的现代性谋划在前现代社会,人们相信世界是一个有意义的体系,世界万物可以在某种神圣的秩序里发现和确定自己的位置。

在现代社会,借助于科学与启蒙,人类实现了世界的理性化以及世界的祛魅,塑造了人们的理性意识,催生了主体性意识,使人代替上帝成为历史的主体,并产生了在人间建立天国的期望。

运用理性设计理想未来,这是启蒙的基本法则。

在启蒙主义者的历史进步观中,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个在普遍理性引导下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的统一的合目的过程。

在启蒙运动中,被誉为西方“现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为法国启蒙哲学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而孔多塞则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最后一位哲学家。

法国启蒙学者们把“天赋”观念和“理性”原则直接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认为人类社会受到天赋的理性原则——“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的主宰,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理性原则展现的历史,一切违反这些原则的现象,最终将被历史抛弃。

作为历史进步观的奠基者,启蒙学者认为历史的进步是和人类理性在每一个时代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

历史并不是英雄人物所创造的英雄业绩,而是人类理性觉醒的产物。

他们虔诚地相信“理性的进步将与人的美德和幸福同步”,并对“人的解放”和“人的成熟状态”做了详尽的描述。

孔多塞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是一部有关历史进步观的经典。

浅谈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

浅谈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

浅谈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提要: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考察而得出的社会理论。

尽管他认为这种现代性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无比的推动作用,但他也更加鲜明的看到这种现代性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通过完成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实践方面的批判,马克思完成了对它的超越。

关键词:现代性;批判;共产主义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性”的概念,但是基于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入考察,马克思对现代性作出了新的实质性的理解。

他的现代性理论是一种现代性的社会理论。

他所讲的“现代社会”,就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

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以致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现代”色彩。

马克思认为这种现代性源于现代生产,现代社会之所以有别于传统社会,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生产方式不同。

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础以及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现代性的生成、演化,制约着观念、文化现代性的发展。

离开了现代生产,很难真正透彻的说明现代性的形成。

应该说,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现代性对社会历史的巨大推动作用。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推动作用,具有非常革命的性质。

《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所取得的成就:“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而且马克思对构建资本主义现代性起重大作用的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等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理性和解放等价值也十分推崇。

但是,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现代性的发展确实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成果;另一方面,现代性又导致了社会裂变等各种异化现象。

在对现代性积极成果赞扬的同时,对于现代性的负面效应,马克思也同样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并由此完成了对它的超越,创建了共产主义理论。

一、对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对启蒙哲学特别是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进行批判,理清了其中凝结着的启蒙现代性理论,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

社会工程的三种理论立场兼对中国社会工程学的批评[文档资料]

社会工程的三种理论立场兼对中国社会工程学的批评[文档资料]

社会工程的三种理论立场兼对中国社会工程学的批评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内容提要:社会工程在社会理论领域存在三种立场。

启蒙运动及其追随者坚信理性与科学可以成为人类控制进而设计自然与社会的工具,总体上对社会工程持有肯定的态度;反思现代性的观点则倾向于认为,借助于科学的合法性与理性的社会组织将社会工程化的过程具有了暴力的潜质,进而对社会工程持批判的态度;第三种立场则更多的坚持在批评基础上的重构,在批评的同时,他们分别提出了重视实践知识与自组织秩序的社会工程和“零星的社会工程”等理念。

讨论社会工程的中国学者主要的立场则基本上是沿着启蒙哲学的路径论证社会工程的合法性,在知识体系上缺乏一种批判理论和公共社会学意义上的反思性维度。

:启蒙运动现代性社会工程反思性〔〕C91-0;C919〔〕A〔〕0447-662X(2014)02-0117-08西方的社会理论对社会工程包含三种基本立场:肯定与否定,除此之外,一部分学者则是在批评的基础上有所保留。

肯定的立场主要表现为启蒙运动以来,受到启蒙哲学影响的理性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的信仰者们;否定的观点则包含着像鲍曼这样的后现代主义者在内的学者,他们基于反思性立场,揭露了现代性和理性的暴力潜质,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而第三种立场则包括哈耶克、波普尔和斯科特等知名学者,他们不同程度地对社会工程进行了理论上的批评与重构,进而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工程观念。

在对这三种立场的简单梳理之后,本文将试图简单回顾中国学者对社会工程及其理论的定位。

相对而言,中国的研究似乎还缺乏对社会理论的回应和修正。

一、关于社会工程典型的理论立场:理性的欢呼与反思从启蒙运动开始,科学与人类的进步就成为一个具有必然联系的事务。

孔多塞认为,不仅自然科学中“普遍规律”是必然的,人类“思想和道德”的发展也是和自然界的活动一样服从于必然的规律。

①人类追求完美是没有任何“限度”的。

“工具、机器和操作越来越会增加人们的力量和技巧,同时也会增进产品的完美性和精确性并减少获得产品的必要时间和劳动……人们就学会了预见和预防各种事故以及劳动的或习惯的或气候的危害性。

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社会工作理论取向的比较与反思

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社会工作理论取向的比较与反思

社会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社会工作理论取向的比较与反思文/高艺多文军作为现代性产物的社会工作,其知识结构深深扎根于 现代主义的社会语境之中,到20世纪后半叶逐渐受到后现 代主义的挑战。

因而,社会工作理论取向大体可以划分为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取向。

通过对两者基本立场、社会 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以及实务过程的比较发现,社会 工作的现代主义取向偏向建构的基本立场、权威性的关系 结构和技术化的实务过程,而后现代主义取向则强调解构 的基本立场、去权威性的关系结构以及去技术化的实务 过程。

这两种理论取向各有优势和限度,因此,建构一 种更具整合性的社会工作理论取向或许成为超越二者的 选择方案。

研究背肇与问题意识社会工作理论取向(theoretical orientation)是指社会 工作理论的基本方向或指向。

一般而言,社会工作理论建 立在更为抽象的社会理论基础上,或者至少不同程度地汲 取了不同时空条件下社会思潮的养分,从而使其内在地蕴 含这些思潮中的基本预设、核心理念、认知手段、处置方 式等。

诸多社会工作理论取向之间形成彼此竞争、排斥亦 相容的关系。

如果从全球社会转型实践和现代知识体系转 型的角度来区分,我们亦可将社会工作理论取向或知识体 系划分为现代主义取向与后现代主义取向两种。

而在既有 研究中,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认识论之争及其对社会 工作产生的广泛影响较少提及。

现代主义包括所有为现代化方向辩护或倡导推进的意 识形态。

在现代主义社会思潮的主导下,现代知识体系被 赋予了理性批判、自由创造的理论色彩,然而在对人的主 体性、理性和科学的极致追求下,现代主义仿佛走向了它 所宣称的批判精神的反面。

到20世纪下半叶,伴随现代社 会危机的出现,后现代主义作为以批判和反思现代性为己 任的社会文化思潮兴起并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

现代主义 与后现代主义两股思潮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对待现代性,究竟是继续现代性“未完成的事业”还是对现代性进行 批判反思。

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现代性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概念,指的是自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的历史时期以及这一时期所产生的思想、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随着现代科学、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兴起,现代性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导力量。

然而,尽管现代性在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引发了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一、现代性的价值与限制现代性以理性、自由和平等为核心价值,注重个体权利和民主原则,激发了个人解放和创造力。

然而,现代社会的权力集中、社会不平等、个人自由受限等问题也不可忽视。

现代性注重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但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

现代性以发展为主导,但也带来了社会割裂、人际关系疏离等问题。

反思现代性,就是要探讨其价值与限制的辩证关系。

二、现代性的失序与危机现代性强调个人权利,但也带来了自私自利和以我为中心的个体主义倾向。

以物质追求为导向的现代性,造成了文化的浅薄化与物化化。

现代性强调理性与科学,但理性的过度应用和科学的技术化导向,使得人们忽视情感、信仰和灵性的重要性,导致精神空虚与意义缺失。

现代性的效率追求和竞争原则,带来了紧张、焦虑和压力,使得人们难以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三、反思与批判现代性的视角在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理论流派和思潮,如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等。

这些视角试图揭示现代性的局限性、失衡性和过度的机械性。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责任与自由选择,指出了现代性忽视重要的主观存在层面。

后现代主义质疑现代性的大敍事和大理论,强调个体差异与多重真理。

批判理论揭示了现代性的社会结构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和符号系统问题。

四、重构与超越现代性反思与批判现代性,并不是要抛弃现代性的所有成果和价值,而是要通过重构和超越来实现调和和整合。

在现代性的基础上,应当强调文化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承认其他文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应当注重情感、信仰和灵性,重视人的主观体验和精神需求。

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路

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路

发展方向
未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应更 加注重研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 新趋势,例如全球化和信息化的 影响、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等

研究重点
应加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具体 机制和表现形式的研究,例如资 本主义的全球扩张、社会不平等 的加剧、生态问题的严重性等。
理论创新
在理论创新方面,西方马克思主 义应积极吸收其他理论流派的思 想,例如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 等,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
批判思路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主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等方面展开,它 强调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社会性和意识形态性进行深入剖析。
观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现代性虽然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但也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社会的 畸形发展。它主张通过革命实践和理论批判,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共生。
自由与平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所宣扬的自由和平等只是表面现象,实 际上存在着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平等,人们的自由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03
国家与暴力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暴力手段维持统治,例如使用
警察和军队镇压反抗者。
资本主义文化层面的批判
文化工业与意识形态控制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认为文化工业通过 制造和传播大众文化来控制人们的意识形态。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影响
启示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在于,要充分认识到当代社会的问题和矛盾是复杂而多元 的,需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
西方马克思主义启示我们要警惕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要重视社会主义和共产 主义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是现代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当代社会和思想界。

本文将重点探讨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主要体现在两部著作中:《资本论》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和矛盾,对人类的本性、自由和幸福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1. 资本主义的异化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们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被少数人垄断,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这样就会让工人和他的劳动进行分离,劳动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机械的活动,和人的本性、本我、价值观念等形成了巨大的冲突,从而产生了灵魂的寂寞、心灵的空虚等问题。

2. 现代社会的物化马克思还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是造成人类现代性危机最根本的原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都是以物化为前提,人变成了物,物变成了人,物的支配性大大增加,人类的自由、幸福等价值被压抑、弱化。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被迫过分强调物质利益,追求名利,完全舍弃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人格。

3. 社会的疏离和分裂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使得社会出现了疏离、分裂等问题。

现代社会的个体,互相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弱,独立行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这样,不仅更加加剧了人们的孤独感、失望感、沮丧感等情绪,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分化、不公和敌对。

4. (虚假)意识形态的掩盖马克思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给人带来了很多迷惑、欺骗、误导和疑惑,因为这个社会需要一种精神单位,这种精神单位可以把支配的权利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同时它又可以被认为是很公正和民主的。

这个单位就是官方意识形态。

马克思认为,官方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意识形态”,它通过精心的洗脑、公关等手段,使得整个社会看似民主、自由,实际上是“事实上的专制”。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

现在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60年代激进政治运动失败的反应,是一种以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进入现代社会为背景,以反思、批判近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取向与基础、思维方式等为基本特征,以新的话语和形式解释世界为特点的文化思潮。

结构主义加入后现代主义后,后现代主义发展为一种遍及哲学、美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在全球颇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复杂纷呈,但也有其共同的思维特征,即反思现代性、多元思维和否定性思维,其理论倾向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反思与批判现代性反思和批判现代性(modernity)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的精髓。

其批判现代主义的基础论、工具理性、科学主义、中心主义等。

李奥塔在其《后现代的知识状况》中说:“我所谓的现代,指的是用元话语来使自身合法化的科学”,而“我将后现代定义为针对元叙事的怀疑态度”。

后现代主义不再假定有一个绝对支点可以用来使真理和秩序合法化,它把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对其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它们依赖元叙事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而事实上,那些支配社会制约关系机制的合法性本身也需要合法化来证明。

后现代主义对一切合法性、真理性的东西进行批判和质疑,主张摧毁人们对元话语的信任感。

同时,后现代主义反思现代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物质富裕的同时,为人类的实践、人类的生存空间以及人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针对现代主义对理性的过分张扬、过分迷恋权威,过分依赖自然科学的确定性进行批判。

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正是在对现代主义批判和质疑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挑战和扬弃。

2、反对中心主义,提升非理性主义主体性问题一直在西方哲学认识论中占据中心地位。

工业文明以来,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造成了世界的各种危机。

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进行批判,他们认为把人与自然彼此分开是人类实践一切错误的根源,要超越现代,必须消解主客之分,消解主体性。

他们提出人不是独立于世界万物的实体,人是世界的成分。

西方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形成背景及现代价值

西方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形成背景及现代价值

西方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形成背景及现代价值西方现代性批判理论是对现代社会现象进行批判的一种思想体系。

其形成背景可以追溯至17世纪启蒙运动,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政治制度变革以及文化浪潮,现代社会逐渐呈现出科技进步、民主自由、个体主义等趋势,同时也衍生了现代主义的异化、标准化以及传统观念瓦解等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学者开始了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探讨,形成了西方现代性批判理论。

现代性批判理论的主要思想是质疑和批判现代文明、现代机制和现代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包括环境危机、社会分化、文化干涸、权利剥夺等。

首先,它认为现代性带来了强烈的异化现象,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这种异化导致了社会精神的恶化,呈现出冷漠、孤独、焦虑等表现。

其次,现代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得人们逐渐失去了针对性的思维和判断力,而被动接受媒体和文化产业的调控。

而这些调控又不可避免地促成了商业化和消费主义的强势出现,进一步加剧了现代性的异化和标准化。

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另一个重要价值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

现代主义作为现代性发展的一种某种程度上的产物,具有技术主义、机械化、破坏性的特点,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和人性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但是,在现代性批判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现代主义极端化倾向的反思,关注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回归。

在这种意义上,现代性批判理论应该被视为一种文化逆流,对于西方发展的现代社会文化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

综上所述,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形成自然而然地回应了时代的呼唤。

它对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使人们重新审视了自己和社会的关系。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性批判理论也在世界范围内起到了反思和警醒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有着积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累 ;在 政 治 层 面 上 ,现 代 性 表 现 为 世 俗 政 体 与 现
理 论 的视角 则是 不可 或缺甚 至 是首要 的 。
首 先 ,反 思 与 批 判 固 然 是 哲 学 的 专 长 . 但
代 民 族 国 家 的确 立 ;在 社 会 层 面 上 ,现 代 性 表 现
是 ,就 现 代 性 的 诊 断 而 言 ,哲 学 离 不 开 社 会 理
判 的 社 会 理 论 ①对 于 我 们 的 意 义 恐 怕 正 在 于 此 。


社 会 理 论 :作 为 反 思
现 代 性 的矫 正 仪
危 机 的不 可 预 测 性 。 正 如 鲍 曼 曾雄 辩 地 证 明 了 现 代 性 与 大 屠 杀 之 间 的必 然 联 系 那 样 ,现 代 性 本 身 的 诡 秘 性 与 极 度 复 杂 性 迫 使 我 们 不 得 不 反 思 现 代 性 的后果及 现代性 本 身 。
现 代 性 自身 的 发 展 表 明 ,只 有 将 现 代 性 作 为

为 市 场 经 济 、 民 主 政 治 、 科 学 管 理 等 为 基 本 构 成 元 素 的 社 会 结 构 和 发 展 模 式 ;在 文 化 层 面 上 ,现 代性 表 现 为 宗 教 衰 落 与 世 俗 物 质 文化 兴 起 , 自
理 论 .将 对 现 代 性 的 反 思 与 批 判 引 向 了 历 史 的深 处 。 它 所 强 调 的 是 ,真 正 的 社 会 理 论 应 该 以 批
判 性 和 实 践 性 为 其 本 质 特 征 , 以 个 体 解 放 和 社 会 解 放 为 其 价 值 旨 趣 , 以 对 现 代 性 以 及 理 论 自 身 知 识 建 构 双 重 意 义 上 的 批 判 、 规 范 与 重 建 作 为 核 心 内容 , 通 过 重 建 理 论 与 公 众 的联 系 ,实 现 社 会 的 内在 超 越 。 关 键 词 :现 代 性 ;反 思 ;批 判 的社 会 理 论
样 , 自现 代 性 诞 生 以 来 ,对 现 代 性 的 反 思 和 批 判 便 始 终 与 作 为 进 步 观 念 的 现 代 性 如 影 相 随 。 随 ③ 着 现 代 性 的 长 驱 直 人 ,对 于 日益 自律 化 和 日益 被 整 合 的 人 类 主 体 而 言 ,今 天 的 高 度 自 由与 被 宰 制 同步 发 展 。 日益 复 杂 和 日益 分 化 的 现 代 社 会 ,不
由 、 民 主 、科 学 、 理 性 成 为 现 代 性 价 值 取 向 的 核 心。现代 性 的辉 煌 成就 使 其 成 为 “ 一 个 获得 第 全 球 性 统 治 地 位 的 社 会 组 织 模 式 ”。 ② 然 而 ,正 如 现 代 性 这 个 概 念 的 历 史 命 运 一
个 问 题 时 ,我 们 才 能 真 正 是 现 代 的 。今 天 ,现 现代性 。事 实 上 ,中 国 的改 革 开 放 与 现 代 化 建
作者简介 :高 宁。北 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 学学院博士研 究生 ( 北京 ,10 7 ) 085 。 ①近年来 。国内对 于 “ 批判的社会理论 ”的关注和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进路。第一种进路 来 自于社会学 界对于社会 ( 学) 理论范 式的区分 和界定 。并将批判 的社会理论视为社 会 ( 学) 理论的范式之一。例如 :周晓虹教授 的 《 社会 学理论 的基本范式及整合 的 可能性》 ( 社会学研究》 20 《 02年第 5 ) 期 ;文军教授的 《 论社会学研究的三大传统及其张力》 ( 南京社会科学》 2o 年第 5 、 《 04 期) 《 论社会学理论范式 的危机及其整合》 (《 天津社会科学》20 0 4年第 6 期) 谢立 中教授 的 《 ; 社会理论 :反思与重构》 ( 北京 :北京 大学出版社 。 06年 )等。第二种进路则基于哲学界对于马克思 主义哲学 当代性反 思与重构的理解 。例如 :仰海峰教授的 《 20 形而 上学批判—— 马克思哲 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 应》 ( 南京 :江苏人 民出版社 。20 0 6年) ;汪行福 教授 的 《 从哲学 到批判的社 会理 论——对马克思理论的后 哲学解读》 (《 哲学 研究》2 0 年第 1 08 期)等 。应该说 ,以上两种进路都表 明了国内学界对于批判的社会 理论的理解 已经 不再局 限于传统 意义上法兰克福学 派的 “ 社会批判理论 ” 。而是表明了一 种基于反思现代性立 场的问题意识与理论
代 性 在 全 球 范 围 内 的胜 利 使 我 们 不 可 能 再 回 到 前 设 , 已 经 表 明 了 中 国人 义 无 反 顾 地 选 择 了现 代 性 的 道 路 。 如 果 说 ,对 于 已 经 进 入 晚 期 资 本 主 义 阶 段 的西 方 发 达 国 家 而 言 ,后 现 代 性 话 语 表 达 了某 种 忧 患 意 识 的 话 ,那 么 ,对 于 今 天 的 中 国 人 来 说 ,全 盘 认 同后 现 代 话 语 则 只 可 能 具 有 反 讽 的 意
仅 显 示 出 了 多 元 发 展 的 可 能 性 ,也 暴 露 出 了 多 种
味 。 中国不会 也 不 可 能重 复西 方 现 代 性 的 老路 ,
我 们 必 须 对 正 在 进 行 的 现 代 化 事 业 和 正 在 追 求 的
现 代 性 价 值 做 出 必 要 且 合 理 的 修 正 与 规 范 , 而 批
维普资讯
年第 4期 第 3 4卷 №. 。08VL3 420 o 4
现 代性 的反 思 与批 判 的社 是 现 代 性 发 展 的 动 力 , 同 时 也 是 现 代 性 发 展 的矫 正 仪 。批 判 的社 会
反 思 现 代 性 ,可 以从 若 干 方 面 展 开 ,而 社 会
作 为 现 代 社 会 的 基 本 特 征 ,现 代 性 体 现 在 社
会 生 活 的 方 方 面 面 。具 体 而 言 ,在 经 济 层 面 上 ,
现 代 性 表 现 为 市 场 经 济 和 私 有 制 基 础 上 的 资 本 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