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用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高考大纲明确指出,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且规定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解答文言虚词题,常用的方法有:(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要求判断每项中所给两句中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可将其中一个能确定的意义和用法带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其是否能与上下文语境相符,这就是代入筛选法。
(二)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叫句意分析法。
比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一句中的“以”字,根据上下文,可知“(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是“晋侯秦伯围郑”的原因,于是推断出“以”是表原因的介词,相当于“因为”。
(三)结构推断法。
一些文言句子讲究对称,可以从已知的某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相对位置上另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比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句中的“而”,可根据前句中相同位置上的“以”是表修饰作用的连词,相当于状语标志的“地”或“来”,判知后句中的“而”也是表修饰作用的连词,相当于状语标志的“地”或“来”。
(四)标志确认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据此可迅速确定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比如“所”与“为”连用,是表被动的标志;而如果“所”后面跟动词性词语,则是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又如“于”,只要用在“见”的后面,也是表被动的标志;而如果用在动词后面,则大多是介词。
再如“乎”,若用在句末,则一定是表语气的助词,如“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中的“乎”;而如果处于句中,则大多相当于介词“于”,如“相与枕籍乎舟中”中的“乎”。
(五)位置推断法。
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及其前后词语的情况,也能确定其意义和用法。
比如“考点专攻题”第2题中四句的“之”,都在动词之后,便大致可判定它们都是代词(有时也可是语气词,这需视前面动词的意思确定);再联系上下文,可判定A、C、D三项的“之”都代指“狼”,只有B项的“之”代指后面的话。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及推断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2. 难点: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言虚词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通过典型例句展示其用法。
3. 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如语气词、助词等。
4. 教授推断方法:教授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语法结构等。
5.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分享学习心得。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文言虚词的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过程。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文言虚词用法的课后作业,收集并批改,以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的文言文教材,提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3. 练习题: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文言虚词的用法。
虚词推断六技法-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
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 不同。有的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有的用法令进行惩罚。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开导的, 随着道德和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风就会和乐;用法令进行惩罚的,法令使用到极点, 民风就会令人悲哀。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 后代,这与商汤王和周武王是相同的,但是,商汤王、周武王广泛推行德政,他们健 立的国家得以保存了六七百年;秦始皇统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土崩瓦解了。这里没有 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商汤王、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而秦始皇决定取舍不慎重。国 家政权好比一个大器物,现在有人安放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便安全,放到危险 的地方就危险。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关键就在于天子把它安置 在什么地方。商汤王、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上,因而恩德滋润天下, 禽兽蔓延,草木富饶,四方蛮夷都受到恩惠,王位留传子孙数十代,这是人所共知的。 秦始皇把国家安置于法令、刑罚之上,德和恩没有一样,因而怨恨充斥天下,百姓憎 恶他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几乎锅及自身,子孙被灭绝,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这不
二、考点知识解读
(一)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 风雨焉”(《劝学》),句中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 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 即“在这里兴起”。
【牛刀小试】 1.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 ;幸而有功,可以赏、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与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 肌肤、保其首领,而无憾于其上;与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 望不足之意。呜呼!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且彼君子 之与之也,岂徒曰与之而已也,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 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也。盖欲其思而得之也。故夫尧舜、 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用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 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表因果,“因而”。 (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第二人称代词 (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 “罢了”。
二、乎(句末为语气助词,句中分三种情况:后接名词性短语则为介
八、也(句末表各种语气,句中表停顿) 1.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判断。例:环滁皆山也 (2) 表疑问。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3)表感叹。“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 一 般要用疑问代词。 例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例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商量。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⑻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
3、复音虚词(不译)【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不久,一会儿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民困而不知救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2) 敏而好学 表并列 (3)面山而居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十七、者 ★★★☆(刚考) (二)语气词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 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 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 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 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完整版)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其
1.代词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我(们)的
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 你(们)的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们)的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它(们)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自己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这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其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主谓之间
顷之,上行出中谓桥
助词 时间名词后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 定语前置标志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 代词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 动词 )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取独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后标志)
何1.代词表疑问
大王来何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罢了
已而:不久
练一练
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德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弗得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儿妾食麦而已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
夕侍母
转折 承接 并列 修饰 语气词
2、抓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文章 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
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 每年必考。
2、题 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 较,考查异同,两个都出自所供文段。
考点内容
1、文言常见虚词的范围 2008大纲》明确有18个: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式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4. 文言虚词的举例分析和推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用法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目的方式,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解: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3. 举例:分析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4. 练习: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式分析和推断。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
2. 完成课后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3. 阅读一篇文言文,尝试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进行分析和推断。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基本用法和意义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式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3. 评价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七、教学案例1. 案例一:分析句子中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
2. 案例二:分析句子中的“乎”字的用法和意义。
3. 案例三:分析句子中的“其”字的用法和意义。
八、教学练习1. 练习一:判断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
2. 练习二: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分析给定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3. 练习三:阅读一篇文言文,标注出其中的文言虚词,并解释其用法和意义。
九、教学拓展1. 探讨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和意义。
2. 分析文言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特殊用法。
3. 引导学生关注文言虚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文言虚词推断7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原文信息: 叔孙通者,薛人也 。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 . 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 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也”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叔孙通者,薛人也 . (2)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 .
事情有可以做却不可以说的,也有可以说但不可以做的。 有容易施行却难以成功的,也有难以成功且又容易失败的。这 四方面的谋略,是只有圣人能认识和留意的。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 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见” “于” “为” “为所”表被动;用“之” “是”表示宾 语前置,如:何陋之 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2016· 高考北京卷)原文信息: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 人民习战斗 . 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 对曰: “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 ”公曰: “何谓也?”管子对曰: “公贵买其鹿。 ” ……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 子对曰:“公其 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 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 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 之衡山求买械器。
[即时小练] 3.指出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 傲物 . ②不赂者以 赂者丧 .
连词,而且 ____________ 介词,因为 ____________
③诸侯以 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 连词,因为 ____________ ④秦亦不以 城予赵 . ⑤左右以 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助词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的客人称赞我没,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解析:“之”在这里即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动词,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解析:本句中的“之”后面跟地点性的名词,所以为动词,翻译成“到……去”。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而】(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表示强调,是”而且“的意思,表递进关系。
因此本句可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因此本句可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在这里可以不用翻译。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
4.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译,或者译为“因而”,因此本句可译为:刘表厌恶刘备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高三复习-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翻译及用法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翻译及用法文言虚词总结:虚词翻译及用法1、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虚词翻译及用法2、何⑴什么。
例:①何陋之有②夫晋,何厌之有?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⑷多么。
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⑤求,尔何如?「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虚词翻译及用法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最新-2016文言文虚词的推断方法(实用)
同义。
三、看特殊标志
“夫”用在段首 引发议论,是
发语词,可不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译衔。接这过种渡用,法起承“转至合于,”常用由在一句些首虚承词
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的语虚多词用还来有发议论接、上转文话,题表、示抒另感外叹再、
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若可夫推”断“其故用法。说一层意思,用法与
•
狐狸对狼说:“羊肉一定很鲜美啊。如
果你有意品尝,不妨叼一只吃吃,饱饱口福
。”狼说: “有凶狗守护着羊群怎么办?”
于是狐狸挑拨离间地对凶狗说:“羊多次在
背后骂你,那些话太难听了,你竟然不生气
,是果真没有听到,还是怕你的主人?等到
哪一天它们追逐嬉戏的时候,我也愿意为你
一雪前耻。你一定要答应我。”凶狗笑着说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
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
经·东山》) “矣”和“思”“乎处”于和对“应哉位”置处,于由对“应矣位”置是,语
气助词可推断由““思哉””也是是表语感气叹助的词语。气助
“是故”表事情的
夫”“且
现代汉语相同。这种
①关夫联人,之可相与译,为俯仰一夫世”“(盖王”羲等之。《用兰法亭的集虚序词还》有)
“因此”。这种
“至”“至若”“至
②用至法于的颠虚覆词,还理有固宜然。(苏洵《六如国”论等》。)
“是以”“虽
③然则嗟”夫“”盖!”予“等尝。求然 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
“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 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 实词,而不是虚词。
高三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与方法
高三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与方法一虚词的推断方法1.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⑴虚实意识: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高考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⑵结构意识: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 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2朝野服焉 3尤且择师而问焉 4咸私哂其矫饰焉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 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 3幸先以我名告之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 2所谓因人成事也⑶句位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4呼应意识: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此则国人之最也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 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5语气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其一人大叫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 2能设而不能动也 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推断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苏洵《六国论》)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 · · ·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 · · (韩愈《师说》)
①“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 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 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 等。 ③“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 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 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①“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 代“妪”,译为“她”。 ②“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结构助词,译为“的”。 ③“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 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④“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 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 而不是虚词。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 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 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 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 虚词的用法。
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 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 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七﹑看前后内容
辨析虚词前后的语句内容区别虚词的用法。
①空中而多窍。(《石钟山记》) ②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④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①句“而”连接的“空中”和“多窍”不分主次、先后,表并列 关系。译为“(大石)中间是空的,上面有很多窟窿”。 ②句“而”后面的一项有进一层的意思,是递进关系,译为“国 家形势险要而且百姓归附”。 ③句“而”连接的两项时间一先一后,表示承接关系。译为“登 上最尊贵的帝位来统治天下”。 ④句“而”连接“立”和“饮”两个动词,“立”前的“起”是 “起身”的意思,“立而饮之”应当译作“站着喝下了酒”, “立”是动词作状语,是“饮”的行为方式,因此,表示修饰 关系。
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常考的内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应对高考,笔者以往年的高考真题为例,具体的分析了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即:分析语法结构、联系语境推断、理清句式标志、利用结构对称等,希望笔者的观点能给大家的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一、分析语法结构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有自己固定的语法结构,准确的将就是这些语法结构是有规律可言的。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语法功能比实词更为灵活、突出。
因此,要想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分析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入手。
下面我们从一个高考题中来分析一下。
高考真题:[高考山东卷]: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
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
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
选项:B蛟龙潜于其中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真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为学生讲解其结构知识,当遇到本题的时候,就可以按照教师课上所讲的分析语法结构来推测其含义了。
“于”的用法很多,我们一一来分析。
“于”常用在动词之后,事物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
在“动词+于+方位名词”的语法结构中,“于+方位名词”通常做补语,“于”做介词,可译为“在”或“到”。
在本题中“潜于其中”即属“动词+于+方位名词”的语法结构,所以,在本题中“于”可以翻译成“在”。
还有一种情况,“于”也常用于“形容词+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中,“于+事物名词”属状语后置,“于”做介词,可译为“比”。
在本题中“急于星火”即属“形容词+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于”翻译成“比”。
那么本题的答案就是我们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得出的。
二、联系语境推断在高考复习时我们常常按照考纲的要求让学生们必须掌握好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做虽然能让学生打好学习虚词的基础,但是高考题目是比较灵活的,所以在考场中还要根据文言文的具体语境去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所+动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原因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六、为 1、介词。①、表被动 ②、表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③、表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④、表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⑤、表因果,“因为” ⑥可译为“替”“给”等 2、语气助词(句末)疑问语气词,可译为“呢” 3、动词: ①表判断;缚者曷为者也(是) ②表动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做) ③认为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A
• 【解析】答案:A。都作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结构助词, 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C项,第一个“所” ,作助 词,表示“……情况”;第二个“所”与“为”构成“为所” 式,表被动。D项,第一个“何”应该是疑问副词,可译为 “为什么”;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作介词宾语。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组是 C • A、遂家焉 乃实告焉 • B、将何作 何复尔 • C、不辞而还 裂其衣而束之 • D、群扶以归 欲割颈以塞责耶
• 【解析】A前一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 后一个“焉”是代词,代“师”。B中前一个“何” 是“什么”,而后一个“何”是“为什么”“怎 么”。C中的两个“而”表示承接。D中前一个“以”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后一个“以”是 表示目的连词。
(定)主 + [状] + 谓 +(定)宾 ↓
名 、 代
↓ ↓
动 、 形
名 、 代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在动词后,作代词; }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在“所”后,组成“所 字结构”, 作动词;
4.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地点前,作动词。 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前置宾语和动词间,宾前标志
(7) 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表因果,“因而”。 (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第二人称代词
(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 “罢了”。
二、乎 1.语气助词(在句末):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儿寒乎?欲 食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表感叹 ,可译为“啊”、“呀”等。 例: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介词(+宾语)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例①: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 例②:吾尝疑乎(于)是。 3.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作词尾。 例: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一、而 1、代词,通“尔”、“你”。 2、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于 是”,或不译。例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3、复音虚词(不译)【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 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1、选择题,每个选项由两句话组成,其 中的一句出自中学语文课本,要求选出选项中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文言翻译。
• • • • • • • • •
三、其 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的”…… (2)第一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 (3)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其 中”…… 2、语气副词(一般放在句首或名词代词后) (1)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2)表反问语气:难道 3、语气助词(不译) 4、连词(1)表假设(通常放在句首)可译为“如果”; (2)表选择,其…其…。可译为“是…还是”。
连词、承接连词四类。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 让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 连词、目的连词等。 例如: ①“而” ②河水清且涟漪。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作介词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 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
例: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以”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
例: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 文,其对应位臵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 或相似。例如: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噫吁嘻,危乎高哉
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 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 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学不可以已 A、少数沿用下来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投诸渤海之北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 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而已矣
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 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 词。它一般分为 结构助词(“之”), 语气助词(“焉”“为”)、 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
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叹 词
一、位置推断法
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位臵来判别 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 首一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 是语末的感叹词。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 般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
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
副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 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 词 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介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 词 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 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
【而】 【何】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因】 【则】 【与】 【于】 【之】
【以】
文言常用虚词
虚词词性
代 词 副 词 介 词 连 词 助 词 叹 词
代 类: 词 ①人称代词。
③疑问代词。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分为三
②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 等。
8.顷之,烟炎张天 在时间副词后,音节助词
对于虚词来说在句子中经常不用翻译,所 以我们可以用删除观察法,根据删除该虚词后 句子是否通顺或是否改变原意来确定虚词意义。
例子: 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 1.余嘉其能行古道 在动词后,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2.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删去则改变原意,代词。
四、且 1、连词,表并列、假设、递进、选择等关系。 2、副词(+谓),可译“将要”、“姑且”、“将近” 等 试一试 1、河水清且涟漪。 表并列,并且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表示递进,尚且 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转折, 但是 4、不出,火且尽。将、将要
五、所 1、助词 所+动, “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 “„„的事物”、“„„的情况”等。 为+所,表被动 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2、名词,表处所 试一试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表示被动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 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 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使用频率高 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语法功能强 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 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 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发展变化大。
解释“为”的意义或用法: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做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是,是 ,呢 3、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对 4、公为我献之 替、给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民困而不知救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2) 敏而好学 表并列 (3)面山而居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 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 例如: ①公【为我】献之。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请【以剑】舞。 ④【以资政殿学士】行 ⑤故燕王欲结【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