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空气3《观察空气》教学设计大象版

合集下载

大象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大象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1.1水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第一课,这一课主要通过问题驱动,从5瓶失去标签的液体中找出水,以此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探究、认识水的特征。

初步认识研究计划,感受研究计划的作用,按一定顺序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进行细致观察。

学生对观察的方法在上学期已经有了认识和体验,知道可以通过眼、鼻、耳、舌头、手等对物体的颜色、形状、气味、味道、声音、触摸感等进行观察。

但对于研究计划的接触还是第一次。

本单元将用一个单元的内容指引学生对研究计划进行初体验,帮助他们认识到研究计划对探究活动的帮助指导。

本课的实验材料较为简单,都是生活中常见,容易收集的材料,老师只要注意实验材料的卫生安全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验了。

【教学目标】1.知道水是没有颜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物质。

2.认真阅读实验计划,按计划进行探究,初步体验探究计划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材料准备:5个透明瓶子(杯子)分别装上水、牛奶、盐水、醋、葡萄糖水,并标上编号(必须是干净可品尝的)【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师:(出示五杯液体)同学们,这里有5个杯子,分别装了不同的液体,其中只有一杯是水,你能找出来吗?生:可以。

师:说说看,你根据什么来找?生:闻一下,没有味道的就是水。

师:你说的是没有气味吧?我们用鼻子闻到的是气味,用舌头尝到的才是味道。

你的方法很科学,我们就是要根据水的特征来判断。

为了准确判断,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水的特征吧。

二、制订计划师:我们已经学过了科学观察的方法,小组讨论讨论,我们“可以用观察水的”(也可以借助学生活动手册连一连,研究水的特征时运用了哪些器官)生:讨论——汇报——交流师:老师把大家想到的整理出来,做成一个研究计划,这样就能让我们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也能保证观察更全面、细致、准确。

(出示《“水的特征”研究计划》)。

在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为了安全,我们做实验时,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更不允许品尝实验用品,那么谁有更好的办法呢?那么谁有好办法呢?生:我们可以把手伸到容器口,轻轻地用手扇动杯子上方的空气,把物品的气味扇到自己的鼻孔,用鼻子闻此空气。

《空气占据空间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大象版》

《空气占据空间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大象版》

《空气占据空间》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空气占据空间”的说法。

但是,你知道空气到底是什么吗?它为什么能够占据空间呢?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我们将一起深入探讨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二、目标设定1. 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掌握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

三、知识梳理1. 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占比约78%,氧气占比约21%,二氧化碳占比约0.04%。

2. 空气的性质空气是一种气体,具有质量、弹性、可压缩性等特点。

它能够传递声音、光线等,也能够产生压强。

3. 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空气分子间存在互相吸引力,因此空气分子会充斥并填满所在的空间。

即使是微小的孔隙,空气也会进入其中,占据整个空间。

四、实践探究1. 实验一: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证明材料:一个空气球、一个关闭的玻璃瓶、一根吸管。

步骤:a. 将空气球充满空气。

b. 将空气球塞入玻璃瓶内,确保瓶口关闭。

c. 用吸管将空气球内的空气抽出。

观察现象:空气球逐渐被玻璃瓶的空气填满,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 实验二:空气的质量实验材料:一个吹气球、一个天平。

步骤:a. 测量吹气球的质量。

b. 用嘴吹气球充气。

c. 再次测量吹气球的质量。

观察现象:吹气球充气后的质量比之前重,证明空气具有质量。

五、拓展应用1. 为什么高海拔地区的气压较低?2. 为什么火山口周围会有火山口风?3. 如何利用空气的性质制作气球飞行器?六、总结反思通过本次进修,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和性质,掌握了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

空气虽然无形无质,却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加观察,发现空气的奥秘,探索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1-5课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1-5课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1 空气占据空间一、目标确定的依据课标要求:1.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一节《空气占据空间》。

为了帮助学生达成“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教材选用“在瓶子里吹气球”、“纸杯倒扣在水中”等实验,层层递进,使学生明确空气和固体、液体一样占据一定的空间,并充满各处。

为后面几节课打好基础。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天真,探究积极性高。

经过一年级“空气”单元的学习,已经认识到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在于很多物体中,这对学习本节课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由于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认知冲突。

通过观察、假设、实验、分析、讨论等方法促进学生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1.能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合理的猜想。

2.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能够明确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充满各处。

三、学习重点:1.能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合理的猜想。

2.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能够明确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充满各处。

四、学习难点:1.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能够明确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充满各处。

五、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水槽、装满黄豆的瓶子、装满水的瓶子、什么都不装的瓶子、套有气球的完整瓶子、套有气球的有孔瓶子、水等。

六、学习过程:2 会上升的热空气一、目标确定的依据课标要求:4.在教师引导下,引发学生产生热空气会上升的假设。

5.通过实验搜集证据后,归纳概括得出“热空气会上升”的结论。

教材分析:《会上升的热空气》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第二节内容。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 《1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 《1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

《1 空气占据空间》◆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部分,具体是主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3.4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空气占据空间》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1课。

通过一年级《空气》单元找空气、观察空气的活动,学生已经认识了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在于很多物体中,知道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再来认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既是以前空气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又是对空气性质的新的认识,本课内容还会成为空气的用途、空气的流动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基础。

在知识上,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能用各种办法找到空气,认识了空气的基本性质,这些都是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学习基础。

但由于空气是看不见的物体,这种看不见的物体使学生无法觉察空气的变化,只能借助其他物体的帮助,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来认识,这给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带来一定困难。

因此,本课,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相互启发和交流,促进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理解。

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的科学课学习经历,观察、实验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都已具有一些基础。

因此,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实验材料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继续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认知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原有认识出发,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挑起学生的矛盾认知,再通过典型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最终使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通过空气占据空间内容的研究,学生初步学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初步具有根据事实进行猜想的科学能力,初步养成认真细致、独立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 《4 大自然里的风》教案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 《4 大自然里的风》教案

《4 大自然里的风》◆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部分,具体是:主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4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会上升的热空气》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4课。

本课主要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调查大自然里空气流动现象。

第二个活动是以海陆风的成因分析,初步了解大自然里风的形成也是由于热空气上升、较冷空气流动补充有关。

显然第一个活动采用谈话法,第二个活动是建立海陆风成因的模型。

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建立的科学概念有:空气是客观存在的,哪怕平时我们看不到它,它有一些特征;空气和其他其物体一样也占有着一些空间,且会充满各处;空气受热后会成为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上升后留下的空间会被附近的较冷空气补充,这样空气就会流动起来。

上节课,空气的这种流动是在实验室里观察得到的,这节课,老师将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到大自然里去寻找流动的空气,调研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原来大自然里流动的空气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刮风。

接着以海陆风的成因为例,是学生初步认识到大自然里的风的形成也和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有关。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大自然里也有空气流动的现象,空气流动会形成风。

了解海陆风与中国季风的成因。

2.通过对海陆风的成因和中国季风的成因的研究,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科学思维能力。

3.关注通过中国季风的成因分析,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兴趣与能力。

4.在寻找大自然里风的现象过程中,发展学生证据意识,以及关注自然界中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为下一课的教学做铺垫。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课前准备1.材料准备:模型或图片,海陆风的成因,中国地形图。

2.活动场地:教室和室外。

◆教学过程本课按照观察研讨的思路组织教学。

先到室外环境中寻找大自然里的空气流动现象,再到室内分析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原因。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教材解读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教材解读

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这是一个综合探究单元。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课程标准中关于空气的主要概念描述是:“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关于空气的主要概念的学习可以从“四个方面、三个视角”进行关注。

四个方面:由课标中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3的描述,关于空气的学习可以围绕“常见性、重要性、混合性和物质性”这四个方面进行。

与本单元最直接相关的是本套教材一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空气》,本单元教学之后是四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六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

一年级《空气》单元主要是引领学生对空气的客观普遍存在性及一些一般物理特征进行认知,所以体现的是对空气的“常见性”和“物质性”方面的了解。

四年级《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对空气“重要性”方面的了解。

六年级《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关于空气主要组成成分的认知则是对空气“混合性”方面的了解。

而本单元《流动的空气》达成的是空气“常见性、物质性、重要性”方面的了解,在整体关于空气的主要概念的学习过程中,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三个视角:对小学生而言,空气是一种熟悉而且常见的物质,但是这种物质又比较特别,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像一块岩石、一瓶饮料那样容易直接感知到,也不像水那样只含有一种物质。

所以认识空气这种特殊的物体和物质,可以从“物体视角、物质视角、运动与变化视角”三个视角进行。

从物体视角认识空气的特征,从物质视角认识空气的物质组成,从运动与变化视角认识空气的流动。

所以,本单元主要是从运动与变化的视角进行对空气的认知。

本单元侧重培养的科学探究要素是“作出假设”,其3~4年级的学段目标是“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2024新大象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空气《空气知多少》优质课件

2024新大象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空气《空气知多少》优质课件
新大象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4.1 空气知多少
第四单
6
7
制作纸风车
安全提示
小心使 用剪刀和大 头针,不要 伤到自己和 别人。
8
9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 有哪些收获呢?
10
谢谢观看 !
2024/2/11
11
小学科学学习方法:如何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小学科学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的重要阶段,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议,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科学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例如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式,探究科学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3. 注重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科学实验能力是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学生需要注重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例如通过实验课程、科学
实验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4.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通过科学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学生需要培养科学思维能
力,例如通过科学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
知识。
5. 鼓励学生参加科学活动和比赛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学活动和比赛,提高自己的科学水平和实验能力。例如,学生可以参加科学展览、科学
12
思维和实验能力:
1. 掌握科学基本概念
学生需要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例如科学方法、科学实验、科学理论等等。通过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学生可
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2.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学生需要通过实践,

大象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41空气知多少 教学设计

大象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41空气知多少 教学设计

1 空气知多少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大象版科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空气知多少》。

教学目标:1.感知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

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探索空气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准备:塑料袋、气球、彩纸、剪刀、大头针、小木棍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猜谜激趣。

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

说它珍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空气)2.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1.捉空气(1)师出示塑料袋,用袋子从桌厢下捉一袋空气,问:你们说说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的空气?(2)请拿出老师事先分发的塑料袋,教师带领学生捉空气,大屏出示游戏规则。

(3)师生一起看一看空气,闻一闻空气,摸一摸空气,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小实验:让学生闭嘴捂鼻,然后在小组内汇报交流自己的体会,写在卡片上,师指名汇报,让学生上台贴上板书。

(5)教师小结。

2.吹气球(1)请5名同学上台吹气球,比一比谁吹得最大。

(强调游戏规则:1.用嘴吹气。

2.认真听口令。

3.越大越好。

)(2)比一比谁的气球最大,气球最大,说明了什么呢?3.做风车(1)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怎么才能感觉得到它的存在呢?师生一起用手扇一扇,说说你的感觉?教师引导认识空气是流动的。

(2)带领学生动手制作小风车,想想怎样让风车转起来?谁的风车转得最快?为什么用嘴一吹风车就能转起来呢?(3)小组讨论,指名汇报,教师补充,让学生感受空气的流动三、回顾小结出示儿歌《空气啊空气,你在哪里?》,教师小结。

1.2.孩子们,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对空气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下课了,让我们拿着手中的风车,一起去操场上感受风的流动吧!。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 《3 空气的流动》教案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 《3 空气的流动》教案

《3空气的流动》◆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部分,具体是主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4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空气的流动》一课是《科学》教材大象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中的第三课,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理解风的成因。

本课是继《热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热空气的进一步研究,主要是研究风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同时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在实验能力上,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风的研究,初步具有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特别是推理想象的能力。

◆学情分析在一年级,学生已认知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无色透明、花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能流动,初步了解大气层是保护地球的“外衣”。

学生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这些知识储备对本课学习十分重要。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空气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用途,理解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前一课热空气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本课,与前面的知识有沿袭性。

学生具有观察空气的客观存在和观察空气运动的能力,能够观察并操作热空气性质的实验,具有初步的归纳概括实验现象的能力,但能力还有所欠缺,具有初步动手制作的能力,但实操能力还不成熟,同时学生在设计实验,记录、分类、小组合作意识方面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三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学生初步具有可逆性的意识。

但此时还十分依赖具体事物的表象,要以具体表象为支柱,因此仍需要大量的实物,更需要实验、分解、同化等支撑,同时还需要进行归纳概括。

语言及注意力的发展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基本维持在15-20分钟。

言语发展水平方面,口头语言还不够规范,书面语言刚刚涉及。

应通过接触现象、记录现象及猜想、发言汇报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概括、对比和分类等能力。

学生知道冷热空气的存在,部分学生知道风的存在与它们有关,但对空气具体的运动不了解,对风形成的原因了解微乎其微,可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引发联想,推想和验证风的形成,聚焦问题。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 《2 会上升的热空气》教案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 《2 会上升的热空气》教案

《2 会上升的热空气》◆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部分,具体是主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4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会上升的热空气》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2节。

通过一年级《空气》单元找空气、观察空气的活动,学生已经认识了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在于很多物体中,知道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第1课学生认识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本课学生将对热空气进行专门的观察,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最终在实证的基础上认识到热空气具有可以上升的事实性知识。

知识上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能用各种办法找到空气,认识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学生已经认可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

但关于热空气的上升运动,还需要一定的证据的支撑。

能力上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的科学课学习经历,观察、实验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都已具有一些基础。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热空气会上升的事实性知识,开始从运动的视角关注空气的流动。

2.发展学生基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现象提出猜想假设的能力,并通过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发展学生制订计划搜集证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形成证据意识,发展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以及积累一些人类利用科学原理改善生活的事例。

4.增强学生探索自然、学习自然科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课前准备(1)材料准备:蜡烛、火柴、弃物盒、长夹子、薄塑料条、电吹风(或酒精棉球)、塑料袋等。

(2)活动场地:教室。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家里一般都有一个排风扇,你观察过吗?它安装在什么位置?学生:它一般都安装在窗户的上面。

二、猜想假设教师:人们为什么会把排风口设在窗户的上部?提出自己的假设,并想一想怎样验证自己的假设。

学生:是不是为了防止小动物爬进来呀。

学生:热气向上走,好排风。

学生:为了安全。

中班科学《空气》教案

中班科学《空气》教案

中班科学《空气》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3.培养学生保护空气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1.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难点:2.培养学生保护空气的意识和习惯。

教具准备:1.图片、实物等相关教具。

2.清晰的教学板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讲解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呼吸,你们知道我们呼吸的是什么吗?"2.学生回答:"空气!"3.教师补充解释:"没错,我们所呼吸的就是空气。

是否有同学知道空气的存在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4.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

二、探究空气的存在(15分钟)1.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通过一些实例来感受一下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请你们分组观察以下实验,并填写观察记录表格。

"2.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实验。

实验1:用一个空玻璃杯把水倒在一个大盆里,观察结果。

实验2:在一个放有水的容器中,轻轻把一个空杯子扣在水面上,观察结果。

实验3:在一个空汽水瓶里点一根蜡烛,然后迅速盖上瓶盖,观察蜡烛的熄灭状况。

3.学生观察并填写观察记录表格。

4.学生报告各自观察结果。

5.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发现空气是存在的,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空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生存有什么意义呢?"三、探究空气的性质和特点(20分钟)1.教师引导:"同学们,除了存在和起到作用之外,空气还有其他的性质和特点。

我们通过一些观察和实验来探究一下。

"2.教师讲解并展示相关实验:实验1: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吹气进去后系紧口,观察袋子的变化。

实验2:将一个装有水的容器倒置,观察结果。

3.学生观察并填写观察记录表格。

4.学生回答问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发现空气是有质量的吗?空气有压力吗?你们还有其他的发现吗?"四、总结空气的性质和特点(10分钟)1.教师总结:"同学们,从我们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中可以得出结论,空气是无形的、有质量的,在许多情况下会有压力,并且会对物体产生推动力等。

大象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大象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大象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准备单元分工合作找证据教学案例【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一年级下册的起始单元,本单元只有一课内容,没有具体的科学知识目标。

制订计划、搜集证据是一年级下学期所要落实和强化培养的科学探究要素,本单元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为后面单元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制订计划、搜集证据的探究能力作铺垫。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同时他们年龄小,喜欢游戏,易兴奋,注意力容易分散。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有了小组意识,但对于小组分工合作学生普遍比较陌生,需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分工与合作。

对于小组分工后自己负责的任务大部分学生不是很清晰,需要教师进一步明确任务,小组分工还需要通过活动多次巩固。

【教学目标】1 .在教师指导下,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2 .在教师指导下,经历分工合作找证据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教师指导下,经历分工合作找证据的过程。

难点:小组分工完成任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组分工合作范例视频、记录单;包含不同腿数的4个动物、8个动物、12个动物、20个动物、30个动物的挂图或用于投影的图片电子文档各2张。

【教学过程】1创设参观动物园情境引入:(1)(PPTI显示课题,执教者等信息;PPT2出示场景图及问题)不同动物的腿的数量不同。

师:科学探究小组去参观动物园,他们发现不同动物的腿的数量不一样。

有同学认为动物园里2条的动物多,有同学认为4条腿的动物多,也有同学认为6条腿的动物多。

师:究竟谁的看法正确呢?怎样判断?有证据吗?(2)引出活动目标:观察,找证据。

师:我们要用证据来说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找证据。

(板书:找证据)2 .热身活动:数一数,每种动物有几条腿。

(1)(PPT2)依次出示8种动物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上动物的名称和腿的数量,重点数6条腿的动物,区别触角和腿,强调没有腿的动物。

师;我们来看看会遇到哪些动物?我们遇到第一种动物是?它有几条腿?……师: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来数一数,七星瓢虫有几条腿?生:6条腿。

4.1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科学大象版

4.1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科学大象版
4.1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科学大象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空气占据空间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上册科学
3.授课时间: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4.教学时数:共90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在本节课中,学生还将学习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7. 情感态度: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得到提升,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科学学习,并对科学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反思改进措施
在回顾“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课题的教学过程后,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同时也认识到了一些教学特色和创新点。以下是我的反思和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实验互动:我采用了生动有趣的实验来引导学生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如吹气球和打气筒实验。这些实验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和体验科学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8. 学习任务单:为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学习任务单,上面列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以及相关的思考问题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空气占据空间”内容做好准备。
回顾旧知:

《空气知多少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大象版》

《空气知多少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大象版》

《空气知多少》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了解《空气知多少》的作者、出版时间和背景;
2. 理解《空气知多少》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 掌握《空气知多少》中涉及的知识点,如空气的组成、性质和重要性等;
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导学内容:
一、导入
1. 请学生观看一段有关空气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讨论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将进修的内容。

二、导读
1. 介绍《空气知多少》的作者程护民及其出版时间和背景;
2. 概述《空气知多少》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三、进修重点
1. 空气的组成: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性质:通明、无色、无味、无形等;
3. 空气的重要性:维持生命、增进物质循环等。

四、阅读理解
1. 学生阅读《空气知多少》的相关章节,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水平。

五、知识拓展
1. 学生展示关于空气的实验或资料,拓展对空气知识的理解;
2. 学生分享有关空气的趣闻或科普知识,增加对空气的兴趣。

六、教室小结
1. 整理本节课的进修重点,强化对空气知识的记忆;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室讨论,提高学生的进修兴趣和能动性。

七、课后作业
1. 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进修的内容,写一篇小结;
2. 要求学生对空气的重要性进行思考,写一篇感想。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对空气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希望学生能够在进修中不息提升自我,培养科学素养,为未来的进修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空气的成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大象版》

《空气的成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大象版》

《空气的成分》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比例;
2. 了解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
3. 掌握空气的组成对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

二、导学内容:
1. 空气的成分及比例;
2.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
3. 空气的重要性。

三、导学过程:
1. 空气的成分及比例
空气是地球大气中的一种气体,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空气的成分还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气、氩气等。

其中,氮气占空气的78%,氧气占21%,二氧化碳占0.04%,其他气体占0.96%。

2.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
氧气是生物呼吸过程中必需的气体,人类和动植物都需要氧气来呼吸,进行新陈代谢。

而二氧化碳则是生物呼吸的产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开释氧气,维持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3. 空气的重要性
空气是地球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空气的清洁和稳定对人类和环境都至关重要。

空气中的氧气支持生命的存在,而二氧化碳则参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导学延伸:
1. 请同砚们思考,如果空气中的氧气比例减少,会对人类和动植物有什么影响?
2. 钻研空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并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建议。

五、课后作业:
1. 查阅资料,了解空气中其他气体的作用及比例;
2. 思考如何珍爱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六、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空气的成分及比例,认识到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希望同砚们能够珍惜空气资源,珍爱环境,共同建设美丽的故里。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4.2 找空气 大象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4.2 找空气    大象版

2 找空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手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

2.引导学生在主动找空气、证实空气客观存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3.经历类比的思维过程,并愿意把对空气的感知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证实空气客观存在。

【教学用具】塑料袋、水槽、塑料瓶、粉笔、土块、海绵、抹布、水、牙签、气球、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一、谜语导入,展示空气1.谜语导入,引出空气。

(板书课题:找空气。

)2.学生展示用塑料袋带来的空气,并说出带的是哪里的空气。

(贴图:田野、公园、家、学校。

)二、活动观察,感受空气(一)提出问题你能想个办法让大家都能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吗?(二)方法引导方法一:压一压1.学生通过摸一摸、压一压,观察到塑料袋鼓起来,压不瘪。

2.通过塑料袋的变化,证明了空气的存在。

3.进一步引导学生这就是我们找到空气存在的证据。

(贴图:压)方法二:挤一挤1.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认为在塑料袋上扎个洞,让空气流到脸上或手上,感觉到风。

2.引导学生弄清楚方法并让学生两两结合,感受空气的流动。

3.学生试着在塑料袋上扎洞,感受空气的流动。

4.进一步引导总结找到空气的方法。

(贴图:挤)方法三:按一按1.在老师的引导下知道还可以把塑料袋放入水中扎个洞,观察现象证明空气的存在。

2.教师播放视频,并给出实验注意事项。

3.学生分小组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

4.进一步引导总结找到空气的方法。

(贴图:按)(三)活动小结教师对三种验证塑料袋里有空气的方法进行总结。

三、实验探究,充分验证1.提出问题:空气除了在田野间、公园里、家里和学校等大空间之外,还会藏在哪里呢?2.出示塑料瓶、海绵、粉笔和土块,学生猜测是否藏有空气,产生验证的需要。

3.学生分小组实验并进行验证,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汇报实验方法以及实验结果。

5.小结:通过实验证明,塑料瓶、海绵、粉笔、土块里都有空气。

《认识空气》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认识空气》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6.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7.师:为什么?
生:将杯子慢慢倾斜,会看到气泡,松开手以后纸就 湿了。
8.师生小结:通过这个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师生双方共同建构了“空气占据空间”的操作性定义:引领 学生借助可见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目还占据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 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学生通过做这 个发不仅亲眼看到了空气和它的流动,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学方法的魅力。
三年级的学生一般会直观地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而不会有意识地去研究空气的物理性质。他们会因 为空气看不见而忽视其占据空间的性质,会因为空气摸不着而忽视其有质量的性质,更不会意识到空气流 动与风的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学生对“空气”的认识存在迷思概念,有必要设计相关主题单元,帮 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的性质。
学生活动
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空气跑不出来,水就进不去,
所以纸团不会湿。 3.师:说一说,你的纸湿没湿?为什么?
4.师:如果将杯子慢慢倾斜,会看到什么 现象?松开手以后呢?
5.师:是不是像我们同学猜的这样呢,我 们再来试一试。
生:将杯子慢慢倾斜,会看到气泡,松开手以后纸就 会湿。 学生分组活动,对比分析:将杯子倾巾不会被浸湿的原因是 ( )
A.空气占据空间 B.纸把水往下压 C.水有一定体积
课外实践:魔术——蜡烛在水底燃烧?!用水槽装一些水,把蜡烛放在水面点燃,将空杯子翻转竖直罩在 蜡烛上方,再把杯子压入水里。
9.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探究“漏斗的秘密”的活动中,需要演示自制教具,控制一定的条件,才能获得明显的实验现象。

大象版一年级科学下册 《观察空气》

大象版一年级科学下册 《观察空气》
观察空气
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
提出 问题
空气都有什么特征?怎么 证明?
猜想 假设
空气和水一样,没有颜色,可以请“五官”来帮
空气没有味道,可以用舌头舔一舔。
制订计划 搜集证据 猜想假设
“五官”兄弟



皮 肤
制订 计划
“观察空气”研究计划
有颜 透 有气 色 明味
制订 计划
“观察空气”研究计划
.
气碳
..
我们周围的空气总是清晰、 透明的吗?

说一说,雾霾天我们应该怎样 保护自己?

尽量少出 门。
在家少开窗。
带好防雾霾口罩。
保护环境、绿色出行;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锻 炼身体。气 有味 色× 明 味 道
事实 证据
用眼睛透过空气看白纸,依然是白色。 用眼睛隔着空气可以看到 妙妙。
用舌头没尝到空气的味道。
事实 证据
“观察空气”研究结果
有颜 透 有气 有味
色×
明 √


×
×
得出 结论
空气是一种没有 颜色、透明、没 有气味、没有味 道的物质。
知识
拓展 空

气 二氧化

认识空气-湘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认识空气-湘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认识空气-湘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概念2.知道空气存在的形式3.能够感知空气的重要性4.发现和探究空气的一些现象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的概念、存在形式、重要性难点:空气的一些现象的发现和探究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2. 正文(30分钟)1.空气的概念(10分钟)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概念,包括空气是一种气体,是构成地球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2.空气的存在形式(10分钟)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空气存在的形式,包括氧气、氮气、水蒸气等。

3.空气的重要性(10分钟)让学生了解空气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包括人类需要空气呼吸、空气是自然界中的重要资源等。

3. 拓展(15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和探究空气的一些现象,比如空气的压力、空气的容积等。

4.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空气还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实验观察等多种方法,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发现探究。

五、教学用具实验器材、幻灯片投影仪等。

六、教学评估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口头提问、实验观察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空气的概念、存在形式、重要性等方面有了基本认识,也发现和探究了空气的一些现象,但是在实验方面,需要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最新大象版科学一年级下册《阳光和凤仙花》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最新大象版科学一年级下册《阳光和凤仙花》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大象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目录最新大象版科学一年级下册《阳光和凤仙花》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本课科学素养培养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计划组织——事实证据——得出结论。

通过观察植物角的植物发现问题:为什么阳台的凤仙花绿绿的、粗粗的,而植物角的凤仙花却矮矮的、黄黄的?引入后面的猜想假设:植物角的凤仙花可能缺少阳光。

根据老师的要求做好计划组织,按照制订的“植物和阳光”研究计划,进行对比试验。

长时间观察阳台上的凤仙花和纸箱内的凤仙花的不同长势,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得出结论。

从而达成知识目标“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来维持生存和生长”。

在本课学生的探究参与度增加,多了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和发现。

本课要探究的核心问题是按照老师制订的“植物和阳光”的计划,做好计划和分工。

坚持按计划照料植物、观察植物,并及时做好记录。

教学目标(1)按照老师制订的“植物和阳光”的计划,做好计划和分工。

坚持按计划照料植物、观察植物,并及时做好记录。

(2)通过长期观察,照料植物使学生认识到植物需要阳光来维持生存和生长。

(3)激发学生长期坚持观察、照料植物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长势差不多的凤仙花,阳台上有长势很好的凤仙花和在阴影中又瘦又黄的凤仙花;水壶、铲子等花草栽培工具,纸箱。

(2)活动场地:校园植物角教学过程一、观察植物角,猜想假设:小朋友们,教室里真香啊!原来是美丽的凤仙花开花了。

仔细观察,凤仙花开的花颜色有粉红色的,有玫红色的,真漂亮!哎,老师发现这些凤仙花长得不一样。

大家发现了吗?生:有的长得好,有的长得不好。

师:对啊,为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假设。

生:是不是又忘了浇水了?(生补充:值日生每天都浇。

)师提醒:看看它们放的地方有什么不同?长得好的放在哪里?生:我发现长得好的都在阳台上,角落里太暗了,阳光照不到。

(师补充:那是不是说明凤仙花的生长需要阳光?)我们像上一节课一样,做实验来验证一下吧?二、计划组织、做阳光和凤仙花的对比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观察空气
【教学分析】
在一年级上册《五官兄弟》单元的感官观察能力的训练和一年级下册《水和溶解》单元对水的观察活动的基础上,《观察空气》一课活动的难度就不大了。

因此,本课的教学,我们在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等)引领学生对空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观察认识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有意识地给学生多留一些时间和空间,教师可以尝试将此活动放手由学生自己去观察寻找证据,并描述取证过程,同时发展学生描述与交流的能力。

此外,虽然一年级学生年龄还小,但是在空气单元引导学生对空气污染现象进行适当关注还是必须的,特别是雾霾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他们对于雾霾现象是有一定生活经验和浅显认知的,因此对学生进行雾霾的自我保护的教学目标还是可以达成的。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物质。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证据的意思,提高学生搜集证据的探究能力。

(3)关注生活中空气被污染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并渗透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
白纸(验证“空气是白色的吗”);
透明矿泉水瓶(保持干净);
其他材料(根据教师指定的观察空气的特征内容调整活动材料);
资料:关于空气污染,尤其是雾霾的相关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

(2)活动场地:教室。

【教学过程】
(1)回忆旧知,聚焦话题,提出猜想
师:不久前的科学课上,我们一起观察了水,还记得水有哪些特征码?
生: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物质。

生:水还是可以流动的。

师:水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物质,空气也是一种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空气又有哪些特征呢?哪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空气是白色的。

生:不对,空气是无色的。

生:空气和水一样,也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

生:空气有时候有气味。

有人放屁后,空气就会变成有臭味了。

(全班哄堂大笑)
(教师没有批评这个学生,等学生笑声止住后,对这名学生提了一个问题)
师:在我们闻到臭的气味之前,你闻过空气本来的气味吗?
生:空气本来是没有气味的。

生:空气有时还有香味呢。

(教师没有继续追问这名学生,及时转移了话题)
师:还有哪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关于空气特征的见解?
生:空气也会流动,会变成风。

……
师:我们需要将我们的关于空气特征的猜想记录下来,请把你自己的猜想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18页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记。

(2)搜集证据,证实猜想,得出结论
师:我们已经把我们的猜想记了下来,这些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呢?我们需要对空气进行仔细地观察,找一找证据。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找到了空气,下面就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观察空气,我想你们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用观察水的方法观察空气,如果需要材料,可以找老师协商。

学生小组活动,观察空气并相互交流。

师:老师注意到大家的观察活动都很认真,下面我们要开始展示我们的观察发现了。

同学们介绍时可以先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的发现能证明空气的哪条特征。

其他同学要注意听,等发言的同学说完,再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我们观察的是矿泉水瓶里的空气,我们是用眼看的。

师:能具体地给大家表演一下你们是怎么做的吗?
生:(边做边说)我们把书放在矿泉水瓶的后面,从前面看,能够看清书上的字。

师:这说明什么呢?
生:这说明空气是透明的。

师:其他组同学对他们的观察有什么建议?
生:还说明矿泉水瓶也是透明的,要不书上的字就看不到了。

师:你们真棒!不仅观察得仔细,用的观察方法也很巧妙,想得还很全面。

其他组呢?
生:(边做边说)我们是用眼看的,我们隔着装有空气的透明玻璃瓶观看白纸,看到的颜色还是白色的。

师:这又说明什么呢?
生:这说明空气本身是没有颜色的。

如果空气有颜色的话,我们看到的白纸的颜色就不会是白色的了。

师:你们真像一名小侦探!
生:我们是用鼻子闻的,用手把空气往鼻子下面扇。

师:那鼻子闻到的空气的气味是怎样的?
生:空气是没有气味的。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的交流汇报越来越规范流畅,氛围也很宽松,教师开始将时间全部交给了学生。

……
师:我们的汇报交流先到这里,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把我们观察到的空气的特征说出来。

生: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物质。

教师指导学生将结论填在《学生活动手册》19页里。

(3)认识被污染的空气,进行环保教育
师: 大自然里的空气总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吗?请大家观看一组图片。

教师出示几组雾霾前后的风景图片。

组织学生谈一谈关于雾霾的已有认知与经验。

师:雾霾天里,我们怎么保护自己?你能给你身边的人一些爱心提醒吗?
生:雾霾天请戴上口罩。

生:要戴那种雾霾天专用的口罩。

师:那种口罩什么样?是这样的吗?
教师出示图片,并做简单讲解。

师:爸爸每天开车送我们上学,在雾霾天里我们给他什么爱心提醒呢?
生:开车慢一点。

生:关上车窗。

生:打开雾灯。

师:爷爷这两天咳嗽得很厉害,又赶上雾霾天,能给他一点爱心提醒吗?
生:赶紧吃药呀!
生:应该在家里休息,养好病再出去。

师:谢谢你们的建议。

……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最主要的活动是观察空气,认识空气的一些基本特征。

课堂上,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会进一步加深,特别是对于猜想与证据、证据与结论的关系会有更深的了解。

对于空气的观察活动不是独立展开的,它是在本册第一单元《水的特征》和上册《“五官”兄弟》的学习基础之上的,这就加强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重视了能力训练的逐步强化,使得教材结构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得以有效体现,这也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总结点评】
本教学案例中,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其一、自由开放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教学策略
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将一段较长的时间给学生,鼓励他们较完整地完成一段他们自己的科学探究活动。

这时就会有一个问题摆在老师们的面前,学生的活动热火朝天,老师们做什么呢?听之任之?本案例中,教师采用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获得了一定的实效。

活动前,教师帮助学生明确了活动要解决的问题,并使他们对自己活动的效果进行了预期的估计,这样学生的活动才会是有目标的、有明确方向的。

活动中,对探究所需的实验材料教师不是一次性全部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活动需要主动找老师协商之后才能获得。

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的思考受到材料的暗示与影响,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活动只停留在玩的层面。

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往往在现实课堂上,这时会出现冷场的现象,学生玩得很开心,但是一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发现就哑火了。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对学生进行怎样说的细致的训练。

本课,教师一步步引领学生从汇报的内容、顺序,包括交流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榜样式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必将敢说、会说、能评、善表达。

其二、科学教育中关注德育因素的教育理念
本课教学过程中,有一次进行德育教育的契机,即以雾霾为例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育的意图越明显,就越容易引起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或对抗心理。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越是善于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采取隐蔽、间接的方式进行教育,就越容易奏效,
对主体性和独立性较强的中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

有时候,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有的教师生怕学生体会不到自己教学中的教育因素,就过于露骨地进行道德训话,硬生生地把学科课堂变成了德育课,这反而强化了学生对教育的反感,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抗拒行为。

因此,要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条策略就是:隐蔽教育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