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6例临床分析论文
小儿肠套叠护理论文
小儿肠套叠护理论文【关键词】小儿肠套叠小儿肠套叠在临床上较多见,常发生于2岁以内婴儿,主要是由于饮食改变、腹泻等原因引起的肠功能紊乱,致使某一肠管套入邻近肠管,引起的肠梗阻,如不及早发现、治疗将发生肠缺血、坏死,导致穿孔,直接威胁患儿生命。
目前,空气灌肠仍是主要的诊治方法[1],由于较方便、安全,快速应用十分广泛。
2005年4月~2006年1月,我院共收治153例小儿肠套叠,由于判断正确,处理及时,护理得当,均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153例,男90例,女63例,年龄小于4个月的患儿8例,年龄4个月~1岁的患儿80例,1~3岁的患儿55例,3~8岁的患儿10例。
诱发因素:本组在夏末秋初发病43例(28%),冬末春初发病40例(26%),发病前有腹泻病史者41例(27%),改变饮食者26例(17%),暴饮暴食者10例(6%),无明显诱因76例(57%)。
1.2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中有76例发病前有腹泻病史,肠套叠发生在腹泻前3天的35例,4~5天的有16例,14例以便血待查收住留观室,21例在腹泻基础上就诊时已发生肠套叠,而家长以呕吐、腹泻为主诉。
所有患儿均有哭吵不安、呕吐、腹痛、表情痛苦、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拒乳或饮食差。
55例发病无腹泻史,为突然发病。
153例中Ⅰ度脱水91例,Ⅱ度脱水30例,排血水便14例。
腹部扪及包块50例。
腹部B超提示肠套叠的有153例。
反复发生肠套叠者6例,分别为9、6、3、2次。
2急救与护理2.1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向患儿家长解释肠套叠的原因,发生发展经过以及严重性,减少其恐惧感,避免侥幸心理,以快捷、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取得家长的信任和协助。
争取在短时间内早期进行空气灌肠治疗。
2.2空气灌肠操作方法空气灌肠即是指通过肛门注入气体,以空气压力将肠套叠整复。
压力在60~90cmH2O,一般不超过120cmH2O。
灌肠前皮下注射阿托品0.01~0.02mg/kg,或者水合氯醛0.5ml/kg灌肠,以利肠套叠整复。
小儿肠套叠66例分析
本组病例男 4 5例 , 2 例 , 别 比为 2 1 1 发病 年 时不能轻易诊断为 “ 炎” “ 女 1 性 .: ; 肠 或 菌痢” 最好行腹 部 B超探 , 龄 2月 ~6岁 , 1岁 4 7例 , 7 . % , 占 1 2 1~2岁 6例 , 查 , 同心圆征” 占 有“ 即可确诊 。 9 1 , 6岁 1 . % 3~ 3例 , 1 . % ; 占 9 7 病程 1 7 。所有病例 — 2h 均经 B超监视下水 压灌肠 复位或手术证实为肠套叠。
12 临床 表 现 .
小儿急性原发性肠套叠 的病 因尚未 完全 明了。但近 来有报道认 为 , ,L 4 J 原发性 肠套 叠 的发生 与病毒 感染有 关 。。从本组资料分析 , 大部分 患儿发 生肠套叠前都 有
来院就诊 时表 现为腹泻 4 6例 , 6 . % , 便为黄 先驱症状 , 占 97 大 如上呼吸道感染 、 肠道病毒感 染腹泻 等。病毒
患儿也可并发肠 套叠。
真体格检查及时行腹部 B超检查。
4 肠套叠是 小儿 常见 急腹症 , 期诊 断可 通过 非 gL 早
3 讨 论
手术复位 , 如诊 断延迟 , 以造成 肠坏 死 、 可 中毒性 休克 和 小儿肠套叠分为原发性与继发 胜两类 。婴儿肠套叠几 死亡 , 加重患儿 不必 要 的痛 苦 和经 济负担 。由 于原 发病 乎均为原发性 。原发性肠套叠病 因至今 尚未明了。一般认 的存在 , 往往 掩 盖 或忽 视 肠套 叠 , 因此在 疾 病治 疗 过 程 为: ①饮食改变和辅食刺激 ; ②婴幼儿回盲部 系膜 尚未完全 中, 尤其在“ 婴儿腹泻 、 呼吸道感染 ” 上 等疾病治疗过程 中 固定 , 活动度大易引起肠套叠 ; ③病毒感染或其他原 因引起 出现病情变化 , 如呕吐 、 腹泻 、 血便 等 , 应仔细全 面进行体
小儿肠套叠临床治疗方法效果分析
小儿肠套叠临床治疗方法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对小儿肠套叠临床治疗方法效果分析和探讨。
方法:选择我院在2009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50例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照治疗方式将这些患儿划分为三组:灌肠治疗组50例,手术复位治疗组50例以及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50例,对三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在经过精心的治疗之后,手术复位治疗组患儿共计达到了96%的总有效率,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达到了94%的总有效率,灌肠治疗组共计达到了76%的总有效率,相对于灌肠治疗组而言,手术复位治疗组以及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明显要高(P<0.05),手术复位治疗组以及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在对肠套叠症进行治疗的时候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不仅能够将治疗时间缩短,同时还可以使患儿的治疗效果得以有效改善,采用手术复位术以及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具有较小的差异。
【关键词】手术治疗;肠套叠;肠切除【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182-02大量的研究表明,4到11个月的新生儿是肠套叠症最为多见的发病群体,灌肠治疗是治疗肠套叠最为常见的传统治疗方法,然而其治疗效果却并不理想。
在医学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在对肠套结进行治疗的时候广泛地采用到了手术治疗的方式,而且手术治疗的方式还受到了临床上的普遍认可[1]。
为了对小儿肠套叠临床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选择我院在2009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50例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09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50例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照治疗方式将这些患儿划分为三组:灌肠治疗组50例,手术复位治疗组50例以及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50例,对三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
小儿肠套叠8例误诊分析
误 诊 为 上 感 ( 肠 型 )例 , 性 胃肠 炎 2 , 胃 3 急 例 急性 细 菌 性 痢 疾 者 1 , 天 性 巨结 肠 1 , 痉 挛 l 。 例 先 例 肠 例 2 典 型病 例 例 1 男 ,4 月 , 呕 吐 、 泻 ( 样 便 ) 烦 躁 哭 闹6 就 诊 。 , 6" 因 腹 水 伴 h 查 体 : 3 .℃, 部充血 、 肿 , 肺正常 , T 82 咽 红 双 腹部 不 胀 , 按 , 触 及 拒 未 明 显 包块 。 步诊 断 : 感( 肠 型 )给 予 抗 病 毒 、 炎 、 液 及对 初 上 胃 。 抗 补 症 治 疗 。4 后 仍 未缓 解 , 排 便 , 部 彩 超 提 示 “ 套 叠 ” 立 即 转 2h 不 腹 肠 。 入综 合 医 院 , 予空 气 灌 肠 后 肠管 复 位 。 , , 岁 , 腹痛 、 泻 例2 男 4 因 腹 4 就 诊 , 样 便 , 呕 吐 。 体 : 3 .℃ , 神 可 , h 水 无 查 T 84 精 咽部 无充 血 , 心
肠 套叠 是 小 儿 最 常 见的 急腹 症 , 期 症状 不典 型 , 床 较 易 误 早 临 诊 、 诊 而延误治疗 。 少肠 套叠都是先内科治疗 , 情无缓解 , 漏 不 病
继 而 出 现 肠 套 叠 的 典 型 症 状 , 得 以 确 诊 。 期 肠 套 叠 多 数 可 经 才 早
炎 治 疗 , 未 考 虑 到 这 些 因 素 可 引起 肠 蠕 动 紊 乱 而 致 肠 套 叠 。 而 小 儿 肠 套 叠 除 与 婴 儿 时 期 回 盲 部 系 膜过 长 、 弛 或 缺 乏 固定 致 回盲 松 部 的 游 离 度过 大 有 关 以 外 , 些 诱 发 因素 可 导 致 肠 蠕 动 的 节 律 性 某 发生 紊 乱 而诱 发肠 套 叠 , 如饮 食 改 变 、 食 刺激 、 境 、 辅 环 气温 变 化 、 肠 管 本 身 炎 症 、 毒 感 染 等 , 大 多 数病 例 不 能 发 现 明 确 的 诱 因 【 。 病 但 2 1 也 有 文献 报 道 , 幼 儿 肠套 叠继 发 于 腹 泻 者可 达 6 .%[ 现 研 究 婴 9 6 。 已证 实小 儿 原 发 性 肠 套 叠 的 发 生 与 病 毒 感染 有 关 。 3 14 缺 乏 全 面细 致 的 查 体 及 相 应 的辅 助检 查 由于 小 儿 . . 不能配合 , 门诊 医生 仅 按 家 属 主诉 症 状 简单 查 体 而 未 进 行 全 面 体 检 , 主 诉 发 热 、 心 、 吐 , 检 查 咽部 及 肺 部 而 忽 视 了腹 部 查 如 恶 呕 仅
婴幼儿肠套叠36例临床分析
3 讨 论
肠套叠是婴幼 儿 时期 的一 种特 有病 , 情 发展 快 , 病 如
不能及时准确诊 断 和治疗 , 严重 者将 引起 肠 壁缺 血坏 死 、 急性腹膜 炎 , 感染性休 克和失 m性休 克而危 及生命 。因此 早期诊 断和治疗 尤其 重要 。体 会如 一 ( ) 于有 典型 阵 F: 1 对
第2卷 第1期 1 2
航 空 航 天 医 药
21年1月 0 0 2
24 37
婴幼 儿 肠 套 叠 3 6例 临 床 分 析
李 统 虎
( 苏省 沐 阳 县 中 医 院 , 苏 江 江 肠 套叠 是 婴 幼儿 时期 的一 种 特 有 病 , 着 年 龄 的 增 长 随 发 病 率 逐 渐 降 低 。多 发 于 2周 岁 以下 婴 幼 儿 , 其 是 4~ 尤 l 的 婴 儿 最 多 见 。病 因与 肥 胖 、 食 改 变 、 毒感 染 、 0月 饮 病 肿 沭阳 230 ) 2 6 0
发性 哭 闹 不安 、 血便 , 部 包 块 的 患 儿 , 及 早 行 空 气 灌 肠 腹 应 复位 , 功 率 高 ; 2 查 体 应 全 面 认 真 仔 细 , 查 体 不 配 合 成 () 对 的可 疑 病 例 , 以给 与 适 量 镇 静 剂 , 患 儿 入 睡 后 再 检 查 , 可 待
空 气 灌 肠 复 位 是 肠 套 叠 早 期 治 疗 的一 个 重 要 方 法 , 其 简单 、 速 、 全 , 快 安 复位 率 达 9 % 以 上 。 缺 点 : 1 复位 得 常 0 () 见并发症为肠 穿孔 , 此 复位 压力 一般 为 6 因 O~8 H , 0mm g 为 防 止 肠 穿 孑 不 能 单 纯 提 高 压 力 实 现 复 位 , 般 不 超 过 L 一 10mm g ( ) 位 时 间 过 长 亦 有 辐 射 影 响 , 现 气 柱 前 0 H 。2 复 发 端 软组 织 影 后 , 以 间 歇 性 透 视 观 察 , 少 x 线 的 辐 射 。 可 减 优 点 :1 经 济 、 全 、 便 , 其 对 于 患 儿 内 环 境 影 响 小 , () 安 简 尤
儿内科疾病并发肠套叠临床分析
儿内科疾病并发肠套叠临床分析目的分析儿内科疾病并发肠套叠的原因。
方法对本院治疗的由小儿内科疾病并发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14例患儿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成功,2例复位失败者经外科手术治愈。
结论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导致医源性肠套叠的发生。
减轻药物不良反应,避免并发肠套叠的根本方法在于解除胃肠道痉挛。
标签: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医源性肠套叠;胃肠道痉挛肠套叠是由于部分肠管及附着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而形成,以急性肠梗阻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率居小儿肠梗阻之首。
小儿肠套叠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的原发性肠套叠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非常高,大多数可以避免手术治疗。
但有一部分小儿肠套叠是由内科疾病并发而来,由于有原发病症状掩盖,肠套叠的表现常常被忽视,容易导致误诊,从而失去最佳治疗时机,被迫采取手术治疗,甚至会因绞窄性肠梗阻而致命,不但增加了患儿痛苦,而且极易引起医疗纠纷。
本院近年来共治疗由小儿内科疾病并发的肠套叠患者16例,现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患儿中,男11例,女5例,全部患者均经腹部彩超及X线检查确诊,都有胃潴留和腹胀症状。
年龄5个月~4岁,平均1.8岁;其中3岁1例(6.25%);发生肠套叠时间:入院≤ 1 d 2例(12.50%),2~3 d 8例(50.00%),4~5 d 6例(37.50%)。
原发疾病:过敏性紫癜4例(25.00%),大叶性肺炎1例(6.25%),支原体肺炎2例(12.50%),胸膜炎1例(6.25%),轮状病毒肠炎5例(31.25%),感染性腹泻病3例(18.75%)。
1.2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中,4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均伴有腹痛;3例伴呕吐,并发肠套叠时腹痛明显加重,均出现呕吐;8例腹泻患儿(含轮状病毒肠炎及感染性腹泻病)均伴有呕吐及哭闹,并发肠套叠时7例阵发性哭闹突然加重,大便明显减少;1例表现为精神萎靡,大便带少量血丝;3例肺部感染病例及1例胸膜炎病例均无呕吐、腹痛症状,在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3例红霉素,1例阿奇霉素)治疗后出现呕吐、腹痛癥状,并发肠套叠时腹痛明显加重,伴面色苍白,无血便。
小儿多发性肠套叠临床分析
[ 4 ] 袁 晓宇 , 沈雁 波. 急性磷化 铝 中毒 3 2 例 临床分析 [ J ] . 南通大学学 报 ( 医学版 ) , 2 0 0 8 , 2 8 ( 6 ) : 4 7 7 .
[ 5 】 付应云磁 化铝 中毒 6 例分析阴. 广东 医学 , 1 9 9 5 , 1 6 ( 1 ) : 2 1 — 2 2 .
【 摘要 】目的 分析 小儿 多发性肠套 叠的临床表现及诊 断
方法。方法 对2 0 1 1年 1月一 2 0 1 3年 1 2月期 间 我 院收 治 的
有统计学意义 ( 2 = 5 . 3 3 , P < O . 0 5 o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9 —1 9 )
d ' , J L 多发 性 肠 套 叠 临床 分 析
王宏 权
( 新密市 中医院, 河南 新密 4 5 2 3 7 0 )
本组 4 8例患儿 中, 以空气 灌肠法治疗 患儿共 3 0例 , 成功 率为 1 0 0 %; 以手术 法治疗患儿 l 8例 , 成功率为 1 0 0 %。 此外 , 我院于患者 出院 1 年 内对 患儿进行随访 , 3 O例 空气 灌肠治疗 法患儿中 , 未 出现疾病复发情 况 ; 1 8例手术治疗 患儿 中, 复发 3例 , 复发率为 l 6 . 6 7 %, 后经 空气灌肠法进行 治疗 , 患 儿痊愈 , 未出现复发情况 。两种治疗方法 的复发率对 比差 异具
肠套叠是 2岁以下婴幼儿 中较为常见 的一类外科疾病 , 其
主要临床表现 为婴幼儿哭 闹强烈 、 血便 、 呕 吐及 腹部包块 等【 l 1 。 由于患儿年龄 较小 , 对疾病无基 本 的表述 能力 , 且在诊 断时易 哭闹多动 , 因此诊断上 困难较大。临床上常 以空气灌肠 、 超声及
小儿肠套叠50例临床分析
小儿肠套叠50例临床分析
小儿肠套叠是指小儿肠道中其中一段肠管向腹腔内或肠腔内部分或全
部滑入,与其相邻的另一段肠管相套叠的一种急腹症。
小儿肠套叠发病急、病因多不明确,但一般认为与肠道激素异常分泌,肠道神经功能紊乱及肠
道蠕动活动障碍有关,严重者需及时手术治疗。
本文共临床分析了50例小儿肠套叠的病例,总结如下。
1.发病特点
小儿肠套叠多见于1岁到3岁的婴幼儿,男孩多见。
常发生在进食后
1至2小时内,起病急、病情迅速发展。
患儿出现剧烈的绞痛性腹痛,可
伴随呕吐,呕吐物为胃液、黄绿色胆汁样液体,呕吐后腹痛可缓解。
腹痛
发作时,患儿常表现为面色苍白、焦虑不安,可出现冷汗、四肢发绀等症状。
腹部触诊可发现肠型套叠肿块,有患儿伸直腿丝瓜样取髓状体征。
2.临床表现
-早期:腹痛呕吐,可有便秘或腹泻,但大便一般无特别异常。
-中期:腹痛剧烈,频繁呕吐,腹部肿块明显,肛门括约肌松弛,常
有便血。
-晚期:腹痛减轻,呕吐停止,血压下降,四肢苍白,脉搏快而弱,
多数有腹腔感染。
3.诊断
-影像检查:腹部X线平片可发现肠腔内积液气体,套入肠管的迹象。
-B超检查:可显示套叠位置和套叠肠段的状态。
-腹部触诊:能感觉到肠型套叠肿块。
4.治疗
-手术解套:通过肠镜、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将套入肠管的部分解开。
-切除套入部分:如果套入的肠管坏死或其他原因无法恢复正常,需切除套入部分。
5.预防
总之,对于小儿肠套叠,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同时,预防措施的宣传和教育也有助于减少小儿肠套叠的发生。
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
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急腹症,特别是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
它的发生率估计在1/200至1/1000之间,而在6个月到1岁婴儿中为1/150至1/600。
小儿肠套叠是指在肠腔内形成的肠壁的套叠,导致其中一段肠管向另一段从胃顶端穿过,从而发生肠套叠。
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就可能会导致肠道梗阻、坏死以及穿孔。
目前,小儿肠套叠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方法,虽然手术常常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它的手术费用高昂,并且在诊断时病情已经是进展了很多,这也就导致了它的的死亡率比较高,大约是3%-10%。
出现此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目前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不完善,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
因此,许多学者通过对小儿肠套叠的研究探究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其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治疗的选择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对于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表现。
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比较常见的包括腹泻、呕吐、腹痛以及便血等。
这些表现在婴幼儿中尤其突出,并且在不同的时间和病情中表现的特征可能不尽相同。
因此,医生在研究小儿肠套叠时,需要对这些临床表现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释,以便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其次是影像学检查的作用。
目前,影像学检查的主要方法是经肛门直肠造影法、腹部X线和超声波检查等。
这些方法都能够帮助医生对小儿肠套叠进行初步的诊断,并提供有关病情的更多信息。
接下来,医生还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比如保守治疗或手术等。
最后是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
目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是指通过药物控制或其它非手术方法来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病情,例如反复进行肠减压、静脉注射等方式。
而手术治疗则是指通过手术的方式将肠套叠的部位解除,恢复肠道正常的蠕动。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并且是否选择采用哪种方法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医生的专业经验来判断。
小儿肠套叠的护理实践和案例分析
例分析
目录 引言 护理实践 案例分析
引言
引言
小儿肠套叠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 及时干预和护理。 本次PPT将介绍小儿肠套叠的护理 实践和案例分析。
护理实践
护理实践
早期识别和评估: - 了解小儿肠套叠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 - 监测儿童腹痛、呕吐、便血等症状
。 - 进行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密切观察。
案例分析
案例二: - 患儿:女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岁。 - 主诉:剧烈腹痛、呕吐。 - 诊断:小儿肠套叠。 - 护理措施:紧急送往急诊科,进行
手术治疗,术后给予适当镇痛和抗生素 治疗。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护理实践
紧急处理: - 尽快将患儿送往急诊科。 - 维持患儿生命体征稳定。 - 快速进行血液检查和影像
学检查。
护理实践
手术治疗和术后护理: - 手术治疗是小儿肠套叠的主要治疗
方式。 - 术后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和病情
变化。 - 给予患儿适当的镇痛和抗生素治疗
。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一: - 患儿:男性,2岁。 - 主诉:腹痛、呕吐、便血。 - 诊断:小儿肠套叠。 - 护理措施:及时送往急诊科,
小儿多发性肠套叠临床分析
小儿多发性肠套叠临床分析肠套叠是小儿常见但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的疾病,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病因、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小儿多发性肠套叠的临床特征。
一、病因小儿多发性肠套叠是指肠道内相对滑动的一部分肠管嵌入另一部分肠管内,引起肠腔阻塞的病理现象。
其病因复杂,包括肠道畸形、肠道肿瘤、外力导致的肠扭转等。
此外,感染和肠道功能障碍也可能导致肠套叠的发生。
二、临床症状小儿多发性肠套叠的临床表现多样,因为套叠的部位和程度可能不同。
常见的症状包括:1. 腹痛和呕吐:腹痛多为阵发性,剧烈的腹痛使患儿痛苦不堪,常伴随呕吐。
2. 血便:套叠引起肠道供血不足,可能导致便血或黑便。
3. 腹部触及包块:一些套叠可能形成明显的包块,可在腹部触及。
4. 肠梗阻症状:套叠严重时,可能出现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大便停止等肠梗阻的表现。
三、诊断小儿多发性肠套叠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来确定。
1. 临床表现:医生应仔细询问患儿的病史,了解病程和症状,进行腹部体格检查和触诊。
2. 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X线、超声检查、CT或MRI等,可帮助确定套叠的位置和程度。
3. 确认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医生可作出小儿多发性肠套叠的诊断。
四、治疗小儿多发性肠套叠的治疗要及时有效,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恢复肠道功能。
1. 保守治疗:对于早期套叠症状轻微的患儿,可尝试非手术治疗,如气囊复位、灌肠等。
2.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或存在并发症的患儿,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手术方式可能包括切除套叠肠段、复位术和套叠环切除等。
3. 术后护理:手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和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适当的护理。
五、预后小儿多发性肠套叠的预后与病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
早期确诊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的预后。
然而,如果延误治疗或病情严重,可能会导致肠道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
六、结语小儿多发性肠套叠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的肠道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小儿肠套叠50例临床分析
小儿肠套叠50例临床分析急性肠套叠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的小儿肠梗阻第一位的疾病。
不少肠套叠都是先在儿内科住院、治疗,病情无缓解,继而出现肠套叠的典型症状,请外科会诊才转科治疗。
如何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不但需要儿科临床医生熟悉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还需要儿科临床医生了解肠套叠的病因,如此才能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现将我院2003~2008诊治的50例肠套叠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50例病例,男性41例(82%),女性9例(18%);年龄2个月~3岁,其中2个月~1岁占39例(78%)。
12~18个月6例(12%),18个月以上5例(10%),最大者3岁,最小者2月。
临床表现①50例均有阵发性哭闹,伴有胃纳差、呕吐、排血便(4例无排血便,但直肠指检手套有鲜红粘液血迹粘附),3例年龄偏大小儿自诉阵发性腹痛。
②发病前19例有上呼吸道感染,10例有感染腹泻。
③35例于脐右上方腹部触及包块,2例于脐左上方腹部触及包块,均呈腊肠状,表面光滑,稍可推动,稍压痛,右下腹空虚感,39例肠明音亢进,4例肠鸣音弱。
辅助检查①空气灌肠造影:均可见空气在结肠受阻,阻端呈“杯口状”。
②腹部B超:可见肠道环行多层套叠影。
声像是高低回声相间的包块,纵向呈“套间形”、“腊肠型”,横向呈“同心圆”或“靶环征”。
治疗方法与结果对一般情况良好、无发热、脱水、腹胀的患儿均采用?线下低压~空气灌肠或B超下温盐水灌肠整复,其中?线下空气灌肠整复35例,成功30例(%);B超下温盐水灌肠整复15例,成功10例(%);失败10例于外科手术治疗。
本组肠套叠类型以回结型最多39例(78%),回回结型10例(20%)。
其中2例半年内反复套叠3次,均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
2讨论小儿急性原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但近来不少学者纷纷发表文章,认为小儿原发性肠套叠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1、2],从本组病例资料分析,大部分患儿发生肠套叠前都有先驱症状如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腹泻等。
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7月共诊治小儿肠套叠82例,其中69例在门诊成功灌肠复位,有13例手术治疗。
现将这些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2例中男42例,女40岁。
3个月~1岁52例,1~2岁12例,2~3岁9例,3~5岁8例,7岁1例。
年龄最小者为102天患儿,年龄最大者为7岁患儿。
1.2临床表现1.2.1症状(1)腹痛或腹部不适感:此症状在年龄较小患儿多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呻吟、屈腿,其中有10例患儿就诊时表现为数神萎靡、嗜睡而无上述表现,而此类患儿多伴有严重的腹泻病史。
(2)恶心、呕吐:82例皆出现恶心及/或呕吐症状,多在腹痛发作后出现,进食后呕吐症状多更明显。
(3)血便:表现为红色果酱样便或血水样便,14例,占17%,其中能自行排血便者9例,占11%,直肠指检带出血便者5例,占6%,另外有22例在行大便常规检查后示红细胞++~++++/HP。
(4)其它表现如发热、脱水、精神不振可随伴发病的不同而可有可无。
曾有文献报道少数肠套叠病例以嗜睡、惊厥为早期表现[1]。
1.2.2体格检查查体可触及腹部肿物,多呈腊肠样,且光滑有弹性,部分患儿右下腹空虚感比较明显,且在触诊时伴有明显的屈腿样动作,但多因查体时患儿不合作而影响肿物触及率,同时亦因辅助检查的开展而对此项查体技能有所忽视。
腹部压痛部位多在右上腹和脐周为主,一般无反跳痛,肠鸣音表现为活跃、亢进,但少数病例肠鸣音无上述表现。
1.3辅助检查1.3.1大便常规共检查1 / 336例,红细胞++~++++/HP,少数白细胞+~++/HP。
1.3.2影像学检查有68例应用彩超检查即发现典型影像学改变,其余14例在腹部X 线透视检查下发现典型影像学改变。
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研究与分析
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研究与分析【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儿童小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提高儿童小肠套叠诊治水平。
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收治的60例小肠套叠患儿按照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分为两组,A组(非手术)、B组(手术);对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和超声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
结果60例小肠套叠病例中,非手术在治疗45例,手术治疗15例、非手术组所有患儿均为一过性肠套叠。
平均复位时间为25~79 min,手术组患儿为原发性的8例、小肠息肉4例、腺瘤性息肉1例、小肠畸形1例、美克尔憩室1例。
两组患儿超声下套入的小肠长度及直径较比较(t=5.22、5.6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小肠套叠时间不超过70 min,无机械形性肠梗阻可自行复位,超声检查小肠套叠长度大于5cm和或套叠直径>2.5cm时,考虑手术治疗。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研究;分析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性腹痛性疾病,是引起患者肠梗阻的危险因素之一[1]。
由于患儿患病的年龄因素,其症状往往被哭闹所掩盖,给诊断治疗带来麻烦[2]。
随着超声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诊断儿童肠套叠的准确率已经非常高,成为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及手段[3]。
但是一旦诊断明确后,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尚无明确意见及指标,保守治疗会给患儿带来延误治疗而导致肠坏死,危及患儿生命,手术治疗同样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增加患儿痛苦[4]。
因此找寻一种合理的数据及方法避免患儿不必要的风险成为广大医生研究课题。
本研究对入组患儿临床资料和超声影像资料等进行归纳对比分析重点解决手术适应症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总结分析本院儿科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小肠套叠患儿60例按照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分为A组45例(非手术治疗)、B 组15例(手术治疗);年龄1~4岁,平均3.2岁,体重10-20 kg,平均14.1 kg,其中男46例、女14例,空肠套入空肠型10例、回肠套入回肠型20例、空肠套入回肠型20例、回盲型5例、回结型5例;全部病历资料、超声影像资料完整),排除其他因素所致的急性腹痛患儿及病例资料和超声影像资料不完整的病历,所有患儿均为首次发病,均在1小时内入院就诊。
68例小儿肠套叠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体会
68例小儿肠套叠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体会《例小儿肠套叠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体会》,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慢性疾病,它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治疗它也非常困难,而且治疗机会可能受到明显的限制。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例小儿肠套叠的认识也不断深入,治疗方法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本文将围绕“例小儿肠套叠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体会”的主题,探讨其临床表现以及有效手术治疗的经验总结。
一、例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表现例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可划分为外症状和内症状两个部分:1、外症状:多见于患儿表现为腹痛,腹部舒展及叩击痛,可伴发发热,但温度不高。
如果膈肌受压,患儿可表现为呼吸困难、低分被及血红蛋白降低、精神恶劣等。
若极端情况,可伴发恶心、呕吐等。
2、内症状:常临床表现为迟发性贫血、抗性抗体阳性、便血、黑便等,此外患儿还可出现细菌培养阳性、脓清液等症状,更有部分患儿会出现营养状况恶化,有条件的还可表现为营养不良症。
二、例小儿肠套叠的有效治疗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肠道细菌代谢产物调节剂、抗凝血药物、免疫抑制剂等,是调整免疫功能、抑制肠内致病菌繁殖等常见病理过程的综合治疗。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例小儿肠套叠病,主要是肠室清理,保留受损肠段,围绕腹部肠道本身的形态、功能和血液供应,并直视肠道操作,把病变组织去除,做到宽容切除,适当的止血。
三、总结例小儿肠套叠的治疗应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对免疫功能的反应、活检情况以及治疗效果,合理综合用药,给予及时性、有针对性和协调性的手术治疗。
此外,应在专业护士的指导下,加强患儿的日常护理,以免发生医疗意外。
结论例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表现特点复杂多变,治疗也非常复杂。
结合该病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治疗策略和方案,及时有效的治疗以及不断的持续的日常护理,才能够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作及推迟恶化,减少患儿及其家庭的痛苦,从而保障患儿的健康。
婴儿肠套叠的临床分析
婴儿肠套叠的临床分析
刘菊炎; 黎友典; 刘清安
【期刊名称】《《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年(卷),期】2006(003)008
【摘要】目的探讨婴儿肠套叠的病因和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80年2月~2005年11月间治疗的638例婴儿肠套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5月至1岁婴儿高发、回盲型多见,多数有回盲部游动性过大的解剖因素.阵发性哭闹、腹部肿块、血便、呕吐是主要症状.空气灌肠或钡灌肠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和非手术复位的手段;回盲部固定和区域性肠排列是手术治疗的要点.非手术治疗542例,手术治疗96例,死亡3例.结论重视病史的伞面采集,坚持正规的体查程序,恰当的辅助检查,把握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指征和要点,是成功诊治该病的关键.
【总页数】2页(P140-141)
【作者】刘菊炎; 黎友典; 刘清安
【作者单位】临澧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湖南临澧 415200;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3
【相关文献】
1.婴儿腹泻并发肠套叠87例临床分析 [J], 宋薇
2.婴儿复套型肠套叠临床分析 [J], 夏春咸
3.腹腔镜下婴儿肠套叠复位术20例手术配合临床分析 [J], 张敬丽
4.婴儿急性肠套叠50例临床分析 [J], 程玉芳
5.婴儿腹泻并发肠套叠87例临床分析 [J], 宋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肠套叠6例临床分析
【摘要】为探讨小儿肠套叠的类型,诊断,减少误诊,提高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小儿肠套叠6例的治疗经过。
首诊为急性细菌性菌痢3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肠套叠2例(33.3%)。
空气灌肠复位成功2例,失败而转手术4例。
本组肠套叠类型回—结肠型3例;回—回肠,结—结肠型各1例。
行手法复位4例中,复位后伴肠管坏死,行右半结肠切除,肠吻合1例,伴meckel憩室切除2例,伴回盲部修补1例。
小儿肠套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空气灌肠复位成功及手术治疗效果都非常重要。
直肠指诊检查,简单易行,对肠套叠诊断有特殊意义。
【关键词】肠套叠;小儿;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383-01
肠套叠是小儿常见急腹症之一,我院于2000年4月至2001年12月间收治小儿肠套叠6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本组6例,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10个月至10岁,12个月以内4例(66.7%),2岁1例(占16.7%),10岁1例(占16.7%)。
就诊季节4-9月4例(66.7%),11—12月2例(33.3%)。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以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血便和腹部包块等症状中的3项为主。
其中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2例(33.3%),发热,呕吐,血便4例(66.7%)。
首诊诊断为:急性细菌性菌痢3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肠套叠2例。
出现首发症状到就诊时间为24h至7天。
首诊后以肠套叠直接收住外科治疗2例,由其他科室转入外科治疗4例,其中儿科2例,传染科2例。
2 治疗与结果
本组6例均做低压(4.8—8.0kpa)空气灌肠复位,成功2例,失败而转手术治疗4例。
肠套叠的类型:回—结肠型4例,回—回肠,结—结肠型各1例。
行手法复位4例,复位后伴肠管坏死行右半结肠切除,肠吻合1例,伴meckel憩室切除2例,伴回盲部修补1例。
手术4例患儿术后未出现手术并发症,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21天。
3 讨论
肠套叠的病因至今不明确,小儿肠套叠为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
文献报告,约60%—65%的病例年龄低于1岁。
肠套叠终年可见,但以春末夏初发病率较高,这可能与腺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及肠道淋巴系统感染有关(1)。
在发病早期,尤其是血便,腹部包块两个主要症状不具备时,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当作消化不良或菌痢,肠炎,上呼吸道感染治疗。
本组6例中,其中3例首诊为急性细菌性痢疾,1例首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肠梗阻分别收住小儿科,传染科治疗。
由于婴幼儿反应性较低,当出现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腹部包块4大症状之2项者,应怀疑肠套叠的可能,除应认真,仔细地
检查患儿腹部情况外,肛门指诊对肠套叠诊断有特殊意义,并且简单易行。
本组仅有2例在首诊时做过直肠指诊,误诊的4例均未行直肠指诊,因此对疑诊患儿直肠指诊应列为常规。
对某些症状不典型而又怀疑为该病的患儿,应做低压空气灌肠协诊;但对怀疑肠坏死,腹胀严重或空气灌肠,钡剂灌肠失败者,应行剖腹探查。
值得注意的是,肠套叠的好发季节及症状可作为鉴别诊断参考,菌痢多好发于夏天,可出现高热,便血多为脓血,腹部无包块。
应注意有时腹痛反复发作,患儿可因疲惫无力再哭闹,甚至转为抑制状态,被误认为无腹痛。
x线透视下做空气或稀钡低压(4.8—8.0kpa)灌肠是一种简易和有效的肠套叠诊断和整复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 童尔昌,季海萍主编. 小儿腹部外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24-226.
[2] 喻德洪《现代肛肠外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年2月第一版 51~53页
[3] 黄乃健《中国肛肠病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年第一版 322~337页
[4] 李荣先,尚秀娟,张波,等.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36
例疗效观察.中国肛肠病杂志,2008,28(9):34-35.
[5] 周婷,陈维顺,罗虹雨,等. 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方法学探讨.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 3(13):1174-1175.
[6] 王浩.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78例疗效观察.中华医学研
究杂志,2007,7(9):8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