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详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详解

2.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复习
• 回答问题: • 1.秦朝治国理念是什么?“焚书坑儒”的实
质是什么? • 2.汉初治国理念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那样
的理念? • 3.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当
时国家面临哪些问题?
焚了哪些书,又保留了哪些?手段如何?
鲁壁 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据说是秦朝时孔子第
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
一、秦汉时期治国理论:

Hale Waihona Puke 汉初汉武帝时重法轻儒 道家“无为”思 (焚书坑儒)想
2、汉初的“无为”
汉 初
战争 破坏
“无为”
与 民 宽松
形 势
社会 凋弊
黄老之学 (道家)
休 息
面汉对兴汉,初接秦如之此敝形,势诸侯,并如起果,民你失是作刘业邦而大,
——顾颉刚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
、 政治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教育 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从
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2、汉 代 教 育 状 况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附会当时 政治,写了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 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大臣。文章上奏前,被告 发。武帝召集大臣进行讨论。董仲舒的建议引起了许 多重臣的愤怒,建议把他定为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 他。——《文化发展历程》(岳麓版)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 加强皇帝的权威,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上; 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 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上述三幅图片说明了什么现象?
面临问题
解决之道 ▲加强中央 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 兼并 ▲缓和阶级 矛盾,制 定规范限 制人民
董仲舒 的学说
◇“春秋大一 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思想 上的统一
◇“君权神授”“天 人合一””天人感 应” ◇限田、薄敛、省役 ◇制定道德标准“三 纲五常”
▼边境不宁 ▼诸侯王势 力割据势 力威胁中 央集权 ▼土地兼并 严重 ▼阶级矛盾 尖锐
3、独尊儒术的影响
(1)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练一练
1、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 “大一统”二者关系时,下面四人的结论 比较正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 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B、表现
① 减轻田租 ② 释放奴婢为庶人 ③ 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一定赋税和徭役
C、影响
① ② 恢复和增强了汉朝的经济实力 安定了人民生活,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一、从“无为”到“有为”
2、“有为” 思想提出的背景: (1)西汉存在的社会危机
① 边境不宁(匈奴)
② 诸侯国势力膨胀
威胁国家统一 和中央集权 威胁君权和中央集权 阶级矛盾尖锐
——加强君权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
(1) 历史地位: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 (2) 思想特点: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法家的思想
(3) 历史贡献:
① 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② 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之一。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阅读思考
1,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 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 儒术"的建议并实施? 儒术"的建议并实施? 2,他又是怎样具体实施的? 他又是怎样具体实施的? 3,有何影响? 有何影响?
三,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时) 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时)
1.起用很多儒家参政, 1.起用很多儒家参政,儒学成为政府选官 起用很多儒家参政 的标准——儒学大兴 2.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教科书 兴办太学, 兴办太学,由儒家负责教授 各郡县设立学校, 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开始在民间独尊 此后,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 的正统思想, 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思想. 流思想.
C
6.关于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6.关于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关于太学的表述 A.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而兴办 A.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而兴办 B.学习内容为儒学五经 B.学习内容为儒学五经 C.为贵族官僚所垄断 C.为贵族官僚所垄断 D.使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D.使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C
百家争鸣" 独尊儒术" 7.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 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思想的贯彻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 ②④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1.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 春秋大一统 术" "天人合一", "天人感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应" "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董仲舒将新儒学体系的理论来源是什 董仲舒将新儒学体系的理论来源是什 么? 董仲舒将道家 法家, 董仲舒将道家 ,法家, 阴阳五行家 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 儒家思想中 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 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第二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第二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史记·曹相国世家》中记载,惠帝时,曹参为相,更不求有为,无所事事。

朝廷大臣及地方官吏有事禀报,他一律“饮以醇酒”,直到其“醉后而去,终莫得开说”,如此“以为常”。

这反映了汉初曹参接受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2、下图是汉武帝问策贤良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的场景,,他提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进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A、遏制学术自由B、加强中央集权C、提高儒学地位D、统一思想文化3、汉武帝是董仲舒发挥了儒学,提出了“大一统”思想。

后来唐人颜师古曾解释说:“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

”由此可见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吸取了A、孔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D、墨子的思想4、中国古代君主有颁布《罪己诏》的传统。

其内容一般是君主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

唐德宗颁布《罪己大赦诏》曰:“天谴于上而朕不语,人怨于下而朕不知。

”与上述思想有关的人物是A、老子B、庄子C、韩非子D、董仲舒5、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主张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认为人性本善,君权神授6、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

”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应指A、民贵君轻B、天人感应C、三纲五常D、和谐中庸7、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十年要人民只读一种书。

”汉武帝为使人民“只读一种书”采取的具体措施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设立太学,以儒为教C、鼓励学习,游而入仕D、注重孝廉,察举征召8、“汉武帝时,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 “正法度之宜”。 ——《汉书· 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 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答案】 (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 系。(2分)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2分)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 素中发展和丰富。(2分)
【高考链接· 典题8】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 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深察名 号》)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答案】B
【高考链接· 典题9】 下图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 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高考链接· 典题6】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 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 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 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 位显著提高
【答案】D
【高考链接· 典题7】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 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答案】A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 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 “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 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 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 《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 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 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 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 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第2课 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 成真理而独尊。( 民间学派 正统、主流文化)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 理想化 宗教化)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 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理想化 政治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 被当作“圣经”。
◆特点: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神学倾向。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巩固了政治统一,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大一统”与 “神话皇权”);
促进传统主流文化的进步,推动了儒 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文化专制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积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极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评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价 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消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 极 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 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土地兼并剧烈 匈奴为患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可能性)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 地兼并、匈奴为患等问题。 (必要性) ③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 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目 的)
(2)方法: 推荐——策问(成 为定制) “贤良对策”。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 “初令郡国举孝(孝子)、廉(廉吏) 各一人”(《汉书· 武帝纪》)。
4、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
先秦儒学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与统治者关系 学派地位 思想内容 发展趋势 仁 儒家 批判时政 诸子学派之一 谈论现实问题 充实发展,追 求真理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糅合道家、阴阳五行、法家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
【学思之窗】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
为什么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 ①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是因为董仲舒提倡的“春秋大一统”“君权神 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符合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 都是他吸取的方向。 • ③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 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结束语
•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 经济的反映。 • 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 经济、政治环境)时,便容易被统治 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 政治乃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
3.评价 ⑴积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 确立儒家独尊地位。 ⑵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 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学习延伸】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
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 答案要点提示: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 •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 • 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 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 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 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 • 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第 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的史实。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遭到打击 →汉初,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战国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按照邹衍的学说,每个朝代必须与五德之一相连,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
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
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2、过程与方法: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汉初:
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战国后期,xx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xx初年,逐渐复苏。
讲授新课: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备课资料1】“无为而治”
无为:
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
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出处:
《论语•xx》: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 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 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 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 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 食货志》
根据材料分析汉初的经济状况如何? 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什么治国政策?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 兼并 ▲缓和矛盾 制定规范 限制人民
▼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 ★民族矛盾阶
级矛盾
2、特点:
①外儒内法,剂之以道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本质) ③唯心主义,神学倾向
太学怎样体现“尊儒”?
• 太学里教什么内容?
• 太学旨在培养什么人才? • 太学对人才是否有吸引力?为什么?
教育+选官
正确,因为他们这样做的目 的都是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 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 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 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 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 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 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 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秦始皇
政策 不 同 点 原因 打击
汉武帝
尊崇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 秦统治受儒士攻击 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低潮 正统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 谊也。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 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 异者大乱。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 意也。 王道以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
古代的太学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 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 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 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 议 ,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 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 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 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 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 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 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 正规大学。

第2 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 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天人感应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3)“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指导思想 黄老之学
• “黄”:黄帝的学 说,修身,养生。
• “老”:老子的学 说,治国,无为。
西汉初期休养生 息的具体措施
轻徭薄赋
汉高祖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时 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 居于支配地位。
2.从“无为”到“有为”
原因:
A.儒学内部的改造 B.统治集团的斗争
A
C.社会环境的变化
D.其它学说的衰落
5.“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
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深察名
号》)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2)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新儒学被独尊。 (2)先秦儒学关注现实问题,而新儒学的神学 色彩浓厚。 (3)先秦儒学与入仕不挂钩,而新儒学则“学而 优则仕”。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的新儒学则 长期被当作“圣经”。
①改造后的新儒学符合中央集权和强化君权的要 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第二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第二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董仲舒《春秋繁露》 董仲舒《春秋繁露》 董仲舒
材料三: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材料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 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 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 伤败乃至。 伤败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 《汉书 董仲舒传 董仲舒传》 材料四: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 材料四: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思想: 思想 政治: 政治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儒者参政
教育: 兴办太学, 教育 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教育状况 :
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并有专事研究、 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并有专事研究、 传播儒经的教官“博士” 传播儒经的教官“博士”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兴办太学 ---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制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制度, 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制度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 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 鼓励私家儒学教育 ---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社会基础 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社会基础
——《汉书•董仲舒传》 《汉书 董仲舒传》 董仲舒传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 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 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 汉武 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 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书·董仲舒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少并非仅仅 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董仲舒要“罢黜”的不过 是那些新来对策得专治杂学的人,并非禁绝儒家 以外的各家;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 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不是禁 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读书人若要研究,尽 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如此而已。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儒学成为正统
新儒学 在西汉
重视 推崇
发展成为 正统思想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 汉初的“无为而治” ➢ 2. 转向有为及其原因➢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 “大一统”的思想➢——中央集权 2. 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加强君权 3. 三纲五常➢——为人处事标准
3、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 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参考答案:
有道理。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 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 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 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爲先言“王”而後 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 一統也。
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董仲舒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简)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简)
• 太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 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 正规大学。
从隋朝起政府设国子监。国子监有国子学、 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 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 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 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
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
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
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
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汉书·董仲舒传》
小拓展
• 阴阳五行学说
•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 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 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火生土,土生金。
为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阅读下列两段材料
•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 时变异也……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 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 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 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 非今者族。 ——《史记。李斯列传》
• 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 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所以,他在统 治过程中,既“独尊儒术”,有杂糅其他 学派的思想。
三、“独尊儒术”提出的影响 ——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划) (1)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事 (3)教育上: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 统,让天下文士研习儒家经典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 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 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 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 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 (陆贾): “居马上得之,宁可 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 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 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 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 ——《史记·陆贾列传》
(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
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
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
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一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国库充实,人民富足。
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形势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 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
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
——《汉书·董仲舒传》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政治)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
6/21/2024
1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政治上:
①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 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君权、防止暴政
思想文化上: ③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 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④推动了汉代的教育发展 ⑤抑制了其他学说的发展,不利于思想文化 的多样化发展;助长迷信色彩,为了维护专 制统治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回首历史,珍视传统 古为今用,发展创新 积极无为,辩证取舍 大爱无疆,博爱和谐
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智慧,更应成为我们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当堂检测
• 董仲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有哪些? 措施:1、政治方面:起用儒学家参加国家大政,用儒家学说选拔 人才。 2、教育方面:将儒家思想写入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地方学校,传 播儒家思想。 3、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4)汉武帝为什么要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 原因:1、政治上: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 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2、思想上: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 的思想(根本原因)。 3、经济上: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思想统一奠定了 物质基础。
同学们:
请准备好课本、导学案、 笔,还有你的激情!
韩非 商鞅 【疑问】秦二世而亡,接秦之弊,汉又将采用何种思想加强统治呢?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儒学能在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 “新儒学”的内容。 【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分析。
问题2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是什么?有何特点? 内容:(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 ”和“天人感应”学说。 (3)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并大 力提倡孝道。 特点:外儒内法,思想专制,又带有神学倾向。

秋:应运而生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国:蔚然大宗 朝: 遭到打击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合作探究】[探究1]:汉代新儒学是如何对先秦儒学继承与发展的?继承: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

发展:1、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深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2、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新儒学的根本目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探究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儒学材料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中央集权寻找意识形态的支撑。

运用政权力量控制意识形态,其实是法家的发明……秦始皇根据他们的理论,用“焚书坑儒”的手段控制意识形态,并不成功。

汉武帝用功名利禄来引诱士人----只有精通儒家经学才可以进入仕途,把士人的聪明才智束缚于儒家经学之中,而无暇旁骛,终于达到了目的。

他的这套衣钵,为后来很多治国者所继承.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

”材料三天地之物,其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乃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

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

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

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积极: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消极: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随堂练习】1、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A、人定胜天B、无为而治C、君权神授D、仁政思想2、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C、性善论D、大一统3、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的形成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4.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社会稳定
3.生活改善
王国问题——放纵、姑息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汉武帝时积极有为的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集思广益:“有为”靠哪家?
诸子百家中哪一政治学说或哪一派的治国思想适应汉 武帝的统治需要?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 ①法家: ②易导致暴政
②墨家: 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③道家: 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④儒家: 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②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一
1/9/2018
“天人合一”
1.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和目的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核心: “天人感应”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 2.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三纲五常”
1/9/2018
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 人,本于天也。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 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 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 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 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 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 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 之副之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故曰:受 由天之号也,为人主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面临问题
▼边境不宁
解决之道
▲加强中央 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 兼并 ▲缓和阶级 矛盾,制 定规范限 制人民
董仲舒的学说
◇“春秋大一 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思想 上的统一 ◇“君权神授”“天 人合一””天人感 应” ◇限田、薄敛、省役 ◇制定道德标准“三 纲五常”
▼诸侯王势 力割据势 力威胁中 央集权
材料一
董仲舒“君权神授”思想
材料一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 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 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 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 而欲止其乱也。──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矢 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 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班固《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材料三 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起也 ,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其 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 ──班固《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2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外儒内法 文化专制
正统&主流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 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 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态度有何异同? 同: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实质:都是文化专制。影响 :都有利于国家统一但不利于学术 思想的自由发展。 异:政策:秦始皇排斥儒学,汉武 帝尊崇儒学。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 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 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 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 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18
焚书坑儒为正统
• 1.原因 •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
太学
汉代讲学画像砖(太学)
(1)政治上 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教育被儒家垄断 (2)教育上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2)兴办太学;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3)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A
汉朝初年发生了一次日食,汉文帝(汉武帝的 祖父)发布诏书,认为自己“不德”从而导 致“天示之灾”,希望天下臣民“举贤良 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纠正他的错误。 这说明汉统治者 A.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张 B.从儒家人士中选拔官员 C.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本 D.认为天象与统治密切相关
D
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A、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吸收各家思想,适应不同阶级的要求 D、汉武帝对先秦儒学的不满
3.新儒学特点
材料 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伦理道 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 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影响深远
(1)以传统儒学为核心,兼采众家思想 来源: (2)儒学神学化(带有唯心主义色彩) 形式: (3)儒学独尊,文化专制(实质) 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 、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 两大定律. 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 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限民名田
1/9/2018
材料一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 哀。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 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B
《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 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 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C
3.如何评价董的新儒学(独尊儒术)?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积 极 2.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 关键性作用。 3.有利于君主实行“仁政”,有利于社 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
消 极
1/9/2018
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2.唯心主义成分多和神学迷信色彩。
▼土地兼并 严重 ▼阶级矛盾 尖锐
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 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 ,以削弱相权(内外朝制度)。 经济: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征重税);实行货币官铸 、盐铁专卖、物价管理、重农抑商。 军事:成功反击匈奴。 对外: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 客观:由于长期战争,社会经 济 破坏严重 • 主观: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欲图长治久安 • 2.表现:奉行休养生息政策 • ——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士兵归家,授予田宅等
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治 思想,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
积极:
1.经济恢复
消极:
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中央软弱无力 边境不宁——和亲
“天人感应”
〔材料一〕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 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 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材料二〕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长之;父之 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 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由此观之 ,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夫孝者 ,天之经①也,此之谓也。 ─《春秋繁露·五行对》
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 统”二者关系时,下面四人的结论比较正 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 社会的统治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A
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 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是因为董 仲舒提出了( )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对道家、阴阳五 行家一些思想的糅合
1/9/2018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董仲舒《春秋繁露·尧舜汤武》 材料二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 ”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 ,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 忠信,敦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天之义,足以化也。“ 士”者,事也;民者,瞑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材料三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 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 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董仲舒生平 (前179 ---前104年)
三次应对,得到汉武帝赏识。著作: 《天人三策》、《春秋繁露》,创 立新儒学体系。
新儒学----糅合道家 、法家、 阴 阳五行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加以 改造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材料一 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卒 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长,塞并兼之 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 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使富省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 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均调 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度制》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演变过程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遭到打击
→汉初,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 一、汉初“无为而治”
• 1.原因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自天子不 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