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b5fcfd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8.png)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醉翁亭记》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 了解段成式的生平和其对《醉翁亭记》的影响;3. 理解《醉翁亭记》中所表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 能够分析造成主人公性格变化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段成式生平及其对《醉翁亭记》的影响;2. 难点:理解文章中所表现的人生观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 板书:“醉翁亭记”第二课时;2. 引导学生讲述第一课时所学内容及感受,并结合实例解释人生观和价值观。
Step 2. 提供资料1. 通过图片或PPT介绍段成式(具体内容见教师备课资料);2. 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醉翁亭记》第二节所要讲述的文化内涵。
Step 3. 阅读文本1. 班级阅读《醉翁亭记》第二节;2. 分组讲解文本。
Step 4. 分析文本1. 邀请学生讨论文章中过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并结合文章中所描写的情节阐述;2. 引导学生分析段成式对主人公的影响。
Step 5. 思考问题1. 按小组分配问题,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和思考;2. 老师提供问题:① 你认为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怎样的呢?② 为什么段成式对主人公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Step 6. 作业1. 阅读《醉翁亭记》第三节;2. 思考如何转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的意思。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学生们能够了解到《醉翁亭记》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并深入理解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变化以及段成式对其的影响。
同时,本节课也能够帮助学生们更深入的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本节课围绕《醉翁亭记》展开,通过阅读文本、分析、讨论来深入了解其中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段成式对主人公的影响来阐述人生观,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则意味着人的生命有限,但知识却是无限的。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5d4401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c.png)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把握行文思路,理出文章线索;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重点、难点)2、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积累文言词语。
二、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大声地自由阅读和听读欧阳修的脍炙人口的名篇《醉翁亭记》,我们简介了作家,落实了字词,梳理了课文语句,大家已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想必已能解译出原文了,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提示:概括全文常常要关注--标题;首尾段的重点句】2、据学情点拨【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作者出游的原因;说作者到醉翁亭一游或游醉翁亭--概括不全,因文章是写几次出游醉翁亭总印象的介绍】【这可以从文章中的“若夫”“至于”两段看是最明显,因为朝暮、四季的景色都介绍了;再从全文前后语气上看,也都不是一次游。
】3、教学中插入【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全文主旨,你会用?(乐)追问:谁在乐?(太守、众宾、滁州人)他们为什么乐?(众宾:近取山肴野菜,非丝非竹,起坐喧哗,太守颓然醉乎其间;滁人:一州人纵情山水,前呼后应;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三乐”总归“一乐”即“与民同乐”,也是作者抒发的政治理想。
】4、提问:既然是几次出游总印象的介绍,那么作者是如何结构文章的?请同学们研读、探究课文,思考讨论:⑴、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⑵、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从而弄清作者的思路。
5、提示,方法指导【1.文段的主要内容即段意的总结,如果是一层意思,一般找中心句,或概括出来;如果是几层意思,则是几个主要意思的并列。
2.本文段与段之间是有关联,还是有共同点?】6、“随机”点拨【“统领关系”,即第一段统领后面的三段。
因为第一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点出了作者游醉翁亭的原因,也是作者情景交融的的核心。
而下文的朝暮四季景之乐、滁州人游乐、宴酣之乐、太守乐、禽鸟乐都是写“山水之乐”,且各段之间也有共同点,每一段都写“乐”:第一段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f0f08ca6284ac850ad02423b.png)
5、第三段的”至于”有什么作用?本段描绘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如果把它划分为四个层次, 你能用文中的三字短语概括各层的意思吗?
“至于”起承上启下作用。表明由山水之乐 过渡到游人之乐。 画面:官民同游琅琊山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第四段写到“太守醉”,结合全文,说 说太守“醉”的原因有哪些? (1)被优美的山水美景所陶醉。
三、一起出游,感受作者情怀
1、第三段的”至于”有什么作用?本段描绘了一 幅怎样的画面?如果把它划分为四个层次,你能用 文中的三字短语概括各层的意思吗? 2、滁人出游是否开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们游乐的场面从侧面反映了什么?
3、太守宴席里的酒菜如何得来?从中可看出滁州 的社会环境如何? 4、“太守醉也”,想一想,太守为何而醉?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 乐也”,太守究竟以何为乐? 6、通观全文,这篇游记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5、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是两种人是, 老人、小孩。 黄发垂髫
2、第四段中乐有哪三中情境?
本段中“乐”的三种情境 是“ 一、禽鸟之乐; 二、游人之乐; 三、太守之乐。 下列句中的“乐”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太守 乐趣 乐趣 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趣 以……为乐 快乐
3、第二段采用哪一种结构形式? 分(①②句)------总(③句)
4、文中描写早、晚、春、夏、秋、冬的句 子分别是? 早:日出而林霏开
春:野芳发而幽香
晚:云归而岩穴暝
夏:佳木秀而繁阴
秋:风霜高洁
冬:水落而石出者
5、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 住了什么特点?人处其间,有何感 受?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 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 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 “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 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花、 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 景。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2efb60cf5acfa1c7ab00cc60.png)
故 一、解释红色的字词。
知 ①环滁皆山也
环绕
新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靠近
③饮少辄醉
就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⑤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⑥至于负者歌于途 ⑦杂然而前陈者
背着 陈列,摆放
二、一词多义。
①归: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家
②乐: 山水之乐:
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欢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 乐趣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 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靠近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 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乐
山水之乐 游人之乐 宴酣之乐 禽鸟之乐 太守之乐
活动四:创读课文,体会写法
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1、讲究前后呼应,使文章首尾圆合。 2、叙事、写景、抒情自然融合,骈句 和散句巧妙结合,读来脍炙人口。
2.有人说,本文的内容可以用三个字概括:
美、醉、乐。那么:
(1)课文哪些地方写了“美”? (2)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醉”? (3)课文哪些地方写了“乐”?
山水而醉 宴酣而醉 与民同乐而醉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2.本文的内容可以用三个字概括:美、醉、乐。 那么:⑶课文哪些地方写了“乐”?
概括本文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课后3]
首先在课文中画出含有"乐"字的句子:
山水之乐: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2[知识导学]醉翁亭记(第2课时)
![12[知识导学]醉翁亭记(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982cd65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1.png)
第12课醉翁亭记(第2课时)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1.深入理解文章,把握本文的精神实质。
2.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课堂学习任务一、知识回顾翻译句子。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4.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5.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6.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合作探究1.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1)朗读课文第1段,说说课文是如何介绍“醉翁亭”的位置的。
(作者在写醉翁亭之前依次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2)再读课文第2段,这段写了什么内容?和第1段有什么关系?(先概括第2段的主要内容,再分析这两段中有哪些共性的内容。
)(3)第3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3段写游人之乐?(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的“乐”?游人之“乐”与其有什么关系?)(5)第4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把握本文的精神实质。
(1)课文第3段写“太守醉也”,如何理解太守的“醉”?(除了字面上的“酒醉”,太守还因什么而“醉”?这种“醉”体现了太守怎样的心情?)(2)课文第4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乐”?哪种“乐”的境界最高?为什么?(朗读课文第4段,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思考:本段写的是谁的“乐”?这些“乐”对表现太守的“乐”有什么作用?文章主旨是写谁的“乐”?)(3)贯串全文的主线是“乐”,描写景物时又着眼一个“醉”,作者是怎样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的?(结合具体语句和本文的主旨分析“醉”和“乐”之间的关系。
)3.探究写作特色。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课文的写作特色。
《醉翁亭记》 第二课时
![《醉翁亭记》 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c07706615acfa1c7aa00cc5d.png)
字词小结
(3)而 溪深而鱼肥 表并列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 表承接关系 杂然而前陈者 表修饰关系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表递进关系 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 关系
字词小结
也 环滁皆山也 山之僧智仙也 在乎山水之间也
表陈述 表肯定 表感叹
于 1 从。“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2 在。“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3 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2.作者为什么既写自己与宾客们的欢游、宴饮,又 写滁人的出游?文章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有何 作用?
写众宾客宴游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 政通人和。写滁人游山反映出百姓和乐。写禽 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是为了衬托太守之乐。
3.第二段中,作者在写朝暮与四季景色时各是抓住 什么特点来写的?
作者写朝景和暮景分别扣住“明”和 “晦”的特点来写,用“日出”“云归” 写出“林开”“岩暝”的景色变化,成 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季景色抓 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花、木、泉、石, 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醉 翁 亭
字词小结
( 1)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从高处往低处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 野芳发而幽香 开花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离开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然临于泉上者 像张开的翅膀一样 杂然而前陈者 交错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着 文中是醉醺醺要倒 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可解释为“……的样 子”)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一、
二、 三、 四、
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宴罢归去情形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1.怎样理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原意是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 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表现了作者寄情山 水,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初中九年级语文醉翁亭记第2课时
![初中九年级语文醉翁亭记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a9955e5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8.png)
12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西南地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地住持智仙与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地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地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地。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地秀丽环境与变化多姿地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同乐地图画,抒发了作者地政治理想与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地复杂感情。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地内心世界,去体会它地真实感受。
1.第①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景物地,有何作用?①作者运用移步换景地方法,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用"望""行"与"路转",把读者地视线由"林壑尤美"地西南诸峰,引向"蔚然而深秀"地琅琊山,再到"泻出于两峰之间"地酿泉,最后推出"醉翁亭"。
②作用:逐步交代清楚醉翁亭地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将醉翁亭置于大地环境,通过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地美,起到引入胜地效果。
2.说一说第②段地写景顺序及结构。
第②段按照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先分说山间地朝暮之景与四时之景。
清晨之景——日出而林霏开;傍晚之景——云归而岩穴暝;春之盎然,野芳发而幽香;夏之繁盛,佳木秀而繁阴;秋之清爽,风霜高洁;冬之沉寂,水落而石出。
然后总述景色不一,乐趣无穷。
整体采用先分后总地方式。
3.从第③段滁出游地场面描写,妳能感受到什么?为什么先从"滁游"写起?①感受到滁州百姓生活安定富足,太守治理有方,政绩斐然。
②滁州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地励精图治有关,为后面地场面描写做铺垫,引出了"太守醉"。
4.太守宴上,"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太守宴"乐"之一: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食肥鱼,饮美酒。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1715498d770bf78a652954a2.png)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这段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精读第2段,说说它的内容、层次和写法。
答案示例:这段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及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
第3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第4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二)研读分析
(1)精读第1段并回答:这段如何划分层次?写法是什么?
教学方式
技术准备
教学
过程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全文四个自然段。
第1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aabedb8e5f0e7cd18525364d.png)
,
夏: 佳木秀而繁阴 ,
秋: 风霜高洁
,
冬: 水落而石出
。
4、请找出本段中的骈句,并说说它的好处。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使音韵和谐优美,读起来音调抑扬顿挫,给 读者一种美的感受。
研读第三自然段
学习第三段
1.第三段的段意是什么?
写滁人的游乐和 太守的宴饮。
课文作者“醉”在什么地方?
山水而醉
醉
宴酣而醉
与民同乐而醉
如何理解太守的“醉”与“乐”。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 “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乐”是 贯穿全文的线索。
文章在表露出与民同乐、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的同时, 也隐含着他的一丝失落、一丝无奈,寄情山水既是作者真 意也是为了排遣人生的失意,但欧阳修却没有沉沦,依然 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观。
当堂训练
按要求默写。
① 文中描写醉翁亭的词句是: _翼_然_临_于_泉__上______ ② 文中写山间四时景色的文句是: _野_芳_发_而_幽__香_,_佳_木_秀_而_繁_阴__,_风_霜_高_洁_,_水_落__而_石_出___ ③ 文中点明“醉翁之意”的句子是: _醉_翁_之_意_不__在_酒_,_在_乎_山_水_之__间_也___ ④ 文中描绘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的文字是: _负_者_歌_于_途__,_行_者_休_于_树_,_前__者_呼_,_后_者_应_,_伛__偻_提_携_,_往_来_而_不__绝
你会做吗?
1、本文选自《 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 欧阳修 ,他 是 北宋 时著名的 文学 家,史学 家。作者也是唐宋古文八大 家之一,这八大家是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轼、
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醉翁亭记》-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2d4303b5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35.png)
景物
画面
角度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①朝___日__散__雾__图__ 暮云暗谷图
②_动__景__
③_野__芳__发__而___幽__香_
春花开香图
④_嗅__觉__
佳木秀而繁阴
夏树茂阴图
视觉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
⑤_秋__高__霜__洁___图_ 冬水石出图
静景 动景
写景顺序: 日出
第2段所绘画面及写景顺序
林霏
早
云归
晚
岩穴
木
风、霜
芳
夏
秋
水、石
春
饱览
冬
时空景 ⑥_时___间_顺序
空间顺序
(二)醉于人
第3段描绘了哪些画面?(方法:①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圈画出所展现的 不同画面。②抓住关键词,分析画面。)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幸福快乐;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别有滋味;
①_滁__州__环__山___图_ (全景)
琅琊蔚秀图 (中景)
②_酿__泉__泻__峰___图_ (近景)
亭临泉上图 (③_特__写__)
写景顺序:(1)由远及近,由面到点。(2)④_移__步__换__景__ :“望”“山 行”“渐闻”“峰回路转”等词点明游踪,让读者了解醉翁亭的地理位置 和周围环境,并通过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根据文章所描绘的醉翁亭的 景色,发挥自己的想象,画一幅 醉翁亭的简笔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全文的核心句,表明“醉”是表象,“乐”是根本, 为全文写景抒情奠定基调。
醉于景——任务二
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 联系?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8de92cf43323968001c9223.png)
布置(bùzhì)作业
背诵(bèi sònɡ)全文。
第十五页,共十七页。
山水乐
四时乐 乐 游宴乐
太守乐
与民同乐(yǔ
mín tóng lè)
第十六页,共十七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11 醉翁亭记 第二课时。11 醉翁亭记 第二课时。阅读全文,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 (biǎoxiàn)作者情感的一个字。回顾写景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将景与作者“乐”的情感连缀起来。
第十三页,共十七页。
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 守时写的。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 心情郁闷,可是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他的 志趣和情怀是美丽(měilì)的,为后人所崇拜、敬仰。现在, 在醉翁亭就有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见,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 后世找到知音。
11 醉翁亭记 第二(dì èr)课时
2021/12/10
第一页,共十七页。
第二页,共十七页。
第三页,共十七页。
第四页,共十七页。
课时目标(mùbiāo)
■抓住文眼“乐”字,理解作者的“醉”与“乐”,认识
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感受作者的情怀美。
重点难点
■感受作者的情怀美。 ■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lǐjiě)“与民同乐”的 政治理想。
No 太 守 乐。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民之乐。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
有滁州的百姓。滁人欢乐的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讨论: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 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与民同乐
Image
27《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27《醉翁亭记》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009be9402d276a200292e55.png)
• 5、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 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 ,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 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 ,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 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 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 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 (2)第4自然段 •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翳, 遮盖。 •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 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 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2、探究课文:
•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乐) • (2)、文中写出了谁“乐”?(太守乐,众宾乐 ,滁人乐。) •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 乐。 •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 •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 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滁人欢乐情 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 小结: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 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训练环节
• 课后思考题
四、反思环节
• 收获:
• 不足: • 今后努力方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第二课时
一、预习环节
• • 1、正音: 滁( ) 壑( 酿( ) 辄( 洌( ) 蔌( 觥( ) 偻(
) ) ) )
琊( 霏( 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要练习2
• • • • • • • • • • • •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蔚然: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那样子 ③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杂然:错杂的样子 ④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5.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 而快乐。
太守不是因为酒醉,而 是因为这美好的景色让他深 深陶醉了!
结合图读课文,欣赏朝暮之景及 四时之景 “日出而林霏开”
雾气
繁密的样子
散开
放晴
聚拢
昏暗
“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
第二段是如何写景的?写了什么 景?
朝暮之景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四时之景
醉 翁 亭 记
欧 阳 修
结合图并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了解醉翁亭所在的位置及其周围 优美的环境。
“蔚然而深秀者”
“水声潺潺而泻出 于两峰之间者”
琅琊山
酿泉
醉翁亭
“有亭翼 然临于 泉上者”
亭周边的环境:
环滁皆山 琅琊山 酿泉
有亭翼然
远
近
面
亭名的由来:
点
名之者 命名之意
作亭者
山水之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测:
1、描绘了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2、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七字 成语是 3、译:山水之乐,得之心而 寓之酒也。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 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 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
4、伛偻提携
5、名之者谁 于泉上者
宴酣之乐
有亭翼然临
3、欣赏山水的乐趣,领 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精要练习3
• 6、阅读理解。 • 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其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 野草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 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 文章的名句是: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 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精要练习4
• 7. 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 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 情怀 • 8. 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 • 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
春
夏
风霜高洁
秋
水落而石出者 冬 乐亦无穷
阅读课文三段,并结合 图片感知文章内容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与大家一起欢 乐时的“心醉”
第三段写游宴,共写了多少幅画面? 请给这几个画面起一个小标题。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游山之乐
太守归,宾客从
游人去,禽鸟乐
太守到底在乐些什么呢?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乐人之乐
知识结构
山水之乐 寄情山水 醉 乐 游宴之乐 与民同乐 (表象) (实质) 乐人之乐
(主旨)
•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 ⑴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⑵写出文中的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峰回路转、觥筹交错、山肴野簌、与民同乐
• ⑶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点出亭
亭周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 亭之得名: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醉 翁 亭 记
朝暮之景
朝:日出 暮:云归
亭外景
春花、夏木、秋风、冬石 四时之景:
乐 亦 无 穷亭中宴 Nhomakorabea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离亭归
太守归 游人去 禽鸟乐 从人乐 太守乐
借山水之乐排遣内心的郁闷 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 想
与民同乐
• 思考:本文“乐”字贯穿全文,文中都 写了哪些“乐”呢?请仔细找一找,画 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
思考: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
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怀?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 同乐”的情怀。
1、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感情? 2、“太守醉”中的“醉”有哪两层意思? 1、醉能同其乐 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 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一层是“喝酒醉了”,另一层意思是陶 醉于山水之中了,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 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4、腰背弯曲 喝酒 5、命名 尽兴地 靠近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6、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 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精要练习1
• • • • • • • • • • •
欧阳修 。 1. 本文作者是我国宋代文学家__________ 2.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 ①环滁皆山也 ②四面竹树环合 B. ①名之者谁 ②有仙则名 C.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临溪而渔 D. ①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寓逆旅主人 3.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 ①往来而不绝者 ②绝巘多生怪柏 B. ①太守自谓也 ②太守谓谁 C.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佳木秀而繁阴 D. ①峰回路转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
课文内容整体把握:
文章开头先写了醉翁亭的秀丽风光和它得 名的原因;第二段分别写了 朝暮 和 四时 的不 同景色;第三段分四层来写三种人的“乐”, 众宾宴饮 滁人游山 太守宴醉 之乐; 分别是 之乐、 之乐和 最后写宴会散,尽兴而归。整篇文章结构严谨, 乐 以“ ”字贯穿全文,前后照应,表达了作 者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 旷达情怀。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 ⑷文中作者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 ⑸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醉能同其乐。
• ⑹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⑺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