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机制总结

合集下载

护理学中的病理生理学与疾病机制

护理学中的病理生理学与疾病机制

护理学中的病理生理学与疾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生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了解病理生理学和疾病机制对于护理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探讨护理学中的病理生理学和疾病机制。

1. 病理生理学的定义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正常生理状态下,疾病引起的身体功能改变的科学。

它包括了与病理过程相关的异常生理学反应、代谢紊乱、组织和器官损伤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疾病在人体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2. 病理生理学的重要性病理生理学对于护理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机制和表现,从而更好地指导护理实践。

通过了解病理生理学,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且可以更好地预测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3. 疾病机制的认识疾病机制是指导护理工作者理解疾病本质和治疗方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疾病机制包括了疾病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以及疾病的特征。

通过研究疾病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应对不同的疾病挑战。

4. 疾病机制与护理实践疾病机制对于护理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了解不同疾病的机制,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同时,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了解疾病机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 护理学中的病理生理学与疾病机制的应用病理生理学和疾病机制在护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护理实践中,通过了解不同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护理工作者可以更好地指导患者的康复治疗,并提供相应的护理建议。

同时,在护理研究中,病理生理学和疾病机制的认识也为护理实践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总结:病理生理学和疾病机制作为护理学中重要的学科,为我们了解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病理生理学和疾病机制,护理工作者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病理生理学总结

病理生理学总结

疾病概论1.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2.病理过程又称基本或典型病理过程,主要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3.健康与疾病一、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即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二、疾病(Disease) 机体在病因损害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产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病因学(Etiology)一、疾病发生的原因-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性的因素。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5.发病学(Pathogenesis)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损伤与抗损伤(二)因果交替(三)局部与整体6.疾病转归(一)康复(rehabilitation )(二)死亡(Death)(二)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三)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四)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停止,即脑死亡。

(五)传统的临床死亡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六)脑死亡(brain death):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丧失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XM)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水、电解质代谢障碍第一节水、钠代谢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60%包括血浆5%、组织液15%和细胞内液40%,因年龄、性别、胖瘦而不同,二、正常血浆渗透压:280~310 mmol/L,氯95-105三、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平衡正常血清钠浓度:130 ~150mmol/L 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正常血清钾浓度:3.5 ~5.5mmol/L 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四、.水、钠正常代谢的调节渴中枢作用:引起渴感,促进饮水。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神经系统疾病涉及到许多不同类型的疾病,其中包括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这些疾病会影响到神经元、突触和神经传导通路,导致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一、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

其病理生理学变化包括神经髓鞘损伤和神经元细胞死亡。

在病变区域,髓鞘的破坏会导致电信号传递的阻碍和神经元变形。

神经元的死亡则会导致神经功能损害,例如思维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

此外,多发性硬化症还会导致脑组织炎症反应,增加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水平,进一步破坏神经细胞和突触连接。

二、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退行性神经疾病,主要影响运动系统。

其病理生理学变化包括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死亡和运动控制通路的损伤。

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死亡会导致多巴胺水平的下降,进而导致肌肉僵硬、震颤和身体不协调等症状。

此外,还会导致神经系统的发炎和氧化应激,进一步破坏神经细胞功能。

三、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逐渐发展的退行性神经疾病,会影响到记忆和认知。

其病理生理学变化包括神经元死亡、神经元连接断裂与神经系统内过度的神经元化学物质。

神经元死亡会导致认知和记忆功能损害,如易忘、失误等。

神经元连接断裂会影响到神经网络通信,导致不同脑区之间相互影响的能力降低。

过度的神经元化学物质会导致神经元过度激活,增加神经元死亡的风险。

四、病毒感染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病毒感染也是一个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的诱因。

例如,带状疱疹病毒可以引发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

病毒和细菌感染会导致炎症和免疫反应,破坏神经元和突触连接。

此外,病毒感染还可以直接侵入神经系统组织,影响神经元编码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总之,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复杂的,涉及到多个细胞类型和分布广泛的神经系统结构。

这些疾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理生理学的变化,采用相应的治疗手段来保护和恢复神经系统的功能。

《病理生理学》重点归纳总结

《病理生理学》重点归纳总结

三种类型脱水的对比体内固定酸的排泄(肾脏):固定酸首先被体液缓冲系统所缓冲,生成H2CO3和相应的固定酸盐(根);H2CO3在肾脏解离为CO2和H2O,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即固定酸中的H+以CO2和H2O的形式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进一步通过H2CO3释放H+进入肾小管腔;固定酸的酸根以其相应的固定酸盐的形式被肾小球滤出;进入肾小管腔的H+和固定酸的酸根在肾小管腔内结合成相应的固定酸排出体外。

呼吸性调节和代谢性调节(互为代偿,共同调节):呼吸性因素变化后,代谢性因素代偿:代谢性因素变化后,呼吸性、代谢性因素均可代偿:酸碱平衡的调节:体液的缓冲,使强酸或强碱变为弱酸或弱碱,防止pH值剧烈变动;同时使[HCO3-]/[H2CO3]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呼吸的变化,调节血中H2CO3的浓度;肾调节血中HCO3-的浓度。

使[HCO3-]/[H2CO3]二者的比值保持20:1,血液pH保持7.4。

各调节系统的特点:血液缓冲系统:起效迅速,只能将强酸(碱)→弱酸(碱),但不能改变酸(碱)性物质的总量;组织细胞:调节作用强大,但可引起血钾浓度的异常;呼吸调节:调节作用强大,起效快,30 min可达高峰;但仅对CO2起作用;肾调节:调节作用强大,但起效慢,于数小时方可发挥作用,3~5 d达高峰。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代偿性: 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即[HCO3-]/[H2CO3]仍为20:1, 但各自的含量出现异常变化。

失代偿性: pH明显异常,超出正常范围。

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pH值:7.35-7.45(动脉血)动脉血CO2分压(PaCO2):33-46mmHg,均值40mmHg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SB/AB):正常人AB=SB:22-27mmol/L,均值24mmol/L缓冲碱(BB):45-52mmol/L,均值48mmol/L碱剩余(BE):-/+3.0mmol/L阴离子间隙(AG):12-/+2mmol/L,AG>16mmol/L,判断AD增高代谢性酸中毒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的意义: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一、代谢性酸中毒:指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O3-丢失引起的pH下降,以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为特征。

病理生理学理论指导: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基本机制

病理生理学理论指导: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基本机制

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某些变化,前者为因,后者为果;而这些变化又作为新的发病学原因,引起新的变化,如此因果不断交替、推动疾病的发展。

(二)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
在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斗争是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两者的强弱决定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结局。

疾病的转归:
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临床标志: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和各种反射消失。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的判定标准:
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
②自主呼吸停止;
③瞳孔散大或固定;
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⑤脑电波消失;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

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

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的学科,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一部分。

它通过了解生理的变化以及它们与病理情况之间的关系,帮助医生和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从而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1. 细胞增生和凋亡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细胞增生和凋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增生是细胞数量的增加,凋亡则是细胞数量的减少。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这两个过程保持着平衡。

然而,在某些疾病中,这种平衡被打破,导致异常的细胞增生或凋亡。

例如,癌症就是由于细胞增生过程的失控而引起的。

2.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人体对于组织损伤或感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当组织受到损伤或感染时,机体会释放炎症介质,引起血管扩张和渗出物的形成,进而引起局部的红、肿、热、痛等炎症症状。

炎症反应的目的是清除病原体和受损细胞,促进组织修复。

然而,长期持续的炎症反应也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病理学变化。

3. 组织再生与修复受到损伤的组织会尝试通过再生和修复来恢复其功能。

组织再生是指损伤组织的细胞重新增殖和分化,以恢复正常组织结构和功能。

而组织修复则是指以上程度的再生无法实现时,机体通过瘢痕形成来修复损伤组织。

瘢痕是由胶原纤维形成的,通常比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弱。

了解组织再生与修复的过程有助于了解炎症反应、创伤愈合和疾病的发展。

4. 血流和血液循环血液供应对于维持人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血流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例如,动脉硬化是由于动脉血管壁内发生病理性变化,使得血管腔狭窄和血流受阻。

这种情况下,供血不足会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

了解血液循环和血流改变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

5.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外部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

它可以产生抗体和细胞因子来清除病原体,并提供持久的免疫保护。

然而,当免疫系统失调时,会导致免疫缺陷或免疫过度反应,引发各种疾病。

了解免疫系统的机制和病理变化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免疫系统相关疾病。

病理生理学知识点

病理生理学知识点

病理生理学知识点病理生理学是病理学和生理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疾病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和机制。

本文将介绍几个病理生理学的重要知识点,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肿瘤发生和代谢紊乱等。

一、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损伤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生理反应。

其特点包括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炎症反应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能够通过各种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的释放来清除病原体、修复受损组织。

然而,过度或长期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损伤和疾病的进展。

二、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一种非自然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

与坏死不同,细胞凋亡具有规律性的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改变,且不会引起炎症反应。

在正常生理过程中,细胞凋亡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如胚胎发育、免疫细胞选择性消除等。

然而,细胞凋亡也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三、肿瘤发生肿瘤是指体内某一细胞或细胞群异常增生并具有恶性倾向的疾病。

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基因突变、长期慢性炎症、放射线暴露等。

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受到异常调控,导致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和浸润周围组织的能力。

研究肿瘤的发生机制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和预防方法。

四、代谢紊乱代谢紊乱是指机体内各种代谢物质合成、分解和转化过程的异常调节。

常见的代谢紊乱包括糖代谢紊乱、脂质代谢紊乱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等。

代谢紊乱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如糖尿病、肥胖症和高血脂等。

了解代谢紊乱的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总结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和机制的重要学科。

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肿瘤发生和代谢紊乱是病理生理学的核心知识点。

深入研究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共计2500字。

参考文献:1. Abbas AK, Lichtman AH, Pillai S. 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 9th edition. Philadelphia: Saunders; 2017.2. Kumar V, Abbas AK, Aster JC. 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of Disease. 9th edition. Philadelphia: Saunders; 2014.3. Hanahan D, Weinberg RA. Hallmarks of Cancer: The Next Generation. Cell. 2011;144(5):646-674.4. Berg JM, Tymoczko JL, Gatto GJ. Stryer L. Biochemistry. 8th edition. New York: W.H. Freeman; 2015.。

病理生理学 总结

病理生理学 总结

病理生理学总结概述病理生理学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生理学变化和病理学改变的研究领域。

它的研究范围包括疾病的发生机制、进展过程、相关生理学变化和病理学改变的调控等方面。

了解病理生理学对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等层次。

根据疾病的类型和发展过程的不同,研究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常见的研究对象包括心脏、肝脏、肾脏、肺等重要器官,以及相应的组织和细胞。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是病理生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疾病的本质,从而促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疾病的发生机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病原微生物等。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因素可以相互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展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潜伏期、发展期和临床期。

在潜伏期,疾病无明显症状,但已经在人体内发生了相应的生理学和病理学变化。

随着疾病的发展,症状逐渐显现,并进入发展期。

在临床期,疾病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和病理学改变。

病理生理学的意义了解病理生理学对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疾病的生理学变化和病理学改变,可以从根本上理解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病理生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病理学改变的分析,可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进展程度。

此外,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还可以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可以找到干预疾病发展过程的关键点,从而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是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最直接方法之一,可以从表面上了解病人的变化。

病理学检查是通过对病人组织和细胞的观察来研究疾病的生理学变化和病理学改变的方法。

病理生理学的机制和研究方法

病理生理学的机制和研究方法

病理生理学的机制和研究方法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以及病理生理学上的治疗方法。

在医学领域中,病理学和生理学是两个相互关联的学科。

通过对疾病的发生过程和病理生理变化的研究,可以发现一些病理学上的异常,从而有效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主要介绍病理生理学的机制和研究方法。

一、病理生理学的机制1、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中的发病机制主要指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疾病的发病机制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个机体水平。

在细胞水平上,疾病通常是由于DNA修复和细胞增殖的异常引起的。

在组织和器官水平上,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由于疾病对人体正常组织和器官造成的影响,如肝脏和肺部等。

在整个机体水平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有关。

2、病理生理变化病理生理变化是指正常生理学改变为疾病过程中发生的异常变化。

病理生理变化在疾病分析中非常重要。

病理生理变化可分为不可逆性变化和可逆性变化。

不可逆性变化一般是指细胞或器官在发生破坏或失去正常功能后,不能自我修复或恢复功能;可逆性变化一般是指细胞或器官在发生改变后,可以通过治疗或自身修复恢复正常。

3、病理生理学上的治疗方法病理生理学上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基于对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的了解。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物理治疗等。

病理生理学治疗方法不仅仅是针对某一特定疾病,而是通过对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的全面研究,找到一个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治疗各种疾病。

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室基础研究病理生理学最基础的研究方法是实验室基础研究,这种方法一般包括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技术、蛋白质组学等。

实验室基础研究可以帮助病理生理学家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变化。

通过细胞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分离出精确的细胞和病原体,清晰地了解它们在人体内的生物学作用。

蛋白质组学可以经常评估细胞或组织的蛋白流量和蛋白质组成,从而理解细胞或组织正常功能的结构和操作。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总结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总结

病理生理学总结第一章绪论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基本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第二章疾病概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疾病: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絮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①损伤与抗损伤②因果交替③局部与整体基本机制:①神经机制②体液机制③组织细胞机制④分子机制病因包括:①生物性因素②理化因素③机体必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④遗传性因素⑤先天性因素⑥免疫因素⑦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完全康复:疾病所致的损伤已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康复不完全康复:疾病所致的损伤已得到控制,主要症状消失,机体通过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但疾病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有时候可留有后遗症。

死亡:机体生命活动的终止,是生命的必然规律。

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永久性停止判断标准: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

①自主呼吸停止②不可逆性的深昏迷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或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第三章水和电解质代谢絮乱40%。

10% 钠总量及分布20% 50% 40~50mmol/kg骨骼 10%渗透压 280~ 310mmol/L 排钠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低渗压< >高渗压钠平衡主要由醛固酮调节(保钠保水)影响水钠代谢调节的因素√脱水:是指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

㈠高渗性脱水定义:失水多于失钠,伴有细胞外液量减少的高钠血症。

血清钠浓度高于 150mmol/L,血浆渗透压高于310mmol/L。

原因:①水摄入不足②失水过多⑴单纯失水。

a.经肺失水 b.经皮肤失水 c.经肾失水⑴失水大于失钠。

a.胃肠道失液b.大量出汗c.经肾丧失对机体的影响:①口渴②尿的变化 a.尿量减少 b.尿钠减少③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④较少出现外周循环衰竭症状⑤脱水严重的患者,尤其是小儿,可发生脱水热防治原则:a.防治原发病 b.补充水分 c.适当补钠㈡低渗性脱水 血清钠浓度低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280mmol/L 。

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

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

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改变和代谢异常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疾病引起的生理功能障碍、病理生理反应及其对机体的影响等内容。

病理生理学对于深入理解和阐明各种疾病的本质、规律及其病理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生理反应机制以及病理生理学在临床上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总结。

一、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生理学是病理学和生理学的结合,它旨在研究疾病引起的机体生理功能障碍和代谢异常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疾病引起的生理功能改变,包括细胞、器官和系统的功能紊乱,及其对机体其他组织和器官的影响。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机体的生理性质的改变,以及机体针对病理因素导致的异常生理状态所进行的代偿、调节和耐受等。

二、病理生理反应机制病理生理反应是机体为了适应病理因素的作用,以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响应。

常见的病理生理反应包括炎症反应、免疫反应、代谢紊乱、生长和分化异常等。

病理生理反应机制涉及多个层面,从细胞水平到组织和器官水平。

在细胞水平,病理刺激可以引发细胞的功能异常和代谢紊乱,例如细胞发生损伤、坏死、凋亡等现象。

在组织和器官水平,病理刺激会引发炎症反应,包括血管扩张、渗出和细胞浸润等。

免疫反应是机体对抗病原体和异常细胞的一种重要生理反应,它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代谢紊乱是机体在病理状态下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的紊乱,例如血糖升高、酸碱平衡失调等。

生长和分化异常则是病理因素影响机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导致细胞的发育和分化异常。

三、病理生理学在临床上的应用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临床医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首先,病理生理学可以帮助医生深入了解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从而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工作。

其次,病理生理学可以为临床疾病的分类和分级提供依据,有助于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例如,根据病理生理学的发现,医生可以针对特定疾病的生理缺陷进行相应的药物干预或手术治疗。

病理生理学机制总结

病理生理学机制总结

病理生理学机制总结1.慢性炎症:慢性炎症是许多疾病的基础,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慢性炎症的机制包括炎症介质的大量释放、白细胞的增加和组织损伤。

炎症介质可以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炎症细胞的聚集。

白细胞的增加可以引起组织纤维化和细胞损伤。

慢性炎症会导致疾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产生。

2.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氧化应激是细胞内氧自由基和一氧化氮水平升高,抗氧化系统失调,导致细胞内氧化损伤加剧的过程。

氧化应激可导致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促进炎症、纤维化和肿瘤的发生。

氧化应激还与许多慢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密切相关。

3.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控制细胞增殖和死亡的重要机制。

细胞凋亡在生理情况下是正常的,但在疾病中异常凋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细胞凋亡的失衡可导致肿瘤形成、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4.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许多疾病的基础,如遗传性疾病和癌症。

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细胞的DNA损伤和修复机制失效,导致细胞恶性增殖和分化异常。

5.代谢紊乱:代谢紊乱是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的重要机制。

代谢紊乱指代谢物在机体中的正常水平异常,如血糖水平升高、血脂异常等。

代谢紊乱可以导致组织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6.免疫异常:免疫系统异常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特点。

免疫系统的异常可以导致免疫功能降低或免疫反应过度,从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7.血管疾病:血管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

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炎症反应和脂质沉积有关。

血管疾病会导致血管功能障碍,从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总之,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理解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以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预防策略。

病理生理学理论指导: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病理生理学理论指导: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一)神经机制神经机制参与了大多数疾病的发病,有些因素直接损害神经系统,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另一些致病因子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相应器官组织的功能代谢变化,或者抑制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分解,促进致病因子与神经递质的结合,减弱或阻断正常递质的作用。

最常见者为早期精神紧张、焦虑、烦恼导致大脑皮质功能紊乱,皮质与皮质下功能失调,导致内脏器官功能障碍。

(二)体液机制疾病中的体液机制主要是指致病因素引起体液的质和量的变化,体液调节的障碍最后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发生疾病。

体液调节紊乱常由各种体液因子(humoroalfactor)数量或活性变化引起,它包括各种全身性作用的体液性因子(如组胺、去甲肾上腺素、前列腺素、激活的补体、活化的凝血与纤溶物质等)和局部作用的体液因子(如内皮素、某些神经肽等)以及细胞因子(cytokines),如白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

体液因子常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作用于靶细胞:①内分泌(endocrine):体内一些特殊的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化学介质,如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被远距离靶细胞上的受体识别并发挥作用;②旁分泌(paracrine):由某些细胞分泌的信息分子由于很快被吸收破坏,故只能对邻近的靶细胞起作用,采用这种方式的有神经递质(如神经原之间的突触传递)及一些生长因子等;③自分泌(autocrine):细胞能对它们自身分泌的信息分子起反应,即分泌细胞和靶细胞为同一细胞,许多生长因子能以这种方式起作用。

在很多疾病中存在体液调节紊乱,这主要是通过内分泌激素起作用的,而内分泌腺的功能活动是受神经机制调节的。

疾病发生发展中体液机制与神经机制常常同时发生,共同参与,故常称其为神经体液机制。

(三)细胞机制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可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造成某些细胞功能代谢障碍,从而引起细胞的自稳调节紊乱。

致病因素引起的细胞损伤除直接的破坏(如外伤、肝炎病毒侵入肝细胞等)外,有时可表现为细胞膜功能障碍和细胞器功能障碍。

医学病理生理学知识点

医学病理生理学知识点

医学病理生理学知识点医学病理生理学是指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与生物体组织器官功能紊乱有关的生理学变化和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科学学科。

它关注疾病如何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本文将介绍医学病理生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展示疾病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1. 细胞损伤和修复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

细胞损伤是疾病发生的早期事件,它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缺血缺氧、化学物质暴露、感染和炎症等。

细胞损伤主要表现为细胞膜的破坏、细胞器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等。

当细胞受损时,机体会启动细胞修复机制,包括细胞再生和修复、炎性反应的激活以及纤维组织形成等。

了解细胞损伤和修复的机制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至关重要。

2. 炎症与免疫反应炎症是机体对损伤或感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它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炎症反应的特征包括血管扩张、渗出、炎症细胞浸润和炎症介质释放等。

在炎症过程中,机体会通过免疫反应来抵御病原体的侵袭,并启动细胞、体液免疫等免疫机制。

免疫反应对于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维持免疫平衡至关重要。

然而,免疫反应异常也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崩溃,引发炎症性疾病。

3. 代谢紊乱与内分泌失调疾病的发生往往与代谢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密切相关。

代谢紊乱是指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的异常,包括糖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等。

内分泌失调则是由于内分泌系统中某些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而导致的疾病。

代谢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可以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疾病进展。

了解代谢紊乱和内分泌失调的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4. 疾病相关器官的功能改变不同疾病对不同器官的影响是多样的,它们会引起相应器官的功能改变。

以心血管系统为例,心脏病可导致心脏重构、心肌细胞的死亡和纤维化等,进而引发心脏功能障碍和心力衰竭。

另外,肺部疾病常常导致肺气肿、气道炎症和纤维化等,影响了呼吸功能。

了解疾病对不同器官功能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

病理生理学的知识点归纳

病理生理学的知识点归纳

病理生理学的知识点归纳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它从功能和代谢的角度探讨疾病的本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以下是对病理生理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

一、疾病概论(一)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而疾病则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二)病因学病因可分为生物性因素、理化因素、营养性因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精神心理社会因素等。

生物性因素是最常见的病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理化因素包括高温、低温、强酸、强碱、辐射等。

(三)发病学发病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包括因果交替规律、损伤与抗损伤反应、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

因果交替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原始病因引起的结果又可作为新的原因引起新的结果,如此不断循环。

损伤与抗损伤反应贯穿于疾病始终,两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展方向。

(四)疾病的转归疾病的转归有康复和死亡两种。

康复可分为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

完全康复是指致病因素已消除,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完全恢复正常。

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但有时可留有后遗症。

死亡是生命活动的终止,可分为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

传统上把心跳和呼吸停止作为死亡的标志,目前一般认为脑死亡是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一)水钠代谢紊乱1、低渗性脱水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是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低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 280mmol/L。

原因常见于大量体液丢失后只补充水分而未补充钠盐,如长期使用排钠利尿剂、急性肾衰竭多尿期等。

2、高渗性脱水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特点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高于150mmol/L,血浆渗透压高于 310mmol/L。

疾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学

疾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学

疾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学疾病是生物体内部发生异常变化的结果,它涉及到多种因素,如遗传、环境、营养和生活方式等。

疾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重要学科。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病理生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疾病的发病机制疾病的发病机制指的是引发疾病的各种原因和因素,主要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

1. 内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先天性疾病和免疫功能异常等。

遗传因素是指某些疾病由基因突变或遗传变异引起,如遗传性疾病。

先天性疾病是指胚胎期或新生儿期发生的疾病,如唐氏综合症和先天性心脏疾病等。

免疫功能异常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疾病的发生,如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 外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主要包括感染、外伤、药物和环境等。

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

外伤是指机体遭受外界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而导致的疾病,如创伤和骨折等。

药物是指通过药物的作用引发疾病,如药物过敏和药物不良反应等。

环境是指不良的环境因素对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如重金属污染和空气污染等。

二、病理生理学的基本原理病理生理学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学科,主要研究病理变化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以下是病理生理学的基本原理:1. 细胞功能失调疾病会导致机体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主要包括细胞溶解、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等。

2. 机体代谢紊乱疾病会导致机体代谢调整失衡,引起代谢异常。

这主要包括蛋白质代谢紊乱、糖代谢紊乱和脂代谢紊乱等。

3. 组织器官功能改变疾病会引起机体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导致相应的病理生理现象。

例如,心脏病会引起心脏肌肉变性和心脏功能减退等。

4. 病理反应与炎症疾病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异常,导致炎症的发生。

炎症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因素的一种免疫保护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三、疾病的分类根据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的不同,疾病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类型。

疾病病理生理学的分子机制研究

疾病病理生理学的分子机制研究

疾病病理生理学的分子机制研究
毋庸置疑,众多疾病在分子水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异常变化,而分子机制的研究,正是理解疾病发病和治疗的重要环节。

在疾病病理生理学领域,对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逐渐转向
分子机制。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结合基因、蛋白质、代谢和细胞等多个层面来分析疾病的分子机制,不仅有助于识别异常信号引起的疾病,还有助于抵制、诊断和治疗疾病。

在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中,核酸和蛋白质检测是关键。

通过以往疾病患者的组织、细胞和体液,以及模拟性疾病的实验模型,可以从其中提取核酸和蛋白质,进一步识别相关病理生理表现和其信号通路。

其中,PCR、荧光染色等富有针对性的技术可以在寻找极少数、微量物质上发挥优异效果;蛋白质质谱技术则可以在筛选潜在新型分子标志物上大放异彩。

以乳腺癌为例,这个疾病病理生理学的分子机制研究重点之一。

据研究表明,
冷冻切片的方法会优化乳腺癌标本的氧化磷酸化抗体染色效果,从而体现细胞色素c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性。

通过核苷酸和蛋白质分析可以检测到乳腺癌体液中的ERBB2、HER2、CA15-3等蛋白质标志物,进一步辅助初步诊断乳腺癌的患者。

当然,除了核酸与蛋白质检测外,其他各种生物学原型技术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贡献了更立体、更完整的疾病病理生理学领域分子机制研究。

例如: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等。

总之,随着越来越多的难以解决的传染病的出现,疾病病理生理学分子机制研
究共同致力于寻找答案的同时,也加速了人类对实际应对各种疾病的能力。

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与新疗法

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与新疗法

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与新疗法精神疾病是一类影响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疾病,其中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于精神健康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新疗法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病理生理学机制1. 神经传递物质异常大多数精神疾病与神经传递物质异常有关,比如抑郁症患者体内的5-羟色胺和多巴胺水平较低,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则可能存在多巴胺过多或过少等异常情况。

2. 脑区功能异常研究发现,精神疾病患者的大脑功能严重受损,包括感觉、认知能力、情感表达等方面都与正常人存在很大差异。

比如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功能异常等。

3. 遗传因素精神疾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许多精神疾病可以通过遗传方式传递。

比如双亲、兄弟姐妹或孩子有精神疾病的人更容易患上类似疾病。

二、新疗法1. 细胞水平的治疗通过改善细胞内环境和保持细胞正常功能,可以有效改善学习记忆和情感调控等方面受到影响的精神疾病患者。

比如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多元功效的大黄、曲毛丹、龙骨、牡丹皮等有效成分都能完成这样的治疗作用来调整整个机体的生理状态。

2. 行为治疗除了常规的心理疗法,行为治疗也对于许多精神疾病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比如将相关知识、技能和行为反应自我管理方法应用于治疗社交恐惧症等。

3. 药物治疗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有效缓解病症。

比如抗抑郁和抗精神病药物等。

但是需要注意,药品治疗并不是最好的治疗方案,药品治疗的副作用可能会带来不良影响,目前已经逐渐不再单纯依赖药物来治疗。

最近,在新疗法领域也出现了整合疗法,通过结合脑刺激、药物、行为和心理治疗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效果,充分体现了增强患者的多元治疗的重要性。

总之,精神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

了解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和新疗法,及时、科学地治疗精神疾病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自行解决精神疾病可能产生误导和风险,需要选择专业医院进行治疗、调节、科学专业的叮咛和指导,才能更好的解决现有问题。

临床分析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与分子靶点

临床分析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与分子靶点

临床分析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与分子靶点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与分子靶点是临床分析的重要方面,它们对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分子靶点的作用,并以某种疾病为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指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生理学、生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变化和异常。

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可以揭示疾病的本质,并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在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中,通常通过病理形态学、生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疾病引起的变化。

比如,通过组织病理学的研究可以了解疾病在组织和细胞水平上的病变特点,而通过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可以揭示疾病相关基因的变化和表达。

二、分子靶点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分子靶点是指对于某种疾病起关键作用的分子结构或信号通路。

通过干预分子靶点的功能可以实现对疾病的治疗。

在临床分析中,通过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以选择合适的分子靶点用于疾病治疗。

现代医学中常用的药物治疗往往通过作用于特定的分子靶点来达到治疗效果。

例如,一些抗癌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另外,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药物也常常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分子靶点来缓解病情。

三、某种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与分子靶点分析以某种疾病为例,我们将分析该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相关的分子靶点。

首先,通过病理形态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疾病在特定组织中出现了明显的病变,这些病变可能包括细胞凋亡增多、细胞增殖异常等。

接下来,通过生化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疾病引起了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如脂肪代谢紊乱、糖代谢紊乱等。

最后,通过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疾病与特定的基因变化相关,这些基因可能是疾病的重要驱动因子。

在该疾病的治疗中,根据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分子靶点用于治疗。

比如,通过选择特定的药物来抑制该疾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或者调节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活性,从而实现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水电解质紊乱(一)无机电解质主要功能:1、维持体液的渗透压平衡和酸碱平衡2、维持神经、肌肉、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并参与其动作电位的形成3、参与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4、构成组织成分(二)ANP释放入血后,将主要从四个方面影响水钠代谢:1、减少肾素的分泌2、抑制醛固酮的分泌3、对抗血管紧张素的缩血管效应4、拮抗醛固酮的滞钠离子总用(三)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是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离子浓度小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小于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也可称为低渗性脱水。

原因和机制:1、经肾丢失①长期连续使用高效利尿药,如速尿、利尿酸、噻嗪类等,这些利尿剂能抑制髓袢升支对钠离子的重吸收②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由于醛固酮分泌不足,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减少。

③肾实质性疾病④肾小管酸中毒2、肾外丢失①经消化道失液②液体在第三间隙积聚③经皮肤丢失。

对机体的影响:1、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2、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饮水减少,故机体虽缺水,但却不思饮,难以自觉从口服补充液体,同时,由于血浆渗透压降低,抑制渗透压感受器,使ADH分泌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要吸收液相应减少,导致多尿和低比重尿,但在晚期血容量显著降低时,ADH 释放增多,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可出现少尿。

3、有明显的失水体征,由于血容量减少,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使组织间液减少更为明显,因而病人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和婴幼儿囟门凹陷。

4、经肾失钠的低钠血症患者,尿钠含量增多,如果是肾外因素所致者,则因低血容量所致的肾血流量减少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结果导致尿钠含量减少。

(四)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的特点是血钠下降,血清钠离子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故又称之为水中毒。

原因和机制:主要原因是由于过多的低渗性液体在体内潴留在成细胞内外液量都增多,引起重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

1、水的摄入过多2、水排出减少,多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ADH 分泌过多,如恐惧、疼痛、失血、休克、外伤等(五)等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是血钠下降,血清钠离子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

等容量性低钠血症主要见于ADH分泌异常综合征。

(六)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的特点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离子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高渗性脱水。

原因和机制:1、水摄入减少2、水丢失过多①经呼吸道失水,任何原因引起的通气过度②经皮肤失水③经肾失水④经肠胃道丢失。

对机体的影响:1、口渴,由于细胞外液高渗,通过渗透压感受器刺激中枢,引起口渴感,循环血量减少及因唾液分泌减少引起的口干舌燥,也是引起口渴感的原因2、细胞外液含量减少,由于丢失的是细胞外液,所以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同时,因失水大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可通过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ADH分泌增加,加强了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因而尿量减少而尿比重增高。

3、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由于细胞外液高渗,可使渗透压相对较低的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这有助于循环血量的恢复,但同时也引起细胞脱水致使细胞皱缩。

4、血液浓缩5、严重的患者,由于细胞外液高渗使脑细胞严重脱水时,可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包括嗜睡、肌肉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七)高容量性高钠血症原因和机制:1、医源性盐摄入过多2、原发性钠潴留(八)等容量性高钠血症:有时患者钠水成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钠离子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此种情况称其为等渗性脱水。

(九)水肿的发病机制: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①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③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④淋巴回流受阻2、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钠、水潴留。

①小球滤过率下降②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a心房肽分泌减少b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a醛固酮分泌增加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钾代谢障碍(十)肾对钾排泄的调节,肾排钾的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肾小球的滤过;近曲小管和髓袢对钾的重吸收;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对钾排泄的调节。

(十一)低钾血症指血清钾浓度低于L,原因和机制:1、钾的跨细胞分布异常2、钾摄入不足3、钾丢失过多,这是缺钾和低钾血症嘴重要的病因,可分为肾外途径的过度丢失和经肾的过度丢失。

①经肾的过度丢失a利尿剂b肾小管性酸中毒c 盐皮质激素过多d镁缺失②肾外途径的过度失钾。

对机体的影响:1、与膜电位异常相关的障碍①低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a对心肌生理特征的影响(1)心肌兴奋性升高(2)传导性降低(3)自律性升高(4)收缩性升高b心肌电生理特性改变的心电图表现(1)T波低平(2)U波增高(3)ST段下降(4)息率增快和异位心率(5)QRS波增宽c心肌功能损害的具体表现(1)心率失常(2)对洋地黄类强心药物毒性的敏感性增高②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a骨骼肌兴奋性降低b胃肠道平滑肌兴奋性降低2、与细胞代谢障碍有管的损害①骨骼肌损害②肾损害3、对酸碱平衡的影响,代谢性碱中毒。

(十二)高血钾症指血清钾浓度大于L。

原因和机制:1、肾排钾障碍①肾小球滤过率的显著下降②远曲小管、集合小管的泌钾离功能能受阻2、钾的跨细胞分布异常①酸中毒②高血糖合并胰岛素不足③某些药物④高钾性周期性麻痹3、摄钾过多4、假性高钾血症。

对机体的影响:心肌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降低,收缩性降低对心电图的影响是T波高尖,P波QRS波振幅降低,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心电图对骨骼肌的影响为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二、酸碱紊乱(一)酸碱平衡的调节包括:1、血液的缓冲作用2、肺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作用是通过改变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来调节血浆碳酸(挥发酸)浓度3、组织细胞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机体大量的组织细胞内液也是酸碱平衡的缓冲池,细胞的缓冲作用主要是通过离子交换进行的4、肾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其主要机制是a近曲小管对碳酸氢钠的重吸收b远曲小管对碳酸氢钠的重吸收c铵的排出(二)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含量主要受代谢性因素的影响,由其浓度原发性降低或升高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称为代谢性酸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碳酸的含量主要受呼吸性因素的影响,由其浓度原发性增高或降低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称为呼吸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

(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是血浆中呈物理溶解状态的二氧化碳分子产生的张力。

PaCO2是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重要指标,正常值为33-46mmHg,平均值为40mmHg,PaCO2小于33mmHg,表示肺通气过度,二氧化碳排出过多,见于呼吸性碱中毒或代偿后的代谢性酸中毒,PaCO2大于46mmHg表示肺通气不足,有二氧化碳潴留,见于呼吸性酸中毒或代偿后代谢性碱中毒(四)实际碳酸氢盐actual bicarbonate,AB:是指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在实际PaCO2、体温和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测得的血浆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

若SB正常,而当AB>SB时,表明有二氧化碳滞留,可见于呼吸性酸中毒,反之,AB<SB,则表明二氧化碳排出过多,见于呼吸性碱中毒。

(五)缓冲碱buffer base,BB:是血液中的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碱的总和。

代谢性酸中毒时BB减少,而代谢性碱中毒时BB升高。

(六)碱剩余base excess,BE:也是指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滴定全血标本至时所需的酸或碱的量(mmol/L)。

被测血液的碱过多,BE用正值表示,如需用碱滴定,说明被测血液的碱缺失,BE用负值来表示。

全血BE正常值范围为——+L,代谢性酸中毒时BE负值增加,代谢性碱中毒时BE正值增加。

(七)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是指细胞外液氢离子增加和(或)碳酸氢离子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碳酸氢离子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原因和机制1、碳酸氢根离子直接丢失过多2、固定酸产生过多,碳酸氢根离子缓冲消耗a乳酸酸中毒b酮症酸中毒3、外源性固定酸摄入过多,碳酸氢根离子缓冲消耗a水杨酸中毒b含氯的成酸性药物摄入过多。

4、肾脏泌氢功能障碍5、血液稀释,使碳酸氢根离子浓度下降6、高血钾。

机体的代偿调节:1、血液的缓冲及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的缓冲代偿调节作用2、肺的代偿调节作用3、肾的代偿调节作用对机体的影响:1、对心血管系统改变a室性心律失常b心肌收缩力降低c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2、中枢神经系统改变a酸中毒时生物氧化酶类的活性受到抑制,氧化磷酸化的过程减弱,致使ATP生成减少,因而脑组织能量供应不足b、pH值降低时,脑组织内谷氨酸脱羟酶活性增强,使γ—氨基丁酸增多,后者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3、骨骼系统改变代谢性酸中毒的血气分析参数:由于碳酸氢根离子降低,所以AB\SB\BB值均降低,BE负值增大,pH下降,通过呼吸代偿,PaCO2继发性下降,AB<SB(八)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是指二氧化碳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以血浆碳酸浓度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原因和机制:1、呼吸中枢抑制2、呼吸道阻塞3、呼吸肌麻痹4、胸廓病变5、肺部疾患6、二氧化碳吸入过多。

机体的代偿调节:1、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时,由于肾的代偿作用十分缓慢,因此主要靠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及细胞内缓冲,这种调节与代偿十分有限,常表现为代偿不足或失代偿状态。

2、慢性呼吸性酸中毒使,由于肾的代偿,可以呈代偿性的。

对机体的影响:1、二氧化碳直接舒张血管的作用2、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呼吸性酸中毒血气分析的参数变化:PaCO2增高,pH降低,通过肾等代偿后,代谢性指标继发性升高,AB\SB\BB值均升高,AB>SB,BE正值加大。

(九)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是指细胞外液碱增多或氢离子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碳酸氢离子增多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原因和机制:1、酸性物质丢失过多2、碳酸氢根离子过量负荷3、氢离子向细胞内移动。

机体的代偿调节:1、血液的缓冲及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的缓冲代偿调节作用2、肺的代偿调节3、肾的代谢调节对机体的影响: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2、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3、对神经肌肉的影响4、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血气分析参数变化规律:pH升高,AB\SB\BB均升高,AB大于SB,BE正值加大,由于呼吸抑制,通气量下降,使PaCO2继发性升高。

(十)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指肺通气过度引起的血浆碳酸浓度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原因和机制:1、低氧血症和肺疾患2、呼吸中枢受到直接刺激或精神性障碍3、机体代谢旺盛4、人工呼吸机使用不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