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茶历史演变PPT

合集下载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茶与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有对茶的描写,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中都有 大量关于饮茶、茶道、茶具的描述,展现了茶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饮茶习俗,还体现了人们对自 然、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茶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现代茶 文化更加注重个性化、时尚化和多元化,各种新型的饮茶方式和茶文化活动不 断涌现。
文化艺术灵感 茶文化对中国的诗词、绘画、音乐 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 无数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茶的种类与分布
绿茶
以鲜叶为原料,未经发酵,色 泽鲜绿,是中国茶的主要类型 之一。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
、湖北等地。
红茶
以新鲜茶叶为原料,经过发酵 ,色泽红润,味道醇厚。主要 分布在福建、安徽、湖北等地 。
乌龙茶
半发酵茶,色泽乌润,滋味醇 和,香气浓郁。主要分布在福 建、台湾、湖南等地。
黑茶
以老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 色泽黑褐,滋味醇厚回甘。主 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浙江等
地。
02
茶的制法与品鉴
茶叶的制作过程
晾青
将采摘后的茶叶摊放在阴凉通 风处,使其自然萎凋。
揉捻
将杀青后的茶叶揉成条状,促 进茶汁液的挤出和均匀分布。
茶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各地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 和地区开始学习和传承中国茶文化,举办各种茶文化活动,促进了各国之间的 文化交流和友谊。
05
中国各地茶俗
福建闽南地区的功夫茶
总结词
福建闽南地区的功夫茶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注重茶具的精致和泡茶的技 艺。

茶文化PPT课件全文

茶文化PPT课件全文
“茶”的起源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 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 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
和经验。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 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
白牡丹
产地:主产地在福建省政和县 制作工艺 外形:叶张肥嫩,叶态伸展,
毫心肥壮,色泽灰绿,毫色银 白,毫香浓显,清鲜纯正,滋 味醇厚清甜,汤色杏黄明净 功效:具有祛暑、通血管、明 目、抗辐射、解毒之功效
茶具茶具Biblioteka 义范围:茶杯、茶 壶、茶碗、茶盏、茶碟、 茶盘
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 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 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 属茶具、竹木茶具和玉石 茶具等几大类。
离洗壶,以备再用。
茶道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 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 活动的最高原则。
茶道 是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 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 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 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 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 饮茶修道、饮茶即道。
饮茶礼仪
饮茶的姿势——站姿
饮茶的姿势——坐姿
端坐椅子中央,双腿并拢,上身挺直,双肩 放松,头正,下颌微敛,舌头抵上颚, 眼乎视或略垂视,面部表情自然。女性 右手在上,双手虎口交握,置放胸前或 面前桌沿;男性双手分开如肩宽,半握 拳轻搭于前方桌沿。全身放松,调匀呼 吸、集中思想。如果作为来宾被让于沙 发就座,则女性可正坐,或双腿并拢偏 向一侧斜坐,双脚可以交叉,双手如前 交握轻搭腿根;男性可双手搭于扶手上, 两腿可架成二郎腿,但双脚必须下垂且 不可抖动。

《茶的起源》PPT课件

《茶的起源》PPT课件
3
《茶经》与陆羽
陆羽对茶更是有着特殊的兴趣 和感情,经常与皎然、朱放等论 茶,对茶的植物学特性、采制、 烹煮和饮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 考察和研究。 他一生的著述不少, 然而“世所传者特《茶经》,他 书皆不传”。
4
珍奇的名茶--湖州白茶
远望一片雪,近看似玉兰,欲问为何物, 珍奇白茶园。古代白茶也称白叶茶,芽叶 玉自如纸,民间认为茶瑞。白茶与常茶不 同,偶然出,非人力所致,于是白茶遂为 第一。 品尝茶叶以色白为绝品,白茶 冲泡叶底柔白如玉霜,味甘甜,芳香幽雅。 历代茶学家都很重视白茶的研究,都视白 茶贵为茶族中的珍稀上品。我市从80年代 开始育成湖州白茶新品种,试制开发成功 珍奇的名茶--湖州白茶(亦称玉凤茶)。湖 州白茶,风格独特,品种珍稀,品质优异,
7
沏茶
细碎茶叶可溶物释物出很快,前面数道 时间宜短,往后各道的时间应增加得更 多。
重焙火茶可溶物释出的速度较同类型 茶之轻焙火者为快,故前面数道时间宜 短,往后愈多道增加愈多的时间。
普洱茶、沱茶等之紧压茶视剥碎程度 与压紧程度调整时间。细碎多者参考第 四条,紧结程度低者参考第一条,紧结 程度高者;慢慢泡,慢慢舒展,时间宜 长,并依舒展速度调整之。
5
创新的中国名茶--安吉白片
安吉白片是1981年开始在安吉试制成功的 创新名茶。尔后曾多次在省、市名优茶评比中 获奖。1989年在第三届全国名茶评比会上获奖, 被评为中国名茶。安吉白片产干安吉龙王山茶 区的大溪山一带,产地海拔在400米以上,山 峦起伏,竹海茫茫,云雾僚绕,雨量充沛,土 壤肥沃,自然品质优异,加工技艺精湛。安吉 白片芽叶幼嫩肥壮,色泽翠绿,外形挺直略扁, 一叶包一芽,状似金边镶碧鞘,碧鞘裹银箭, 十分别致;冲泡后,有兰花清香,香高持久, 滋味鲜爽,回味甘而生津。叶底嫩绿明亮,朵 朵可辨。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PPT30页)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PPT30页)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夜坐弹《离骚》
[元]耶律楚材
一曲离骚一碗茶,个中真味更何加。 香销烛尽穹庐冷,星斗阑干山月斜。
小结
唐朝:自陆羽的<<茶经>>问世后,茶文化进入了 一个全盛时期, 可谓“比屋皆饮”, 家家饮茶。
宋朝:茶叶是由团茶, 饼茶为主, 趋向于片茶, 散 茶为主。因为团茶, 饼茶的主饮方式比较繁琐, 对 于普通饮用者而言更喜欢廉价, 主饮方便的散茶。 明清:人们对茶的选择不仅是品位, 而是去领会茶 之神。通过饮茶达到一种天地人心融通一体的境 界。
今天:茶已成为世界之无醇饮料中饮用价值最高, 最普遍的天然饮料。
谢谢!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1.1.1921.1.19Tuesday, January 19, 2021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1:57:4901:57:4901:571/19/2021 1:57:49 AM
• 据舒顺义先生在2005年第四期《农业考古·中华茶 文化》上介绍,在1941年前后,凶残的日寇在敌 后根据地大扫荡,一次扫荡到了卢仝故里,乡亲 们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但令他们惊讶的是,当日 寇在村口一块石碑前驻足观看片刻后,便调头返 回了。事后,乡亲们才知道,是卢仝的遗德使他 们免遭一劫。原来这块石碑正面刻着“卢仝故 里”,背面刻着《七碗茶歌》。据说卢仝在日本 被奉为煎茶道祖师爷,在祖师爷故里,这些双手 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还算有点良心发现, 动了恻隐之心,使卢仝的乡亲侥幸逃过一劫。从 此,故乡人民对这位“亚圣”更加崇敬。

茶文化简史.pptx

茶文化简史.pptx
济繁荣
3
茶馆文化
有插花、字画 等文化元素; 文人雅士聚集

4
点茶文化 斗茶 5
茶叶文化属性凸显
2.4 繁荣时期
1
2
3


研磨
调膏
击拂
水调成
糊状。
向盏中注入沸 水,与此同时 用茶筅搅动, 茶末上浮,形
成粥面。
2.4 繁荣时期




建 盏
北宋蔡襄《茶录》载 :“茶色白,宜黑盏, 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 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
2.5 成熟稳定时期
明清
散茶大量生产
工艺:蒸青 → 炒青 饮用方式:煎煮 → 冲泡
1
其他茶类的发展
花茶 乌龙茶 红茶
2
2.5 成熟稳定时期
时间:每年正月初三至十六

地点:重华宫

• 现代茶艺
THANK YOU
中华茶艺
项目一:茶艺概述
引言· 茶文化简史
茶文化简史
2.1 传说时期 2.2 萌芽时期 2.3 发展兴盛时期 2.4 繁荣时期 2.5 成熟稳定时期 2.6 衰退时期 2.7 复苏与再发展时期
任务二
2.1 传说时期
距今4000-5000年的原始社会 • 《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 茶的利用——药用(解毒)
2.2 萌芽时期
先秦 & 汉魏晋南北朝
茶叶普及
南方地区(饮用) 黄河流域 (食用)
1
茶叶买卖
王褒《僮约》
“武阳买茶” “烹茶净具”
2
认识转变
《荈赋》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创新茶艺形式
现代茶艺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现了多种新的茶艺形式,如创意茶艺、舞台茶艺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 审美需求。
提升茶艺品质
现代茶艺注重品质和细节,从茶叶的品质、泡茶的水质、泡茶的器具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提升了茶艺的艺 术性和品味。
茶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茶与健康生活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健康生活方式 ,茶叶中的抗氧化物质和营养成 分被广泛研究和应用,茶叶成为 健康生活的必备饮品。

利尿解乏
茶叶中的咖啡碱和茶碱 具有利尿作用,帮助消
除疲劳。
科学饮茶的方法
适量饮茶
成人每天饮茶量建议在3-5克, 约3杯左右。
选择合适的时间
空腹和睡前不宜饮茶,饭前饭 后半小时饮茶最佳。
注意茶叶品质
选择优质的茶叶,避免饮用劣 质或污染的茶叶。
控制水温
泡茶时水温不宜过高,一般在 80-90℃左右。
05
茶的种类与分布
红茶
红茶是经过发酵的茶叶,味道醇 厚浓郁。主要分布在安徽、湖北 、湖南等省份。
普洱茶
普洱茶是一种经过后发酵的茶叶 ,具有独特的陈香和滋味。主要 产于云南省的普洱市和西双版纳 地区。
01
绿茶
绿茶是中国最主要的茶类之一, 未经发酵,口感清爽鲜美。主要 分布在浙江、安徽、湖北等省份 。
02
咖啡碱
提神醒脑,帮助消化,利尿解 乏。
氨基酸
提供茶的鲜爽口感,并具有营 养价值。
维生素
茶叶中含有的维生素种类丰富 ,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
茶的保健功能
抗氧化
茶多酚能够清除体内的 自由基,延缓衰老。
提神醒脑
茶叶中的咖啡碱可以刺 激中枢神经系统,提高
注意力和警觉性。

中国茶道历史课件

中国茶道历史课件

中国茶道历史课件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课件将带领大家回顾中国茶道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茶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茶的起源与发展(1)茶的起源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多年的中国西南地区。

一种叫做茶树的植物被人们发现,并开始将其叶子制作成茶饮品。

(2)茶的传播随着茶的制作方法的改进,茶开始被广泛传播到其他地区,如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

茶饮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中国茶道的兴起(1)茶与文化的结合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与文化的融合不可分割。

自古以来,茶被视为一种礼仪和修养的体现,与儒家思想相呼应。

(2)茶道的形成在宋朝时期,茶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交方式开始兴起,成为士人们表达自己情感和品味生活的一种途径。

三、茶道与中国文化(1)茶道的传承茶道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茶道流派和技艺传承方式。

茶道的传承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茶文化的传播。

(2)茶道与文人雅士茶道在中国文人雅士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追求。

茶的煮制过程和品茶的仪式成为文人雅士们用以表现自己情趣和身份认同的方式。

四、茶道的地位与影响(1)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中国茶道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茶作为一种特色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国的文化魅力。

(2)茶的健康价值茶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和有益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着显著的益处。

茶作为一种健康的饮品,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喜爱。

五、茶道对个人的意义茶道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对于个人的生活和心态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品茶和煮茶的过程,人们可以获得片刻的宁静和放松。

六、总结中国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修养与情趣,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茶道的发展和传承,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途径。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推广中国茶文化
将中国茶文化融入旅游、教育等领域,向世界展示中国茶文化的独 特魅力和价值。
提升中国茶叶的国际影响力
加强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推广和营销,提高中国茶叶的国际知名 度和竞争力。
THANKS

中国茶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
01
02
03
传播历史
中国茶文化自唐代开始向 外传播,逐渐影响了日本 、韩国、印度、英国等国 家和地区。
茶道精神
中国茶道所强调的“和、 敬、清、寂”等精神,影 响了世界各地茶文化的形 成和发展。
茶叶品种
中国丰富的茶叶品种,如 龙井、普洱、铁观音等, 被世界各地广泛引种和传 播。
世界各地茶文化的特点与比较
01
02
03
04
日本茶道
强调“和、敬、清、寂”的精 神,注重礼仪和细节,崇尚简
约与自然。
英国下午茶
以红茶为主,注重茶具和礼仪 ,形成了独特的下午茶文化。
印度茶文化
以加入奶和糖的奶茶为主,口 感浓郁,是印度民众的主要饮
品。
对比与差异
世界各地茶文化在茶叶品种、 泡茶方法、饮用方式等方面存
小说
在古代小说中,茶也是重要的元素之 一。如《红楼梦》中就有许多描写茶 事的情节,通过品茶、论茶来展现人 物性格和情感。
茶馆文化与民间传说
茶馆文化
在中国各地,茶馆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茶、聊天、听曲、看戏,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 要场所之一。各地的茶馆文化也因此各具特色。
民间传说
在中国民间,有许多关于茶的传说和故事,如“陆羽煎茶”、“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等。这些传说和故事不仅丰 富了茶文化的内涵,也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茶的种类与分布

茶文化ppt课件

茶文化ppt课件

05
茶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茶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文化强调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思想,与中华文化的 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茶文化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 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茶叶中还含有茶多酚、氨基酸、咖啡 碱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 、抗炎、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
茶叶的保健功能
茶叶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 多种生物活性,有助于预防和辅 助治疗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癌症等。
茶叶中的咖啡碱能够加速人体新 陈代谢,具有提神醒脑、消除疲
劳的作用。
茶叶中的茶多酚还能够降低血脂 、血糖,有助于预防和辅助治疗
02
茶的种类与特点
绿茶
01
总结词
未经发酵的茶,色泽鲜绿,口感清爽鲜美。
02
详细描述
绿茶是六大茶类中最古老的品种,其制作工艺主要包括杀青、揉捻和 干燥。由于未经发酵,绿茶保留了茶叶的天然色泽和营养成分,口感 清爽鲜美,具有提神醒脑、清热解暑等功效。
红茶
总结词
全发酵的茶,色泽红润,口感醇厚甘甜。
详细描述
03
茶艺与茶道
茶艺表演
茶艺表演的定义
茶艺表演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 泡茶、品茶、茶具展示等环节, 展现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
神内涵。
茶艺表演的流程
茶艺表演通常包括备器、净具、 投茶、注水、出汤、分茶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
和要求。
茶艺表演的技巧
茶艺表演者需要掌握泡茶技巧, 如水温、注水方式、浸泡时间等 ,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 养和审美能力,能够将茶道精神

中国茶文化第四讲茶叶史话课件

中国茶文化第四讲茶叶史话课件

• 1591年,千利休被武将丰臣秀吉逼迫自 杀,他的技艺由其孙子继承下来。到江 户时代,建立了“家元制度”,使茶道 “传宗接代,不出祖流”。
• 现在日本人不仅用隆重的茶道迎接外宾, 有的茶道流还出国访问,表演茶道艺术 。
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 抽,凌露采焉。茶之牙者,发于丛薄之 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 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 之,封之,茶之干矣。
• 四之器 • 风炉: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
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圬 墁,凡三足。 • 纸囊: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 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 碾: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 为臼,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 外方制其倾危也。…….
• 五之煮 候寒末之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 灸,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古人 有劳薪之味,信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 中,井水下。
• 六之饮
• 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 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 谓之■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 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 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 2、三国说
•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 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 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 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录》 则认为始于魏晋。
•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 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 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 三、饮茶风俗成于中唐
•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 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

中国饮茶方法的演变ppt课件

中国饮茶方法的演变ppt课件
第二沸时,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子在水中 搅动形成水涡,使水沸度均匀,用量茶小 勺量取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再加搅动。
第三沸时,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去,使 开水停沸,生成泡沫,此时把茶沫中黑色 的一层水膜去掉(浮在茶汤上面的是精华, 陆羽称为沫饽)
最新版整理ppt
5
⑤酌茶:即向茶盏分茶,使各碗沫饽 均匀。
最新版整理ppt
2
2、唐代饮茶风盛的原因:
(1)国家经济繁荣,茶叶种植面积增加, 品质提高,制茶的技术和经验进一步加强。
(2)国家统一,交通发达,南茶北运,使 饮茶风俗得以不断传播。
(3)中外交往频繁,社会风气开放,使唐 朝的茶文化独具开创性。
(4)陆羽写成了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 书——《茶经》,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学 的发展。
最新版整理ppt
12
三、明清泡茶
一、明代饮茶概况
饮茶风尚发展到明代,发生了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随着茶叶 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 走向简单化。宋元时期:“全民皆 斗”的斗茶之风已经衰退,穷工极 巧的饼茶被散茶所代替,盛行了几 个世纪的唐烹宋点也变革成用沸水 直接冲泡的”瀹饮法”。
最新版整理ppt
最新版整理ppt
3
3、唐人饮茶的方法
(1)煎茶法
① 选茶:唐代茶有粗茶、散茶、末 茶、饼茶四种。煎茶法用的是饼茶。
②工序: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 做成待烹的茶末,存放在盒子里备 用。
③选水:选用山水或江河水、井水 放到有方形耳的大口锅中。
最新版整理ppt
4
④烧水:
第一沸时,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的盐调味。
最新版整理ppt
10
3、宋代斗茶:评比调茶技术和 茶质优劣,也称茗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炙茶、碾罗、候汤、燲盏、点茶等 一套程序。 • 斗茶,也称茗战 • 分茶(一种泡茶游戏,已失传)
11
•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 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 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 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 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 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 引进日本
8
煎茶
• 唐中叶盛行煎茶 • 茶饼须经炙、碾、罗三道工序 • 烤茶的木炭 • 煎茶包括:烧水与煮茶 • 煮茶需“三沸”从锅中舀出的第一碗茶汤
叫隽永,隽味永长的意思,也指最好的东 西。
• 茶汤 分茶 9
• 庵茶,夹生茶 • 陆羽认为煮的茶“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
俗不已”
10
二、宋代点茶
“茶兴于唐,盛于宋” • 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包括
1、唐代国力强盛、经济富足 2、佛教传入 3、唐朝王室 4、陆羽等人的大力提倡
4
• 历史上第一部茶书——《茶经》。陆羽的 《茶经》第一次全面地总结了唐代以前有 关茶叶诸方面的经验,推动了茶叶生产和 茶学的发展。记录了茶的饮用历史,是唐 朝以及唐以前有关茶事的总结。从《茶经》 中我们可以了解唐朝人的饮茶习惯。《茶 经》中对种茶、采茶、茶具的选择、煮茶 的火候、用水以及如何品饮都有详细的论 述。
5
• 唐人饮茶已开始注重品饮艺术,这与唐之 前的茶主要作为药用或者是粗放型解渴的 饮用形式相比,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 唐代是从以茶为药、以茶为羹到茶之为 品饮的转折过程,而该过程的里程碑就是 《茶经》。陆羽写出了《茶经》,创制了 茶道二十四器 。
6
7
• 唐人饮茶讲究鉴茗、品水、观火、 辨器。
• 在饮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 煮茶等方式。
第二节 饮茶方法的演变
饮茶始于西汉,我国饮茶方法先后 经历了烹茶、点茶、泡茶、以及当代 饮法四个阶段
唐前饮茶 一、代烹茶 二、宋代点茶 三、明清泡茶 四、当代饮茶
2
一、唐代烹茶
• 唐人陆羽在其《茶经》中指出:“茶之为 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 国朝即指唐朝。
3
唐代之所以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 浓厚的饮茶风气
12
三、明清泡茶
• 元代是宋明两代的过渡期 • 饮茶发展到明代,发生划时代意义的
变革——斗茶之风衰退,饼茶被散茶 代替,唐烹宋点变成了用沸水冲泡的 瀹饮法。 • 饮茶方式由繁到简 • 明末清初,瀹饮法成为品饮主要方式
13
四、当代饮茶
清饮 调饮 袋泡茶 罐装茶 冷饮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