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三良诗》简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植《三良诗》简析

作者:陆燕萍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1期

摘要:曹植《三良诗》的诗意各家众说纷纭,从曹植的性格和历史上记载的曹植的行事作风,从诗歌的内容和它的写作背景还有前后期曹植的风格的变化来看,都很好的证明了这首诗歌是曹植表述忠义的真心。

关键词:曹植;《三良诗》;忠义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19-01

一、总述

曹植的作品在《文选》中共收录三十七首,可见他的诗歌著作与萧统的选文标准有许多相似之处,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其当时的文学潮流。曹植的诗歌在《文选》中数量已算不少的了,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只就《三良诗》一首自己觉得很有感触的诗歌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

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

生时等荣乐,既没同忧患。

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

揽涕登君墓,临穴仰天叹。

长夜何冥冥,一往不復还。

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肺肝。

诗的内容是:功勋名望的取得不是由自己来决定的,是天命所决定的,因此自己不要有什么行动来试图取得,天命是不可违背的。这首诗歌的由来是:秦穆公与群臣饮酒,喝到心满意足时对群臣说:“生共此乐。死共此哀。”群臣等许诺,等到公元前621年,秦穆公驾崩,命令一百七十人殉葬,其中有子车氏三兄弟《左传·文公六年》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曹植《三良诗》是以

《黄鸟》三章挽歌为基础写的。现《诗经·秦风》有《黄鸟》篇,毛传小序云:“《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黄鸟》原诗如下:

交交黄鸟,至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万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唯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至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

唯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在这首《黄鸟》里,就已经把子车氏三兄弟的事迹详细记录了,建安之杰曹植正是在此基础上写出了著名的咏史诗《三良诗》,除此之外,吟咏此事的还有王粲的《咏史诗》、陶渊明的《咏三良》、柳宗元的《咏三良》、刘敞的《哀三良》、苏轼的《秦穆公墓诗》、苏辙的《三良诗》等,各家所持有的见解各不相同,有的是讥讽秦穆公的,有的是讥讽秦康公的,更有的是讥讽“三良”的……虽然各家持有的观点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中心论点是很明显的,只有曹植的《三良诗》历来颇多争议,聂文郁先生在《曹植诗解译》中对曹植的《三良诗》作了详细的评议,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学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联系作者的身平及其所经历的政治遭遇,我觉得这首诗是作者自述忠怀的作品。

二、对诗意的不同理解

由于各家在评论此诗的时候,所持有的观点不尽相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这首诗歌,因此对于这首诗歌的主旨众说纷纭,但是主要的有一下几种:

(一)“哀三良不得其死”说

刘履《选诗补注》卷二:“此哀三良之不得其死也。言功名不可以强为,惟于忠义所在乃吾心之所安也;且秦穆既死,彼三臣者皆以身殉,徒自害耳。盖臣之于君,生既共荣,死则同患,固其理也。人但言捐躯报国不以为难,然究其所以杀身者,必欲当理而合乎忠义,使心中安焉,无所疑虑,则诚独不易矣。今三良之就死,乃不顾其非礼,而曲从君命,引岂安于忠义

者载?是以不免临穴悲叹而有惴栗之意,故下文特为之哀惜也……子建此篇持论公正,诚有补于世教,咏史者宜取法焉。”

(二)谴责秦穆公说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与王仲宣所咏,人同,事同,然却题不同。仲宣是咏史诗,故兼责秦穆。子建是咏三良诗,故专表三良。专表三良而不及穆公,政所以深责穆公。”

(三)肯定三良以身殉秦穆公说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七十三:“《三良》事见于《诗》、《左传》,皆云‘秦穆杀之以殉’。坡诗独云:‘乃知三子殉公意,亦如齐之二客从田橫。今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以疑古人。’此说甚新。后读子建《三良》诗,云‘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生时等荣乐,既没同忧患。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乃知子建已有此论。”

(四)自述忠怀说

陈祚明说:“咏三良何必言‘功名不可为’,尔时三良何遂不可为功名?若咏三良,何从云‘杀身良独难’、‘一往不复还’?盖子建实欲建功于时,观《责躬诗》可见。今终不见用,已矣,功名不可为矣。文帝之猜疑起于武帝之钟爱,此时相遇不堪,生不如死,慨然欲相从于地下,而杀身良难,一往不返,徘徊顾虑,是以隐忍而偷生也。子恒既从夺嫡为嫌,其待陈思诚有生人所不能忍者,故愤懑而作,追慕三良。”

综合曹植的生平及其所经历的遭遇来看,我觉得《三良诗》在诗意上更多的是用来自述忠怀的。从曹植在历史资料中的记载,我们知道曹植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说曹植的《三良诗》是他想用来保身的说法是不符合史记的,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证明曹植在这里所表述的是自己的真心:

1、诗人的性格及行事作风

曹植不谙世事的经历,加上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使他形成了善良单纯的性格,许多大臣劝他与其兄曹丕力争天下,但他不愿篡汉自立,兄弟失和,因此他在争夺皇位的时候优柔寡断,还轻信了别人,最终导致在争夺地位的时候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2、曹植后期人格的变化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