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读经典之《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教案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12篇)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12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1一、学习目的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颜色的词句,把握情感变化的过程。
3、熟悉人物的品行风貌,体会对长妈妈的怀念、怜悯和赞美之情。
4、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找出表现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三、课时支配两课时。
四、课前预备1、同学利用工具书把握以下字词: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疏懒惧惮孤孀2、复习回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教学设想是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写这篇文章的:先写他憎恶阿长、厌烦阿长等,但在结尾处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出一种肤浅的怀念之情,对于这种情感的变化,要指导同学阅读,组织同学争论,研读赏析,从而充分体会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同时也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拓展延长,谈谈自己对生活中像阿长一样的一般人的感想和思索。
六、教学设计(一)联系体会,激趣引读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奇可怕的美女蛇故事吧?是啊,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加了无限的神奇情趣,那么大家还记得讲故事的长妈妈吗?(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1、同学全体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的情怀。
并思索: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怀念)2、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⑴交待阿长的来历;⑵阿长喜爱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⑶她懂得很多法规;⑷讲长毛的故事;⑸给我买《山海经》。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设置问题情景一: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依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
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从而全方位感知阿长。
三年级语文下册:《山海经》阅读指导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山海经》阅读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内容特点等。
2. 通过阅读《山海经》选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神话传说,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山海经》简介:《山海经》是一部古老的地理志和神话集,作者不详,成书时间约在战国时期至汉代之间。
2. 选段阅读:《山海经》中的经典神话故事,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
3. 词语解析:学习文中的生僻字词,了解古代文化背景。
4. 阅读理解:分析故事情节,理解神话传说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山海经》的基本信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选段:学生自主阅读《山海经》选段,教师辅导生僻字词的解读。
3. 分享感悟: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神话故事中的寓意。
4. 讲解解析:教师针对学生阅读中的疑问进行解答,分析神话传说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山海经》选段,学生能理解故事情节,分析神话传说的寓意。
2. 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通过欣赏古代神话传说,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山海经》的文化背景,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教学资源1. 《山海经》原著或改编版本: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
2. 生僻字词解析资料:辅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难点。
3. 神话故事相关图片或插图:丰富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故事内容。
4. 课堂讨论模板:引导学生有序进行讨论和分享。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2. 故事表演:鼓励学生将研究的神话故事以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3. 创意写作:邀请学生根据《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进行创意写作,如编写续集、改编故事等。
三年级语文下册:《山海经》阅读指导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山海经》阅读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内容特点等。
2. 通过阅读《山海经》选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山海经》中的成语和典故,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4. 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的认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内容1. 《山海经》的基本信息介绍2. 《山海经》选文的阅读与分析3. 成语和典故的讲解与运用4. 古代神话传说的探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山海经》的基本信息、选文的阅读与分析、成语和典故的讲解。
2. 难点:《山海经》选文的深度阅读理解、成语和典故的运用、古代神话传说的探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山海经》的基本信息、成语和典故。
2.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选文,培养阅读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山海经》选文内容,分享阅读心得。
4. 实践法:让学生运用所学成语和典故,创作小故事或演讲。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山海经》的基本信息,阅读选文《夸父追日》。
2. 第二课时:分析选文《夸父追日》,讲解成语“夸父追日”的由来和用法。
3. 第三课时:阅读选文《精卫填海》,讨论精卫鸟的形象特点。
4. 第四课时:讲解成语“精卫填海”的由来和用法,了解相关神话传说。
5. 第五课时:阅读选文《大禹治水》,探讨大禹的英勇事迹和品质。
6. 第六课时:讲解成语“大禹治水”的由来和用法,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
六、教学内容1. 《山海经》选文《大禹治水》的深度阅读与分析2. 成语“大禹治水”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练习3. 对古代神话传说中治水故事的扩展了解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深入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掌握成语“大禹治水”的用法。
2. 难点:将成语“大禹治水”应用到写作中,对治水故事的文化背景的理解。
八、教学方法1. 解析法:详细解析《大禹治水》故事中的文化元素和道德寓意。
《山海经》教案设计
《山海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地域范围及基本内容。
(2)掌握《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异兽奇人、地理风俗等特色知识点。
(3)学会运用文献资料和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探究学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和传说。
(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山海经》在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山海经》所蕴含的古代人民智慧和创造力。
(2)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地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山海经》(1)介绍《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地域范围。
(2)概述《山海经》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其神话传说、异兽奇人、地理风俗等特点。
2. 第二课时:分析神话传说(1)学习《山海经》中的经典神话故事,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
(2)分析神话传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道德观念。
3. 第三课时:探究异兽奇人(1)介绍《山海经》中的各种异兽奇人,如大熊猫、九尾狐等。
(2)分析异兽奇人的形象特点和寓意。
4. 第四课时:研究地理风俗(1)学习《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如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等。
(2)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传说。
5. 第五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山海经》的心得体会。
(2)鼓励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书籍等,搜集与《山海经》相关的资料,进行探究学习。
三、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作业完成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山海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3. 综合实践: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成果展示。
4.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之情。
《山海经》教案设计
《山海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山海经》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2)掌握《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地理、动物、植物等知识点;(3)提高学生对古代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山海经》;(2)学会运用文献资料,对《山海经》中的内容进行验证和分析;(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宇宙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走进《山海经》(1)介绍《山海经》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2)了解《山海经》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激发学生对《山海经》的兴趣,培养阅读热情。
2. 第二课时:神话传说中的世界(1)学习《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共工触山等;(2)分析神话传说中所体现的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想象;(3)探讨神话传说在《山海经》中的作用和意义。
3. 第三课时:奇特的地理景观(1)学习《山海经》中的地理知识,如山脉、河流、湖泊等;(2)了解古代地理观念,分析地理知识在《山海经》中的表现;(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4. 第四课时:神奇的动植物(1)学习《山海经》中的动物、植物知识,如凤凰、麒麟、大熊猫等;(2)了解古代动植物观念,分析动植物在《山海经》中的象征意义;(3)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5. 第五课时:文化传承与价值观(1)分析《山海经》中的文化内涵,如道德观念、人生观念等;(2)探讨《山海经》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如成语、传说等;(3)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山海经》原著及注释版;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书籍、网络资源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提问等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山海经》知识点的掌握程度;4. 课程报告:评估学生在课程过程中的思考、分析、创新能力。
《山海经》阅读指导课(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山海经》阅读指导课(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山海经》,了解其基本内容、特点及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学会欣赏《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提高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了解《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掌握《山海经》的基本内容、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3. 欣赏《山海经》中的精彩片段,体会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4. 学会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山海经》的基本内容、特点及文学价值。
难点:欣赏《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学会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山海经》吗?它是什么样的一部书?2. 简要介绍《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背景及文学地位。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山海经》,了解其基本内容、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学习体会。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山海经》的基本内容、特点及文学价值。
2. 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引导学生欣赏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3. 讲解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四、课堂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山海经》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解读。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阅读体验。
2. 布置作业,鼓励学生深入阅读《山海经》,了解我国古代神话传说。
板书设计:《山海经》阅读指导课一、作者、成书时间、背景二、基本内容、特点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四、文学价值五、阅读方法与技巧作业设计:1. 阅读《山海经》其中一个篇章,了解其中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山海经》中某个片段的理解和感悟。
山海经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山海经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化经典,收录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古代地理知识。
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山海经整本书的阅读,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山海经的内容,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山海经的起源、作者、内容和地理特点。
2.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提高理解力和想象力。
3.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山海经的背景介绍:通过简要的历史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产生背景,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
(2)山海经的内容梳理:帮助学生梳理山海经的大致内容框架,介绍主要的篇章和内容特点。
(3)地理知识的探索:通过讲解山海经中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对古代地理知识进行探索,并与现代地理知识进行对比。
2.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介绍山海经的背景、内容和地理特点。
(2)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合作,共同探讨山海经的内容,并完成相关的练习和作业。
(3)课外拓展法: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山海经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个人的拓展学习。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介绍山海经的起源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示山海经的插图和相关古代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其地理特点和与现代地理的联系。
2.主体教学(1)讲解山海经的内容梳理,介绍各个篇章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对山海经内容的理解。
(3)组织学生分小组,完成相关练习和讨论,例如:根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地理地图,比较古代地理与现代地理的差异等。
(4)激发学生想象力,让他们写一篇关于山海经中某一故事情节的小故事,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
3.课堂总结(1)让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分享他们对山海经的理解和体会。
(2)对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澄清。
山海经的教案设计
《山海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山海经》的基本内容和结构;(2)能够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地理、生物、民俗等元素;(3)能够运用《山海经》中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山海经》;(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山海经》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山海经》的概述:介绍《山海经》的成书背景、作者、版本等方面知识。
2. 《山海经》的基本结构:讲解《山海经》的卷次、篇章、内容构成等。
3. 《山海经》的神话传说:分析《山海经》中的创世神话、神话人物、神话故事等。
4. 《山海经》的地理知识:解读《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地理特点、地理位置等。
5. 《山海经》的生物描绘:探讨《山海经》中的奇异生物、生物特性、生物演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山海经》的基本内容和结构;(2)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地理、生物等元素;(3)运用《山海经》中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及其文化内涵;(2)解读《山海经》中的地理、生物等专业知识;(3)将《山海经》中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情境中。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山海经》,了解基本内容,提出问题;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地理、生物等元素;3. 案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运用《山海经》中的知识进行解读;4. 启发引导: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山海经》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以便对教案进行改进。
《山海经》古代文化教案设计
《山海经》古代文化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一部系统地记述了中国神话、传说和自然地理的文献,是中国古代盛行的崇拜和祭祀的桥梁。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山海经》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在教学中加入《山海经》的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涵、审美情趣和思维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山海经》的基本情况和文化内涵。
2.掌握《山海经》中的关键词、主题和思想。
3.分析和比较《山海经》与其他文化、文学作品的异同点。
4.运用《山海经》的文化价值和文学特点,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想象力。
三、教学内容单元一:《山海经》的基本情况和背景1.《山海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山海经》的编撰方式和体例。
3.《山海经》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单元二:《山海经》的关键词和主题1.《山海经》中的动物、植物、山水。
2.《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3.《山海经》中的人物、文化符号、文学意象。
单元三:《山海经》与其他文化、文学作品的比较1.《山海经》与《诗经》、《楚辞》的关系和异同点。
2.《山海经》与西方传说、神话的对比和相通性。
3.《山海经》与现代文化、文学的联系和影响。
单元四:运用《山海经》的文化价值和文学特点1.探究《山海经》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2.发掘《山海经》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
3.创作《山海经》的文学作品,体验文化传承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教师介绍《山海经》的相关知识、文化背景、文学特点等,引导学生认真听讲、记录笔记。
2.研读课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精读、深度阅读《山海经》中的选文和故事,进一步掌握文本的意义和特色。
3.分析思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个人思考等形式,分析《山海经》中的文字、词语、主题等,深入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
4.创作写作: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创作、写作等多种形式,将自己对《山海经》的理解和感悟呈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山海经的教案设计
《山海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山海经》中的故事和描述;(2)了解《山海经》的背景、作者和特点;(3)能够分析并描述《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对《山海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地图和图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意识;(3)通过角色扮演和故事讲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关注;(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概述《山海经》1. 介绍《山海经》的背景和作者;2. 解释《山海经》的名称和特点;3. 引导学生了解《山海经》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二课时: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1. 介绍《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2. 分析神话传说中的神话元素和象征意义;3. 引导学生思考神话传说对古代人们的影响和意义。
第三课时:探索《山海经》中的地理知识1. 介绍《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2. 通过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地理知识和地理环境;3. 分析《山海经》中的地理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课时:研究《山海经》中的动植物1. 介绍《山海经》中的奇特的动植物描述;2. 分析动植物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3.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课时:欣赏《山海经》中的艺术特色1. 介绍《山海经》中的插图和艺术表现;2. 分析艺术特色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3. 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山海经》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资源1. 《山海经》原著或改编版本;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3. 地图、图片和插图;4. 角色扮演和故事讲述所需道具和材料。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山海经》的背景和作者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山海经》中的动植物和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4. 学生对《山海经》中的艺术特色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读山海经教案
读山海经教案读《山海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山海经》的内容和背景,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的兴趣。
2. 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古代神话的基本常识和常用词汇。
3. 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山海经》的作者及成书背景。
2. 《山海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古代神话的基本常识和常用词汇。
4. 课文《山海经》选段的阅读和分析。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山海经》,以及是否对其内容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介绍《山海经》的作者及成书背景,阐述其主要内容和特点,讲解古代神话的基本常识和常用词汇。
3.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并标注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教师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神话故事和人物形象,探讨古代神话的寓意和内涵。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代神话的特点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山海经》的其他篇章。
四、教学反思1. 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掌握了《山海经》的基本常识和常用词汇,阅读和分析古文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团队协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如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古文。
3. 小组讨论环节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避免偏离主题。
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山海经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山海经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山海经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山海经的背景和意义;2.掌握山海经各篇章的主要内容;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4.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山海经的内涵和主题;2.分析山海经中的传说和神话故事;3.发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思考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山海经原著;2.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3.电子设备/投影仪;4.课堂互动工具,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山海经相关的图片或短视频,引起学生们对山海经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背景介绍(10分钟)向学生们讲解山海经的历史背景和地位,介绍其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集合,被誉为古代神话宝库,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3.整体阅读(20分钟)请学生们默读山海经的部分篇章,让他们自行感受其中蕴含的神秘与奇幻。
之后,将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分享彼此对篇章的理解和感受。
4.重点章节解读(25分钟)选择山海经中的几个重点章节,如《海内北经》、《中山经》等,并展示相关插图或影像资料。
带领学生逐段解读、分析其中的传说和故事情节,引导他们思考这些故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5.文化讨论(2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探讨山海经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就其合理性进行辩论。
6.拓展阅读(10分钟)推荐一些与山海经相关的优秀文学作品、电影或动画,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山海经的影响力和文化价值。
7.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现身边的神秘与美丽。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整理思路、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时的表现;2.收集学生撰写的个人作业,检查他们对山海经的理解和文化思考的能力;3.结合课堂互动,进行适当的课堂评价。
《山海经》阅读教案: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山海经》阅读教案: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一、教学背景随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已经被深度削弱,这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
许多孩子对传统文化毫无兴趣,甚至忽视或远离。
因此,中国教育界正在努力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而《山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珍贵遗产之一。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期望通过《山海经》的阅读,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从而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身文化价值的自信。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材分析《山海经》又称《山经》或《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记载人民古代历史、地域风土、神祗崇拜、禽兽花木、宝物药物的地理志书。
该书记载了神话传说、地理知识、动物植物图像等,被誉为“古代自然百科全书”、“民间怪谈的百科全书”。
全书的年代不可考,大约成书于战国或秦汉时期。
该书首先由“山经”和“海经”两部分构成,后来各家修订者根据自己的记载和理解,陆续增补或编纂,形成了四十七篇不同且繁杂的版本。
2.教学方法本教学建议采用“导入式+概念解释式+讲解式+讨论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具体如下:(1)导入式:以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帮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内涵、意义、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等。
(2)概念解释式:对《山海经》的概念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确其中的基本概念和含义,包括进入《山海经》的世界,了解其中的神祇和动植物、地理环境等。
(3)讲解式:介绍《山海经》的经典之处、特点以及其中的人文、地理、神秘等各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知中国的文化内涵。
(4)讨论式:开展学生讨论活动,启发学生思考《山海经》的意义,探讨其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5)体验式:以生动的故事、以情感传递的方式,通过课文朗读、介绍字词的历史演变,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山海经》的魅力,从而形成强烈的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
四、教学成果评价本教学建议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旁听环节、课堂讨论、问卷调查、考试等方法,为了确保教学效果,评价内容和方式应该贴合课程目标,并注重考核学生对文化认同感的内在体验和情感反应。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读山海经·其十
古诗文系列:读山海经·其十
作者简介:
古诗文系列:读山海经·其十
作者简介:
陶渊明(táo yuān mínɡ)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
(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 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 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 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 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 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 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古诗文系列:读山海经·其十
注释: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 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 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待得到! ⑧猛志:勇猛的斗志。 ⑨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⑩讵:表示反问,岂。
古诗文系列:读山海经·其十
鉴赏:
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 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 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 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 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 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 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 《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 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 的史事。
古诗文系列:读山海经·其十
鉴赏: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 诗重要的 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 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 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 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 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 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 女,名曰女娃。
《山海经》教案
时的补充和纠正。
分享交流,加深理解
分享内容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包括对于讨论主 题的理解、发现的新问题、以及对于《山海经》的独特见解等。
交流方式
在分享过程中,鼓励其他组的同学提问或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全班 范围内的互动和交流。
加深理解
通过分享和交流,使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山海经》的内涵和价 值,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山海经神兽绘画
引导学生根据《山海经》中描述 的神兽形象进行绘画创作,通过 色彩、线条和构图展现神秘、奇 特的视觉效果。
山海经场景雕塑
指导学生运用雕塑技巧,将《山 海经》中的奇特场景或情节以立 体形式呈现出来,提升空间想象 力和造型能力。
文学创作与改编建议
创意写作
鼓励学生以《山海经》为灵感来源, 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对原文的续写 、改编或者创作全新的故事,激发学 生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分析东西方神话中的主题思想,如创世、英雄、爱情等,在各自文 化中的体现与差异。
神话形象与艺术表现
对比东西方神话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艺术表现手法,如象征 、隐喻等。
《山海经》在亚洲文化圈的影响
1 2
对古代文化的影响
阐述《山海经》在古代亚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如对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渗透。
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06 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
学生分组讨论会安排
分组方式
按照学生的兴趣和意愿进行分组,每组4-6人,确保组内成员能 够充分交流和讨论。
讨论主题
《山海经》中的神奇生物、神话传说、地理景观等,每组选择一 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讨论时间
课堂时间的1/3用于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 点和看法。
《山海经》教案设计
《山海经》教案设计《山海经》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方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尊重认知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
可采用导读法;也可采用整体感知一重点的研读一揣摩迁移三步走的模块式;也或采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因为在初一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从中选出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选自《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解题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三、研习课文(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
②给段落标上序号。
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二)具体研习。
1.明确目标。
细读课文化,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取了长妈妈哪些事情作为写作材料,这些材料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品格风貌?(2)这些材料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2.学生研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研习,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将讨论的要点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并与原文相结合作评、点、批、注。
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注意研习情况的信息反馈。
《山海经》优秀教案
《山海经》优秀教案《山海经》优秀教案(精选9篇)《山海经》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教学方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尊重认知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
采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山海经>》。
二、出示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详略描写的安排2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三、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惊骇掳去震悚惶急疮疤诘问疏懒霹雳孤孀惧惮粗拙渴慕2、释题:结合课文内容,谁来说说阿长与<山海经>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阿长买<山海经>。
那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直接叫“阿长买<山海经>”?还写了阿长的其他许多事情。
四、重点研读1、用自己最擅长的读书方式浏览课文勾画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思考: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些事情?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D、讲“长毛”的故事;E、给“我”买《山海经》。
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山海经教学设计(热推3篇)
山海经教学设计(热推3篇)1.山海经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快速梳理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材料和主旨的关系。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比较(原文与“变异版本”的比较)的方法,提高散文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以及对“弱者”的同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材料和主旨的关系。
3.品味语言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材料与主旨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表格法”与“变异法”。
通过表格设计,引导学生快速理清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通过文本改造的策略,将文章部分内容“变异”,再与原文进行比较,从而领会文本“材料与主旨”的关系。
以之引导学生领会散文阅读与写作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与学生朗读结合。
要求全体学生在听读课文的过程中,完成以下任务:边听读课文,边圈点批注,边思考问题,边填写表格。
思考的问题: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她有怎样的印象和情感?根据以上问题的提示,完成下列表格中的内容。
(填写表格时注意原文语句的“化用”)自然段2.山海经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认识人物的品格风貌,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4、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本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学期春季课题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1.阅读重点片段,分析阿长重要人物性格,掌握作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感情的原因。
2.概括文章回忆与阿长相关的事件,理清作者感情线索,学习文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3.拓展延伸,联系原著和生活,体会阿长的善良关爱的品质对鲁迅的重要影响,感受现实生活中“长妈妈”的大爱情怀。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紧扣标题,巧设问题,在情境任务中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赏析手法。
教学难点:突破文章顺序,整体把握内容,学习欲扬先抑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大家来看几幅图片。
你能准确说出这几幅图片的内容吗?考考同学们,这些图片都出自于哪一部书?对,《山海经》。
我们来看,阿长是谁?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又叫长妈妈。
她没名没姓,“阿长”这个名字还是顶替别人的名字叫阿长的。
二、标题换字,立足精段,重点学习“阿长与《山海经》”部分。
1.(一读标题)思考:一个保姆和一部书,会有什么关系?如果把“与”字换成一个动词,可以换成什么动词?(“送”、“买”、“问”)★阿长“问”《山海经》2.指导学生精读阿长“问”《山海经》语段。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3.口语交际活动。
(1)阿长会怎么问?注意人物称呼以及问的内容。
(明确:哥儿,“三哼经”是怎么一回事?)(2)假如你是鲁迅,你会怎么说?讨论并明确童年鲁迅说时的称呼、说的内容、注意说话对象的身份,以及说话者的语气。
教师总结:我们在口语交际的时候,要符合说话对象阿长的身份,语言通俗,说话内容能解释清楚《山海经》最重要的特征。
(设计意图:设计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学会关注文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阿长的身份、文化,以及《山海经》的特点。
)★阿长“买”《山海经》4.引导学生发现“买”《山海经》在文中只是一笔带过,也暗含阿长买《山海经》不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读经典之《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教学设计
襄阳市襄州区张湾街道办事处云湾光彩小学彭瑜
学习目标:
1.熟读《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2.对照译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习重点:熟读古诗。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内涵。
学习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收集陶渊明的资料。
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爱听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欢快的歌曲。
请同学们认真听,看谁能听出这首歌中向我们介绍的是哪一位神话故事当中的人物。
2.播放歌曲《精卫填海》。
3.听出来了吗?说一说。
4.出示图片,讲精卫的故事,引出陶渊明。
5.板题:《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二、初识古诗,整体感知。
1.走近陶渊明,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陶渊明的资料
2.学生展示。
3.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如何收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真棒!老师为你们点赞!
4.走进课文,感受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听范读,初始文。
5.师:在古诗当中,除了有神鸟精卫以外,还有一位神话故事中的任人物,那就是刑天。
6.介绍刑天。
三、初读古诗,掌握读音。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明确学习任务:读课文。
强调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熟读古诗,感受韵律。
(1)学生在小组内研讨、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朗读的方法:停顿长短,声调高低,语速快慢,声音强弱;要求朗读展示的时候,方式新颖。
)
(2)边展示,边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表达感受。
(3)教师指导:
*读的要求:正确、通顺、有感情。
*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朗读示范。
(4)巩固练习:全班一起再次朗读。
(放背景音乐)
五、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结合诗后注解,再一次细细品读,感受诗中意境。
2、结合自身谈谈你明白的道理,在组内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六、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2.评选优秀的诵读小组和个人诵读者。
七、拓展与交流。
1.补充资料:传说中的神鸟。
2.总结: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好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利用强大的文化力,去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