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椎管内肿瘤

髓外硬膜下肿瘤
1、脊膜瘤
YU M/13
.
82
髓外硬膜下肿瘤
脊膜瘤 张 F/50
.
83
髓外硬膜下肿瘤
脊膜瘤
.
84
2、神经鞘瘤
.
85 LI M/ 50
髓外硬膜下肿瘤 2、神经鞘瘤 张 F/14
.
86
髓外硬膜下肿瘤
3、神经纤维瘤多发
.
87 张 F/76
髓外硬膜下肿瘤
4、表皮样囊肿
李 F/15
Intraspinal Tumor 127 血管畸形
.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脊柱先天性神经管闭合不全----
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脊髓低位、 栓系综合症、终丝脂肪瘤、畸胎瘤等。
.
134
脊髓脊膜膨出
.
135
畸胎瘤
.
136
治疗
不同类型的脊髓肿瘤治疗方法不同 良性------------恶性
胚胎残余肿瘤
6.1
转移瘤
6.3
肉瘤
3.7
其他
11.4
.
Intraspinal9 Tumor
按肿瘤与脊髓、硬膜关系、分类
分类
髓内肿瘤(24%)(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
髓外硬脊膜下肿瘤(51%)(神经鞘瘤,脊膜
瘤)
硬脊膜外肿瘤(25%)(肉瘤,转移癌)
.
髓外硬脊膜下肿瘤 髓内肿瘤
.
10
硬脊膜外肿瘤
75
.
颈段脊髓炎
76
.
髓外硬膜下肿瘤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53例报告

神 经鞘 瘤是 一 种较 常见 的肿 瘤 ,多 发 于周 围神 经 ,也 常见 于椎 管 内 。椎 管 内神 经鞘 瘤是 神经 源性 肿 瘤 ,起 源于 Schwann鞘 ,生长 缓慢 ,多 良性 ,好发 于 胸 段脊髓 。椎 管 内神 经鞘 瘤 因其 压迫 脊髓 可 引起 严 重 的脊髓受压症状 ,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重者会导致 截 瘫 ,该 病手 术治 疗预 后较 好 。现将本 院手 术治疗 椎 管内神经鞘瘤 53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 料
1.1 一 般 资料 选 取 我 院 自 2001年 2月 一2006年 6月收 治的 53例椎 管 内神经鞘 瘤 患者 ,均 经病理 证 实 ,其 中男 23例 ,女 30例 ,年 龄从 l5岁到 75岁 ,平 均 46.9岁 ,病 程从 1个 月到 5年 ,平均 20个 月 。肿 瘤 分 布情 况 :颈 段 11例 (20.7%),胸 段 25例 (47.1%), 腰骶 段 l7例 (35.8%),分 布 比例 与 颈 胸腰 骶 椎 体 的 节段 数成 正 比。肿瘤 最大 径从 3mm至 180r am。多发 性 8例 ,哑 铃状 肿瘤 5例 。患者症 状体征 因肿瘤 的部 位 大小 以及是 否有 脊髓 压 迫有 很大 不 同 ,患 者早 期 多 有麻 痒胀 感 ,首发 症 状 多 为 疼痛 ,剧 烈 的根性 痛 , 放散到背部及 四肢 ,后期 出现脊髓压迫症状 ,表现为 进行性 肢 体麻 木 、无力 、僵 硬 ,行走 不稳 ,多 呈 上行 性 发展 ,病程 进展 较快 。 1.2 影 像学 资料 随着 CT、MRI的普及 ,脊髓 造影 的使 用在逐 渐减 少 。而且 MRI对病 变性 质 和部位 诊 断更 加 明确 ,基 本上 都首选 之 (如 图 1所示 )。MRI扫 描 图像上 肿 瘤呈 局限 性块 影 。T。加权 像 上呈 发病 情 况 神经鞘 瘤 属 于神经 源性 肿瘤 ,多发 于颅 内及椎 管 内 ,在椎 管 内肿 瘤 中 占首 位 【l】,发 病 率 为 25.0%一50.0%,女 性 略 高于 男性 【2】。神经 鞘 瘤 一般 为单 发 ,北 京 天坛 医院总 结 的 292例 神 经鞘 瘤 中 ,有 7.1%为多发 肿瘤 【3】(同时期 有 两个 或 两个 以上 椎 管 内 神经鞘 瘤 ),本组 病例 中未 曾发 现 。 3.2 影 响 学 诊 断 及鉴 别 诊 断 CTM、MRI及 脊 髓造 影 可 显 示肿 瘤 的大 小 、部 位 ,与 硬膜 的关 系 ,特 别 是
纵隔淋巴瘤、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肿块紧贴胸膜,邻近胸椎见 类圆形骨质破坏区; 冠状位图像示肿块紧贴脊柱, 明显不均匀强化,呈蜂窝状、 可见分隔; 斜冠状位图像,肿块明显不 均匀强化,其内见杂乱的供 瘤血管
节细胞神经瘤。女,28岁 CT平扫及增强扫描示右 后上纵隔铸型生长的低密 度肿物,增强扫描局部轻 度不均质强化。
MR示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 可见“漩涡征”,增强扫描 晚期病灶明显不均质强化。
临床
➢ 早期常无症状,仅触及表浅淋巴结增大,或有不 规则发热、肝脾肿大、贫血。
➢ 中晚期常出现发热、疲劳、消瘦等全身症状。气 管、食管或上腔脉受压则出现相应症状。上墙镜 面受压时,出现颈静脉怒张和上腔静脉阻塞综合 征表现。
➢ 转移表现:1)淋巴瘤可侵犯肺、胸膜、骨骼及 全身其他器官和淋巴结。2)HD病变呈循序发展 蔓延,扩散时侵犯相邻的淋巴结或器官,仅少数 产生血行转移。3)NHL常为无序跳跃式发展
➢ 良性者边缘光滑锐利,可压迫邻近骨质造成骨 质吸收,压迹光整。
➢ 恶性者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楚,内部密度 不均匀。病变侵及椎管内外时,CT可显示病变 呈哑铃形态,诊断较容易。
影像表现(MRI)
➢ 肿瘤呈长T、长T2信号。增强扫描瘤体有明显强 化,囊变部分不强化。MRI对骨质破的显示不如 CT,但对瘤体与椎管的关系及脊髓是否受压等 显示则明显优于CT。
病理
➢ 病理上淋巴瘤分霍奇金病(Hodgkin disease,HD) 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 两大类,还可分为许多亚型。
➢ 霍奇金病以侵犯淋巴结为主,结外少见,常从颈 部淋巴结开始,向邻近淋巴扩散。非霍奇金淋巴 瘤常呈跳跃式,病变常广泛,结外器官易受累。
影像学表现(CT)
颈胸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8生国塞腰匡型!Q!!生!旦筮j!鲞筮!翅£垡坠!竺』壁坠望璺!!!£塑!垡塑!丛鲤塑堕丛!!:!Q!Q:y!!:!!:№:2颈胸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陈关林李长虎李雄李金永黄敏【摘要】目的总结颈胸段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我科近5年来收治的15例颈胸段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情况。
15例肿瘤全切或次全切,14例行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结果除l例转移瘤因原发病并发症于术后2年死亡外,其余病例症状均获得改善,在最长36个月的随访中未出现脊柱后凸畸形。
结论M R I为诊断椎管内肿瘤的有效方法,术中应注意保护脊髓及神经根,内固定重建对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有重要价值,可防止远期后凸畸形的发生。
【关键词】椎管;神经源性肿瘤;诊断;外科手术D i agnos i s and s ur gi c al t r eat m en t of neur og eni c t um or s i n ce r vi c a l ver t ebr a and t ho r aci cver t ebr a C H E N G uan—l i n,LI C ha ng—hu,L I X i ong,L I Ji n一弘愕,H U A N G M i n.D epar t m en t of O rt hope-di c s,Pe opl e’s H os pi t a l of M a om i ng,M aom i ng525000,C hi na【A bst r act】O bj ect i ve T o s um m ar i ze t he di agnosi s and sur gi c al i nt er vent i on of i n t r as pi na l neur o—m a s i n ce r vi ca l ve r t e br a and t hor a ci c ver t ebr a.M et ho ds A r e t r ospec t i ve r evi ew w a s m a de o n15c a s e sof nt r a spi na l neur o m as of ce r vi ca l vert e br a and t hor aci c ve r t e br a i n l ast5year s.Tot al r e sec t i on or s ub—t otal re se ct i on w a s ach i ev ed i n all cases,and i nt er n al f i xat i on and f usi on w er e us ed i n14cas es.R es ul t sI n addi t i on t o1c ase of m e t a st a t i c t um o r di ed i n2yea r s af t er s ur ge ry becaus e of t he pri m ary di s ea se andc om pl i c at i ons,t he s ym pt om s of t he r em ai ni ng w e r e i m proved af t er s ur ger y,no kyphos i s i n t he l onges tf ol-l ow—up of36m ont hs.C o ncl us i ons M R I i s a n ef f ec t i ve w ay f or t he di agnosi s of i n t r as pi na l t um or s.Payat t ent i on t o prot e ct i ng t he spi na l c ord and ner ve r oot s dur i ng t he sur ger y.St a bi l i t y r e c ons t r uc t i on pl aysi m port a nt r ol es i n m ai nt ai ni n g st abi l i t y of s pi ne,and i t can pre vent t he occ ur r e nce of kyp hosi s.【K ey w or ds】S pi nal canal;N eu r og eni c;D i agno s i s;Su r gery椎管神经源性肿瘤的发病率位居椎管内肿瘤的第1位,多数为良性肿瘤,其中神经鞘瘤占约50%。
外科主治医师-神经外科-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脊柱和脊髓疾病

外科主治医师-神经外科-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脊柱和脊髓疾病[单选题]1.脊髓髓外硬膜下病变最常见的是A.蛛网膜囊肿B.脊髓动脉瘤C.神经鞘瘤D.脊髓动静脉畸形E.转移(江南博哥)瘤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髓外硬膜下肿瘤以神经鞘瘤最为多见,蛛网膜囊肿、脊髓动静脉畸形及动脉瘤临床少见,转移瘤以硬膜外多见。
[单选题]2.髓外肿瘤与髓内肿瘤相比,具有下列哪项特点A.好发于颈、胸段脊髓B.感觉分离在早期出现C.病史中感觉障碍平面有由下向上升的倾向D.早期出现膀胱和直肠控制障碍E.肌肉萎缩比髓内肿瘤常见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备选答案中除C外,均是髓内肿瘤的特点。
[单选题]3.有关脊髓空洞症的临床表现特点,下列错误的是?A.节段性分离性障碍B.常伴有Chiari畸形C.一侧或两侧鱼际肌、骨间肌萎缩D.可出现Charcot关节E.常呈急性发病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脊髓空洞症慢性起病,逐渐加重。
[单选题]4.关于脊髓髓内肿瘤的特点,下列正确的是A.多为神经鞘瘤B.多为室管膜瘤C.多有感觉障碍自上向下发展的特点D.如是脂肪瘤,可全切除E.儿童以先天性肿瘤多见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脊髓髓内肿瘤以室管膜瘤常见,其次为星形细胞瘤,其他肿瘤包括血管网织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脂肪瘤、转移癌和结核球,少见占位病变有囊虫、黑色素瘤等。
[单选题]5.椎管内肿瘤刺激期的特征性表现是A.夜间痛或平卧痛B.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C.触觉及深感觉减退D.括约肌功能障碍E.皮肤营养不良正确答案:A[单选题]6.椎管内肿瘤最常发生于A.颈段B.胸段C.腰段D.骶尾段E.圆锥马尾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椎管内肿瘤约半数发生于胸段。
[单选题]7.脊髓血管畸形中最为主要的病理类型为A.海绵状血管瘤B.动静脉瘘C.异常血管网形成D.动静脉畸形E.动脉瘤样扩张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脊髓血管畸形中最主要的类型为动静脉畸形,其次为海绵状血管瘤。
[单选题]8.关于脊髓髓内肿瘤,下述哪项是最正确的A.多为神经鞘瘤B.多为胶质瘤C.多有感觉障碍自上向下发展的特点D.如系脂肪瘤,可全切除E.儿童以先天性肿瘤多见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临床资料表明,髓内肿瘤以胶质瘤最为多见。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单项选择题]1、关于多发性硬化的描述错误的是()A.多见于年轻女性B.多见于年轻男性C.症状多变D.病灶多位于脑白质E.无明显占位征象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2、不符合化脓性脑膜炎CT表现的是()A.基底池密度增高B.增强后脑膜强化C.脑室壁强化D.脑实质内片状低密度区E.脑室扩大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3、额顶升动脉发自()A.颈内动脉B.大脑前动脉C.大脑中动脉D.大脑后动脉E.基底动脉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4、CT示:跨越左侧颅中后窝的哑铃状肿块,岩骨尖骨质破坏,增强后明显强化,第四脑室右移,第三及两侧脑室扩张。
最可能的诊断为()A.听神经瘤B.三叉神经瘤C.脑膜瘤D.胆脂瘤E.皮样囊肿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5、外伤性迟发性脑内出血多在伤后()A.2小时内B.24小时内C.48小时内D.72小时内E.1周后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6、下丘脑属于()A.端脑B.间脑C.丘脑D.中脑E.后脑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7、与高血压脑出血比较,脑淀粉样变性出血好发于()A.基底节B.皮层C.脑干D.脑室旁E.小脑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8、多发性硬化分型,错误的是()A.脊髓型B.脑干型C.脑干小脑型D.大脑型E.间脑型参考答案:E[单项选择题]9、髓鞘形成不良病不包括()A.髓鞘形成不足B.脱髓鞘病C.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D.海绵状变性E.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10、表皮样囊肿最常见的部位是()A.鞍上池B.桥小脑角区C.四叠体池D.外侧裂池E.侧脑室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11、肝豆状核变性主要累及的部位是()A.尾状核和壳核B.苍白球和壳核C.丘脑外侧D.脑桥和中脑E.内囊后肢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12、关于听神经瘤的描述,错误的是()A.常有强化B.内听道口扩大C.脑外肿瘤D.一般不影响第四脑室E.可坏死、囊变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13、一小儿因一侧眼有黄光反射,做眼眶CT平扫:一侧眼环内后极部见软组织团块,伴有较大不规则钙化,相邻视神经明显增厚。
椎管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 关键词】 椎营 内肿瘤 MR C M C T T 椎管 内肿瘤是一 种常见病 ,早期诊 断及治疗 意 义重 大 , MR、 T及 C M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本文收集 2 0 C T 00年 6
22 外硬膜内肿瘤 2 例其中神经源性肿瘤 l 例 ( .髓 2 6 神经
[ 摘要 ] 目的 : 探讨 MR、 T C C  ̄( T脊髓造影) c 和 T检查 对
化 ,m 一Ⅳ级星形细胞瘤 c T平扫密度不等肿块 ,可坏 死及囊
椎营 内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 析经手术病理证 实并
经M R、C m( T脊髓造影)和 c T C T检查诊 断的肿瘤 7 8例。结 果: C M、T诊断髓 内肿瘤 2 ( 3 3 )髓外硬膜 内 MR、 T C 6例 占3 . % ,
13病理分 型; 内肿瘤 2 例 。 中室管膜瘤 l ,I . 髓 6 其 5例 一 Ⅱ 级星形细胞瘤 7例 、 Ⅳ星形细胞瘤 4例。髓 外硬膜 内肿 Ⅲ
瘤 2 例 , 中神经源性肿瘤 l 例( 2 其 6 神经鞘瘤 9 , 例 神经纤维 瘤 7 )脊膜瘤 5 , 网膜 下腔囊肿 1 例 , 例 蛛 例。硬膜外 肿瘤 1 例 , 6 其 中恶性肿瘤 6 ( 淋巴瘤 2 、 例 恶性 例 转移瘤 3 、 例 胚胎性肉瘤
C T平扫及增强检 查确诊 的 7 8例患者进行 回顾性 分析 。 探讨 了 椎管内各种肿瘤位置 、 生长形态及眦邻关系 , 以提高对椎管 内 各种肿瘤 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
1材 料 与方 法
椭圆形 , 大小不等 , 向椎 闻孔 。C 平扫为等密度或 略高密 并伸 T 度肿块 。肿块边界不清 ,T C 增强均一或不均一强化 , 与脊髓 并
椎管内肺瘤的MR增强扫描价值与扫描技术

2 神经源性肿瘤 8 ,包括神鞘 瘤或神 经纤 维瘤 ,表 例
现为髓外硬膜 下肿 块 ,呈稍 长 T 】长 信 号 ,信号 混 杂不
伏 ,短 时间,使用快速曝光 等措施 ,必要时请家属配合 ,同 样 能使摄 片达到诊断要求。这就要求摄片人员具有一定的实
唆使照 片模糊 ,造成废片。原因 口能是摄片人员对患 苕怎样 j 配音束怍交代或已交代但患 青并 l理解 :解决办法 町事先让 束
患者按摄I 要求进 i 练 .直至符合 要求再进行摄片 } } ?l J 1 l ! 5 由于患者 尢法 告 造 l 片 实 际工作 巾经常碰 到 废
一
结果
维普资讯
3 4.
q摄 影技 术
匿用放 射技术 杂志
20 02年
第 4期 总 20期 0
3 结构复杂的投照 位 置,如乳突 、茎 突及颞 颁关 节等
I 加杈扫描 , 7 2 例均怍 了增 强扫描 ,l 例加怍 磁共 振血 管
造 影 ,增强扫描层 面 及参数与平 扫相 同.并加怍 冠状 面 T.
I (l 3、A对椎管 内肿 瘤 的增 强效果 :由于椎 管内 h—II P 肿瘤使血脑屏 障破坏 ,使造影 剂进^细 胞外液 ,浓度 增高 ,
Tl 驰豫时问短 , 加 权检 查Ⅱ 其 信 号明显 增强 。而 G 寸 d—
影剂 ,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检查 中有重要价值 。MR增 强扫 在 描在区分髓 内、外肿瘤及确 定病灶 的范 围和轮廓上有很大意 义 国内是振华等报 导认 为髓外 硬膜下肿瘤具有 J 司的增 强
方式 ,反映其内在结构和病理性质 ,对定位定性诊 断有较 大
帮助 。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切除术后疗效分析

me&diary dorsal horn in duced n 0us and innocuousthermai stimulation
本实验结果显示空 白对照组大 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C. f0s蛋白的表达较少 ,模型对照组 c—f0s蛋 白的表达显著 ,说明造 模成功 ;鼻疗法 喷剂 组与 阳性药物组 c一 蛋 白的表达显著 减 少 ,低于模型对照组 ,尤其大剂量鼻疗法喷剂组与模 型对照组差 别显著。因此 ,鼻疗法喷雾剂能有效治疗偏头痛 ,其作用机制是 控制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c—f0s蛋白的表达。
PAG系统与一系列感觉核团直接或间接联 系 ,是 痛觉的 重要 整合中枢。郭 俊唐 、于 生元 等报 告 PAG 中头侧 至尾 侧 均 有 c—fos表达 ,提示 PAG神 经元在偏 头痛模 型 中兴奋 。偏 头 痛模 型诱 导 c—f0s蛋 白的表达在 一定程度 上可 以作为疼 痛 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且 可用 于偏 头 痛发病 机制 和疗效 研究 指 标 , 。
offacial skin in the rat.J Neumphysicol,1993,(5):1811-1821.
6 郭俊唐 ,于生元.大 鼠偏头痛模型 中脑导 水管周 围灰质 c-f0s表达 及 与 5-怒色胺共存.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 4 ,6(37):504-506.
椎管 内神 经鞘瘤 的临床诊 断和 手术切 除术后疗效分析
参 考 文 献
1 标准分子量 ;2 空 白对照组 ;3 模型对照组 ;4 阳性组 ; 5 高剂量组 ;6 中剂量 组 ;7 低剂量组
磁共振成像在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率 约 占 1 t 以神 经纤 维 瘤 和神 经 鞘 瘤 多 见 ; 多 / 4; 大 属于 良性病 变 , 因起病 隐 匿 , 进展 缓慢 , 病程 较长 , 临
【 bt c】 0 jc v T s r R a r it p an u g it o n e l i l p la o le f R . t d A s at r bet e o e a h I t e o n a i r e c u r adt i c p ctnv u o M IMe o s i r e c M f u s f r n e o n m s e s l h c n aa i i a h
S h  ̄ X hn . e at n a il y S ax rvnil epes si lT iu 3 0 2 C ia u u uC eg D p r metfR doo , h i o i a o l Hopt , aya 00 1, hn o g n P c P a n
纤 维瘤 术 后 复 发 恶 变 )2例 神 经鞘 瘤 术 后 复 发 , , 神 经鞘 瘤 中 2例 为椎管 内多发神经 鞘瘤 。 成 像 设 备 为 : 采 用 Se n vno 1 T 和 i mesA at . 5 SE N geo o30T高场 超 导性 磁 共 振 扫 IME SMant m . 描 仪 。全部病 例均 行 MR常规平 扫 ,部分 加增 强 扫
【 ywod 】Mant sn c aigN ol m ; pn aa; re h a mos Ke r s geir oa e m gn ; epa sS ia cn Ne et t r ce n i s l l v s 管 内常见 的肿 瘤 , 病 N ) 发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MRI分析

1.1 一 般 资 料 收集 宁 波 大 学 医 学 院 相似 ,以长 T1、长 T 信 号 改 变 为 多 见 ,未
附属 医院 2003年 4月至 2010年 1月 31 见 囊变 病 例 。增 强扫 描 均 匀 强化 。患侧
例 椎 管 内髓 外 硬膜 下 肿 瘤 患者 资料 ,其 蛛 网膜 下 腔 增 宽 。
见肿 瘤 穿破 硬 脊 膜 并 通 过椎 间孔 向椎 管 外 生长:造成椎 间孔扩大和相邻骨破坏;肿瘤 中心 囊 变 。
做 冠 状 面扫 描 ,必 要 时 加做 脂 肪 抑制 序 无 强 化 。 1例 畸胎 瘤 呈 实 性 肿块 ,呈 长
列 。所 有 病 例 均 注 射 钆 喷 酸 葡 胺 (Gd— T。长 T:信 号 ,内部 未见 明 显脂 肪高 信号 ,
现 {弋塞旦 匡 堂 2 Q生 12且 箍 22鲞 筮 2期
椎 管 内髓 外硬 膜 下 肿瘤 的 MR1分 析
· 1363 ·
王蓼,水淼 ,徐裕 ,张 霞萍
【摘要】目的 探讨椎管 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 MRI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1例椎管 内髓外硬 膜下 肿 瘤 患者 的 临床 及 M砌 影像 资料 进 行 回顾 性 分 析 。结果 神 经 鞘 瘤 14例 ,其 中 12例 可 见 不 同程度 囊 变 ,肿 瘤 实质 呈稍 长 T。、稍 长 T:信 号 ,囊 变 区呈 长 T。、长 信 号 ;神 经 纤 维瘤 9例 ,其 中 4例 为 多发 性 ,肿 瘤 实质 呈等 T。、 略长 T:信 号 ;脊 膜瘤 5例 呈 等 T。、长 信 号 ,增 强后 明显 强化 ,其 中 4例可 见 硬 脊膜 尾 征 ;脂肪 瘤 2例 ,呈 短 T。、略 长或 长 T 信 号 ,脂 肪抑 制 T。WI信 号强 度 明显 降低 ;成熟 性 畸胎 瘤 1例 。结 论 椎 管 内髓 外 硬膜 下 肿 瘤 具有 一 定 的特 征性 M 表现 ,有助 于 定性 诊 断 。 【关键 词 】 椎 管 ;肿 瘤 ;磁 共 振 成像 doi:10.3969 ̄.issn.1671—0800.2010.12.020 【中 图分 类 号 】 R445.3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671—0800(2010)12—1363 02
通用外科学模拟题2021年(71)_真题-无答案

通用外科学模拟题2021年(71)(总分99.XX02,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外展神经通过哪个孔道进入海绵窦A. 破裂孔B. 内听道C. 颈静脉孔D. Dorello管E. 小脑幕裂孔2. 下列哪种治疗对脑干损伤不适合A. 气管切开B. 颅内压监护C. 亚低温治疗D. 激素E. 开颅探查3. 下述何种为帕金森病的步态A. 剪刀样步态B. 慌张步态C. 软瘫步态D. 跨阈步态、E. 摇摆形步态4. 下述哪项不是三叉神经痛的发作特点A. 发作前常无先兆B. 骤然闪电C. 持续钝痛D. 二次发作期间完全无痛E. 半数以上有"扳击点"5. 一般情况下,三叉神经运动根位于感觉根的A. 前内侧B. 后内侧C. 前外侧D. 后外侧E. 以上都不是6. 硬膜下血肿多见于A. 冲击点伤B. 对冲伤C. 头颅挤压伤D. 加速性损伤E. 以上都不对7. 有关火器性颅脑损伤的清创手术,以下哪项错误A. 应力争一次彻底清创B. 清创应尽早进行C. 如已有化脓性感染可暂不缝合伤口D. 对非穿通性损伤的清创应优先于穿通性损伤E. 有颅内血肿、昏迷者应优先手术8. 有关颅内动脉瘤,下述哪项是正确的A. 创伤是动脉瘤破裂的原因B. 动脉瘤的破裂均有一定的诱因C. 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应嘱病人绝对卧床D. 颅内动脉瘤均位于Willis动脉环附近E. 脑血管造影正常,可除外颅内动脉瘤9. 有关脑干肿瘤手术原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切开应避开重要核团处B. 胶质瘤宜先自瘤内切除,向外扩展至其边界C. 血管网织细胞瘤需在瘤内电灼后分块切除D. 海绵状血管瘤出血时手术应将血肿及异常血管组织彻底切除E. 切除结核瘤时应防止脓液播散10. 有关血管网织细胞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为良性肿瘤B. 可多发C. 瘤结节与囊大小无关D. 囊性病程长,实性短E. 实性肿瘤术前可行血管栓塞11. 在动脉瘤手术中以下列哪种方法最好A. 孤立术B. 近端载瘤动脉夹闭术C. 加固术D. 瘤颈夹闭术E. 凝固术12. 在诊断颅内肿瘤时,平扫CT在哪方面优于MRIA. 提供三维成像B. 脑解剖结构显示好C. 后颅窝病变清楚显示D. 颅骨及钙化显示好E. 血管流空效应显示穿越肿瘤的血管13. 椎管内肿瘤最常见的为A. 脊膜瘤B. 胶质瘤C. 神经鞘瘤D. 转移瘤E. 皮样囊肿1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伴一侧动眼神经麻痹提示A. 后交通动脉瘤B. 小脑幕切迹疝C. 前交通动脉瘤D. 颈动脉海绵窦瘘E. 枕骨大孔疝15. 有关硬膜下血肿,下列哪项描述不恰当A. 急性硬膜下血肿是脑挫裂伤皮质小动脉破裂出血引起B.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时间是指伤后3天~2周C. 慢性硬膜下血肿常见出血血管是桥静脉D. 慢性硬膜下血肿癫痫发生率可达40%E. 慢性硬膜下血肿首选钻孔引流术16. 关于颅内动脉瘤的叙述,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 动脉瘤破裂常产生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产生颅内血肿B. 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主要在Willis动脉环及其周围C. 动脉瘤破裂不会引起癫痫D. 怀疑动脉瘤破裂出血时,可行腰穿检查E. 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发生在初次破裂后7天内最多17. 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疾病包括以下各项,但除外A. 颅脑损伤B. 颅内占位性病变C. 脑血管疾病D. 颅内先天性疾病E. 创伤性窒息18. 三叉神经痛首选的手术方法是A. 三叉神经周围支及半月节封闭术B. 三叉神经周围支抽出术C. 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D. 三叉神经根切断术E.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根射频毁损术19. 髓外肿瘤与髓内肿瘤相比,具有以下哪项特点A. 根痛早见B. 感觉分离在早期出现C. 病史中感觉障碍平面有由下向上升的倾向D. 早期出现膀胱和直肠控制障碍E. 肌肉萎缩比髓内肿瘤常见20. 下列关于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表现,不正确的是A. 有遗传倾向B. 大多数位于小脑C. 男性多于女性D. 成人多见E. 预后不良21. 下述关于急性硬膜外血肿错误的是A. 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肿以颞部多见B. 均出现所谓的"中间清醒期"C. 大多数合并有颅骨骨折D. 好发于青壮年E. 在患者中间清醒期常有躁动不安22. 下述疾病中哪一类是颅骨良性肿瘤A. 颅骨多发性骨髓瘤B. 颅骨成骨细胞瘤C. 颅骨骨化性纤维瘤D. 颅骨转移瘤E. 颅骨网织细胞肉瘤23. 星形细胞瘤主要发生于A. 脑皮层内B. 脑室内C. 脑内各神经核团D. 脑白质内E. 颅底24. 一侧肢体皮肤图形觉、实体觉缺失,病灶位于A. 对侧额叶B. 对侧颞叶C. 同侧颞叶D. 对侧顶叶E. 同侧顶叶25. 硬脑膜动静脉瘘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A. 头痛B. 蛛网膜下腔出血C. 癫痫D. 血管杂音E. 神经功能缺失26. 有关畸胎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可同时出现所有胚层来源的组织B. 神经上皮组织最常见C. 恶性畸胎瘤是指肿瘤中有生殖细胞瘤及绒毛膜上皮癌成分D. 松果体区肿瘤(松果体细胞瘤、生殖细胞瘤及畸胎瘤)会导致性早熟E. 畸胎瘤CT值可低于脑脊液,也可高至接近骨质27. 有关颅随动脉瘤的叙述,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 动脉瘤破裂常产生蛛网膜下腔出血B. 动脉瘤破裂可产生脑缺血C. 动脉瘤破裂不会引起癫痫D. 巨型动脉瘤易在瘤腔内形成血栓E. 动脉瘤破裂可产生颅内血肿28. 有关脑膜瘤的发生,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女性发病率较高B.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C. 多发生于旁矢状面和凸面D. 多起源于蛛网膜细胞E. 少数可恶性变29. 有关原发淋巴瘤描述不正确的是A. 幕上多见B. 均边界清楚C. 周围水肿明显D. 对放疗非常敏感E. 立体定向活检有重要价值30. 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大多数患者在首次出血多长时间后停止出血A. 1小时B. 3小时C. 6小时D. 12小时E. 14小时31. 诊断扁平颅底主要测量A. 钱氏线B. Fishgold线~C. Bull角D. Boogard角E. 基底角32. 自中脑背部发出的脑神经是A. 动眼神经B. 滑车神经C. 外展神经D. 面神经E. 舌咽神经33. 经视交叉进入对侧视束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纤维是以下哪部分A. 上半部B. 下半部C. 颞侧D. 鼻侧E. 全部34. 关于神经上皮性肿瘤的好发部位,下列哪项说法不恰当A. 幕上星形细胞瘤多见于额叶B. 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额叶C. 幕上室管膜细胞瘤多见于第三脑室D. 髓母细胞瘤好发于小脑蚓部E. 脉络丛乳头状瘤在成人多发生于第四脑室35. 下列有关动静脉畸形,叙述不恰当的是A. 动静脉畸形为脑血管畸形中最常见者B. 动静脉畸形是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其间无毛细血管C. 最常见的症状是颅内出血D. 发生多少的排列为:顶叶>额叶>颞叶E. 迅速切除畸形血管团可避免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的发生36. 颅内压增高治疗的一般处理中,指出下列哪项错误A. 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变化B. 适当补液,量出为人C. 高压灌肠D. 意识不清者可考虑气管切开E. 尽早明确病因诊断37. 神经上皮性肿瘤起源于A. 硬脑膜B. 蛛网膜C. 神经间质细胞D. 神经纤维E. 颅内血管38. 听神经瘤多来自A. 耳蜗神经B. 前庭神经C. 中间神经D. 面神经E. 三叉神经39. 下述关于静脉窦损伤错误的是A. 上矢状窦损伤最常见B. 静脉窦损伤后伴有颅内血肿多需手术治疗C. 术中为减少出血,病人头位可抬高,但不宜过高D. 上矢状窦后1/3损伤,可分别结扎两断端E. 非主侧横窦断裂,可分别结扎40. 下述开放性脊髓损伤的处理原则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 开放性脊髓损伤一般不影响脊柱稳定性,对搬运无特殊要求B. 优先处理脊髓损伤,积极抗休克治疗C. 早期全身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D. 早期实施清创术E. 椎板切除术的目的是椎管内清创41. 血管网织细胞瘤病理分类不包括A. 毛细血管型B. 网状细胞型C. 血管母细胞型D. 海绵型E. 混合型42. 一患者首先出现左上肢放射性疼痛、感觉障碍及弛缓性瘫痪,而后顺序出现左下肢痉挛性瘫痪、右下肢痉挛性瘫痪、右上肢弛缓性瘫痪。
脊髓和椎管内疾病MR诊断

室管膜瘤为最常见的髓内肿瘤,占髓内肿 瘤的55~65%,常见于20~60岁,男性居多。 起病缓慢,疼痛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逐渐 出现肿瘤以上节段的运动障碍和感觉异常, 表现为肢体无力,肌肉萎缩甚至截瘫等。
一 室管膜瘤MR诊断
(一) 概述
病理:室管膜瘤发生于脊髓中央以及脊髓终丝
的室管膜细胞,可发生于脊髓各段,以脊髓两端
三 神经鞘瘤MR诊断
(二) MRI诊断
1 神经鞘瘤可发生于椎管内任何节段,常位于椎管 后外侧
2 神经鞘瘤呈圆形或卵圆形,有包膜,与脊髓间界限 清楚,邻近脊髓与硬膜囊受压变形移位
3 肿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 4 增强扫描肿瘤有明显强化,也可因囊变而呈环状 强化。
5 部分肿瘤可同时位于椎管内外呈哑铃形
椎体转移瘤--横断面T1WI增强
椎体转移瘤--矢状面T1WI和T2WI
椎体转移瘤--矢状面T1WI和T2WI
椎体转移瘤--横断T1WI
淋巴瘤
MRI表现:浸润性生长,推移或包绕脊髓。椎管内硬膜外肿块多为均匀信号, T1WI肿块信号低于脂肪,高于肌肉,与脊髓等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 矢状位多呈长棱形。可通过椎间孔向椎旁软组织蔓延形成椎旁包块。椎体或 附件可有弥漫性或斑片状异常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轻至中度均匀强化。
室管膜瘤的血供极为丰富,容易出血,出血灶多 位于肿瘤边缘,易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钙化非 常少见。
发生种植转移及脊髓空洞形成是室管膜瘤较具特 征性的改变,约45%患者伴有继发的脊髓空洞。
一 室管膜瘤MR诊断
(二) MRI诊断
1 室管膜瘤可发生于脊髓任何部位,且累及几个节段 2 室管膜瘤常由实性和囊性部分组成 3 实性部分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较高信号。 4 肿瘤周围常有水肿,平扫所见异常信号大于肿瘤实际
椎管内肿瘤的CT表现及诊断

椎管内肿瘤的CT表现及诊断椎管内肿瘤是指发生于椎管内各种组织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
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分为髓内肿瘤,髓外硬膜内肿瘤,髓外硬膜外肿瘤和骑跨硬膜内外的哑铃型肿瘤,其中以髓外硬膜内肿瘤为多见,约占60%以上。
MRI对椎管内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优于CT。
1 髓内肿瘤髓内肿瘤占椎管内肿瘤的10%~15%,多为神经胶质瘤,以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多见,其它肿瘤少见。
肿瘤主要沿脊髓纵轴浸润性生长,脊髓多呈不规则增粗,蛛网膜下腔受压、移位、变形。
肿瘤一般生长较慢,可发生液化、坏死和囊变。
发病年龄多为20~50岁,病程相差较大,年龄越小病程越短,下面分别介绍常见的髓内肿瘤。
1.1 室管膜瘤室管膜瘤是最常见的髓内肿瘤,约占髓内肿瘤的60%。
肿瘤起源于中央管室管膜细胞或终丝等部位室管膜残留物。
1.1.1 CT表现CT平扫可见硬膜囊明显增大,形态不规则,病变处脊髓密度均匀性降低,外形不规则膨大,边缘模糊,分界欠清,肿瘤内可见坏死囊变区。
当肿瘤增大压迫邻近骨质时,可见椎管扩大,并累及椎旁组织。
增强扫描见肿瘤轻度强化或不强化,在中央管周围可见轻度强化。
瘤体实性部分因富血管性可呈结节状强化,其囊性部分则不强化。
CTM可见脊髓不规则增粗或局限性增大,两侧不对称。
肿瘤密度均匀,多为低或等密度,少数为高密度或不均匀,边界不清。
蛛网膜下腔变窄,受压移位或闭塞。
硬膜外间隙变形变窄。
延迟扫描可显示肿瘤继发的脊髓空洞。
1.1.2 诊断与鉴别诊断典型的室管膜瘤呈低密度影,脊髓不规则增粗或局限性增大,蛛网膜下腔狭窄变形或闭塞。
增强扫描肿瘤可轻度强化,并可见中央管周围轻度强化。
本病应与髓内其它肿瘤如星形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等鉴别。
从发病部位、范围及增强后的表现等方面有助于鉴别。
1.2 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是常见的髓内肿瘤之一,约占髓内肿瘤的30%。
肿瘤起源于脊髓星形细胞,儿童比成人多见。
1.2.1 CT表现CT平扫见脊髓不规则增粗,肿瘤可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影,常累及多个脊髓节段,边界不清,邻近蛛网膜下腔狭窄。
磁共振脊髓造影(MRM)的临床应用

磁共振脊髓造影(MRM)的临床应用正常MRM图像可以清楚地显示硬膜囊及神经根鞘袖的轮廓,硬膜囊内的脊髓、马尾神经、神经根亦可清楚显示。
颈椎神经根鞘袖相对短而粗,神经根走行平直,并可见下颈神经聚集形成臂丛的趋势。
颈段硬膜囊内脑脊液相对少,故信号强度较腰段弱。
同时显示的还有两侧的椎动脉及一些伴行的小血管。
胸椎神经根鞘袖相对短而细,神经根走行路径平而短,神经根显示较颈椎及腰椎欠佳。
脊髓在此段相对较细,蛛网膜下腔则相对较宽,故脊髓与脑脊液信号对比强烈,显示较清楚。
腰椎神经根在椎管内走行较长,神经根鞘袖亦延伸较长,故腰椎MRM图像显示最为优越。
可以非常清楚地显示硬膜囊、马尾神经、神经根及相应鞘袖。
两侧尚可见一些伴行的血管影。
用不同序列得到的MRM图像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采用FSE及TGSE序列得到的MRM图像,硬膜囊内脑脊液与脊髓、马尾神经及神经根的对比较清楚。
采用PISF序列得到的MRM图像,则显示神经根鞘袖的范围更长,在腰椎甚至能显示出脊神经节及节后一段脊神经纤维。
1 间盘疝椎间盘退变后,由于纤维环的强度减弱甚至断裂,髓核组织可膨出、突出、脱出于椎管内,统称为间盘疝。
在MRM影像上可见疝出的间盘组织本身及对周围结构所造成的压迫。
疝出的间盘组织一般为中等信号影,有时由于其含水量的不同及骨质增生骨刺形成也可为低信号或略高信号。
对周围结构的压迫表现为:压迫硬膜囊形成压迹,相应的神经根受压移位,神经根鞘袖抬高、变形、截断或消失等。
腰骶段间盘疝在临床上很多见,多数疝出的间盘组织在间盘水平或略向下走行,压迫相应出下一椎间孔的神经根,使神经根向后内侧移位,并在硬膜囊的前侧方形成明显压迹。
以上影像在冠状位基础上轻度旋转时表现最清楚[1]。
后正中突出的间盘组织往往对硬膜囊形成明显压迫,影像上表现为间盘水平硬膜囊内脑脊液信号中断或减弱,硬膜囊受压变窄,神经根鞘袖中断或消失。
椎间孔处或侧方突出的间盘疝有其特殊的影像表现。
疝出的间盘组织压迫出同水平椎间孔的神经根而对硬膜囊的压迫不明显。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原发肿瘤的低场MRI诊断

( h eo dHoptl fC i n i N i n g h eg0 4 0 .C ia T eS cn si h egCt emeg uC i n 2 0 0 hn ) ao f y, f
第l 5卷 第 1期 20 0 9年 1 月
河 北 医 学
HE IME C NE BE DI I
Vo . 5, . 1 1 No 1
J n 20 a .,0 9
o s [ ] J w t B .R p i o maln s ld fc .F ca 4 e et S e ar fs l aa e t a il Pat ugCi[]N r m ,05 1 ( )2 3 lsSr l J . ot A 20 ,3 2 :8 n h
u i rn l J .P s R cntS r, 0 , n sno et s ] lt eos ug2 0 ti i a [ a r 0
文章 编 号 :06—63 (O 9 0 O O 10 2 3 2O )1- O 3一o 2
椎 管 内 髓 外 硬 膜 下 原 发 肿 瘤 的 低 场 M RI诊 断
关键词 : 椎
管; 硬膜下肿瘤; 磁共振成像
文献标识 码 : B
中图 分 类 号 : R 3 .2 7 9 4
Lo - fe d M RI Di g o i f Pr m a y S i a u d r lTu o s w —i l - a n ss o i r p n lS b u a m r
Th c urc fl c lzn a no i s1 0% , i e n u o e i u rs o d l n e a d ln e i- e a c a y o o a ii g dig sswa 0 F v e r g n c t mo h we o g r TI n o g rT2 sg
椎管内肿瘤囊变的MRI分析

实用医学 杂志 2 0 年 第 2 卷第 4 08 4 期
椎 管 内肿 瘤 囊 变 的 M 1 析 R分
吴宏 洲 陈恩德 陈荣 华 方朝 辉 陈永 华
摘
许 乙凯
要 目的 : 通过分析椎 管 内肿 瘤囊 变的各种 MR 表现 , 高对椎 管 内肿 瘤的诊断 。 方法 : I 提 回顾性 分析 l 8
轴 位成 像 可 以清晰地 显示 肿瘤 与脊 髓 和硬 膜 的关 系。 给临床提供 准确定位 。本组病例 的椎管 内肿 瘤 囊变 中 , 髓外 硬膜 内肿 瘤 1 4例 。 内 3例 , 髓 硬膜 外 1 例。 32 肿瘤囊 变 的 M I . R 和病理允 析 神经 鞘瘤则起 源于神经鞘膜 的雪旺细胞 。 又称 为雪旺细胞瘤 , 神经 鞘瘤 和 神经纤维 瘤被统称 为神 经源性 肿瘤 [, 肿瘤 可通过椎 间孑 向硬膜外生长 。 哑铃形 。 L 呈 可伴椎间孑 L 扩大 。 神经鞘瘤易发生囊变 。 囊变可 以认为是神经鞘 瘤 的特征性之一 。表现为信号不均 。 D D P G — T A增强 呈环状强化 . 藉此可与脊膜瘤 和蛛 网膜囊肿鉴别 。 室 管 膜 瘤 是 最 常见 的 髓 内肿 瘤 ,常 见 于 2 0—6 0岁 之 间 ,发生于脊髓 中央管或脊髓圆锥终丝 的室管膜细 胞 , 瘤 多 为 良性 , 中央 管 上 下 呈 膨 胀 性 生 长 , 肿 沿 肿 瘤 上 下两 极 易 发 生 囊 变 和 空 洞 。可 分 为 黏 液 乳 头 型 和细胞型两类 _, 为低或等信 号 ,2 为高信 2 TWI ] TWI
31 MR 对 椎 管 内 肿 瘤 的定 位 . I
根 据 肿 瘤 部 位 可
分 为 髓 外 硬 膜 内 、 内和硬 膜 外 椎 管 内 。 I 过 多 髓 MR 通
脊膜瘤MRI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附33例报告)

脊膜瘤MRI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附33例报告)发表时间:2013-03-05T13:33:14.6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1期供稿作者:姚春慧谭娟李波[导读] 脊膜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椎管内良性肿瘤,以女性患者为常见,男女之比1:4,主要位于上胸段和颈段姚春慧谭娟李波(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新疆喀什 844000)【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1-0024-02 【摘要】目的总结脊膜瘤MRI表现。
材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膜瘤33例。
使用MR为美国GE0.5T-signa contour扫描仪(中场强),行常规矢状位、轴位,增强扫描加扫冠状位,对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缘、信号、椎间孔的改变及增强表现等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MR定位正确率100%,颈段6例,上胸段18例,下胸段9例,肿瘤大多呈椭圆形或圆形,平均直径为1.86cm。
4例信号欠均匀,29例呈均匀等T1、等T2信号。
33例增强扫描中29例强化均匀,4例强化不均匀,呈宽基底附着于硬膜。
11例出现“脊膜尾症”。
3例出现“裂隙症”。
结论脊膜瘤中场MRI表现与高场MRI表现基本一样,具有诸多特征性表现。
现在观察和分析时应注意椎管内、硬膜内和硬膜外其他肿瘤进行鉴别,最后做出比较正确的诊断。
【关键词】脊膜瘤磁共振成像诊断与鉴别诊断笔者搜集近5年来在我院进行脊椎检查的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膜瘤33例。
探讨脊膜瘤在MRI图像上的表现及主要鉴别点。
旨在进一步认识脊膜瘤MRI表现并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1 材料与方法搜集2007年10月-2012年10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膜瘤33例,其中男8例,女25例,年龄18-43岁,采用GE signa contour-0.5T扫描仪超导型MRI扫描仪。
扫描方式,SE序列,T1WI(TR/TE,500ms/26ms),FSE T2WI(TR/TE,350ms/84ms),脂肪抑制像(TR/TE,8000ms/97.6ms),扫描层厚及间隔为5mm,显示野(FOV)为320mm×320mm,激励4次,行常规矢状位,轴位扫描,增强扫描加冠状位及横轴位T1WI扫描,对比剂采用马根维显,静脉推注,剂量为0.2mmol/kg体重。
MRI影像对椎管内占位的临床诊断价值

文献报道国外椎管 内肿瘤的诊断率为9 2 %,国 内为9 1 . 2 %口 】 ,本组研
究 中的定位诊断率为9 0 . 5 %,与文献研究相近 。椎管 内占位病变 的影像
所有病例均采用矢状面均T 。 WI 、T 2 WI ,横断面 。 WI ,部分患者加做冠状 面T , 、 v I 扫描 ,6 0 例患者加做G d - D T P A 增 强扫描 ( 用量为0 . 1 m mo l / k g );
3讨 论
收 治 的8 O 例 经临 床确诊 和手 术病例 证实 的患 有椎管 内占位性 病变 患 者 ,其 中男性 患者5 8 例 ,女性患 者2 2 例 ;最大年 龄 7 4 岁 ,最小 年 龄
5 岁 ,平均 ( 4 6 . 5 2 ±3 0 . 2 5 )岁 ;病程2 . 5 ~4 年 ,平均 ( 3 . 1 2 ±6 . 2 6 ) 年 ;5 4 例 患者经过手术 、穿刺病理证实 ,6 例 转移性肿瘤 患者和2 例周 围肿瘤直接 浸润患者均具有原 发肿瘤病史 ,l 6 例 结核患者 经过 临床确
混合 信号 ,蛛 网膜囊 肿均质 长T WI 、长T 信号 。对 神经源性肿瘤 和脊 膜瘤 患者 加强扫描后 ,脊膜瘤均匀 强化 ,显示 “ 脊膜征 ”【 4 ] ,2 例神 经 源性肿瘤不均匀 强化 ,2 f 3 J 星芒状 中心不 强化 。 髓外硬 膜外 占位 :共 3 2 例 ,1 6 例结 核性椎 管内脓肿 ,6 N转移 性 肿 瘤 ,4 例淋 巴瘤 ,2 例 肉瘤。结核胸段多见 , T WI 低信号 ,T : WI,2 例 囊肿 患者经MR I 和 临床 随访诊 断 ;患
者的临场表现为 :5 6 例肢体活动 障碍 ,2 0 例激励 下降板胸背部疼 痛 , 4 2 例感 觉异常 ,1 8 例排便 、尿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庄浪县人民医院放射科王明苏仲生
神经源性肿瘤的发病率位居椎管内肿瘤的第一位[1]。
其中绝大部分为良性,以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最多见,其次为脊膜瘤,少见的有脂肪瘤,畸胎瘤和表皮样囊肿。
本文收集26例经手术证实的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以探讨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水平,并对其它髓外硬膜下肿瘤作以鉴别诊断。
1资料与方法
本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41岁。
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
临床症状为颈部或腰背部疼痛,伴双侧或单侧肩臂部麻木及两侧或一侧下肢肌力减退。
所有病人均经GE OPTIMA 1.5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行MRI平扫及Gd-DTPA增强扫描。
扫描方式:平扫采用矢状位SE脉冲序列T1WI TR/TE 360/10.8ms,T2WI TR/TE 2925/102ms;横轴位T1WI TR/TE 580/12ms,T2WI TR/TE ,2800/105ms;冠状位T1WI TR/TE 110/5.4ms;层厚4mm,层距1mm。
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剂量为0.1mmol/kg体质量。
2 结果
神经鞘瘤
共19例,均为单发,11例位于髓外硬膜下,5例硬膜内外联合受累,3例位于硬膜外。
其信号特点为长T1长T2者12例,等T1长T2 5例,混合T2 2例;其中6例伴有囊变。
共同特点为病变均呈椭圆形,轮廓清楚,边界光滑,多偏于一侧,脊髓受压变形;有13例肿瘤侧蛛网膜下隙增宽,对侧变窄;有9例可见肿瘤穿过椎间孔向外生长,呈哑铃状。
15例做增强扫描,其中呈环状强化11例,不均匀强化4例。
单发神经纤维瘤7例,有1例伴有神经纤维瘤病;硬膜内外受累2例;其信号特点与神经鞘瘤类似,以长T1、长T2信号改变多见;同时伴有囊变3例;增强扫描6例,呈均匀或环状强化。
3 讨论
3.1 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的优势[2],目前被认为是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定位及定性诊断最准确的影像学方法;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好发于中年人,可发生于椎管内任何节段,以胸段常见;大多数病灶位于髓外硬膜下;属良性病变,发生恶变的机率较低。
3.2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均属于外胚叶结构,前者以鞘细胞为主要成分,后者以成纤维细胞为主要成分,超微结构研究证明,此2种肿瘤均来自许旺氏细胞。
镜下神经鞘瘤以其细胞排列的不同分为束状区和网状区,束状区和网状区的比例可不同,并可混合组成[3]。
网状区又易发生黏液变性,常有囊腔形成或瘤体内出血、坏死,成为MRI扫描中囊变或不均匀强化的病理基础。
神经鞘瘤瘤体内常同时有鞘或无鞘的神经纤维贯穿或侵入,神经轴索不穿过瘤体,却与瘤体的包膜相粘连[4]。
神经纤维瘤较少发生囊变、变性和出血,肿瘤强化程度高,信号较均匀。
3.3 神经源性肿瘤大多数位于髓外硬膜下,本组占82%;其T1WI像表现为与脊髓相似的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像则表现为与脑脊液相似的高信号;一般信号较均匀,大多数呈局限性缓慢生长,有完整包膜,与椎管内结构分界清楚,脊髓受压变形向对侧移位,肿瘤可
占据蛛网膜下隙,使患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对侧变窄,形成“硬膜下征”;部分肿瘤骑跨在硬膜内外,沿椎间孔生长呈“哑铃状”,同侧椎间孔扩大是其典型特征,本组17例病例可见“哑铃状”改变,所见同侧蛛网膜下腔扩大和脊髓受压移位,典型的临床症状为神经根性疼痛,以后逐渐出现肢体麻木,酸胀或感觉减退,甚至运动障碍。
3.4 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MRI表现相似,以下几点有助鉴别:(1)前者常单发而后者常多发,且易并发神经纤维瘤病。
(2)神经纤维瘤起源的神经常被肿瘤吞没,而神经鞘瘤则可见明显的神经移位。
(3)神经鞘瘤增强扫描时常呈环状强化而神经纤维瘤通常为均匀强化。
(4)由于神经纤维瘤内部存在纤维组织,因此瘤内可有从中心开始的星形低信号,在T2增强像上见星芒状不增强区,神经鞘瘤无此征象。
3.5 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还需与脊膜瘤鉴别;脊膜瘤多见于女性,绝大部分位于髓外硬膜下,边界清楚,呈宽基底与硬脊膜相连,易发生钙化,肿瘤信号常不均匀。
神经源性肿瘤多发生于椎管后外侧,而脊膜瘤无确定部位。
神经源性肿瘤易发生囊变,环状强化是神经鞘瘤的重要MRI征象,而“脊膜尾征”[5]是诊断脊膜瘤的可靠依据。
因为脊膜瘤血供大于神经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细胞外液量多于脊膜瘤,所以动态增强扫描时脊膜瘤峰值出现时间较神经源性肿瘤早,而后期神经源性肿瘤强化明显大于脊膜瘤。
神经源性肿瘤含水量多,因此T2WI呈似脑脊液的显著高信号,脊膜瘤含水量低而呈中低信号。
综上所述,MRI检查是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1] 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等3全身CT和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813-826
[2] 李子祥,丁爱萍,孙成建,等. 肾上腺区巨大肿瘤的影像学定位诊断和介入治疗评价[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1999,35(4):269-270.
[3] 陈忠年,沈铭昌,郭幕依. 实用外科病理学[M].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662. 663
[4] 李果珍,戴建平,王仪生. 临床CT诊断学[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666 667.
[5] FRIENDMAN D P,TARTAGLINO L M,FLANDERS A E. Intradural schwannomas of the spine : MR findings with emphasis on contrast-enhancement characteristics [J]. Am J Ro-entgenol,1992,158(6):1347-1350.
图1: T2WI:颈6-胸1椎管前方38.0mmX11.5mm大小肿块;脊髓受压;
图2: T1WI:内见斑片样低信号;
图3: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显著不均匀强化,周边呈环形强化。
图1-图3:椎管内神经鞘瘤。
图1 图2 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