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合集下载

合理把握学生学习起点 追寻课堂教学有效路径论文

合理把握学生学习起点 追寻课堂教学有效路径论文

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追寻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这就需要教师了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儿,并据此展开教学。

学习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必须的知识准备,它包括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

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根据学习进度,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现实起点是新知着陆的根。

实际教学中,随着信息渠道的拓宽、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日益重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与教材编排的逻辑起点往往不能保持同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密切关注并合理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已成为我们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下面谈谈我在“小数乘整数”实践中的认识和感悟。

看似很简单【起点预设】与“整数乘法”相比,“小数乘整数”只是多了“积中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计算经验,本堂课我就以此为起点,抓住不同,重点解决“怎样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课中练兵】1、教学用乘法竖式计算“0.8×3”。

2、学生独立计算“2.35×3”,并观察因数与积各是几位小数。

3、猜想:如果用一个三位小数乘3,积会是几位小数?如果用一个四位小数乘3呢?4、出示4.76×12、2.8×53、103×0.25,先猜一猜积是几位小数,再用计算器计算验证。

讨论: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认为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可以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5、根据148×23=340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23= 148×2.3= 148×0.23= 1.48×23=6、用乘法竖式计算:3.7×5 0.18×5 46×1.3 35×0.24学生反馈情况如下:① 4 6 3 5× 1.3 × 0.24② 4 6 3 5 3 5× 1. 3 ×0.2 4 × 0.2 41 3. 8 1.4 0 1 4 04 6. 7 0 7 05 9 .8 8.4 2. 1 0第1、2题正确率达95%,第3、4题正确率仅为8%。

浅谈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浅谈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浅谈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学得顺顺当当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出发:1、钻研教材,找准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

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也就是教材的逻辑起点,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一定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在一个阶段中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这一内容在各年级中的知识层次、与其它知识的内在联系、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这一内容在这一册中的位置等等。

二年级下册的《找规律》,主要内容是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列的排列,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等差数列。

学习这一内容的逻辑起点则是:在一年级下册时曾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并且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

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该在已学图形和数的简单的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设计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实验等能力。

2、研究学生,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很难一下子就清楚地确定,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1)在课前寻找学习起点。

最常用的是做个有心人,在课间或课前通过谈话调查: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些什么,向同学充分展示自己拥有的知识,享受学习带给自己的骄傲,同时也是对自己已知的知识的回顾和再思考。

比如在上《圆的周长》一课,老师可以问“关于周长你知道些什么?关于圆的周长你知道些什么?关于圆周率你了解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圆周率的知识或故事吗?”三个问题后,学生学习《圆的周长》的知识储备就一目了然了。

(2)在课堂上寻找学习起点。

课前调查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一线教师,课时量较重,每一课都去花时间进行调查是不现实的,而在课堂寻找学习起点则比较省时、实用。

有经验的教师会有巧妙的设问,但不宜占时过多,关键是迅速利用了解到的信息选择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求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还可通过尝试练习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把握学习起点,有效设计教学

把握学习起点,有效设计教学

把握学习起点,有效设计教学作者:王国元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6年第8期浙江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315400)王国元[摘要]教学设计要依托学生的学习起点。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法,设计有针对性的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前测学习起点把握实践思考[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23-054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与学法指导,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一、学习起点的内涵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在当前状态下已有的“四基起点”(包括知识起点、技能起点、经验起点和数学思想起点)与“情感态度起点”的总和。

知识起点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网络,并具有不断更新、重组的功能。

技能起点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

经验起点是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本活动经验,其主体指的是学生的思维经验。

数学思想起点是指学生已有的对抽象、推理、模型等思想的感悟与应用。

情感态度起点是指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所具备的心理状态,包括面对新的学习对象时产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等。

学生的学习起点具体可用如下三维图来表示。

学生的发展是“立体式”的。

其发展过程状态有历史状态、当前状态和发展状态。

每种状态都与学生某一阶段学习的现象、归因、结论三个层面产生交点,即A、B、…、I共9个交点,27个维度。

每个交点都应从学生的“四基起点”与“情感态度起点”进行分析和把握。

二、把握学习起点的价值1.把握学习起点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有效学习是指在一定的学习时空内,学生学习的效率高、效果佳。

学生的学习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特点,同时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行为态度、领悟水平等也均不相同。

如何准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

如何准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

读法,从而展开新课的教学。

事实证明这样的课更能捕捉教学的起点,因为新课学习前的学生已能根据已有的知识背景试着读出一些“比一万大”的数,只是找不到规律,或是读得不够流畅。

教师只要在这个起点上再给予适当引导、点拨,就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抓住学习起点儿童从出生到上小学,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

一些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的因素,学习渠道不再仅仅只有教师和教材,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已经接触了很多的数学信息,有时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可能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

因此,教师要研究分析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从中抓住学生准确的学习起点。

在此基础上,还要密切联系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要配以生活原型,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理解,以实现对新知的探索。

如在进行“利息的计算”教学时: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张老师解决一个疑问吗? (学生兴趣高涨)师:去年“五一”节,我存进银行10000元钱,今年“五一”节去取回的时候,银行一共给了我10180元钱,这是为什么呀?(把两个数据在黑板上写出来)生l:钱存在银行里面有利息。

(板书:利息)生2:一年的利息是180元。

师:180元怎么算出来的?’生3:10180—10000=180元。

师:原来的10000元钱叫什么?生4:叫本金。

(板书:本金)师:昨天,我在银行里看到这样一条信息,定期一年,利率为1.92%(多媒体出示)。

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生5:意思是说,只要把钱在银行里存满一年,银行就能给你1.92%的利息。

生6:如把100元钱存进银行一年,银行就给你1.92元的利息。

生7:表示存满一年,利息就占本金的1.92%。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面还真广,这1.92%就表示一年的利息占本金的1.9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利息的计算”。

沿海省份家住城区的学生,由于市场经济、家庭生意的影响,对利息的知识已经掌握得比较多,如果教师从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说起,学生可能就不感兴趣。

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慨 念 , 及 如 何 在 教 学 过 程 中把 握 好 学 生 以 对学 生开 展 阶 段 性 的 小 型 的调 查 问卷 活 程 , 握 学 习方 法 。 以 掌 的学习起点试做简单论述 。 动。 问卷 可 以 采 用计 算 、 选择 、 断 、 判 简述 等 学 生 在 学 习 起 点 上 的 差 异 客 观 存 在 多 种形 式 , 内容 涉及 前 一 阶 段 学 习 的知 识 、 的 , 以 数 学 教 师 在 课 前 做 课 程 设 计 和 备 所 概念 , 及以后 几周即将学到的 新知识 内 以 课时就 应将其充分考虑在 内。 通过 上 面 的 1 学习起 点的概念 学 习 起 点 是 指 学 生 学 习新 的 知 识 内容 时 已经 具 备 的 有 关 知 识 和 技 能 的 基 础 , 以 及对有关知识 的认知水平和 态度等 。 习 学 起 点是 学生 学 习新 的 知 识 内 容所 必须 借 助
的 生 活 经 验 出发 … … 数 学 教 学 活 动 必 须 建 立 在 学 生 认 知 发 展 水 平 和 已 有 的知 识 经 验 基 础 之 上 ” 这 就 需 要 教 师 充 分 了. . 握 学生 的 。 F把 学 习起 点 , 对 学 生 个 体 差 异 , 针 采取 有 效 学 方 法 组 织 开 展 教 学 活 动 , 以达 到 良 好 的教 学 效 果 。 关键 词 : 学习起点 逻辑起 点 现 实起 点 调查 提 高教学效率
的知识储备 , 它分 为 逻 辑 起 点和 现 实 起 点 性 , 莫要 设计 成 考 试试 卷 的 样 式 。 切 两种 。 辑 起 点 是指 学 生 按 照 教 材 学 习 , 逻 应 2. “ 3 提前 作业 ”法 具 有 的 知 识 基 础 , 教 材 编 写 者 为学 生 预 是 布置课后 作业 , 教 师最常 用的巩 固 是 检 设 的 知 识 储 备 标 准 ; 实 起 点 则 指 学 生 通 学 生 知 识 积 累 、 测 学生 学 习状 况 的 方 法 。 现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城关回小周丽芬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复制”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形似神散”、“虎头蛇尾”的现象,往往是教师上课开始很让人激动,课中是云里雾里,课后感叹“学生会这样回答真没想到”。

分析原因,其一是我们的教师已习惯于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毫无准备的学生,牵着学生走,而课堂一旦出现生成,教师就无以应对;其二是教师只注重“搬动”,而不重视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即“学习起点”。

把学生带到哪里,首先应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

因此,作为教师要正确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一、教学设计要充分研究学生教师设计时,我们常常会这样:让学生“知道装不知道,懂装不懂”。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起点的分析,所设定的学习起点只是教材的逻辑起点而并非是学生的现实起点。

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

1、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我们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分析教材,做到真正的理解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要细致研究知识间的种种联系,把握知识的贯通和延伸。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联系,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它们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前提,没有系统的教材体系做支撑,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

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由于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高、面积的相等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分析以上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对数学的转化思想有了初步的感知——把未知的知识转化成已知的知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利用转化思想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估计猜测学生的认知基础。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中指出:“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该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呢?一、改善对起点的“不清不楚”1,关注逻辑起点:系统、细致分析教材。

所谓逻辑起点,指学生按照教材的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逻辑起点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最基本前提。

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小学阶段现行教材的编排特点与编排体系,对每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各领域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和分布情况需要细致地加以研究。

只有将这些了然于胸,才能把握好学生的逻辑起点,确定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2,关注现实起点:切实、深入掌握储备。

所谓现实起点,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

3.把握大众起点:让学生全体参与及全程参与成为可能。

班级授课制下,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大众起点,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起点。

对于一节具体课来说,教师需要了解:教学目标中的内容哪些是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的?掌握的程度如何?还有哪些知识大部分学生是不会的?所教授的知识中,哪些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哪些通过合作与讨论是可以达到目标的?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了解大众起点与相关的学情,教师就可以确定哪些内容可以略讲甚至不讲,哪些内容应重点进行引导,从哪个地方人手比较好。

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尽可能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全体参与及全程参与。

4.把握个体起点:让教学顺利与精彩成为可能。

大部分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高于逻辑起点,尤其是个别优秀的学生表现更为突出,而后三分之一学生接受新知较慢,其现实起点往往又低于逻辑起点。

二、力求起点把握的“不偏不倚”1.备课前下足工夫。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长 方 形 平行 四 边 形 四 条边 的 长度 没 变 它 的 长是 7 厘


法 理解


般 平 行 四 边 形 与 特 殊 平 行 四 边 形 (长 方 形 )面

米 宽是 5 厘 米 所 以 面 积 是 3 5 平 方 厘 米
, ,
积 计 算 方 法 之 间 的 内 在联 系

师 (故 作 糊 涂 状 ) :老 师 觉 得 两 种 算 法 都 挺 有道 理 的
” ,

宽是 4 厘 米 所 以 面 积 是 2 8 平 方 厘 米

维 而是 以 钝感 凸显 教学 重 点 激励学 生主 动探 究
通 过探 究


生 :我 是 利 用 平行 四 边 形 容 易 变 形 的 特 点 将 它 拉 成
让 学生 明 白

般 平 行 四 边 形 面 积 的计 算 方
而 且 借探 究 契机发展 了

方 形 的面 积 公 式 是 否 能熟练 运 用


改善对 起 点 的 不 清不 楚



公 式 解 决 实 际 问韪 以 此 来 确 定 是

1

关 注 逻 辑 起 点 : 系统 细 致 分

否 需 要在教学 时设计 复 习旧知 的
环节

析教 材
而探索三 角形 面 积公 式 教

师 应 知 道 学 生 刚学 习 的平 行 四边
面积 ?

学生 借 助 学



,:
我 量 了 平 行 四 边 形 的 底 是 7 厘 米 和 旁边 的

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一、课题研究缘起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立足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包括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组织展开教学,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面向全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信息渠道的拓宽,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进入教室,而是带着他独有的数学视角开始新的学习,有时他们的想法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所以,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底细,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找准了教学的切入点,才能使教师教的有的放矢,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滋味。

2.目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点的把握,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寻找“起点”的策略有误:教师在找寻课堂教学的起点时通常有两种策略,一是从教材中找,把教材的起点内容作为学习的起点;二是从自身的储备中找,把自己认为合适的内容作为学习的起点。

这样寻找到的起点,不是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

要么对学习起点估计过低,会导致教学只是重复学生已经会的,要么对学习起点估计过高,会导致教学只是少数人“唱戏”。

(2)运用“起点”的意识不强:课堂中教师通过谈话、操作等形式找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可是只停留在此,教师还是按照预设过程完成教学。

对课堂中找到的“起点”置之不理,运用“起点”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意识淡薄。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认识结构的重组。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

为此,本课题设想通过寻找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设计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增加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随时调整教学方案,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与研究的价值(一)研究价值从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来组织教学已经成为数学课堂中常见的教学行为,那种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只顾”演教案”的现象已不多见了,但由于一些教师对“学习起点”认识和把握不够准确,层次也参差不齐,而导致实际教学行为的偏差,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

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依赖 , 进 而发展抽象的数感。 为教材只是提供了课 堂教学 的可能起点 ,而无法照顾到不 同 个体差异学生的真实水平 和能力 。
( 二) 学 生 — — 生 长 的 学 习起 点
8 8
1 、备课——为课堂的得心应 手提准 内涵 。这 既
态又将成为课堂教学 中学习起点的生长点。在课 堂教学 中应
学习起 点, 并适时地切入课 堂、 掌控课 堂对确保 高效课 堂具有 这两种水平之间 的距离就是“ 最近发展区” 。 受此理论启示 , 只 关键词 : 学 习起 点 高效课堂 静止 生长 灵动
高效课堂是每一名一线教师孜孜 以求 的 目标 。老师们通 充分考虑学生静止 的学习起点和生 长的学 习起点 。 常较 多地关注课堂达成教学 目标 的途径 、 课堂的精彩程度 、 成
提供学生学 习该 内容难易程度 。 因此 , 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 的 义 。
直观把握 , 主要来源 于对教材 的解读。 例如 , 三年级 的《 认识分 数》 这 一单 元 , 虽 然对 于分数 的系统 学习放在五年级 , 但三年
级学生在现实 的生活 中已经不同程度 地接触过分数 ,其 学习
二、 把握学习起点进行有效教学的若干策略
要合理 把握学生 的学习起 点 ,教师首先要依托教材明确 学生静止的学习起点 ,然后通过课前或上课 的导人环节充分
的起点 与教材 的分析是相吻合的 ,再 者分数 的意义 也是 四年 了解学生 , 对学生真实 的学习起点定位 , 及时调整 教学设计 , 级学习小数数位意义 的基础 ;在研读 教材 分析中我们发现学 并通过课堂活动 , 创造性地 生成课堂 资源并加 以利用 , 使课堂 生应该掌握 的范 围与程度是 : “ 能理解 简单 分数 的意义 , 能认 、 蹦发 活力 与精彩 。 以下从 常规 教学 中的备课 、 上课 、 反思三 读、 写、 比较 、 计算同分母 的分数 。” 所以学习这一单元的可能 个角度来探究应对不 同学 习起点时 ,如何采取有效策 略构建 起点应定位在 简单 的范畴里 ,实施的技巧应多借助于数形结 高效数学课堂。 合, 如“ 涂一涂” “ 折一折 ” “ 圈一圈 ” 等逐步减少对直 观图形的

如何把握高一学生学习起点,准确把握高一学生学习的起点 提高数学学习效果的思考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思考

如何把握高一学生学习起点,准确把握高一学生学习的起点  提高数学学习效果的思考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思考

准确把握高一学生学习的起点提高数学学习效果的思考沭阳县建陵中学李达伟(223600)[内容摘要]高一学生进入高中学习以后,为何出现一部分学生数学成绩跟不上班的现象。

究其原因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没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也没能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学习起点,寻求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更好进行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准确把握学习起点提高学习效果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继续和延伸,如何引导高一学生准确把握好数学学习起点,帮助学生寻求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能好好地去学习数学,提高自己学习成绩。

下面本人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一些体会:一、调查研究,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基础掌握情况在高一学生刚刚开始的阶段中,我准备了一份有关初中数学知识与高中数学知识紧密联系的,出了一份试卷给我所教的学生考了。

通过试卷批改、分析与调查后得知高一学生在初中数学中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高中数学学习必须具备的一些基础知识,如: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三角函数、不等式等等。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初中所学的二次函数的知识上是较薄弱环节之一。

为了学生高中数学学习有效,我对这比较薄弱环节提前指导学生对复习了这一部分知识,弥补初中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内容缺陷。

(添上与此联系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况)此项举措到了学生学习相关高中数学时,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好转。

我又继续深入对所教班级学生整体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出初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进行大量观察、理论的学习与思考。

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不同之处进行分析总结,以便下一步进行指导,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的学习方法。

二、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数学预习方法⒈课前预习,夯实数学学习基础在高中数学的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让学生对于书上面的内容简简单单的看一看,而是应该建立在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与思考,更是对于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与思考。

把握学习起点,精准定位学生的学

把握学习起点,精准定位学生的学

把握学习起点,精准定位学生的学作者:魏宗南来源:《教育界》2023年第33期【摘要】学习起点包括知识起点、认知起点和探究起点等。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学生的话语、行为、表情等,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

实践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起点存在的差异,正确对待学生个性化的起点。

教师只有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有效、精準定位学生的学。

注重学习起点的数学学科教与学,有利于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起点;精准定位作者简介:魏宗南(1988—),男,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水箐镇中心校。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1]。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起点,精准地定位学生的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什么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它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起点,还包括学生的认知起点、探究起点、思维起点等。

其中最重要的三个起点为:知识起点、认知起点、探究起点。

知识起点是基础,认知起点是核心,探究起点是关键。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作善为、踔厉奋发。

(一)知识起点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有已知的知识起点,数学学科自然也是如此。

教师在教学时,要掌握数学学科知识起点的内容。

知识起点是知识的生长点、生发点,也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教学为例。

笔者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有必要和学生复习多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这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圆的面积奠定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圆的面积奠定思想方法基础,如“转化思想”“剪拼法”“分割法”等。

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复习,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让学生产生转化圆的面积的猜想并付诸实际行动。

笔者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随意、盲目的弊病。

(二)认知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认知起点。

具体而言,教师除了需要把握学生的整体学情,还要把握学生的个体学情。

怎样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教学

怎样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教学

怎样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教学1、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切入教学当在课前寻找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教学方案。

例如:在前面提到的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设计了一份调查表,得到的结果是有一半左右的同学知道分数,而且会写、会读,个别同学还能正确的说明比较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例如二分之一等。

但也有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到分数这个概念,一点基础也没有。

这说明本班大部分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并不陌生,知识的起点很高,而有些学生的知识起点却较低。

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案就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的知识起点进行设计。

可以直接引入分数,让学生尝试利用图形来说一说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再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全班同学知识的全面化。

这样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

有时,还可以通过自学和预习的方法使学生达到知识的高起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以学生的高起点为基础,进行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下面就有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圆的认识》教学片断师:你对圆有哪些认识?(只有几个同学举手)大部分同学还不太清楚。

老师知道我们同学的自学能力很强,接下来就请大家先自学一下有关圆的知识,认为重要的请用笔画一画或圈一圈,有什么看不懂的在旁边做个记号。

(学生进行自学,大约5分钟)师:好,下面汇报一下你们自学的情况。

生:我知道圆有圆心、半径、直径。

生: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直径、半径都相等。

生:半径、直径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直径是半径的2倍。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板书。

)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看懂了那么多的知识,真了不起!你们真的看懂了?生:看懂了!师:那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什么是圆心?生:一个圆的中心就是这个圆的圆心。

师:(举起一个圆形纸片)那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自学,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基本上能了解本堂课上所要学习的知识要点,但大多只浮于表面。

如何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起点,主要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已有经验与知识,来源于知识本身的定位。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鉴于对此话的理解,个人认为在学生的学习中,主要是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来促使学生兴趣的发展、思维的培养、学习成功的体验等各方面的进步。

现在本人结合一些案例来谈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探索。

案例一:《倒数的认识》师:同学们,你会倒立吗?生:会的。

师:我也会倒立,跟同学们一样,我小时侯也很调皮的。

那你能说一说,倒立的时候,你怎样的?生:天倒过来了。

师:你自己呢?生:头着地,脚在上。

师:整个身子倒过来了。

那对谁来说,这时的人是倒立的呢?生:对正立的人来说的。

师:那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种倒立现象吗?生:饮水器上面的桶。

师:那对谁来说,它是倒立的呢?生:对那正立的桶。

师:还有吗?生:蝙蝠。

师:这里倒立的人、桶、蝙蝠,都是对谁来说的?生:正立。

师:这说明什么?生:说“倒立”时是相对而言的。

师;对,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种“倒立”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倒数”。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些什么?或者问什么?生:倒数是不是把数倒过来,比如: 6 倒过来是9 。

生:倒数是不是分子、分母颠倒一下。

生:倒数是不是,比如1234 ,倒过来是4321 。

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研究一下倒数。

《倒数的认识》,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倒数(包括会求整数、小数、带分数的倒数)。

这是最基本的。

那怎么让学生理解“倒数”?这就是让我们去找学生学习“倒数”的起点。

这时我想到了生活中孩子们的“倒立”,与“倒数”有一些相似之处。

学生学习起点难以正确把握的思考及对策

学生学习起点难以正确把握的思考及对策

N0. 3 TI E ME DUCAT ON I M ar h c
学生学 习起点难 以正确把握 的思考及对策
方晨 霞
摘要 : 文通过对 学生学习起点难 以把握的分析和对把握 学生 学习起点 问题的研究 , 出 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师要从“ 本 提 站得 高 看 得 远 , 确把 握 准 学生 的逻 辑 起 点” “ 得 准 、 、抓 教得 透 , 理把 握 学 生现 实起 点 ” “ 合 、 处理 好 个 性 化 与 大 众化 的 矛盾 ” “ 、 强调 知 识 的 内在 联 系 实现 知识 的 同 化 与 迁移 ” 方 面入 手 , 等 以达 到提 高教 学效 率 的 作 用 。 关键词 : 习起 点 思考 对 策 学 中 图分 类 号 : 6 G2 文 献标 识 码 : C DOI1 . 6 /.s.62 8 8 0 1 3.81 :03 9js 17 ~ 1 1 1 0 1 9 in 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把握学生学习起点” “ 的理念在教师的 头脑 中已经形成。经常参加一些教研 活动 , 听一些公 开课 , 在这 过程 中发现教师有 时很难把握好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 教学 中存 在着偏离学生现实起点 的现象 , 经常 出现“ 学优生不教也会 , 困 学 生教 了也 不会” 的现 象 , 课堂教学 效率 比较低。这种现象会对学 生、 对教 师 、 教育质量均形成严重的影响 , 对 必须进行研究分析并 采 取 措 施 加 以解 决 。 那么 , 为什么会造成“ 学生学习起点难以把握” 呢?我们从哪 些方面着手解 决这一现实问题呢?结合教学 实践 , 我们从 以下方
面进行讨论。
1 造 成 “ 生 学 习 起 点难 以把 握 ” 题 的原 因 学 问 11 从学生 的角度分析 . 11 学 生 的起 点 不 一样 .1 . 现 在 我 们 都 是 大 班 额 的 班 级 授 课 制 , 堂 不 是 一 个 人 的 课 课 堂, 学生起点不一 , 学习新知前 , 的学生未知 , 有 有的学生有所知 , 而有个 别学生 却完全所 知。面对这 样 的一批 学生 , 老师 着实为 难。 1 . 学生 的现状与教师估计不一 .2 1 学 习新知 , 需要学生一定 的知识 、 方法 、 经验 的累积 , 需要教 师 对 学 生 的深 入 了解 , 学 生 多 沟 通 , 与 多交 流 , 成 默 契 , 样 更 形 这 有利于课 堂教学 的展开 。但如果教师和学生之 间有距离 , 这时教 师对学生的估计往往不准。 1 从 教 师 的 角度 分 析 . 2 1 . 教师 的思维与学生有 明显 的不 同 .1 2 教 师 总是 无 意 识 地 从 自 己的 思 维 角 度去 帮助 学 生 理 解 问题 , 常常会出现有 时我们老师觉得 比较容易的问题 , 对学生来说却怎 么也接受不了 ; 有时老师认 为需 要花 费力气好好讲 解的内容学生 却早 已会了。老师也常常苦恼 : 天的学生到底怎么啦?作为老 今 师, 我们都想蹲下身来教学生 , 可是如何 蹲下身来 , 却又是老师遇 到 的 棘 手 问题 。 1 . 教师缺乏对教学重点 、 .2 2 难点 的正确把握 正确把握 教学的重点 、 点 , 难 有利 于教师思考如何在教学 的 重 点 之 处 花 时 间让 学 生 深 刻 理 解 , 如何 在 教 学 难 点 之处 采用 哪些 有 效 方 法 进 行 突 破 。然 而 , 师 或 许 缺 少 钻 研 精 神 , 有 深 入 地 教 没 思考 ; 或许 自己站立 的位置 比较低 , 不能高屋建瓴 , 在教学中学生 学 习 的盲 点 无 法 正确 把 握 。 2 应对 “ 生 学 习起 点难 以把 握 ” 学 问题 的策 略 21 教师要站得高 , . 看得远 , 准确把握学生的逻辑起点 21 教师心 中要有完整的教材体系 .. 1 教 材为我 们提供 了教学 内容 、 习素材 和蕴含着 的数学思 学 想, 它以概括 、 规范 、 结论 、 静止 的形式呈现出来 , 编者在编教材 的 时候总渗透这 自己的意图所在 。在教学前 , 教师要理解教材是如 何编排 , 为什 么要这样编排 。教材把数学各个领域 的内容分散在 各册 , 每一册 的教学 内容都是紧密联 系的。只有教师对教材体 但 系的整体 把握 , 师在教 学过程 中才能 准确把握方 向 , 教 才能 真正

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1.在审视教科书中确定学生的知识起点教科书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和判断学生的知识起点的重要依据。

教师在处理教科书时,要认识到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作用,预设学生应当掌握的内容,提供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可能,不能仅以教科书作为教学设计的唯一依据,也不能仅仅对教科书作知识层面的理解与把握,而要从育人的角度,充分解读教学内容所蕴涵的丰富育人价值,教师还必须去关注、了解所任教学科在整个学程中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呈现上的不同,仔细研读所任教课程各个阶段课程标准,加强对要求呈螺旋上升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做好教学的衔接。

2.细致分析学生的现实起点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所设定的教学起点,要尽量与实际的教学起点吻合。

首先教师应该根据课标、文本的具体要求对学生的学习逻辑起点有深人的把握。

只有自己站得高,才会把学生带进有效的学习过程。

但是,不少教师对此往往认识不足,思考不深,功夫下得不够。

就说对具体教科书的理解吧,有时只停留在学生差不多的水平上,甚至有时还没有到学生的水平。

因为自己对教科书理解得不到位,造成了对教学起点的定位低。

我们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多是无效劳动而已。

接着便是对学生现实起点的把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把握学生注意力的最佳途径是形成、确立并保持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学生体验到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内部状态,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脑子的学习活动只会带来疲劳。

“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那么学生已经能站在什么高度跳,这就是个教学起点问题。

因此我们在教学准备中必须准确把握教学起点,从教科书理解上根据起点确定重点,从学情把握上确定教学难点,才能为学生的发展真正形成生长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复制”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形似神散”、“虎头蛇尾”的现象,往往是教师上课开始很让人激动,课中是云里雾里,课后感叹“学生会这样回答真没想到”。

分析原因,其一是我们的教师已习惯于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毫无准备的学生,牵着学生走,而课堂一旦出现生成,教师就无以应对;其二是教师只注重“搬动”,而不重视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即“学习起点”。

把学生带到哪里,首先应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

因此,作为教师要正确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以及听的课例作如下阐述:一、教学设计要充分研究学生教师设计时,我们常常会这样:让学生“知道装不知道,懂装不懂”。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起点的分析,所设定的学习起点只是教材的逻辑起点而并非是学生的现实起点。

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

1、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我们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分析教材,做到真正的理解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要细致研究知识间的种种联系,把握知识的贯通和延伸。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联系,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它们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前提,没有系统的教材体系做支撑,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

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由于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高、面积的相等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分析以上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对数学的转化思想有了初步的感知——把未知的知识转化成已知的知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利用转化思想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估计猜测学生的认知基础。

先估计和猜测学生的认知起点,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上课前不妨先认真考虑以下一些问题:学生是不是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习?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

从学生出发备课,这是把握起点的前提。

3、重视研究学生的现实基础。

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

作为教师不可低估学生的能力,在某些方面教师不知道,学生可能已经对某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甚至了解的很深入了。

那时我们设定的认知起点可能不是学生的真实起点,所以在教学设计前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多从学生角度去思考,去预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

二、找准学生学习起点的策略要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有所收获,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学习起点。

什么是起点能力?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

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要的因素。

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

”因此,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

如何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呢?1、教学前测。

如果说估计猜测起点中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一种内在思考,那么要想真正把握学生学习起点不能仅仅依靠经验,必须借助外在的教学行动来实现----即教学前测。

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时,对学生进行了前测,了解学生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原始状态。

即让学生算算买每盒23元的水彩笔,买12盒大约需多少元?23×12,学生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学生利用估算。

把23看作20,20×12=240;把23看作20,12看作10,20×10=200。

方法二:列竖式计算。

23×12 46 230 276 23×12 46 23 69 23×12 276方法三:把12拆成两数之和再算。

把12看作10和2,23×10=230,23×2=46,230+46=276;把12看作9和3,9×23=207,3×23=69,207+69=276。

通过前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找准学习的起点,再合理确定教学目标,为自己的再教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

2、教学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教学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找准学生的原始状态,进而不断提升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

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我们通过磨课的方式来研究学生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学习起点。

预案一:先让学生动手分,从操作分中认识什么是平均分,然后从中说明什么是除法。

课一开始创设情境把6个萝卜分给2只小兔子,有几种分法?教师意图让学生得出不同的分法。

结果学生就认为3和3。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其他分法,正当教师要引出平均分时,已有好多学生在说除法了,从而得知学生对除法有一定的直觉判断。

为此改变教学思路,顺应学生的思路。

预案二:先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你对除法知道什么了,什么时候用除法?再引出平均分,认识什么是除法。

从而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有的会写除号和除法算式,有的认为分东西要用除法,还有学生认为乘法倒过来就是除法……学生答案很多,教师面对丰富的答案无以应对,只好仍旧回到预设教案中的分东西来展开教学。

预案三: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随机进行教学,大部分学生对除法没有听说过,可以考虑分一分入手教学。

如果大部分学生对除法有所认识,可以从除号或除法算式入手教学,如果大部分学生对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就从乘除法关系入手教学。

………不言而喻,我们的教学只有在不断尝试不断实践中,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可以做到收放自如,不被教案束缚,课堂也就更加有“活力”了。

3、暴露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

何况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在课堂上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因此作为教师课堂上应尊重学生,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中暴露学生的原始认知知识体系。

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时,教师让学生计算2÷等于多少,部分学生得出2÷ =2× =3,然后教师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下这样算对不对。

学生得出以下几种方案:①(2×6)÷(×6)=3;②2÷2×3=2× =3;③2××3=1×3=3;④2×2÷3=1×3=3,然后让学生结合以上的算式说说是怎样想的,以此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状况,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来开展教学,进而让学生逐步理解2÷ =2×的算理。

三、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思维层次是有差异的,认知起点是丰富多样的,它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个未知量,是个开放的量,作为我们教师只有去努力估计这个量的可能情况。

那么在教学时应如何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起点?1、大众化起点。

当大部分学生的起点想法一致时,就应尊重大部分学生的认识,抓住这个起点为切入口,以问题的要求学生继续研究。

如教师在设计“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一课时,事先对学生进行了调查。

结果发现,学生不仅熟练地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而且大多数对将要学的“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全班40名学生中,有35人已能正确算出得数,并能口述算理,其余5人能算出得数,但速度较慢,算理表达不清。

如果把教学的起点定在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显然不符合实际。

为此,教师把学习起点调整为“写一个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并且算出得数”。

反馈时选择一部分算式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把这些算式加以分类。

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这样设计可以展示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多的过程。

2、个性化起点。

当个别学生或少数学生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时,教师应在把握大众起点的基础上适当适时的处理好个别起点。

如有能引起大家疑问、有争论的看法时或有高质量的、建设性的问题和看法时应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把课堂引向深入,推至高潮。

如教学《圆的周长》,①请学生拿出硬币、橡棋、布圆和白纸上的圆。

②同桌互相指一指圆的周长。

③下面请同桌讨论,并把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④反馈。

请学生汇报测量方法与结果。

当教师揭示矛盾时:”用滚动、绕绳等方法直接测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有较大难度,那么有没有一种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呢?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只要用“直径×圆周率”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

这样一来,教师原先精心设计的各个精妙的教学环节与预先设计好了的精心提问,一下子全泡了汤?这时这位教师急中生智,果断地改变原先预定的教学预设。

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我是从书上看来的?”“那么你知道圆周长为什么可以用直径乘以圆周率来计算吗?”“不知道”。

“下面同学们用你们手中的学具来证明这个为什么吗?”……从而以这位学生的起点改变原有的教学环节,学生的探究是有意义的。

3、无效起点。

作为教师尊重并顺着学生的起点进行教学,是我们课堂教学永恒的话题,也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所在。

但并不是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起点即无效起点,这时我们的教师是不是仍旧跟着学生无效起点来开展教学,学生说到哪里,老师就跟到哪里呢?答案是否定的。

作为教师必须把握好一堂课的目标和要求,教师要明确要求,做到尊重学生与主导课堂相结合,学生有了起点或还不明确时,需要教师去充分利用好起点或引导学生,机智地组织成一定的学习形式展开教学,从而把教学目标深刻地达成。

教学不仅要深入解读教材,注意教材的知识起点,而且还要认真解读学生,考虑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考虑学生怎样去学。

真实的课堂应该要面对学生真实的起点,正视学生的学习基础,这样的课堂才更有效!那么,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下面我就谈自己的几点做法:1、结合家庭背景条件观察:不同的家庭造就不同的家庭条件、不同的教育环境、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重视学习程度等,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不同的起点,比如家庭条件比较好的,有的孩子从小就在少年宫学习音乐、舞蹈、器乐等,那他对音乐知识的把握起点就不一样了,所以应该因人而异。

2、结合教学内容观察: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比较熟知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对这些内容往往有比较深的感知与积累,这样的内容,学习起点就要适当高些,反之亦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