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把握学生学习起点
把握学习起点,精准定位学生的学
教育界/ JIAOYUJIE2023年第33期(总第545期)深度关注▲把握学习起点,精准定位学生的学魏宗南【摘要】学习起点包括知识起点、认知起点和探究起点等。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学生的话语、行为、表情等,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
实践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起点存在的差异,正确对待学生个性化的起点。
教师只有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有效、精准定位学生的学。
注重学习起点的数学学科教与学,有利于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起点;精准定位作者简介:魏宗南(1988—),男,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水箐镇中心校。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1]。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起点,精准地定位学生的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什么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它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起点,还包括学生的认知起点、探究起点、思维起点等。
其中最重要的三个起点为:知识起点、认知起点、探究起点。
知识起点是基础,认知起点是核心,探究起点是关键。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作善为、踔厉奋发。
(一)知识起点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有已知的知识起点,数学学科自然也是如此。
教师在教学时,要掌握数学学科知识起点的内容。
知识起点是知识的生长点、生发点,也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教学为例。
笔者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有必要和学生复习多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这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圆的面积奠定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圆的面积奠定思想方法基础,如“转化思想”“剪拼法”“分割法”等。
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复习,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让学生产生转化圆的面积的猜想并付诸实际行动。
笔者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随意、盲目的弊病。
(二)认知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认知起点。
具体而言,教师除了需要把握学生的整体学情,还要把握学生的个体学情。
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策略的研究
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策略的研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368-02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下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日益重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进入教室。
《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这个起点上来设计教学,使每位学生主动投入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去。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才能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
因此,如何了解、寻找和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对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是由维、哈、蒙、汉四个名族组成的一所乡镇小学。
学生大部分来自周边牧区,打工子女、农民等家庭。
每年新入学的学生大部分接受过学前教育,其中一少部分学生只接受了学前班一年的学前教育,这类学生的学习起点较高。
有部分学生未接受过任何学前教育,这类学生的学习起点较低。
还有部分学生是跟随爸妈外来的务工人员,他们的学习起点情况不详。
面对我校生源如此复杂的情况,如果教师忽视这一点,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不是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教学设计时,只考虑自己怎样去向一群一点也不懂的孩子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就会重复一些劳动,也会使整堂课的教学质量下降。
走进数学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
但是一到做练习题时就出现很多错误,这是因为学生听课时"不懂装懂"地跟着老师走,老师被教案牵着走。
这就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把握不当,简单的把学生全归类为零点。
学习起点把握不当的表现:1.起点归零许多老师在教学设计时把所有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忽视了新时代的学生学习的起点并不是从零开始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
如何准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
读法,从而展开新课的教学。
事实证明这样的课更能捕捉教学的起点,因为新课学习前的学生已能根据已有的知识背景试着读出一些“比一万大”的数,只是找不到规律,或是读得不够流畅。
教师只要在这个起点上再给予适当引导、点拨,就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抓住学习起点儿童从出生到上小学,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
一些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的因素,学习渠道不再仅仅只有教师和教材,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已经接触了很多的数学信息,有时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可能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
因此,教师要研究分析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从中抓住学生准确的学习起点。
在此基础上,还要密切联系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要配以生活原型,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理解,以实现对新知的探索。
如在进行“利息的计算”教学时: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张老师解决一个疑问吗? (学生兴趣高涨)师:去年“五一”节,我存进银行10000元钱,今年“五一”节去取回的时候,银行一共给了我10180元钱,这是为什么呀?(把两个数据在黑板上写出来)生l:钱存在银行里面有利息。
(板书:利息)生2:一年的利息是180元。
师:180元怎么算出来的?’生3:10180—10000=180元。
师:原来的10000元钱叫什么?生4:叫本金。
(板书:本金)师:昨天,我在银行里看到这样一条信息,定期一年,利率为1.92%(多媒体出示)。
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生5:意思是说,只要把钱在银行里存满一年,银行就能给你1.92%的利息。
生6:如把100元钱存进银行一年,银行就给你1.92元的利息。
生7:表示存满一年,利息就占本金的1.92%。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面还真广,这1.92%就表示一年的利息占本金的1.9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利息的计算”。
沿海省份家住城区的学生,由于市场经济、家庭生意的影响,对利息的知识已经掌握得比较多,如果教师从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说起,学生可能就不感兴趣。
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1.在审视教科书中确定学生的知识起点教科书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和判断学生的知识起点的重要依据。
教师在处理教科书时,要理解到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作用,预设学生理应掌握的内容,提供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可能,不能仅以教科书作为教学设计的唯一依据,也不能仅仅对教科书作知识层面的理解与把握,而要从育人的角度,充分解读教学内容所蕴涵的丰富育人价值,教师还必须去注重、了解所任教学科在整个学程中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表现上的不同,仔细研读所任教课程各个阶段课程标准,增强对要求呈螺旋上升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做好教学的衔接。
2.细致分析学生的现实起点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所设定的教学起点,要尽量与实际的教学起点吻合。
首先教师应该根据课标、文本的具体要求对学生的学习逻辑起点有深人的把握。
只有自己站得高,才会把学生带进有效的学习过程。
但是,很多教师对此往往理解不足,思考不深,功夫下得不够。
就说对具体教科书的理解吧,有时只停留在学生差不多的水平上,甚至有时还没有到学生的水平。
因为自己对教科书理解得不到位,造成了对教学起点的定位低。
我们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多是无效劳动而已。
接着便是对学生现实起点的把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把握学生注意力的最佳途径是形成、确立并保持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学生体验到实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内部状态,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脑子的学习活动只会带来疲劳。
“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那么学生已经能站在什么高度跳,这就是个教学起点问题。
所以我们在教学准备中必须准确把握教学起点,从教科书理解上根据起点确定重点,从学情把握上确定教学难点,才能为学生的发展真正形成生长点。
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慨 念 , 及 如 何 在 教 学 过 程 中把 握 好 学 生 以 对学 生开 展 阶 段 性 的 小 型 的调 查 问卷 活 程 , 握 学 习方 法 。 以 掌 的学习起点试做简单论述 。 动。 问卷 可 以 采 用计 算 、 选择 、 断 、 判 简述 等 学 生 在 学 习 起 点 上 的 差 异 客 观 存 在 多 种形 式 , 内容 涉及 前 一 阶 段 学 习 的知 识 、 的 , 以 数 学 教 师 在 课 前 做 课 程 设 计 和 备 所 概念 , 及以后 几周即将学到的 新知识 内 以 课时就 应将其充分考虑在 内。 通过 上 面 的 1 学习起 点的概念 学 习 起 点 是 指 学 生 学 习新 的 知 识 内容 时 已经 具 备 的 有 关 知 识 和 技 能 的 基 础 , 以 及对有关知识 的认知水平和 态度等 。 习 学 起 点是 学生 学 习新 的 知 识 内 容所 必须 借 助
的 生 活 经 验 出发 … … 数 学 教 学 活 动 必 须 建 立 在 学 生 认 知 发 展 水 平 和 已 有 的知 识 经 验 基 础 之 上 ” 这 就 需 要 教 师 充 分 了. . 握 学生 的 。 F把 学 习起 点 , 对 学 生 个 体 差 异 , 针 采取 有 效 学 方 法 组 织 开 展 教 学 活 动 , 以达 到 良 好 的教 学 效 果 。 关键 词 : 学习起点 逻辑起 点 现 实起 点 调查 提 高教学效率
的知识储备 , 它分 为 逻 辑 起 点和 现 实 起 点 性 , 莫要 设计 成 考 试试 卷 的 样 式 。 切 两种 。 辑 起 点 是指 学 生 按 照 教 材 学 习 , 逻 应 2. “ 3 提前 作业 ”法 具 有 的 知 识 基 础 , 教 材 编 写 者 为学 生 预 是 布置课后 作业 , 教 师最常 用的巩 固 是 检 设 的 知 识 储 备 标 准 ; 实 起 点 则 指 学 生 通 学 生 知 识 积 累 、 测 学生 学 习状 况 的 方 法 。 现
把握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效率
把握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效率作者:邱艳桃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27期作者简介:邱艳桃(1979.10-),女,汉族,广东茂名,教师,数学小学高级教师,本科,茂名市官山学校,小学数学教育。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起点的选择往往决定着学习课堂的长短。
精准的学习起点的选择是开展课堂学习的得力推手。
本文以三年级《年、月、日》教学案例为例,探讨如何握好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把握;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效率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011-02下面我们以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教学为例,谈谈我们如何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堂教学前预测学生可能的学习起点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五册数学教科书“年、月、日”教师认真研究北师大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结合教学经验,以及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在教学前能合理预测学生可能的学习起点。
1.学生生活经验知识技能储备的起点《年、月、日》这一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应该是熟悉的。
比如今天是几月几日;一年有十二个月,一个月有几天;自己的生日是某年某月某日。
这些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
在教材的编排上,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等较短的时间单位。
北师大版教材70页至71页设置了“说一说”、“填一填”、“练一练”,“你知道吗”等环节。
教材设置的“今天是几月几日”,“一年有多少个月?”等疑问,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让学生填写2004—2005年历表格,能帮助学生认识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教师讲解“拳头儿歌”能帮助学生记住每月的天数。
教材的“练一练”教学环节能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
“你知道吗”的教学环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年,闰年等知识,开阔视野。
2.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平年和闰年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这是教学难点。
一年都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尽相同,有31天、30天、29天、28天。
把握学习起点 引导自主探究——“七的乘法口诀”教学实践与反思
把握学习起点引导自主探究——“七的乘法口诀”教学实践与反思构思与设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有效地组织教学。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七的乘法口诀”,我也听了几节课,怎样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深入探究,避免教师的机械灌输,避免学生的死记硬背,我进行了深思。
由于学生已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以及课外的学习与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七的乘法口诀”已经不再陌生,对个别孩子来说甚至是游刃有余,简单极了。
其实这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我们何不利用一下呢?于是,我大胆创新,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民主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七的乘法口诀”,进行了如下教学。
教学实践一、念儿歌导入1、集体念儿歌说说青蛙的嘴、眼睛和腿(规定从1-6只)。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快速的念出来?2、导入七的口诀师:七只青蛙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和几条腿?生:7只青蛙7张嘴,14只眼睛和28条腿。
师:你们是怎么想出来的?谁愿意告诉老师?生1:二七十四,所以14只眼睛。
生2:4+4+4+4+4+4+4=28,所以有28条腿。
生3:4×6+4=28,因为6只青蛙4×6=24条腿,再加1只青蛙就是7只青蛙,即有4×7,四七二十八条腿。
生4:一七得七,所以7张嘴。
(师有意识的板书算式与口诀)师:刚才,同学们说到一七得七,二七十四,四七二十八,你们听说过吗?这是……(让学生自己来说口诀或七的乘法口诀)引入课题,“七的乘法口诀”师:除了这几句口诀,你们还知道七的哪些乘法口诀?生1:三七二十一,我经常听别人说不管三七二十一。
生2:还有三七二十一,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
生3:我早就知道,我的文具盒上就有。
生4:我妈妈早就教我背了。
……(学生已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学习经验,再加上现代现代社会父母素质的提高,课外阅读量的增加,媒体的普及,学生完全有可能会完整地说出口诀。
把握学习起点 促进学生学习
成功 的喜悦 中 ,逐步 丰富 了对 不确定 现象 和可能性 大小 的 体验 ,从 而使 数学课 堂充满 了和谐 的氛围 。所 以,摸 清学
生 的 学 习 起 点 ,对 于 教 法 的选 择 也 是 至关 重 要 的 。 三、从教 学过程 把握学 习起点 。使 “ 设 ”有效 “ 预 生
成”
一
试验 、涂 色活动 、抽 签游 戏等 ),教师创设 具有启 发性 的
问题情境 。 教 师 出 示 分 别 装 有 红 棋 子 、绿 棋 子 、 红 绿 棋 子 的 三 个
盒子 。
师 :哪 个 盒 子 里 肯 定 能 摸 出红 棋 子 ? 师 :哪 个 盒子 里 不 可 能 摸 出绿 棋 子 ?
现学 生 的主体地位 ,形成 诸如探究 学 习 、合作学 习 、 自主
学 习 等 一 系 列 教 学 方 法 。 例 如 , 在 教 学 三 年 级 上 册 “ 能 可 性 ” 时 , 我 们 知 道 不 确 定 现 象 是 “ 能 性 ” 内容 的 一 个 重 可 要 研 究 对 象 ,从 不 确 定 现 象 去 寻 找 规 律 ,这 对 学 生 来 说 是
:
j ! 0 教 『 帝饼 修 . 教研祝扁
把握学 习起点
促 进 学 生 学 习
吴正 爱
( 浙江省平 阳县 山门镇 中心 小学 ,浙江 平 阳 3 5 0 ) 24 0
中 图分 类 号 :G 2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5 8( 0 1 8 0 9 — 2 6 35 6 1 0 6 2 1 )1 - 0 生 ,才能作 出适合学 生 的教学设
计 , 才 能 更 好 地 组 织 和 引 导 学 生 进 行 有 效 学 习 活 动 。 所 以 , 如 何 准 确 把 握 课 堂 学 习 起 点 ,对 于 促 进 学 生 主 动 学 习 ,提 高 课 堂 教 学 的 有 效 性 尤 为 重 要 。
学生起点学习能力分析
好风光好风光恢复供货才
3.3 学生起点学习能力分析
学生在进入新的学习单元或命题之时,其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等对将来的学习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加涅也认为,传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必须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的已有知识。
因此,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来说,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新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预备知识和技能的分析;二是对目标能力的分析。
即了解学生是否已完全掌握或部分掌握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的程度如何。
因为班级授课制中,一名教师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的基础水平有时差别较大,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整体教学设计是十分有益的。
三是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态度如何,如是否存在偏见或误解等。
对学生学习起点能力的分析主要通过调查的方法进行。
调查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式,传统教学中的“摸底测验”,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谈话,学习情况调查座谈等,皆可以获得全面的信息。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城关回小周丽芬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复制”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形似神散”、“虎头蛇尾”的现象,往往是教师上课开始很让人激动,课中是云里雾里,课后感叹“学生会这样回答真没想到”。
分析原因,其一是我们的教师已习惯于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毫无准备的学生,牵着学生走,而课堂一旦出现生成,教师就无以应对;其二是教师只注重“搬动”,而不重视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即“学习起点”。
把学生带到哪里,首先应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
因此,作为教师要正确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一、教学设计要充分研究学生教师设计时,我们常常会这样:让学生“知道装不知道,懂装不懂”。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起点的分析,所设定的学习起点只是教材的逻辑起点而并非是学生的现实起点。
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
1、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我们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分析教材,做到真正的理解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要细致研究知识间的种种联系,把握知识的贯通和延伸。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联系,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它们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前提,没有系统的教材体系做支撑,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
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由于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高、面积的相等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分析以上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对数学的转化思想有了初步的感知——把未知的知识转化成已知的知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利用转化思想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估计猜测学生的认知基础。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长 方 形 平行 四 边 形 四 条边 的 长度 没 变 它 的 长是 7 厘
,
,
法 理解
,
一
般 平 行 四 边 形 与 特 殊 平 行 四 边 形 (长 方 形 )面
,
米 宽是 5 厘 米 所 以 面 积 是 3 5 平 方 厘 米
, ,
积 计 算 方 法 之 间 的 内 在联 系
。
师 (故 作 糊 涂 状 ) :老 师 觉 得 两 种 算 法 都 挺 有道 理 的
” ,
,
宽是 4 厘 米 所 以 面 积 是 2 8 平 方 厘 米
。
维 而是 以 钝感 凸显 教学 重 点 激励学 生主 动探 究
通 过探 究
,
。
生 :我 是 利 用 平行 四 边 形 容 易 变 形 的 特 点 将 它 拉 成
让 学生 明 白
一
般 平 行 四 边 形 面 积 的计 算 方
而 且 借探 究 契机发展 了
、
方 形 的面 积 公 式 是 否 能熟练 运 用
,
、
改善对 起 点 的 不 清不 楚
、
“
”
公 式 解 决 实 际 问韪 以 此 来 确 定 是
,
1
.
关 注 逻 辑 起 点 : 系统 细 致 分
。
否 需 要在教学 时设计 复 习旧知 的
环节
。
析教 材
而探索三 角形 面 积公 式 教
,
师 应 知 道 学 生 刚学 习 的平 行 四边
面积 ?
,
学生 借 助 学
,
“
生
,:
我 量 了 平 行 四 边 形 的 底 是 7 厘 米 和 旁边 的
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一、课题研究缘起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立足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包括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组织展开教学,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面向全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信息渠道的拓宽,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进入教室,而是带着他独有的数学视角开始新的学习,有时他们的想法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所以,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底细,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找准了教学的切入点,才能使教师教的有的放矢,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滋味。
2.目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点的把握,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寻找“起点”的策略有误:教师在找寻课堂教学的起点时通常有两种策略,一是从教材中找,把教材的起点内容作为学习的起点;二是从自身的储备中找,把自己认为合适的内容作为学习的起点。
这样寻找到的起点,不是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
要么对学习起点估计过低,会导致教学只是重复学生已经会的,要么对学习起点估计过高,会导致教学只是少数人“唱戏”。
(2)运用“起点”的意识不强:课堂中教师通过谈话、操作等形式找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可是只停留在此,教师还是按照预设过程完成教学。
对课堂中找到的“起点”置之不理,运用“起点”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意识淡薄。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认识结构的重组。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
为此,本课题设想通过寻找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设计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增加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随时调整教学方案,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与研究的价值(一)研究价值从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来组织教学已经成为数学课堂中常见的教学行为,那种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只顾”演教案”的现象已不多见了,但由于一些教师对“学习起点”认识和把握不够准确,层次也参差不齐,而导致实际教学行为的偏差,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
确定学习起点的途径
确定学习起点的途径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一、 通过课前调查确定学习起点
课前调查是指在上课前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个单元起始课的教学或教师上研讨课、借班上课等。课前调查可以是问卷调查,也可以是访谈调查,或者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同时运用。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100%的学生已经认识圆,95%的学生已经会用圆规画圆,90%的学生初步了解半径、直径、圆心等几个名词。可在访谈中,一个学生“一语道破天机”:圆上的点究竟是哪些点?可见,虽然100%的学生已经认识圆,95%的学生已经会用圆规画圆,90%的学生初步了解半径、直径等概念,但学生对“圆上的点”却未能深刻理解!由此可以推断,他们对半径、直径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可能仅浮于表面。看来,让学生认识圆外的点、圆内的点和圆上的点,体会圆上的点有无数个,是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p
如何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教学
如何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教学1.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切入教学内容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
”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都知道要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但往往只在备课时去“备学生”,这时候的“备学生”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种主观臆测,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确是千变万化的,他们的真实水平也无法准确估计到,这样,教师的主观猜测和学生的“客观”水平之间便存在了一定的距离。
因此我们教师需进行调查,去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经验。
可以通过课前谈话,课始、课中提问:如“关于这些内容,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等方式,听一听不同层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一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万以内数的接触还是比较多的,并不陌生。
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会读万以内的数,个别学生的读数问题也主要集中在数中间有两个零的数上。
在处理教材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用数字自由组数—将数分类—学生充分读数—讨论、小结读数方法”这样一种主动建构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教学的起点建立在学生的起点上,让学生在读数中感悟读法。
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而现代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教师设计的教学起点就不一定是学生的起点。
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估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做到“以学定教”。
2.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调整教材的呈现次序一般来说,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多地关注知识的逻辑起点,这涉及到教材本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这也是教材编写的局限性之一。
当学生的现实起点远远高于逻辑起点时,我们有必要对教材的教学顺序进行适度的调整。
如《5的乘法口诀》教学中,教材提供了这样一条教学路径:1、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积累感知;2、看着得数想乘法算式;3、看着乘法算式编乘法口诀。
怎样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教学
怎样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教学1、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切入教学当在课前寻找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教学方案。
例如:在前面提到的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设计了一份调查表,得到的结果是有一半左右的同学知道分数,而且会写、会读,个别同学还能正确的说明比较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例如二分之一等。
但也有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到分数这个概念,一点基础也没有。
这说明本班大部分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并不陌生,知识的起点很高,而有些学生的知识起点却较低。
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案就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的知识起点进行设计。
可以直接引入分数,让学生尝试利用图形来说一说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再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全班同学知识的全面化。
这样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
有时,还可以通过自学和预习的方法使学生达到知识的高起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以学生的高起点为基础,进行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下面就有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圆的认识》教学片断师:你对圆有哪些认识?(只有几个同学举手)大部分同学还不太清楚。
老师知道我们同学的自学能力很强,接下来就请大家先自学一下有关圆的知识,认为重要的请用笔画一画或圈一圈,有什么看不懂的在旁边做个记号。
(学生进行自学,大约5分钟)师:好,下面汇报一下你们自学的情况。
生:我知道圆有圆心、半径、直径。
生: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直径、半径都相等。
生:半径、直径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直径是半径的2倍。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板书。
)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看懂了那么多的知识,真了不起!你们真的看懂了?生:看懂了!师:那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什么是圆心?生:一个圆的中心就是这个圆的圆心。
师:(举起一个圆形纸片)那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自学,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基本上能了解本堂课上所要学习的知识要点,但大多只浮于表面。
例谈对于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例谈对于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作者:戴小玲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5年第6期江苏南通市海安县海安镇仁桥小学(226500)戴小玲[摘要]学生的学习起点绝不局限于认知方面,也应当包括学生的能力、情感和态度等诸多方面。
全方位地探寻学生的学习起点,使得数学学习活动能够契合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服务,才能使得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展开数学学习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起点情感态度[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17-063如果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奥苏泊尔语),那么新时期的数学教学需要将这个范畴进行拓展,不但需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要更为具体、充分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样才能准确地引领学生走进数学学习的殿堂。
本文结合笔者的一些实践和探索,谈一谈在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方面的点滴心得,以飨读者。
一、寻知识之根——摸清学生的基础知识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基础之上,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就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使得新知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关联起来。
只有把握住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在接触新知的伊始阶段才能做到不生硬、不突兀,有水到渠成之感。
如在教学“平均分”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分卡片的游戏:有6张卡片,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才公平?学生分成了2份,每份3张;教师又提出,如果分给3个小朋友,怎样分才公平呢?学生又顺利地分成了3份,每份2张。
说明学生是有着“平均分”的认知基础的,但是仅仅止步于此,教学活动也就只是让学生复现了他们已经掌握的内容。
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3个小朋友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该怎么给他们分卡片呢?这个问题建立在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上,却又高于他们的固有认知,即平均分≠公平,推动了学生对于平均分的更深刻认识,也为后继的数学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把握学习起点 因势利导巧突破——“角的度量”教学实践与思考
把握学习起点因势利导巧突破——“角的度量”教学实践与思考摘要:“角的度量”这节课让我有很深的体会,这届四年级是我由三年级直接带上来的,我对他们也很了解,在上课之前我就想这么简单的课学生很快就会学会应该没什么障碍,无非就是先认识量角器,再学会量角,再学会画角就完事了,可事实给了我一记耳光,让我大彻大悟,学生对这种技能操作性知识不是一下就能掌握的,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实践逐渐的形成自己的一个技能。
这也警告了我有时不能把知识看得那么简单,要充分了解学情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基于以上我对“角的度量”有了重新的思考和设计并雨衣实践,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因势利导巧妙突破。
关键词:角的度量;思考;重合;量角器一、教学构想角的大小是一种二维特征和直线的一维特征有着明显的区别,学生具备丰富的量长度的经验,但几乎没有量角的经历,甚至不知道有量角器这个工具,所以度量教的大小历来都是操作技能教学的一个难点,本课教学设计先引发学生统一角的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愿望,然后借助电子白板自带的测量工具让学生在操作交流归纳中认识量角器,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充分展示测量过程,突出测量要点,在形成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二、教材浅析教材分两个部分编排:第一个部分,介绍量角器。
首先,借助两个学生比较角的大小的情境图,引出“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指出角的计量单位是“度”,再拿半圆分成180等份,说明1°角有多大,并配以1°角的直观图,使学生认知1°角的正确表象并引出量角器,量角器的认识可以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观察,然后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清楚量角器的排列特点。
第二个部分,角的度量方法。
量角时,重点突出“点点重合、边线重合”的量角方法。
开始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交流量角的方法,随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量角的经验,并概括出基本的方法。
对于所量角的度数是看量角器内圈度数或外圈度数可引导学生讨论出如下两种方法:①若角的一条边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则看角的另一条边所指内圈度数;若角的一条边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则看角的另一条边所指的外圈度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认识结构的重组。
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建构主义及《数学课程标准》都充分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都有一定的现实起点,随着信息渠道的拓宽、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日益重视,学生的知识起点同教材编排的逻辑起点很难保持同步。
如何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合理处理教材,调整课堂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更新教学理念,深层估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进入教室。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与调整,做到“以学定教”。
备课中应多一个重要环节——备学生,也就是估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1、考虑知识内容本身的特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许多内容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原型,但也得考虑这些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差距。
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积累较为丰富的感知,起点往往较高;而有些内容如“素数”、“合数”等数论领域的概念,我们应该关注逻辑起点。
2、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如家长的文化素养、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家庭条件的优劣等等。
重视家庭教育的家庭,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从父母、亲友等处得到新知,使学生的知识准备更加丰富;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家中有电脑、有较多的课外读物,学生有机会获得更多更深的数学知识,使知识准备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宽广性。
3、考虑社会文化对数学学习产生的影响:社会文化(包括生活环境)对学
生的数学学习也产生影响。
如“折扣”这个概念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比较陌生,而城市孩子就比较熟悉,教学“成数”则刚好相反。
二、借助教学行动,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如果说估计起点只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一种内在的思维意识,那么把握学习起点则必须借助外在的教学行动来实现。
课前我们是否先弄清楚如下一些问题:学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或部分掌握目标中要求学会知识与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学生间的差异如何?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前的起点能力是什么?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哪些可以通过学生间的合作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传授?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等等。
从方法上讲,问卷调查、课前的师生谈话、作业分析等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有时还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开放式的情境,从情境反馈的信息中了解起点。
教师将反馈信息按不同的理解层次一一呈现,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把学生现场生成的学习资源转化为引出新知的背景,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中,最终获取新知。
三、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
1、适度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安排有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编排的过程中,编者考虑学生全面的认知水平。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应根据现有学生的起点,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地调整,提高教学效率。
如《平移与旋转》一课要解决“平移”、“旋转”这两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相当困难,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将这它分为两课时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反有的内容由于与日常生活关系紧密,学生的起点相对较高,我们可以将两课时的内容整合为一课时的内容展开教学。
2、适度调整教学程序
一般来说,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多地关注知识的逻辑起点,这涉及到教材本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这也是教材编写的局限性之一。
当学生的现实起点远远高于逻辑起点时,我们有必要对教材的教学顺序进行适度的调整。
如《5的乘法口诀》
教学中,教材提供了这样一条教学路径:1、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积累感知;2、看着得数想乘法算式;3、看着乘法算式编乘法口诀。
这样的教学路径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事实上我们知道乘法口诀表作为中国传统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前期家庭教育中,它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已经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能背诵全部乘法口诀。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改变了教学思路:第一步,从计算乘法算式的得数引出乘法口诀,体会乘法口诀为计算带来的便捷性;第二步,通过实践操作理解乘法口诀的内在意义;第三步,沟通口诀与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掌握口诀的基本结构,进一步掌握口诀。
以学生的现实起点为基础对教材进行合理、适度、准确的开发是有必要的。
3、强化意义建构
现实起点的形成,是多种信息渠道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样的学习是不系统的,模糊的,浅层次的,课外知识的积累无法替代课堂教学。
我们面对的学生在学习起点上的差异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在教学中我们既不能低估学生的起点,也不能高估他们的理解能力。
因此,强化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依然是课堂探究的主要内容。
(1)提供丰富而典型的学习材料:在教学《面积》时,我们选择如下材料:第一组,手掌、课本、桌面,用以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的大小”;第二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任意四边形、圆形,用以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的大小”。
这样的学习材料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避免思维定势,从而建立比较完整、准确的面积概念。
(2)结合直观形象的演示或操作活动:如“直线的认识“,直线是直的线是学生的知识起点,如何使学生对这个概念理解得丰富而生动,我们可通过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呈现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所长的场景,使定义与直观形象和感觉经验结合起来。
再如“分数的大小比较”,如何“理解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写出几组分数,用准备好的学习材料表示并比较大小,验证规律。
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仅能直观地表现知识的内在意义,促进知识的理解,更有得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将教材的知
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实现同化与迁移,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例如“比的基本性质“教学,此知识的固定点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及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可先引导学生回忆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诱发学生联想相关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使固定点更加清楚。
再引导学生猜想“比的基本性质”,通过验证,得出结论,顺利实现认知迁移。
关注学习起点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现实起点的生成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关注学习起点应该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将它看成是一种植根于我们脑海深处的教学理念,一种自学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