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
了解学生,找准学习起点
了解学生,找准学习起点作者:屈巧英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10年第01期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构建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强调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
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儿,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想学生之所需。
那么如何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生呢?一、借鉴经验包括自己和别人的经验,别人的经验可以是报刊上的案例和教学经验文章,也可以是同校教师的经验,还有一些专门针对学生现实学习起点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
我们教师不能教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当新生来时,我们又从零开始,而应加强反思。
反思路径参考: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了?如果达到的话,有哪些标志?事先的设计与实际的进程之间的差距如何?如果有,你是怎么处理的?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是关键性的问题?你打算在后继的教学中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中有无让你印象深刻的事件?如果有的话,记录下来。
二、课前调查课前调查是指在上课前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个单元起始课的教学或教师上研讨课、借班上课等。
课前调查可以是问卷调查,也可以是访谈调查,或者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同时运用。
例如“分数初步认识”一课,在小学数学里分数是分两部分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只初步感知分数,不出示分数的意义。
第二次是分数的意义及四则运算和应用题。
分数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材编排是以整数和平均分为基础,是对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知上一次质的飞跃。
可现实情况如何,我们可在课前调查一下学生在没有学习分数以前是否已经知道了分数的情况,并设计三个简单的问题:你知道分数吗?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分数?你能提供生活中使用分数的例子吗?从调查看学生基本上对分数有所了解,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这时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理、灵活地处理教材,不要被教材束缚了手脚。
浅谈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浅谈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学得顺顺当当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出发:1、钻研教材,找准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
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也就是教材的逻辑起点,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一定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在一个阶段中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这一内容在各年级中的知识层次、与其它知识的内在联系、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这一内容在这一册中的位置等等。
二年级下册的《找规律》,主要内容是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列的排列,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等差数列。
学习这一内容的逻辑起点则是:在一年级下册时曾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并且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
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该在已学图形和数的简单的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设计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实验等能力。
2、研究学生,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很难一下子就清楚地确定,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1)在课前寻找学习起点。
最常用的是做个有心人,在课间或课前通过谈话调查: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些什么,向同学充分展示自己拥有的知识,享受学习带给自己的骄傲,同时也是对自己已知的知识的回顾和再思考。
比如在上《圆的周长》一课,老师可以问“关于周长你知道些什么?关于圆的周长你知道些什么?关于圆周率你了解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圆周率的知识或故事吗?”三个问题后,学生学习《圆的周长》的知识储备就一目了然了。
(2)在课堂上寻找学习起点。
课前调查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一线教师,课时量较重,每一课都去花时间进行调查是不现实的,而在课堂寻找学习起点则比较省时、实用。
有经验的教师会有巧妙的设问,但不宜占时过多,关键是迅速利用了解到的信息选择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求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还可通过尝试练习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有效运用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起点
如何有效运用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起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开展和已有的知识经历根底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根底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根底,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程度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之分。
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根底;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上已具有的知识根底。
如何准确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合理处理教材,调整课堂构造是进步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年级是一个人在漫长人生中学习的起点,一年级的学生身上有很多特性是他们独有的,比方说活泼好动,持久性不够,注意力不易集中等。
针对这些在关键期的特殊特点,如何把握教学尺度,有的放矢,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培养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对数学有着浓重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
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其热于学习,乐于学习,自己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可能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境:老师我会做;我知道……当你的例题出如今黑板上时,这样的情境也许你不会生疏吧!这样的情境多了,我想就应该反思了,想想我们的教学定位准吗?教学目的是否切合实际,这样的教学还是否有效。
因此,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有时效性,记得一位名家说过:“我们想引领学生到我们想让他去的地方,那就必须首先知道学生如今到底在哪里?〞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十几减几时,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家都知道,学生的学习起点包括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迅猛开展的时代,这对于每个孩子来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竞争压力。
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1.在审视教科书中确定学生的知识起点教科书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和判断学生的知识起点的重要依据。
教师在处理教科书时,要认识到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作用,预设学生应当掌握的内容,提供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可能,不能仅以教科书作为教学设计的唯一依据,也不能仅仅对教科书作知识层面的理解与把握,而要从育人的角度,充分解读教学内容所蕴涵的丰富育人价值,教师还必须去关注、了解所任教学科在整个学程中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呈现上的不同,仔细研读所任教课程各个阶段课程标准,加强对要求呈螺旋上升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做好教学的衔接。
2.细致分析学生的现实起点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所设定的教学起点,要尽量与实际的教学起点吻合。
首先教师应该根据课标、文本的具体要求对学生的学习逻辑起点有深人的把握。
只有自己站得高,才会把学生带进有效的学习过程。
但是,不少教师对此往往认识不足,思考不深,功夫下得不够。
就说对具体教科书的理解吧,有时只停留在学生差不多的水平上,甚至有时还没有到学生的水平。
因为自己对教科书理解得不到位,造成了对教学起点的定位低。
我们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多是无效劳动而已。
接着便是对学生现实起点的把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把握学生注意力的最佳途径是形成、确立并保持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学生体验到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内部状态,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脑子的学习活动只会带来疲劳。
“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那么学生已经能站在什么高度跳,这就是个教学起点问题。
因此我们在教学准备中必须准确把握教学起点,从教科书理解上根据起点确定重点,从学情把握上确定教学难点,才能为学生的发展真正形成生长点。
读懂学生的三个“点”实现教学的三个“性”
一
+
一 +
- +
一 +
一 +
* +
一 + 一 +
・ ・ 一+ 一+
此评估 指标 要从体育 教学 的整体效 益 出发 ,考查体 育教 学 的全过程和总体效果 ,注意师生的双边活动情况。 三 、如何进 一步 深化 网络信息 技术在 中学体 育教学 中的 应 用 1 断 的 完 善 和 优 化 中 学 体 育 网络 信 息 平 台 ,通 过 拓 . 不 展 中学体育 网络服务内容体 系, 长期为中学体 育教学服务。 2加 强 中 学体 育 网 络 监 控 管 理 ,包 括 网络 设 施 、应 用 . 平 台 、 信 息 资 源 、 管理 模 式 、 专 业 应 用 、 人 员 素 质 等 众 多成分 的综合化管理 。 3定期组织中学体 育教 师信息技能培训 ,加强在职体 . 育 教 师 网 络 信 息 技 术 水 平 。 中 学 体 育 系 部 应 重 视 教 师 信 息素养教育, 正确认识教 师信 息素养教育 的意义, 采取 切 实可行 的措施加强教师信息素养 教育 。 4培养学生利 用体 育信息的技能 ,中学体育教 师应培 . 养 学生学 会利用体 育信 息, 提 高利用 体育信 息 的技能 。 包括对体育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等。
一
让每一位学生都 能以 自己较 习惯 的学 习方式开展学 习。
2实现教 学 的针 对 性 . 学 生 起 点 的 多 样 性 ,使 教 师 很 难 驾 驭 课 堂 。 学 生 的
、
一
起 点 到 底 在 哪 里 ,不 同地 方 、 不 同班 级 、 不 同 内 容 , 学 生 的 起 点 是 不 同 的 ,它 对 于 教 师来 说 也 是 一 个 未 知 量 , 是 个开 放的量 ,作为教 师只有 努力估准 这个量 。通过 实 践 ,我 们 深 深 地 体 验 到 学 生 的 思 维 与 老 师 的 想 法 是 有 差 距 的 、 有 时 甚 至 是 出乎 意 料 的 。 这 就 要 求 教 师抛 开 预 设 教 案 ,从 学 生 的 动 态 变化 中去 动 态 生 成 适 当的 教 学行 为。 二 、读 懂学 生的 学 习难 点 。使 教 学 更 有 实效 性 难 点 , 即相 对 难 学 的 内容 。 这 些 内 容 一 般 又 是 学 生 应 理 解 和 掌 握 ,并 能 熟 练 运 用 的 知 识 ,而 且 也 是 能 够 理 解 和 掌 握 的 。 研 究 表 明 ,大 部 分 难 点 是 由 于 学 生 的 认 知 水平 同知识要 求之间存 在差距造 成 的。这种 矛盾既是学 生学 习新知 的障碍 ,又是 发展 学生思维 能力 的有利机会。 为此 ,教师应在 备课时 深入钻研 教材 ,认真 分析 难点难 在何 处 以及难点 形成 的原 因。让 难点 的突破成 为发展学 生 思 维 的契 机 。 1 懂学生的 学习难点 . 读 仅 就 学 生 的 “ ” 而 言 ,难 点 的 形 成 一 般 与 学 生 本 学 身 、 教 师、 教 学 内容 等 因 素相 关 。 其 中学 生 的知 识 基 础 、 认 知 结 构 、 学 习动 机 和 思 维 品 质 等 ,是 难 点 形成 的 内 因 : 而教 师的教学 方法、教学 水平 以及教材 的知识结 构等则 是 难 点 形成 的外 因 。 外 因相 对 来 说 比较 容 易 把 握 , 内 因 的 分 析 更 有 助于 老 师读 懂 学 生 的学 习难 点 。 首 先 ,学 生 “ 基 ” 不 牢 固 、 不 全 面 、 不 准 确 。 其 双
寻找学生学习起点的十大途径
寻找学生学习起点的十大途径发布时间:2021-03-31T11:15:09.65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1期作者:吴明亮[导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吴明亮广东省清远市新北江小学广东清远 511500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确实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才能使教学预设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来确定教师的教学起点,相信这一准备工作做充分了,对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本文拟从十个方面来阐述寻找学生学习起点的重要性。
关键词:寻找学习起点倾听反思数学老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有时刚刚导入新课,学生就喊“我早就知道了”;有时精心安排的教学活动,学生却没有太多的兴致;有时满以为学生都掌握了,可是做起课堂练习却又错漏百出。
类似经历,都属于我们老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预测失误。
下面结合我校数学研究课题《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学习起点的研究》来说一说寻找学生学习起点的十大途径。
一、从学生学习兴趣中寻找。
以兴趣起点为例,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兴致勃勃地参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遇到困难时也能显示出较强的钻研精神。
否则,他只是表面地、被动地去掌握要学的知识点,遇到挫折时往往轻易就会放弃,不能坚持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广泛应用于生活,这肯定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看一道二年级数学教材中搭配问题的数学习题:三件上衣和两条裤子,有几种搭配穿法?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同学们既看到了服装美、搭配美,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所以学生做这样的练习非常有兴趣,效果当然就理想了。
二、从学生家庭环境中寻找。
可以说家庭是孩子学习数学的第一课堂,在这其中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父母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有超常能力 , 一般情况下是不可 突破 的。 而学生 下 ,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 总是 习惯性地要做一些 的认 知起点到学习 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 出 已有 的数学知识 、数学经验则可以和学 生的认 教材 的分析工作 ,其 目的就在于通过分 析和研 现断裂或拉长, 选择的解 题方法契合学生的知 知发展水平同步 , 有可能超前或滞后 于学生 究 确定学习的状态 ( 也 逻辑起 点 )从 而使教学活 识经验基础 , , 能够较为顺利地实现教学 目标。
性则包括独立性 、 自信心、 好奇 法 , 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 增添了 心 ,教 实 中组 互 等在 学 践 ,织 动 其探索知识奥秘 的欲望和信心 。
学习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建立 以
提升 的过程 。新课程 比较重视 的意志为转移 的,潜质也可 以发挥。
综合知识 和综合能力 的发 展 , 教学 过程 中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学活动 : 4师生共写共 改。每次作文时 , . 师生同写一 提倡感悟 、积累、运用齐头并 以 学生的 学习为本, 为学生 学习 服务, 才能使学 : 题目, . 爪 在师生 交流 评改中, 我惊叹于 学生独道 进, 知识 、 情感 、 能力协调发展 , 生更好地认识 自我 , 发现 自 我探索的时空 , 从而 一 的见解 , 对学生为 自己作文所提出的意见大加 课上应有大量 时间让学生进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 : 赞赏 , 曾记得有位学生来到我身边 , 悄悄说 :海 “ 听、 读 、 说、 写的训练 , 学生在 让 因 此, 我在进 行语文学法指 导的 课堂教学 : 老师, 我想给您写的 作文提个意 我 见, 觉得您的
.
文章缺乏 J L 童语言特点,我觉得您可以 在写完文 章后, 让我们大家先看一看 , 帮您改一改, 这样您 的文章会更好……”从此 之后, 当我写完文章 每 后 , 的第一任读者—— 学生便要先过 目, 我 学生 次次忠实的批语 , 一次 次热情的修改 , 一次次 真诚 的鼓励 , 令我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 而我写 作 中的这种严谨态度和执着精神也深深地感染 了学生 , 学生们写作的积极性异常的高涨 。 我班 同学 已经把写作 当成学校生活 的一部分 ,并建 立起“ 我写你改佳作 园” 师生相互评改对方 的作 文, 使班 内真正涌起一轮又. 轮的“ 二 写作潮 ”’ 。 在教学 中学习角色的转换满足了学生 的新
学生学习起点与有效教学
学生学习起点与有效教学作者:王金铃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年第07期一、学生学习起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提到: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是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才会是事半功倍的。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可以是学生曾经历过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是学生已拥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等等。
二、学生学习起点与有效教学相结合1.学生学习起点与有效教学相结合的案例一学期开学初,教研室王老师来我校进行教学教研指导,在听了一节常态课后,用王老师自己的话说要“自告奋勇”地上一节示范课。
上课铃响过后,王老师先是不紧不慢地在黑板上写了漂亮的两个字“聪明”,并提问道“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字吗?”这是要干吗?改上语文课?在我糊涂之时瞬间明白了,原来王老师用简单的“聪明”一则缓和师生间紧张的气氛,二则提醒大家如何做一个聪明学生。
随即,在黑板上写下了两道题,又是简单一句话:看清题目,解决吧,检查大家是否聪明。
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争分夺秒地验证自己的“聪明”。
(1)让我们思考第一个问题:通过何种方式了解和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把握教学起点有的会说“直接提问学生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可以了解,有的会说“教师可以设计课前问卷,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个别谈话,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或取样分析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我们借助这堂课,从而来想这类数学知识的教学,如果是直接提问学生相关内容,看似省时省力,可我们会了解学生的真实基础吗?仅凭简单提问就能真正“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吗?在教学中,我们只有让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或产生矛盾,或许才能真正激起这一泓源头活水。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城关回小周丽芬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复制”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形似神散”、“虎头蛇尾”的现象,往往是教师上课开始很让人激动,课中是云里雾里,课后感叹“学生会这样回答真没想到”。
分析原因,其一是我们的教师已习惯于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毫无准备的学生,牵着学生走,而课堂一旦出现生成,教师就无以应对;其二是教师只注重“搬动”,而不重视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即“学习起点”。
把学生带到哪里,首先应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
因此,作为教师要正确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一、教学设计要充分研究学生教师设计时,我们常常会这样:让学生“知道装不知道,懂装不懂”。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起点的分析,所设定的学习起点只是教材的逻辑起点而并非是学生的现实起点。
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
1、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我们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分析教材,做到真正的理解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要细致研究知识间的种种联系,把握知识的贯通和延伸。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联系,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它们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前提,没有系统的教材体系做支撑,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
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由于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高、面积的相等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分析以上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对数学的转化思想有了初步的感知——把未知的知识转化成已知的知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利用转化思想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估计猜测学生的认知基础。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长 方 形 平行 四 边 形 四 条边 的 长度 没 变 它 的 长是 7 厘
,
,
法 理解
,
一
般 平 行 四 边 形 与 特 殊 平 行 四 边 形 (长 方 形 )面
,
米 宽是 5 厘 米 所 以 面 积 是 3 5 平 方 厘 米
, ,
积 计 算 方 法 之 间 的 内 在联 系
。
师 (故 作 糊 涂 状 ) :老 师 觉 得 两 种 算 法 都 挺 有道 理 的
” ,
,
宽是 4 厘 米 所 以 面 积 是 2 8 平 方 厘 米
。
维 而是 以 钝感 凸显 教学 重 点 激励学 生主 动探 究
通 过探 究
,
。
生 :我 是 利 用 平行 四 边 形 容 易 变 形 的 特 点 将 它 拉 成
让 学生 明 白
一
般 平 行 四 边 形 面 积 的计 算 方
而 且 借探 究 契机发展 了
、
方 形 的面 积 公 式 是 否 能熟练 运 用
,
、
改善对 起 点 的 不 清不 楚
、
“
”
公 式 解 决 实 际 问韪 以 此 来 确 定 是
,
1
.
关 注 逻 辑 起 点 : 系统 细 致 分
。
否 需 要在教学 时设计 复 习旧知 的
环节
。
析教 材
而探索三 角形 面 积公 式 教
,
师 应 知 道 学 生 刚学 习 的平 行 四边
面积 ?
,
学生 借 助 学
,
“
生
,:
我 量 了 平 行 四 边 形 的 底 是 7 厘 米 和 旁边 的
找准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引领学生诗意般起航
用学生学 习数学的起 点进行教 学, 会使学生学得 更主动、 更有效 , 在 数学知识 的海洋里诗 意般起航 。 关键词 : 小学数学 ; 学习起 点; 知识基础 ; 生活经验
中图分 类号 : G6 2 3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0 1 0 X( 2 0 1 3) 0 2 — 0 0 4 9 — 0 3
和数 的简单排列规律 , 并且注 意让学 生通 过操作 、 观察 、 实验 、 猜测活动去发现规律 。 因此 , 在教学 这一 内容时 ,教师应该 在 已学 图形和数 的简单排 列 规 律 的基 础 上 设 计 稍 复 杂 的 图形 和 数 列 的排 列 规律 , 同时 , 进一步培养学生 的操作 、 观察 、 实验等
观 的认 识 。
在课 前 了解 学 生 的学 习 起 点 , 利 于 教 师进 行 教 学 过 程 的设 计 , 符合 学生的现实知识水平 , 有 利 于
课堂 的顺利进行 ,但课前调查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精
力, 作 为一线 教师 , 课 时量较 多 , 每 一 课 都 去 花 时
间 进 行 调 查 是 不 现 实 的 ,而 在 课 堂 寻 找 学 习起 点
习 资 源 上 已具 有 的知 识 基 础 、 理解 能力 、 计 算 和 实
遗憾 , 多一 些 成功 , 从而 引领 学生 诗 意般起 航 。
三、 全 程 关注 课堂 。 找 准学 生的 学 习起 点
验能力就具有一定的优势等。相反 ,平时学 习态度
不端 正 、 学 习 习惯 不好 、 成 绩 较 差 的学 生 肯 定 在 知 识基础 、 学 习 能力 上 相 对 较差 。这些 都需 要 教 师 在 课 前 进 行 分 析 , 以便 对 学 生 的 现 实 起 点 有 一 个 客
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一、课题研究缘起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立足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包括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组织展开教学,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面向全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信息渠道的拓宽,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进入教室,而是带着他独有的数学视角开始新的学习,有时他们的想法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所以,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底细,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找准了教学的切入点,才能使教师教的有的放矢,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滋味。
2.目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点的把握,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寻找“起点”的策略有误:教师在找寻课堂教学的起点时通常有两种策略,一是从教材中找,把教材的起点内容作为学习的起点;二是从自身的储备中找,把自己认为合适的内容作为学习的起点。
这样寻找到的起点,不是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
要么对学习起点估计过低,会导致教学只是重复学生已经会的,要么对学习起点估计过高,会导致教学只是少数人“唱戏”。
(2)运用“起点”的意识不强:课堂中教师通过谈话、操作等形式找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可是只停留在此,教师还是按照预设过程完成教学。
对课堂中找到的“起点”置之不理,运用“起点”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意识淡薄。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认识结构的重组。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
为此,本课题设想通过寻找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设计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增加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随时调整教学方案,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与研究的价值(一)研究价值从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来组织教学已经成为数学课堂中常见的教学行为,那种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只顾”演教案”的现象已不多见了,但由于一些教师对“学习起点”认识和把握不够准确,层次也参差不齐,而导致实际教学行为的偏差,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
确定学习起点的途径
确定学习起点的途径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一、 通过课前调查确定学习起点
课前调查是指在上课前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个单元起始课的教学或教师上研讨课、借班上课等。课前调查可以是问卷调查,也可以是访谈调查,或者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同时运用。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100%的学生已经认识圆,95%的学生已经会用圆规画圆,90%的学生初步了解半径、直径、圆心等几个名词。可在访谈中,一个学生“一语道破天机”:圆上的点究竟是哪些点?可见,虽然100%的学生已经认识圆,95%的学生已经会用圆规画圆,90%的学生初步了解半径、直径等概念,但学生对“圆上的点”却未能深刻理解!由此可以推断,他们对半径、直径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可能仅浮于表面。看来,让学生认识圆外的点、圆内的点和圆上的点,体会圆上的点有无数个,是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p
最新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明明都是优秀的教学活动设计,有的实施得很成功,有的实施到半路就夭折了。
细细分析主要原因,除教师个人因素之外,大多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确定不当:或是忽视数学知识的逻辑起点,或是忽视学生的现实起点。
因为学生的数学教学中学习起点的不同、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寻找起点,以把握好方向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心理需求不一致,知识储备差异总有着这样那样的区别。
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在进入新课之际,学生学习环境,心情,需求和兴趣起点等等,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不论教学设计多么完美,学生不可能对教学感兴趣,更不可能实现与你的交流与共研。
所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了解:1、课前:做到整体把握有效而实在的课余时间与学生谈话不仅是拉近师生距离,创建和谐课堂的重要途经,也是了解学生已有数学知识储备、又是寻找学生学习起点的重要方法。
说到课前准备,总离不开备课。
它是教师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整体把握合适的目标:将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笼统的,这就必须与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过程相联系;教学目标分层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差异,将教学目标进行分解,确定知识点的不同能力要求,设置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低起点、多层次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层次教学设计。
例谈对于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例谈对于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作者:戴小玲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5年第6期江苏南通市海安县海安镇仁桥小学(226500)戴小玲[摘要]学生的学习起点绝不局限于认知方面,也应当包括学生的能力、情感和态度等诸多方面。
全方位地探寻学生的学习起点,使得数学学习活动能够契合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服务,才能使得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展开数学学习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起点情感态度[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17-063如果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奥苏泊尔语),那么新时期的数学教学需要将这个范畴进行拓展,不但需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要更为具体、充分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样才能准确地引领学生走进数学学习的殿堂。
本文结合笔者的一些实践和探索,谈一谈在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方面的点滴心得,以飨读者。
一、寻知识之根——摸清学生的基础知识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基础之上,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就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使得新知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关联起来。
只有把握住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在接触新知的伊始阶段才能做到不生硬、不突兀,有水到渠成之感。
如在教学“平均分”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分卡片的游戏:有6张卡片,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才公平?学生分成了2份,每份3张;教师又提出,如果分给3个小朋友,怎样分才公平呢?学生又顺利地分成了3份,每份2张。
说明学生是有着“平均分”的认知基础的,但是仅仅止步于此,教学活动也就只是让学生复现了他们已经掌握的内容。
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3个小朋友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该怎么给他们分卡片呢?这个问题建立在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上,却又高于他们的固有认知,即平均分≠公平,推动了学生对于平均分的更深刻认识,也为后继的数学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巧用学习起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巧用学习起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摘要:在小学教育中,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场所。
因此,提高小学课堂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而巧用学习起点,则是提高小学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本文对巧用学习起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这一主题进行了探析,希望可以为有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些意见与帮助。
关键词:学习起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策略引言:所谓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就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小学数学教师要巧用学习起点,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教师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新知识的期待和疑虑。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和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们的反应和表现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起点。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动作和回答问题的表现,大致了解学生们对于即将学习的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可以根据即将学习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期待和疑虑。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练习并提交,从而了解学生对之前所学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例如,在教授“分数”这一概念时,数学教师可以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你觉得分数是什么?”或“分数的意义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接着,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分数相关的作业,如让学生们用分数表示某个图形的部分,或让学生描述分数的意义。
把握学习起点,精准定位学生的学
把握学习起点,精准定位学生的学作者:魏宗南来源:《教育界》2023年第33期【摘要】学习起点包括知识起点、认知起点和探究起点等。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学生的话语、行为、表情等,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
实践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起点存在的差异,正确对待学生个性化的起点。
教师只有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有效、精準定位学生的学。
注重学习起点的数学学科教与学,有利于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起点;精准定位作者简介:魏宗南(1988—),男,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水箐镇中心校。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1]。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起点,精准地定位学生的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什么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它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起点,还包括学生的认知起点、探究起点、思维起点等。
其中最重要的三个起点为:知识起点、认知起点、探究起点。
知识起点是基础,认知起点是核心,探究起点是关键。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作善为、踔厉奋发。
(一)知识起点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有已知的知识起点,数学学科自然也是如此。
教师在教学时,要掌握数学学科知识起点的内容。
知识起点是知识的生长点、生发点,也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教学为例。
笔者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有必要和学生复习多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这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圆的面积奠定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圆的面积奠定思想方法基础,如“转化思想”“剪拼法”“分割法”等。
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复习,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让学生产生转化圆的面积的猜想并付诸实际行动。
笔者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随意、盲目的弊病。
(二)认知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认知起点。
具体而言,教师除了需要把握学生的整体学情,还要把握学生的个体学情。
如何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起点,主要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已有经验与知识,来源于知识本身的定位。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鉴于对此话的理解,个人认为在学生的学习中,主要是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来促使学生兴趣的发展、思维的培养、学习成功的体验等各方面的进步。
现在本人结合一些案例来谈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探索。
案例一:《倒数的认识》师:同学们,你会倒立吗?生:会的。
师:我也会倒立,跟同学们一样,我小时侯也很调皮的。
那你能说一说,倒立的时候,你怎样的?生:天倒过来了。
师:你自己呢?生:头着地,脚在上。
师:整个身子倒过来了。
那对谁来说,这时的人是倒立的呢?生:对正立的人来说的。
师:那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种倒立现象吗?生:饮水器上面的桶。
师:那对谁来说,它是倒立的呢?生:对那正立的桶。
师:还有吗?生:蝙蝠。
师:这里倒立的人、桶、蝙蝠,都是对谁来说的?生:正立。
师:这说明什么?生:说“倒立”时是相对而言的。
师;对,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种“倒立”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倒数”。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些什么?或者问什么?生:倒数是不是把数倒过来,比如: 6 倒过来是9 。
生:倒数是不是分子、分母颠倒一下。
生:倒数是不是,比如1234 ,倒过来是4321 。
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研究一下倒数。
《倒数的认识》,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倒数(包括会求整数、小数、带分数的倒数)。
这是最基本的。
那怎么让学生理解“倒数”?这就是让我们去找学生学习“倒数”的起点。
这时我想到了生活中孩子们的“倒立”,与“倒数”有一些相似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
作者:金妤茜
来源:《江苏教育》2016年第17期
【关键词】百分数;学习起点;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6-0058-03
【作者简介】金妤茜,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小学(江苏苏州,215000),二级教师,苏州市工业园区教坛新秀,苏州市教坛新苗,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从而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
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之分。
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上已具有的知识基础。
如何准确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科学地处理教材,合理调整课堂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结合苏教版六上《百分数的意义》一课,笔者谈谈自己三次备课中对“以学定教”的一些思考。
一、着眼学生的逻辑起点——按图索骥
本节课要让学生经历百分数产生的过程,体会百分数在统计过程中的优越性,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能区分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
因此教师可以遵循教材的这条线索,从学生的逻辑起点出发,由例题切入,带领学生一步步认识百分数。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课前两位同学和金老师进行了投篮比赛,结果如何呢?
师:看到这样的结果,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金老师水平很差。
生2:我觉得不好比较,因为不知道投篮的总数。
生3:如果张**投了100次才中16次,而金老师投了7次就中了7次,这不能判断谁的水平高。
师:那投篮水平的高低还与什么有关?
生:投篮次数。
师:用什么方法最科学?
生: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
(二)完成表格,分析比较
先让学生说说三个人投中的比率分别是多少,并解释其中的意义。
师:现在能一眼看出谁的投篮成绩最好吗?怎么做?
生: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 > ,所以金老师的投篮水平最高。
师:观察这组分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生:分母都是100。
师:把这些分数都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有什么好处?
生:便于比较,它们都表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百分之几。
(三)逐步展开,认识新知
谈话: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就叫作百分数。
课前我请同学们搜集了生活中的百分数,你能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吗?(组内交流,全班反馈。
)
学生在课堂中交流搜集到的百分数时,都能正确地读出百分数,因此教师并未对百分数的读法进行详细讲解,而是在交流百分数环节中完成了教学。
同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虽有所感知,但还是说不清谁占谁的百分之几。
看来仅凭一个例子概括百分数的意义过于单薄,教材受版面和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呈现更多的实例。
而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如果课堂一开始就让每个学生都拿出课前收集的百分数,述说他们个性化的理解,然后进行集体展示,顺着学生的“学”来“导”,在“导”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探究,这样的设计是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呢?笔者尝试调整交流和感悟百分数意义的环节,并进行二次教学。
二、立足学生的现实起点——就地取材
在媒体发达、信息多元化的今天,现实世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大部分学生都能借助具体情境对百分数的意义揣摩出一二,因此笔者就让学生汇报身边搜集到的百分数,在交流中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究百分数的含义。
(一)交流中感悟百分数的意义
1.信息发布会。
师:请大家拿出课前搜集的百分数,说说它们的含义。
生:会游泳的男生人数占男生总人数的75%。
师:你是怎么理解75%的?
(教师板书:会游泳的男生人数占男生总人数的75%)
生:把男生总人数看作是100份,会游泳的就是其中的75份。
师:还有谁想表达一下?
生:全班近视率20%。
师:近视人数和谁比占了20%,在这么简短的话中找到隐藏的两个量是什么?
生:近视人数、全班人数。
(教师板书:近视人数是全班人数的20%)
2.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
师:重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说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师:你说的“谁”指的是什么?
生:比如第一句中,指“会游泳的男生人数”和“男生总人数”。
师:在数学中,“谁”就是表示一个数,百分数其实就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相互说说各自收集到的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二)阅读中体会百分数的价值
谈话:百分数的价值何在呢?
学生搜集到的一个个鲜活的百分数实例不仅丰富了课堂,也丰盈了孩子的心灵。
当然,学生原创性的认识有时也有失偏颇,教师需要适时给予补充和修正。
这一过程为学生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根据板书上提炼的这些典型例子概括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至此,归纳百分数的意义水到渠成,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不再是开始的懵懵懂懂。
但是否还有不足之处呢?笔者发现此时学生对百分数产生的价值以及例题中的“投中率”明显感悟尚浅,反复思量后,笔者又对例题环节做了细化处理,以凸显百分数的长处。
三、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趁热打铁
我们首先要明确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其次要认真研读教材、弄清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
从学生搜集到的百分数入手,在汇报交流中引导学生逐步体会、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继而在探究例题时促使学生认识到:投篮水平的高低应该通过比较“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的大小来作出判断,那么需将分数再分别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才便于比较,从而深刻感受百分数的由来和价值。
(一)指导阅读,科学比较
师:百分数顾名思义,它和整数、小数、分数一样都是数,你觉得它和什么数的关系更密切?
生:分数。
师:是的,百分数从分数中来,怎么来的?我们一起看一下三场投篮比赛的情况,请打开课本84页。
提问:(出示投篮)哪一场的投篮次数最多?(出示投中)哪一场的投中次数最多?
师:第三场投篮次数最多,投中次数也最多,那是不是第三场的成绩最好?
生:不能仅仅凭一个量判断,得求出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数的几分之几。
小结:只有把这两个数量结合在一起,才能更科学更合理地评价这三场比赛的成绩。
(二)认识投中率,感受百分数的便捷
师:现在你能看出哪场比赛成绩最好吗?
生1:能看出来,但不容易。
生2:进行通分,变成分母是一样的数。
师:现在能一眼看出来吗?为什么?
生:分母都是100,便于比较。
师: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百分之几,可以简称为投中率。
(一起读一读这个词)谁再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投中率”?
生: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百分之几。
谈话:这些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三)感悟百分数的价值
轻轻读一读:据世博局统计,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的游客中,5%来自境外,20%来自上海本市,75%则来自全国其他地区。
如果我们将所有的百分数换成分数:据世博局统计,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的游客中,来自境外,来自上海本市,则来自全国其他地区。
师:对于材料中的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
由丰富的实例感悟百分数的意义,继而由例题的讨论感受百分数的价值。
处理例题时将“投篮总数”与“投中个数”分别出示,旨在将学生思维的触角很快引领到比较每人“投中个数”与“投篮总数”的关系上;在算出投中个数占投篮总数的几分之几后仍不便于比较,学生主动进行了通分,从而突出分母是100的分数,不露痕迹地引向百分数。
当课件呈现分母是100的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后,教师及时追问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突出百分数的简洁性和便捷性;强化百分数与分母是100的分数之间的关系,突出什么是投中率。
在认识百分数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逐渐变宽、变深、变清。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以学定教,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才能使数学课堂真正彰显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