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种群和群落MicrosoftWord文档
《种群和群落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种群和群落》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分外重要的观点,了解它们对于我们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本节课我们将深度探讨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征、互相干系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目标1. 理解种群和群落的定义及特征。
2. 精通种群和群落之间的互相干系。
3. 了解种群和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导入谈论1. 什么是种群?种群的特征是什么?2. 什么是群落?群落的特征是什么?3. 种群和群落之间有哪些互相干系?四、知识讲解1.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种群结构、种群增长率等。
2.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理区域内、互相依靠、互相影响的多个物种的总和。
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
3.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互相干系: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相干系,种群的数量和结构会影响群落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而群落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种群的生存和繁殖。
五、案例分析1. 以森林为例,谈论森林中不同物种的种群和群落之间的互相干系。
2. 分析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何影响整个群落的生态平衡。
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对种群和群落有了更深度的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外重要的角色。
期望同砚们能够进一步探究生态学的玄妙,为保卫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做出自己的贡献。
七、作业1. 选择一个生态系统,调查该系统中的一种物种的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并分析它们之间的互相干系。
2. 沉思种群和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写一篇短文进行总结。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期望同砚们能够勤勉进修,加深对生态学的理解。
祝大家进修顺畅!第二课时一、导入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分外重要的观点,它们关乎着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和互相干系。
本次导学将指挥同砚们深度了解种群和群落的观点、特点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目标1. 了解种群和群落的定义和特点;2. 精通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干系;3. 理解种群和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种群和群落导学案》
《种群和群落》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种群和群落的观点及其互相干系;2. 掌握种群和群落的特点和组成因素;3. 能够分析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和功能;4. 理解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群落的作用和意义。
二、导学内容1. 种群的观点和特点2. 种群的密度、分布和发展规律3. 种群的种群大小和增长速率4. 群落的观点和特点5. 群落的种类和结构6. 群落的互相干系和稳定性三、导学重点1. 种群和群落的定义及其干系;2. 种群和群落的组成因素和特点;3. 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和功能;4. 种群和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种群和群落有哪些,以及它们之间的干系。
2. 进修:讲解种群和群落的观点、特点和组成因素,引导学生理解种群和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周围环境中的种群和群落,分析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种群和群落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互相干系和作用。
5. 拓展:引导学生探讨种群和群落的演变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种群和群落的影响。
五、导学延伸1. 阅读相关文献或资料,深入了解种群和群落的钻研进展;2. 参与生态珍爱活动,亲身体验种群和群落的重要性;3. 开展科学实验,探究种群和群落的发展规律和互相干系。
六、导学评判1. 考察学生对种群和群落的理解水平,包括定义、特点、组成因素等;2. 考察学生对种群和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3. 考察学生分析种群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能力;4.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拓展对种群和群落的认识。
七、导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析学生的进修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 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进修效果;3. 不息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珍爱,培养良好的生态认识。
学案15-种群和群落
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③该杂草地群落中物种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
④该杂草地群落中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
有垂直构造
⑤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构造
A.①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关键信息 “弃耕”、“甘蔗田”、“杂草地”、
“一定”、“不一定”、“丰富度”、“分层”、
物旳分布(植被为动物提供栖所和食物) 初、次生演替两者旳区别:初生演替——原先从没 有过植被旳环境;经历旳时间长,速度慢;影响原 因为自然原因。次生演替——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 去了原有植被;经历旳时间短,速度较快;人类活 动旳影响较为关键。
(改编题)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
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论述正确旳是( ) 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B森林
学案 种群和群落
关键术语——(记准、写准、了解透,把握内涵和外延) 1.种群旳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 率、迁出率、年龄构成、性别百分比) 2.种群数量旳变化[ “J”(“S”)型曲线、人、 环境容纳量(K)] 3.样措施、标志重捕法 4.群落构造(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垂直构造、 水平构造) 5.群落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5.下图表达野兔进入缺乏天敌旳某海岛后,几年来旳 种群增长情况,下列论述中,正确旳是( )
A.A点时兔群数量较少,因而不存在生存斗争 B.B点时兔群旳年龄构成为增长型 C.BC段兔群旳种内斗争最剧烈 D.DE段兔群旳自然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野兔旳增长属于“S”型增 长,A点时尽管野兔旳数量比较少,但是生存斗争 依然存在,只是斗争并不是最剧烈,种内斗争最 剧烈旳是在DE段;B点时,兔群旳增长速率比较 大,所以此时旳年龄构成为增长型;兔群旳自然 增长速率旳变化特点是先增长后降低,DE段旳自 然增长速率接近于零。 答案 B
种群与群落(1)学案
种群与群落(1)学案一、知识点1:种群:是指同一物种的个体集合,并且占有一定的地域或空间。
种群所生活的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
2:种群由同一物种的许多生物个体(这些生物个体有年龄之差、大小之分、雌雄之别等差异。
)组成,但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般个体所没有的基本特征。
3:判断:是否是同一种群的三要素:(缺一不可)①属于同一物种一个物种是同一群生物,它们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②占据一定的地域空间可大可小③是同中生物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4:生物群落(简称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各个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组合成一个多种生物的家族群。
5: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群落,其中各类生物的个体也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在一定的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各种种群有规律的集合,其中的生物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6:群落概念中的三个要素:“一定的生活环境”、“所有生物种群”、“有规律组合”;群落比种群稳定。
7:在生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
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及其群落成为植被。
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构成了不同的植被类型。
8:森林群落中动植物具有分层现象(目的:利用资源)。
植物(从上层到下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
动物随植物种类的不同会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反映了生物群落间的不同生物必然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地关系。
二、课后练习1.一位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某一种鸟类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是(B)A.个体B.种群C.群落D.物种2.一片森林中,有树木、杂草、昆虫、鸟、鼠等动植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些生物共同组成(C)A.一个种群B.一个物种C.一个生物群落D.以上都不是3.下述组合中,属于种群的是(C)A.生活在一块稻田里的所有生物B.某一片池塘中的全部鱼类C.肺炎患者肺部所有的肺炎双球菌D.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4.下列区域中生物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C)A.一块农田B.塔里木盆地C.西双版纳原始森林D.内蒙古草原5.科研人员在云南省高黎贡山确认了一个新物种,命名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这是目前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
《种群和群落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种群和群落》导学案第一课时一、知识目标1. 了解种群和群落的定义和概念;2. 掌握种群和群落的组成和结构;3. 了解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影响;4. 理解种群和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1. 能够分辨种群和群落的区别;2. 能够描述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和生态位;3. 能够分析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4. 能够评价种群和群落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态系统的敬畏和保护意识;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善于发现生态环境中的微妙变化;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共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四、教学重点1. 种群和群落的定义和概念;2. 种群和群落的组成和结构;3. 种群和群落的相互作用。
五、教学难点1.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2. 种群和群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六、教学内容1. 种群的定义和特点种群是指在同一时空中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种群的特点包括密度、分布、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等。
种群的密度越大,其内部竞争越激烈,对环境的压力也越大。
2. 种群的结构种群的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数量结构等。
不同结构的种群在生态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群落的定义和特点群落是指在同一地域内,互相依存、并在一定程度上同一生存条件下生活的各种物种的总称。
群落的特点包括物种丰富度、种类的相对丰度、生态地位等。
4.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包括优势种、伴随种、稳定种等。
不同种类的物种在群落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维持着群落的平衡和稳定。
5. 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种群的变化会对群落结构产生影响,群落的变化也会影响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6. 种群和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种群和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维持着生态平衡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七、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2. 实地考察和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3.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最新整理高一生物教案种群和生物群落.docx
最新整理高一生物教案种群和生物群落教学设计方案引入:前面我们分析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但有些问题需要将生物的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解决。
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一、关于种群概念的教学。
种群的概念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得出。
然后可设问: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否是一个种群?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否是一个种群?以强化种群是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的正确认识。
教师应归纳出以下几点:1.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如:北京八一湖冬季有野鸭种群,就不能说什么季节都有野鸭种群。
2.我们所见到的物种实际是种群,所以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
在种群这个集合体内,个体之间可以自由繁殖后代,所以种群也是物种的繁殖单位。
同一种群内,基因可以自由交流,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最终导致物种的变化,可见,种群也是物种的进化单位。
此外,种群也是群落的构成单位。
二、关于种群特征的教学。
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是种群的基本特征。
在教学中要防止理论上的空谈,一定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对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如猫熊(即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就要对某一保护区的猫熊进行种群调查,调查的内容就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种群特征,并依此对猫熊种群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又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实际就是对我国人口种群特征的调查,并依此对我国人口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制定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和归纳的问题有:1.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在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
在讲种群这几个特征时,必须扣住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可将这几个种群特征割裂、孤立起来。
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标记重捕法是种群密度调查的重要方法。
种群与群落固学案.docx
种群与群落固学案考试要求:1.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记住种群主要特征的要点,注意分析各项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关系。
2.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理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能说明形成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的条件,形成“S"型曲线的可能的制约因素。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理解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生活实际的指导作用。
4.生物群落的概念。
在新情境中能识别不同的生物群落,说明各成员间密切联系的具体方式。
一、重点回顾:1.如何区分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答:个体,是种群的基本组成单位。
个体与种群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每个个体携带有本种群基因库的部分基因。
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它是以个体为基本单位构成的。
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
种群内的同种个体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一个有机单元,它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等特征。
正是由于具备了上述特征,使得种群数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维持在一个水平上,呈周期性波动。
种群内各个体间的关系既有互助也有斗争,但都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延续。
在生物进化中,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群落以种群为单位,这些种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在共同的无机环境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形成了稳定的,彼此相互适应的有机整体,从而将各种群连成一个网。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其中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
不同的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构成不同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构成森林生态系统。
总之,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四个概念有层层包含关系。
人教版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学案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和叫种群。
种群概念中的内涵:(1)两个要素:“同种”即同一物种的生物。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总和”不等于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同种个体之间相互联系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个体只能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时空限制。
(3)两个方面:进化观点看——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生态观点看——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①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变动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凡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方法一:样方法(1)使用范围:多用于植物或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2)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3)样方大小的选取:草本植物:1m×1m;灌木:5m×5m;乔本:10m×10m。
(4)取样方法:①点状取样法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如左下图所示,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用此法取样。
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
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②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如右下图所示,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
例如,长条形的总体为100 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 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 m的前1 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种群和群落导学案》
《种群和群落》导学案一、导入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非常重要的观点,它们揭示了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和互相干系。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进修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征、互相干系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观点诠释1. 种群:指在一守时期内,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
种群具有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等特征。
2. 群落:指在某一地理区域内,不同种群之间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生物群体。
群落具有物种组成、结构、功能等特征。
三、种群和群落的特征1. 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2)种群分布: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方式。
(3)种群增长:种群在一守时间内个体数量的变化。
2. 群落的特征:(1)物种多样性: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比例。
(2)生态位: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生存位置和所占资源的利用方式。
(3)群落结构: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组成、分布和互相干系。
四、种群和群落的互相干系1. 种群与群落的干系:(1)种群是群落的组成单位,群落是种群的集合体。
(2)种群通过互相竞争、捕食、共生等互相作用影响群落结构和稳定性。
2. 种群内部的互相干系:(1)同一种群内个体之间存在竞争、合作等互相干系。
(2)种群内个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影响种群的发展和发展。
五、种群和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 维持生态平衡:种群和群落的互相作用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2.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种群和群落参与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3. 生态系统稳定性:种群和群落的多样性和互相依存性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六、教室练习1. 请诠释种群密度和种群分布的观点。
2. 举例说明种群内个体之间的互相作用。
3. 分析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七、拓展延伸1. 请结合实际生态环境,调查并分析一种动植物种群的密度和分布情况。
2. 选择一篇关于物种多样性的文章,分析其中提到的群落结构和生态位的观点。
3. 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种群密度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第二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学案)
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学案)知识整理一、种群1.种群的特征⑴种群密度概念: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特点: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的。
调查方法:法(动物);法(植物)⑵出生率概念:种群中的个体在内新出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
和死亡率意义:决定种群和的重要因素。
⑶年龄组成概念:一个种群中的个体数目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意义:可预测的变化趋势。
型概念:种群中具有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
⑷性别比例型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饲养的种群,如鸡、牛。
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的昆虫,如白蚁、蜜蜂。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
3.种群数量的变化;变动内容:增长、、、下降1)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产生原因: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增长。
2)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产生原因:环境条件如空间、食物、天敌等制约。
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值(K值)后,将增长,或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当种群数量达到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影响种群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人为因素::合理利用,保护资源。
防止害虫。
二、生物群落概念: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的总和。
形成原因:群落中各种生物种群分别占据。
结构:垂直结构:在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现象类型:水平结构:在方向上,因地形起伏、光照明暗、湿度大小等因素使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 )A.现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2.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4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D )3.生态学家对某地种群增长区两个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逐年观察.下列为两个种群的存活曲线,并根据曲线提出了保护措施.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种群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Ⅰ和种群Ⅱ都为1-10岁时期B.种群Ⅰ和种群Ⅱ都为7-10岁时期C.种群Ⅰ为0-1岁时期,种群Ⅱ为6-7岁时期D.种群Ⅰ为1岁以后的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4.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和群落》学案一、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区别例1在下列①〜⑥叙述中,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依次是____ ①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②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马尾松③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鱼④一个草原上全部的动植物⑤一个草原上全部的生物⑥一条河流及其河流里的全部生物、种群的特征和增长曲线目项征特定义特点或作用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以变化③调查方法:法、法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期的个体数目的①三种类型:型、稳定型、型②可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种群内具有生殖能力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起作用迁入率和迁出率例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和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C.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D.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最直接因素之一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再求其_______ 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适用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3调查面积cm210X1020 X2040 X4080 X8090 X90100X 100110X 110120X 120130 X130140X 140物种数量35691113131313某同学根据该表,调查草原中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①选取40 cm X 40 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
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 N4 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例4 (1)如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
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
则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O(2)计算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适用范围:活动能力_、活动范围_的动物。
例5.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 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
调查样方总面积(1) 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 式 _ ________ 。
(2) 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_ _ 只 /hm2。
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2. 年龄组成三种类型例•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 A 、B C 三种类型,据图回答:A It(1) 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 成成为图所示类型,现在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主要通过控制 (2) 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 __________ 所示类型。
(3) 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成为图 所示类型。
注意: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增长速率等于曲线的斜率; 增长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其公式为: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想条件:在 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 以 _________ 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入倍;A0仆十体数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口的年龄组___________ 来控制人口数量。
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为2 hm2(1 hm2 = 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 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② 计算公式:N = N )•入t (Nt — t 年后种群的数量,N )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入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若入>1,种群密度增大,为 _型种群;入<1,种群密度减小,为 _______ 型种群;入=1,数量不变,为 ___________ 型种群; ③ 曲线:呈_型,无_值; ④ 增长率保『 両长速率 。
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 。
使该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率 。
当死亡率增加到与 出生率 ____ 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② ___________________ 曲线呈_型,有 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 的 — r ③ 增长速率 ,在 时达到最大,增长率 ④K灭鼠捕鱼K/2(最大增 长速率)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 K/2附近,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 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K 值(环境最 大容纳量)改变环境,降低值,使之不 适合鼠生存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值3 •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 择学说中被淘汰的部分。
例6下图曲线表示在南海某岛上迁入一些农户,那里 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若干年后,岛上人口增长 的情况。
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A .该岛在m 年内,人口增长呈“ J ”型曲线B .当人口数量接近 n 线时,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n 线是该环境允许的最大值C .由0点降至P 点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淡水资源D .由P 点升到Q 点并稳定在n 线上,说明该岛上生 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例7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A .在t o 〜t 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 J ”型增长B .若在t 2时种群的数量为 K,则在t i 时种群的数量为K/2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 t 2时D .在t i 〜t 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时间(天) 1 5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6 102871131 207270302327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t科Iflit/< 1J“H't 疗d2、种群增长的“ S ”型曲线,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 ,以该B. 第17〜29天,成虫增长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 第21〜37天,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 第1〜37天,成虫数量呈“ J ”型增长例9.右图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图中曲线的标号与下列各点II i I i小率“ + ” 分別衣示壇力[K 碑护十"分别表示’竺按因素”’伽按因素,三、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群落的结构1、研究的问题(1 )物种组成丰富度:(2)种间关系:2、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 植物的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 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 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下图所 示)。
①②③④A b a c dB d c b aC d b c bD cadc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种群数量最大的点②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③该种群迁入后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从哪一点开始 ④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捕获后种 群数量应该在图中的哪一点?(三)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因素哀熨(种科儕度)•年齡组眦- i预测乔木从乔木层一一接受全光照 灌木层一一利用全光照的 10% 草本层一一仅利用 1%- 5%勺光照 苔藓地衣层一一仅利用微弱的光照② 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 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的制约 (如下图所示)。
③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等有关。
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 层现象。
猫头鹰一一森林上层 大山雀一一灌木层 鹿、野猪一一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一一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 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例10.下列有关水稻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B. 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C. 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D. 水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解析 群落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是指不同种群占据不同空间,水稻只是一个种群,不 是群落,无垂直分层现象。
例11.下图为某一个足够大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的结构和该山体基带所在的地带到极地的生物群落的结构比较示意图,对该图的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A. 图中X 表示群落的垂直结构,图中Y 表示群落的水平结构B. 该山体的垂直结构和其相应的水平结构具有相似性C. 图X 中从上到下、图Y 中从左到右构成生物群落结构的种群数目增多D. 影响图X 所示结构的因素是温度,影响图 Y 所示结构的因素是阳光(二)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女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 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 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上进行的演替。
北方ft叶林《种群和群落》训练题1.下列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的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的是2.A. 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B. 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 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 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 S ”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 3.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 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图a 所示。
图b 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图盘 图h4•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的个体数量将逐渐增多B. 种群增长曲线为“ J ”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C. 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将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都是由光照决定的 5.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对自然选择作用原理的研究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行的B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不定向的变异,因而造成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 向改变C .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是导致新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D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形成 6. 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A .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C .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7. 如图所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 J ”型增长(如甲),在 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 S ”型增长(如乙),下列有关种群 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 点后B .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 S ”型增长曲线,则在 e 点开始有环境阻力C .若此图表示巢有害昆虫生长曲线,则杀虫时间应 在 c 点D .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 当种群数量达到e 点后,增长率为0&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中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①生活在人的大肠内的细菌等生物 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鱼类 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所有生物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③②①D .③①④B .动物没有分层现象D .植物没有垂直结构A H CI)0 J 23 4~$ 6 T9、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原先属于同一个物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到不同的群岛上、形成了不同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