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合集下载

群落的结构优秀教案

群落的结构优秀教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 3 节群落的结构授课人: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一、教材分析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 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二、学生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

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学生能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因。

3)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学生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2)丰富度的概念;3)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4)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2、教学难点1) 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2) 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五、教学思路在引入课题中,通过设问,引导分析池塘中的各种种群,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剖析某池塘中的生物群落,引出群落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和群落结构的话题。

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结构的了解。

种群与群落教案.doc

种群与群落教案.doc

教学课题:种群和生物群落
当堂导练:
1、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年龄组成
D、形态特征
2、据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2050年将达到最高值,作出这一预测的依据是()
A、不同年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人口性别比例
3、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组成
4、在下面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5.下图为种群的年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B表示稳定型,A表示__________ 型,C表示______________ 型。

(2)B型的年龄结构特征是o
(3)A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o
C4)C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o
课后练习:
教材P78 - (1)、二(1)。

内蒙古开鲁县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1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内蒙古开鲁县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1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作者:Díaz, S.)
- 《种群与群落生态学实验指导》(作者:张金屯)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研究种群密度的变化规律,探究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 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探讨人口增长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 观察和记录不同物种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分析其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 种群特征:描述种群数量和质量的特征
- 种群增长模型:描述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模型
- 环境容纳量(K值):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一个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③ 艺术性和趣味性:
- 利用图形、图表、颜色等元素,将重点知识点和词、句进行直观展示,提高学生的视觉兴趣。
- 设计生动、有趣的插图或卡通形象,如种群数量的动画演示,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3. 优秀层学生:这类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较为扎实,对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较为深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在知识能力方面,他们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来进一步提高对种群特征的理解。在素质方面,他们具有较好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在行为习惯方面,他们具有很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对课程学习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拓展,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种群特征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 《种群生态学》(作者:R. M. May)
- 《生态学》(作者:Odum, E. P.)

高二生物教案:种群和生物群落讲解

高二生物教案:种群和生物群落讲解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洋流的概念及分类;会分析洋流的成因;能够说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养成用地理眼光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思维,形成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难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运用故事导入法,讲述哥伦布两次前往美洲所花费时间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原因。

引出洋流帮了哥伦布的忙。

提问:“那么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有何分布规律?”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洋流的定义和分类。

1.洋流的概念【问题】什么是洋流?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比较稳定、沿着一定方向、大规模。

2.洋流的分类【问题】(1)按照洋流性质,洋流分哪几种类型?其特点有何不同?(2)高纬度海区的洋流一定是寒流,低纬度海区的洋流一定是暖流吗?【学生回答】(1)按性质,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

暖流是指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寒流是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2)暖流和寒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洋流相对于它所流经海区的水温而言的。

【教师总结】一般情况下,从低纬度海区流向高纬度海区的洋流是暖流;反之,从高纬度海区流向低纬度海区的洋流是寒流。

(索马里洋流除外)3.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1)洋流的成因结合所学知识及学生思考:【问题】①在物理中我们就学习过,任何物体要运动,就一定要受到外力的作用。

那么使得海水定向大规模运动的外力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洋流是在盛行风、陆地形状和地砖偏向力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其中,盛行风是洋流产生的主要动力。

【过渡】在盛行风的影响下,洋流又有怎样的分布规律呢?(2)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师呈现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学生分小组讨论。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4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2、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堂引入: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怎样?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又有什么联系?一、认识生物种群读图: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苔藓金鱼藻灵芝蝗虫――它们不是同一种生物,因为它们的形态、结构并不相同。

物种(species):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

读图:看上面几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种群(population):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强调: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且也有三个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练习:1、一个池塘中的鲢鱼、鲤鱼等鱼群。

则这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否一个种群?2、判断下列属于种群的是哪一项[]A.一片森林里全部的蛇B.一座山上所有的树C.一片农田中所有的虫D.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水稻强调: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

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视频演示:种群知识介绍1、种群密度――指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①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黑驴和灰仓鼠为例)。

②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以不同季节的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为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单元整体教学《种群和群落》

单元整体教学《种群和群落》

单元整体教学《种群和群落》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基本概念、特征和相互关系。

2. 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理解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过程。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过程。

2. 难点: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群体的图片,引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教学
(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讲解种群的定义、基本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

(2)种群数量的变化
讲解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通过数学模型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

(3)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讲解群落的定义、基本特征和结构,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

(4)群落的演替
讲解群落的演替过程和类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原因和过程。

3. 实验教学
让学生进行种群数量调查的实验,通过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4.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种群和群落的基本概念、特征和相互关系,以及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5. 课后作业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种群和群落 教案

种群和群落 教案

种群和群落教案教案标题:种群和群落教学目标:1. 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3.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

教学重点:1. 种群和群落的定义和特征。

2. 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3. 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实例图片和图表。

3. 学生小组讨论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并与他们讨论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种群和群落的关系,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种群的定义和特征(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种群分布和种群增长等。

2. 通过实例图片和图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的特征,并与他们讨论。

步骤三:群落的定义和特征(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群落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群落结构、群落组成和群落演替等。

2. 通过实例图片和图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群落的特征,并与他们讨论。

步骤四: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20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种群对群落的影响和群落对种群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并汇报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步骤五: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20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包括种群数量的波动和群落结构的变化。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并讨论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种群和群落的重要性。

2. 让学生自评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并提供必要的反馈和建议。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进一步加深对种群和群落的理解。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特点,能够区分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重点: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点和区别;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难点:种群和群落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准备:教材、PPT、实验材料、板书。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物种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这些物种之间的关系,并引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二、讲解种群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种群的定义: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2. 讲解种群的特点:包括生长、繁殖、死亡和迁徙等过程,以及群体数量、密度和分布等属性。

三、讲解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群落的定义: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多个不同种类物种组成的生态群体。

2. 讲解群落的特点:包括物种组成多样,数量相对稳定,种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等特点。

四、讨论种群与群落的关系(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作用。

2. 展示讨论成果: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实验操作(20分钟)1. 设置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记录观察数据和结果。

六、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反馈: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种群和群落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种群和群落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种群和群落》导学案第一课时一、知识目标1. 了解种群和群落的定义和概念;2. 掌握种群和群落的组成和结构;3. 了解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影响;4. 理解种群和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1. 能够分辨种群和群落的区别;2. 能够描述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和生态位;3. 能够分析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4. 能够评价种群和群落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态系统的敬畏和保护意识;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善于发现生态环境中的微妙变化;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共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四、教学重点1. 种群和群落的定义和概念;2. 种群和群落的组成和结构;3. 种群和群落的相互作用。

五、教学难点1.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2. 种群和群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六、教学内容1. 种群的定义和特点种群是指在同一时空中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种群的特点包括密度、分布、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等。

种群的密度越大,其内部竞争越激烈,对环境的压力也越大。

2. 种群的结构种群的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数量结构等。

不同结构的种群在生态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群落的定义和特点群落是指在同一地域内,互相依存、并在一定程度上同一生存条件下生活的各种物种的总称。

群落的特点包括物种丰富度、种类的相对丰度、生态地位等。

4.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包括优势种、伴随种、稳定种等。

不同种类的物种在群落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维持着群落的平衡和稳定。

5. 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种群的变化会对群落结构产生影响,群落的变化也会影响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6. 种群和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种群和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维持着生态平衡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七、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2. 实地考察和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3.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最新整理高一生物教案种群和生物群落.docx

最新整理高一生物教案种群和生物群落.docx

最新整理高一生物教案种群和生物群落教学设计方案引入:前面我们分析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但有些问题需要将生物的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解决。

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一、关于种群概念的教学。

种群的概念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得出。

然后可设问: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否是一个种群?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否是一个种群?以强化种群是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的正确认识。

教师应归纳出以下几点:1.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如:北京八一湖冬季有野鸭种群,就不能说什么季节都有野鸭种群。

2.我们所见到的物种实际是种群,所以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

在种群这个集合体内,个体之间可以自由繁殖后代,所以种群也是物种的繁殖单位。

同一种群内,基因可以自由交流,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最终导致物种的变化,可见,种群也是物种的进化单位。

此外,种群也是群落的构成单位。

二、关于种群特征的教学。

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是种群的基本特征。

在教学中要防止理论上的空谈,一定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对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如猫熊(即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就要对某一保护区的猫熊进行种群调查,调查的内容就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种群特征,并依此对猫熊种群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又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实际就是对我国人口种群特征的调查,并依此对我国人口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制定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和归纳的问题有:1.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在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

在讲种群这几个特征时,必须扣住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可将这几个种群特征割裂、孤立起来。

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标记重捕法是种群密度调查的重要方法。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说课稿
教案主题:种群和群落
教学内容: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理解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

3.能够描述不同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及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特点。

难点:种群和群落的关系。

教学方法:示例引入,概念解释,情景教学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教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种群?什么是群落?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二、讲授(15分钟)
1.通过示例引入,解释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特点。

2.讨论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通过生态学领域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及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四、练习(10分钟)
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种群和群落的理解,提高其运用概念的能力。

五、总结(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示一些相关的案例,加深他们对种群和群落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或网上搜索,了解不同种群和群落的特点和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种群和群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
能力。

下节课可通过实地考察或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特点,更深入
地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初中生物专题复习教案模板

初中生物专题复习教案模板

初中生物专题复习教案模板主题:种群和群落一、认识种群和群落1. 种群的定义和特点- 种群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同属于一种物种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 种群中的个体具有相同的生物学特征,可以进行繁殖。

2. 群落的定义和特点- 群落是指在一定地区内,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和共存的生物群体。

- 群落中的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植食、捕食、共生等关系。

二、种群与群落之间的关系1. 种群与环境的关系- 种群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和分布。

- 种群对环境的依赖与适应性是种群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群落中的物种之间相互依赖,构成群落的结构与功能。

- 群落中的物种数量与种类的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保护种群和群落的重要性1.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的宝贵财富,保护种群和群落对维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 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保护种群和群落不仅关乎生物的存亡,也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保护措施,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小结与思考1. 总结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知识点,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思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深入了解种群与群落的关系,引导他们认识到保护物种和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希望能够唤起学生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同时,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教案》导学部分:一、导入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是对生物群体间相互关系的探究,而种群与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一章,深入了解种群与群落的形成、演替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目标1. 了解种群与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掌握种群与群落形成、演替的原因和过程;3. 了解种群与群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呈现让学生观察一张生物多样性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各种生物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他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四、探究1.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通过讨论植物和动物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并分析种群的特征,如密度、分布、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等。

2. 种群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动物群落为例,解释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种群形成的原因。

然后通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种群形成的过程,包括迁移、新群体的建立和繁殖等。

3. 种群的演替介绍种群的演替概念,通过图表和实例展示种群演替的过程和演替的形式,如以毛竹为代表的植物群落演替等。

引导学生思考演替的原因和演替对环境的影响。

4. 群落的概念和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和生态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和特征,如物种组成、结构、功能等。

五、总结总结种群与群落的概念和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种群与群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它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六、拓展让学生通过互动游戏、小组讨论等形式,进一步探究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七、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深入了解了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一章内容。

通过对种群与群落的概念、形成原因和过程、演替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学习,我们对生态学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以后的学习积累了基础。

注:教案中的内容为虚构,仅供参考。

实际教学中,请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编写。

苏教版教学教案3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苏教版教学教案3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A. a×16n C. a×8n B. a×16n-1 D. a×8n-1
6、右图表示某种群数量 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从图 中可以看出该种群的K值 100 为____,该种群在 c ____点处增长速度最快。
种 群100 的 75 个 50 体 数 25 量 0
b c d
a
时间
7、某湖泊最多容纳鲫鱼种群量约3000吨,经取 样调查,该湖泊中现有鲫鱼2000吨,为使该湖 泊中鲫鱼有最大增长速度,现在应捕捞多少吨 鲫鱼为宜( A ) A. 500吨 B. 1000吨 C. 1500吨 D.不能捕捞
第三章
生 物 群 落 的 演 替
生物必修3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一、种群的特征
二、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三、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一、种群的特征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即具有一定 的形态和生理特征,可以相互交配并 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类群,是生物的 繁殖、遗传和进化单元。
1、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 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注意:
①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 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
②标记技术:
•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 的正常活动;
•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
•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 能过分醒目。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 a、概念: 出生率: 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 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量占该 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决定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 a、概念: 迁入率:单位时间迁入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迁出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 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

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

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相关推荐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一、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2四、教学过程〖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

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

〖讲述1样方法(quadrat method)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

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

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n,则样方的平均数X=∑Xn/n。

〖探讨的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

第4章种群和群落教案示范

第4章种群和群落教案示范

第4章种群和群落4.1种群的特征2教案示范三篇种群的特征教案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为《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4.1种群的特征2。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和年龄结构等特征。

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种群及其特征,并能够辨别不同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和年龄结构等特征;2. 理解不同因素对种群数量和增长的影响,如生物学的生长过程和行为习惯等,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3. 掌握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1. 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等基本特征;2. 不同因素对种群数量和增长的影响;3. 以及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1. 如何利用原理和方法描述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2. 如何了解不同因素对种群数量和增长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如环境的组成和结构,生物的分类和特征,以及生物种群的基本概念。

但是,学生对于生物数量模型的掌握和数学计算可能会有困难。

教学策略:1. 定义与关注:解释关键概念,如种群数量、密度、分布及年龄结构等,引导学生概念化和反思;2. 迁移与联系:引导学生将物种数量增长速率和环境因素联系起来,建立起生态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3. 探究与实践:通过课堂讨论、实验观察和模拟计算等各种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和计算。

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概述各种基本概念和原理;2.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来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案例;4. 计算模拟:通过数学计算,模拟分析生物数量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及造成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的特征教案2一、导入环节(5分钟)教学内容:回顾“种群的特征1”教学活动:1.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回忆“种群的特征1是什么”。

2.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尝试通过讨论,写出来“种群的特征1”。

《种群和群落导学案》

《种群和群落导学案》

《种群和群落》导学案一、导入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非常重要的观点,它们揭示了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和互相干系。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进修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征、互相干系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观点诠释1. 种群:指在一守时期内,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

种群具有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等特征。

2. 群落:指在某一地理区域内,不同种群之间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生物群体。

群落具有物种组成、结构、功能等特征。

三、种群和群落的特征1. 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2)种群分布: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方式。

(3)种群增长:种群在一守时间内个体数量的变化。

2. 群落的特征:(1)物种多样性: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比例。

(2)生态位: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生存位置和所占资源的利用方式。

(3)群落结构: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组成、分布和互相干系。

四、种群和群落的互相干系1. 种群与群落的干系:(1)种群是群落的组成单位,群落是种群的集合体。

(2)种群通过互相竞争、捕食、共生等互相作用影响群落结构和稳定性。

2. 种群内部的互相干系:(1)同一种群内个体之间存在竞争、合作等互相干系。

(2)种群内个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影响种群的发展和发展。

五、种群和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 维持生态平衡:种群和群落的互相作用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2.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种群和群落参与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3. 生态系统稳定性:种群和群落的多样性和互相依存性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六、教室练习1. 请诠释种群密度和种群分布的观点。

2. 举例说明种群内个体之间的互相作用。

3. 分析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七、拓展延伸1. 请结合实际生态环境,调查并分析一种动植物种群的密度和分布情况。

2. 选择一篇关于物种多样性的文章,分析其中提到的群落结构和生态位的观点。

3. 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种群密度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种群与群落集体备课教案

种群与群落集体备课教案

种群与群落集体备课教案目标: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的概念和结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种群的特征一、概念:(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概念的三个要点:①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②同种生物(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且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酱和繁殖并产下可育后代)③个体总和(一群个体)但一个种群中有不同年龄不同外表的全体组成。

注意:[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同种群的个体间可相互交配、繁殖,所以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虽然是同种个体组成,但决不是个体简单相加,因为种群内个体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种内关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不能把类和物种混淆。

例1:下列能构成一个种群的是(C )A一个养蜂场的所有工蜂B一个养蜂场的所有蜜蜂C一个蜂巢的所有蜜蜂D一个蜂巢的所有工蜂二、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核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变化。

但数量变量又和种群特征分不开)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最基本的特征2、描述:个体数量/单位空间------- 一般陆地是单位面积,水域是单位体积。

单位空间大小不是不变的,应根据研究对象而确定。

(如一块草地中每平方米面积内的蒲公英数量,每平方千米农田的蝗虫数量。

)3、种群密度可变性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我国某地野驴:2头/100Km2,而灰仓鼠则为:数十万只/100Km2)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受季节、水、食物、天敌等改变。

如某农田中东亚飞蝗的密度在夏、冬明显不同。

例2:下列可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 )A、全世界的人口数量B 一个鱼塘中全部鱼的数量C、一片森林中全部生物数量D单位面积内数量稳定的种群的数量4、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取样调查法)植物(样方法)样方:样方大小适宜;样方随机选取(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计数:样方内、样方相邻两边及顶角(一般样方顶边左边及左角处)计入,同种个体无论大小均计入。

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

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

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在课程与课程之间协调安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4.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6.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头注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也许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

你有没有发现,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

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

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

同学们,你觉得神奇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作为生物的社会)二、作者: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同时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他的代表作品是《细胞生命的礼赞》,这部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

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篇一:201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十五《种群与生物群落》】专题十五种群与生物群落1.列举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特征。

2. 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4.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5.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1.种群和群落的结构的特征。

2.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3.群落的演替过程。

1.样方的选择和确定;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群落的演替过程。

第1课时一、相关知识(一)基本概念种群、种群密度、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重捕标志法、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增长性、稳定性、衰退型、性别比例;性引诱剂、信息素;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数学模型、j型曲线、s形曲线、环境容纳量;(二)知识网络概念特征种群种群密度——概念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方法:样方法—适宜的对象样法大小取样的关键标志重捕法——适宜对象操作步骤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出生率和死亡率——概念能够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增长模型的方法 j型曲线——概念适应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s型曲线——概念适宜条件: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培养液中酵母群种群数量的变化(三)疑难解析1.年龄组成2.种群j型增长模型在假定①增长是无界的;②世代不相重叠;③没有迁入和迁出;④不具年龄结构等条件下,最简单的单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通常是把世代t+1的种群nt+1与世代t的种群nt 联系起来的方程: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所有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

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种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

例如,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因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就大。

又如,种内斗争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加剧烈,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也就更大。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而实现的。

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增强,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抑制。

当种群数量降低到环境容纳量以下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减弱,从而使种群增长加快。

例如,食物是一种密度制约因素。

当旅鼠过多时,草原植被遭到破坏,旅鼠种群由于缺乏食物,数量下降。

旅鼠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种群的数量又随之恢复如图所示。

4.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的探讨种群数量增长的“s”曲线反映的是种群数量在一个有限环境中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的曲线如图。

(1)关于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探讨:由图中看出,种群数量在不同时期或期间的数量有多少之别,种群增长率也有快慢之分。

(2)关于制约因素的探讨:在0→2期间,食物、生存空间充裕,种内斗争、天敌等因素的制约强度小。

在1→3期间,环境中各制约因素的作用强度逐渐增大,在3时期及以后达到最大。

(3)关于“s”型曲线与“j”型曲线,波动曲线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在图中,0→3期间,近似于“j”型曲线,可以说“s”型曲线包含了“j”型曲线,但这一段不等于“j”型曲线。

(在“j”型曲线中瞬时增长率是不变的,而在“s”型曲线中该值是不断变化的。

)(4)“s”型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意义根据“s”曲线的特点,由于在1/2k时增长率最大,因此若为了持续获得较多的生物资源,一方面应该设法增大环境满载量k,如加强生物生存环境的管理,另一方面,捕捞、采伐应该在种群数量在达到1/2k以上时进行,而且剩余种群数量保持在1/2k左右。

若要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一方面应该设法减下环境满载量k,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天敌等措施,将种群数量尽量控制在较低水平。

三考点例析例 (06年高考全国卷Ⅱ)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①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

据图回答: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会__________。

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相对湿度/% ②昆虫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试题解析] (1)本题从考试大纲理解能力“(2)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和获取信息的能力“(1)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和综合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入手,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本题从考试大纲理解能力之“(1)能阐述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和获取信息的能力“(1)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入手,综合考查动物的新陈代谢的相关知识。

[参考答案](1)减少(1分),另一个生态因子(2分),综合作用(2分)出生率和死亡率(1分)、迁出率和迁入率(1分), 1.69 n0(1分)考点点拨:第2课时一、相关知识(一)基本概念群落、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群落的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二)知识网络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不同区域生物的丰富度的特点捕食——概念事例结构竞争——概念事例寄生——概念事例种间关系互利共生——概念事例群落初生演替演替空间结构次生演替(三)疑难解析概念1.群落结构群落是一个有机的、有规律的系统,它具一定结构。

其空间结构明显地表现在垂直分层2.种间关系的比较互利共生:强调的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惠互利,若彼此分开一方或双方都不能独立生活。

如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白蚁和它肠道中的鞭毛虫等的关系寄生:也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但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生物,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寄生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如虱和蚤等;另一种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

捕食:强调了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没有排斥现象,捕食者选择被捕食者,被捕食者也选择捕食者,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进行着相互选择,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竞争:强调的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重叠而发生争夺生态资源而进行斗争的现象。

如果生态位完全重叠,又没有制约其种群发展的其他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存在,就会发生竞争排斥现象。

如培养在一起的大小草履虫,16天后,大草履虫全部死亡,小草履虫仍能继续正常生长。

但在池塘内,大小草履虫是共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原因是在池塘中还存在着草履虫的天敌,通过天敌制约着小革履虫种群的发展,所以还有大草履虫的生存空间3.引进生物新品种的利与弊我国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开始,陆续从国外引进苜蓿、葡萄、蚕豆、核桃、大蒜、石榴、马铃薯、玉米、辣椒、花生、红薯、南瓜、棉花、西瓜、菠菜、茄子、姜、芝麻、豌豆、西红柿、荞麦等农作物,以及沉香、菩提树、贝叶树、悬铃木、油橄榄、白杨、黑松、冷杉、橡胶树、桉树、银合欢、相思树、南洋杉等树种。

同时,我国的水稻、大豆、茶、油桐、桃、杏、柑桔,以及多种名贵花卉,特产珍树也在异国的土壤中开花结果。

我国的四不象(麋鹿)还是首先由我国传入英国,后在我国绝迹,到本世纪50年代再由欧洲返回家园繁衍后代的。

由此可见,生物引进的意义重大,它不但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生活,而且使世界上的动植物家族更加繁荣兴旺起来。

然而,在几千年的引进史上也不乏失败的例子,更有甚者,由于盲目引进而引起无穷的祸害。

在生物引进史上造成危害最大的恐怕要数烟草的引种了。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当他们看到当地人口中叼着一卷燃着的干草棒时,初时惊叹不己,继而羡慕之极,后来竞相效尤。

1558年,烟草在哥伦布的家乡西班牙试种,随后迅速蔓延欧洲各地,并逐步走向世界。

明朝时,烟草经菲律宾传入我国。

烟草对人类的危害可谓罄竹难书,要是当初人们将它拒之门外,也就不会有无数的瘾君子死于它的魔掌之下了。

对我国恐怕最令人辛酸的是英帝国主义强迫我国引种鸦片(罂粟植物)。

1840年以来,英国殖民主义者强迫我国人民种植鸦片,结果有许多人成为吸毒者,害得家破人亡,同时中国的几亿两白银和大量财富随之流入英国侵略者的腰包。

在作物的引种上,古今中外也出现过不少失败的事例。

汉武帝刘彻曾因荔枝“味道好极了”于公元111年便下令在长安建造一座“扶荔宫”,从当时的“蛮夷之地”引种了100株荔枝,结果竟全部冻死,虽一再补种,仍无一幸存。

尽管武帝“怒发冲冠”杀了几十个无辜的养护人,也无法使荔枝在长安生存,最后只能“偃旗息鼓”。

解放后的50年代,我国曾在东北引种南方良种水稻,结果苗株茂盛但不抽穗扬花,而南方引种东北水稻也同样颗粒无收。

【篇二:高一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教学设计方案引入:前面我们分析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但有些问题需要将生物的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解决。

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一、关于种群概念的教学。

种群的概念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得出。

然后可设问: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否是一个种群?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否是一个种群?以强化种群是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的正确认识。

教师应归纳出以下几点:1.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如:北京八一湖冬季有野鸭种群,就不能说什么季节都有野鸭种群。

2.我们所见到的物种实际是种群,所以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

在种群这个集合体内,个体之间可以自由繁殖后代,所以种群也是物种的繁殖单位。

同一种群内,基因可以自由交流,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最终导致物种的变化,可见,种群也是物种的进化单位。

此外,种群也是群落的构成单位。

二、关于种群特征的教学。

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是种群的基本特征。

在教学中要防止理论上的空谈,一定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对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