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钱谦益的共鸣
钱谦益的作品《投笔集》
钱谦益的作品《投笔集》
《投笔集》是钱谦益最后一个诗集和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取班超“投笔从戎”之意以命名。全集共108首诗,均为七律,其中104首分为十三叠,每叠八首.均次杜甫《秋兴八首》之韵,构成有清一代绝大之组诗。《投笔集》的创作始于顺治十六年,终于康熙二年,历时五载,其内容都与复明水师进取东南和永历政权的形势有关,其中也贯穿了他和柳如是抗清复明的心迹和踪迹。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对这组诗评价极高:“谱诗摹拟少陵,人其堂奥,自不待言。且此集牧斋诸诗中颇多军国之关键,为其身所预者,与少陵之诗,仅为得诸远道传闻及追忆故国平居者有异。故就此点论,投笔一集实为明清之诗史,较杜陵尤胜一筹,乃三百年来绝大著作也。”
《投笔集》以七律组诗的形式纪传记史,内容博大宏厚,不仅开拓了七言律诗题材的范围,而且在艺术手法上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在意象的创造上,突出的体现了意象成系列的特点。诗中集中体现了三个意象系列:诗人自我,复明武装,永历皂帝。在诗人自我这个系列里,作者从两方面刻画自我形象和他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在结构上,联章诗要求“和观之,联章若一章;分观之,各章又自成章,其先后次第,自有一定不紊之条理”。《投笔集》为了使结构严密,采取了多种手法,其中有纵横交叉的贯通方式。《投笔集》次杜甫《秋兴八首》的韵,从纵的看,是十三叠以八首为单位的组诗;把十三叠排列起来,押同韵的诗又是八组,各组十三首,这样,利用同韵,每叠一首,反复申写一个意象,赋物抒怀,随韵写志,十三叠诗一组有
一组之意境,一韵有一韵的情怀。
因此,尽管《投笔集》是七律诗体的最大组诗,仍然是大而有物,丰富中有秩序,体现了诗歌史上少有的宏大典丽而布局有致的美感力量。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苏剧《柳如是》的如是观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苏剧《柳如是》的如是观
作者:王馗
来源:《艺术评论》 2014年第11期
王馗
半个世纪前,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撰述“钱柳因缘”这一主题,对后人给予柳如是太多
的误解和不解,发出“殊有待发之覆”的感慨。在他的笔下自然有对这位女性“孤怀遗恨”的
深切同情与理解。他的《柳如是别传》由此确立了当代人关注柳如是的基本视角。正如陈寅恪
先生所诵“明清痛史新兼旧,好事何人共讨论”,在此后数十年间,众多的艺术家关注着这段
充满传奇性的钱柳因缘。剧作家郑怀兴通过笔下的戏剧形象,将“明清痛史”直接深入到钱、
柳二人痛苦的内心世界,让“痛史”成为特定时代的“心史”,代表了当代解读钱柳因缘的新
高度。上世纪 90年代初他创作发表《红豆祭》,用“祭”的严肃态度,一改人们关注柳如是
的单一视角,浓墨重彩地描摹钱谦益的内心世界,由此寻找这位文士被历史遮掩住的人性风采。
颇有趣味的是,这部作品在时隔 20年后才被搬上了戏曲舞台,而它的知音则是昆曲、苏剧兼
善的旦行名家王芳。《红豆祭》也被修订为《柳如是》。
苏剧《柳如是》与前此敷衍钱柳因缘的作品,如小说《白门柳》和取材于这部小说的广东
汉剧《白门柳》颇有不同,它没有刻意渲染明末清初惊心动魄的时代巨变,也没有涉及太多对
于新朝旧国的忠孝节义。该剧只是从人物的对话中,透露了所在时间是清兵占领南京一年后的
某几天,而人物活动的地点则是钱谦益与柳如是的居处半野堂和我闻室。
故事叙说柳如是因不齿其夫钱谦益变节偷生,在红豆村广交义士,将抗清受伤的黄毓祺救
助在我闻室内。钱谦益听闻流言蜚语返回家乡,正逢族人钱朝鼎以“不守妇道、有伤风化”之
陈寅恪明朝官话辩论
陈寅恪明朝官话辩论
陈寅恪所著80余万言的《柳如是别传》为明清文学研究提供了许多价值的成果。他详细考证了柳如是,精辟地诠释了钱、柳诗文。他颂扬柳如是,赞同钱谦益的观点,使人耳目一新。他为钱、柳诗文进行笺证,反映明清之际的政治、社会状况,是以诗文论证一代史事的典范。该书不仅是陈寅恪检验自己毕生学术水平的一次综合实践,同时也是陈寅恪一生治史思想的结晶。
【一代名妓:柳如是的最终结局】
【⼀代名妓:柳如是的最终结局】
【⼀代名妓:柳如是的最终结局】
常熟虞⼭钱谦益墓、柳如是墓
郑祖安、蒋明宏主编的《徐霞客与⼭⽔⽂化》⼀书第⼆篇第六节介绍徐霞客⼀⽣结交的朋友,其中有钱谦益。⽂中写到“钱谦益,号牧斋,江苏常熟⼈,与江阴相邻,是当时负有盛名的学者,徐霞客是经⼈介绍与之结识的。徐霞客与之年龄相仿,与之结识,⼀是出于对他学识的钦佩,也是对他在与魏忠贤集团⽃争中的品节表⽰敬佩。霞客在游恒⼭后曾顺路(北京)拜访过钱谦益。在西南远游时曾将《溯江纪源》寄给钱,受其赞赏。徐霞客去世后,钱谦益称《游记》为‘世间真⽂字、⼤⽂字、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并将它推荐给当时全国最⼤的刻书家⽑晋刊印,另嘱徐仲昭(霞客族叔)‘刻游记书’以传后世。”后来钱谦益还撰写了⼀篇《徐霞客传》。这样⼀位⼈物,⾃然在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次重游常熟便将寻访钱谦益墓列⼊了计划,但只知其墓在虞⼭拂⽔岩下,拂⽔岩在哪⾥却并不知道。但事有凑巧,就在我们参观过翁同和纪念馆前去寻找“翁⽒新阡”时,时云彬眼快,在⼭南路左边看到了钱谦益墓的指⽰牌,相隔50多⽶⼜看到了柳如是墓的指⽰牌。⽤得着⼀句旧话“踏破铁鞋⽆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钱谦墓坐北朝南,建在公路边⼀⽚树林内。⼀条⼆三⽶宽、⽤⼩⽯⼦铺设的便道通向墓园前端。墓园中轴线前端⽴有⼀块⽯碑,正⾯刻的是“江苏省⽂物保护单
位:钱谦益墓”。背⾯刻的是钱谦益⽣平简介:钱谦益(1582—1664)字受⽣,号牧斋,晚号东涧⽼⼈。明万历进⼠,官⾄礼部侍郞,南明时任礼部尚书。后降清,充《明史》副总裁。为明末清初著名⽂学家、藏书家。墓处虞⼭拂⽔岩下,原有地⾯建筑已毁。2004年是墓与柳如是墓合并为江苏省⽂物保护单位“钱谦益墓、柳如是墓”。⽯碑⾄坟墓中间偏右位置建有⼀座⽅形⽯祭亭,⽯亭前柱刻着⼀副对联“遗民⽼似孤花在;陈迹闲随旧燕寻”。似乎说,钱谦益晚年似⼀⽀被世⼈遗弃的
明清之际最杰出的诗人乾隆口中最无耻的贰臣
明清之际最杰出的诗人乾隆口中最无耻的贰臣明清之际最杰出的诗人,乾隆口中最无耻的“贰臣”
唐代以后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呢,如果说苏轼、陆游、杨万里之辈,大家或许还耳熟能详。如果说是钱谦益,也许很多人压根儿连听都没有听说过。不过,我们总得承认,明清之际的钱谦益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文学上的造诣极高,被黄宗羲称为“四海宗盟五十年”,从明代末期到清朝初期,他一直是文坛当之无愧的领袖。无论在他的生前还是身后,许多人都对他的作品顶礼膜拜。
一、出乎意料地降清
钱谦益是江南常熟人(今江苏省常熟市),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钱谦益考中进士。崇祯皇帝即位后,他曾担任礼部侍郎。明末朝廷
dǎng争激烈,钱谦益起起落落,虽素有才华,也最终落了个免职的下场,之后回到故乡居住。崇祯十七年(1644年),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sǐ,明朝灭亡。随后,明朝的皇室在南京成立小朝廷,钱谦益这位德高望重的文坛领袖奉旨出任礼部尚书。
悲剧因此发生了。摇摇欲坠的南京小朝廷仅仅维持了一年。1645年,清军大举进攻江南。明朝将领史可法sǐ守扬州,愤怒的清军破城后屠城,sǐ难者无数。也许是想保全千万条人命,也许是只为自身,清军攻到南京时,钱谦益意外地率领官员出城投降,一时舆论大哗。谁也不能相信这样一位领袖人物会做出如此行为~后来,乾隆皇帝将以钱谦益为首的投降派称为“贰臣”。所谓“贰臣”,就是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大臣不忠于原有的君主,却“洗心革面”去讨好和侍奉新的皇帝。
然而,钱谦益真是所谓的“贰臣”吗,他真的那么贪生怕sǐ吗,数百年来,众说纷纭。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撰写了一部百万字的史学名著,以钱谦益小妾柳如是为书名,叫做《柳如是别传》,表面上是柳如是的传记,实际上写的却是钱谦
揭秘:明末东林党领袖钱谦益投湖殉国嫌水凉
揭秘:明末东林党领袖钱谦益投湖殉国嫌水凉
蝼蚁尚且贪生,人更不愿意轻易去死,明末大文人兼大官僚钱谦益自然也不例外,不过他为苟活找的理由太可笑,太弱智,以至于今天还成为笑柄。
清兵入关,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南京城了。此时此刻,尚留在南京城内的明朝大臣们,大体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抵抗而死,二是逃命而生,三是出降而荣。钱谦益的爱妾柳如是曾力劝钱以身殉国,钱也同意了,大张旗鼓地对外声明后,率家人故旧载酒常熟尚湖,声言欲效法屈原,投水自尽。可是从日上三竿一直磨蹭到夕阳西下,钱谦益凝视着西山风景,探手摸了摸湖水,说:“水太凉了,怎么办呢?”终究没有投湖。反倒是柳如是奋身跳入水中,不惜一死,后被人救起。
在明末清初的政治舞台上,钱谦益可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在前后长达35年的时间内,三起三落,旋进旋退;他还因出色的文才,被视为文坛巨擘,江左三大家之一;又因为他曾经参与了东林党人反对魏忠贤阉党的活动,还被视为士林领袖之一,德高望重。在众人眼里,只要明朝一亡,钱谦益不是抵抗而死,就是毅然殉国。“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几句话,好像就是孟子专门写给他的。
可是大伙把他看错了,他竟然连个昔日倚门卖笑的歌妓都不如,人家柳如是还真跳到水里扑腾了几下子。退一步说,人各有志,你不愿意殉国而死,别人也不能强迫你,但不要先说大话,否则覆水难收,一旦食言,是很尴尬的。即使原来你确实是准备死的,临时突然变卦,也可以找点能略微站得住脚的借口,譬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来日方长、从长计议,大丈夫能屈能伸,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理由,也算是冠冕堂皇,尽管是自欺欺人。
钱谦益诗歌话语中的身份建构
引论
据陈寅恪先生《柳如是别传》考证,钱谦益于顺 治十八年(1661)二月初三日,曾修书一封与族曾孙 钱曾(字遵王)[1]1205,此即 《钱牧斋先生尺牍》卷二 《与遵王》之十六,信不甚长,权引如下:“明日有事 于邑中,便欲过述古,了宿昔之约。但四海遏密,哀 痛之余,食不下咽,只以器食共饭,勿费内厨,所深嘱 也。先此订。不一。”[2]328顺治十八年乃辛丑年。是 年元月初七,顺治帝逝世,二月初一,消息传至苏州。 信中所谓“四海遏密,哀痛之余,食不下咽”,当指此 事。不过,这极可能是场面话———对此需要充分考 虑话语活 动 的 复 杂 性。 倘 若 联 系 庚 子 岁 (1660)除 月钱谦益另一封《与遵王》所云,“新堂名曰述古,名 虽旧而意 颇 新 ”,“逼 除 冗 沓,颇 无 作 诗 况 味。 要 必 待登 堂 之 日,饮 酒 既 醉,方 可 拨 枯 肠,发 老 笔 耳”[2]323,则几乎可以认 定,所 谓 “便 欲 过 述 古,了 宿 昔之约”,实指“登堂之日,饮酒既醉”“拨枯肠,发老 笔”之幸事,这 与 “四 海 遏 密,哀 痛 之 余,食 不 下 咽 ” 云云明显不同调。故而,钱谦益在辛丑年二月初四 夜,参加了一场不仅仅是“了宿昔之约”的宴会。
于此序文需着意于武肃王钱为吴越开国君王的身份牧斋此处的自我定义为地方诸侯王的后代所以联系牧斋自注武肃王奄有东夏再考虑到常熟曾属吴越疆域78990则此处的言语对象当不仅仅是族曾孙遵王还可以是清廷甚至可以是南明换言之这是一种倾向于独立者的身份建构
钱谦益如何洗刷“贰臣”的名声
72
各界钱谦益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甲申国变后,钱谦益曾一度寄希望于弘光小朝廷,但腐朽的南明政权一年不到即宣告覆灭。清兵南下,他因迎降授任礼部侍郎。后来,又因支持反清起义入狱。出狱后他返乡著述,潜心佛教,并继续暗中支持和联络反清复明活动。他曾声称甲申国变后不作诗文,但最终不废吟咏,只是多数诗歌作品情感沉痛,近于哀哭。
宦海浮沉
钱谦益早有才名,高中万历三十八年进士。钱谦益自视甚高,也确有卓越才情,素以明末文坛宗主自居。他曾经写下“爱酒令人狂,爱官令人鄙”,却又坦承“我本爱官人”。然而,由于明代中后期党争之风愈演愈烈,钱谦益饱受宦海浮沉之苦。
天启元年,钱谦益典试浙江,却卷入“浙闱
关节案”,成为政治生涯的一个污点,也是此后每次党争中屡屡被对方攻击的弱点。他在主持浙江乡试的过程中,取中一位叫钱千秋的士子,后者把“一朝平步上青天”这句诗分拆在每一篇的结尾,作为与考官约定的暗号。
事实上,钱千秋等人确实贿赂了考官,但钱谦益对此并不知情。同时,钱千秋也有一定的文才,同考官把他的名次放在第二,钱谦益改到了第四。得知问题后,钱谦益曾主动辩白,却仍因失察得咎,削职返乡。
天启四年,钱谦益官复原职,但次年,御史陈以瑞打算投靠阉党,为打击东林党而再度用“浙闱关节案”的理由劾罢钱谦益。
崇祯元年,钱谦益再次得到任用。当时,正值崇祯朝改组内阁,群臣会推阁臣。作为东林党魁的钱谦益一度是众望所归,同时呼声很高的还有周延儒、温体仁两人。史料记载,素来不喜东林党人的温体仁抓住鹬蚌相争的机会,联合周延儒对抗钱谦益,重提“浙闱关节案”,攻讦钱谦益在朝中结党营私。
钱谦益《投笔集》用典的叙事意义研究
钱谦益《投笔集》用典的叙事意义研究
作者:乌日根托亚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6期
摘要:《投笔集》是钱谦益晚年纪录秘密从事反清活动的大型政治抒情组诗集。集中通过大量典故的巧妙穿插进行叙事,具体表现为以汉代典故贯串反清复明运动,通过众多人物摹写细致地表现随战势变化而起伏的心境及耿耿忠心,使诗歌叙事饱含深厚的历史内蕴,同时造就一种深沉悲凉的叙述语调。也正是这种深沉的禾黍之悲与故国之思,使得《投笔集》成为钱谦益作品中最真挚感人的著作。
关键词:钱谦益;投笔集;典故;反清复明;叙事意义
《投笔集》是钱谦益晚年纪录自身秘密从事反清复明活动的大型政治抒情组诗集,创作起于明永历十三年,止于清康熙二年,共计108首,是其最重要的一部诗集,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陈寅恪先生曾在《柳如是别传》中称钱谦益为“明清之诗史,较杜陵尤胜一筹”。①钱仲联先生在《清诗三百首》前言云:“钱谦益《投笔集》次杜甫《秋兴》韵诗十三叠之多,反映南明抗清和他个人参与其事的过程,诗史巨制,为七律韵事从未有过,以后也未有过。”②全诗以大量典故的巧妙穿插使用进行叙事,考察其用典与叙事艺术的关系问题有助于《投笔集》艺术风格的深度挖掘。本文参考有关史料记载和近人研究成果,以程相占先生提出的理论为根据,论述历史典故如何影响《投笔集》的艺术构思与表达,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借汉史喻反清
典故是一种表达技巧,也是一种创作构思机制。刘勰将“事类”定义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将“事类”与比兴联系起来,将“事类”纳入艺术构思的领域。《投笔集》中绝大多数典故出自《汉书》、《后汉书》、《史记》、《晋书》、《新唐书》等史传类典籍,其中以汉史的典故为最。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顶峰时代汉代与匈奴长达数百年的战与和,是一场中原正统和边疆蛮夷之战。明末清军入关夺取政权,仍是一场中原与蛮夷的对抗。相类的史实以及汉最终的胜利使得钱谦益选取汉史典故为径创作《投笔集》,巧妙的穿插反清运动的发展,深化了其诗歌的内蕴。
钱谦益、柳如是的书画题咏及文艺思想
钱秘、柳如是的书画题咏及文艺思想
内容提要:钱谦益、柳如是的诗歌唱和与书画题咏,不仅践行了抒写“性情之真”的诗学观,而且体现了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文艺思想。钱谦益在画学领域主张融“灵心、粉本、学问”为一体,于书体则反对“俗书”;柳如是的书画作品书卷气甚深,带有典型的文人风格。这既表现出明清易代之际社会政治和士人心态的复杂性,更能反映文人诗歌与书画会通的发展状况,并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
钱谦益、柳如是因率性任情的姻缘而惊世骇俗,两人以风流行为和诗歌唱和表达“性情之真”,而且将这一诗学思想贯注于画学和书法观念中,以为绘画出自人的“灵心”,并与作者的人格气质密切相关,书法亦在用笔、学养、人品等方面与诗、画具有一致性。诗与书画不仅意境上可相通,还都需要以深厚学养为基础。钱谦益在书法上反对“俗书”,与其文学上提倡转益多师、尊经复古密不可分;柳如是的诗歌与书法创作,更是其人品、气节的最鲜明例证。钱、柳二人关于书画的题咏,不仅与其诗学思想勾连甚深,也较充分地体现了诗、书、画融通的文艺思想。
钱谦益、柳如是的因缘以明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崇祯十三年到崇祯十七年,是钱、柳二人的相识、结缁阶段。柳如是初访半野堂,自此订交;二人在芙蓉肪上行合督礼,正式结为夫妇;然后是修筑绛云楼,藏书、检校,堪称神仙眷侣。随着崇祯十七年甲申之变的到来,钱、柳二人的生活发生骤变,经历了生死抉择与精神痛苦,直至康熙三年,他们都投身于复明运动。在这两个阶段中,钱谦益、柳如是写下了大量相互唱和的诗词,其中有一些是书画题咏。
在《东山酬和集》中,有一组绝句集中反映了钱谦益与柳如是任“情其性”的诗学观念,这也是晚明思想解放与社会风尚巨变的一个注脚。这组诗写于崇祯十四年钱、柳正式成婚之前。钱谦益在黄山温泉浴毕,写下《禊后五日浴黄山下汤池留题四绝句,遥寄河东君》,诗云:“沐浴频看称意身,刈兰赠药想芳春。凭将一掬香泉水,嚷向茸城洗玉人。”“齐心同体正相因,祓濯何曾是两人?料得盈盈罗袜步,也应抖擞拂香尘。”男欢女爱的赤裸裸性情表达,含绮艳风流之意。柳如是也作了四首绝句相唱和,其中两首道:
电影柳如是观后感
电影柳如是观后感700字电影柳如是观后感700字1
看了两遍,电影《柳如是》观后感。第一遍比较断续,第二遍连贯起来。
刘,陌生的女孩。虽然来自风尘世界,但她是一个才貌双全,有自己独立人格的女人。这样一个女人,在那个明末
清初的年代,有着一段实在可悲的人生经历。
柳如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陈子龙和钱谦益,成就了柳的才名。但柳作为奇女子之名,却是自己成就的。
刚在豆瓣看一介绍《柳如是》之文字,很清晰,可参考。电影是做了修改的,与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有差异,但
主线差不多。
电影里的人物描写爱情的深度不够,故事情节还算清晰。你知道了这段历史,这个故事之后,就不会再执着于电
影的好坏,而会去关注展现那个时代的士大夫的生活细节。
特别我还喜欢看汉服,明末的汉服。寇白门、董小宛、柳如是等,那些以才艺冠绝一时的秦淮名妓,穿著打扮得都并
非庸脂俗粉,每个人都是如清水芙蓉,明丽可人。在诗文昆
曲中,在古琴琵琶声中,唱曲也好,吟诗也罢,都是如此地
不凡。汉服都是这样的淡雅,唯一可惜的是:电影拍得匆忙吗?怎么柳如是一个江南名妓,在出行时,会连衣领都没有整理好?而且,同一套服装的镜头居然有出现在三、四个地方之多!有些服装觉得不是丝绸的,而是化纤纺织品,而且,没有明
代的.马面裙。这真是败笔。可能是跟制片费用的投入有关?
事实上,我总觉得,如果是拍历史片,真的需要好好对那个
时代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拍出比较符合那个时
代的好片,观后感《电影《柳如是》观后感》。否则,这样一部片子,又没有描绘好爱情,又没有仔细地纠结细节,要我们看什么呢?单纯的历史脉络,我知道啊,不用说了。好影片总要表现一点更深深度,让我们观看时,有感动或者感悟,或者欣喜或者悲哀,你总得表现点什么出来吧。不仅仅只是叙事。
浅谈钱谦益诗“诗史互证”
浅谈钱谦益诗“诗史互证”
作者:马语晨赵荣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6期
摘要:诗史观念对中国古代文人诗歌创作影响极大。清代学者推动诗史观念进一步发展,提出“诗史互证”观点。本文以清人钱谦益“诗史互证”的诗史观为基础,分析诗史观念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钱谦益;诗史互证;《钱注杜诗》
作者简介:马语晨(1991-),女,汉族,辽宁省阜新人,辽宁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2
诗史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唐代孟棨的《本事诗·高逸第三》:“杜(甫)逢(安)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杜甫以后,也有许多诗人被冠以诗史之称,他们大多经历了故国沧桑、身世荣辱的巨大变故,既朝代更迭,民族内部经过了激烈的斗争与融合。
一、诗可正史,史可证诗
诗史观念自宋代开始被有意地挖掘与阐发,其后各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清人在前人诗史观念的基础上,推动诗史观念进一步发展——诗可正史,诗可证史。钱谦益在《读杜小笺》中提出他以史证诗的诗史观,并在笺注中多次运用。如《投赠哥舒开府》诗注引用哥舒翰与安禄山“天宝十一载并来朝”,笺释“受命边沙远,归来御席同”句。这样的笺注,在《读杜小笺》中多达24处,反映出钱谦益诗可传史,史可证诗的诗史观。钱谦益在《读杜二笺》中又深化了其诗史观,在以史证诗的基础上,采用以诗正史的笺注方法,那就是史可证诗,诗也可正史。
钱谦益晚年降清后,经历了故国沧桑、身世荣辱的巨大变故,对杜诗有了更深的感悟,诗史互证思想进一步深化,在二笺的基础上作《钱注杜诗》。陈寅恪赞《钱注杜诗》说“牧斋之注杜,尤注意诗史一点,在此之前,能以杜诗与唐史互相参证,如牧斋所为之详尽者,尚未之见也。”具体表现为以诗补史。
读《伊索寓言》——陈寅恪与钱钟书:一个隐含的诗学范式之争
读《伊索寓言》——陈寅恪与钱钟书:一个隐含的诗
学范式之争
选自《世纪中国》
本世纪的中国诗学研究,有两个人的名字无疑是影响深远的。一个是陈寅恪。他开创了一种以诗证史、以史解诗的学术方法,代表了古代的一个主流传统,即知人论世、比兴说诗的传统在现代新的复苏。另一个是钱钟书,他也开辟了一种以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和艺术学配合以说诗的学术方法,代表了古代的另一个传统,即修词、评点、谭艺的传统与西方新学的融合。钱钟书对于诗歌中作者、本事、时地的有意忽略,与陈寅恪对于诗歌中史实的特为关注,不仅形成了学术性格上鲜明的对照,而且客观上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学术问题领域;在各自的领域中也渐渐聚集着不同的学术研究成果与研究成员。借托马斯·S·库恩的说法,上述影响,可称之为“学术共同体”。而每一共同体的学术活动都分享着不同的“范式”,即一个学术共同体区别于另一个学术共同体的不可通约的要素。“范式”是知识类型发展与转换的最重要关键⑴。从大的方面着眼,可以说陈寅恪与钱钟书代表着本世纪最重要的两大诗学范式;而两大范式之间的消长、转换关系,应是了解现代中国诗学学术史的一条主线。本文试图揭示这两个“范式”之间一直存在着某种未曾公开、从未发覆的紧张;通过这一隐含的诗学范式的对立,可以透显中国诗学学术史的发展脉络;同时,对于两大范式各自不同的学术取向及其互补的某种可能性,也可以通过对比而加以凸显,是为引言。
一
钱谦益与柳如是
《钱谦益与柳如是》
【品人轩】张国擎《钱谦益与柳如是》本文发表于《当代》2010年第3期,现予转载,供喜欢或关注钱柳二位的朋友一阅。对于张国擎先生,老张因近几年甚少关注时文期刊,竟至一无所知,非常抱歉也至为遗憾,来日当伺机补上。
一
明朝苏州府下属常熟县在万历年间出了一位进士,叫钱谦益,字牧斋。人称钱牧斋。崇祯初年,他的官当到了礼部侍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他以愤青角色跳出来上书忤击阉党,与天启二年升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次年回礼部任左侍郎的温体仁争权。较量的结果,被革职。这也在他的预料之中。他的目的不是升官,而是借这种事情炒作,搞响自己的名声。
天启七年丁卯八月,明熹宗朱由校驾崩。思宗朱由检即位。
钱牧斋重新奉诏入朝任职。第二年(崇祯元年)七月再度应诏北上,出任礼部右侍郎。这回,钱牧斋官是做到了几年前温体仁的位置上。偏偏这一刻的温体仁却做了尚书,官更比他大了。官大一级压死人,你可以想像他钱牧斋在温体仁手下,能有什么好日子过!
我们给他钱牧斋算一算,他万历三十八年中进士,到崇祯十七年明亡,前后长达三十五年的时间内,三起三落,旋进旋退,全部任职时间加在一起也不过五六年左右,谈不上什么政绩。他的出名,是借愤青疾世,夹带出笼他的文才。这种特殊的状况,使他被人们视为江左三大家之一;还因为他曾经参与东林党人反对魏忠贤阉党的活动,又被捧作士林领袖之一。
政治的盛名之下,钱牧斋的诗、文、才高涨如天,竟然与李白杜甫媲美,甚至说是“李杜再世”。
大约在崇祯十一年前后,一位小钱谦益三十六岁的女子,仰慕钱谦益的大名扮作男装坐船赶往常熟一睹钱牧斋风采。
陈寅恪_论_再生缘_柳如是别传_的研究旨趣
陈寅恪《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
的研究旨趣
廖可斌
提要陈寅恪先生晚年以惊人的毅力撰写《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后来许多人对此不理解,有的学者则从他表明对大陆政权的政治态度、对美女的“投射之恋”等角度进行阐释,存在种种曲解和误解。实际上陈寅恪先生的主要动机和根本旨趣,就是要挖掘《再生缘》的重大思想价值,表彰柳如是的高尚人格,以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中《论〈再生缘〉》偏重于倡导“自由之思想”,《柳如是别传》偏重于倡导“独立之精神”,两部著作互相呼应,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陈寅恪先生看来,无论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角度着眼,《再生缘》都是非常杰出的作品;无论从个人人格还是从民族气节上看,柳如是都是一个高尚美好、令人尊敬的人物。陈寅恪先生选择这两个人物及其著作生平作为自己晚年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根据他的文学观念和思想宗旨作出的慎重选择。他早年提出的关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主张,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研究工作之始终。
关键词陈寅恪《再生缘》《柳如是别传》
一
陈寅恪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他的建树,并不仅仅体现在一系列精深的专题研究成果上。他对当代中国学术应建立怎样的范式、运用怎样的方法作了深入探讨,至今仍然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他对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发展前景作了宏观思考和整体判断,高瞻远瞩,不仅度越时辈,而且至今仍是关于这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最为深邃精辟的见解;他对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特殊作用作了深入思考,并努力践履,自始至终倡导学者、知识分子以至所有的人都应该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尤其具有深远的意义。时间愈久,陈寅恪先生的这一主张越显得洞中要害,烛照千古。总之,陈寅恪先生之于现代中国的意义,绝不仅限于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他毫无疑问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位文化伟人。随着国人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学术研究的深入,他的思想和学术的价值与意义将越来越被人们充分地认识到。
对陈寅恪“文史互证”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2020-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作者简介:刘川愉(1994-),男,山西吕梁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
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唐代文学、近代文
学。文学品析
对陈寅恪“文史互证”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刘川愉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上海200000)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当中,文学作品主要是作者用来抒情言志,它既反映着作者深厚而复杂的内心情感,也反映着作者对外在世界敏锐而细致的感受。而对于历史的撰写来说,由于史料的记载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所以,我们现今看到的史料会有很多的曲笔、隐晦的地方,不能十分详尽、完全真实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在文学研究当中,研究某部作品中隐含的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以及作者对当时时代社会的观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当时具体的时代细节与社会情境具有重要的帮助。相应地,通过研究大量同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对于我们更全面宏观的了解与体察当时社会的思想潮流与时代动向,更起到重要的作用。此时,通过文学作品呈现的时代社会风貌与历史史料中展现的社会历史风貌两两对照,相互补充,一方面能让文学研究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之上,对作品的产生的时代环境进行深入了解,从而掌握作者的思想,对作者的创作的历史环境进行再现,这样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让历史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曲笔、隐晦的记录,得到更生动、具体的还原。基于这种思路,陈寅恪先生在论述“文史互证”的研究方法的时候,曾提到:在以史证诗、或是以诗证史过程当中,其研究也主要是表现在了其“了解之同情”中。这主要是有两个内涵:首先是在“古典”和“今典”的相互融合下,对其进行“了解”,用扎实的史料,对“古典”进行探究,并且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存在的历史故事,即“今典”。其次是在这之上形成“同情”:针对研究对象,其中也涵盖了作者和作品进行情感的投放和审美想象。这种能够把历史背景和审美进行综合练习的方式,能够防止出现印象式批评,同时避免了无事实依据的问题,同时也使得过去的复杂的考据批评方式逐渐被简化,更为有意义的是将这种历史考察和审美沉思综合考量的方式,能够形成互相制约,这种批评方法能够防止过度诠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寅恪与钱谦益的共鸣
陈寅恪与钱谦益的共鸣
在晚明最后的四年,钱谦益赋闲,精神状态介于道、儒之间。陈寅恪为他的入世情怀感动,同情于他的际遇,也因此为他辩护。陈寅恪自己是一个出世者,关注的是大概念的社会—人性或文化,他对钱谦益的理解是深刻的,区别于那些喧嚣而行的斗士们。
一、人治与理治的辩证
《说剑篇》见于【初学集卷二十东山诗集(三)】,写在“起辛巳六月,尽十五年壬午”
壶公注:
辛巳年即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壬午年即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崇祯自缢身亡。这是大明朝最后的4年。无论从任何角度说,这一段历史都是中国人应该关注的历史,这种关注更重要的是省悟,如同晨钟暮鼓。
《说剑篇》相关两篇:
其一、【燕誉堂秋夕】
雨过轩窗浴罢时,水天闲话少人知。凭阑密意星娥晓,出幌新妆月姊窥。
斗草空阶蛩自语,采花团扇蝶相随。《夜来》一曲君应记,飒飒秋风起桂枝。
其二、【秋夕燕誉堂话旧事有感】
东虏游魂三十年,老夫双鬓更皤然。追思贳酒论兵日,恰是凉风细雨前。
埋没英雄芳草地,耗磨岁序夕阳天。洞房清夜秋灯里,共简庄周《说剑篇》。
在这里,我们惊讶地看到钱谦益和柳如是二人,在《夜来》歌唱中,在洞房清夜秋灯里,居然不是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是感受着秋风飒飒的时局,议论着剑气吞吐的庄周论战。
从两诗的意境看,其一篇是以柳如是的口气写,浴罢、新妆、斗草、扇蝶,沉迷之际却又提醒自己新婚的夫君:飒飒秋风起矣,时局不宁。其二篇以钱谦益的口气写,东虏游魂、双鬓皤然、贳酒论兵、凉风细雨,勾画了当其时社会的内忧外
患与参与者的无边愁怆。作者叹到,多少英雄马革裹尸,我的人生也在磨蚀中进入了晚年。可是在这洞房花烛夜,清夜秋灯里,我们说的还只能是那些我们无法排解的苦难。
应该说明的是,《说剑篇》写的不是铸剑技巧、运剑方法,文章以剑为载体论述了关于力、势、道三个不同层面的战略思想。《说剑篇》与墨子的《非攻》一样是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的亮点。
当然,在基本点上仍然存在差别,例如墨子的非攻思想是平民主义的战争观,墨子以立于“天下”的高度论证,任何战争都是权力者的争权夺利,却是人民深重的灾难。孟子没有墨子式的平民倾向,但是他说:“春秋无义战。”而庄子则怒斥曰:“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的激愤源于其对于大道的理解和坚持,是对公平正义的理解的和坚持。当孙中山大书“天下为公”的时候,当中共坚持其旗帜的时候,我们当然能够明白庄子的“道”从三千前至于今天,至于今天仍然必须坚持。
应该注意到,陈寅恪读罢《说剑篇》相关的两篇他的心情受到两个层次的激动:
其一、新婚宴尔的钱谦益,不是在银釭斜照、黼帐高张之时,撤粧流盼,怜此佳人,却在为国事担忧。尤其是柳如是,一个刚刚脱离风尘的女流,《夜来》曲后居然和夫君进入庄周《说剑篇》的讨论—中国史上能够进入这一层面讨论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其二、关于“道”,笔者在【《三国》的启发】中曾经谈到司马懿先生。笔者写到:
“曹操在赤壁战中有‘三笑’,笑一次败一次,最后仅仅靠关羽的怜悯而以身免。曹操也算是一世枭雄了,可惜也只限于知‘力’、知‘势’而已。司马懿听腻了曹操的笑话,于是就打瞌睡。曹操最后不得不屈尊就教,司马懿最后不能不告诉他:你说的什么也不是,赤壁兵败的原因在于‘道’。”陈寅恪先生是中国中、近代史学的权威学者,对于魏晋往事了如指掌。在《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中陈寅恪讨论了当其时中国的阶级分析,他认为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角逐发生在皇室贵族、世家豪族和非儒家的寒族之间。刘备以兴汉为意,侈谈仁义,代表皇室贵族;曹操籍权术蔑视陈腐朝廷,代表非儒家的寒族;而司马懿代表的世家豪族,其志在道与术的统一。中国的封建史与欧洲的封建史并不相同,基本上是世家豪族的游戏—谁来坐庄。旧的应该去了,寒族的胜算
却太少,司马懿胜在合理,更胜在合度,合理、合度即为道。
正是庄子的说剑--道的演绎,陈寅恪在【秋夕燕誉堂话旧事有感】里读到了知音。当我们继续读下去,我们能够感觉到以钱谦益为代表的东林党人具有世家豪族的特色,重于道而轻于治,这一点也体现在钱谦益的学生顾炎武的那一节著名的“亡国”与“亡天下”之辩中。
中国思想自魏晋后逐渐摆脱“人治”而走向“理治”。所谓“理”,朱熹以“性即理”论之,也就是说“理治”是文化之治,是共识之治。
从“人治”走向“理治”,这是中国走出类西方中世纪的历程,尽管这一演变过程极其缓慢,但是在民族精英的层面上这一观念却是明白的,不仅仅表达于晚明的钱谦益,晚清的曾国藩思想亦是—读其《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讨粤匪檄》篇可知--《敬》章是满酋咸丰“怒掷于地”的奏折。而梁启超同样有此理解,在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论已经为“天下”与“匹夫”建立了自然的联系--“匹夫”即不期待救世主,更无需受制于救世主。精于魏晋之学、学贯中西的陈寅恪于此具有更深刻、更透彻的理解,他从钱谦益的诗中读到的是发自内心的共鸣。这一点正好说明此四人受到社
会种种误解的原因。
二、隐与仕的辩证
以“道”的高度来看待当下中国所面对的态势,可谓经纬分明,胜负在算、信心十足。不幸的是,钱、柳不能,陈寅恪也不能,他们只能愁怆地面对中国文化的陨落,面对中国政治的混乱,这一切毕竟不是个人的问题。经过民国衰败,处于东正教影响巨大的时代,陈寅恪当然能够理解钱谦益。因于“道”的理解,陈寅恪具有钱、柳同样的、博大的视野,但是他也和钱、柳一样处于一种尴尬中,例如被他的弟子李慎之解释为西奴派。
所谓道,它是一个自然形态,明末人物种种,“江左三大家”的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等更多地表达了人与社会自然的互动,而钱谦益的另外一些子弟如归庄、顾炎武、黄宗羲等则陷于父辈的苦难或狭隘的思维中无法自拔,演绎了一场从激昂到衰竭的悲剧。
钱谦益的思想有儒、道二重性,即入仕、出世的矛盾人格。有博友不能认同我对钱谦益的评价,认为可以肯定的应该是明宗室朱耷。朱耷是明宁王朱权后裔,但是明亡过程中他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