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前方》教案教学设计
《前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五章《前方》。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阅读理解、词汇学习、语法分析和写作技巧。
1. 文章阅读理解:详细讲解文章的主旨、结构、论点及论证方法。
2. 词汇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汇,如:前沿、探索、挑战等。
3. 语法分析:分析并讲解文章中的难点语法,如:定语从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结构、论点及论证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新词汇,扩大词汇量。
3. 掌握文章中的难点语法,提高语法运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难点语法,如定语从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等。
2. 教学重点:文章阅读理解、词汇学习、语法分析和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探险家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前方”的好奇心,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阅读理解: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检验阅读理解能力。
3. 词汇学习:讲解课文中的新词汇,让学生做好笔记,并举例说明。
4. 语法分析:分析文章中的难点语法,结合例句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阅读理解、词汇填空、语法改错等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列出本节课的新词汇和短语。
2. 黑板右侧:展示文章结构、难点语法和写作技巧。
3. 中间部分:板书随堂练习的答案和解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作者为什么说“前方是我们永恒的追求”?b. 请举例说明文章中的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提示:描述一个你向往的远方,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词汇和写作技巧。
2. 答案:(1)a. 因为前方代表着未知、挑战和希望,是人类不断探索的动力所在。
b.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在阅读理解、词汇学习、语法掌握和写作技巧方面的进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调整。
《前方》教案(优秀8篇)
《前方》教案(优秀8篇)《前方》教案篇一一、导入:同学们,前方是一个诗意的名词,它有梦幻般的色彩召唤我们,它有绚丽多姿的世界等候我们;它引领我们离开家园,奋然前行,它鼓舞我们实践人生,寻找精神的家园。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讨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而写的摄影散文,它由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而引发。
所谓摄影散文就是对摄影作品作一番解读、鉴赏,进行联想和想象,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写成的散文。
二、分析课文:1、师:文本共12节,由摄影切入,然后生发思考,最后回归画面。
首先一起读第一节,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切入画面的?生1:猜测画面人物的行动目的,可能是归家或远行。
生2:作者想归纳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他们正在路上。
便于下文由“路”展开议论。
师:同学们说得好,作者用语简洁,生动,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人在路上。
这样便于由路生发议论。
2、师:全文重心在作者由画面生发的思考上,课前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要求找出提纲挈领的句子,哪位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见解?生1:第二节“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第九节开头“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第十节“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加以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生2:还有第十一节写到的“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支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师:句子较长,暂归纳为“人的悲剧性实质”吧。
生3:我认为第九节“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不是关键句,因为这是作者的推论,这从上文可以看出,人因为“前方”的呼唤,迫不及待地离家,于是便有了路,那么,路有何作用?第九节的这句话,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它不是核心的观点之一。
师:你说得很好,肯动脑子思考。
我们是不是归纳出这样三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
3、为什么会生发这些思考呢?下面我们研讨这三个问题。
《前方》教学教案
《前方》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问题;(3)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分析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前的态度;(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导入: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巩固记忆;4. 内容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5. 写作技巧讲解: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学会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掌握、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技巧的学习;2. 教学难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语言美;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培养合作精神;4. 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讲解写作技巧;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2. 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前方”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习效果;3. 作文评价:评价学生作文,了解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引导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3. 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前方》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前方》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前方》。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理解诗歌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诗歌《前方》2.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主题思想分析。
3. 教学难点: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诗歌《前方》的作者及相关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画面等。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美好情感。
(2)谈论诗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前方》。
2. 写一篇关于诗歌《前方》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鉴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3.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句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诗歌《前方》。
2. 参考资料:有关诗歌背景的资料、诗歌鉴赏方法的相关资料。
《前方》的详细教学教案
《前方》的详细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前方》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提高学生对文章中描述的情感和思考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文章的主题和背景介绍。
文章中描述的情感和思考的理解。
阅读和思考的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和背景的理解。
学生对文章中描述的情感和思考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学生对文章中描述的情感和思考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思考来理解文章。
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来深入理解文章。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和视频等,来辅助教学。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第二步:让学生阅读文章,并提问和思考。
第三步: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2 教学活动阅读文章并做笔记。
小组讨论和分享。
完成相关的思考题目。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反馈5.1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阅读笔记和思考题目来评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通过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表现来评估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5.2 教学反馈根据评估结果,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理解和思考能力。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举例说明。
推荐与文章主题相关的书籍、电影或文章,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思考。
邀请作者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七章:教学资源与材料7.1 教学资源提供文章原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收集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7.2 教学材料准备思考题目和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设计小组活动所需的任务单和评价表。
第八章:教学安全与纪律8.1 教学安全确保教学环境的安全,避免使用可能引起学生不适的材料。
《前方》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前方》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会珍惜眼前人,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抽象的意境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能力。
(2)对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音频:方便学生跟读、欣赏。
2. 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随时巩固记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音频,引导学生跟读。
(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生字词及难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巩固记忆。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所展现的美好意境。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展示。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后作业及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前方教案1教案教学设计
前方教案1教案教学设计《前方教案 1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掌握文中运用的象征、对比等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本结构,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悟人生的追求和对家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前方”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2、教学难点领悟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人们在旅途中的视频)同学们,我们看到视频中的人们在不断地前行,向着未知的前方迈进。
那么,前方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文轩先生的《前方》,看看他对前方有着怎样独特的见解。
2、初读课文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阅读完毕,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讲解重点字词)3、整体感知提问:这篇文章围绕“前方”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4、精读课文(1)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①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人离家欲望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阐述的。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从历史、文化、现实等方面进行分析)②讨论:为什么人会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2)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①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人生是一场苦旅?②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这里的“苦”表现在哪些方面?(3)人的悲剧性实质①人的悲剧性实质是什么?②如何理解“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这句话?5、探究手法(1)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
《前方》的详细教学教案
《前方》的详细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前方》的主题和背景。
让学生掌握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角色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前方》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角色塑造。
探讨作品中的主题和寓意。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作品。
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
提供相关文学作品和评论,供学生拓展阅读。
利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引入课程,介绍《前方》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角色之间的关系。
探讨作品中的主题和寓意。
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
进行课程总结和反馈。
3.2 教学活动学生阅读《前方》故事,了解情节和角色。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故事中的角色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评价4.1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
4.2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评估结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鼓励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表达,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提供《前方》的文本和相关评论,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使用多媒体课件和互联网资源,展示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
提供相关文学作品,供学生拓展阅读和比较分析。
5.2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探讨不同作品的主题和风格。
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提高其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次理解。
鼓励学生参与文学创作和表演活动,培养其文学创作和表演能力。
第六章:教学案例与分析6.1 教学案例提供《前方》中的具体情节和角色对话,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情节和角色,进行深入讨论和解读。
《前方》的教案教学设计
《前方》的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前方》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前方》是一篇描写战争背景下人类坚韧不拔、追求自由和和平的文学作品。
文章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步骤引入战争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分段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前方》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复杂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运用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前方》原文文本。
与战争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写作练习纸和评价标准。
4.2 教学材料投影仪或白板。
笔记本和笔。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反馈5.1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5.2 教学反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课后收集学生的写作练习,给予具体的评价和指导。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教学扩展活动目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6.2 教学扩展活动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思考战争的影响。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战争对人性、社会和文化的破坏。
邀请作家或者战争幸存者进行讲座,让学生听取真实的故事和观点。
《前方》的详细教学教案
《前方》的详细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一、教学目标1. 理解《前方》的主题和背景。
2. 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简介《前方》是一部描绘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以及人们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勇气和坚持。
本章将介绍小说的主题、背景和主要人物。
第二章:人物分析三、主人公分析1. 主人公的背景和性格特点。
2. 主人公在故事中的成长和变化。
3. 主人公与other characters 的关系。
四、其他人物分析1. 描述其他重要人物的背景和性格特点。
2. 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3. 探讨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章:情节解析五、开端部分1. 描述故事的开端部分。
2. 分析开端部分的作用和意义。
3.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发展线索。
六、发展部分1. 描述故事的发展部分。
2. 分析发展部分中主人公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七、高潮部分1. 描述故事的高潮部分。
2. 分析高潮部分对主人公的影响和改变。
3. 引导学生体验故事的情感波动。
第四章:主题探讨八、战争与人性1. 分析战争对主人公和人物的影响。
2. 探讨战争背景下人性的表现和挣扎。
3. 引导学生反思和平的重要性。
九、生存与希望1. 分析主人公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勇气和坚持。
2. 探讨人物之间的相互扶持和希望。
3. 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选择。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十、阅读理解练习1.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2.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3. 组织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十一、写作练习1. 设计写作题目,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3. 组织写作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
十二、小组讨论1. 设计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故事的主题和人物。
《前方》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前方》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前方》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前方》,使学生对人生、理想和奋斗有更深入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关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简要介绍课文《前方》的主题和内容,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3 课文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情境中。
3.2 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3 课文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讨论、写作和提问等方式进行评价。
4.2 评价标准: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行评价。
4.3 评价反馈: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前方》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相关资料: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和文化内涵。
5.3 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工具,如PPT、视频等,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互动性。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活动: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前方的画作或使用音乐来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思考前方的意义。
6.2 课文阅读活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对文本语言的感受。
6.3 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分享不同观点。
《前方》教案设计范文
《前方》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前方》的主题和寓意,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困难的品质。
3. 提高学生朗读、思考、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前方》的内容理解。
2. 课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3. 课文的朗读和表达。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前方》的主题和寓意。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困难的品质。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寓意。
2. 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人生的道理。
五、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人生的道理。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前方》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回答问题,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4. 讨论人生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人生的道理。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5. 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人生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面对困难。
6.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表达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
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表达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人生道理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是否能够积极面对困难,热爱生活。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前方》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人生案例材料。
3. 讨论问题清单。
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第二课时:讨论人生问题,案例分析,情感体验。
九、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课文《前方》的内容,写一篇关于人生感悟的短文。
《前方》教案【优秀5篇】-最新
《前方》教案【优秀5篇】在各领域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分享的5篇《《前方》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前方》教案篇一wanbaoyu一、教学目标:1.在与文本对话、评点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并比较与前两篇文章立意上的区别;2.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找出自己认为内涵深刻的句子进行解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2.虚实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四、教学过程:预习字词:迁徙(xǐ)袭(xí)击按捺(nà)不住憔悴(qiáo cuì)颠簸(bǒ)惶(huáng)惑温馨(xīn)一、导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
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
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二、课上学生展示自己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到的有关作者情况的介绍。
教师补充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
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前方》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前方》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前方》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观点,培养开放和包容的思维方式。
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自我提升的价值,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前方》是一篇关于追求理想和面对困难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探讨了坚持和勇气的意义。
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情感丰富的叙述,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概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们有什么梦想?你们在面对困难时会怎样选择?”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2 课文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方》,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和意义。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3 讨论与思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观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课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面对困难的?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等,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可以采用问答、讨论、写作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4.2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前方》教案1教案教学设计
《前方》教案1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中“前方”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本文独特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
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追求,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前方。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前方”的多重含义,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学习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领悟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人类精神追求的永恒性。
引导学生将文中的观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形成对人生的积极认知。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前方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那么,在你们的心中,前方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先生的《前方》,去探寻他笔下的“前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关键词和重点语句。
2、思考:文章围绕“前方”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文中“前方”有哪些含义?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明确:字面意义上,“前方”指的是人的视线所及的地方;深层含义上,“前方”象征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的精神家园。
2、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总结:文章先从摄影作品入手,引出“前方”的话题;然后通过对人们离家行为的分析,探讨了人类的精神追求;最后指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而前方永远是人们心灵的寄托。
《前方》教案(优秀6篇)
《前方》教案(优秀6篇)在各领域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前方》教案(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前方》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的生字词、成语。
2、整体感知文章的大致内容。
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迁徙()袭击()按捺不住() 憔悴()惶惑() 温馨() 水中之屑() 抛锚()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
焦燥()篇副()磐香()巅簸() 陡鞘() 山涯()3.成语积累。
(1)心里急躁,克制不住。
指激动、愤怒等感情无法抑制。
()(2)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力。
多用于形容阅读诗歌、戏曲、音乐、小说等时的忘我的精神状态。
()4.文学常识。
曹文轩,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
现任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长篇儿童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①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
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
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
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
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
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
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
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前方》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前方》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2.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1. 作者简介: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 课文背景:写于20世纪初,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2.2 课文主要内容1. 故事情节概括:讲述了一个贫穷家庭为了生活而奋斗的故事。
2. 主题思想: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苦难。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课文的词语和句型。
2. 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3.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深入领会课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播放课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课文背景的信息。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标准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5.2 评价方式1.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2. 读后感写作: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课文主题的理解程度。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鲁迅时代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向学生简要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前方》的背景。
6.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6.3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享自己的观点。
《前方》课堂教学实录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指 导和支持。
加强课堂管理
加强对课堂节奏和时间的 把控,确保教学任务的顺 利完成。
THANKS
感谢观看
由于课堂节奏把控不够紧凑,导致部分环节时间过长,影响了整 体教学效果。
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低,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引导,提高其 学习积极性。
知识点巩固不够
在授课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巩固练习不够充分,需要加强巩固练习 的设计。
对未来的展望
优化教学方法
继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 学习体验。
教师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
课堂氛围融洽
通过有效的互动和引导,营造了 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热情。
深入挖掘文本
对课文《前方》进行了深入的解 读和探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
深层含义。
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样 化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参与度。
需要改进的地方
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课文内容分析
情节梳理
文章以“前方”为线索,通过主人公的离家之路,展现了 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人物形象
主人公是一个迷茫的年轻人,面对人生的选择和困境,他 不断追寻答案。其他人物形象包括他的父母、朋友等,他 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优美、细腻,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 ,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前方》课堂教学实 录
汇报人:
2024-01-03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讲解 • 学生互动 • 课程总结 • 教师反思
《前方》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前方》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前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课文《前方》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课文朗读与解析分段朗读课文,对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3 课文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内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对《前方》的思考。
3.2 课文朗读与解析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对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3 课堂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内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3.4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2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4.3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等方面。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前方》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教学PPT制作教学PPT,辅助讲解课文内容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5.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内涵。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2 启发式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6.3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方》课堂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前方》课堂教学实录一、导入:同学们,前方是一个诗意的名词,它有梦幻般的色彩召唤我们,它有绚丽多姿的世界等候我们;它引领我们离开家园,奋然前行,它鼓舞我们实践人生,寻找精神的家园。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讨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而写的摄影散文,它由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而引发。
所谓摄影散文就是对摄影作品作一番解读、鉴赏,进行联想和想象,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写成的散文。
二、分析课文:1、师:文本共12节,由摄影切入,然后生发思考,最后回归画面。
首先一起读第一节,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切入画面的?生1:猜测画面人物的行动目的,可能是归家或远行。
生2:作者想归纳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他们正在路上。
便于下文由“路”展开议论。
师:同学们说得好,作者用语简洁,生动,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人在路上。
这样便于由路生发议论。
2、师:全文重心在作者由画面生发的思考上,课前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要求找出提纲挈领的句子,哪位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见解?生1:第二节“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第九节开头“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第十节“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加以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生2:还有第十一节写到的“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支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师:句子较长,暂归纳为“人的悲剧性实质”吧。
生3:我认为第九节“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不是关键句,因为这是作者的推论,这从上文可以看出,人因为“前方”的呼唤,迫不及待地离家,于是便有了路,那么,路有何作用?第九节的这句话,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它不是核心的观点之一。
师:你说得很好,肯动脑子思考。
我们是不是归纳出这样三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
3、为什么会生发这些思考呢?下面我们研讨这三个问题。
老师读一下课文2-7节内容,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罗列了哪些原因说明人的离家?生1:“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
”师:不要只读书,要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读的这番话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是……生1:外界的诱惑。
师:还有哪些?生1:“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
”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被逼无奈而使人们离家。
生2:“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
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我认为这里的“前方”是“理想”的代名词,人们离家是因为“理想的召唤”。
还有第三节说到“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第四节“后来,人类有了家。
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
”这些告诉我们人们离家是出于本能的习性。
师:这两位同学发言很精彩,道出了作者分析的原因,那就是:迁徙的习性;外界的诱惑;出于无奈;理想的召唤。
4、为了表达出这种离家欲望的强烈,作者使用了“克制不住”一词,文中这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呢?同学们把在这方面写得好的地方找出来点评一下,好吗?生1:第三节中以人们在电视上看见的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类比人类祖先的迁徙,“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
”写出了场面是何等之大。
生2:第五节中“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
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把人为什么会离家的内心世界揭示得生动、形象。
生3:第七节“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使“前方”像水中月,雾中花,产生一种朦胧美,诱惑人去探求。
师:同学们评得很好,作者意在告诉人们:离家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内心需求,有一首歌唱得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对困守一隅的人来说,外面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他们凭着想象描绘外部世界的精彩色块,心中总有“出去”的念头,而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前方的不确定性,又令他们紧张,新奇,激动,欢喜,于是有了离家之举,这种离家就像一首朦胧诗一样染上了浓郁的浪漫色彩。
5、因为前方的召唤,于是人们便离家--行在路上,可登上征程,迎接他的是一场苦旅,这是为何呢?请一位同学读文章第十节思考。
①路途上的苦不堪言体现在什么地方?生1:“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受着皮肉之苦”。
生2:“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的所有惶惑与茫然”。
生3:以钱钟书《围城》与丰子恺散文中的例子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写出来。
②师:为什么有的人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中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场苦旅?是从什么角度观照的?生:抽象为人生旅途观照的。
说他是一场苦旅是从心里疲惫说的。
③师:作者写到:“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说明什么问题?生:说明境遇舒适,但心情并不快乐,一样是一场精神苦旅。
师:说得好,抽象为人生之路看,人生实质上一场精神苦旅。
6、师:为什么人生的旅途不分彼此,都是精神苦旅者?作者是怎样思考这一问题的,同学们注意一下上下文,把它找出来。
生:“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师:路升华为人生之路,这里的“目的地”象征什么?生:理想、归宿。
师: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却包含怎样深刻的含义?生1:人生总是在不断地探索,总是不能满足现状,因而永远到达理想的彼岸。
生2:人生旅途之所以是一场苦旅,是因为理想难以实现,精神难有归宿。
7、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生确是一种悲剧,可作者的发见远比我们深刻得多,让我们齐读11节,人的悲剧性实质还包括哪些?从书中找出来,注意标志性语言。
生1: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生2: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师:三句具体内涵是什么?生1:人在外流浪又时刻惦记家乡,说明为情所困,这就是所谓乡愁;生2:无法还家,说明永在外流浪,无法找到一生的归宿;生3:“还了家”为什么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呢?说明人即使在实实在在的家,心中还有一个理想中的家,这个家就是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
师:连起来告诉我们这样的悲剧性实质:人在外流浪,总在惦念家园,可回到家,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
揭示了人精神无处寄托的悲剧。
8、为了形象认识这一点,请同学们看作家是如何解读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生:崔所念想的那个家并不是遮风挡雨的那个实在的家,而是由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
师:是啊,崔颢家在开封,离黄鹤楼不远,又不是没有盘缠,为何不回去?看来,他登楼呼唤的是能给他带来精神安慰的栖身之所。
无独有偶,孙犁在散文《老家》中也有此感慨,他说,自己越来越思念家乡,越来越尊重家乡,却不愿再回去了,回家乡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一是家园已经没有亲人,二是村中和自己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孙犁对老家的心理是复杂的,矛盾的。
他已明白的认识到,即使回了家,心灵仍旧在漂泊,没有归属感。
9、师:前面强调“人有不可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里却说归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生1、离家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归家也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表面上两者是不一样的,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
生2、人离开家总想回到家,而回到家却又找不到真正想要的家,所以又想离家,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离家、归家的循环中过来的。
生3、我认为人最终还要有归属,人们总想找到精神的归宿,归家是永恒的追求。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
《前方》表面上是写离家,实质着眼于归家,不过,作者所说的故园之恋与一般意义上的回家乡有什么不同?生:人对家园的眷恋与寻求,实质是对自身心灵的关怀,是追寻精神家园!10、师总结: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人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地,更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园,可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
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11、师:文章读到这,我们是不是忽然发现作品由开始的轰轰烈烈,转入到深沉、厚重的悲悯之中,那么,作家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悲剧性实质?是不是要我们视人生为畏途,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呢?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生1:作者揭示的是人生存的真实境遇,目的是启人深思,更好地走好人生之路;生2:这种悲剧本身具有积极意义,人因为不知足,才有追求、有理想,才永不满足,要离家向前方,这是人类进步、发展、壮大的前提。
师:大家说得对!有位名人说过:“美丽的心灵是不断痛苦而充满追求的。
”人生有痛苦并不可怕,痛苦有时不可避免,是人向上必然的伴随品!这使我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宙斯罚他一次次把滚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顶,西西弗斯在这日复一日的悲壮宿命中获得挑战荒谬、战胜庸常的成就感,同样,人在离家,探求的过程中有了精神追求,你的人生就与众不同!所以,作者揭示的悲剧性意义不是悲惨,不是悲壮,而是崇高!为了崇高,屈原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崇高,海伦.凯勒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也要为人们送去祝福”;为了崇高,巴金一生真言,光明磊落,用跨越百年的赤诚,诠释了他一生惟一的心愿:“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12、师:同学们,离家是美丽的,人生之路是艰辛的,归家是幸福的,尽管四野茫茫,八面空空,但我们不能停止前行的脚步,只要痛苦着你的痛苦,就会幸福着你的幸福,为了精神的故乡,让我们一起向快乐出发!13、附:板书前方曹文轩前方召唤----行在路上----人生之路----精神苦旅追寻精神的家园离家-------------归家遥遥无及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