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氧气制备产率的探究
氧气的制取实验报告

氧气的制取实验报告氧气的制取实验报告一、引言氧气是一种重要的气体,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医疗卫生和科学实验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化学反应制取氧气,并观察其性质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氧气可以通过分解过氧化氢(H2O2)来制取。
过氧化氢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成水和氧气,其中催化剂常用的是二氧化锰(MnO2)。
反应方程式如下:2H2O2 -> 2H2O + O2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烧杯、滴管、试管、橡皮塞、火柴、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粉末。
2. 将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烧杯中。
3. 将适量的二氧化锰粉末加入烧杯中,用滴管搅拌均匀。
4. 将试管倒置于烧杯中,将试管口紧密堵塞。
5. 用火柴点燃试管内的气体,观察氧气的燃烧现象。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1. 当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时,试管内出现气泡,并伴有氧气的特有气味。
2. 当点燃试管内的气体时,氧气能够维持燃烧,火焰明亮且持久。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的反应能够产生氧气。
2. 制取的氧气可以维持燃烧,具有促进燃烧的性质。
氧气的制取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钢铁冶炼过程中,氧气可以用作燃烧剂,提高炉温,促进金属的熔化和燃烧反应。
此外,氧气还可以用于医疗卫生领域,如供给呼吸机和氧气罩,帮助呼吸困难的患者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氧气具有促进燃烧的性质,因此在使用和储存氧气时必须十分谨慎。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火柴点燃氧气,但在实际应用中,必须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以免引发火灾或爆炸。
五、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制取了氧气,并观察到了其性质和应用。
氧气是一种重要的气体,在工业生产、医疗卫生和科学实验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使用和储存氧气时必须注意安全,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以确保人身和环境的安全。
总结:本实验通过化学反应制取氧气,并观察了其性质和应用。
化学实验研究报告——氧气制备速率

化学实验研究报告1.实验题目:氧气制备速率的研究同组者:日期:8月27日室温:27℃2.实验原理:2KClO3=2KCl+3O2↑(MnO2作催化剂)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MNO2是催化剂)2H2O2=2H2O+O2↑(MnO2作催化剂)3.实验用品,试剂,仪器:试管、锥形瓶、分液漏斗、带导管的橡皮塞、集气瓶、水槽、药匙、毛玻璃片;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火柴,氯酸钾,高锰酸钾,酒精灯,木块4.实验装置图:PS:网上找的图,实际用的是分液漏斗5.操作步骤:氯酸钾法,高锰酸钾法: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并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3.用铁夹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4.给试管加热5.收集氧气(排水法)6.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来7.熄灭酒精灯过氧化氢法: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将二氧化锰放入试管中并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过氧化氢放入分液漏斗中。
3.用铁夹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4.收集氧气(排水法)5.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来最后:比较收集满一杯氧气所用时间6. 注意事项:控制固体药品的量,以及过氧化氢的浓度7.数据记录与处理:氯酸钾所用时间:30秒高锰酸钾所用时间:56秒过氧化氢所用时间:26秒8.结果讨论:本次试验用的是30%的过氧化氢,所以反应太剧烈了,所以试管过热,不好控制,虽然在最后我们加水稀释了过氧化氢,但是反应仍然太过剧烈,一些二氧化锰也流入了水槽中,虽然这种制备氧气的方法最快,但是浓度控制不好的话比加热试管要危险得多,氯酸钾制备的时间适中,但加热之后的反应物会黏在试管壁上,成块状,虽然入水即溶,但这样试管就不能马上再用,而且会影响加热过程中原料的充分利用,而高锰酸钾虽然慢了点,但是生成的产物是细细的粉末状,易于清理,而且原料价格便宜,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注意棉花一定要塞紧,否则就会有药品流出,第一次高锰酸钾分解就是这么失败的,总之,这次动手,获益匪浅,继续努力吧。
氧的制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方法。
2.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步骤。
3. 学会使用实验室仪器进行氧气的制备。
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实验原理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化学式为O2。
在实验室中,常用的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加热氯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分解、高锰酸钾分解等。
本实验采用过氧化氢分解法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反应方程式如下:2H2O2 → 2H2O + O2↑三、实验器材1. 试剂: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集气瓶、玻璃片、导管、橡皮塞、酒精灯、镊子等。
2. 仪器:试管、铁架台、铁夹、水槽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检查仪器是否完好。
2.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3. 用镊子取少量二氧化锰,放入试管中。
4.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导管连接试管和集气瓶。
5. 将集气瓶放入水槽中,确保集气瓶底部与水面相平。
6.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观察反应现象。
7. 当氧气产生时,气泡会从导管中冒出,进入集气瓶中。
8. 将玻璃片盖在集气瓶口,防止氧气逸出。
9. 实验结束后,关闭酒精灯,取下集气瓶,收集氧气。
五、实验现象1. 加热试管时,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量气泡。
2. 氧气产生后,气泡会从导管中冒出,进入集气瓶中。
3. 收集氧气时,集气瓶内气体体积逐渐增大,压力增大。
六、实验数据1. 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氧气体积为50mL。
2. 实验过程中,消耗的过氧化氢溶液为20mL。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可以有效地分解生成氧气。
2. 实验过程中,氧气的产生速度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二氧化锰的量、加热温度等因素有关。
3. 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氧气体积与消耗的过氧化氢溶液体积基本相等,说明氧气在反应过程中没有发生溶解、逸散等损失。
八、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方法,了解了氧气的制备原理和步骤。
化学制造氧气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化学制氧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氧气的制备过程和操作技能。
3. 学习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化学式为O2。
在自然界中,氧气主要存在于空气中,约占空气体积的21%。
本实验采用过氧化氢分解法制备氧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2O2 → 2H2O + O2↑过氧化氢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本实验选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其化学式为MnO2。
三、实验器材1. 实验室通风设备2. 过氧化氢溶液3. 二氧化锰4. 试管5. 水槽6. 氧气收集瓶7. 橡皮塞8. 铁夹9. 水位计10. 秒表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检查实验装置是否完好。
2.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3. 用滴管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入试管中,观察反应现象。
4. 将氧气收集瓶倒置放入水槽中,通过橡皮塞将试管与收集瓶连接。
5. 观察氧气收集瓶内气体体积的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6. 实验结束后,关闭实验装置,清理实验器材。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次数 | 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mL) | 收集到的氧气体积(mL)--------|-----------------------------|-------------------------1 | 10 | 5002 | 20 | 10003 | 30 | 15002. 数据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过氧化氢溶液体积的增加,收集到的氧气体积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量与反应物的量成正比。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过氧化氢分解法成功制备了氧气。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过氧化氢溶液体积的增加,收集到的氧气体积也随之增加。
实验过程中,操作简单,数据记录准确,实验结果符合预期。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通风,避免氧气积聚导致爆炸。
2. 操作时要小心,避免过氧化氢溶液溅到皮肤上。
氧气制取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氧气制取的原理和方法;2.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技能;3. 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二、实验原理氧气是空气中的一种重要气体,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常用的有加热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分解等。
本实验采用过氧化氢分解法制取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2H2O2 → 2H2O + O2↑。
三、实验器材1. 实验装置:锥形瓶、导管、集气瓶、酒精灯、水槽、铁夹、橡皮塞等;2. 实验试剂: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锥形瓶放在铁夹上,用橡皮塞密封,导管连接锥形瓶和集气瓶;2. 将二氧化锰加入锥形瓶底部,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3. 用酒精灯加热锥形瓶,观察氧气产生情况;4. 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用导管将氧气导入集气瓶中;5. 观察氧气收集情况,待集气瓶中充满氧气后,关闭导管;6. 将集气瓶取出,用酒精灯点燃瓶口,观察氧气燃烧现象。
五、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1. 实验现象:加热锥形瓶后,迅速产生气泡,气泡逐渐增多,集气瓶内氧气逐渐充满;2. 结果分析: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氧气在集气瓶内逐渐充满。
氧气具有助燃性,点燃瓶口时,氧气与空气中的氧气混合,产生明亮的火焰。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火灾和爆炸;2. 加热锥形瓶时,注意控制火焰大小,避免过热;3. 导管连接要牢固,防止氧气泄漏;4. 收集氧气时,注意观察集气瓶内氧气充满情况,避免收集不完全。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制取了氧气,并观察到了氧气燃烧的现象。
通过实验,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遵循实验规范,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关于氧气制取的探究实验

关于氧气制取的最佳配比探究实验摘要:我们通过探究氧气的制取实验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比对氧气制备的影响,运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确定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最适合演示实验的最佳质量比,对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意义。
并且锻炼了动手能力和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氧气的制取。
关键词:氧气制取,最佳质量比,产氧速率,时间 一、实验目的1.初步探索KClO 3制取氧气实验中MnO 2和KClO 3的最佳质量比。
2.熟练掌握KClO 3制取和收集氧气的规范操作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用氯酸钾法制氧气: 2KClO 3 2KCl+3O 2↑三、实验用品:氯酸钾固体、二氧化锰粉末、试管5支、集气瓶5个(大小相同)、毛玻璃片5片、酒精灯1个、铁架台1个、脸盆1个、升降台1台、导气管1根、天平1台、称量纸10张、研钵1个、火柴1盒、石棉网1个、秒表1个四、实验前设计准备:计划固定氯酸钾的质量为5g,分别使KClO 3和MnO 2质量配比为1:1、2:1、3:1、4:1、5:1进行试验,分别记录五组实验集满一瓶氧气所用的时间,观察产生氧气的快慢、产氧的速度是否均匀等现象进行对比后得出探究结果。
MnO 2 △图一五、实验步骤:通过实验确定MnO 2和KClO 3的最佳质量比、,并分在研钵中混合支洁净干燥的大试管。
用标签纸编好号,避免KClO 3是白色固体,MnO 2是黑色粉末,两者混合后呈灰白色时间。
步骤重复五组实验。
测得表1: KClO3 5.0 g加MnO2 催化剂加热制氧测试记录六、思考与分析通过表格记录的数据我们发现催化剂较多时(一二组)反应太过剧烈,来不及观察现象,而且制得的氧气刺激性气味太大。
我们推测可能氧气的纯度较低,含杂质气体多。
催化剂较少时(三四组)从开始加热到产生氧气耗时太长。
我们的中学教学实验,一般需要在课堂上亲自示范给学生们看,这就需要控制我们实验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氧气的制备及性质检验这个实验来说,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较合适的时间长短,既不要太短也不要太长。
氧气的实验制取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氧气是地球大气中最重要的气体之一,对于维持生命、促进生物体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氧气的制取实验是基础实验之一,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为了提高氧气实验的教学效果,我校化学教研组于近日开展了氧气实验制取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氧气实验的认识,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2. 优化氧气实验的操作步骤,提高实验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氧气实验的教学水平。
三、活动内容1. 实验原理讲解活动开始,由教研组长对氧气实验的原理进行讲解。
主要内容包括:氧气的性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实验装置的构造及注意事项等。
2. 实验操作演示随后,由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氧气实验的操作演示。
演示过程中,教师详细讲解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 分组讨论与操作将参与活动的教师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氧气实验的操作。
其他成员在旁观摩,共同讨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 教学经验分享各小组代表就本组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分享,其他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
5. 总结与反思活动结束后,教研组长对本次氧气实验制取教研活动进行总结,并对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四、活动成果1. 教师对氧气实验的认识得到提高,明确了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2. 优化了氧气实验的操作步骤,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3. 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培养。
4.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共同提高氧气实验的教学水平。
五、活动反思1. 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实验安全,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 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优化实验操作步骤,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初中氧气制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初中氧气制造实验二、实验目的:1.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 了解氧气的性质及其应用。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实验原理:氧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
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通过加热高锰酸钾(KMnO4)来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MnO2)和氧气(O2)。
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 K2MnO4 + MnO2 + O2↑四、实验器材:1. 高锰酸钾2. 铁架台3. 试管4. 导气管5. 集气瓶6. 酒精灯7. 水槽8. 橡皮塞9. 带火星的木条五、实验步骤:1. 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一端插入水中,另一端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用双手握住试管,观察导管内水柱变化。
若水柱上升,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 装入药品:取适量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3. 固定试管: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
4. 加热: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排出管内空气。
5. 收集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将集气瓶装满水倒扣于水槽中,待气泡连续均匀时,将导管伸入集气瓶中收集氧气。
6. 验证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中有氧气。
六、实验现象:1. 加热过程中,高锰酸钾逐渐由紫色变为黑色,产生大量气泡。
2. 气泡进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内氧气逐渐增多。
3.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
七、实验结论:1. 实验成功制取了氧气。
2.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 氧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助燃性。
八、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答:使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防止加热时药品飞溅,确保实验安全。
2.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答:氧气不易溶于水,用排水法可以有效地收集氧气,避免氧气与空气混合。
3. 实验过程中,如何验证氧气已收集满?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锰对氧气制备产率的探究
华东师大化学教学论实验论文
摘要:通过测量不同质量的二氧化锰催化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的体积,研究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占比对氯酸钾加热分解生成氧气的产率的影响,分析影响产率的因素。
关键词:制氧气,产率,二氧化锰,质量占比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催化剂MnO2的量对氯酸钾加热分解制备氧气产率的影响。
2.分析研究氯酸钾分解制备氧气的反应机理,学会解释影响产率的因素。
二、实验仪器和药品
大试管1只、单孔橡皮塞1个、导气管1段、集气瓶2只、毛玻璃片2块、水槽(脸盆)1个、50量筒mL1个、烧杯1个、铁架台1架、铁夹1个、石棉网1块、酒精灯1个、升降台1架、火柴 1盒、托盘天平1个、称量纸若干
氯酸钾固体、二氧化锰粉末
三、实验装置
图1
四、实验过程
每次准确称取氯酸钾固体1.5g,分别称取二氧化锰粉末0.13g、0.25g、0.5 g、0.75 g、1.0 g、1.5 g、2 g、3 g,用同一装置进行7次氯酸钾加热分解制氧气的实验,收集氧气并测量体积。
(待无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停止收集,测量氧气体积)。
实验中尽量控制其他条件相同。
记录测量数据如下表:
表1
五、数据分析
从实验数据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1.5 g KClO3分解产生氧气的体积随着MnO2的质量从0.13g逐渐增加至3g而相应从256mL逐渐增大到463mL,理论计算表明1.5 g KClO3完全分解产生氧气的理论体积为410 mL左右。
所以实验数据表明MnO2的质量对KClO3分解生成氧气的产率有明显影响,而且随着KClO3与MnO2混合物中MnO2的质量占比越来越高,反应生成氧气的产率越大,实验中氧气产率从62.4%增大为112.9%,当m(KClO3):m(MnO2)大于3:1时,反应的产率小于100%,当m(KClO3):m(MnO2)小于1:1时,反应的产率竟然明显大于100%,最后一组1:2质量比的产率高至112.9%,排除测量误差气体受热膨胀等因素,说明产物中有杂质气体存在,KClO3受热分解时伴随着副反应的发生。
1.产率分析
1)催化剂用量较少时,当m(KClO3):m(MnO2)小于3:1,反应产率小于100%,质量比为12:1时,产率低至62.4%。
排除测量误差等因素说明氯酸钾分解不完全,或有副产物存在。
文献资料表明KClO3分解反应是完全发生的,理论上不存在产率低于100%的情况,文献上也找不到关于KClO3分解不完全的解释,而只有产率过高的解释。
可能是我们没有继续等待实验继续下去就停止收集了,若继续收集氧气可能会随温度升高继续产生,但我们是观察到气泡停止产生一定时间才停止收集气体的,文献资料也表明MnO2的量过少时,只是一开始反应生成气体速率较慢,一定时间一定温度后产生氧气速率会迅速增加,且不会突然减慢乃至停止一段时间后又继续产生氧气,所以我们排除继续加热还能产生氧气的可能性,认为在此质量配比下KClO3不能完全分解。
但这与文献实验事实以及理论都违背,也许我们需再做实验确认一下是否我们是否出现了实验错误。
也有文献得到产率低于100%的例子(如图2),但是不知该如何解释,似乎KClO3不管有无催化剂存在只要加热时间足够长,温度足够高,应该会完全分解产生100%的氧气。
图2(该图表数据理论产量为270mL)
2)催化剂用量适中时,当m(KClO3):m(MnO2)为3:1到1:1左右时,反应完全,产率接近100%。
推测按照这种质量比进行反应时,催化效果较好,反应进行完全,副产物较少,比较符合
KClO3分解的理论产量。
反应方程式:2KClO32KCl+3O2↑。
3)催化剂用量过多时,当m(KClO3):m(MnO2)大于1:1时,产率大于100%。
从元素守恒的角度看,要么是二氧化锰的氧元素变为氧气了,或者反应产生了氯气或氯化氢等杂质气体。
经查文献,北京师范大学等编《无机化学》下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761页上有MnO2分解产生氧气的方程式:3 MnO2=Mn3O4+ O2↑。
说明可能是MnO2受热分解使产生的氧气比理论产量多。
或者反应按下列机理进行:文献认为MnO2参与反应,KMnO4及K2MnO4是中间产物并按以下反应进行:
2KC103+2MnO2=2KMnO4+C12↑+02↑
2KC104= K2MnO4+MnO2+02↑
K2MnO4+C12=2KC1+MnO2+02↑
总反应:2KC103+(2MnO2)=2KCl+302↑+(2MnO2)
根据上述机理,在反应中可能有少量氯气逸出,最后产生氯化氢气体等含氯气体使氧气体积增大。
2.误差分析:由于没有事先查阅相关研究文献,临时设计实验方案,很多可以避免减小的误差都没有进行处理,我们认为我们的实验数据存在很大的误差。
1)实验误差的原因:去除系统误差读数误差等无法避免的误差,我们没有用合适的测量仪器进行测量氧气的体积,而用了50mL的量筒进行多次测量,我们测得实验所用两个集气瓶总体积为598mL,通过测量集气瓶内剩余水的体积间接测量氧气的体积;我们读体积时没有等集气瓶气体冷却后才测体积,不过因为测的是水的体积,实验误差本来就比较大,这部分误差可以忽略;我们想到要没有除杂质气体,集气瓶中很明显有白雾出现,我们知道有氯气或氯化氢气体产生,但是没有想办法去除氧气中的水分,导致最后出现产率大于100%的情况出现。
2)实验误差的消除办法:我们可以向老师借用合适的测量仪器;经研究,可用如下图3所示装置除去氧气中的含氯气体。
图3
六、实验结论
通过探究,我们发现的质量占比对氯酸钾加热分解生成氧气的产率有显著影响,随二氧化锰的质量占比逐渐增大,等质量氯酸钾分解的产率逐渐怎大。
考虑到我们没有进行精确测量体积,没有出去氧气中的杂质气体,我们的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值得怀疑,所以我们以后做实验前应该充分查阅相关文献,认真研究实验才能做好实验,避免再次出现这种考虑不周到的错误。
七、参考文献
[1] 曹丁亓对加热氯酸钾制氧气实验中催化剂的探究课程教育研究2012 年12 月中旬刊.
[2] 朱炜,刘志敏对加热氯酸钾制氧气实验中催化剂的研究[J].化学教学,2002,(06).
[3] 北京师范大学等编《无机化学》下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P761.
[4]刘诗芳二氧化锰催化分解氯酸钾制取氧气机理浅探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