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壁机器人真空吸附及运动方式探讨

合集下载

爬壁机器人分类与行走机构

爬壁机器人分类与行走机构

二、爬壁机器人移动方式
2.2 车轮式
日本三菱重工两组 永磁铁安装于机器 人腹部能够保证机 器人可靠地吸附于 钢质表面,用于壁 面检测、清洁和喷 漆等作业。
二、爬壁机器人移动方式
2.3 履带式 右图所示,哈尔滨工业大学研
制了永磁铁吸附履带行走式爬壁机 器人,靠两条履带的差速移动来实 现转弯。
在履带一周上安装有数十个永 磁吸附块,其中的一部分紧紧地吸 附在壁面上。
一、爬壁机器人分类
• 吸附原理图
二、爬壁机器人移动方式
• 2.1 腿足式
2004 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研制 的两种双足式小型爬壁机器人.
这两款样机均采用欠驱动机构,用 三个电机驱动机器人的五个自由度,减 小了机器人的重量和能量消耗,可以在 光滑无孔的壁面上可靠吸附,例如在墙 壁、天花板上爬行,以及在两个相邻表 面间作过度爬行,也可爬越管道一类的 障碍物。
一、爬壁机器人分类
1.4 机械力抓持吸附式
SpinyBot 的脚上有 极细小的倒钩刺,通过 在粗糙壁面上“扣”住凸 缘实现爬壁,适合在水 泥壁面、砖壁面上作业
一、爬壁机器人分类
1.5 基于范德华力的仿生 壁虎脚掌吸附式(干性粘 剂--人造仿生壁虎脚) 大量的微精细刚毛保 证了壁虎脚掌与接触面 的充分接触,从而产生 强大的黏附力
二、爬壁机器人移动方式
香港城市大学和英国多个 大学的学者在2005年合作开发 出了多足部多吸盘式爬壁机器 人Robug Ⅱs,如右图所示。
该机器人属于吸盘式爬壁 机器人,智能性高,自由度高 ,能够在各种危险和复杂的环 境下工作。它最大的特点是具 有自动寻迹功能和非常灵活的 脚,机器人不仅在墙壁上和地 面上能够自由移动,而且还能 在爬行中实现的从地面到墙壁 转换的自动爬壁。

无源真空吸盘爬壁机器人动力学分析

无源真空吸盘爬壁机器人动力学分析

图2
吸盘受力图和力学特性曲线
4
力学模型
无源真空吸盘爬壁机器人与有源真空吸盘爬壁机器人
mg 移f>
i
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没有真空发生源。因此, 证明在没有 真空发生源的情况下,机器人能够连续爬行是设计这种爬 壁机器人的理论基础。 图3 所示为无源真空吸盘爬壁机器人单侧履带的受力简 图。设两带轮之间共有n个吸盘。机器人沿壁面向上爬行。
f 1
曲线得f =3. 5kgf 5kgf =40m m , ,T=6. ,此时若取n=3,m =4kg,t
d=60m m ,按照该尺寸设计的机器人即可满足要求。
f 2 L a
f i : 壁面对单个吸盘的摩擦力;Ti:单个吸盘对车体的拉力; h:吸盘被提升滑轨拉起的高度;d:邻近两吸盘之间的中心距 L:两带轮之间的中心距;t :吸盘重心距壁面的距离; a:运动的加速度。


一侧的履带由两套传动组、压缩轮、 提升滑轨及固联在传 动组上的一组吸盘组成。
爬壁机器人作为机器人的一个分支 ,在国防工业和民
无源真空吸附方式
机器人在垂直壁面或天花板上作业 ,必须具备两个主
3 4
8 7
2. 提升圆 片 6. 驱动 电机 7. 吸盘
6 5 9
3. 压缩轮 4. 驱动轮 5. 基 板 8. 同 步带 9. 连轴 器
军民两 用技术 与产品
2007 ・2
学术论文
X U E SH U LU N W EN
器人中的塑料滑轨实现的。
T( kgf ) f( kgf )
在B 点力矩平衡:
L=0 移T・id-m gt-N ・
i A
3 ( )
10 9 8 7 6 5 4 3 2 1 2 4 6 8 10 12 14 16

壁面移动机器人吸附方式的研究现状与发展_汪家斌

壁面移动机器人吸附方式的研究现状与发展_汪家斌
4 结语
3 吸附方式的发展趋势
经过对壁面移动机器人国内外现状的分 析与研究,并且结合机器技术发展的总体趋 势[12~15],我们认为壁面移动机器人吸附方式的 发展具有如下趋势。
3.1 吸附方式将更多地采用干性粘合剂
真空吸附方式和磁吸附方式技术发展已 经相对成熟,并伴随着商用化产品的出现,在 一定范围内得到较大的应用,但其缺点限制了 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干性粘合剂作为一种仿 生智能材料,能够适应各种材质壁面,无噪音, 虽然目前其吸附能力还比较差,但随着 MEMS 加工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人造壁虎脚掌的性 能将会有明显提升。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都很 重视对壁虎脚掌仿生材料的研究,我国南京航 空航天大学也已经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
对于多吸附盘机器人,日本化工机械技术 服务株式会社研制多吸附盘履带式真空吸附 爬壁机器人“VACS”[6],它的主要技术特点是 在履带上做出多个独立的吸附室,当某个吸附 室与壁面相接处时,他就自动与真空管路相连
而形成真空腔,而当吸附室与壁面脱离时,能 自动与真空管路断开,每个吸附室的真空均由 各自的真空发生器产生。
近年来,机器人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 应用。爬壁机器人作为高空作业的一种自动装 置,已在高强度、高危险环境中得以应用。这 种作业方式替代了人的高空作业,降低了操作 的危险性,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因此爬壁机 器人的研究和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工程应用
背景和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各国学者的 广泛重视。壁面移动机器人主要用于核工业、 石油化工业、建筑业、造船业、消防等行业[1,2], 作为能够在垂直陡壁上进行作业的高空极限 作业的自动装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a)
(b)
图 5 推力吸附机器人
作业[16~21]。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体积小、 质量轻的机器人可较小能耗,具有较高灵活 性,并且在某些特殊场合也需要机器人具有小 的体积。各种微型驱动元件、控制元件及能源 供应方式的发展,为小型化、微型化奠定了基 础。因此,壁面移动机器人的小型化和微型化 是未来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趋势。小型化、微 型化是当前爬壁机器人发展的趋势。为了适应 爬壁机器人的微小化,新的吸附方式正在开发 研究。仿生微型机器人是今后吸附方式发展的 一个必然趋势。

爬壁机器人特点

爬壁机器人特点

早在1966年,在日本大阪府立作为吸附力制作了一台垂直壁面移动机器人的原理样机,这被看作是爬壁机器人研究的开端。日本应用技术研究所研制出了车轮式磁吸附
爬壁机器人按移动功能分主要是吸盘式、车轮式和履带式。吸盘式能跨越很小的障碍,但移动速度慢;车轮式移动速度快、控制灵活,但维持一定的吸附力较困难;履带式对壁面适应性强,着地面积大,但不易转弯。而这三种移动方式的跨越障碍能力都很弱。
2 国内外壁面爬行机器人的发展概况
自1966年日本的西亮教授研制出第一个爬壁机器人以来,爬壁机器人在日本得到蓬勃发展。之后, 英国、西班牙、美国、德国和俄罗斯等国也相继研制出多种爬壁机器人样机。20 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内许多院校和科研单位也在爬壁机器人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研制了多种型号的爬壁机器人。
2.1 国外爬壁机器人发展概况
爬壁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在壁面爬行作业的极限作业机器人,它是集机构学、传感技术、控制和信息技术等为一体的高技术产品,世界机器人大国日本在极限作业机器人研究方面尤为积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爬壁机器人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也相继研制出了不同种类的样机,有些已经投入实用。在这一领域,日本取得的成绩突出,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韩国等国也在不断深入研究。
1 传统爬壁机器人的结构、吸附方式、移动方式及其特点
爬壁机器人必须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在壁面上的吸附功能和移动功能。传统爬壁机器人按吸附功能可分为真空吸附和磁吸附两种形式:真空吸附法又分为单吸盘和多吸盘两种结构形式,具有不受壁面材料限制的优点,但当壁面凸凹不平时,容易使吸盘漏气,从而使吸附力下降,承载能力降低;磁吸附法可分为电磁体和永磁体两种,电磁体式维持吸附力需要电力,但控制较方便。永磁体式不受断电的影响,使用中安全可靠,但控制较为麻烦。磁吸附方式对壁面的凸凹适应性强,且吸附力远大于真空吸附方式,不存在真空漏气的问题,但要求壁面必须是导磁材料,因此严重地限制了爬壁机器人的应用环境。

爬壁机器人研究现状与技术应用分析_闫久江

爬壁机器人研究现状与技术应用分析_闫久江

爬壁机器人研究现状与技术应用分析*闫久江,赵西振,左干,李红军*(武汉纺织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要:自1966年日本的A.NISHI 设计出了基于负压吸附爬壁机器人样机以来,爬壁机器人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无论从吸附方式、运动形式还是应用途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这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式各样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爬壁机器人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一直不容乐观,鲜有应用成果,大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陷入技术瓶颈中,结合国内外爬壁机器人研究现状,分析爬壁机器人研究中的技术难点,探讨未来爬壁机器人发展与应用前景。

关键词:爬壁机器人研究现状技术应用分析中图分类号:TP24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4414(2015)03-0052-03Research Status and Analysis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for Wall -Climbing RobotYAN Jiu -jiang ,ZHAO Xi -zhen ,ZUOGan ,LI Hong -jun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utomation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Japan's A.NISHI design out of the negative pressure of wall -climbing robots based on the prototype in 1966,the wall -climbing robots technology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ed in the world ,and it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on the aspects of adsorption mode ,movement forms or ways of application ;in the nearly 50years of development history ,the va-rious research results were emerged in endlessly ,but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wall -climbing robots research was not so good.There is little achievement ,mostly in the basic research stage ,and to the technical bottleneck.This paper combines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of the wall -climbing robots ,analyzing the technological difficulties of the wall -climbing robots ,and discuss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wall -climbing robots.Key words :wall -climbing robot ;research status ;analysis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0引言机器人是传统的机构学与近代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1],爬壁机器人作为移动机器人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移动机构(车轮、履带、腿等)与将它吸附在壁面上的吸附机构(磁铁、吸盘等,根据使用环境选择)组合起来实现的,它将地面移动技术拓展到垂直空间上,充实了机器人的应用范围。

爬壁机器人原理

爬壁机器人原理

爬壁机器人原理
爬壁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在垂直表面上移动的机器人,它通常被设计用于执行检查、维护、清洁等任务,特别是在需要攀爬高楼大厦或其他垂直结构的环境中。

以下是一般爬壁机器人的原理和设计考虑因素:
吸附力或附着力:爬壁机器人通常使用吸盘、气动吸附、磁性或其他附着技术来在垂直表面上产生足够的附着力。

这确保了机器人能够紧密粘附在墙面上,防止它在运动中脱落。

传动系统:为了在垂直表面上移动,爬壁机器人必须具备适当的传动系统。

常见的传动系统包括轮子、履带、腿部或其他可移动的机构。

这些系统需要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以适应不同表面的特性。

感知和导航系统:为了在爬行过程中避免障碍物或调整移动路径,爬壁机器人通常配备了各种感知和导航系统。

这可能包括摄像头、激光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以帮助机器人感知周围环境并作出相应的决策。

电源和能源:爬壁机器人需要稳定的电源来驱动其各个部件,以及足够的能源供应,以确保在执行任务时具备足够的工作时间。

一些设计中可能包括可充电电池或连接到外部电源的能源系统。

结构和材料:由于爬壁机器人需要在垂直表面上移动,其结构和材料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轻量性和耐久性。

这可能涉及使用高强度的合金材料或先进的复合材料。

安全性考虑:在设计爬壁机器人时,必须考虑到安全性,特别是在高度或危险环境中的应用。

防止机器人脱离表面、防止外部物体受到机器人运动的影响,以及制定应对机器人故障的安全措施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这些原理和设计考虑因素使得爬壁机器人能够在垂直表面上安全、高效地执行各种任务。

爬壁机器人真空吸附及运动方式探讨

爬壁机器人真空吸附及运动方式探讨

图 3 SRF 吸盘模型[8]
常好的效果。排布方式的确定是针对昆虫足式多吸盘 吸附而言, 目前多采用吸盘组的设计方法[12、18]。
此外, 多吸盘吸附要实现吸盘个体频繁的吸附与 剥离, 因此要求每个吸盘要有快速产生负压和消除负 压的能力, 这也是多吸盘设计中的关键内容。 2.2 多吸盘的承载能力和越障能力
变结构履带式爬壁机器人[22], 可以灵活而大幅度地 改变履带的形状, 从而能够在曲率半径较小的曲面上 稳定行走, 以及在具有较大交角范围的相交壁面之间 过渡。
5 结语
爬壁机器人的研制和新的设计方案层出不穷。但在 目前,爬壁机器人面临着几个技术难点, 其中涉及吸盘的 有— ——面对复杂的壁面环境, 要求吸附机构必须要产生 并维持一定的吸附力, 使机器人安全可靠地吸附在工作 壁面上, 要求出现更好的吸附及密封技术。从有关资料 看出, 现有的以真空吸盘为吸附手段的爬壁机器人对于 较为复杂的工作面适应性较差, 这是因为建筑物外墙结 构形状复杂,材料多样,壁面有沟缝、凸起物和凹陷区等, 所 以 需 要 解 决 密 封 、跨 越 、移 动 等 许 多 技 术 难 度 大 的 问 题。这极大的影响了爬壁机器人的工作效率。这些难题 是阻碍爬壁机器人向实用化方向发展的瓶颈, 也是爬壁 机器人的发展方向。为提高吸盘的吸附能力和吸附可靠 性, 研究和发现新的材料也为一些研究人员所关注, 有 些研究者提出了采用生物材料的观点, 但这一观点还停 留在理论阶段, 并未进入实用阶段, 新材料的发现也必 然会使吸盘技术变得更加成熟。
2 多吸盘吸附
采用多吸盘吸附的爬壁机器人, 通常采用昆虫足 式 爬 行 机 构 , 每 只 脚 装 一 个 或 多 个 吸 盘 , [3、25、12、15] 如 图 2 所示, 或者采用仿坦克的履带式爬行机构, 每条履带上 装若干个真空吸盘, 利用吸盘与墙面的静摩擦力和负 压使机器人紧贴墙面爬行 。 [11、13、24] 也有的将多个单吸盘 吸附系统( 一个单吸盘和两个轮子的组合) 组合, 形成 多吸盘吸附[5]。相对单吸盘吸附而言,多吸盘吸附稳定可 靠,抗倾覆承载能力和越障能力较高, 但其移动是间断 的( 昆虫足式) ,控制比较复杂,移动速度较慢。

爬壁机器人调研报告

爬壁机器人调研报告

爬壁机器人调研报告爬壁机器人是一种将地面移动机器人与吸附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的机器人,其可代替人工在极限条件下完成危险的作业任务。

一、原理爬壁机器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功能:壁面吸附功能和壁面移动功能[1]。

吸附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吸附装置及其控制系统。

其在垂直墙面方向产生吸附力,进而得到一个平行墙面向上的摩擦力,以抵消机器人自身重力,实现机器人吸附于墙面。

移动功能的实现依赖于爬壁机构及其控制系统。

当爬壁机构与吸附装置耦合时,机器人必须先通过控制系统撤除部分吸附力,然后由爬壁机构的机构运动实现移动或者转向。

若爬壁机构与吸附装置分离,则移动和转向功能不需要考虑吸附部分,可直接通过控制系统驱动爬壁机构实现。

另外,爬壁机器人根据其作业任务需要,除了吸附装置和爬壁机构外,一般还应含有特定的作业系统。

二、类型根据吸附方式的不同,爬壁机器人可以分为:负压(真空)吸附爬壁机器人,磁吸附爬壁机器人,螺旋桨推压吸附爬壁机器人,机械联锁吸附爬壁机器人,静电吸附爬壁机器人,仿生吸附爬壁机器人等等[2][3][4]。

负压吸附和磁吸附两种吸附方式是传统的爬壁机器人的吸附方式,后面又陆续发展出其他多种吸附方式。

负压吸附方式抽离吸附薄膜与壁面间隙空气,以大气压力产生吸附力,但是其受壁面粗糙度影响,当壁面不光整时,有漏气现象,吸附力相对较小。

并且由于其作用力产生来源为大气压力,故而于真空环境中不能吸附。

磁吸附方式又分为电磁体式和永磁体式两种。

电磁体式爬壁机器人维持吸附力需要电力,但控制较为方便;永磁体式爬壁机器人不受断电的影响,使用中安全可靠[5]。

磁吸附方式产生的吸附力大,不受壁面粗糙度影响,但受限于壁面材料必须为导磁性材料,故而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其他吸附方式,如螺旋桨推压吸附方式主要通过螺旋桨高速转动产生推力,其噪音较大;机械联锁方式利用机械装置对壁面的抓持产生吸附,不适用于光滑表面,但在合适环境下,其抓持力大,负载能力强;静电吸附方式通过对导电电极施加高压静电,极化壁面,进而产生电场力实现吸附,但其产生的吸附力小,故而其实现条件严格,要求机器人自重小、负载小,重心贴近壁面,吸附膜与壁面紧密接触等[6];仿生吸附方式主要模仿动物吸附于墙壁的方式,如仿壁虎的干吸附方式,通过特殊材料与壁面间的范德华力(分子力)实现吸附,如仿蜗牛的湿吸附方式,通过液体薄膜张力实现吸附等等[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设计利用吸盘自身形变和机构 运动来产生真空的被动吸附式吸盘[13]。 3.2 真空的消除方法
为实现真空的消除, 一般在吸盘上设计一个放气 阀或大气孔, 吸盘工作时, 放气阀或大气孔处于关闭 状态; 需要消除真空时, 压缩弹簧打开放气阀以联通 大 气 [13], 或 者 采 用 电 磁 方 式 , 接 通 通 电 线 圈 产 生 电 磁 力, 带动柱塞移动, 从而打开大气孔联通大气[24]。
Hydraulics Pneumatics & Seals/No.1.2007
爬壁机器人真空吸附及运动方式探讨
张国平 杨 杰 高婧宇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要: 本文从单吸盘吸附、多吸盘吸附、真空的形成和消除方式、实现运动的机构四个方面, 就爬壁机器人真空吸附及其运 动 方 式 的 研
究现状作了一定的分析, 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
关键词: 爬壁机器人; 真空吸附; 单吸盘; 多吸盘
中图分类号: TH24,TH1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0813(2007)01- 0011- 03
Vacuum Absorption of Climbing- Wall- R obot with Approaching to Motion Mode
吸盘真空的形成多采用抽风机或真空泵。真空泵 提供的支持力比抽风机大, 但是抽风机在处理吸盘气 体泄漏方面能做得更好[3]。
采用由真空泵或抽风机抽吸空气产生吸附力的主 动吸附方式, 需要外接气源, 连接大量的支持设备, 能 量耗费大, 而且一般伴有较大的噪声, 机器人的体积和 活动范围都受到限制, 不宜在小型爬壁机器人上使用。
ZHANG Guoping, YANG Jie, GAO Jingwu
( School of Power and Machin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0 引言
现代都市高层建筑数目和高度迅速增长, 带来了 壁面清洗以及损伤检测等方面的难题。目前广泛采用 的人工作业方式危险性高, 效率低, 耗资巨大, 因此人 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工作方式来代替人工作业方式。 在这种形势下, 爬壁机器人成了众多研究人员瞩目的 焦点。在世界上率先开展爬壁机器人研究工作的是日 本 , 1975 年大阪府立大学工学部讲师西亮研制出一种 用单吸盘吸附、以轮子行走的爬壁机器人[19]。30多年来, 爬壁机器人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与剥离来实现行走和越障, 一般情况下, 多吸盘吸附的承 载能力和越障能力均比单吸盘吸附强。参考文献[5]中从 Alicia I 、Alicia II到Alicia3的改进过程正是源于这一点。
对于昆虫足式爬壁机构, 抗倾覆承载能力除与吸力 成正比外, 还取决于与重力方向一致的吸盘分布尺寸, 增大这些尺寸有助于提高承载能力; 一般而言, 随着吸 盘数目的增加, 承载能力随之增大, 但也有吸盘数量的 增加反致抗倾覆承载能力下降的特殊情况[10]。由于爬壁 机构的抗倾覆承载能力不完全与吸盘的数量成正比, 应 在步态实时规划或立足点位置选择时引起足够的注意。
昆虫足式多吸盘机构具有较高的灵活度, 能同 时 实 现 直 线 移 动 、转 向 和 越 障 功 能 。采 用 仿 生 爬 行 方 式( 四足或六足) , 使用多个汽缸来实现各足交替吸 附 与 剥 离 、更 改 支 撑 点 , 可 以 灵 活 地 实 现 前 移 、转 向 和 越 障 [3、4 。 、25] 也 可 以 设 计 横 向 、纵 向 滑 轨 , 在 滑 轨 上 实现不同方向的移动, 类似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
3 真空的形成和消除方式
形成真空是真空吸附的根本、是爬壁机器人吸附 力的来源, 而消除真空实现吸盘的剥离则是多吸盘吸 附机器人移动的必然要求, 它们是吸盘设计的关键内 容。要提高爬壁机器人的性能, 就得设计出快速、可靠 的真空产生和消除方式。目前, 真空的形成和消除各有 几种不同的实现方式。 3.1 真空的形成方法
由于吸盘与墙面之间始终处于滑动摩擦状态, 不 11
液压气动与密封/2007 年第 1 期 可避免地造成密封气体的泄漏。因此爬壁机器人是否 能够在垂直壁面上安全地附着,取决于真空腔内的气体 泄漏量,而气体的泄漏量又取决于密封气囊上所受的接 触压力, 接触压力越大密封效果就越好。而影响接触压 力分布的参数主要有: (1)名 义 载 荷(竖 直 方 向);(2)名 义 载荷与壁面之间的垂直距离;(3)密封气垫及驱动轮与壁 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名义载荷越小、离壁面越近, 气垫 的摩擦系数越小, 驱动轮的摩擦系数越大, 则机器人的 吸附稳定性越好[25]。
导索等其他方式) 驱动, 吸盘利用负压使机器人紧贴墙 面, 避免倾翻, 如图1所示。Tohru MIYAKE, Hidenori ISHIHARA 设计的擦窗机器人 [2],DOMENICO LONGO、 GIOVANNI MUSCATO设计的Alicia I 、Alicia II[5]都采用 的是单吸盘吸附方式。
2 多吸盘吸附
采用多吸盘吸附的爬壁机器人, 通常采用昆虫足 式 爬 行 机 构 , 每 只 脚 装 一 个 或 多 个 吸 盘 , [3、25、12、15] 如 图 2 所示, 或者采用仿坦克的履带式爬行机构, 每条履带上 装若干个真空吸盘, 利用吸盘与墙面的静摩擦力和负 压使机器人紧贴墙面爬行 。 [11、13、24] 也有的将多个单吸盘 吸附系统( 一个单吸盘和两个轮子的组合) 组合, 形成 多吸盘吸附[5]。相对单吸盘吸附而言,多吸盘吸附稳定可 靠,抗倾覆承载能力和越障能力较高, 但其移动是间断 的( 昆虫足式) ,控制比较复杂,移动速度较慢。
一般情况下, 用于多吸盘吸附的吸盘设计成圆锥 形 。 SRF[8]是 一 个 集 真 空 泵 、微 型 阀 门 、压 力 传 感 器 于 一 体的吸盘模型, 如图3所 示 , 自 重35g, 在 玻 璃 表 面 能 承 受1.2 ̄1.5kg负载, 而SRF的下一代将在此基础上发展成 为电池驱动、集接触传感微控制器和摄影机于一体的 新型吸盘。可以预见, SRF应用于多吸盘吸附, 将起到非 12
爬壁机器人必须具备能在壁面上吸附和移动两个 基本功能, 目前的吸附方式主要有真空吸附、磁吸附和 黏性吸附。就现在的研究水平而言, 黏性吸附会在壁面 留下痕迹, 所以一般情况下很少用到。鉴于建筑物壁面 的非导磁性,爬壁机器人多采用真空吸附方式,通常是 依靠抽风机、真空泵等真空发生设备在机器人的吸盘 和墙壁的接触面间形成负压,依靠压差使机器人吸附在 墙壁上。真空吸附又可分为单吸盘和多吸盘两种形式。 由于实际工作环境的复杂性, 对爬壁机器人的性能要 求也越来越高, 因而具有较强越障能力的多吸盘方式 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在当前对多吸盘的研究中, 真空 的形成和消除方式、实现运动的机构( 这些在单吸盘研 究中也有所涉及) 成了研究的重点。
图 1 单吸盘吸附[5]
1.1 单吸盘的设计 机器人靠轮子滚动前进, 在此过程中吸盘与墙面
之间始终处于滑动摩擦状态, 故要求吸盘具有很好的 耐磨性并且与墙面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也维持在很小 的范围之内。目前, 吸盘材料多采用改性 PTFE( 聚四氟 乙烯) [2]。改性后的 PTFE具有很好的耐高温性、耐磨性 (自 润 滑 性)、化 学 稳 定 性 和 低 透 气 性 以 及 良 好 的 机 械 性 能[20]。一般情况下, 用于单吸盘吸附的吸盘设计成圆盘 形[2、5]。 单 吸 盘 吸 附 可 实 现 小 型 化 、轻 量 化 , 且 结 构 简 单 、 易于控制,但要求壁面平整,当遇到沟槽或凹凸面时,吸 盘负压难以维持, 越障能力不强。 1.2 单吸盘吸附的稳定性
Hydraulics Pneumatics & Seals/No.1.2007 二 维 坐 标 定 位 方 式 , 各 吸 盘 交替吸附与剥离、更 改 支
撑点, 从而实现前移、转向和越障[7、25], 如图4所 示 。 气体柔性驱动器[15]在气体压力作用下能够产生轴向
变形。适当地调节气体压力的高低, 便可以使驱动器在 弹性范围内伸长和收缩, 完成驱动动作, 从而实现移动。 该 驱 动 器 具 有 结 构 简 单 、易 于 小 型 化 、重 量 轻 、柔 性 好 、 无摩擦、不需润滑等优点, 但是还不能实现转向和越障。
4 实现运动的机构
爬壁机器人的运动包括直线移动、转向和越障。一 个好的爬壁机器人要能同时实现这三种运动。目前出 现的运动实现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对于单吸盘吸附而言, 实现移动的快速有效的方 式 就 是 采 用 两 个 或 多 个 轮 子 , 实 现 滚 动 式 前 进 。 [2、5] 但 是, 这种机构不便于越障。为解决越障问题, 可以将多 个单吸盘吸附系统( 一个单吸盘和两个轮子的组合) 组 合在一起, 通过增加支撑点来实现转向和越障[5]。
图 2 多吸盘吸附( 昆虫足式) [25]
2.1 多吸盘的设计 由于需要利用吸盘与墙面的静摩擦力, 故应选择
摩擦系数较大的材料, 通常选用聚氨酯。聚氨酯的摩擦 系数较大且耐磨性好。当聚氨酯吸盘与壁面间有滑动 趋势时, 吸盘还会产生粘着效应和滞后效应, 能够增大 与壁面间的摩擦力[13]。
多吸盘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吸盘个体和排布方式的 确定。
图 3 SRF 吸盘模型[8]
常好的效果。排布方式的确定是针对昆虫足式多吸盘 吸附而言, 目前多采用吸盘组的设计方法[12、18]。
此外, 多吸盘吸附要实现吸盘个体频繁的吸附与 剥离, 因此要求每个吸盘要有快速产生负压和消除负 压的能力, 这也是多吸盘设计中的关键内容。 2.2 多吸盘的承载能力和越障能力
本 文 将 从 单 吸 盘 吸 附 、多 吸 盘 吸 附 、真 空 的 形 成 和 消除方式、实现运动的机构四个方面, 就爬壁机器人真 空吸附及运动方式的研究现状作一定的分析。
1 单吸盘吸附
采用单吸盘吸附的爬壁机器人, 通常采用轮子( 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