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第二章:注意及应用研究讲解

合集下载

第二章 认知理论

第二章 认知理论
——詹姆士,1890
2. 维持功能
所谓维持,就是将心理活动维 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 强度。这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 要条件。
3. 调节功能
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 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 种转移顺利完成,这就是注意的调 节功能。
三、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 •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
• 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活动 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 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让他一边 • 背唐诗《床前明月光》,一边做一
道算 • 术题。要求背诗与做题同时进行,
不能 • 间断。
678
×789
4.注意的转移
•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 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 对象上。
1.注意的含义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 集中性
要点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 是伴随心理过程发生的,它本 身并不能单独反映对象。它是 各种心理学活动的共同属性。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 瞬间,只能加工部分信息。注意的选择 功能使大脑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 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作用。
多次。
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的区别: 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要求
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 一个对象上;

认知心理学-注意过程

认知心理学-注意过程
材料限制过程:作业受到 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 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 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 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注意的能量理论
Posner和Boies(1971)的实验
主任务是字母匹配,次要任务是听觉觉察 。
警告 信号
第一个 字母
第二个 字母
500ms
1000ms
判断两个 字母是否 相同
客体知觉过程分为早期的前注意和特征整 合两个阶段。
早期的前注意阶段(特征登记阶段)
以自动的平行方式对一些基本特征以及某 些复杂的特征进行加工,加工过程迅速而 无须注意;
第二章 注意过程
注意的定义
注意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特征
选择性、集中性、搜寻、激活、定势、警觉
认知心理学强调注意的选择性,将注意看作 是一种内部机制,借以实现对刺激选择的控 制并调节行为。
注意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冯特把注意看成知觉的一个方面,知觉由于注 意而获得对外物的清晰观念;

为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
• 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是有限或通道容

量有限,须过滤器予以调解;

• 过滤器的位置都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 分析之间;
点 • 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
的知觉分析水平,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
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

认知心理学-注意

认知心理学-注意

注意在工作中的应用
任务管理
在工作过程中,员工需要 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避 免分散注意力,以提高工 作效率。
团队合作
在团队工作中,成员之间 需要相互关注、协调配合, 以确保团队目标的实现。
领导力
在领导工作中,领导者需 要关注团队成员的需求、 关注团队的整体状况,以 发挥领导力。
注意在教育中的应用
课堂学习
认知资源有限模型强调了信息加工的资源有限性,认为注意的作用是合理分配认知资源。
双重加工模型
由英国心理学家普雷马克提出,认为 神经系统存在两种加工方式:自动化 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双重加工模型认为注意的作用是调节 这两种加工方式之间的平衡,以保证 信息加工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03 注意的认知过程
后期选择模型
由美国心理学家多伊奇提出,认为所 有输入的信息在早期阶段都得到平行 加工,然后由过滤器进行选择,只有 经过选择的信息才能进一步被加工。
VS
后期选择模型强调了信息加工的选择 性,认为过滤器的作用是在信息加工 的后期阶段进行选择。
认知资源有限模型
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提出,认为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需要合理分配才能实现有效的信息加 工。
注意的重要性
注意是认知资源有限的表现,个 体需要合理分配注意资源以高效
地处理信息。
注意在决策和判断中起到重要作 用,影响个体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认知心理学讲义整理2

认知心理学讲义整理2

第二章注意

一、注意的定义

●W i l l i a m J a m e s

“I t i s t h e t a k i n g p o s s e s s i o n b y t h e m i n d,i n c l e a r a n d v i v i d f o r m,o f o n e o u t o f w h a t s e e m s e v e r a l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p o s s i b l e o b j e c t s o r t r a i n s o f t h o u g h t.F o c a l i z a t i o n,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 r e o f i t s e s s e n c e.I t i m p l i e s w i t h

d r a w a l f r o m s o m

e t h i n g s

i n o r d e r t o d e a l e f f e c t i v e l y w i t h o t h e r s.”(1890,p p.403-404)

●一般定义

T h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m e n t a l e f f o r t o n s e n s o r y o r m e n t a l e v e n t s

认知心理学第二章:注意及应用研究讲解

认知心理学第二章:注意及应用研究讲解
诺曼对多伊奇理论完善和发展:所有信息都能被传入工作 记忆中,这种信息传递是以平行方式进行的,由于平行传 递超越了工作记忆的容量,就需要进行选择。一些信息之 所以未被注意,只是因为对其他信息作出了反应。
信息重要性的影响因素:信息上下文、个人意义、个体惊
醒水平。
实验证据:
刘易斯分听任务研究中,让被试注意追随耳听到的单词, 忽略非追随耳中的任何信息。非追随耳中呈现的信息也是单 词,不过单词与追随耳单词有时没有语义上的联系,有时是 同义词。被试执行任务时对追随耳单词做出声音反应,并测 试从追随耳单词出现到被试做出反应的反应时。结果,非追 随耳呈现追随耳单词的同义词时,被试对追随耳单词反应时 延长,非追随耳呈现无关单词时无此效应。
③麦凯:They throw stones toward the bank yesterday.
bank既可理解为河岸又可理解为银行。当提示“river”时被 试将bank 理解为河岸。这说明非追随耳信息得到语义水平的加工。 帕什利指出:这一效应仅在对非追随耳呈现单个词语的时候显著, 并提出了单个词语造成注意重启的解释。
实验结果显示,在前一个小时内,被试漏报关键 信号的百分率快速上升,这意味着作业效率的快 速下降,而在以后的时间里,虽然作业效率继续 下降,但是下降曲线趋于平缓。麦克沃思将这条 曲线称为警觉的减缩函数(decrement function)。

认知心理学。第二章2.4注意的应用研究

认知心理学。第二章2.4注意的应用研究

第二章 注意 课后问题思考
一、选择题
1、伍德和考恩的分听任务实验有力地驳斥了哪一模 型对鸡尾酒会效应的解释 (A ) A过滤器模型 B衰减器模型 C后期选择模型 D聚光灯比喻
2、多态模型中注意完成选择功能的三阶段不包括
( C)
A感觉阶段 B语义阶段 C分析阶段 D意识阶段
3、下列哪一模型将目光投向那些被个体集中 进行加工的信息 ( D) A过滤器模型 B衰减器模型 C后期选择模型 D聚光灯比喻 4、自动加工是一种 ( B) A先天的加工 B系列的加工 C平行的加工 5、首先提出心理不应期的是 A洛根 B韦尔福德 C施奈德 ( B)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注意问题
注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表现为:集中能量 处理某个来源的信息,而排除其他信息干 扰的能力。 如果个体产生了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注 意力往往受损。 那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存在注意力缺失的 现象呢?
施奈德的研究
方法:采用分听任务 被试: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组有偏执 症状,另一组没有) 结果:两组患者的追随信息总体上不低于 正常人。 影响因素(之一):分心信息的内容。分 心信息涉及患者的某个错觉性观念,会严 重影响到追随信息的准确性;若给正常人 呈现大量有关他个人的分心刺激,也会影 响追随成绩。 由此施奈德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注意 机制并没与遭到破坏。
方法:信号检测任务 实验过程:设计了一个没有刻度,没有任何参 照点,只有黑色指针以0.3英寸/s的速度移动的 “钟”。在实验中,这个指针在以上述速度移 动的基础上,以随机的方式作0.6英寸/s的快速 移动,要求被试在发现关键信号的时候用按键 方式作出报告。整个实验持续2小时,每半小时 为一个时间段,统计被试的作业成绩(漏报关 键信号的百分率)。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lan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lan
30
fMRI
31
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比较
32
17
ERP技术
• 由特定认知任务所引起的脑电活动比较微弱, 被淹没在整体的EEG中难以观察,事件相关 电位(ERPs, event-related potential)技术可 以将其抽提出来,其核心是叠加平均技术。 • 通过叠加平均,只有那些与刺激相关(时间 锁定、振幅锁定)的脑电成分保留下来,而 与刺激无关的成分衰减了。所提取出来的信 号就是ERP,它是由刺激事件(包括物理刺 激和心理事件)所引起的脑电波,也称诱发 电位(evoked potentials,EP)。
18
技术特点
• • • • 1)无损。可以在人体上重复多次使用。 2)脑电信号直接反映了神经元电活动变化。 3)时间分辨率非常高,可以达到1ms以下。 4)空间分辨率较低。电极个数和脑内兴奋源 推测。 • 5)费用低廉。128导,100万左右。
19
研究动态
• 研究者可以通过记录分析人们在执行各种认 知任务时的ERP信号,动态地观察大脑在认 知过程中的活动变化,进而探索这些认知功 能的神经机制。
5
第三节 流程图式研究
• 一、涵义
– 是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 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 二、信息加工流程模式
– 一般由一张作业图中的系列方框构成,每一个方框表 示信息加工的一个步骤,从一个方框指向另一个方框 的箭头标出了信息流向的方位和先后次序。

认知心理学整理资料解读

认知心理学整理资料解读

认知心理学整理资料解读

第一章概述

1、认知的定义

Neisser的定义: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等所有过程。

认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知、注意、学习、记忆、语音、推理、决策、问题解决等心理活动。

2、认知心理学的来源:(框架)

内省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发生认识论、认知革命。

3、认知心理学发展趋势:P13 +核心观点

信息加工取向:大脑是一个通用符号加工系统,通过对符号的表征和加工而实现认知的功能。联结主义取向:以“心理活动像大脑”为原则,以并行分布加工和神经系统网络化结构为基本观点,将认知系统看作是简单而大量的加工单元的联结网络。

生态学取向:强调人与环境的动态交互过程。强调人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历史的作用,主张在现实环境中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重视社会文化背景与认知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现实行为和自然发生的心理过程。

4、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

大脑认知功能模块化、意识与无意识的脑机制、学习记忆的脑机制、个体差异与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基础、多种脑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

其研究方法:

事件相关电位(ERP):由于大脑不同区域在进行不同认知活动时会有不同的活动,所产生的电位变化在头皮上的强度以及分布情形也会有所不同。当呈现某种刺激时,大脑某些区域便会对这种刺激产生特定反应,此时的脑电波称为erp。

P300,反映在注意基础上的理解、判别等认知过程。(刺激呈现后300毫秒后的正波)

N400,与语义分析有关,反映大脑对语言的认知加工过程。(刺激呈现后400毫秒后的负波)脑成像: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原理:BOLD效应(基于神经元功能活动对局部氧耗量和脑血流影响程度不匹配可以导致局部磁场性质变化的原理)。

认知心理学1-4章

认知心理学1-4章

认知心理学第一章绪论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兴起于本世纪50 年代中期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1.研究范围: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

知发展和人工智能

2.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Newell 和Simon 认为无论是有生命的(人)或人工(计算机)信息加工系统都是操纵符号的,符号是

模式,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而形成符号结构,符

号和符号结构是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一个符号结构可以标志另一个符号结构,或标志一个程序,

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进行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信息加工

系统也就是物理符号系统或符号系统。目的在于强调这种符号系统确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或者在

现实世界中是可以实现的。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加工器(包含 3 个因

素:一组基本信息过程、短时记忆、解说器)

二、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1.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

加工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

的。

3.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问题被称作心理学中的“心理主义”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

抽象分析法:不管应用哪一种方法,认知心理学都强调将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即将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以发现某一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

认知心理学第二章 知觉

认知心理学第二章 知觉
实验结论:在一个结构严谨的三维图形中的线段识别要优于结 构较差的图形的同一线段。结构严谨的图形易成为一个知觉 组织单元。
结构优势效应小结
• 1. 结构优势效应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知觉过程中的一些 重要问题;
• 2.对结构优势效应的解释很多,实验证据也有分歧,目前的 研究水平还无法肯定或否定某一种解释;
扩展的实验
(车轴)
• 实验结果说明人在知觉一个句子时,可以 依据上下文和对整个句子的理解,而把一 个词所缺音素恢复起来。这种因素恢复现 象是已贮存的知识作用的结果。
其它实验证据
• Miller和Isard(1963)。
• 句子的意义和语法规则对知觉的影响;
• Biederman(1972)
• 有关自然景物空间关系的知识对知觉的引导 作用;
(2)Reed的实验1972
原型匹配模型
3.评价
优点:很好地解释了模式识别的灵活性和 适应性,减轻了人的记忆负担。
不足:模型只含有自下而上的加工,不含有 自上而下的加工。
(三) 特征分析说
• 认为模式可以分解为诸特征 • 例如大写英文字母A • 特征:两条斜线、一条水平线和3个锐角。 • 关系:两条斜线相交和水平线与两条斜线
• 结果:证明后者。
(2)生理学证据
a.动物具有特征觉察器
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动物的视觉系统中含有 一些专门化的神经细胞,只对有一定特征 的刺激做出反应或有最大反应。这种专门 化的神经细胞被称作特征觉察器。p41

认知心理学 知觉讲解

认知心理学 知觉讲解

四、Marr 的计算理论 (computational theory)
• 初级素描 (primal sketch):这一表征对视觉输入的主 要光强变化进行二维描述,包括关于边缘、轮廓和墨 块的信息。
• 2 1/2 -D 素描 (2 1/2 -D sketch):这一表征通过利用由 阴影 (shading)、纹理(texture)、运动 (motion)、双眼 视差 (binocular disparity) 等提供的信息,对可视表面 深度和方位进行描述,此表征依赖于观察点。
• 自变量: – 句子的类型(正常的句子,异常的句子,非语法句) – 音噪比
• 因变量: – 句子正确知觉率
• 实验结果: – 随着音噪比的增大,句子知觉得到改善 – 正常句子的知觉在所有的音噪比水平都优于异常的句 子,而异常的句子又优于非语法句
实验材料示例:
正常的句子 – A witness signed the official document. 异常的句子 – A witness appraised the shocking company
(二)原型存在的证据
1、Posner等(1967)实验
2、Reed(1972)实验(略)
(三)基于原型的模式识别模型
三、特征分析说
(一)基本思想
特征分析说试图将模式分析为组成它们的各种特 征(feature),模式识别时需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 将之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 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得以识别。

第二章 知觉 认知心理学(课件)

第二章 知觉 认知心理学(课件)
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为要识别的靶子词, 在这之前的字词即为上下文。
无上下文
刺激材料类型
disorder
4字上下文 filled with dirt and disorder
8字上下文
The huge slum was filled with dirt and disorder
靶子呈现时间:从0到140ms,梯度为 20ms。
实验过程
实验采用Stroop作业的一种变式-视 听干涉。先呈现一个视觉刺激,持续80ms, 在视觉刺激开始呈现后40ms,被试通过耳 机可以听到H或S的读音,按键作出相应的 反应,记录其反应时。被试要始终注视视 觉刺激,视听两种刺激的作用有40ms的重 叠。
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的关系
(1)一致:被试听到的和看到的字母相同; (2)无关:被试听到某个字母,但看到的 是长方形; (3)冲突:被试听到的是一个字母,而看 到的是另一个字母。
2、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 (1)假设考验说
•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 寻信息,再考验假Biblioteka Baidu,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 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解释。
(2)刺激物说(直接理论)
• 刺激物说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 识经验的作用。
• 其著名代表人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 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 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 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 假设并进行考验。

认知心理学第二章 知觉

认知心理学第二章 知觉

被试按键
判断刺激 图形属于 哪个靶子
第二章 知 觉
.
内容提要:
• 知觉理论与两种加工方式 • 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 • 模式识别
.
第一节 知觉理论
一、认知心理学所理解的知觉 思考:为什么认知心理学体系中没有感觉这
一章?
.
1、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 感觉:直接、孤立
• 知觉:综合
知觉源于感觉
又高于感觉
• 总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感觉不能回 答客体“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属于更低 级的心理反映形式,因而没有被包括在认 知心理学体系中。
Gibson的结构密度级差实验 p25 距离就是我们直接知觉到的。
.
.
.
3.知觉的加工方式
自下而上的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 工,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的 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知觉单元,或者说从较 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P25
也称数据驱动加工。
.
(二)假设考验说
1.理论内容:
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过去的 知识经验主要是以假设、期望或图式的形式在知 觉中起作用。人在知觉时,接收感觉信息输入, 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的刺激是什 么的假设,或者激活一定的知识单元而形成对某 种客体的期望。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 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 解释 。 P24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

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

第一章绪论

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P2

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

告这些感觉。p4

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由两部分组成;p9

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P11

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P12

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P12

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P13

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

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PET扫描能

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P13

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

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P14

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开窗”实验(Open Window) 减法反应时测量和加法反应时测量都不是直接测到 某一特定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而要间接地通过 两种作业的比较才能得到,并且相应的加工阶段 或操作也要通过严密的推理才能发现。 而开窗技术则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像打开 一扇窗户一样,对这些加工阶段一览无遗。它是 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的形式。
二、反应时测量的基本过程
减法反应时测量 最初由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 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 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 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 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要测量的过 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程所需要 的时间。
实验的具体进程可以用图示表示:
被试按键 转换 开始 转换 结束
看第一个字 母
出声转换
将转换结果 贮存
看第二个 字母
编码阶段
转换阶段
贮存阶段
反应时:第一个字母的加工
第四节 内隐联想测验方法
一、内隐联想测验(IAT) Greenwald在1998年介绍了一种新的测量 方法,用于考察个体知识或评价的自动激 活过程,而无需个体觉察和控制,被称为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经典实验为“Flower-Insect IAT”。

认知心理学第二章 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认知心理学第二章  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EPAM连续加工程序 连续加工程序
第二节 计算机模拟方法
一、涵义 指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 指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 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指导思想:凡是计算机能够顺利运行的, 指导思想:凡是计算机能够顺利运行的,必 须是在程序上清晰的、有序列的, 须是在程序上清晰的、有序列的,而不是假 设性的或推测的。 设性的或推测的。 通过计算机的运作来模拟人类认知活动的严 密性和逻辑性
二、计算机模拟方法的基本过程
计算机模拟主要是用来揭示人的高级心理活 动过程, 动过程,特别是人的思维活动过程 首先把人的认知操作编制成计算机程序( 首先把人的认知操作编制成计算机程序(必 须具有层次的、逻辑严密的、可运行的) 须具有层次的、逻辑严密的、可运行的) 其次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 其次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从中观察和 了解人的认知活动过程在辨别、比较、分析、 了解人的认知活动过程在辨别、比较、分析、 推理和解决问题上的心理活动过程
一、内隐联想测验方法
实验中被试需要完成两个联合任务,在联合任务 中 实验中被试需要完成两个联合任务,在联合任务1中, 被试对花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做出反应(如按A键),对 被试对花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做出反应(如按 键),对 昆虫的名字和消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如按5键);在 昆虫的名字和消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如按 键);在 联合任务2中 联合任务 中,被试对花的名字和消极词汇共同做出反 对昆虫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做出反应。 应,对昆虫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做出反应。 通过反应时的差异来推断是否存在联系及其紧密程度。 通过反应时的差异来推断是否存在联系及其紧密程度。 如联合任务1的反应时间短 如联合任务 的反应时间短 IAT效应为考察指标。IAT效应指前后两个联合任务中 效应为考察指标。 效应为考察指标 效应指前后两个联合任务中 个体平均反应时的差值,如果在一定显著性水平上大于 个体平均反应时的差值, 0,则实验假设成立,若小于0则说明假设不成立,则类 ,则实验假设成立,若小于 则说明假设不成立, 则说明假设不成立 别与属性的关系反转,若没有显著性差异, 别与属性的关系反转,若没有显著性差异,则说明类别 与属性两个维度之间没有所预期的内在联系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一方面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人处于注意状态 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

2.2注意的选择功能
模型

过滤器 模型

衰减器 模型

后期 选择 模型

多态 模型

能量 分配 模型

图式 模型

过滤器模型
1、基本思想
该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提出。他认为,同时注意到 的信息受加工容量的制约,而处于注意范围以外的信息是不会进 入认知的,因而个体不可能在同一时刻注意两件事情,除非两者 的信息含量少,或者呈现的速度很慢。注意的选择性在感觉水平 就已经实现了。注意就是一个过滤器,或是一个阀门,在信息负 荷超过认知加工容量的情况下阻断一部分信息,放行另一部分信 息进入加工系统。

④伍德和考恩驳斥过滤器模型用“偶然的注意转移造成了姓名再 认”解释鸡尾酒会效应。在分听任务中被试只注意追随耳信息, 双耳句子的播放速度很快(175个单词/分钟)。追随耳正常方 式播放,非追随耳有30秒采用反向播放方式。
实验中三种条件:A组控制组听到的句子全部正常播放;B组在反 向播放后继续听到2.5分钟正常播放,C组在反向播放后继续听到 0.5分钟的正常播放。而后要求被试回忆追随耳信息。

材料: 呈现彩色条与彩色字(颜色与字意不一致)。
任务:要求被试尽快地对彩色条与彩色字进行命名。
对于彩色条我们不受干扰,但是对于彩色字则影响较大。让 被试进行为期 8天的命名任务实践,则干扰减少;Stroop干扰 在儿童学习阅读时开始出现,在二三年级达到高峰, 然后随年 龄逐渐减少。---对颜色单词的阅读反应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 “自动加工”。

• 麦克沃思(Mackworth,1950)是较早在实验室条 件下进行警觉研究的学者之一。他设计了一个没 有刻度,没有任何参照点,只有黑色指针以0.3英 寸每秒速度移动的“钟”,进行信号检测任务的 实验。在实验中,这个指针在以上述速度移动的 基础上,以随机的方式作0.6英寸每秒的快速移动, 要求被试在发现关键信号的时候用按键方式作出 报告。整个实验持续2小时,每半小时为一个时间 段,统计被试的作业成绩(漏报关键信号的百分 率)。

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
施奈德(Schneider)和希夫林(Shiffrin)进行一 系列视觉搜索实验分离了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 系列刺激-字母,目标刺激-字母(相同范畴) 系列刺激-数字,目标刺激-字母(不同范畴)

是否应 容量 是否受意 应用领域

用注意

识控制

控制性加工 是 有限



困难的或涉及不熟

悉项目的任务
③麦凯:They throw stones toward the bank yesterday.
bank既可理解为河岸又可理解为银行。当提示“river”时被 试将bank 理解为河岸。这说明非追随耳信息得到语义水平的加工。 帕什利指出:这一效应仅在对非追随耳呈现单个词语的时候显著, 并提出了单个词语造成注意重启的解释。

②特雷斯曼和格芬:同时让被试完成分听任务,并要求只注意 追随耳的信息;不同的是,被试还被要求同时完成另一项任务: 无论是追随耳还是非追随耳,当听到一个预先选择的目标词时 都做出一个拍打动作。
结果发现呈现给追随耳的目标词得到了较高比例的拍打反应, 非追随耳反应比例虽然较低但也到达了8.1%。这说明非追随 通道部分信息还能进入再认环节。
衰减器模型与过滤器模型的比较
不同:过滤器模型采取“全”或“无”方式。衰
减器模型则是一种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在解释实验现 象方面更为灵活可信。
相同:两者出发点是相同的,都认为注意的选择
功能是为了适应高级分析水平容量的有限性;而且这种 选择都作用于知觉层次,都是为了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 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
诺曼对多伊奇理论完善和发展:所有信息都能被传入工作 记忆中,这种信息传递是以平行方式进行的,由于平行传 递超越了工作记忆的容量,就需要进行选择。一些信息之 所以未被注意,只是因为对其他信息作出了反应。

信息重要性的影响因素:信息上下文、个人意义、个体惊
醒水平。
实验证据:
刘易斯分听任务研究中,让被试注意追随耳听到的单词, 忽略非追随耳中的任何信息。非追随耳中呈现的信息也是单 词,不过单词与追随耳单词有时没有语义上的联系,有时是 同义词。被试执行任务时对追随耳单词做出声音反应,并测 试从追随耳单词出现到被试做出反应的反应时。结果,非追 随耳呈现追随耳单词的同义词时,被试对追随耳单词反应时 延长,非追随耳呈现无关单词时无此效应。
第二章:注意

•注意概述 •注意的选择功能 •注意的分配功能 •应用研究

第八组:

成员:

2.1注意的概述

注意

概念:心理活 动或意识对一 定对象的指向
与集中

特点:指向性 与集中性

功能:选择、 放大、指引和
分派

•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大多数情况下,注意是产生意识的前提
一方面注意不等于意识,人们可以有意识的选择 所有注意的活动或对象,但很多情况下这种选择 并不是有意识的,而是由刺激和事件本身引起的, 是一个无意识过程。
2、实验证据
① 采用分听任务,用两个耳机分别向被试呈现两端不同的语句,要 求被试注意或者追随其中一只耳朵听到的语句;语句呈现到句子中间 时两个耳机交换它们呈现的语句。
结果发现,发生交换后,许多被试能重复非追随耳的一二个单词。 有些被试甚至没有觉察到这种交换,继续复述与原来追随耳连贯的语 句(其实已经到了非追随耳)。
给不同的任务(即认知加工资源一定),一般来说,可
及能量更多地分配给个体认为比较感兴趣的、喜欢或者
重要的任务(即只要得到足够多的资源,活动就能全部 顺利进行下去)。

诺曼-博布罗——对能量分配模型的发展
诺曼和博布罗进一步区分了材料限制加工和资源 限制加工。
认为如果刺激本身(材料)难以加工,即使分配 较多的资源也无济于事。

奈瑟-贝克伦——选择性观看任务
实验过程:任务中同时重叠放映两个影 片,其中一个影片摄影的是一种拍手游戏, 另一个影片中有三个人传递、拍打篮球。
要求:被试在两个影片中选择一个观看, 而且事先约定的一个目标事件的发生,做 出反应。

基于选择性观看任务的发现
第一:被试能够相当轻松地追随选定的电 影,即使该电影中的目标事件的发生频率高达 40次/分钟。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忽略掉非追随 电影中的目标事件。

自动加工

否 无限



容易的、涉及高度 熟悉的项目

1 洛根等证明练习需要注意的参与,学习是注意的副效应: 注意到的东西将得到学习,未被注意到的将得不到充分 学习。
2 双任务作业研究体现练习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
3 韦尔福德提出来-心理不应期,即由于认知资源有限,出 现的认知加工的“瓶颈”加工中的瓶颈发生在哪个阶段 呢?帕什利等人的工作支持看法b—反应选择阶段
4 注意瞬脱是对心理不应期的深入研究,多认为是由于资 源有限。奥等人对此提出来双通道理论,认为对于数字 的辨别只需通过以特征加工为基础的系统(特征通道), 而对人脸的辨壁既需要特征系统,有需要一个以完形加 工为特征的系统(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通道)

2.4 应用研究

• 关于警觉的研究



警觉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个体对于可能出

在30秒反向播放阶段哪些注意到反向播放的被试错误率高于未 被注意到的被试和控制组的被试,而且在进入进入反向播放阶段 10-20秒后达到高峰。这说明,追随耳与非追随耳之间的注意转 移是有规律的。正是非追随耳中反向播放的信息“俘获”了原本 对于追随耳的注意,导致了错误率的高峰。这一实验同样证明了 衰减器模型的合理性。
2、过滤器模型的实验证据
布罗德本特“分听任务”。他采用两种呈现刺激的方式: 一种是通常方式接收声音刺激, 两个耳朵同时听到相同数字 串,例如左=右=734215。 第二种是分听方式,例如:左 =734,右=215. 三组被试(实际两组即可)第一组被试先以 通常方式听5个数字串(长度均为6个),后以分听方式听10 个数字串(每个长度也为6个,但同时呈现给左耳3个右耳三 个)。第一组被试通常方式正确率93%,分听方式正确率 65%. 第二组反应正确率20%.

道森-谢尔的研究
研究指出:大脑的半球在它们可及能量和 分配策略是不同的。
优势半球由语义加工的需要分配较多的资 源,而非优势半球则只需要较少或者不同的 资源。

奈瑟——图式模型
奈瑟认为:注意不是过滤器,也不 是衰减器,也不是根据重要性决定是 否进入记忆;个体注意食物,与他当 时的任务刺激的图式密切相关。
过滤器模型“Y”型漏斗

他将过滤器比作Y型漏斗,漏斗有两个“手臂”,表示两个不 同的感觉通道;手臂交叉的地方有一个可以左右摇摆的闸门,它 可以关闭漏斗的一个通道,而放行另一个通道的信息。一个人在 同一时间只能接收一个通道传来的信息。注意的选择性就是这样 实现的。
注意的选择性在感觉水平就实现了,这时个体对刺激还没有产 生意义认知。

实验结果正如推测,第一种条件下,选择朗读者性别较 容易,被试在第二项任务上的反应时较短;相反根据语 义选择追随信息就困难得多。
聚光灯比喻
特点:将注意比作聚光灯,则 一、光线集中,仅照射比较小的
一个范围;二、可以按照需要调整照射的方向;三、所照之处的中 心最亮,周围较模糊;四、物体越大占用聚光灯资源就 越多。

后期选择模型
由多伊奇和多伊奇提出。该模型与前两个知觉选择 模型的区别在于,注意的选择功能作用的阶段晚于知觉, 当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时才出现信息的选择。
机制:各个通道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 完全的知觉加工,即使非追随耳也是。信息进入工作记 忆以后,重要信息得到精细反应,不重要信息不会得到 反应,在对重要信息反应时,若有更重要信息出现,原 来信息就会被排挤,做出另外的反应。
这与前两个模型有冲突。

多态模型
约翰斯顿和海因茨提出的,该理论也是基于加工容量的 有限性原则。他们认为,注意是一个灵活的系统,可以在 不同的阶段对信息进行选择。
注意完成选择功能的三个阶段:感觉阶段、语义阶段、 意识阶段。选择发生越晚任务难度越大。
实验证据:被试被要求同时执行两项任务。第一项是标准的
分听任务。第二项是对随机呈现的灯光刺激做出按键反应。在 分听任务中,被试从双耳听到由男声或女声朗读的语词,并设 置两种条件。一种是时长变换朗读者性别,要求被试追随男声 或女声;另一条件是同一朗诵者朗读不同类别的语词,要求被 试追随其中一个类别的语词。
实验证据:
埃里克森和埃里克森“侧抑制任务”,说明两侧的刺激仍得到较微 弱的光线关照,并抑制了对中间位置刺激的反应。
埃格利等人指出,决定能量分配的主要因素不是离“灯光”中心的 远近,而是处于注意范围中的物体。

卡尼曼——能量分配模型
卡尼曼认为:认知加工资源受唤醒水平的制约,由 一定唤醒水平动员起来的可及能量通过一定的策略分配

现的重要信号的持续性指向,具有极其重要的适应意义。

• 警觉的减缩函数

研究警觉的方法,一般采用信号检测论或信号辨别任务。

• 信号检测任务要求被试判断信号是否出现,根据被试的判 断与信号实际有无,将被试的反应分为击中,虚报,正确 拒斥和漏报四种情况。而信号辨别任务则要求被试区分不 同的信号,并根据不同的信号做出不同的反应。

实验结果显示,在前一个小时内,被试漏报关键 信号的百分率快速上升,这意味着作业效率的快 速下降,而在以后的时间里,虽然作业效率继续 下降,但是下降曲线趋于平缓。麦克沃思将这条 曲线称为警觉的减缩函数(decrement function)。
第二:被试还未能注意到非追随电影中发 生的不寻常事件。

奈尔-贝克伦对任务发现的解释:被试 的选择性观看时熟练的知觉造成的,而不 是过滤器和衰减器造成的,而是被试形成 的图式自然选择的结果。

奈瑟图式模型的评价
第一:未必能彻底驳倒过滤器模型和衰 减模型。
第二:以全局的眼光思考注意模型。

2.3注意的分配功能

布罗德本特解释:第一组被试过滤器闸门无须多次摆动,
故成绩好;第二组被试必须多次摆动闸门,故成绩下降。
3、争论: 莫里“鸡尾酒会效应”

衰减器模型
1、基本思想:特雷斯曼反对过滤器能将非追随信息完全阻隔于认知过程
以外的观点,而是将注意比作一个衰减器。 特雷斯曼接收信息经历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分析刺激的物理属性。如声音的音调、响度等。 第二阶段:确定刺激是不是语音。 第三阶段:识别单词并赋予意义。例:非追随耳的信息由于衰减而往往达不 到单词的识别阈限,但重大意义的单词阈限较低,即使衰减也能被激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