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权与相权

合集下载

君权与相权

君权与相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中书省—决策机构,草拟和颁发皇帝昭令;
②门下省—审议机构,审核政令; ③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宋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 —— 长官行使宰相 行政: 1、中央 职权. “二府” 军政: 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地 位略低于宰相. 2、增参知政事为副相,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1)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削弱相权? 2)汉、唐、宋是如何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
3)由此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 并指出其 影响? 情境模拟
这年正月初三,忽报塞外敌人10万余 众来犯中原,形势危急。于是皇帝急召 众大臣商议对策。假如这事分别发生在 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时期,该决策 的运转机制应该是怎么样的?
一,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 1、创立:
2、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高无上, 皇位世袭。 3、影响: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但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独断性 和随意性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 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造成了极端腐败的 封建专制。
史料链接: 司马迁在《史记 · 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 “法令出一”:国家的法律、政策都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 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 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这 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 无论大小皆决于上”。 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别黑白而定一尊”:皇帝具有天下 1)“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 独尊的地位。 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 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分别是 什么意思? 是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 2 )历朝皇帝制度是否继承了这一特点? 基本原则。 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为什么?

中国古代相权与君权的博弈

中国古代相权与君权的博弈

中国古代相权与君权的博弈皇权社会里,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皇帝的下面,最重要的人物当属宰相。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接政治制度的中心环节。

从中国历史来看,宰相制度的起源甚早,而且复杂多变,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期、创制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1)萌芽期:黄帝至西周。

在先秦史书中,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宰”、“相”、“百揆”等一些关于官职的记载,这些职位已经有辅助君主处理政务的职责,但宰相尚未成为正式的官称。

(2)创制期:春秋至秦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内外矛盾交织,国家政务日渐繁忙,国君一个人实在是难于应付,于是出现了一个以宰相为最高首长的官僚集团。

各国纷纷招贤纳士,选贤用能,一批名相也应运而生,如管仲、晏子、商鞅、张仪等人,他们活跃在周秦之际的历史舞台上。

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使之成为正式制度。

(3)鼎盛期:汉初至汉武帝时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了顶峰。

当时,宰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并出现了萧何、曹参、陈平等一大批名相。

关于宰相的职责,西汉初年的丞相陈平曾这样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具体来说,当时宰相大致有以下几项权力:一是谋议权。

所谓“谋议权”,就是宰相就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措施提出建议,并与皇帝共同讨论。

二是副署权。

就是皇帝的诏令、制敕和上谕要由宰相签署,并由宰相机构发布。

在名义上,如果宰相没有在诏书上签字,诏书也就没有法律效力,有关部门可以拒绝执行三是用人权。

包括选任贤才与罢免不称职的官员。

在宰相拥有的各项权力中,用人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是裁决一般政务权。

对于朝廷内外的一般政务,宰相有权直接处理,无须请示皇帝。

不过,就在相权膨胀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显露出来。

由于相权的膨胀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所以皇帝就想方设法地制约相权,一些宰相很快“厄运当头”:从西汉建立到汉武帝时期,共有三十多位宰相被杀,被贬黜的更多。

君权与相权

君权与相权
⑥清朝:君臣关系在清朝变成王权独尊,臣子只是服从于皇上,主要见于雍正时的军机处、奏折制、秘密立储制等一系列强化王权的措施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使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君臣权利斗争以君权的全面胜利为结果。
⑦总的来说,君臣关系以君权与相权的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王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化和削弱直至消失的过程。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特点。
先说明君臣关系的变化冲突主要体现在君权和相权的关系上,然后分朝代论述,理论上皇帝独断,但实际上皇帝不可能事事躬亲,皇帝独断而臣下分职,宰相居于中间,受皇帝委托主持政务,又是官僚机构和官僚群体的代表。宰相总的来说是一个非正式的官名,即只是拥有议政权和监督百官执行权的大臣之称。以下是主线
①秦朝:建立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同时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君臣关系开始不断斗争、变化三公中宰相为百官之首,负责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主管监察百官以及律令图籍;太尉负责军务,三权分立且三人互相牵制,都对皇帝负责,但此时丞相权力很大,是辅佐皇帝,统领百官。
④宋:北宋时设“二府三司”,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理行政和军事,又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利,强化君权,君臣关系由开始紧张,宋后期政治混乱时多次出现宰相专权。
⑤明朝:君臣关系进展,明太祖朱元璋时废除丞相制,由六部分理朝政,后设内阁。君臣关系中王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君臣关系中臣子服从皇帝。
②汉朝:汉承秦制,宰相权力仍很大。汉武帝时确立内朝、外朝制度,分化了相权。内朝为决策机构,由中书令、侍中、常侍组成,秦时“三公”成为外朝,属执行机构,有事先向中朝上报,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控制。
③唐朝: 创立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的长官都相当于宰相,相权进一步分化了。既可以互相牵制,避免专权又可以集思广益,增强决策的正确性。臣权向君权臣服。

君权与相权

君权与相权

一秦:丞相位高权重为中央最高行政长官
二汉武帝:中朝与相权制衡负责决策
三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
四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吏户礼工兵刑
特点: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作用:提高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力加强皇权标志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使三省相
互牵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五:宋二府三司制
三省长官基本不错参与政事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参知政事—行政
意义: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但职权过于分散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现象六:元
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意义:行政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但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政内乱
频发
七:明
①明太祖废中书废丞相皇帝亲掌六部
意义:1600多年的丞相制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②设殿阁大学士顾问兼协理章奏特点:品序低不决策
明成祖:
内阁:参与军国大事地位有所提高有专门的署衙和属官有票拟权
(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权力大小取决皇帝)
八清
雍正:军机处
只参与军务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机要政

特点:品级不高办事机密办事效率高听命皇帝
作用:简化政务手续行事快捷提高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皇帝军国大事君由皇帝一人裁决
权意义: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权。

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冲突(终稿)

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冲突(终稿)

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摘要一、君权与相权冲突的体制性根源在于君主专制制度下官僚制度的自主性。

二、君权与相权冲突的本质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对利益的追求。

三、君权与相权是矛盾冲突的统一体。

四、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有利于政治秩序的稳定和整体利益的实现。

关键词君权相权君主专制制度官僚组织利益影响正文君权与相权是中国古代皇(王)权体制中最惹人注目的一对恒长存在的矛盾。

从辩证唯物主义来说,君权与相权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皇帝(王)作为最高权力的代表,也不可能一人全权处理全国的政务。

因此就出现了上佐帝王,下驭百官的宰相为代表的官僚组织。

而这样相权必然服从于君权。

另一方面,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是官僚组织的代表,有必然具有相对独立性,宰相及其代表的官僚组织并不等同于卷君权和君主专制。

因此君权和相权必然发生冲突。

其实,在先秦以前,君臣共同治理国家,君臣之间的地位差距并不会太大,君和相的关系也比较和谐。

甚至在西周出现“无君而不乱”的相权重君权轻的现象。

然而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之后,到清朝,君权一直在不断深化,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也在不断的加剧,直到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君和相的冲突达到极端,终至以宰相制度的废除而结局。

然而君权与相权的冲突的体制性根源在哪?本质又是什么呢?本文将着重对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我们知道秦始皇创立了君主专制制度,而后来的朝代也一直沿用并不断深化。

而正是在君主专制制度的政体下,君王也和作为官僚组织的代表宰相,之间的冲突不断加深。

君主专制和官僚制度的斗争正是加深君权和相权的体制性根源。

第一,君主专制政体的“家天下”的私性与官僚组织制度相冲突。

与其他政体相比,君主专制政体的本质规定性就在于,它公然赋予君主个人拥有至高无上、不受限制的绝对权力,并奉行“家天下”、“私天下”的原则,把国家权力视为私产,由君主一家一姓世袭私有。

儒家思想家朱熹批评汉高祖、唐太宗这两个堪称“最有作为”的皇帝,说他们也不过是“假仁借义以性其私”;吕留良更直斥“秦汉以后许多制度……本心却绝是一个自私自利,唯恐失却此家当”①,都说明在具有悠久宗法传统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私性”或“家天下”性质尤为突出。

君权与相权

君权与相权

五,行省的设置 简述元朝行省的设置所起的历史作用。
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 制度的重大改革,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 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 重大意义。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 有极大意义。
君权和相权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
1)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削弱相权? 2)汉、唐、宋是如何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
3)由此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 并指出其 影响? 情境模拟
这年正月初三,忽报塞外敌人10万余 众来犯中原,形势危急。于是皇帝急召 众大臣商议对策。假如这事分别发生在 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时期,该决策 的运转机制应该是怎么样的?
连 连 看
效果如何?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 “奈何朝杀夕犯”。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2、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 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 是有限的 ①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 ②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 空见惯;
四、人才选拔制度(选官制度)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嘉佑六年, 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这一年 举行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苏轼以三等、苏辙 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入选。制科的成绩分为五等考核,在 宋朝尚无以一、二等的成绩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为最高 分。相传当时仁宗曾满心喜悦地向皇后曹氏说道:“朕为子孙 得两宰相。"仁宗所说的两人就是指苏轼和苏辙。
• • • • •
5.唐朝政治制度的变化特征有 A.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 B.中央推行三省六部制 C.地方推行州郡县三级制 D.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

【精】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兼论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

【精】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兼论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

【精】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兼论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在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君权与相权之间往往存在冲突。

君权指的是君主的权力,即国家最高权力的集中体现;而相权则是指官僚组织的权力,包括官员的职权和行政管理等。

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可以制定法律、决策重大事务,并直接统领全国各级官员。

他们拥有对国家的统治权和制度建设的主导权。

然而,君主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官僚组织的制约。

官僚组织构建了官员的权力网络,并通过相权制约君主的权力。

如果君主不依靠官僚机构的话,君主的统治将难以实施,这就使得君主与相权之间产生了一种互动与制衡的关系。

其次,官僚组织在君主专制政体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官僚体系构建了政治和行政机构,并且这些官员通过严格的选拔和晋升制度得到职位。

他们具有相当的专业能力和行政经验,能够有效地管理和运作国家事务。

官僚组织的存在使得君主不可能直接接触和掌握所有的政务,需要依赖官僚来管理国家事务。

因此,官僚组织和君主共同构成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核心。

然而,官僚组织的权力也存在着与君主权力的冲突。

一方面,官员的权力来源于君主的任命和授权,他们必须服从君主的指挥。

另一方面,官员拥有相权,即执行政务的权力,他们需要根据自己的职权行使权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主的权力。

这就使得君主与官僚之间可能产生意见分歧和权力争夺。

为了解决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冲突,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君主与官僚之间的合谋和合作。

君主需要通过赏罚和委任来操纵官僚组织,以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制约。

同时,官员也需要通过与君主合作,以获取权力和地位的提升。

这种合谋和合作使得君主专制政体在相权制衡下维持了相对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之间存在着冲突。

君主和官僚组织通过合谋和合作来解决这一冲突,使得君主专制政体在君权与相权之间保持了一种互动与制衡的关系。

官僚组织作为君主专制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制于君主,又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为政体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君权与相权之争

君权与相权之争

君权与相权之争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在皇权社会里,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皇帝下面就是宰相。

在专制的皇权体制里,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辽国有宰相的名称之外,其他朝代都没有“宰相”这个官职,宰相只是一个俗称而已。

在《宋史·职官志》中称“宰相之职,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

”概括起来宰相有以下的职权:一、谋议权。

就是宰相就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措施提出建议,并与皇帝共同讨论。

二、副署权。

就是皇帝的诏令、制敕和上谕要由宰相签署,并由宰相机构发布。

三、用人权。

就是选任贤才和罢免不称职的官员。

四、裁决一般政务权。

就是宰相有权处理一般的政务,无须请示皇帝。

在某种程度上,宰相的作用比皇帝重要,因为皇帝高高在上,而宰相处在皇帝和各部门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

同时宰相又是道德和忠诚的象征,它确保皇权不被滥用的一道防线、一种保证。

所以,观察中国历史上各朝各国的宰相,大部分是具有丰富的政治手腕和经验,能够处理好朝廷内外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有学者把中国宰相制度演变过程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期(从黄帝至西周)、创立期(春秋至秦)、鼎盛期(汉初至汉武帝时)、调整期(汉武帝时期至元朝)、衰落期(明朝至清朝末年)。

考察历代政治得失,皇权与相权的消长可以说是一个重要指针,君权和相权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平衡,什么时候就能够实现政治清明。

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盛世时期: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这几个时期基本上君权和相权处于平衡的阶段,所以造就了政治的清明。

如汉文、景帝时期,宰相曹参实行汉初宰相萧何制定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被两代皇帝继承和发扬,终于促成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

及至唐太宗贞观时期,名相云集,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等无不是一时俊杰。

唐玄宗开元年间,姚崇、宋璟被唐玄宗成为“救时宰相”,其用人得当,百官各得其所,国家得利。

第3课_君权与相权剖析讲解

第3课_君权与相权剖析讲解
材料二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
相权和皇权的冲突
说明什么?
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和法律的制约。
结合上述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 名称、主要特点及其影响是什么。
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 特点: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三分(决策、审议、执行分解) 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职掌分明。 节制君权 历史影响: 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办事效率;谏正皇帝过 失,减少决策失误 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对后世影响。 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减少政治腐败,保证政治清明。
绝对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
①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 出现失误;
②官场风气: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 循守旧之风;
③官僚机构: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 僚主义、贪污腐化。
④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拉大东西方差距)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2、人治高于法治;
措施
A.中央:废宰相 设内阁 B.地方:废行省 设“三司”
皇帝
宰 相 内阁
厂卫
吏、户、礼、兵、刑、工
行中书省
三司 八股取士
6、清 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女真
后金
八旗制度
部落贵族共同议事
军事民主制
努尔哈赤
议政王大臣会议
限制皇权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 朝初年由满洲贵族组成的 商讨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最 高权力机关。
朱元璋
废行省 设“三司”
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行政
监察
军政
地方权力 过大
布政司 按察司 都指挥司
三司
地方权力集 中到中央

君权与相权

君权与相权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是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条主线,两者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构成了整个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统治的主旋律。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

宰相在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威胁皇权,因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1.君权与相权的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君权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出现,也就是所谓的皇权。

中国古代的皇权,是在长期的社会变迁和动荡中,伴随着古代专制主义的逐渐演变而渐趋成熟的产物,是专制主义巅峰的代表。

它既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体现,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古代相权的产生,与君权相比,似乎总是处于一种附带的过程中。

所谓相权,就是宰相所拥有的权力。

宰相制度是一种辅佐皇帝的制度,这注定了相权是为君权服务的。

相权起源与君权的起源相同,在春秋战国之时,贵族随王权的衰亡之后,贵族世袭的官职制度等也随之衰亡,此时便逐渐出现了非贵族的官僚群体,出现了非世袭的政府官职,而作为人主近臣,身居高位的相、丞相等官职也渐次握有了相权。

需要指出的是,丞相级别的三公、三省未必就拥有相权,比如东汉光武帝时候就撇开三公机构而令内廷组织尚书台;拥有相权的未必就是丞相级大官,甚至不是正式的政府官员,比如明朝大太监魏忠贤在当时是握有相权的人,但他却不是正式的政府官员。

2.君权与相权的统一与合作国家政务琐碎繁忙,光靠皇帝一人,很难做到事事稳妥,事事正确,这就需要贤能的宰相辅助,减轻皇帝的负担,同时也能避免,由于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的腐败和失误。

自秦朝之后,中国古代国家对于社会的有效统治和管理,主要是依靠政府。

虽然君权代表国家最高统治权,但是管理政府的最高权力通常是相权。

政府首脑是宰相,在正常情况下,历朝宰相对政策的讨论、研究、决策、审议、执行以及监督等都握有重权。

国家的正常运行,依靠的是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而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依靠的是相权的稳定。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宰相制度, 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宰相之职主要表现在辅弼天子和参决国家重大事务两个方面, 他统率朝廷百官, 总领全国的军政财等大权.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宰相制度, 是一个联结政治制度整体结构各个部分的中心环节, 尤其是在联结皇帝制度与官僚制度两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及宰相制度, 对中国政治和政治制度的发展, 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商代的太宰就是宰相的前身,太宰为百官之首,其职责是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相当于后来的承相之职,简称宰。

春秋站国时期,周天子力量削弱,伴随社会的大变革,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当于丞相的职位,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

1.秦朝三公的设置——宰相制度正式确立2.西汉“中朝”的建立——宰相制度的重大调整3.唐朝三省制的完善——宰相制度的成熟4.宋朝相权再分割——宰相制度的衰落5.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宰相制度的废止此后,为适应处理政务的需要,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的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没有决策权。

尽管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二、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国宰相制度在几千年的演变中, 并不是杂乱无章, 而是有其内在发展规律的。

其一、不断压抑相权, 以加强皇权。

隋唐以前的各朝,宰相位高权重, 甚至受到皇帝的尊重,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门阀政治盛行, 相权往往能够与皇权相抗衡, 甚至皇帝有时都成为世家大族的傀儡, 由此可见宰相权力之大。

但隋唐以后的历代, 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走向成熟, 相权开始逐步削落, 皇权逐渐强化。

明太祖明令罢宰相, 想从根本上消除相权对皇权的隐患, 皇权得到空前强化。

皇帝就这样通过各种方式侵夺相权, 加强皇权。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落, 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其二、宰相在中国古代行政体制中不可缺少, 且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君权与相权

君权与相权

三省六部制是怎么运转的?
三省六部的运转机制
特点:
(1)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 (2)“三省”分层决策,互相制衡。 (3)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但又制约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①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 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 权。共同议政可减少决策失误。
汉武帝所用丞 相13人,下狱死者 占其半,生者如田 蚡、石庆、公孙弘 辈,只能装聋作 哑,唯命是从而 已。以至于讨论出 兵边疆的大事,汉 武帝竟说 “田蚡不 足与计”。汉武帝 如此重用内朝官, 用近臣、内朝来压 制宰臣和外朝,当 拜公孙贺为相时, 贺竟伏地大哭,不 受印绶。此外,武 帝还大胆启用出身 寒微的士人做官: 比如从奴隶群众提 拔了卫青变 1、汉代帝相矛盾的发展 (1)汉初,丞相位尊权重 (2)汉武帝削弱相权 ①频繁更换丞相 ②设“中朝”压制相权
汉武帝
■君权和相权■
姓名 窦婴 许昌 田蚡 薛泽 公孙弘 离任原因 免职 免职 去世 免职 去世 任职时间 1年2月 3年8月 3年9月 7年6月 2年4月
维护皇权、服务于皇权、皇 明朝:废除丞相制。(明太祖) 权至高无上
1.唐太宗时期若要治理黄河,按制度规定,其运作 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D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2.(2010·海南单科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 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B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2017年9月14日
4、调整相权的原因
(1)防范宰相擅权
(2)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古代中国的君权与相权之争

古代中国的君权与相权之争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 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B 考查学生对封建专制制度核心与本质的理解,相 权分散,相互牵制,强化了君主集权,分割宰相权 力目的是君权的强化,君主专制是封建政治制度的 核心。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 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 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天子把土地连同土地上 天子统治天下, 周
的人民分封给诸侯,建 管辖王畿。 公 代
立国家。诸侯等可以如 法炮制。
管辖国邑
天子
诸侯
管辖食邑 ﹝卿﹞大夫
侯分 封
伯制 子度

服务,食禄
得田而耕, 缴税、服役

庶民
奴隶
大宗 小宗
分封制是权 力的分配
小宗
宗法制是分 配的原则
大宗
古代中国的君权与相权之争
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分别是哪些朝代的图片
解析:A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之 后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
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 哪一幅是正确的?




A、
B、
年代
年代




C、
年代
D、
年代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 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 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君权与相权的演变

君权与相权的演变

君权与相权的演变阅读: 3263 次我要评论( 0 )收藏 2012-2-24 20:27:29分享到: 0君权与相权是中国古代皇权体制中最惹人注目的一对恒常存在的矛盾。

一方面,以天下之大,即使皇帝他老人家再怎么英明伟大,明摆着也应付不了一大摊子的军政大事,所以他肯定要指派一个能干的丞相,并以他为整个官僚机构的首脑;另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又只讲君权,不讲其他权利,从理论上说天下都是皇帝一个人的,其他人包括丞相的权利是得不到任何保障的。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

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

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

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

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

但就在君相“坐而论道”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

此后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1)以分化事权而集权的特点贯串封建社会的始终,并非自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开始。

秦始皇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汉武帝的“内外朝”制度,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指的中央各部门的权力运作比较协调,皇帝与丞相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大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有利于政治和社会的和谐,并非是指该制度完美无缺。

同时,该制度只是解决的中央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和运作的问题,不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

(3)宋太祖采取的诸多措施,都极富有创建性;其“重文轻武”的特色,也为两宋时期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方便;北宋的孱弱,是相对于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而言,是农耕民族相对于游牧民族的弱势。

(4)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

阁臣权力虽比宰相权力小得多,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

清朝从三院长官到内阁大学士,再到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内阁政务大臣,宰相权力日趋淡化,皇帝集权则达到极点。

古代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古代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皇帝
有何特色?
太尉
军务
左、右丞相 “百官之首”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虚有其位)
• • • • •
三权分立 位高权重 内外兼管 不得世袭 军权皇控
九卿
汉武帝:①频繁更换丞相;
②让平民出身的人参议要政;
③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9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皇帝皇权至上尚书省执行机构中书省制令决策门下省封驳审议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1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22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揽利于加强皇权3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4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制约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相权的演变
• 【试题答案】C • 【试题分析】本题以皇权受制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现象,可知皇帝在 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可以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 上正是皇权专制、君权至上的本质体现。故答案选C项。
(2014年高考真全国大纲卷,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 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 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 (2014年高考天津卷,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 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 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 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兼论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兼论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兼论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君权与相权之间存在的冲突问题。

介绍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和研究背景。

然后,对君权与相权的定义与界限进行了讨论,并举例历史上的君权与相权冲突案例。

接着,探讨了官僚组织在君主专制政体中的作用,以及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

分析了官僚集团与君权争斗的局面,总结了官僚组织对君主专制政体的影响,以及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的复杂性。

探讨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权力结构和矛盾,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中国、君主专制、君权、相权、官僚组织、互动关系、官僚集团、冲突案例、影响、复杂性、未来研究、价值1. 引言1.1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包括权力高度集中、君主绝对统治、官员任命由君主决定、政治制度呈现等级分明的等特征。

君主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力,掌握政治的决策权和执行权。

君主在体制中扮演着至高无上的角色,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统治者,尊崇为“至尊至贵之君”。

官员则是君主实现统治目标的执行者,负责具体治理事务,但其权力是君主授予和限制的,官员的权力和地位取决于君主的宠信。

在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君权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官员则必须忠诚于君主,执行其旨意。

这种政治体制的特点造就了中国历史上长期的专制统治和官僚体系的发展,直至近代。

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决定了在此体制下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冲突,以及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具有重要意义的议题。

在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政体长期存在,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力量较量时常发生。

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还可以为我们理解现代政治体制的演变提供借鉴和启示。

唐太宗处理君权和相权的措施

唐太宗处理君权和相权的措施

唐太宗处理君权和相权的措施
唐太宗李世民处理君权和相权的措施主要体现在限制君权的同时加强了相权的地位和作用。

具体措施如下:
1. 推行君臣分立的原则:唐太宗强调君臣分立的原则,将君主与臣下的职责和权利进行明确的划分,并加强了各级官员的监督和问责机制。

他遵循“君主专文明野”的原则,扩大了官员的讨论和参与决策的权力,同时加强了对官员的考核和评估。

2. 加强朝廷机构和相权的地位:唐太宗通过大力加强朝廷内部的机构建设,扩大了政府的规模和职能,并设立了由重要官员组成的宰相机构,宰相成为了国家最高决策层的核心成员。

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协调和制衡关系,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相权的地位和作用。

3. 任用能臣重臣:唐太宗注重选拔和提拔有才干和忠诚的官员,任用了许多能力卓越的人才,如魏征、房玄龄等,他们在朝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样一方面有效增强了相权的实力,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君权的滥用。

4. 建立了规范的法律制度:唐太宗重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建立了一系列的法规和司法制度,使君权受到法律的约束和限制,同时加强了法律的实施和司法的独立性。

这样一方面保障了人民的权益,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君权的过度干预。

总的来说,唐太宗处理君权和相权的措施是相互制约和平衡的,
既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又实现了君相合作的目标,使国家政权更加稳定和高效。

高中历史 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1

高中历史 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1

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2017年江苏卷)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参考答案】C【名师点睛】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如何协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就成了最高统治者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封建社会初期,宰相可以与皇帝“坐而论道”;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宰相只能站着和皇帝商讨国事;当皇帝自认为“无所不能”的时候,废除了宰相制度,大臣只能跪着奏事。

在这场皇权与相权的长期斗争中,皇帝“笑到了最后”。

从秦汉至明清,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显地呈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的趋势。

【解题必备】秦至明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示意图据图中所示相关信息,可知当时A.皇权受到相权极大的制约B.专制皇权总是不断地加强C.中枢决策权力逐渐地下移D.相权分散有利于加强君权宋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宰相,但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走了大部分权力。

这说明宋朝A.财政制度已成熟B.相权被进一步分割C.皇帝知人善任D.君权被相权所制约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图示为两汉至清朝),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不断削弱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军机处权力的扩大D.专制皇权不断加强1.【答案】D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宰相,但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走了大部分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别削弱了宰相的军事、行政、财政权,因此相权被进一步削弱,B项正确;A项的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皇帝的用人策略,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君权加强,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如苏轼分别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赵国,西汉武帝、 唐玄宗的时代,也想当官,请问当时的选官制度各是 什么?能否成功当选?依据是什么?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实行
先秦
秦汉至 隋唐至
时间 时期 魏晋南北朝 明清时期
依据 备注
世袭
下层人士 一般没有 参政机会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中书省—决策机构,草拟和颁发皇帝昭令; ②门下省—审议机构,审核政令; ③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宋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府三司)
1、中央 “二府”
行政: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 职权.
军政: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地 位略低于宰相.
2、增参知政事为副相,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概况: 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
1)秦: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①中央:御史大夫属下的 2)西汉:官员承担。
②地方:设刺史。
3)以后历朝:设御史台、都察院。
明代监察御史腰牌
连 为秦明了朝朝巩建固国自之己后的不统久治,,官朱吏元贪御璋赃史想枉大出法夫了的属一事下个到的惩处机治发构贪生官,
二,君权与相权(削弱相权)
1、原因:君权与相权 的矛盾(或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2、措施: 1)汉代:
频繁更换丞相;平民出任丞相;形成“中朝”对抗 “外朝”; 2)唐朝: 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3)宋朝: “参知政事”(副丞相);分散相权。 4)明朝: 废除丞相制度。
注意点:
1)西汉:“中朝”与“外朝”; ①“中朝”(内朝)的形成—决策机构; ②外朝—执行机构;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分割宰相的财权
削弱 相权
扩大 皇权
二,君权与相权(削弱相权)
3、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 削弱直至被废除。 4、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
汉代宰相坐议事
宋相站议事
明相跪受笔录
思考:1、以上三幅图各反应了什么历史信息? 2、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什么变化?



义 中
中央政治制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制 的
地方政治制度


君权与相权的变化 监察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的变化
行省的设置
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皇帝的烦恼 忠奸 难 辨 官吏 难 选 腐 败 难 治 地方 难 管
集基2)行本历政原朝权则皇、帝。司制法度权是和否军继事承指了挥这权一于特一点身?。
为什么?
疑状立兼文 者绾号天: 皆法为下廿 明度皇诸六 壹量帝侯年 之则乃黔皇
不诏首帝 壹丞大尽 歉相安并
为了显示皇帝独尊作出许多皇帝专享
的规定,包括:秦始皇自疑称状为“立朕兼”。文 此字以前任何人都可以用者来绾表示号“天我”: 的意思,但是自秦以后成皆了法皇帝为独下享的廿 字。还有玺印,“秦以前明,度民皆皇以诸金玉六 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壹。量秦以帝来侯,天年 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之,则群臣乃莫黔敢用皇” (《史记集解》)。另外,不皇帝诏的首 帝 “‘命’为‘制’,‘令’壹为‘丞诏大’”尽 (《史记·秦始皇本纪》)。歉“相制”安为并皇
一,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
1、创立:
2、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高无上, 皇位世袭。 3、影响: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但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独断性 和随意性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 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造成了极端腐败的 封建专制。
史料链接:
这一取任司样”“决君何马的、法于迁话“主力令皇形别在主量出帝容黑《宰可一一秦白史”人国以代而记:的的定家·对秦国意皇一政他始家志帝尊皇治有的。制”本法而所度、纪律没制:“》、“天有约中政法下曾其。策令之经他这都出事用 无尊成独1论”)“尊历为大““别的小天代中法黑地皆下官国令白位决之出僚古。而于事一体代定上无”一”小的制“尊。大政虽别”皆治有黑:决白定所皇于而帝律变上定具”。化一有分,天别但下是 什是么“都意天思以下?维之护事无皇小权大、皆服决于务上于”皇:帝皇为帝
效果如何?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 “奈何朝杀夕犯”。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2、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 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 是有限的 ①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 ②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 空见惯;
四、人才选拔制度(选官制度)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嘉佑六年, 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这一年 举行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苏轼以三等、苏辙 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入选。制科的成绩分为五等考核,在 宋朝尚无以一、二等的成绩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为最高 分。相传当时仁宗曾满心喜悦地向皇后曹氏说道:“朕为子孙 得两宰相。"仁宗所说的两人就是指苏轼和苏辙。
帝涉及制度的命令,“诏”为皇帝诏告
二、君权与相权(削弱相权)
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 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 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 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 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 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 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 一个正式官名。
★同学们阅读“君权与相权”思考:
1)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削弱相权? 2)汉、唐、宋是如何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 3)由此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 并指出其 影响?
情境模拟
这年正月初三,忽报塞外敌人10万余 众来犯中原,形势危急。于是皇帝急召 众大臣商议对策。假如这事分别发生在 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时期,该决策 的运转机制应该是怎么样的?
污吏的办法。他让各府、州、县和卫所在衙门的左
连 边,修一座小庙,里面供土御地史公大,夫在官衙大堂公座 看 的西左汉边,悬挂着一个人皮揎满草的袋子,叫“皮草
囊么”这,座据 小说 庙全 必国 须都 修是在如官此府。衙设土门十地的三左庙州面到刺呢处史都?原有来,这为庙什是 扒贪官皮的场所,因此人们叫它“皮场庙”。用这 种手段惩治贪赃枉法的官吏,是很残酷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