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造血不良性贫血
贫血分型及诊断标准
贫血分型及诊断标准贫血是指机体血红蛋白含量或红细胞数量减少,导致血液输送氧气能力下降的一种疾病。
根据贫血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可以将贫血分为不同的类型,并且根据一定的诊断标准来进行诊断。
下面将对贫血的分型及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贫血的分类。
1. 按照病因可将贫血分为营养不良性贫血、遗传性贫血、获得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四大类。
2. 营养不良性贫血,由于长期缺乏铁、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素引起的贫血,临床上最为常见。
3. 遗传性贫血,包括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性贫血等,这些贫血通常由基因突变引起。
4. 获得性贫血,由于慢性疾病、恶性肿瘤、内分泌疾病等引起的贫血属于这一类。
5. 溶血性贫血,由于溶血素过多或红细胞受损造成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细胞性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二、贫血的诊断标准。
1. 血红蛋白浓度,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30g/L,女性低于120g/L可诊断为贫血。
2. 红细胞计数,成年男性每升血液红细胞数量低于4000万,女性低于3500万可诊断为贫血。
3. 血红蛋白含量,成年男性每升血液血红蛋白含量低于130g,女性低于120g可诊断为贫血。
4. 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体积低于80fl可诊断为小细胞性贫血,高于100fl可诊断为大细胞性贫血。
5. 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蛋白浓度低于15ug/L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6. 骨髓穿刺,对于不明原因的贫血,可进行骨髓穿刺检查,以明确贫血的病因。
综上所述,贫血的分型及诊断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贫血的分型和诊断标准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对于各类医务工作者来说,对贫血的分型及诊断标准有着重要的意义,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相关知识,提高对贫血的认识水平,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贫血的分类与治疗进展
贫血的分类与治疗进展引言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特征是体内红细胞数量或功能的异常下降,导致氧携带能力下降。
贫血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遗传性疾病、营养不良、慢性疾病等。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对贫血的分类和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论文旨在探讨贫血的分类方法和治疗原则,以提供对贫血患者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首先,我们将介绍贫血的定义和病因。
贫血是指体内红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氧输送到组织和器官的能力降低。
贫血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遗传因素、营养不良、慢性疾病、药物副作用等。
了解贫血的病因对于确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其次,我们将介绍贫血的分类方法。
根据红细胞形态、红细胞生物化学指标、红细胞生成功能等特征,贫血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贫血分类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了解贫血的分类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贫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贫血患者常常出现乏力、心悸、气促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因此需要借助实验室检查来确诊。
常用的贫血诊断方法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骨髓穿刺等。
最后,我们将探讨贫血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贫血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营养治疗等多种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和叶酸等,以促进红细胞生成和修复。
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或其他特殊治疗。
此外,合理的饮食和营养摄入对于贫血的康复也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治疗方法与分类密切相关。
通过深入了解贫血的分类和治疗原则,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本论文将进一步探讨贫血的分类和治疗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贫血的定义和病因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特征是体内红细胞数量或功能的异常下降,导致氧携带能力下降。
贫血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遗传性疾病、营养不良、慢性疾病等。
贫血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疾病因素。
贫血分类
儿童CKD治疗
• 启动点为Hb<110 g/L
• Hb靶目标上限以120~130 g/L为宜。 • CKD贫血的治疗包括补充铁剂、补充ESA 和输注红细胞
补充铁剂
• 口服2~3 mg/(kg· d),最大剂量6 mg/ (kg· d),单日最大剂量为150~300 mg/d,单 次或分2~3次给药。
Hb(g/L)
Hct
RBC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新生儿 1~4月 4~6月 6~59个月 5~11岁 12~14岁
< 120 <110(孕妇<100) <145 <90 <100 <110 <115 <120
<0.4 <0.35
<4.0 <3.5
<0.33 <0.34 <0.36
贫血的细胞形态分类
评估
• (1)每年进行贫血筛查和评估,监测Hb。 • (2)无贫血病史、未使用红系造血刺激剂(ESA)治疗: 测定Hb 1)CKD 1~3期,至少1年1次;2)CKD 4~5 期且未透析,6月1次;3)CKD 5期和透析者,3月1次。 • (3)有贫血病史,未使用ESA治疗: 测定Hb 1)CKD 3~5期未接受透析和CKD 5期接受腹膜透析, 3月1次;2) CKD 5期接受血液透析者,每月 1次。 • (4)开始使用ESA时,监测Hb,每2~4周1次,之后每 3个月测定1次。 • (5)口服铁剂,监测铁代谢,每3个月1次。静脉铁剂, 至少每月1次。 • (6)发热、 感染和外伤出血等应激状态时应及时测定 Hb。
(3)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异常所致贫血:
肾功不全、垂体或甲状腺功能低下、肝病
等均可因EPO产生不足而导致贫血;慢性病性
常见的贫血有哪几种
常见的贫血有哪几种?常见的贫血主要有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出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⑴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血红蛋白合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是由于铁摄入量不足、吸收量减少、需要量增加、铁利用障碍或丢失过多所致。
缺铁性贫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尤其多见于生育年龄的女性和婴幼儿。
女性较男性容易患缺铁性贫血,这是因为女性每个月生理期都会流失血液,所以大约有20%的女性、50%的孕妇都存在贫血的情况。
缺铁性贫血患者会感到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及耳鸣等,儿童缺铁会导致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
⑵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以全血细胞(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要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
住房要通风。
忌服氯霉素、磺胺类、解热镇痛药等抑制骨髓的药物。
⑶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是因缺乏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所致,多见于婴儿、孕妇、长期营养不良和胃大部切除患者。
在我国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
一经诊断,应当摄入富含叶酸的新鲜蔬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并改善烹调方法。
目前很多孕妇专用奶粉中均强化了叶酸,可以补充。
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牛肉、瘦猪肉等均有丰富的维生素B12。
此外,摄入富含铁的食物也能够帮助提高维生素B12的吸收率。
⑷出血性贫血包括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出血性贫血,由于外伤或手术引起内脏器官(如肝、脾、腔动脉及腔静脉等)及躯体血管破裂造成大出血,使机体血容量突然降低。
慢性出血性贫血,主要由于慢性胃肠炎症,肺、肾、膀胱、子宫出血性疾病,造成长期反复出血所致。
另外,钩虫感染也可造成慢性出血性贫血。
⑸血性贫血溶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
内科学-贫血研究
病名:贫血定义:贫血是指循环血液总量减少或单位容积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并且有红细胞形态改变和运氧障碍的病理现象。
动物的原发性贫血很少,多数是某些疾病的继发反应。
因此兽医临床上必须研究贫血真正的原因、分类以及贫血和其它疾病的关系,否则往往治疗无效。
贫血仅是一个症状,不是独立的疾病,它往往是许多疾病的主导环节。
长期贫血可以出现疲倦无力,动物生长发育迟缓,消瘦,毛发干枯,抵抗力下降等。
贫血按其病因可分为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四类。
类型及其特征:一、失血性贫血:1、原因:最常见于各类外伤或肝脾破裂急性出血。
另外多见寄生虫病(内寄生虫如钩虫、胃虫、肝片吸虫等,外寄生虫如蜱、吸血虱和某些蚤类等)和出血性胃肠炎、消化道溃疡、体腔内肿瘤等可造成长期轻微失血和持续性慢性贫血。
2、机制:红细胞大量丢失造成失血性贫血。
3、病理特征:A、急性失血性贫血短时间内血液总量减少,但单位容积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正常,经过一定的时间,血液总量暂时恢复,单位容积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再经过一定时间,外周血液中可见多量的网织红细胞、多染性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
急性失血性贫血时,如血液大量丧失,机体来不及代偿,可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甚至死亡。
如不出现危症,机体可以发挥代偿作用,即当急性失血时血压降低,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的压力感受器,使交感神经反射性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肝、脾、肌肉等贮血器官内血管收缩,将排出的血补充到体循环;同时血压降低还能使组织液进入血管,也能补充到体循环血量的不足,使血液总量暂时恢复,但血液被稀释,单位容积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此时红细胞形态正常,呈正色素性贫血。
急性失血时因红细胞总数锐减,导致缺氧,引起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酶,使肝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再转化为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强骨髓造血功能,骨髓内发育各个阶段的红细胞增多,并出现在外周血液中。
贫血:(概述、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二、临床表现:
血液系统 起病缓,常有面色苍白、乏力、耐力下降、头昏、 心悸等贫血症状。重者全血细胞减少,反复感染 和出血。少数患者可出现轻度黄疸
消化系统 口腔黏膜、舌乳头萎缩,舌面呈“牛肉样舌”
神经系统 可出现对称性远端肢体麻木,深感觉障碍如振动 感和运动感消失;共济失调或步态不稳;锥体束 征阳性、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等
吸收障碍:①内因子缺乏,如恶性贫血、胃切除、胃黏膜萎缩 等;②胃酸和胃蛋白酶缺乏;③胰蛋白酶缺乏;④肠道疾病; ⑤先天性内因子缺乏或VitB12收障碍;⑥药物(对氨基水杨酸、 新霉素、二甲双胍、秋水仙碱和苯乙双胍等)影响;⑦肠道寄 生虫(如阔节裂头绦虫病)或细菌大量繁殖可消耗VitB12
利用障碍:先天性及药物作用
生素B族,富含于新鲜水果、蔬菜、肉类食品中 吸收与代谢 :
食物中的叶酸经长时间烹煮,可损失50%~90%。 叶酸主要在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吸收 ; 缺乏原因: ①摄入减少:食物加工不当及偏食 ; ②需要量增加: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妇 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感染、肿瘤等; ③吸收障碍:腹泻、小肠炎症等; ④利用障碍:抗核苷酸合成药物如甲氨蝶呤; ⑤叶酸排出增加:血液透析、酗酒可增加叶酸排 出
一、铁代谢
吸收部位
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VitB12回肠)
吸收形式 影响因素
食物中铁以Fe3+为主,在酸性环境中或有还原剂如VC 存在下还原成Fe2+便于吸收,动物铁更好吸收
咖啡、蛋类、茶、菠菜等可抑制铁的吸收
转运
转铁蛋白
贮存
贮存形式有两种: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摄入不足 吸收障碍 丢失过多
精神症状 抑郁、失眠、记忆力下降、谵妄、幻觉、妄想甚 至精神错乱、人格变态等
内科贫血试题及答案
内科贫血试题及答案贫血是指人体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不足或者功能异常所导致的一种疾病。
在内科学中,贫血是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
以下是一些关于内科贫血的试题及答案,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试题一:贫血的分类1. 根据红细胞形态,贫血可分为哪几类?2. 根据红细胞总量,贫血可分为哪几类?3. 根据红细胞内含量,贫血可分为哪几类?答案:1. 根据红细胞形态,贫血可分为:正常形态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长圆细胞性贫血、椭圆形红细胞性贫血等。
2. 根据红细胞总量,贫血可分为:正常红细胞总量贫血、细胞总量增多性贫血、细胞总量减少性贫血等。
3. 根据红细胞内含量,贫血可分为:正常色素贫血、低色素贫血、高色素贫血等。
试题二:贫血的病因1. 列举并简单描述常见的营养不良相关贫血的病因。
2. 列举并简单描述常见的遗传性贫血的病因。
3. 列举并简单描述常见的免疫相关贫血的病因。
答案:1. 常见的营养不良相关贫血的病因包括:铁缺乏、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维生素C缺乏等。
2. 常见的遗传性贫血的病因包括: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性贫血、遗传性锌缺乏等。
3. 常见的免疫相关贫血的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试题三:贫血的临床表现1. 简要描述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2. 简要描述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3. 简要描述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答案:1.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易疲劳、心慌、呼吸短促、头晕、头痛、耳鸣、口干、口腔溃疡等。
2. 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憔悴、心慌、易兴奋、胸闷、舌痛、味觉减退等。
3.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包括:贫血症状、黄疸、血红蛋白尿、脾大、肝大等。
试题四:贫血的诊断与治疗1. 简要描述贫血的常见实验室检查项目。
2. 简要描述贫血的治疗原则。
3. 简要描述贫血的常用药物治疗。
答案:1. 贫血的常见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红细胞形态检查、骨髓穿刺与活检、铁代谢指标检查、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检查等。
贫血
贫血根据贫血波及的范围和引起的原因不同,可将贫血分为局部性贫血和全身性贫血两种。
一、局部性贫血局部性贫血指由于局部组织、器官的小动脉发生阻塞或变窄而使供血减少的现象。
当供血中断时称为局部性缺血。
(一)、原因1.动脉痉挛在某些化学物质(如肾上腺素)、外伤、剧痛等作用下,小动脉发生痉挛收缩,使管腔变窄,供血减少,使相应部位发生贫血。
2.动脉受到压迫肿瘤、寄生虫、胸腹水及长期卧压局部动脉,使动脉供血减少,使相应部位发生贫血。
3.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常见原因有血管炎症、血栓等。
(二)病理变化发生贫血时,局部组织、器官因供血减少而致体积缩小,颜色变淡,如皮肤、黏膜等组织呈苍白色,肝呈褐色,肺呈灰白色等。
同时因供血不足而发生缺氧,局部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减弱,局部温度降低。
(三)对机体的影响局部贫血对机体的影响依贫血的时间长短、程度,组织器官对贫血的耐受能力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而定。
若贫血时间短,侧支循环建立快,贫血组织可迅速恢复正常;若贫血时间长,侧支循环建立较慢,则组织细胞可能由于缺氧而发生萎缩、变性甚至坏死。
一般皮肤、结缔组织等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大,肌肉组织可耐受 3~4h;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很差,缺氧几分钟就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二、全身性贫血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其中以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最为重要。
贫血常常继发于许多疾病过程中。
(一)类型及病因按贫血的发病原因和机理,可分为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四大类。
1.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指各种疾病造成红细胞溶解,在体内破坏速度超过了骨髓的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
血液寄生虫(焦虫等)、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化学药品、有毒植物及代谢性疾病、电离辐射、同体免疫或自身免疫反应等都可造成溶血。
2.失血性贫血红细胞大量丢失造成失血性贫血。
最常见于各类外伤或肝脾破裂急性出血。
另外多见寄生虫病(内寄生虫如钩虫、胃虫、肝片吸虫等,外寄生虫如蜱、吸血虱和某些蚤类等)和出血性胃肠炎、消化道溃疡、体腔内肿瘤等可造成长期轻微失血和持续性慢性贫血。
贫血ppt课件完整版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如血红蛋白、红细胞计 数减少等)、骨髓检查(如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等)及 免疫学检查等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治疗原则及措施
治疗原则
以支持治疗、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及促进造血恢复为主要原则。
治疗措施
包括输血支持、止血药物应用、抗感染药物应用等支持治疗;免疫抑制剂、雄激素等药物应用针对发 病机制的治疗;以及造血生长因子等促进造血恢复的治疗。同时,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考虑进行 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手术治疗。
因为茶叶和咖啡中的多酚类物质会抑制铁的吸收 。
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休息
1 2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适当进行锻炼
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 和促进血液循环。
3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以免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引发贫血症状。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
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
了解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量等指标,及时发现贫血迹象。
关注身体症状
如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
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月经过多、痔疮出血、胃肠道疾病等可能导致贫血的疾病,应 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预防贫血的发生。
THANK YOU
感谢聆听
05
溶血性贫血
病因及发病机制
红细胞内在缺陷
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 圆形细胞增多症等,导致红细胞膜异 常、红细胞酶缺陷或珠蛋白生成障碍 。
红细胞外在因素
发病机制
主要涉及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前 者如抗体介导的溶血,后者如物理、 化学和生物因素引起的红细胞损伤。
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 血病、血型不合的输血等,导致红细 胞被破坏。
四种类型贫血的生理知识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质量不足,导致氧气运输能力下降的一种疾病。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贫血可分为多种类型。
本文将介绍四种常见的贫血类型,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1. 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之一,其主要原因是机体缺乏足够的铁元素,导致红细胞无法正常合成血红蛋白。
常见的病因包括饮食不均衡、慢性失血(如胃肠道出血)和吸收障碍等。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疲劳、心悸、头晕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补充铁剂,同时纠正病因。
2. 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红细胞体积异常增大或形态异常的贫血类型。
其主要原因是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导致红细胞无法正常分裂和成熟。
维生素B12缺乏常见于胃肠道吸收障碍、慢性胃炎等疾病,而叶酸缺乏则常见于饮食不均衡、妊娠期等。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黄疸、舌炎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补充维生素B12或叶酸,并纠正病因。
3. 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过早破裂或过度破坏而导致的贫血。
溶血性贫血可分为遗传性和后天性两种类型。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包括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等,其主要原因是红细胞膜结构异常或血红蛋白合成异常。
后天性溶血性贫血则常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诱发的溶血等。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包括贫血症状、黄疸、脾脏肿大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控制溶血原因,如输血、免疫抑制剂治疗等。
4.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受损或功能障碍而导致的贫血。
其主要原因包括免疫介导的破坏、药物或化学物质的损伤、感染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包括贫血症状、出血倾向、感染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免疫抑制剂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总结起来,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多种类型。
了解不同类型贫血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贫血具有重要意义。
贫血的鉴别诊断
贫血的鉴别诊断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已经吃喝不愁,而且日常生活中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出现了贫血症状。
贫血的种类其实有很多种,不同的贫血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和防治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下贫血的鉴别诊断应该是怎么样的。
1、营养不良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主要指体内严重缺铁,其次是缺少维生素B2而引起的贫血。
病因:许多女性过分控制饮食,对肉类、鸡蛋和牛奶不敢沾,甚至连植物油也吃得少,长期以青菜、萝卜之类素食为伍,从而导致贫血。
症状:病人除有头晕、耳鸣、眼花、倦怠、头发干枯脱落等一般贫血症状外,还可伴发食欲不振、腹泻、口疮、舌炎等。
防治:营养不良性贫血的防治关键是调整膳食营养结构、科学进餐。
早餐能摄取足够的高热量优质蛋白,如豆浆、鸡蛋、牛奶等;中餐能从菜肴中广泛摄取各种营养素;晚餐少吃脂肪多的食物和甜食,以防止消化不良和肥胖等。
紫菜头、胡萝卜、柑桔、番茄等宜多吃一些,患有肠炎、溃疡病应积极治疗,以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2、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贮存铁不足,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是世界各地包括我国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
本病发病率甚高,几乎遍及全球。
病因:铁是造血的重要微量元素,膳食中缺铁是贫血的主要原因。
另外钩虫感染、胃肠吸收不良、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出血、痔疮出血以及妇女月经过多、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均可造成缺铁性贫血。
症状:与营养不良性贫血的症状差不多,可通过测验头发中的微量元素加以鉴别。
防治:治疗缺铁性贫血可用硫酸亚铁或乳酸亚铁(铁之缘片),每日服3次,一般选择乳酸亚铁会更好一些,主要是对肠胃无刺激性。
同时还需同服维生素C100-200毫克,每日3次,以促进铁的吸收。
贫血症状消失后,为巩固疗效还需继续服药1-2个月。
3、失血性贫血失血是贫血最常见的原因,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慢性失血常引起缺铁性贫血;由于外伤或疾病过程造成血管破裂或止血机制缺陷,在短时间内大量失血而引起的贫血称为急性失血性贫血。
贫血诊断标准及分类
贫血诊断标准及分类贫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诊断标准和分类对于及时治疗和管理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贫血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体积等指标,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和病史进行综合分析。
一、贫血的诊断标准。
1. 血红蛋白水平,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水平低于130g/L,成年女性低于120g/L,儿童因年龄和性别不同而异。
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即可诊断贫血。
2. 红细胞计数,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低于4.3×10^12/L,成年女性低于3.8×10^12/L,儿童因年龄不同而异。
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也可作为贫血的诊断标准之一。
3. 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是评估贫血类型的重要指标,通常根据MCV值将贫血分为不同类型。
二、贫血的分类。
1. 按照红细胞平均体积分类,根据红细胞平均体积的不同,贫血可分为小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大细胞性贫血三种类型。
小细胞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慢性疾病贫血等;正常细胞性贫血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2. 按照病因分类,贫血还可以根据其病因进行分类,包括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性贫血等。
不同类型的贫血在诊断和治疗上有着不同的策略和重点。
3. 按照临床表现分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贫血可分为急性贫血和慢性贫血。
急性贫血常伴有明显的贫血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悸等;慢性贫血常伴有慢性疲劳、体力下降等表现。
综上所述,贫血的诊断标准和分类对于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多方面信息,全面评估患者的贫血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贫血知识点总结
贫血知识点总结一、贫血的定义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或血球的体积分数下降,导致血液的携氧能力减弱,从而导致全身缺氧。
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它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通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输送到全身组织。
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下降时,就会导致氧气的供应不足,引起贫血症状。
二、贫血的病因1. 缺铁性贫血:由于机体缺乏铁元素,无法合成足够的血红蛋白而引起的贫血。
2. 细胞生成不足性贫血: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的贫血。
3. 溶血性贫血:因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或血浆清除功能减弱等原因导致的贫血。
4. 营养性贫血:由于营养不良,摄入的铁质、叶酸和维生素B12等元素不足,造成贫血。
5. 慢性疾病相关贫血:慢性肾脏疾病、癌症、炎症等慢性疾病会导致贫血。
三、贫血的分类1. 按照红细胞形态分类:包括正常大小红细胞贫血、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大细胞贫血、微小细胞贫血等。
2. 按照病因分类: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细胞生成不足性贫血等。
3. 按照临床表现分类:包括轻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等。
四、贫血的临床表现1. 体质疲乏、乏力、活动耐力下降。
2. 心慌气短、呼吸急促。
3. 头晕眼花、注意力不集中。
4. 皮肤苍白、黏膜苍白。
5. 心搏过速、心律不齐。
6.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7. 头痛、头昏、耳鸣。
8. 抓痒、皮肤干燥。
五、贫血的诊断1. 目视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粘膜、皮肤、指甲等是否苍白。
2. 血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体积分布等参数的检测。
3. 骨髓穿刺:通过骨髓穿刺可以确定贫血的病因和类型。
4. 血液生化检查:包括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等元素的检测。
六、贫血的治疗1. 缺铁性贫血:首先应补充铁剂,同时也要摄入富含铁质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鸡蛋、动物血、瘦肉等。
2. 细胞生成不足性贫血:可以通过输血、造血激素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贫血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贫血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循环血液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的病理状态,称为贫血(anemia)o根据贫血的原因,将贫血分为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造血不良性贫血三大类;根据红细胞的平均容积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可分为正常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低血红蛋白性小细胞性贫血。
临床上常将上述两种分类方法结合应用,以获得准确而全面的诊断。
【诊断提示】1.临床表现贫血患者常有头晕、耳鸣、眼花、气促、心悸、乏力、食欲缺乏、恶心、皮肤黏膜苍白,严重贫血者可发生心绞痛、心力衰竭。
缺铁性贫血可出现舌光滑萎缩、反甲等;溶血性贫血常伴有黄疸及酱油色尿;再生障碍性贫血可有皮肤黏膜出血。
2.发病年龄幼儿期贫血,多见于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青少年男性进行性贫血,应注意再生障碍性贫血;生育期妇女则应注意缺铁性贫血;40岁以上进行性贫血,应警惕肿瘤。
3.病史急性失血性贫血,一般都有明确的失血史,如创伤性失血或呕血等;慢性隐匿性失血多见于溃疡病、胃癌、钩虫病;先天性(遗传性)贫血多有家族遗传病史;溶血性贫血患者常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肝脾大;蚕豆病有进食蚕豆或接触蚕豆花粉史;药物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常有明确的用药史(如服用伯氨喳琳、对氨水杨酸钠、磺胺类药物、阿司匹林等)。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常于熟睡后发生溶血,尿呈酱油色。
寒冷诱发血红蛋白尿,应考虑特发性慢性冷凝集素病。
4.发病情况急性起病者,多见于急性大出血或急性溶血性贫血,如蚕豆病、药物、输异型血所致的贫血,可同时伴有头痛、腰背痛、四肢疼痛和高热、黄疸,严重者可有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
5.实验室检查准确检测周围红细胞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的形态,是提供病因学诊断的重要线索。
据此线索,选择性地做一些特殊的血液学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必要时可行骨髓穿刺术以明确诊断。
【治疗措施】1对症治疗①加强营养,多食含蛋白质、铁质及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鸡蛋、动物肝类、黄豆、菠菜等;②严重贫血者应予输血。
贫血分类及诊断标准
5. 治疗效果观察,对治疗后的贫血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症状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综上所述,正确分类和诊断贫血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生在诊断贫血时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诊断,并根据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贫血分类及诊断标准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主要特征是血红蛋白含量或红细胞数目减少。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贫血可被分为多种类型。在临床实践中,正确分类和诊断贫血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对贫血的分类及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贫血的分类。
1. 根据红细胞形态学可将贫血分为:
(1)小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2)正常细胞性贫血,MCV为80-100fl,主要见于溶血性贫血、慢性病贫血等。
(3)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2. 根据贫血的病因可将其分为:
(1)缺铁性贫血,由于缺乏铁元素而导致的贫血,常见于儿童、孕妇及慢性失血患者。
(2)溶血性贫血,由于红细胞过早破坏导致的贫血,常见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3)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导致的贫血,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二、贫血的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贫血患者可出现乏力、疲劳、心慌、头晕、贫血面色等症髓穿刺等。
3. 病因诊断,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相关检查,确定贫血的病因。
贫血的分类与诊断笔记
贫血的分类与诊断
贫血的定义
备注:由于白细胞和血小板仅占血液总容积的0.15%~1%,故血细胞比容很接近血液中的红细胞比容。
一、贫血的分类
1.根据MCV、MCH、MCHC 对贫血的分类
2.根据红细胞MCV/RDW对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3.根据骨髓增生程度对贫血进行分类
4.根据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血清铁蛋白(SF)和网织红细胞(Ret)对贫血进行分类
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确定是否贫血及其程度和类型
平原地区成人贫血标准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高原地区人群贫血标准。
小儿贫血诊断标准
2.贫血程度划分
3.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贫血可以分成形态分类和病因分类(专业文档)
贫血可以分成形态分类和病因分类(专业文档)【贫血的分类】由于贫血的病因和发病原理多种多样,因此,迄今尚无一个既能阐明病因与发病原理,又能指导临床的统一分类法。
目前一般采用形态分类和病因分类。
一、形态分类这种分类的基础是根据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正常值80~94立方微米),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正常值27~32微微克)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值32~38克/分升红细胞)的测定结果而将贫血分为四类:(一)大细胞性贫血MCV94立方微米,MCH为32微微克,MCHC正常。
属于此类贫血者有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二)正细胞性贫血MCV、MCH和MCHC均正常。
此类贫血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后贫血。
(三)单纯小细胞性贫血MCV为<80立方微米,MCH小于正常,MCHC正常。
慢性感染、慢性肾脏疾病所致的贫血属于此类。
(四)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立方微米,MCH为12~20微微克,MCHC<30克/分升。
此类贫血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二、病因分类法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故对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造成贫血的原因是由于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二者不平衡所致,据此将贫血分为失血性,溶血性和造血不良三类:(一)失血性1、急性失血如创伤大出血,出血性疾病等。
2、慢性失血如溃疡病、钩虫病、肠息肉等。
(二)溶血性1、红细胞内的异常(内因性)(1)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酶缺陷如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症、丙酮酸激酶缺陷症等。
(3)血红蛋白合成与结构异常如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2、红细胞外异常(外因性)(1)免疫因素存在有破坏红细胞的抗体,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所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2)感染因素因细菌的溶血素或疟原虫等对红细胞的破坏。
(3)化学物理因素如苯、铅、砷、蛇毒、烧伤等可直接破坏红细胞。
贫血的生理学概念
贫血的生理学概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实质是指机体内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机体氧运输受到影响。
贫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缺铁、维生素B12或叶酸等营养素的缺乏,骨髓功能障碍,慢性疾病以及失血等。
贫血对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可能导致疲劳、无力、头晕等一系列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以下将从生理学角度探讨贫血的相关概念。
一、贫血的分类根据贫血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一般可将贫血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之一,通常由于摄入的铁量不足或铁吸收障碍导致铁储备不足,影响红细胞的正常生成而引起贫血。
2. 失血性贫血:主要由于明显或慢性失血导致体内红细胞数量减少所致,如消化道出血、外伤等造成的急性失血。
3. 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过早破坏而引起的贫血,可能由于免疫性因素、遗传性异常、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
4. 贫血性贫血:主要是由于骨髓功能异常或受损导致的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5. 其他类型的贫血: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贫血,如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等,属于遗传性疾病引起的贫血。
二、贫血的生理影响贫血会对机体产生多种生理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氧输送不足:贫血导致血液中携氧能力减弱,会影响组织器官对氧气的供应,引起机体氧输送不足,表现为疲劳、无力等症状。
2. 心脏负担增加:贫血时,心脏为了弥补氧输送不足,需要增加心脏的排血量以维持正常的氧气供应,导致心脏负担增加,可能诱发心衰等心血管疾病。
3. 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由于贫血引起的氧供应不足,会导致组织器官功能受损,如脑部供氧不足可引起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4. 免疫功能下降:贫血会影响机体免疫功能,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易感染各种感染病原体。
5. 妊娠和发育异常:孕妇贫血会影响胚胎及胎儿的氧供应,增加流产、早产、胎位不正等并发症的风险;儿童贫血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智力发育迟缓等。
介绍五种贫血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
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就有贫血。
在妊娠、低蛋白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脾肿大及巨球蛋白血症时,血浆容量增加,此时即使红细胞容量是正常的,但因血液被稀释,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容易被误诊为贫血;在脱水或急性大失血等循环血容量减少时,由于血液浓缩,即使红细胞容量偏低,但因血红蛋白浓度增高,贫血容易漏诊。
常见病因红细胞生成减少、溶血、失血等常见症状头昏、耳鸣、失眠、面色苍白等疾病分类及病因按贫血进展速度分急、慢性贫血;按红细胞形态分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按血红蛋白浓度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贫血;按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分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和增生低下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临床上常从贫血发病的机制和病因分类:一.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造血细胞、骨髓造血微环境和造血原料的异常影响红细胞生成,可形成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1.造血干祖细胞异常所致贫血1)再生障碍性贫血(AA)AA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与原发和继发的造血干祖细胞损害有关。
部分全血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与B细胞产生抗骨髓细胞自身抗体,进而破坏或抑制骨髓造血细胞有关。
2)纯红细胞再生障碍贫血(PRCA)是指骨髓红系造血干祖细胞受到损害,进而引起贫血。
依据病因,该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
先天性PRCA综合征,系遗传所致;后天性PRCA包括原发、继发两类。
有学者发现部分原发性PRCA患者血清中有自身EPO或幼红细胞抗体。
继发性PRCA主要有药物相关型、感染相关型(细菌和病毒,如微小病毒B19、肝炎病毒等)、自身免疫病相关型、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相关型(如胸腺瘤、淋巴瘤、浆细胞病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等)以及急性再生障碍危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些人把贫血与低血压相提并论,认为低血压是由贫血引起的。
其实,贫血与低血压在医学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总数减少或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量减少的一种综合性病理状态。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急性大出血时,患者不但贫血,血压也会急剧降低。
引起贫血的原因很多,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造血不良性贫血以及感染性贫血等。
可造成贫血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急性传染性肝炎、结核病、肺部化脓性疾病、胃肠疾患。
特别是胃肠局部切除后,会影响人体对铁和维生素B12的吸收,使人贫血。
患慢性肾炎、肾积水和先天性多囊肾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影响红细胞生成,也会造成贫血。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许多内分泌性疾病和结缔组织性疾病,如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疾病也常合并贫血。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也会发生贫血,比如妇女每次月经平均损失的血液约为90毫升,其中损耗制造红细胞中血色素的铁,每次可达30毫克。
从月经初潮到绝经,丢失那么多的血液和铁,若没及时补充相应的营养,贫血自然难免。
另外,妇女怀孕期需提供300~500毫克铁给胎儿,如没有及时在饮食中补充铁,也会导致孕妇贫血。
婴幼儿和儿童生长迅速,若偏食挑食,也易因营养不良缺铁而贫血。
贫血一般较易发现,面色常是判断有无贫血的一面镜子。
贫血的人不但面色苍白,眼睑和指甲也常是苍白无光的。
贫血有轻有重,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轻的多无明显症状,有的人会出现头晕、耳鸣、失眠、健忘、食欲减退。
较重的则会出现浮肿、毛发干枯,甚至出现贫血性心脏病。
当然,确定有无贫血和贫血的严重程度,最好还是到医院检查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含量。
低血压是指成年人血压长期低于90/60mmHg的情况,常见的有体质性低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
前者主要见于体质较弱的女性和脑力劳动者。
一般症状不明显,但较重时会出现疲倦、头晕、健忘,还可能出现心前区憋闷。
体位性低血压又叫直立性低血压,常在平卧、下蹲突然站起或长时间站立时出现,此时会出现眩晕等短暂性脑缺血症状。
防治体质虚弱性低血压要忌偏食,饮食要荤素搭配,应摄取含蛋白质、铁、叶酸和维生素B12多的食物。
加强运动锻炼能调整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从卧位、蹲位站起来时动作应缓慢。
另外,体位性低血压也可因多种疾病或药物引起,如脊髓有病,内分泌功能紊乱,慢性营养不良或因服用降压药不当及过量等。
因此应去医院查明病因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无论是哪一种低血压病人,都可以适当多吃些咸一点的食品,因为盐能使血压上升。
每天多喝水、多运动能增加血容量,还可吃些桂圆肉、大枣、红小豆等,不但能增加营养,还有利于纠正低血压。
...............................................一般成年人血压长期低于12/8千帕(90/60mmHg)者为低血压。
低血压的人易发生晕厥和休克。
低血压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心血管疾病、消化道炎症、溃疡等,且多见于青年女性。
低血压引发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头痛、头晕、胸闷气喘、易疲劳、精力不能集中、失眠、食欲差、四肢发冷、脉搏缓慢。
一旦体位变化时常眼前发黑、头晕欲倒。
对长期低血压的患者,医生提出的保健处方是:1、及时找医生确定低血压的原因;2、增加饮食营养、多食温补脾肾的食物;3、适当多吃食盐,可提升血压,改善头晕、困倦无力等症状。
但食盐摄入量不可太高;4、常吃生姜,能促进消化、健胃、升高血压。
可将姜末撒于菜汤中或用姜末泡水代茶;5、少吃冬瓜、西瓜、芹菜、山楂、苦瓜、绿豆、大蒜、海带、洋葱、葵花籽等具降压效应的食品;6、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许多贫血患者,血红蛋白低下是由于身体内某一造血原料不足引起的。
只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贫血,补充相应的造血原料,贫血就能纠正。
而补充原料,大部分患者只要注意饮食就能办到的。
(1)缺铁性贫血.需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
这类食物有:猪肝、牛肝、鸡鸭肝、猪腰、猪肚、牛腰、牛肺、牛肉汁、蛋黄粉、银鱼干、黄鱼干、鱿鱼、海蛰、虾米与虾仁等荤菜;菠菜、油菜、荠菜、金针菜、韭菜、芹菜、豆腐皮、豆腐干,以及桃、橘、枣等。
在以上食物的食物中以猪肝、牛肝、鸡鸭肝最佳哦。
(2)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应补充动物肝及肾、瘦肉、绿叶蔬菜等。
(3)蛋白质供应不足引起的贫血,应补充瘦肉、鸡、鸭、牛羊肉,以及豆类制品。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贫血患者的胃肠功能一般处于低下状态,补充食物时应逐渐增加,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可别又引起消化吸收不良哦。
适当多吃一些优质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蛋白质是形成肌肉、韧带、骨骼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可促进修复组织损伤,促进血红蛋白的修复和生成,如炖牛肉汤、炖鸡汤、鸭肉、鱼肉、豆浆、脱脂牛奶、鸡蛋羹、猪瘦肉、黑豆、黄哦度、豆浆等,可增强身体素质。
适当多吃一些铁含量较高的食物,90%的贫血为缺铁性贫血,如鸡肝、鸭肝、猪肝、鳝鱼、瘦肉、红糖、大枣、枸杞、黑芝麻、花生、桂圆、黑木耳等食物都是很好的铁来源。
此外,适当多吃点含维生素C较高的食物,可促进铁的吸收,改善缺铁性贫血,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肝脏的代谢功能,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食物有青椒、黄瓜、西红柿、小白菜、鲜枣、生梨、橘子、椰菜、葡萄汁、橙汁、草莓、红枣、猕猴桃、大枣、苦瓜、橄榄菜、大白菜、荠菜、豌豆苗、油菜、樱桃等。
每天的食物红绿黄白黑五色俱全,营养均衡了,问题自然没有了。
追问那有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吃或者少吃的呢?回答贫血和低血糖,大多数胃肠道有问题,要少吃油炸、少吃麻辣、少吃难消化食品、少吃加工食品(垃圾食品),如方便面、炸鸡腿、炸薯片、烧烤、牛肉干、话梅、果脯等。
贫血主要是因为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较低,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要元素,因此平常应该多注意吃些含铁的食物,如菠菜等,另外多喝些稠的粥也是有帮助的。
至于低血糖,平常多吃些谷类食物就好了。
贫血患者适宜的食物:1、主食及豆类的选择籼米、粳米、小米、高粱、小麦、大麦、面筋等。
2、肉蛋奶的选择动物内脏、鸡肉、兔肉、猪肉、牛肉、羊肉、鲤鱼、鲫鱼、虾子、平鱼、黄花鱼、带鱼、甲鱼等,牛奶和鸡蛋。
3、蔬菜的选择苜蓿、芹菜、油菜、萝卜、荠菜、发菜、海带、蘑菇、紫菜、蕃茄、白菜、芦笋、竹笋、萝卜缨、苋菜、塌棵菜、菠菜等。
4、水果的选择桃子、樱桃、猕猴桃、草莓、苹果、葡萄、菠萝、龙眼、桔子、柚子、无花果、鲜桑葚、枣、橙子、柠檬、杨梅、橄榄、西瓜、李子、荔枝、桂圆肉、柿子等。
大枣养血汤主料:枣(干) 50克调料:姜 5克赤砂糖 10克各适量制作方法把大枣洗净去核,生姜切片,一同放入沙锅内,加放适量清水,放在火上,转用文火煮半分钟,加入红糖搅匀即成。
凉拌猪肝主料:猪肝 300克菠菜 250克配料:香菜 15克虾米 15克调料:香油 5克酱油 5克大蒜 5克盐 2克醋 5克各适量1.将猪肝洗净,切成薄片,经开水烫到断生,捞出控干水分。
2.将菠菜择洗净,用开水烫至断生,晾凉后切成段;香菜择洗净,切成段。
3.将菠菜、肝片、香菜、海米、酱油、香油、醋、盐、蒜泥拌匀即可改善手脚冰冷的妙方天气一冷,就有许多人感觉全身发冷,手脚尤其冰凉的受不了。
这种情况,就是中医所说的“阳虚”,也就是一般所俗称的“冷底”或是“寒底”,西医未必能有效改善,但如果使用中医长期调理,倒是可以将这类体质改善,一般人并不致于特别怕冷,临床上,以年老者、妇女、易感冒的幼儿和过敏体质的人,身体比较寒,需要用药补食疗来改善体质。
另外也可以利用“阴极生阳”的原理,把冰冷的四肢泡在冷水中泡到不觉得水冷时,再起身擦干,放进被窝或衣服口袋,几分钟内就会回暖,效果相当快。
这些阳虚型的患者常需要使用补养药,要补气养血的需要鹿茸、肉桂、高丽参、紫河车、附子、人参、苁蓉、补骨脂、菟丝子、熟地、当归、阿胶、枸杞、龟胶等,都是常使用的药材,在煎煮时,可以和鸡、鸭、羊肉,鳗鱼、土虱一起炖煮滋补与美味兼收。
使用药酒炮制的方法,也对某些症状可行,像一些四肢麻木、骨头经常容易酸痛的病患,吴胜贤建议,不妨拿高粱酒、米酒、或是米酒头,将中药切成细片或是磨成粗粉放入,以八比二的比例,浸泡其中,大约2个月左右便可饮用。
这类药酒,可以用每天小饮2次的方式饮用。
此外,如果本身脾胃较弱,则可将各种处方先煎煮后,再去掉渣汁,让它变成膏状后,再加上冰糖,每天晚上以温开水化开后,就像服用枇杷膏一样,服一汤匙。
这种方式,对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差的人最适合。
克服手脚冰冷13攻略克服手脚冰冷13攻略? 手脚常冰冷...你的心血管太弱啦手脚冰冷和心脏血管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血液是由心脏发出,携带氧气到全身各部位,氧经过燃烧后,才能产生热能,手脚才会温暖。
一旦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影响血液运行输送,造成手脚冰冷的情形。
从中医的观点来看,手脚容易冰冷、麻木,多是属于气血的毛病,因为气虚、血虚所造成的血液运行不畅、血液量不足。
【手脚冰冷的主因】*心脏衰弱,无法使血液供应到身体末梢部位。
*体内血液量不够,血红素和红血球偏低。
*血管中有阻塞,或发烧、感冒等都会影响大脑中枢神经,导致手脚冰冷。
*交感神经功能出了问题,使肌肉遇冷无法紧缩,产生热能以耐寒。
【哪些人最容易出现手脚冰冷的情形】*体型太瘦小的女生体型较瘦、虚寒体质的女生最容易出现手脚冰冷的情形,因为这类型的人末梢血液循环较差,容易使体温调节的机制紊乱,而手脚冰冷正是自律神经功能调节不顺畅,血管变细所引起。
而且脚趾、膝盖、肩膀和手指等部位,属于运动较多的关节区,因为脂肪、血管皆相对较少,热度容易散失。
*血糖太低或低血压时食物是身体很重要的热量来源,如果你减肥过度、饿过了头,让血糖太低时,都会有手脚冰冷的现象。
而低血压时,血液循环也会不佳,疲劳、身体衰弱时,血压容易降低,就会手脚冰冷啰*压力过大时因为工作紧绷的压力或时间逼迫的压力,都会让手脚发冷发抖,只要过了这个紧张时期,就会慢慢恢复温暖。
*衣物不够保暖如果手脚冰冷,表示体温的平均调配有问题,如果已经多穿了好几件衣服,但手脚仍未恢复温暖,就该注意啦因为许多人体表的温觉神经接受体的「凉点」,因为太过迟钝而不能感受到冷。
*天气冷或长时间待在冷气房都会让血流量减少、血行速度减缓让手脚冰冷。
? 拒绝手脚冰冷全方位要解除手脚冰冷,必须从日常生活各方面来着手,快快开始运动、食疗、吃药膳、泡温泉、按摩...,你就可以四肢温暖、面色红润地啰.攻略1:勤运动.勤甩手建议你一早起来做做运动,健走是最佳选择喔用比走路快、比跑步慢的速度,大步往前走,双手顺便甩一甩,走上30分钟,促进气血运行,全身就会暖呼呼,因为一早就让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所以整天都会充满活力,不容易发冷喔你也可以试试简单的爬楼梯、原地跳跃,动个20分钟,达到稍微流汗的程度,都有助于强化体温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