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绩差异归因

合集下载

期末成绩归因分析总结

期末成绩归因分析总结

期末成绩归因分析总结引言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期末成绩往往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指标。

然而,不同学生的期末成绩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成绩优秀,有的学生成绩不尽人意。

这种差异背后有着许多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包括个人特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

因此,通过对期末成绩的归因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为促进学生学习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指导。

本文将对期末成绩归因分析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期末成绩的归因分析方法1. 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大量的相关数据来推断出影响期末成绩的主要因素。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路径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量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预测出不同因素对期末成绩的贡献程度。

2. 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通过访谈、观察等方式来收集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认知,进而探究影响期末成绩的主要因素。

这种方法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感受,帮助发现影响成绩的隐藏变量。

二、期末成绩的主要影响因素1. 个人特点个人特点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差异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不同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存在着差异。

例如,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而另一些学生可能面临时间管理困难、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2.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至关重要。

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学生因为对学习本身的兴趣而努力学习,而外在动机是指学生因为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学习。

研究表明,内在动机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更为显著,内在动机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3.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技巧。

不同的学习策略对学生成绩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例如,合理的组织学习时间和任务,有效的记忆和应用知识,高效的解决问题方法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具体场所和学习条件。

个体差异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

个体差异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

个体差异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近年来,学习成绩一直是学生和家长们所关注的焦点。

然而,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往往是不同的。

这种区别主要归因于个体差异的存在。

个体差异指的是不同个体在认知、情感和个性特征上的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个体差异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原因。

首先来看认知差异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认知差异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能力上的差异。

一些学生可能在逻辑思维和抽象推理方面表现出色,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在记忆力和注意力方面更为出众。

这些认知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一个善于理解抽象概念的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可能会更加得心应手,而一个记忆力较强的学生可能能够更好地记住历史事件的细节。

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差异将直接决定他们在不同学科的学习成绩。

其次,情感差异也对学习成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情感差异指的是学生在情绪、动机和情感调节上的差异。

一些学生可能具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更容易受到压力和焦虑的影响。

这些情感差异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态度,从而对他们的学习成绩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例如,一个能够以积极态度面对挑战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会更有动力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好的成绩。

而一个情绪易受干扰的学生可能会因为焦虑和压力而影响学习效果。

此外,个性特征也对学习成绩产生着显著的影响。

个性特征是指学生在性格、兴趣和行为方面的差异。

一些学生可能天性乐观、自律,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更具冒险精神、外向活跃。

这些个性特征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和学习策略的选择。

举个例子,一个自律且喜欢阅读的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掌握新知识,而一个外向活跃的学生可能更善于团队合作,从而在集体项目中表现出色。

因此,个性特征对学习成绩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尽管个体差异对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个体差异决定了一个学生的学术前途。

初中生学习成绩与归因和自尊水平的关系研究

初中生学习成绩与归因和自尊水平的关系研究

1问题 的提 出 归 因 (a s l a t i u i n 研究 始于海 德 ( . e d r , c u a t r b t o ) f h ie ) 他在 1 5 年 出版 98 的 人 际关系心 理学 (h s c o o y o n e p r o a e a i n 中总结 t epy h lg f itr e sn lrl to ) 了 自己关于 普通人 在 日常 生活 中寻求 原 因活动 的研 究成 果 。海 德之 后, 有关 归因理 论的研 究蓬勃 发展起 来, 在教 育领域 中, 维纳提 出的 归因理 论影 响较为 广泛 。他 提 出人 们通 常将 活动 成败 归为 能力 高低, 努力程 度, 务难 易, 任 运气 ( 遇) 机 好坏 , 心状态 , 界环 境等 。同 时, 些 原因可划 分为 内一 外, 身 外 这 稳定一 暂时, 可控一 不可控 3 维度 , 个 他认 为 归因是 一个 多阶段 的反应 过程 : 首先 是认 定 活动 的结果是 成功还 是失败 , 然后 归因, 解释 的结果影 响人 的情绪 和对 未来 的期待, 最后 情绪和 期待 结合起 来, 决定 在新 的成就 情境 的行为 。维 纳 的模型 将 归因与 学习动机 相联 系, 激起大 量相 关研 究, 究不 同人群 的归 因特 点及 其 研 归 因倾 向与 其他 心 理结 构 的关系 是 其相 关 的一 个研 究 方 向。 学 校 为学 生提 供 了一 种成 就情 境 。教师 、父母和 同学根 据 学生 完 成 学 习任 务的情 况和通 过与 其他 同学 的比较而 对该 学生 的学习进 行评 价 。为 应对 该成就 情境, 不同 的学生有 不同 的策 略。有 的学 生 以渴 望成 功为 动力, 的学 有 生 以避 免失败 为动 力。追求 成功 的学生 往往 选择 一 些难度 与其 能力相 当 的学 习任务, 经过努力 达到成功 并从 中得 到快 乐, 反之 , 避免 失败者选 择的 目标 不是 过高就 是过低 , 果, 结 目标 太 高 导致 失败 , 目标 太低 即使 成功 了也 体验 不到愉 快 。根据 归因理论 , 追求成 功 的学生把 成功 的原 因归于 自己能力强 , 失败 归 把 于不努力 。相反, 免失败 的学 生往往 把成 功归 于机遇好 , 避 任务 容易等 外在 因 素 , 把 失败 归于 自己无 能 。表 现 出一 种 “ 得无 助感 ” 而 习 。因 此, 们 把追 我 求成 功 的学 生所 采取 的归因 方式 称 为 “ 成 归 因_ 把 避 免失 败 的学生 所 采 求 取 的归因方式称 为 “ 败归 因 ” 避 。 西方 心理 学者普 遍认 为, 自尊是心 理健康 的核 心, 依据是 自尊与 心理健 康 各方 面的测 量指标 有着 高相关 。例如 : 自尊可 以反 映人们 的生活 的满 意度, 高 自尊 的人往 往有着 积极 向上 的情绪 , 世界 的看法 较乐观 。在此 基础 上, 出 对 提 假设成 绩优秀 的学 生是否 倾 向于追求成 功 的归 因, 且自尊 较高 : 并 低分 组是 否 更易 选择 避败 归 因,自尊较 低 : 是否 存 有性别 差 异 。 2研 究 过程 2 1随 机选用 某公 司子 弟学 校两个 初一重 点班 共 1 8人, 3 男女 比例 7 0:

教学中的归因效应

教学中的归因效应

教学中的归因效应汪潮归因就是寻找原因。

归因理论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理论。

对行为结果的不同归因,会直接影响随后的行为倾向和方式,这就是归因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认为,影响人们的行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外界环境和主观条件。

如果把行为结果的原因归结为任务的难度、运气和奖励等外界因素,称之为外归因;如果把行为结果的原因归结为人的主观因素,如能力、动机、兴趣、气质和性格等,称为内归因。

根据研究,学生对学习行为结果的不同归因会影响以后的学习积极性。

主要情形是:1、如果学生把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够”等内部稳定因素,那么这种归因会增强学习活动的坚持。

2、如果归因于“内容太难”等外部稳定因素,就很可能降低学习活动的懈担3、如果归因于“运气不好”等外部不稳定因素,则不一定会降低学习积极性。

4、如果归因于“努力不够”、“准备不充分”等内部不稳定因素,就会保持甚至增强学习积极性。

归因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用它来调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引导学生正确而适当地归因,是不断提高学习信心的重要教学策略。

请看下例:一个六年级学生的作文第一稿只写了126个字,?其中有14个错别字。

老师没给打分,而是与他商量修改意见。

同时表扬了他会讲故事这一特长,然后请他把班级里最近发生的新事编成故事。

两天后,他给老师讲了自编的故事。

老师肯定了他的成绩,然后辅导他如何确定中心和选取材料,并鼓励他:“你的基础并不差,你很关心周围的人和事,真可惜,没有努力写出来。

要是多下些功夫,该多好哇!”他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

问能得多少分,老师说可得及格分数了。

他说:“再让我修改修改!”第三稿写好后,老师说能得70分。

他主动要求老师再提点修改意见。

第四稿,有了很大进步,老师给了85分、后来,这位学生积极性高了,经常送作文给老师修改。

一年后参加全县征文比赛,得了二等奖。

在这个实例中,?在教师诱导下,学生把作文差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这一内部不稳定因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和提高措施怎么写

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和提高措施怎么写

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和提高措施怎么写学生成绩差是一个让家长和老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不同的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成绩较差,而提高学生成绩的方法也需要因人而异。

本文将探讨学生成绩差的原因以及一些提高学生成绩的措施。

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学习动力不足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和目标,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2. 学习方法不当有些学生可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例如,有的学生可能没有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导致作业和复习安排混乱。

3. 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有些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依赖于老师的指导和监督,无法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4. 生活压力大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家庭环境或其他原因承受较大的生活压力,无法专心学习。

5. 学习环境不佳有的学生可能在学习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学习,如嘈杂的环境或学习设备不完善,影响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成绩的措施提高学生成绩需要有针对性的措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以下是一些提高学生成绩的一般性方法:1. 建立学习目标学生应该在学习开始时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有利于提高学习动力。

2. 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正确使用学习方法和工具等。

3.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应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自我规划学习计划、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等。

4. 寻求帮助和支持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应该及时向老师、家长或同学寻求帮助和支持。

5.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安静的学习空间、充足的学习资源等。

总结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等因素。

提高学生成绩的措施也需要因人而异,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实现自身的学习目标。

学习不良与优良初中生学业归因、成就动机比较

学习不良与优良初中生学业归因、成就动机比较

学习不良与优良初中生学业归因、成就动机比较摘要:探讨学习不良初中生和学习优良初中生在学业归因方式、期望变化、情感反应、成就动机等方面的差异,为学习不良初中生的教育和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中小学生学业成败归因量表、中小学生成就动机量表对两组初二学生各30 名进行调查。

结论:与学习优良初中生相比,学习不良初中生的成败归因方式、结果期望、情感反应和成就动机不够合理或明显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教育和转化。

关键词:学习不良;学习优良;学业归因;成就动机学习不良生亦称学习差生,主要是指那些身心健康、智力正常,但在学业中存在严重困难或学习屡遭失败,学习成绩低于教学大纲最低标准者。

归因方式是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具有个性的特点,通过个体对多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判断来评定。

本研究通过将学习不良和学习优良初中生进行比较,探讨他们在考试归因、结果期待、情感反应和成就动机等方面的差异,并为学习不良初中生的教育和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济南市历城双语实验学校初二的学生。

选择学习不良学生的方法为:从各班挑选期中考试成绩位于班级后10%的学生。

对筛选出的被试及其教师、父母、同伴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访谈。

除以上标准外,还要满足两排除性标准:一是排除智力落后( IQ <70) 和智力超常( IQ > 130) 者;二是没有明显的躯体或精神疾病。

选择学习优良学生的方法为:总体智商在85 分以上; 上学期期末各科平均名次处于全班前10%之内;考试各科全部及格。

最终挑选出的被试,学习不良生共30 人,其中男19 人,女11 人;学习优良生共30 人,其中男14 人,女16 人。

1.中小学生学业成败归因量表。

该量表系国家教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成果,由孙煜明教授主持制定,分为成功问卷和失败问卷。

量表再测信度为0.62(P<0.01),校标效度为0.46(P<0.01)。

期末成绩归因分析报告范文

期末成绩归因分析报告范文

期末成绩归因分析报告范文引言本报告对本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归因分析,旨在了解成绩的来源和影响因素,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指导和改进建议。

方法本次归因分析主要采用了量化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对期末成绩进行了整体数据分析,包括平均成绩、最高成绩、最低成绩等指标。

然后,我们对个人成绩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合学生平时表现、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等方面的数据,进行了成绩归因分析。

整体数据分析通过对全班期末成绩的统计,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平均成绩:80分- 最高成绩:98分- 最低成绩:60分- 成绩标准差:10分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班上整体成绩较为集中,平均水平良好。

然而,最高成绩与最低成绩差距较大,说明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较为突出或较为薄弱。

个人成绩分析在个人成绩的归因分析中,我们综合考虑了以下方面因素:1. 平时表现平时表现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课堂参与、课后作业等。

通过对平时表现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 A同学的平时表现优秀,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完成作业,这对他的期末成绩有较大的积极影响;- B同学的平时表现一般,课堂参与较少,作业完成较为马虎,这对他的期末成绩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2. 课堂表现课堂表现是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准。

通过对课堂表现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 C同学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对讲解内容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的期末成绩;- D同学在课堂上缺乏参与度,对知识理解程度有限,这对他的期末成绩产生了不利影响。

3. 作业和考试作业和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直接评估。

通过对作业和考试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 E同学在平时作业中表现出色,对考试内容深入理解,并能够高效地应用,这对他的期末成绩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F同学对作业不太重视,考试前准备不充分,这导致了他的期末成绩表现不佳。

结论通过以上的归因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学生的平时表现对期末成绩有明显影响,积极参与课堂和认真完成作业能够提高成绩;- 课堂表现对期末成绩有重要影响,积极的课堂参与和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有利于提高成绩;- 作业和考试对期末成绩直接影响较大,认真完成作业和充分备考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归因

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归因

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归因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归因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归因任国防在学习当中,学生们总会有意或无意地为自己现有的学习成绩寻找原因,如为什么学习成绩是这样的,自己的学习成绩是否会更好等等,这些过程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对学习成绩进行归因的过程。

归因方式不仅反映着学生寻找学习成绩结果的倾向,而且还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动机,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格特点,因此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有效的归因,并进行相应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著名心理学家韦纳等人在整合了前人的归因研究后认为,人们往往根据内外部、控制点和稳定性对行为进行归因。

根据内外部可以将行为归结于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努力、能力、性格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运气等。

根据控制点可以把原因划分为“内控性”和“外控性”原因。

内控性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行为的结果,认为成功和失败都是由于自己可控制的因素造成的;外控性是指个体认为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的结果,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

根据“稳定性”,可以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稳定的原因是指个体认为引发行为的原因是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的,不稳定的原因是指个体认为引发行为的原因是容易改变的,是不稳定的。

对行为的归因根据上面的三个维度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期待和情感),同样,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对自己的学业成绩进行归因时,也会由于三个维度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结果,具体如下:1、对学习成绩的归因不同会导致对以后的学习成绩的期待发生变化。

如果把学习成绩的结果归结为努力或运气这些稳定性不强的原因,那么对下一次学习成绩的期待与这一次的实际结果可能不一致。

例如,如果认为这次学习成绩较高是由于运气的结果,那么可能产生下次也会较高的期待,也可能不产生,因为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因素,学习成绩的高与低取决于以后的学习是不是努力或考试时的运气怎么样。

学习差异的成因及解决方法(转载编辑)

学习差异的成因及解决方法(转载编辑)

浅谈学生学习差异的成因及解决方法罗虹芳发布时间: 2009-12-3 10:33:15内容摘要:本文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策略、思维策略和人格因素方面分析造成优生与差生学习差异,差生学习落后的原因,并通过积极归因训练,加强差生的学习信心。

关键词:知识水平、学习策略、思维策略、人格因素、归因训练一、引言在各科的学习中,都有一些这样的学生,他们都是智力正常,但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却总是一般,和学业优秀的学生相比他们在学业成绩方面总是显的差一点,这是为什么呢?应当承认,优生与差生之间在学习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如何弥补两者的这种差异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关心的重大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

要采取正确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清楚了解造成差异的原因和差生的个性特点。

、二、影响学习的认知因素目前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学习的认知因素集中在知识水平、学习策略、思维策略三个方面。

一)(一)、知识水平人头脑中知识是以一种逐渐积累的方式学得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纳细流无以成江海。

差生在知识积累上存在量与质的明显不足!1、知识量的不足:在一个领域中学习落后的学生,往往伴随着在这领域有关知识的积累量的不足。

知识量的不足给后来学习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影响其后有关知识学习上记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科知识的学习具有系统性和累积性。

前面知识的掌握如果在量上不足,出现基础知识上的漏洞,那么将会对后来的学习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学习上的障碍。

部分英语学困生就是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他们进入高中后在英语学习上感到困难。

高中阶段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容量大,并在初中的基础上注入了大量的语法点、知识点,使句子结构更为复杂,同时侧重提高阅读能力且加大词汇量和阅读材料的份量。

但是由于学生词汇量不够,不足以应付高中阶段的学习,他们成绩退步,以致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2、知识质上的不足,这不足表现为三个方面a、概念掌握水平上有明显不足,差生虽然也能背诵一个概念定义,但他们仅仅从字面上理解了定义,并未能真正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理解,这是一种十分肤浅的理解,他们也可能用日常概念代替科学概念,产生对概念的曲解,把握不住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做习题时不用科学的概念去思维,只会生搬硬套。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一、概述随着教育心理学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内在心理机制。

自我效能感、归因以及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和期待,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归因则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进行解释的内部过程,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策略选择。

而学习成绩则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实现全面发展。

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1.1 背景介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其影响因素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自我效能感、归因等个体心理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备受关注。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某一目标的能力的信念,是个体自我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归因则是指个体对成功或失败原因的内部解释,它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动机和行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自我效能感越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

同时,归因方式也对学习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积极的归因方式,如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任务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

目前关于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和全面,仍存在一些争议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优化归因方式,进而提升学习成绩。

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倾向的调查与启示

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倾向的调查与启示

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倾向的调查与启示标题: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倾向的调查与启示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学生学业成败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关注。

其中,学业成败归因倾向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倾向的调查研究,探讨其对学生学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启示和建议。

一、调查方法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倾向的情况,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

我们在不同学校和年级中选择了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涵盖了不同的性别、年龄和学习成绩。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收集了他们对学业成败的归因倾向以及相关的心理特征数据。

二、调查结果1. 归因倾向类型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归因倾向主要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两种类型。

其中,内在归因倾向的学生更倾向于将学业成败归因于自身的努力、能力和态度等内在因素,而外在归因倾向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将学业成败归因于外部环境、教育资源和社会因素等外在因素。

2. 影响因素分析在影响学生归因倾向的因素中,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个人经历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对学生的期望、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成员的学业态度等因素会影响学生对学业成败的归因倾向。

同时,学校的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会对学生的归因倾向产生影响。

三、启示与建议1. 培养内在归因倾向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外在归因倾向,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通过引导、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业归因观念。

这包括提倡学生注重自身的努力和能力,鼓励他们通过勤奋学习和自我反思来提高学业成绩。

2. 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学校和家庭应共同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支持,为学生的学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要注重教育方式的改革,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3. 加强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扰。

运用归因理论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运用归因理论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运用归因理论指导学生正确归因[作者:河北衡水中学副校长张太庄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9711 更新时间:2004-2-4 文章录入:bgs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每次期考过后我们总要依据考试成绩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同时要求并指导学生对自己考试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推测分析。

心理学上把这种对别人或自己所表现行为的原因予以解释的过程称为归因。

但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学差生,在进行学习结果的归因分析时并非都能做到正确归因,积极归因,相反,往往会出现一些归因上的偏差,造成消极归因,进而影响以后的学习行为。

一、目前,高中生学习归因出现的偏差1、浅层归因许多高中生特别是学差生在总结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时,总是认为自己学习没有努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考试马虎,状态不佳等是导致学习质量下降的原因,总结分析也就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而已,殊不知这仅仅是导致成绩下降的直接原因,至于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那就要由果溯因,推导原因的原因。

但许多高中生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而且也不愿去做。

“我心里有个小秘密,我不愿告诉你”,“千呼万唤始出来,尤抱琵琶半遮面”一语道破了高中生的真实心态。

笔者曾经接待过一个来访的中学生,当问及她长期以来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时,她仅仅说了句“学习不用功,努力不够”来敷衍,进一步问她为什么“学习不用功”时,她说:“学习没压力。

”“学习没压力的原因又是什么?”答:“缺乏紧迫感。

”“为什么缺乏紧迫感?”答:“没有生活目标,缺乏学习动力。

”当分析到这一步时,虽然已经找到了很深层的原因,但我们认为仍不是根本原因,要从根本上让其转变学习态度甚至人生态度,仍需找到更深层次的原因。

后来与其深入细致的长谈,才识庐山真面目,原来她是一个“千万富翁”的女儿,从小衣食无忧,娇生惯养,爱享乐怕吃苦,心中无大的志向和愿望,当问及今后的理想时,她说毕业后到父亲的公司当一名职员。

这样一个人生目标,可以说不用努力,就可以一蹴而就,这样的目标与其现实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距离和落差,也就不会产生心理冲突,更不能因此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那就必然导致今天的学习结局。

识别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基本原因

识别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基本原因

识别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基本原因背景:学生研究成绩下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教育机构的声誉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因此,识别学生研究成绩下降的基本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学生的研究状况。

原因一: 研究动力不足学生研究成绩下降的一个基本原因是研究动力不足。

学生可能因为缺乏兴趣、缺乏目标或缺乏自信而对研究失去了热情。

这可能导致他们的研究效果下降。

原因二: 研究方法不当另一个导致学生研究成绩下降的基本原因是研究方法不当。

学生可能没有掌握有效的研究策略或技巧,导致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

如果他们没有适当的研究方法,他们就无法高效地记忆和理解研究材料。

原因三: 研究环境不理想研究环境不理想也是学生研究成绩下降的一个基本原因。

学生可能在研究时受到噪音、干扰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无法集中精力。

另外,缺乏支持和鼓励的研究环境也会影响学生的研究表现。

原因四: 健康问题健康问题也可能导致学生研究成绩下降。

学生如果身体或心理上出现问题,如疾病、焦虑或抑郁,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

因此,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对于解决研究成绩下降问题非常重要。

解决方案:鉴于上述原因,有几种解决方案可以采取来改善学生的研究成绩。

首先,教育机构可以提供激励措施,如奖励和表扬,以增加学生的研究动力。

其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并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

此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支持系统也是很重要的。

最后,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结论:识别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基本原因是改善学习状况的第一步。

通过解决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和健康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帮助他们实现更好的未来发展。

常见的归因偏差及具体内容

常见的归因偏差及具体内容

常见的归因偏差及具体内容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或事件原因时所倾向的一种认知偏差。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

本文将就几种常见的归因偏差进行介绍,并给出具体的内容说明。

我们来谈谈一种常见的归因偏差——自利偏差。

自利偏差是指人们在解释自己行为的原因时,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或他人的过错。

例如,当一个人考试取得好成绩时,他可能会认为是自己用功复习的结果;而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他可能会抱怨考试题太难或老师没有教好。

这种偏差可能导致人们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并在面对挫折时产生消极情绪。

再来看看另一种常见的归因偏差——群体偏见。

群体偏见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往往受到所属群体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判断。

例如,当一个人对某个群体持有负面印象时,他可能会倾向于将该群体的所有成员都归因为同样的负面特征,而忽略个体之间的差异。

这种偏见可能导致歧视行为和社会不公。

还有一种常见的归因偏差是情绪偏见。

情绪偏见是指人们在情绪激动或受到情绪影响时,对他人行为的原因做出错误的归因。

例如,当一个人处于愤怒或沮丧的情绪状态时,他可能会将他人的行为解释为故意的恶意行为,而忽略了可能的其他解释。

这种偏见可能导致冲动和不理性的决策。

我们再来谈谈一种常见的归因偏差——信息偏见。

信息偏见是指人们在获取和解释信息时,倾向于选择和相信与自己已有观念一致的信息,而忽略和排斥与之相悖的信息。

例如,当一个人对某个政治观点持有偏见时,他可能会选择阅读和传播支持该观点的信息,而忽略反对该观点的信息。

这种偏见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和认知闭塞。

总的来说,归因偏差是人类认知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误判现象,可能导致不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要避免归因偏差的影响,我们需要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多角度思考问题,克服主观偏见,尊重他人,注重事实和证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成绩分析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成绩分析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成绩分析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教师成绩分析的重要性学生成绩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对于教师来说,深入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进行改进。

然而,在进行成绩分析时,一些教师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介绍教师在成绩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问题一:简单归因成绩差异很多教师在进行成绩分析时,常常简单地将学生的低分归因于学生自身的能力和努力程度。

这种简单归因忽略了其他潜在影响因素,如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评估方式等。

实际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可能来自多方面原因,仅仅把责任全部推给学生是不全面甚至不公平的。

三、对策一:多角度考虑成绩影响因素为了更准确地评估教学质量和进行成绩分析,教师需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来考察影响因素。

首先,可以通过反思教学方法和教材是否合适,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其次,关注课堂氛围、互动以及学生参与程度等因素,这些都可能对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需要审查评估方式是否合理,是否与课程目标相匹配。

四、问题二:缺乏个性化教学很多教师在进行成绩分析时,只着眼于整体班级的平均分、最高分和最低分等,而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种统一对待可能会导致对学生的需求和潜力不够了解,进而无法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五、对策二:重视个别差异并采用差异化教学为了更好地发挥每位学生的潜力并提高整体班级的成绩水平,在进行成绩分析时,教师应该更加重视个别差异。

这可以通过订制不同层次的任务或作业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鼓励他们在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中展示才能。

此外,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个别辅导和问答环节等,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六、问题三:缺乏反思和改进意识一些教师在成绩分析中容易陷入自我满足或责怪学生的态度,而忽略了对自己的反思和提升。

教师应该明确“普通观察者”和“权威评论者”的不同角色,在进行成绩分析时客观看待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寻找改进措施。

教育调查分析归因原因及方法分析

教育调查分析归因原因及方法分析

教育调查分析归因原因及方法分析教育调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教育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

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教学水平,不同的人或者团体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解释。

如何对教育调查进行分析,找到归因原因成为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探讨教育调查分析归因原因及方法。

一、归因原因1.1 学生个体因素学生个体因素包括智力、动机、学习态度、性格和性别等。

通过此类因素的调查研究,人们可以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智力较高,但学习习惯较差,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1.2 学校教学质量学校教学质量可以从师资水平、教学方法、教育资源和家校沟通等维度进行衡量。

如果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或者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自然会影响学生成绩。

1.3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也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父母的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家庭和谐程度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二、方法分析2.1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教育调查数据。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学科难度、考试形式等方面的态度,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2 访谈法访谈法可以让研究者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家庭背景,发现并了解学生的问题和需要。

但使用访谈法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并且可能会出现调查结果不准确等问题。

2.3 实验法实验法可以通过设置实验因素,以操纵某些教学因素进而控制实验结果,以此了解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但是,实验法需要复杂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复杂。

2.4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可以通过研究某个学生或某一群学生的情况来推论整体学生的学习情况。

案例分析法比较灵活,适合于研究特殊问题,但结果的适用范围不能太广泛。

三、总结教育调查分析归因原因及方法分析的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调查研究方式。

通过教育调查的归因分析,可以找到学生成绩不佳的原因,同时为学校和家庭提供改进方案。

论归因的种类及归因能力的培养

论归因的种类及归因能力的培养

论归因的种类及归因能力的培养一、学生的归因分类:(1)向外归因:遭受失败首先认为自己学习成绩的好坏受运气、他人和任务难度等一些复杂而又难以预料的外部因素的主宰;(2)向稳定因素归因:学生习惯认为导致失败的因素是自己能力不够或试题较难;(3)向不可控因素归因: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為考试失利找发挥失常或生病了等借口,而他们对于这些情况的发生是不能有所作为的。

有这几种归因的人遭受失败时,往往以“自认倒霉”的态度接受打击,这些归因具有消极的作用,它不能使人重新获得方法,走向胜利,只能使人在失败中迷惘徘徊,无法正确把握自己。

(4)向内归因:学生遭受失败时能勇敢地反省自己,积极的思考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5)向不稳定因素归因:除了积极面对问题外,少数学生对自身充满信心,坚信努力一定会取得进步;(6)向不可控因素归因:主要考察自己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变的那些因素。

学生的不同归因,影响着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作为一名考生要善于对学习中的成败得失进行正确的归因。

而以上三种归因把自己放在了首要位置,自我控制、乐于进取,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归因。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归因能力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成功或失败时把主要原因归之于内部的努力,有利于激发学习责任感,提高学习努力的程度,克服自卑心理,形成较高的成就动机。

所以,教师可采取下列措施帮助学生正确归因:(1)教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敢于反省自己学生很多时候并不是很了解自己,比如有些学生会问:“我很努力了,可为什么成绩还是上不去。

”其实大部分原因是对自己认识不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应该从能力、基础、习惯甚至是性格等各方面分析自己。

敢于反省自身也是很重要的,高三学生中有很多在经历多次失败后觉得深受打击,不再有勇气自省,这些对找到失败原因以及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碰到矛盾,首先要反省自己处理的方法,在原有方法上寻找症结所在,让矛盾得以缓和解决。

学生学习归因调查及分析总结

学生学习归因调查及分析总结

学生学习归因调查及分析总结
归因理论告诉我们:对行为归因的不同,会影响个体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时的行为动力。

因此,了解学生对学习情况的归因,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业成绩。

这里,我们通过简单的测题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归因。

测题为4题,分别对应于四种主要的学习归因倾向:“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

其中,“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属于主观因素,是不稳定的,能在一定程度上被个体所把握、控制的因素。

“任务难易”、“运气好坏”属于外部因素,是较为稳定的,不易受个体自身控制的因素。

学生将学习情况归因于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往往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了解学生在这四个方面的归因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力情况,预测其学业成就,并采取相应的引导策略。

测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将目前自身学习成绩的状况归因于主观的因素,即“能力高低”和“努力程度”。

学生将学习归因于可控的内部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有助于其学业成绩的提高。

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只需要引导其,认识自身存在的主观因素,给予其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增强意志力便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业。

对于少数部分将学习情况归因于外部环境的学生,我们需要帮助其客观分析影响学业成绩的各种因素,引导其客观对待主观因素的影响,促使其放弃对外部因素的依赖,而转向对主观因素的信任。

此外,学生学习归因容易受学习成绩波动的影响,而发生转移。

因而,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学生学习归因的变化,根据其变化的规律,调节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反馈信息,以使学生能利用反馈信息获得最大的动机量值。

教育心理学:归因

教育心理学:归因

教育心理学:归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归因这个概念无处不在。

它就像是我们内心的一个小法官,默默地评判着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的原因。

那么,什么是归因呢?简单来说,归因就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推断和解释的过程。

想象一下,你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你可能会将这个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学习、聪明才智,或者是运气好。

同样,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你可能会认为是自己准备不充分、题目太难,或者是考试时状态不佳。

这些对原因的思考和判断,就是归因。

归因对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确的归因能够激发我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我们更加努力地追求目标;而错误的归因则可能导致我们陷入消极的情绪,甚至放弃努力。

在教育领域,归因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

比如,如果一个学生总是将自己的好成绩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如运气,那么他可能不会持续地努力学习,因为他认为成功是不可控的。

相反,如果他能够将好成绩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那么他就更有可能在未来继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归因时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他们对成绩的归因方式。

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引导他们认识到是自己的努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带来了成功;当学生成绩不理想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避免他们过度自责或者将原因归结为不可改变的因素。

归因理论有多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海德的归因理论和韦纳的归因理论。

海德认为,人们通常会把行为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性格等;外部原因则是指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运气等。

他强调,人们在归因时往往会寻求一种平衡,即对行为结果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韦纳则进一步发展了归因理论,提出了归因的三个维度: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Mincer(1957)的研究发现:语词是其它 能力的最佳预言家。他主张:当社会变得 越复杂,语词技巧的需求就越增加,因为 语言是建构个人一般知识的主要媒介。 • 因为语文所代表的不仅是读、写、听、说 的能力,更具有个人情感与理智的深层意 义。
• 语文能力对其他学习甚为重要,Jensen(1980) 主张:智力测验中的词汇测验比其它项目的测验 与IQ有更高度的相关。 • 台湾张慧敏(1993)研究发现:语言理解能力较 差、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弱者,其数学科成就亦 较低。 • 台湾颜银和(1992)对台中市忠孝国小六年级学 生所作之研究亦发现:语文成绩与数学、社会、 自然之间的相关分别为0.638、0.666、0.611。
解释论观点
• 1970年代兴起了一种专注于从微观角度解释学业 不良的理论,并以“人际互动”的视角切入师生 关系,从而构成了解释学业不良的一种新理论: “标签理论”。
• 标签论强调:学业不良或学业失败皆源于教师的 “贴标签效应” • 这一理论特别突出了“教师评价”、学校评价、 家长评价、同学评价(正式的、非正式的)对学 生成绩的影响问题。
(1)学生个体特征与学业成绩

分析变量主要涉及:智力差异、认知结构、 人格特征。 A、智力差异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 1950年代之前,智力差异构成了学业不良 的主要解释。 • 智力差异又是如何产生的?这涉及到绵延 一个多世纪的“遗传论”与“环境论”之 争,尚未达成共识。
几种著名的观点
1、遗传决定说: (英)高尔顿(早期代表)的孪生儿研究 (英)伯特(1966)孪生儿研究80% (美)詹森(1969)孪生儿研究80% 2、环境决定说: (美)华生(1920年代):“给我一打健康儿童, 让我可以在完全控制的环境中去培养,我能使任 何一个儿童变成任何一种人物。” 3、UNESCO的结论是智力的遗传性在40-70%间
•智商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 1950年代,盛行的是关于IQ与学业成绩的 关系问题。 • 结论是:IQ并不代表学业成绩 • IQ仅与学业成绩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 这意味着IQ只是影响成绩的一个因素,绝 非唯一因素,也非主要因素。 • 随之兴起的认知心理学,强调了认知、非 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影响成绩的认知与非认知因素
C、教师期望水平与学业成绩
• 教师期望效应:案例(罗森塔尔等的《课堂 中的皮格马里翁》) • 教师期望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行为反映。表 现主要有三: 1. 为学生创造亲切的心理气氛。 2. 提供正强化的反馈效应,教师通过交往频率、 目光注视、赞扬、批评等向学生提供不同的 反馈。 3. 向学生输送经过归因的信息,使之产生自我 认知和自我评价,从而作出特定的行为反应。
• 林清江(1972)的一段话印证了这个模式:以中、 上社会阶级的儿童为例,在他的亚文化环境中, 家长受过良好的教育,语言正确流利,欣赏古典 音乐,阅读良好读物,并有适当的休闲娱乐,人 人孜孜工作,奋发进取……祖先及亲友成就的事 例,可为楷模,当他入学接受正式教育时,教师 的家庭观念与教诲和家庭中父母的价值态度相符, 师生关系极为良好,他们的成就动机更高,成绩 更好。
• 这说明,教师的工作实际上是一项复杂劳动,教 师认知因素中还有其他特征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
• 教师的知识准备与教学效果
• 根据常识,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但 1950年代的研究表明,教师的知识水平与学生的 学习成绩之间并无显著正相关。 • 关于教师知识准备程度及质量,与其教学效果之 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只有较低正相关。
• 一种因果模式:Bernstein认为:阶级不同, 家庭形态便有差异,而出生较低阶级地位 家庭的学生在面对学校教育时便发生相对 劣势的现象。 • 某些家庭偏向「个人取向家庭」,其成员 的沟通方式倾向于「开放型沟通系统」, 语言方式为「精致型编码」,这类家庭大 多属中、上阶层。
• 某些家庭偏向「地位取向家庭」,其成员的沟通 方式倾向于「封闭型沟通系统」,语说形式倾向 于「限制型编码」,这类家庭大多属劳动阶层。 • 「学校教育」所用的语说形式偏向于中、上阶层 所熟悉的「精致型编码」,因此,来自劳动阶层 的学童在面临语说形式的转变与适应上便显得不 良,因而造成可能的学校教育失败(Bernstein, 1977)。
2、学业成绩的社会学研究
•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学习成绩问题,主要涉 及三种理论解释:功能论、冲突论和解释 (互动)论。 •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成绩 • 标签效应与学业成绩
(1)三种理论解释:功能论解释
• 功能论者特别关注“处境不利学生”学习不良问 题。其观点主要有二: 1、校内因素(教师、课程、能力分组等)对成绩并 无太大影响。 2、“校外因素”(不同群体的社会文化差别、社会 经济地位差别、儿童早期环境差别、智力的群体 差别)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最大 功能论观点在解释群体性的成绩差异方面是有有力 的,这再次说明:影响成绩的因素十分复杂。
学习成绩差异的归因
(一)学业不良研究的三个方向
• 心理学研究
• 社会学研究 • 解释学研究
1、学业成绩的心理学研究
• 心理学中标准化测验运动的发展,尤其是 IQ测验、学业成绩测验、学术能力倾向测 验的兴起,意味着学业不良问题开始成为 一个学术问题。 • 19世纪以来,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学业不良 问题的主题大致有三
B、教师的人格特征与教学效果
• 对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教师人格特征: (1)教师基于真诚的同情性 • 教师需要把教学工作看成是一项“人心工程”,成 为激励学生的创造者和激励者。
• 教师的创造和激励力量的源泉是真诚,诚以待人, 关爱学生。 • 例如:真诚地欣赏对方、欢迎对方、肯定对方, 真诚地提出批评。这是一种真正平等的“对话” 或“交流”的关系。
• 总之,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一个家庭社经地位差异 造成学业成就差异的因果模式:
阶层间语言方式的差异造成学生在学校经验上的差 异。 阶层差异亦反映其所处阶层的文化、生活、行为、 价值观与文化资本的差异,而这诸多差异在不被 学校教育认同的情况下,使学生的学习遭受挫折, 影响可及教师的态度、学生个人的学校经验、学 习动机、态度等,对其学业成就产生极大之影响。
(2)教师对学生充分的信任
• 师生之间存在着“制度性冲突”:控制、被 控制;树立与抵制权威;管理与被管理----• 但这种“制度性冲突”可以经由人际关系的 协调,尤其是处于“强势地位”的教师的协 调而产生变化,这里一个重要变量是“信 任”。 • 当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于接受教 育就不会反感。在师生相互信任的情况下, 才可能有真正平等的对话。 • 信任的取得并不取决于教师的意图,取决于 教师对学生真诚的表达与行动。
• 1950年代末,认知心理学对学业成绩作了一种全 新的解释:影响成绩的因素涉及两大类: • 认知因素:认知结构、认知发展水平 • 非认知因素:动机、人格特征、教师特征、班级 集体特征等。 • 主要成果 1、“认知结构”(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是影响学 业成绩的主因。同时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学业 成绩的研究领域
(3)有助于学业成功的教师人格特征
• 教师良好的人格特征对学习的基本作用表现 为“促进”,即: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 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积极态 度;缓和焦虑感;提高学习能力等。 • 研究证明:正强化有促进作用,负强化有消 极影响。 • 良好人格特征的核心有三: 1. 真诚与同情 2. 理解学生 3. 与学生友好相处
小结:关于智力差异的成因
• 总体而论,以下观点是可以被接受的: 1. 遗传与环境在智力差异成因中共同起作用 2. 遗传与环境各自贡献率的大小,主要是在孪生儿 研究中得出,缺乏全面性 3. 尽管某些心理特征的遗传性很强,但这并不意味 着环境因素不能改变之 4. 智力的群体差异研究,所证明的更多是环境因素 的重要性。 5. 更值得研究的问题:是怎样的环境因素导致了智 力差异!
3、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论:他强调了激发学习动机, 至少应包括:认知内趋力、自我提高内趋力、 附属内趋力。 并认为:这三种内趋力在个体身上的表现随年龄、 性别、家庭、人格特征等不同 。在不同个体、 个体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其学习成绩的内趋力 是不同的 例如:即使同为“附属内趋力”,儿童期以“父母 或教师”的赞许为重;青少年期“同伴赞许” 构成一种重要的附属内趋力。
• 如前所述,影响学业成就的非智力因素尚 有学生学习动机、态度、抱负、人格特质 等个人因素,及父母的期望、管教方式、 教育态度、教师态度、期望等外在因素。 • 问题在于,教育社会学研究证明一个结果: 这些因素都受到学生家庭社经地位的影响。
• 王秀槐(1985)的研究指出:高、低成就 学生在家庭背景及学习态度上均有显著差 异,预测学业成绩的最佳变量依次为家庭 环境、智商、学习态度、性别、地区、母 亲就业,家庭文化设施等。
• 学业成就差异仅以语文成就差异来解释,并不完 全。 • 其一家庭社会化的过程 :家庭所处阶级影响儿童 的社会化型态,而这种社会化型态,造就了儿童 的价值观,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行为。 • 其二家庭“文化资本”的差异 :Bourdieu理论认 为:高社经地位家庭有较高程度文化资本的利用 情形。此资本被用于投资在子女的教育上,因而 使其子女获得教育之利济地位与学业成绩
• 教育社会学者特别强调: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 学生学业成就的诸多因素中,首推家庭社经背景。
• 出生于社经地位较低的孩子,学业表现似乎因其 家庭社经背景的相对不利地位而与出生于较好社 经地位家庭的孩子相比,有相对较差的表现,究 竟「家庭社经地位不利」是如何对其子女产生影 响而使学业成就产生不利的结果?
冲突论解释
• 冲突论与功能论正好相反
• 强调“校内变量”对成绩的影响:认为“校内 变量”存在“文化偏见”,正是这种“文化偏 见”导致学生学业成绩差异,并特别不利于社 会低层学生的学习。 • 他们相信: 1、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降低处境不利学生的成 绩。 2、学校文化不利于处境不利者的学业表现
两种理论为何结论如此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