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宗教法总述二
宗教房产和财产问题解析汇总
关于宗教房产和财产有哪些规定?1.法律、法规对宗教团体的合法财产是如何规定的?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七条规定:“社会团体包括宗教团体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宗教团体的合法财产是指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确定产权的,由宗教团体管理使用或者出租的房屋、土地、山林、草原以及其他合法的宗教收入。
《国务院关于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第八条规定:“宗教活动场所的财产和收入由该场所的管理组织管理和使用,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有或者无偿调用。
”( 《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276 页)在我国,社会团体依其财产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财产拥有直接所有权的社会团体。
另一类是对财产拥有使用权的社会团体。
前者对于其财产享有完全的所有权,任何人不得侵占,有关部门也不得无偿征用、平调。
后一类社会团体对其占有、使用的财产没有所有权,所有权属于国家,社会团体享有使用权,但是,使用权也是一项内容广泛、可以对抗他人的物权性质的财产权。
《民法通则》第77条特别列举宗教团体的财产,目的在于将我国的宗教政策法律化,强调保护宗教团体对其财产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集体性质的,如某一寺庙)和其对国家专项财产的使用、经营权(如全国性的宗教团体使用和经营的国家所有的财产)。
任何侵犯、平调宗教团体财产的行为,都是非法的(参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的《民法通则疑难问题解答》) 。
2.法律、法规对宗教团体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有什么规定?答: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规定如下:《宪法》第十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集体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7条规定:“国有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或者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个人使用。
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
第八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
中东常考知识点
中东常考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中东常考知识点》①基本定义:中东啊,就是亚非欧三洲交界的那一大块地方,通常包括西亚的好多国家,像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这些。
它宗教文化很丰富多元,有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在那儿发展,石油资源超丰富,老多国家靠卖石油赚钱了。
②重要程度:在地理学科中老重要了,它是地区研究里很典型的一块区域,了解中东对于研究国际关系、民族与宗教等都很有意义,在历史和政治学科里也常提到。
③前置知识:得大概知道世界地图的基本布局吧,像阿拉伯半岛在哪,三洲五海(三洲是亚洲、非洲、欧洲;五海是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的位置,还得对宗教有一点基本的认识。
④应用价值:现实中,中东的政治局势能影响到全球的石油价格。
举个例子,要是伊朗那儿局势紧张,石油供应就可能受影响,咱们开车加油的价格可能就会变。
而且中东的文化交流也影响着全球文化的多元性,像伊斯兰教建筑艺术就在好多国家能看到影响。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中东知识点在地理学科里属于分区地理板块,在历史里属于古代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部分,和政治里的国际关系、民族宗教政策也相连。
②关联知识:和世界历史中的古代帝国,像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有关;跟宗教的传播发展有关,比如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就在沙特阿拉伯;还与地缘政治、资源地缘学联系紧密,石油在全球的运输和分配就绕不过中东。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我觉得理解中东的宗教关系是个难点,不同教派之间的分歧和历史纠葛挺复杂。
还有各个国家分别属于哪些民族的问题也不好分清。
比如在伊拉克,有阿拉伯人、库尔德人等不同民族,他们的关系就不容易搞明白。
关键是得多看实际的事例。
- 关键点:明白石油对中东各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深刻影响;了解宗教文化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不同宗教和教派的分布和特色是理解中东的关键。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相当高。
地理考试常考中东的资源分布,比如石油管道走向、石油输出路线啥的;政治考试会涉及中东的国际政治格局,中东各国之间以及和其他大国的关系;在历史考试中中东古代文明发展和近现代在世界历史中的角色也常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此时此刻,中国的印刷业却仍在沿用古代的 技术,在汉字的“丛林里”艰难跋涉。
从美国的第一代手动照排机,到英国的第四 代激光排字机,世界照排技术的发展进步大 大依赖于不同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实力。就拿 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第三代排字机来说,该类 排字机对底片要求高,对所使用的阴极射线 管分辨率也要求很高。这些困难,在中国当 时的技术条件下难以克服。
难点1:整合信息、归纳要点的题型 难点2:结合材料,说启示(谈观点、说想
法)的题型。
2015年高考题:
材料一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曾被誉为“文明之母”。毕昇的 活字印刷,更是领先了西方数百年,揭开了世界印刷史的辉煌一 页。然而,时至20世纪,中国印刷业遇到了巨大的危机和挑战。
汉字相比表音体系的文字,数量巨大。从印刷的基本 需求看,排字机的字库通常要收7000多字。而从一般 书报的需求来说,字体就有书版宋、报版宋、标题宋、 仿宋、楷体、黑体、长宋、扁宋、长黑、扁黑等10多 种;字号还有小六号、六号直到初号,共15种。如此 一来,字库的收字就会成倍增长。
汉字的巨大数量,为排字机字库的存贮带来了极大的 挑战。再加上文字印刷质量上的需求,要保证字形美 观、笔锋明晰,汉字带给排字机的技术困难就会更大。 20世纪已进入信息时代,只有几十年历史的计算机, 向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汉字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有外国 人说:“汉字如果不废除,中国就不能进入现代文明, 也永远无法真正走向世界。”
成点阵。汉字信息压缩技术的研制成功给汉字照排系
统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得高速、廉价的先进汉字照排
机的研制成为可能,激光和照相机的结合带来了排版
系统和信息处理的新突破。这些技术获得我国第一项
欧洲专利和多项中国专利,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 核心和基石。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宗教文化)-试卷2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宗教文化)-试卷2(总分:5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1,分数:22.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在下列少数民族中,信仰多神的东巴教的民族是( )。
[2014年云南真题](分数:2.00)A.白族B.纳西族√C.彝族D.土家族解析:解析:纳西族是个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既信仰本民族的本土宗教——多神的东巴教,又信仰藏传佛教、道教、基督教。
A项,白族信仰的是大乘佛教;C项,彝族信奉的主要是原始宗教;D项,土家族从原始宗教信仰逐步演变为多神崇拜,其中包括鬼魂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多种形式。
3.正中药师佛、其左胁侍日光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合称( )。
[2012年浙江真题](分数:2.00)A.横三世佛B.竖三世佛C.东方三圣√D.西方三圣解析:解析:“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包括正中的东方净土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其左胁侍日光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
A项,“横三世佛”即正中为释迦牟尼佛(主管中央娑婆世界),左边为药师佛(主管东方琉璃光世界),右边为阿弥陀佛(掌管西方极乐世界);B项,“竖三世佛”即正中为现在佛一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一燃灯佛,右侧为未来佛一弥勒佛;D项,“西方三圣”即西方极乐世界里的三圣,包括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4.在元代,王重阳七大弟子分别开创了全真七个支派,其中以( )最为隆盛。
(分数:2.00)A.遇仙派B.南无派C.龙门派√D.华山派解析:解析:“全真七子”分别是:丹阳子马钰、长真子谭处端、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马钰之妻)。
“全真七子”随王重阳一起创立道教全真派,后分为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龙门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见北七真),其中龙门派发展最为兴盛。
第一板块 信息类阅读 第五讲 辨析论证特点(解析版)
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非连续性文本专题第五讲辨析论证特点【知识精讲】论证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论证角度是什么a.立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方式叫立论。
b.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的议论方式叫驳论。
c.破立结合:在破的基础上,边破边立。
答题格式:采用哪种论证角度,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二、论证结构是什么论证结构大体分为四种形式:1.总分式:在论证思路中,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就是总分式的论证结构。
有时是先总说后分说,有时是先分说后总说,也有时是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再总说。
a.“总一分”式,先提出论题或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b.“分总”式,先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个方面剖析,再顺理成章地归纳总结出结论。
c.“总一分一总”式,先总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形成结论。
2.层进式:议论文采取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层层深入地安排论证结构的。
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展开论述,因为它符合一般人的思维规律、认识规律。
3.并列式:在论证思路中,或者是把分论点并列起来,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
4.对照式:在论证思路中,把两种事物(或意见)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见),这就是对照式。
结构答题格式:采用……结构,层次清晰,结构分明;或层层深入,符合认识规律;或对比突出……三、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常用论证方法:举例例证、引证、喻证、对比论证等。
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注意:有时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答题格式:综合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多样,说服力强。
四、论证的语言有怎样的特色(手法)语言特点:①简明平实;②准确、严密、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答题格式:语言……,例如……。
人民大学哲学历年真题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考研试卷(01—06)宗教学2001一、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每题5分,任选6题,共30分)1、自然神论2、神正论3、利马窦规矩4、末世论5、理事无爱碍6、一阐提7、唯识无境8、三洞9、〈〈抱朴子〉〉二、简答题(每题15分,任选2题,共30分)1、简要解释自然宗教、自然神论与自然神学的基本涵义。
2、简述僧肇的“不真空”义。
3、简述寇谦之道教改革的措施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任选1题,共20分)1、比较与评析安瑟伦(Anselm)与托马斯(Thomas)的上帝存在的证明。
2、有人说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有人说佛教是有神论的宗教。
请根据你对佛教的认识,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四、原著分析(20分)试分析惠能和神秀得法偈在心性论和修行观方面的不同旨趣。
2002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每题5分,任选6题,共30分)泛神论天台宗五蕴《沙门不敬王者论》太平经全真道新约奥古斯丁米兰敕令二、简答题(每题15分,任选2题,共30分)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冲突的主要表现。
2、唐代道教兴盛的原因。
3、宗教进化论和原始一神论的区别。
三、论述题(20分,任选1题)1、试论大乘佛教兴起的原因。
2、试论德国宗教改革的起因与过程。
四、原著分析(20分,任选1题。
佛教方向考生必答第1题,其他方向考生任选)1、龙树《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试就此偈分析中观学派的基本思想。
2、按《新约》记载,耶稣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试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2003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每题10分,共50分)宗教经验泛神论会昌法难唯识无境天师道内丹加尔文《福音书》什叶派苏菲派二、简答题(任选2题。
每题20分,总计40分)1、简述部派分裂的主要原因和大致历史过程。
2、简述菏泽神会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试论尼西亚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基督教历史上的意义。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第三册同步习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础过关练题组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
“多元”是指中华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一体”是指中华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
这一理论强调了( )A.中华各民族在历史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B.民族凝聚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C.中华民族是具有历史性的多民族共同体D.民族平等奠定民族团结的政治经济基础2.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
下列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其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②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法律赋予的自治权③其自治权是针对少数民族而设立的④是在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的特别行政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题组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3.在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生活的鄂温克族仅一万多人,但该旗自治机关可以在不违背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民族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如果国家有关决定不符合当地实际,可以报告上级部门批准,变通执行或不执行。
这表明( )①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当家作主有可靠的法律制度保障②民族自治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③坚持国家统一领导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权是统一的④尊重民族差异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条件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2020北京人大附中高一月考,改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
该条例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而制定的。
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①新疆只有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才能行使自治权②该条例的通过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内涵③该条例的制定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享有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20辽宁北票高级中学高一期中)“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民族宗教政策ppt课件
N心考o 项。 Im点突age
破
返回目录
第18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
角度2 新型的民族关系
【典型例题2】 [2015·海南卷] 2014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
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
会议提出,要坚持发展成果惠及各民族群众,坚持可持续
核 发展,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
Image 宗教信仰自由 独立自主自办
2017_2018学年高中政治第7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第2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基础演练一、选择题1.尖锐的民族矛盾是造成一些国家分裂和解体的重要原因。
民族政策对一国稳定、发展、统一至关重要。
下列是多民族国家制定、实施民族政策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其中正确的是( B )①民族政策正确→民族矛盾消失→政治危机根除→国家政权巩固→民族关系和谐②民族政策正确→民族矛盾缓和→社会稳定→民族关系和谐→国家繁荣昌盛③民族政策失误→民族矛盾激化→引发政治危机→外部势力干预→国家分裂④民族政策正确→民族发展差异消除→民族凝聚力增强→国家政权巩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 民族政策即便正确,民族矛盾也不会消失,民族发展差异也不会消除,故①④观点错误;其它观点前后之间能够构成因果,并传导正确,故选B。
2.2017年8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近7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政治制度实现了历史性变革;二是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三是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进步。
内蒙古自治区的建设成就说明了( C )A.民族原则是民族政策制定的依据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极大的优越性D.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状况决定的[解析] 我国基本国情是民族政策制定的依据,故A错误,C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所以B不选,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现实状况及我国的人口、资源分布、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等国情决定的,D表述不完整,故选C。
3.多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不断加强和创新民族宗教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宁夏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拥有回、满、蒙古等47个少数民族的宁夏,各族群众和睦相处,成为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温暖大家庭。
重视民族团结的依据在于( D )①民族团结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民族团结为前提和基础③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国家统一的基础④民族区域自治离不开民族团结这一坚实的基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 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故③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因为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②说法错误,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故选D。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现代文阅读Ⅰ•论述类专题检测含解析
专题八现代文阅读Ⅰ·论述类专题检测A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事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
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正在苏东坡与弟弟苏辙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让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
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
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
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对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
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第四章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2课时)第一节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融合(40分钟)一、(讲授)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融合(15分钟)佛教于西汉末年经中亚从印度传入中国,从此开始了以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为中心的中外文化融合。
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
印度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
东汉时期印度佛教徒陆续来华。
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修建洛阳白马寺,让他们在那里翻译《四十二章经》,从此中国就有了佛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主要阶段,即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空前发展,佛寺和僧尼数量大增。
江南春绝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特点:1.历时最久。
从两汉之际,直至宋元清,2000年间从未间断。
著名的代表人物: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和鉴真。
(p.110—112)2.影响最深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尤其是对亚洲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难以估量。
(p.112 —118)3.化得最好佛教的中国化,一是指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一是指佛教内部各宗派之间的融合。
佛学的中国化,就是佛学的儒学化的过程,这个从形式到内容的佛儒一体化的过程是在隋唐时期完成的。
此一佛教中国化成熟的6标志,就是以儒学的“人学”把外来佛教从重视佛的印度佛教化而成的重视人的中国佛教。
(p.118 —121)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规律显示,外来文化必须适合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原则就不能立足于中国,另一方面,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而言必并不是一种可怕的事,而是可以成为去无蕪存精,长是发展的动力。
二、(互动教学,先提问,后介绍)佛教知多少——佛教常识问答(15分钟)1.佛教的创始人是谁?△释迦牟尼佛教创始者,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全名乔达摩·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中国春秋时期),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
简论宗教与法律的关系
简论宗教与法律的关系摘要:宗教与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两种不同手段,但它们所追求的理念与价值以及表现形式上,也有某些共同要索和渊源相依的关系。
宗教团体对自身的管理权力和宗教精神对社会的影响力,一般属于社会权力范畴。
至于以其宗教定为“国教”的宗教国家,则其社会权力同国家权力合二而一;其教义等同于国家法律,其教主成为高于国家行政首脑的精神领袖,其权力地位同一党专制的“党国”的执政党领袖有些相似。
宗教自由作为一种信仰,同思想自由一样,是绝对的权利。
宗教对维护社会秩序有一定作用,把宗教单纯视为“人类精神的鸦片”或社会异端,是片面的。
但宗教活动所行使的社会权力对社会有一定影响,因而要受法律的限制。
关键词:宗教;法律;社会权力中图分类号:DF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33(2010)03-0008-04一、宗教势力的社会地位宗教是自人类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从东方到西方世界各国,都存在、持续和普及的一种社会现象。
在西方基督教世界和阿拉伯的伊斯兰教以及南亚佛教各国,宗教在政治、文化、习俗等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地位和深厚的影响。
基督教的教会和教皇、伊斯兰教的教主都享有至上的权威和巨大的势力。
中国古代帝王(如汉、唐)也曾倡导过道教或佛教治国,儒学也事实上被推上“独尊”的教条地位。
不过,总体上说,中国的宗教还没有形成控制皇权、统治社会的绝对势力。
在一般民众心目中,宗教往往同“迷信”连接在一起。
新中国建立以来,无神论的宣传和对外国宗教势力在我国从事政治活动的高度警惕,宗教往往被视为“人类精神的鸦片”或社会异端,宗教在人们生活中影响不大。
宗教其实并非历史的怪胎,宗教这一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必然产物,也是历史地适应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并源远流长。
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信奉宗教也不只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集体信仰,是社会共同体对集体的一种共同精神约束,对维系社会道德秩序有巨大的作用。
29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分析图表类(新高考版)(全解全析)
2024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29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分析图表类1.B 2.C 3.C4.第⑩段后。
理由:第⑩段主要阐述自我优先化对我们的影响速度很快,这段文字循此思路,进一步分析姓氏的开头字母也会对自我行为产生影响,两者是前后顺承的关系。
这段内容为第⑪段的“预测”提供逻辑基础:营销人员运用“姓氏效应”,进一步激发消费者内心的喜悦感与亲近感。
这样能够形成完整的内在逻辑关联。
5.①运用心理学、美食学、经济学相关理论阐释分析,通过典型实验研究,介绍”自我优先效应”等科学知识。
②列举生活化的事例,深入浅出地普及知识,通俗易懂,趣味性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是为了排除‘禀赋效应’”错误,无中生有。
用蓝色三角形按钮等无实质意义的符号做测试,是为了证明与自我相关的对象会很快被优先化。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主要指人们总是会有选择性地注意某一特殊刺激物”错误,以偏概全,结合“行为经济学家们常用这一术语来描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赋予某些事物更多价值,仅仅因为我们拥有它。
这种现象也被称为现状偏见”可知。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二段观点是:许多此类研究的结果表明,与自我相关的对象会很快被优先化:即比起那些与他人相关的刺激,你会更早看到它们并更快做出反应。
C.本项和自我相关。
其它项和自我无关。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⑩段后。
理由:结合“相比之下,自我优先化非常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它对我们行为影响的速度很快”可知,第⑩段主要阐述自我优先化对我们的影响速度很快,这段文字循此思路,“事情还不止于此:人们姓氏的开头字母也会对其行为产生某些方面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姓氏的开头字母也会对自我行为产生影响,两者是前后顺承的关系。
从下文来看,结合第⑪段“照这个逻辑推理下去,人们可能会做出如下预测:我们应该更喜欢那些名称与自己名字有更多重合之处的菜肴”和题干材料“营销人员知道,如果某些产品、品牌甚至潜在合作伙伴的名字中有几个字母与我们的名字相同,我们就会更喜欢它们”可知,这段内容为第⑪段的“预测”提供逻辑基础:营销人员运用“姓氏效应”,进一步激发消费者内心的喜悦感与亲近感。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第一单元复习题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第一单元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___看成是中国文化的摇篮。
(c)A .长江流域B.珠江流域c.黄河流域D.淮河流域2.传统文化,主要是指___年以前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A)A. 1840B.1911c .1919D.19493.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____学派是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视血亲人伦,重视入世建功,重视实践理性,重视道德修养。
( c )A.法家B.墨家C.儒家D.道家4.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____一拍即合,到了东晋,____几乎完全融入佛教之中。
( D)A.道教B.儒教c.神学D.玄学解析: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玄学一拍即合,到了东晋,玄学几乎完全融入佛教之中。
儒家对佛家﹐排斥多余调和,佛教对儒教则是调和多于排斥。
佛教和道教则是互相排斥。
二、判断题1.国学大师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理解方式。
(错)解析:广义文化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几乎囊括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活,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黑格尔称之为“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
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图腾是原始社会中作为种族或氏族血统的标志并当作祖先来崇拜的某种动物、琰物或部落英雄。
(错)解析:图腾是原始社会中作为种族或氏族血统的标志并当作祖先来崇拜的某种动物、桓物或其他物件,人不能作为图腾。
3.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是以老庄哲学为基础发展出的哲学,推崇”贵无”,它的最高主题就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对)4.宋代科技成就非常突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都出现在宋代。
(错)解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都出现在宋代,造纸术由东汉蔡伦发明。
人教高中政治必修二73我国的宗教政策课件
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政权和教育。 从宗教变革来看,经过建国后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和发展完善,我国的宗教团体已成为中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
分,信教群众已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宗教信仰自由也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在四恩寺烧香祈祷,请求佛祖保佑。
爸爸:宗教引导人们修身养性,提高道德修养,我还要在我的学生中宣传宗教呢。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 有的宗教职业人员入境后发展教徒,发展地下宗教势力;
因构成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罪、强奸罪,诈骗罪。
会相适应”是不是要信教群众 材料一:在西藏,信教者家中几乎都设有小经堂和佛龛,处处可见从事宗教活动的信教群众和悬挂的经幡。
放弃宗教信仰呢?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帮助小冬解困惑
自我介绍:我爸妈信仰佛教, 尤其是我妈,她每天都去四 恩寺拜佛。我从小在家庭影 响下早已习惯。但是最近我 碰到了一些难题,想跟同学 们探讨一下。
情景一
妈妈:小冬,过来,拜一拜佛祖,会保佑你考上大学的。 小冬:不!妈妈,你不要老是搞这种封建迷信! 妈妈:不准胡说!不拜不许走。你必须信教! 小冬:爸,你是党员,你为什么也这样迷信? 爸爸:党员怎么了?难道党员就不能信教吗? 小冬:是啊!党员就是不许信教,你还是老师呢,怎么教 学生? 爸爸:宗教引导人们修身养性,提高道德修养,我还要在 我的学生中宣传宗教呢。
不得到宗教活动场所内宣传无神论。 有的宗教职业人员入境后发展教徒,发展地下宗教势力;
我从小在家庭影响下早已习惯。
不得到宗教活动场所外宣传有神论。 我国引导宗教为社会主义服务
上述材料中,我国政府制裁向我国非法运进宗教印刷品,取缔外国宗教职业人员在我国发展教徒等,说明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 不受外国势力支配。
2019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
关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
则”的考查。
K12教育课件
17
2.(2014·全国卷Ⅰ)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实现各地
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
政平衡制度。2010~2012 年,中央财政对 8 个民族省区(即
5 个自治区和青海、贵州、云南 3 个省)的转移支付总额达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团结,故②③符合题意;变通执行
权是民族自治机关享有的权力,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不享有
自治权,①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双语法官的培养,与民
族语言能否成为民族自治机关公务语言无关,④排除。 答案:C
[追根教材] 本题是对教材中“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
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必然性
原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因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 优越性
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
发展
K12教育课件
15
研高考——寻根觅源
1.(2017·全国卷Ⅱ)某社区有汉、回、白、彝、傣等二十多个民
族居住。每逢民族节日,各族群众都一起欢庆,“同过民族
节,众筹百家宴”。在泼水节大家到民族团结广场相互泼水
祈福,在火把节组织篝火晚会一起载歌载舞,在开斋节一起
吃馓子、油香……该社区各族群众同过民族节
()
①是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 ②体现了平等团结
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③实现了多民族地区社区组织的自
我完善 ④是各民族相互尊重、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
A.①②
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自治权,依法保障西藏
2011年关于中国宗教法总述一
中国宗教法总述一代表了十九世纪法学思想发展主流的历史法学派的创始人冯。
萨维尼指出:“ 一个民族的法律制度象艺术和音乐一样,都是他们的文化的自然的体现,不能从外部强加给它们。
……法律随着民族的成长而成长,随着民族的壮大而壮大……”。
只有“民族精神”或“民族的共同意识”,才是法的真正创造者。
同时,民族精神与民族的法律之间也就有着一种互动的二元关系:民族精神的潜流推动着法律的方向,良好、有效的法律又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之一。
这是因为,法律,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作为一种规则,总是要应用于由特定人群(民族)所组成的某一社会之中。
而该特定人群(民族)在地域自然环境基础上必然经历独有的历史发展并接受其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普遍接受的思维惯性与行为模式,或者说,“思想形态、群体无意识及自发性言语”。
在具体意义上表现为风俗、习惯,在抽象意义上,则是所谓的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决定着一定社会之中对于法律的作用与应规整范围及方式的认识。
也正是基于法律是民族的法律这样一种认识,对于法律本土化的探讨也才显得有了意义。
法律本土化就是驱除对于外国法(非本民族既有法)的照搬照抄,以自身法律传统为基础实现渐进的继受过程。
在民族的发展当中,完成法律的更新与生长。
本土化的实现需要对于自身法律传统的认识。
本土上有过何种能够体现民族精神的法律呢?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美国学者休斯顿。
史密斯所说的“宗教冲动是人性的一部分”,它是构成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
而与之相联系的,宗教法是典型的体现着民族精神的法律。
哈罗德。
J.伯尔曼认为教会法是西方法律传统的起源。
在中国,相同的论点虽然难以成立;但由于中国宗教自身的特点,中国宗教法对于中国法律传统的阐释却更加充分。
我正是试图通过对于中国宗教法的研究去探索中国人的精神的深处,凸现中国法律传统之一隅。
本文的结构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比较的基础上,对中国宗教进行界定与分析。
这一部分是行文的基础,也是作为一个宏大而完整的中国宗教法体系的基石。
江苏省盐城市历史初三上学期2025年复习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5年江苏省盐城市历史初三上学期复习试题及解答参考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哪一项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A. 辛亥革命B. 五四运动C. 长征D. 中共一大召开答案:B. 五四运动解析: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导的爱国运动,它不仅是一次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群众运动,而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A. 九·一八事变B.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C. 西安事变D. 南京大屠杀答案:B.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解析: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强行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随即炮轰宛平城,向卢沟桥的中国驻军进攻,这就是七七事变,也称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
3、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曾七下西洋?A. 李时中B. 郑和C. 张居正D. 徐霞客答案:B解析:郑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他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其他选项分别是明朝的军事将领、政治家和地理学家,与此题无关。
因此,正确答案是B。
4、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洋务运动D. 戊戌变法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鸦片战争后的重要历史事件,但它们不是近代史的开端。
因此,正确答案是A。
5、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融合加快,其中“胡人汉服”成为社会风尚,这主要是指()A. 鲜卑族学习汉族的礼法B. 汉族学习鲜卑族的习俗C. 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D. 汉族改穿少数民族服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宗教法总述二中国的初民宗教发展止于殷商。
考古资料与文献证明了三代以前初民宗教的存在。
仰韶文化墓葬中在死者躯体周围撒布红色赤铁矿粉末的习俗,就可能表示了某种灵魂信仰与祖先崇拜的萌芽。
葬具上的凿孔和割体祭仪,据民族学材料的比较,被认为是分别供灵魂出入之用及对死者的献祭。
[33]古代文献中也有关于初民宗教中之巫的记载:“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
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虚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
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斐常,鳏寡无盖。
”(《尚书。
吕刑》)“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
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灾祸不至,术用不匮。
及少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
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享无度,民神同位。
民渎齐盟,无有威严,神狎民则,不其力,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存臻,莫尽其气。
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国语。
楚语下》)这两段文字互为印证,记载了初民宗教中巫“民神异业”—“民神杂糅”—“绝地天通”三个阶段的发展。
说明中国初民宗教中的巫已然专业化。
殷商时期,仍然是初民宗教的发展阶段。
“殷人尚鬼”是为公认。
“殷墟甲骨中留存了大量的卜辞,其内容以有关于自然神祗和祖先的祭祀为最多。
”神灵可分为三类:天神:上帝、日、东母、西母、云、风、雨、雪;地示:社、四方、四戈、四巫、山、川;人鬼:先王、先公、先、诸子、诸母、旧臣。
各神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
“帝”为最高神,“是掌管自然天象的主宰,有一个日月风雨为其臣工使者的帝廷”。
不过上帝“不享受祭祀的牺牲”,人也不能向他直接祈求,而必须通过先公、先王之类的祖先来媒介进行。
[34]这是祖先崇拜侵占最高神地位的表现。
至于人格化的自然神,其对于殷人的重要性本就不及天神化的的祖先。
[35]可见,祖先神信仰仍是殷人宗教的核心。
殷代祭祀的方式主要有五种:乡、翌、祭、乡是伐鼓而祭,翌是舞羽而祭,祭是献酒肉而祭,是献稷而祭,是合历代祖并祭。
[36]殷代宗教就其信仰与祭祀体系的复杂性而言,已不单纯是祖先崇拜与巫术的简陋初民宗教。
但是,殷人宗教没有信仰的教义教规,神灵系统也还比较简单,远远不是一种成熟的宗教,至多只能称之为较高级阶段的初民宗教而已。
如果说殷商宗教的发展仍与其他民族宗教的发展大体相一致的话,该一致性在周时就中断了。
[37]这一断裂以周公改制为标志。
而改制的内在驱动力则是自然地理环境压力下对于统一国家的要求。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划时代事件。
它使人们摆脱了囿于渔猎生活的导致的食物资源不稳定,提供了定居生活的可能。
人们相应的有了更多的时间用于非生产性活动,这是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同时农业发展内在地要求一定的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知识以及制陶、冶炼金属与水利方面的技术。
这都成为文明发展的驱动力。
因而,适宜于农业生产的大河流域也是人类文明之光发源的地区。
这也是人类早期生产技术落后,更多依赖自然的必然结果。
尼罗河流域发展了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则是古巴比伦的故乡。
而黄河流域毫无疑问使中国文化的源头所在。
甚至一直到十三世纪北方的蒙古人定都燕山脚下的北京以前,黄河流域的政治中心地位从未有过大的动摇。
[38]早期的文明集中在黄河干流中部的黄土高原上。
黄土主要分布于现在的山西、陕西两省境内,晋南地区是传说中尧、舜、禹的主要活动地区。
黄土土质细密,几乎无须高大牲畜就可以深耕细作。
黄河将高原一分为二,黄河的两大支流渭河与汾河分别流经两个部分。
黄河并不是一条温顺的河流。
一方面,15英寸等雨线横过中部干流,造成降雨量的很大差异。
温带大陆性的气候又使降水量的垂直分布很不均匀。
一方面,尽管当时的植被覆盖率应远比现在为高,但黄土的特性使它极易被强劲的水流所分割、崩塌,两大支流带来的与黄河干流的泥沙几乎不可避免。
在夏秋的多雨季节,很容易造成洪水。
舜、禹时的洪水传说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史实。
春秋时,治水都是诸侯葵丘之盟的主要议题(公元前651年),战国时成书的《孟子》中有11处提到治水。
对于黄河,这条中国第二大河的治理,不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所能完成。
[39]首先就需要黄河流域至少在干流区域的地域统一(中部流域面积就大致相当于一个法国);其次是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和完备而有效率的政府组织系统,以协调、组织具体的工程运作。
正如马克斯。
韦伯所认为的“回顾中国历史,治水这一必要性是中央政权及其世袭官僚制之所以成立的关键所在。
”[40]自然环境这一经济性前提成为统一政治国家的要求的内在驱动力。
传说中禹就因为治水有功而被推为领袖。
禹以后的夏的存在(约公元前2100年—前1600年)缺乏考古的确证。
[41]商的存在已为考古所证实,但对于殷商内部具体的政权组织形式,特别是商王与“诸侯”、“邦方”之间的关系没有详实的材料。
甲骨文记载采用卜辞的方式,只记录了众多的职官、四方邦国的名称,而没有直接描述他们的日常政治生活与职能关系,故只能进行一些推测。
[42]历代史书都将“商”作为一个统一的朝代,学术界也将奴隶制作为商代社会性质的通说。
我虽然还不能在这里给商的社会性质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商并不是一个发达奴隶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权国家,就象古埃及与古巴比伦那样。
陈梦家先生认为,殷人可以分为王;侯;田、邦伯;百官;士(上层百姓);自由的小人(下层百姓);奴隶。
后两个为被统治阶级。
奴隶应当主要来自于战俘。
一方面,与商王对周边邦伯的武力征服有关;另一方面,没有证据表明商有大量的债务奴隶出现的可能。
债务奴隶的出现首先要求经济活动的频繁与交易的大量以及有强制力的债务契约出现的可能。
而最早的有关债务契约的雏形的记载见于《周礼。
秋官。
士师》“凡以财狱讼者,正之以傅别、质剂。
”而且商的职官中也没有专职的裁判性质的官员的记载。
以战俘作奴隶是奴隶制发展的早期特征。
另外,一般而言,对于商这样的农业国家,发达奴隶制下,奴隶应成为最主要的农业劳动人口。
但商却是并非完全属于奴隶性质的“众人”去承担相当的农业劳动任务。
当时与商相并立存在的有许多的“邦方”。
各邦方与商之间按地域可分为殷境内、境边、境外三种。
但这种划分是不严格的。
因为邦境经常变动,而且各邦的土地、人民并非来自商王的封赐。
商王与境外各邦之间是敌对的,互相攻伐。
境内的邦服从商王的统治,承担恭纳农作物和为商王征伐的义务,但并不包括赋税。
商王则要对服从的邦提供保护的义务。
因此,商王并不是这些邦的专制王者。
臣服的各邦之间也常互有攻伐。
商王有时也象征伐境外各方一样征伐境内各邦并同样的俘其为奴或杀之作人牲。
因此,很明显的,商并不是中央集权的;商王至多在直接控制区域内成为绝对的统治者,在家族内部延续王位的传承。
商初迁都应当与对控制区域的巩固有关。
所以商从来就不是一个周那样的统一王朝,而是类似于古希腊提洛同盟中雅典的位置。
这一点还可以从商初的迁都和宗教中得到印证。
前面说过,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要求一个统一的大国完成治水的工作。
尤其商是一个农业国家,上一点更为重要。
甲骨文中有许多关于水患的卜辞,“一是河水来入为患,一是文雨成大水为患”[43],可是,商并没有力量兴修水利以治水患。
商的迁都应该与此也有很大关联。
而曾在两河流域面临着同样问题的统一奴隶制王国阿卡德在萨尔贡王时期(公元前2371—前2316年)就修建了新的水渠,改进了灌溉网。
[44]再者,统一的大国必然内在的要求宗教的“三位一体”功能的实现以维护精神领域的统一。
而殷商卜辞当中反映的更多是对商王祖先的崇拜。
很难想象,“邦方”各族会也将商王的祖先作为崇拜对象。
总之,商并未成为一个自然环境所要求的能完成治水重任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统一大国。
长期的征伐也使商无力专注于水利;结果,“河竭而商亡”(《史记。
周本纪》)。
面对水患,商不得已采取了消极的战略。
最后在与西方的周族的对抗中灭亡了。
这也是一种必然。
周与商并非同族。
虽然他们在种族上是相同的。
大约仍处于氏族阶段的周来自于渭河流域。
从周开始中国第一次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周公是周事实上的奠基人。
周公改制是中国宗教发展,中国社会发展,中国总体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周公所确立的是以井田制这一土地制度为基础的封建制,通过宗法制将分封各国联结为一个整体,由于不成熟的初民宗教无法完成对于一个统一大国所须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维系作用,周公用“礼”这种世俗伦理完成该任务。
这也是中国意识形态的第一次世俗化。
未完全摆脱氏族状态的周在征服了比它先进的商之后,不可能不受到商旧有的制度的影响。
它决不是立刻就毁弃商-邦方并立的这种模式。
一方面,周之灭商得到这些邦方的支持,“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史记。
周本纪》)[45];另一方面,对于这些邦方的长期占领需要维持强大的常备军。
况且很可能自己就是从邦方地位发展而来的周也不会容许类似的喜剧再重演。
于是有氏族残余的周统治者将自己的亲族分封到各地,建立属国,就成为了一个自然的优先选择。
在血缘关系的联系下,对王的效忠,实际上就是对自己地位的肯定。
国家被联结成了一个整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法制几乎是周之实行封建制的必然。
中国没有一个发达的奴隶制社会阶段。
氏族的血缘联系观念没有被充分打破,这是中国封建制于西欧封建制的根本不同。
当然,以上只是周运用宗法制的封建制完成国家统一的历史自然发展趋势。
周公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明确了宗法关系,用嫡长子继承制代替了殷时的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嫡庶不分的不确定王位继承规则。
周的宗法,“开始乃与封建同时实行于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再扩及于各国的贵族之间”。
天子为诸侯的大宗,诸侯为贵族的大宗。
同时,“为了便于统治的从属关系能够巩固,以血统的嫡庶及亲疏长幼等定下尊卑贵贱的身份;这在当时称之为‘分’。
‘定分’即建立当时的政治秩序。
”周公“以宗法的亲亲制度,有计划的封建亲戚,以为王室的属藩,扩大王室政治的控制面,加强王室政治的统一性”[46],第一次将中国联结为一个整体。
为这样一个统一的大国,还需要精神的维系。
这本应是正统宗教的主流意识形态功能之所在。
但是,当时中国的初民宗教还无法完成这一任务。
这一时期,还处于汉民族融合生成的过程中。
殷人宗教主要是对其祖先的崇拜。
得到各族共同承认的只是所谓的“天命”。
殷可能利用这一说法来支持自己各邦方“共主”的地位。
但从殷人的祖先崇拜看,殷人对“天命”并不是很诚惶诚恐。
殷人的祖先不可能再成为周的神灵,况且它的初民宗教本就无法承担这一功能;也是模糊的“天命”信仰与不可能比殷人宗教更发达的周固有信仰所无法完成。
周人在利用了“天命”信仰,用“以德配天”来证明代商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