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在“中学”中的命运:形而上学之例

合集下载

批判陈寅恪先生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史学方法

批判陈寅恪先生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史学方法

批判陈寅恪先生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史学方法金应熙陈寅恪先生在中国史学界工作了三十多年,他的史学观点和方法一向有很大的影响。

解放以来,陈先生一直保留他的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丝毫不肯改变。

他的史学观点方法的影响也长期没有消除。

许多研究历史和文学的资产阶级专家,把陈先生看成不可企及的高峰,奉为他们的“旗帜”,以陈先生的研究作为自己的方向。

不少年青人受到迷惑,跟着陈先生走上了烦琐考证和形而上学的道路。

例如中山大学历史系有个同学,听了陈先生主讲的“元白诗证史”的课程,在陈先生鼓励下再三写文章来探究白居易卖炭翁一诗中牛车行进的方向,对无关主旨的小事进行烦琐的论证。

这告诉我们:认真批判陈寅恪史学方法,对于在历史科学领域中贯彻两条道路的斗争,拔白旗,插红旗,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阵地,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陈先生坚持反对马克思主义,广大史学工作者对此并不是毫无所知;几年来陈先生讲学华南,在广东史学界特别是中山大学历史系师生说来,这更是周知的事实。

陈先生的史学方法所以能有不小的影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一种为陈寅恪史学方法辩护的论调,说:陈先生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却有自发的辩证法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按照他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可以和马克思主义殊途同归。

首倡这一谬论的是右派分子赵俪生。

他在“北魏末的各族人民大起义”一文中说陈先生有某些自发地与科学历史法则相吻合的观点,以后他又在另一篇文章中故意贬低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成就,而继续为陈寅恪史学方法吹嘘。

有一些人未能明确地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于是就为赵俪生所惑,从而为陈寅恪史学方法赢得了一定的市场。

为此,我们在批判陈寅恪先生的历史观时,必须着重分析其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本质,彻底驳倒赵俪生的谬论。

本文试从这方面提出一些意见。

一首先必须指出,陈寅恪先生的史学方法和他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是不可分的,因而渗透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与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读书笔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读书笔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三、强韧持久的进取与保守防范的抵拒 没有罪恶,历史的停滞打不破,也就不会有进步。嘉靖后私人外贸之急剧集团发展。清初厉行海禁。康熙的自信。中西礼仪之争后,雍正禁教。乾隆的虚骄。天朝体制:十三行,亦官亦商,以官制商,以商制夷。保守防范意识。
第三章 由盛转衰的清王朝
一、盛世已经过去 满族接受汉族的文化和传统,汉族接受了满族的君权。嘉庆整顿吏治,重用汉人。终止帝王巡游之风,停止边地各省贡奉,克己自律。漕运之争。科举衰相。教门日盛。
四、“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的纲领。
1 自60至90年代,凡谈时务、讲西学者,无分朝野,皆不出此途。是中西文化交融后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1)冯桂芬1861年《抗议》:“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2)李鸿章、郭嵩焘、薛福成继之。
3) 七八十年代:王韬、郑观应、邵作舟、沈寿康、孙家鼐、盛宣怀。
第六章 十二年之后
一、“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1 修约
2 叶名琛相对于林则徐:自信变成了虚骄,贬抑折辱洋人以维护天朝体面;强硬变成了懵懂,英雄主义外观下的无知;镇静变成了自欺。
3 “海上苏武”的悲剧性。
二、“庚申之变”
1屡战屡和,既反映了西方人侵逼煎迫的强韧无情,也反映了中国君臣的彷徨与颟顸。咸丰帝最舍不得丢掉的是中国帝王在百夷面前的固有颜面,即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宁以社稷为殉,不使夷虏踪迹相浼。……此当时之舆论然也。”(孟森)
1)星星点点,互不联系的资本主义萌芽之破土而出。
2)徐光启、李之藻、宋应星、李时珍、方以智等人的科学思想的出现。
3)黄宗羲、唐甄的民主思想如流星过夜天。
第二章 东方与西方
一、东西对视,隔雾看花 丝绸之路。东方之神秘,西方之奇异。

论中学西学之争

论中学西学之争

论中学西学之争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几千年以来形成了一套行之久远、深入人心的学术体系与学术思想,即以儒学为中心的道德系统和意识形态,我们称之为中学。

“西学”的概念是历史的产物。

它最先是指在西方产生并传播到中国的学说。

现在所说的“西学”不只是指“西方人的学问”,而应该被理解为“中国人研究的西方学问”。

18世纪,英国已经开始走向近代化,19世纪它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而当时中国是闭关所国的,举国上下以天朝上国自居,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及中国战败。

这就开始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其中包含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19 世纪 70~80 年代,早期改良派曾提出“ 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口号,主要目的是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反对顽固守旧。

到了 19 世纪末,发生了尖锐激烈的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

守旧的封建顽固派坚决反对西学,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事物都采取仇视和排斥态度。

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则积极提倡西学,认为中国不但应当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更要效仿它们的议院制,改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张之洞强调“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表面上是要“新旧兼学”,实际上是站在旧学、中学一边,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伦理学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此为指导思想,开始了洋务运动。

之后1898年中国出现了戊戌变法,变法者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但不能够脱离整个政治社会而独立,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政治体制和近代的科学技术配套,这时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但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中学和西学之争并没有停止。

辛亥革命把中国帝制推翻,成立了中华民国,这表明在当时大多数人的思想追求不只是科学技术了,而且开始追求政治体制了。

西方近代化经过了启蒙运动,其开始于18世纪的法国,最核心的思想是自由和民主。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启蒙运动,它要在大家思想上确立科学和民主的时代主潮,之后五四运动时期,西学和中学斗争到了高潮,最终西学取得了成功。

“西学”在“中学”中命运:形而上学之例

“西学”在“中学”中命运:形而上学之例

“西学”在“中学”中的命运:形而上学之例中图分类号:B0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26(2002)03-0124-0091900-1902年之间,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在翻译《穆勒名学》时遇到metaphysics这个术语时,引入了“形而上学”这个新的译法,并认为该词的本义是指“出形气学”,“超夫形气之学”,“与格物诸形气学相对”(注:王shì@①主编:《严复集》(共五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55页;以及[英]约翰·穆勒原著,严复译:《穆勒名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45、417、419页等。

),但他并未进一步交待所谓“出形气”、“超夫形气”之研究是什么意思。

尽管metaphysics一词一开始有多种中文译法,但20年代以后该词的中文译法主要统一于两种,即一译为“玄学”,一译为“形上学”(或称“形而上学”)。

严复被认为是我国学者当中第一个将metaphysics译为“形而上学”的人(注:参见王伯恭主编《中国百科大辞典》(8)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6067页。

)。

从后来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玄学”、“形而上学”这两个术语的字面意思在中国传统典籍里的含义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学者对metaphysics一词含义的理解。

这里我们想以“科玄之战”、冯友兰、牟宗三等为例简要地分析一下20世纪中国学者对metaphysics这个西方哲学术语的理解。

一、Metaphysics=“形而上”之学吗?1923年,中国学术界爆发了一场著名的“科学与玄学”之战,双方论战的焦点是科学能不能回答人生观问题,针对张君劢主张人有自由意志、科学不能回答人生观问题的观点,科学派代表丁文江称张君劢先生被“玄学”这个“无赖鬼”缠身了。

丁的观点是:“玄学”(metaphysi cs)是“科学”的死对头,在西方历史上它曾以“神学”的身份扮演了扼杀科学的角色;“玄学吃饭的家伙”就是“离心理而独立的本体”,在思维方式上的特征是“强不知以为知”(注:参见郭梦良编《人生观之论战》(乙编),张君劢序,泰东图书局1923年12月初版,第13-14,20-24页。

关于中学与西学论争的反思_兼谈对_中体西用_论的认识_尉博博

关于中学与西学论争的反思_兼谈对_中体西用_论的认识_尉博博

西学 之争 , 但争论范围主要限于朝廷中的一部分大臣, 外界知之甚少。所以 , 该时期的争论没有 引起多大社会影响。 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真正意义上的 中学 与 西学 之争 , 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由于 明清两代在大部分时间内执行闭关锁国政策, 积重至晚清, 遂出现上至皇帝、下至一般士人, 对西方 知之甚少, 乃至茫然无所知的情况。道光皇帝不知英吉利周围几许, 与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英国交 战数年 , 传统士人却不知英人为何许人, 英国为何许国。可见晚清中国社会根本不知有一 西学 存在。随着西方列强步步进逼 , 国内士人深感若一再闭目塞听、夜郎自大 , 恐有亡国亡种之虞。林则 徐、魏源等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派随后跟进 , 西学之名遂不胫而走。然而欣慕西学毕竟是少数先觉 者。大部分传统士人对西学攻击不遗余力 , 对学习西学者, 动辄指责、弹劾, 视为洪水猛兽, 欲置之 死地而后快。中学与西学的对立, 固然是各自学术本身逻辑发展的结果, 明清两代长期实行闭关锁国 的政策 , 使中西方隔绝数百年 , 也是重要原因。试想若有汉唐海纳百川的气象 , 本着有容乃大及和而 不同的精神 , 中、西学之对立决不会势如水火。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 , 主动联络西域各国, 魏晋隋唐 时期, 对佛教、景教、祆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皆予以宽容, 这是何等宽大之胸怀! 若要继承和弘 扬传统 , 就应大力弘扬此种宽容的气魄。相比之下, 明清两代立国之气象小 , 正是这种狭隘的胸怀, 积微至晚清 , 致使中学与西学形同冰炭, 不共戴天。
96
关于中学与西学论争的反思 理为微 , 而象中有理 , 是无间也。 以理为体 , 以象为用的思想具备了体为本体 , 用为现象的抽象 体用一源 说, 在理论上有重大缺陷。因为三纲五 有牛之体 , 则有负重之用, 严复先生的批评实乃一针见血。

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

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

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古祖雪1 雷 良2(1.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湖南衡阳 421008; 2.中南大学文法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摘 要 形而上学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它的命运,尤其是它在近、现代哲学革命中的发展历程,对当代哲学重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形而上学的主题如本体论,由古希腊哲学家规定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在发生了认识论转向的近代哲学中,形而上学被哲学家们运用于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并得到了新的发展。

即使在“拒斥形而上学”运动中,它也没有因遭到批判而退出舞台。

相反,现代哲学家们一直致力于重建形而上学,因为它是人的禀性,是哲学的基础。

但是,重建形而上学必须以人及人的实践为出发点和核心;东、西方哲学精神的融合是未来形而上学的出路。

关键词 形而上学;命运;本体论;认识论转向;拒斥形而上学;解释学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73X (2001)04—0001—06 形而上学在西方文化中的影响十分深远,几乎西方社会的每种文化样式,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等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形而上学的烙印。

正如康德所言:“人类理智多少世纪以来已经用各种方式思考过了数不尽的东西,而任何一种新东西都几乎没有不和旧东西相似的。

”①本文试图在历史语境中考察形而上学的命运,揭示其现代意义。

一、形而上学的开端形而上学(metaphysics )这个术语出自西方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弟子在编纂老师的一部研究超感觉、经验之外的对象的著作“第一哲学”时,将它放在其科学著作“物理学”之后,并取名叫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致力于研究那可以分开来(独立)的“不动者”,目的就是要透过经验,研究一般原因和原理。

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它,形成了以普遍概念或范畴的逻辑推论为形式的纯粹思辨哲学的体系。

形而上学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也由此得到规定,它是哲学这棵大树的根。

西方形而上学的核心是本体论。

它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个纯粹思辨的概念体系,故又叫本体论形而上学。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得知识点)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 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 “官守学业”得局面, 政教一体, 官师合一, 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 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得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就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就是著录于史册得最早得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得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 最早提出建议得就是容闳。

6.1877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 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 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 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得“最重要”原则。

1890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 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得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 序、庠、学、瞽宗西周: 国学(辟雍、泮宫)与乡学(塾、庠、序、校)汉代: 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 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 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 古代地方官学得一种。

元代首创, 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 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 利用农闲空隙时间, 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 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 初等私学(书馆、学馆, 村学、村塾、冬学, 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得教育思想:墨家得教育内容以“兼爱”得基本思想为主, 同时重视文史知识得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 还注重实用技术得学习, 也重视武艺与自然科学技术得教育, 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得范畴, 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与审美力方面所产生得作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简述张之洞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世纪40年代,刚刚完成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用坚船利炮无情地惊醒了封建士大夫的“天朝迷梦”。

清政府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惊慌失措。

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首先望眼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烈呼声。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感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国”的外国人的洋枪洋炮的厉害。

国内,太平天国的起义运动也发展的如火如荼。

严重的内忧外患,使清政府的统治者感受到清政府这座大厦在风雨中飘摇。

这时,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代表,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代表人之一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开展了一场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

张之洞通过《劝学篇》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所谓“中学”,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维护三纲五常的儒家学说,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

张之洞尤其强调作为封建伦理道德核心的“三纲”的地位,及此同时,他也赞成新学的大力发展,反对守旧派一概将其贬斥为奇技淫巧、异端邪行。

但是,“果其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者”,“中学”及“西学”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根基,“西学”之用,决不能触犯中学为体,“西学”必须为“中体”服务,譬如他坚决反对西方资产阶级推崇民权和男女平等之说,就政治法律制度来说,西方的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三权分立、天赋人权等都及“中体”相违,都应予以摒弃,他坚持固守中华文明的根基,继承传统,坚持维护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用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就是在坚持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西方的科技知识及某些社会管理制度措施,以用于处理实际事务,为我所用。

他所论述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点,是为了调和地主阶级顽固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自己的洋务实践,把前辈的思想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一个口号,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

高中语文知识点西方哲学

高中语文知识点西方哲学

高中语文知识点西方哲学高中语文知识点:西方哲学西方哲学是指起源于古希腊,发展至今的欧洲哲学。

其思想体系源远流长,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巨大的贡献。

在高中语文中,涉及到西方哲学的知识点非常多,本文将就其中的一些进行探讨。

一、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一个分支,它探讨的是事物背后那些本质性的东西。

形而上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存在”,它与“本质”、“实在”、“实体”等概念紧密相连。

从“存在”这个根本问题出发,形而上学探讨了诸如“人是什么”、“宇宙为何物”等等哲学基本问题。

在高中语文中,我们学习古代诗词文学作品时,常常会接触到形而上学的思想,比如孟子中的“天之道”“人之道”、“心外无物”等等。

这些思想往往极具启示性,深刻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社会、人本身等问题的探索。

二、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规范、价值体系等等的一门哲学学科。

它讨论的是人类行为应该如何,思考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以及如何行善等问题。

伦理学的研究范围可以涉及到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

在高中语文中,我们通常学习的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作者对伦理学的思考。

比如《红楼梦》中的“情可原,爱可嘉”、“桃花扇底下,莫学颦眉态”等等,这些语言遣词用句极具艺术性,同时又体现了作者对道德价值的深刻思考。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一门哲学学科,学者们探讨的是关于认识的本质、过程与特性。

认识论包括了知觉、思维、判断、推理、概念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这门学科在西方哲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些伟大的哲学家如笛卡尔、休谟、康德等等都曾对认识论进行过深入的探讨。

在高中语文中,认识论的理论体系非常重要。

我们不仅需要学习认识的本质、过程等等概念,还需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进程以及不同哲学家的观点。

只有在对认识论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内容。

总之,西方哲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高中语文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相关的西方哲学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梁启超对西学的认识

梁启超对西学的认识

梁启超对西学的认识
1. 梁启超说:“西学那可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呀!”就像我们学习英语,不就是在接触西学的一小部分嘛,每次上英语课,大家都积极发言,和老师互动,这就是在探索西学呀!
2. 梁启超感慨:“西学里面有好多神奇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呢!”想想看,我们科学课上做的那些有趣实验,不正是西学带来的吗?就像点亮了一盏盏明灯。

3. 梁启超讲道:“西学能让我们变得更强大呀!”就好像我们学习电脑知识,会用电脑来做各种事情,这就是西学的力量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呀!
4. 梁启超断言:“西学是一定要好好研究的呀!”就如同我们研究那些有趣的机器人模型,不就是在深入了解西学嘛!
5. 梁启超强调:“西学对我们的影响可太大啦!”就像我们看的那些外国动画片,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欢乐和启发,这都是西学的功劳呀!
6. 梁启超说道:“西学是推动我们进步的一股力量啊!”比如我们参加的那些国际交流活动,让我们增长了见识,这就是西学在起作用呀!
7. 梁启超声称:“西学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存在呀!”像我们玩的一些国外传来的游戏,多有意思呀,这也是西学的一部分呢!
8. 梁启超高呼:“西学是我们要努力去拥抱的呀!”就像我们对国外的音乐感兴趣,去欣赏去感受,这就是在拥抱西学呀!
9. 梁启超赞叹:“西学有着无尽的魅力呀!”好比我们对国外的美食充满好奇,去尝试去体验,不就是被西学的魅力吸引嘛!
10. 梁启超肯定地说:“西学真的太重要啦!”就如同我们向往去国外旅行,去了解不同的文化,这就是西学的价值所在呀!
我的观点结论是:梁启超对西学有着深刻而准确的认识,西学确实对我们的生活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我们应该以开放和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和接纳西学。

史料解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史料解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中体西用”思想的起源〔材料一〕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冯桂芬《校庐抗议·采西学议》〔材料二〕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俾西人不敢蔑视中华。

──薛福成《筹详刍议·变法》〔材料三〕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于人也。

然则欲与之争强,非徒在枪炮战舰也,强在学中国之学,而又学其所学也。

今之学其学者,不过粗通文字语言,为一己谋衣食,彼自有其精微广大之处,何尝稍涉藩篱故善学者必先明本末,更明所谓大本末而后可。

以西学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各国最重格致之学,英国格致会颇,获益甚大,讲求格致新法者约十万人。

语言文字其末也。

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

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解读】这三段材料是“中体西用”思想的起源①“中”是以中国的纲常、伦理为主。

“西”是以西方的先进科技为辅。

“中体西用”是指把中国的伦理纲常与西方的先进科技结合起来,使中国强大。

②这一主张并不是张之洞首先提出来的。

1861年冯桂芬的主张可以说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发端,以后改良派的代表人物薛福成、郑观应等人都进一步论述了这一主张。

2.“中体西用”思想〔材料一〕新旧兼学。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材料二〕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洋①之俗,所以郅治国邦,固丕基②于勿坏者,固自有在。

必谓转危,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臣亦不存此方隅之见,顾经国方略有全体偏端,有本有末,如疾方亟,不得不治标,非谓培补修养之方,即在是也。

(标点为作者加)──李鸿章《李鸿章全集》《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解读】《劝学篇》是张之洞的代表作。

它集中地体现了张之洞的思想方法,完整地表达了张之洞的理论纲领和施政要略,既是张之洞前几十年事业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他后十年事业的规划和蓝图。

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解

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解

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是由早期的维新思想家冯桂芬提出,而由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深入解释并倡导的一个方针。

方针的提出正值清朝末期,这是一个经历了长期的闭关锁国之后被洋人用猛烈炮火打开国门的时期,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如何对待“中学”与“西学”?在“中学”与“西学”之间如何取舍?先驱者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

在当下的教育中,又如何认识“中学”与“西学”以及“中学”与“西学”的关系呢?一、“中学”与“西学”的内涵关于“中学”。

在“中学”的认识上,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们往往更重视的是“中学”中的伦理。

如冯桂芬主张“以中国之论常名教为本”(《采西学议》),顽固派、礼部尚书怀塔不说:“西人政治可学者多,然必本义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本。

”(李侃等《戊戌变法时期对“校邠庐抗议”的一次评论》)而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则明确把中国传统的经学作为“中学”的根本,他尤其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

明显的,这都是封建社会卫道士们的做法。

其实,“中学”涵盖内容广博,简单地用中国古代四部图书分类法来观察:经部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当然要吸取其有益的一面)、教育观;史部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中国历代的治乱兴亡、风土民俗;子部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光辉闪耀的思想;集部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至美和诗人们的赤子之心。

这才是“中学”博大精深之处。

关于“西学”。

中国士人最早认识到的“西学”是技术层面的。

1862年曾国藩说:“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曾文正共全集》《求阙斋日记》卷上页55),冯桂芬强调“辅以诸国富强之术”(《采西学议》)。

张之洞对于“西学”认识得更多,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征”、“西艺”和“西史”,西政主要指教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西艺主要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西史主要指西方各国的历史。

张世英中西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

张世英中西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

张世英中西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中西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本文原载于《学术月刊》1990年第9期有一种意见认为,西方哲学史重主体与客体之分,故有形而上学,中国哲学史缺乏主客的明确划分,因而缺乏形而上学.这种意见未免失之片面。

其实,中国哲学史上也有形而上学,只是在形态上不同于西方的形而上学而已。

一把人作为认识的主体,世界作为被认识的客体,要求主体认识和把握客体的本质,这就必然使认识具有无穷追逐的特性,也很容易产生一种在已认识的东西之上或背后总还有某种未被真正认识者甚至不可认识者的思想,这背后的、在上的东西就是形而上的东西。

西方哲学史特别是近代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主要地(不是唯一地)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产生的,我称之为以认识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

这种形而上学既然植根于认识论,而认识论的问题是辨明真假虚实,所以这种形而上学的特点就在于以形而上的本体为真为实,而以形而下的现象为假为虚。

但这种形而上学并非形而上学的唯一形态,也还有另一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它主要地讲本与末、源与流、根与枝的关系,并认为本根无形而先于或优于枝末。

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裂道与器为二,道先于器,优于器。

这种形而上学从存在论上立论,而环是从认识论上立论,所以它不讲真假虚实,不讲本根是真是实,枝末是假是虚。

这里,形而上的东西也是超感觉的东西,但它与感觉中的形而下的东西之间,不以真假虚实来划分,而以本末根枝来划分。

我把这种形而上学称之为以存在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

中国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主要地(不是唯一地)是这样的形而上学。

所谓“主要地而不是唯一地”,是指在西方哲学史上也有以存在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有以认识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思想,只是两者在中西哲学史上所占的主次地位不同而已。

而且在西方哲学史上,两种形态的形而上学思想往往结合在同一个哲学家的体系中。

例如,柏拉图的“理念”不仅在认识论上是他所谓“知识”的目标,是真理,而非“意见”的对象,而且同时在存在论上是事物存在的根本与根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评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评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评价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作为教育的重要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西学则是指西方教育体系中的一些教学方法、理论和经验,这些内容对于中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学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评价。

中学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西学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入西方教学方法,中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注重实践,通过实践中的探索和实践中的错误,逐渐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西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和思考。

通过引入西方教育理念,中学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不再局限于死记硬背,而是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第三,中学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西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

通过引入西方教育模式,中学可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样,学生可以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第四,中学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以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

西学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强调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指导者。

通过引入西方教学理念,中学可以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这样,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中学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引入西方教育理念和方法,中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

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

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

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在哲学史上,西方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本质、自然和人类精神本质的学问,它探究的是事物的本体、属性、变化、原因等问题。

形而上学也是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关注的问题十分广泛和深刻,涉及到科学、宗教、文化等方面。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思想的发展,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演化。

形而上学的滥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形而上学被广泛应用于哲学、科学、宗教以及文学等领域。

然而,由于人们对存在本质的深刻探究,形而上学逐渐被滥用和误用。

一些人将不确定的陈述与形而上学混淆,认为难以解释的陈述都可以用形而上学来阐述。

这种滥用观念导致形而上学的概念变得过于模糊,不仅使思想陷入泥潭,也严重影响了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形而上学的遭遇批判从现代哲学开始,人们开始关注“语言”问题,认为语言是思想表达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对形而上学的概念提出了批评。

根据语言分析学派的观点,如果一种理论或观念无法用符合语言规律的语句来表达,那它就是无意义的,从而宣告了形而上学范畴不可描述的命运。

根据现在的理解,形而上学问题常常被视为语言概念上的问题。

不再是对存在本质、人类精神等问题的直接探究,而是成为反思语言、哲学中的重要领域,以期避免语言上的误用和滥用。

形而上学的走向如今,形而上学的观念范围不再像古代或中古时期那样广泛,而变得更加具体和专业。

随着哲学的不断发展,形而上学也在不断地转变,趋向更加科学化和严谨性。

形而上学问题也转变为对某些规律、现象的本质和存在状态进行探究。

与此同时,新的形而上学领域和观念不断涌现,如“认识论形而上学”、“科学形而上学”、“实用形而上学”等。

这些新领域将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形而上学的实质,促进哲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形而上学的启示虽然形而上学的概念已经被批评和调整,但它对人们认识世界的启示仍然深远。

通过形而上学问题的探究,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变化趋势,理性地判断和处理事物。

实证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命运

实证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命运

实证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命运实证主义和形而上学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两种观点在学术界和哲学界的发展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其命运也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来看看实证主义的命运。

实证主义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哲学观点,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来寻求真理。

实证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才能获取真知,它主张严谨的观察、实证、验证和可重复性的实验。

实证主义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兴起,成为当时主流的哲学思潮之一。

然而,实证主义在20世纪中叶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危机,被认为过于狭隘和简单化。

实证主义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向了边缘化。

实证主义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实证主义无法应对一些哲学问题,例如伦理学、美学和意识等问题。

实证主义过于强调可观察和实证的事物,对于无法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测试或验证的问题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

其次,实证主义受到逻辑经验主义的影响,即认为只有经验可以作为真知的唯一来源,忽略了人类思维和理性的重要性。

这导致了实证主义的过度简化和机械化,使其无法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

然而,尽管实证主义在20世纪中叶经历了危机,但它的影响依然存在。

实证主义对科学方法的重视和强调在科学研究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科学家和研究者仍然使用实证主义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他们注重实证的验证和可重复性。

此外,实证主义的一些核心观点,如经验主义和验证主义,仍然是哲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形而上学是一种追求超越经验的哲学观点,强调超越感官经验的真理和智慧。

形而上学探讨存在、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关系,关注宇宙的本质和结构。

形而上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许多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都对形而上学有过深入的研究。

然而,在近代,形而上学逐渐被实证主义的思想所取代,其在哲学界的地位开始下降。

形而上学的命运与实证主义有着明显的对比。

实证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成为主流的思想潮流,而形而上学在现代哲学中逐渐消失了。

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历史渊源

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历史渊源

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历史渊源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历史渊源现代西方哲学中存在着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

这是一股强大的反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潮,是西方古典哲学在黑格尔形而上学之后对西方哲学的反叛,它拒斥形而上学,否认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历史渊源,割断了现代西方哲学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一、现代西方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根本原因现代西方哲学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它们都拒斥形而上学,根本原因在于都没有弄清形而上学的本质。

由于社会开展和人的认识开展受生产力开展的制约,形而上学的本质在西方哲学的历史开展中,始终被层层的现象掩盖着。

一谈起形而上学,现代主义哲学家无不把它与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等的纯粹思辨联系起来,认为形而上学就是一种脱离社会、脱离现实的理念、信仰或观念,于是他们要么否认要么改造,以展示现实生活为宗旨,以倡导个人幸福为目的,纷纷构筑他们的反形而上学理论体系。

例如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家尼采就是这一典型,他在?权力意志?的哲学体系中提出要重估一切价值,片面地否认形而上学的全部理论意义,用虚无主义来取代人类的一切哲学文化。

如果从历史开展的角度讲,现代西文反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或许包含着某种合理因素,但是,从理论开展的视角看,他们都陷入了不同的误区,其共同的缺陷就是在于他们都没有认识到形而上学的本质。

只有正确认识形而上学的本质,才能正确理解现代西方哲学和形而上学的关系,从而也就能把西方现代哲学与形而上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防止机械地把现代西方哲学和形而上学割裂开来,片面地肯定一方而否认另一方。

二、形而上学的本质在希腊文中形而上学的原意为物理学之后,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

在历史上,人们在研究形而上学时,只注重对它的对象、根源、实体和认识世界的范畴体系等的研究,但对形而上学的本质是什么,却很少涉及。

形而上学的第一句话是人在本性上是求知的。

从这一句话,我们不难看出,形而上学所张扬的是一种真正的人文主义精神。

西方形而上学及其现代命运

西方形而上学及其现代命运

西方形而上学及其现代命运李朝东;董春莉【期刊名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7(035)005【摘要】西方思想语境中的形而上学是指关于存在、知识和文化的最高的和超验原则的哲学理论,它的核心是Ontologie,形而上学的Ontologie是个纯粹抽象的逻辑理念王国."Sein"之实存和本质两种意义的剥离,使西方语言及哲学中具有了"科学性"和"哲学性"两类范畴,因而,在西方哲学中形成了"科学主义"和"形而上学"两大传统.在现代西方哲学的超越性思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具有永恒的魅力:哲学作为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暂时与永恒、自由与必然的永恒矛盾及其超越,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去完成,人的存在意义只能在开放的感性实践中去生成.【总页数】15页(P27-41)【作者】李朝东;董春莉【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81.1【相关文献】1.终结形而上学何以可能--以现代西方哲学实证主义思潮据斥形而上学为例 [J], 闫顺利2.令人生疑的"形而上学诸论"--邓晓芒《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简论 [J], 申林3."存在的形而上学"或"存在之思"?--简评邓晓芒《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 [J], 申林4.不可缺席的"形而上学"——评布里安·K·艾特《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西方音乐文化与秩序的形而上学》 [J], 杜鹃5.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论的批评 [J], 孙红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学"在"中学"中的命运:形而上学之例中图分类号:B0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26(2002)03-0124-0091900-1902年之间,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在翻译《穆勒名学》时遇到metaphysics这个术语时,引入了"形而上学"这个新的译法,并认为该词的本义是指"出形气学","超夫形气之学","与格物诸形气学相对"(注:王shì@①主编:《严复集》(共五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55页;以及[英]约翰·穆勒原著,严复译:《穆勒名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45、417、419页等。

),但他并未进一步交待所谓"出形气"、"超夫形气"之研究是什么意思。

尽管metaphysics一词一开始有多种中文译法,但20年代以后该词的中文译法主要统一于两种,即一译为"玄学",一译为"形上学"(或称"形而上学")。

严复被认为是我国学者当中第一个将metaphysics译为"形而上学"的人(注:参见王伯恭主编《中国百科大辞典》(8)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6067页。

)。

从后来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玄学"、"形而上学"这两个术语的字面意思在中国传统典籍里的含义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学者对metaphysics一词含义的理解。

这里我们想以"科玄之战"、冯友兰、牟宗三等为例简要地分析一下20世纪中国学者对metaphysics这个西方哲学术语的理解。

一、Metaphysics="形而上"之学吗?1923年,中国学术界爆发了一场著名的"科学与玄学"之战,双方论战的焦点是科学能不能回答人生观问题,针对张君劢主张人有自由意志、科学不能回答人生观问题的观点,科学派代表丁文江称张君劢先生被"玄学"这个"无赖鬼"缠身了。

丁的观点是:"玄学"(metaphysics)是"科学"的死对头,在西方历史上它曾以"神学"的身份扮演了扼杀科学的角色;"玄学吃饭的家伙"就是"离心理而独立的本体",在思维方式上的特征是"强不知以为知"(注:参见郭梦良编《人生观之论战》(乙编),张君劢序,泰东图书局1923年12月初版,第13-14,20-24页。

)。

他不仅指责当时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玄学"反对科学,而且还把中国宋元明之际的理学与西方的"玄学"相混,认为张君劢提倡意志自由使得"欧洲玄学的余毒传染到中国来,宋元明言心性的余烬又有死灰复燃的样子了!"(注:参见郭梦良编《人生观之论战》(乙编),张君劢序,泰东图书局1923年12月初版,第25页。

)。

在什么是"玄学"这个问题上,丁、张二人都认为"玄学"是专门研究"形而上"的"本体"的学问,是一门涉及人生的终极关怀的学问,都认为中国古代的宋明理学是一种典型的"玄学"(注:参见郭梦良编《人生观之论战》(甲编),张君劢序,泰东图书局1923年12月初版,第62,69,95页。

)。

丁文江与张君劢的最大区别是:丁文江认为"玄学"所研究的"形而上"的本体本来就不存在,而张君劢以为后者存在;丁文江认为"玄学"与科学对立,而张君劢认为它不仅与科学不对立,而且能超乎一切科学之上而成为诸科学的最高原理和最后裁判官(注:参见郭梦良编《人生观之论战》(甲编),"序"。

)。

由此张、丁二人的区别在于对"玄学"的评价不同,但在涉及"玄学"的含义时,二人之间又有极大的共同之处,即都从《周易》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一语出发来理解其特征,而张君劢则更明确地主张把中国历史上的"心性之学"与西方人的metaphysics相结合,以达于中、西汇通之目的(注:黄克剑、王涛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张君劢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22、726页。

)。

视"形而上学"(或译"玄学")为一门专门研究"形而上"的存在物(本体或实体)之学,进而又把这种"形而上"的存在物与《周易·系辞上》中所谓的"形而上之道"混为一谈,并进一步认为中国古代学术,特别是宋明理学也都是形而上学,这不仅是"科玄论战"科学派与玄学派所共同具有的思维方式,而且是整个中国现当代思想史上一大批著名学者对metaphysics这个西方哲学范畴的共同看法,尽管他们对于这门学问与科学的关系、对于这门学问的价值评价有所不同。

例如,冯友兰在1946年《新知言》一书中一方面说"'形上学',是一个西洋哲学中底名词。

有时也译为玄学。

"另一方面又说"形上学"作为"哲学中底最重要底一部分"在思维方式上的主要特征就是"超越于经验"、"超乎形象","我们的理智,自经验出发而得到超越于经验者,对于超越于经验者底观念,我们称之为超越底观念。

这几个超越底观念,就是形上学底观念,也就是形上学中底主要观念。

"不仅如此,"形上学的功用,本只在于提高人的境界。

它不能使人有更多底积极底知识",因为它"代表人对于人生底最后底觉解"(注:涂又光纂:《三松堂全集》(第5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7页。

)。

又如,牟宗三先生在1968/1969年出版的《心体与性体》一书第一部第三章论康德的"道德的形上学",把康德所说的moralmetaphysics(道德形而上学)与儒家心性之学混为一谈。

牟宗三在这部分提出,"宋明儒之大宗"的圣贤人格理想代表的"形上学"追求至少有三层含义,而康德只达到了其中的第一义,即对一个圣者的人格的正确辩解,而没有"直透至其形而上的宇宙论的意义,而为天地之性,而为宇宙万物底实体本体,为寂感真几、生化之理"、并"在具体生活上通过实践的体现工夫,所谓'尽性',作具体而直实的表现"(注:郑家栋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97页。

)。

尽管上面几位学者对"形而上学"这个西方学术范畴的理解各有千秋,但至少有如下几个共同之处:(1)它研究超乎感官经验以外的、形而上的存在(如本体之类),与科学研究感官经验以内的、形而下的事物相对;(2)它是与科学不同类型的一种学问。

科学的目的在于增加人们对于世界的知识,而形而上学则是与自由意志相关的有关人生的终极价值的学问;(3)metaphysics一词虽是西方人所发明,中国宋明之际的理学在思维方式上与西方形而上学完全一致,或者说是最典型的形而上学。

除了前面几位学者之外,在当今学术界站在宋明理学或类似的立场来理解西方"形而上学"的现象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注:黄克剑:"价值形而上学引论",《论衡》(第1辑),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页;罗光:《儒家形上学》,1991年9月初版,台湾学生书局,等等。

)。

二、什么是metaphysics?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学者对于"形而上学"的价值及其与科学的关系等问题意见不一,但是他们对于形而上学的含义的理解有极大的共同之处,其主要特征是从《周易·系辞上》中"形而上者谓之道"一语出发来理解其含义,并将宋明理学视为形而上学的典型。

这样一种理解是不是合乎事实呢?我们知道,"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 taphysika(字面意思是"在自然事物之后"),后者是古希腊及其后的评论家们用来指对亚里士多德的那组没有命名的作品的一种表述(注:PaulEdwards(ed.in chief),Th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volumefive,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n.,Inc.& the FreePress,1967,289.)。

作为希腊以来西方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成份,它有多种不同含义。

它常被理解为是从整体上来描述存在或实在的特征,或者是关于终极实在或一切其它知识的第一原理的学问,它也可以是对超感觉事物(thesuprasensible)的探索(注:Antony Flew(editorial consultant),ADictionary of Philosophy,Aylesbury:Laurence Urdang AssociatesLtd.,1979,229.)。

Paul Edwards主编的《哲学百科辞典》(The Encyclopedia ofPhilosopy,volume five)称:"我们注意到形而上学这门雄心勃勃的科学的三个特征:它宣称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存在的事物或者事物的真正本质;它宣称自己比任何具体科学更加基本和全面;它宣称它所达到的结论是牢不可破的并因此具有独一无二的确定性。

"(注:PaulEdwards(ed.in chief),Th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volumefive,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n.,Inc.& the FreePress,1967,289.)根据我们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至少可以得出:(1)metaphysics(或称"玄学"、"形上学"、"形而上学"等)并不一定是专门研究"形而上"的、"超感觉的"、"超经验的""本体"的学问,因为它所讲的"本体"完全可以是"形而下"的,即有"形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