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与西方形而上学

合集下载

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批判(精)

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批判(精)

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批判从回答“人生何以可能”的角度划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要有两类:提倡宗教人生观的神学形而上学和提倡科学人生观的理性形而上学。

神学形而上学以上帝的存在为中心神秘地展开。

经院哲学家千方百计地论证上帝的存在。

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最为著名。

他断言,上帝观念本身隐含着上帝的绝对存在。

每个人心中都有上帝观念,即使说“上帝不存在”的人也不例外。

上帝观念的意思是“绝对完善者”。

既然上帝绝对完善,那他就不可能仅仅存在于人的心中。

因为上帝若仅在心中,我们就可能在现实中找到比它更完善的存在物。

安瑟伦的结论如下:上帝不仅存在于人的心中,而且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其实,这种论证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神学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证明”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同语反复,它至多只能证明论证者本人“自我意识”的存在,绝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

因为在这种证明的前提中已经包含了所要证明的结论。

然而,经院哲学家一厢情愿地认为“本体论证明”是牢不可破的,并且从上帝这种绝对存在中推出具有偶然性的人的存在。

人的存在带有“原罪性”,因此基督教要求人们赎罪,在祈祷和忏悔中度过一生。

经院哲学家把信仰上帝看成人生的首义,宣布只有上帝在生活各个领域君临之后,人们才能在动荡的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安宁之所。

由此可见,神学形而上学是宗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若要否定宗教人生观,首先就必须动摇神学形而上学。

尼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展开对神学形而上学的批判。

尼采指出,世界上根本没有上帝这种东西,所谓上帝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假设、想象的存在,根源于人类理智的失误和对自然现象的错误解释。

所以,上帝是同实在没有任何干系的“虚无”。

有人寻找使他能蔑视人们的原则,便发明另一个世界以诋毁和诽谤此岸世界,然而实际上他在任何时候只能达到虚无,于是就把‘虚无’当作上帝建立起来”。

〔1〕神学家为了私利,把社撰出来的观念充当一般的价值尺度,人为地规定上帝是决定人的存在的命运因素。

尼采生平及学说简介

尼采生平及学说简介

尼采生平及学说简介提起尼采,我们就要从另一个哲学家叔本华说起,据说学生时代的尼采偶然地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欣喜若狂,每日凌晨2点上床,6时起床,沉浸在这本书中,心中充满神经质的激动。

后来他回忆说,当时他正孤立无助地经历着某些痛苦的体验,几乎濒于绝望,而叔本华的书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现了世界、人生和他的心境。

他觉得叔本华好像专门为他写了这本书一样。

很多人把尼采视为叔本华唯意志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尼采早期的作品中的确会看到受叔本华影响的痕迹,但两人之间也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别。

叔本华陷入非理性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的冲动,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人就是恶魔,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

由于人生的大多数痛苦都是由欲望带来的,所以他告诉人们要禁欲。

而尼采是个人主义和崇尚自由的典型,歌颂酒神精神,热情颂扬作为人本能的强力意志,要求重估一切道德,建立主人道德,追求超人状态,批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他曾经在其著作中讥讽悲观主义的哼唧强调,嘲讽厌世主义的做作愚蠢。

尼采反对禁欲,认为禁欲是弱者病态的复仇,应该直面自己的欲望才能实现不断的自我超越。

核心思想——“超人”哲学尼采对现代人,现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

超人不是具体的人,是一个虚幻的形象。

超人给现实的人生提出了价值目标;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超人是人类生物进化的顶点;超人具有极大的权力欲,他们最有力,最雄厚,最独立,最有胆量;企图占有一切,统治一切,而毫无胆怯懦弱的性格;他们超出善恶观念之上,不受良心的责备,以冒险为乐。

超人最能忍受痛苦的折磨,又能从痛苦中崛起。

尼采提出了三种精神境界,分别是骆驼、狮子和孩子。

人民大学张志伟先生主编的《西方哲学史》上他是这样介绍尼采的精神三境界的,分别是“你应”、“我要”和“我是”。

骆驼就是“你应”,即无条件服从,比如基督教就是这样来要求群众的,狮子就是“我要”,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孩子就是“我是”,没有拘束的为天地的一切立法,超人正是达到这一境界,正如《西方哲学史》中指出的那样,“超人是无法界定的,超人的价值就体现在他对一切价值的重估上,体现在他不断的自我超越上。

科学的信仰——尼采的科学观

科学的信仰——尼采的科学观

科学的信仰——尼采的科学观摘要:尼采认为,哲学是科学的前提和价值基础,哲学应考虑科学的发展并确定价值目标。

科学“规律”是人类权益的建构而已。

在权力意志的尺度下,没有一切真理,只有某种真理。

今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对哲学的理解又何去何从。

关键词:科学;尼采;哲学尼采是19世纪下半叶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也是20世纪以来被人们引述最多、而又理解最少的西方哲学家之一。

每个人都可以在尼采的学说中发现了他们需要的东西,所以尼采也就被染抹上了各色各样的油彩,同时也为别人认识尼采增添了一层人为的障碍。

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最早把尼采当做心理分析的先躯;此后德国和法国的存在主义者,又都把尼采视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开山祖;法西斯头子希特勒更是把尼采奉为种族主义、极权主义的鼻祖.直至今日,绝大多数中国读者所熟悉的,正是如此面目不一的尼采。

[1]一、什么是“科学的问题”尼采使用“科学”一词来自德语的语境,用“科学”一词泛指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态度。

那么,尼采对于科学的态度又是如何呢?首先,尼采颠覆了现代西方科学的信念基础。

尼采对此的无所不疑的怀疑论被称为“反基础论”。

[2]一切的哲学的建立都必须依赖于一些被认为“不证自明”的理念,这些也正是哲学建立的核心理念。

尼采认为,正是“形而上学”借此偷偷蒙混进来。

如果说我们认为科学对世界的解释管用的话,那么我们必须接受与我们知觉相分离的物理世界的真实存在,尽管我们正经历着这个世界,却也难以证明。

此外,还有因果关系,我们必须接受它是单向的,我们都认为凡事必有因,我们没有经历无因之果,也没有经历结果在原因之前,但并不能担保这样的事件就是不可能的。

尼采坚称,现代西方的信念系统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一系列的形而上学的假设之上。

此外,他对逻辑和也充满怀疑,逻辑并不反映世界,也不会保证提供的都是真理,更糟糕的是,隐藏在逻辑背后的是无数的各式的形而上学之假设。

逻辑是应该只是我们重新安排虚构物的方法,换言说,是我们生存的一个很有用的工具,仅此而已。

尼采哲学思想浅析

尼采哲学思想浅析

尼采哲学思想浅析尼采哲学思想浅析浅析尼采的悲剧哲学及其对西方传统人生观的超越【摘要】文章梳理了西方两种典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与之相对比,主要阐述尼采悲剧哲学的思想以及相对的人生观的超越之处,提倡尼采悲剧哲学中直面现实人生、审美生存的思想。

【关键词】形而上学;尼采;悲剧哲学;酒神精神;日神精神哲学一开始就关注世界问题,进而关涉人生问题。

古希腊哲学的诞生标志着理性的觉醒,经过两千年的过度发展,理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西方文明引向了彻底的虚无主义。

此时尼采一反传统理性主义,把目光投向古希腊悲剧艺术,提出酒神精神学说,创立了悲剧哲学来慰藉生命。

一、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的人生观及其困惑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发展的历史即是构建了二元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历史;理性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贬黜现实生命的过程。

(一)柏拉图式形而上学世界观与乐观主义人生观的缘起泰勒斯的发问“什么是世界的本原?”种下了形而上学的种子。

早期希腊哲学家有各不相同的回答,“水”、“无定者”、“气”、“火”、“四根”、“原子”等,但它们作为本原尚不是精神性的、超验的、超自然存在。

只有当本原被解释为一种根基性存在,作为万物产生的原因、原则时,才潜在的含有二元性质(产生者即始基、本原与被产生者即万物、现象)的倾向。

巴门尼德“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把世界彻底地划分成存在与非存在两个断裂、对立的世界。

“存在”的世界是完满自足的、永恒不变的、不生不灭、连续不断的一;“不存在者”是偶然的、虚假的、转瞬即逝、不真实的。

只有对存在的思想把握才是真理,而对不存在这生灭变化的现象世界的感官知觉只是意见,与之相对的是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

“存在即思维”,存在与思维的一致性假设被默认为形而上学的前提,并为以后的唯理论打下了基础。

到此为止,形而上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那便是:一个集能动性、创造性、永恒在场性、无限性、圆满性、必然规律性于一体的真实世界和一个集被动性、流变性、有限性、多样性、偶然性于一体的现象世界。

尼采“超人学说”的等级思想和英美社会的精英价值观

尼采“超人学说”的等级思想和英美社会的精英价值观

尼采“超人学说”的等级思想和英美社会的精英价值观本文讨论了尼采超人哲学的等级思想和精英主义色彩,分析了它同经典自由主义的精英价值观的历史联系,应该说后者链接着尼采哲学,同时也超越了尼采哲学。

标签:权力意志超人哲学精英思想尼采(Friedrich Willhelm Niezche,1884—1990)是个特立独行的哲学家,他喜欢批判,喜欢否定,喜欢思想的战斗,喜欢传统的颠覆。

他发出了这样性质的宣言:“一切价值的重估——这就是我关于人类最高自我认识行为的公式,它已经成为我心中的天才和血肉。

”(尼采:《看哪这人》,《尼采选集》第2卷,慕尼黑版,1978年,第445页)正是这种“思”的奇异加上他的“诗”的韵味,尼采哲学震撼着当时,闪光在当代。

尼采哲学的否定性尽管张扬却不可能彻底,他用来否定的语言中也包含陈词滥调。

本文取其一角,讨论他的“超人学说”中的“等级思想”,正想证明我的判断。

“超人学说”是激进的,可等级思想却是保守的,这就是活生生的尼采矛盾。

本文还愿把尼采的等级思想同英美社会的精英价值观加以映照。

正如人们所指出的,西方现代价值观中仍洋溢着贵族气。

本文这样地研究,是希望展现尼采哲学的历史影响,同时把握英美民主价值观的社会本质。

一、尼采的“超人”是从“权力意志”中诞生的一个梦尼采(Friedrich W ilehelm Niezche,1844—1900)的“超人”是从他的“人在过程中”的思想里引伸出来的。

他的那句“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的话,比其他许多学者的人学论点更能说明人的本质。

(《尼采全集》第13卷,莱比锡版,1894—1926年,第276页)在他看来,“超人”是对于“人”的扬弃。

他判断说:“人是伸展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一根绳子,——横过深渊的一根绳子。

”“人之所以伟大,乃是他是一个桥梁,而不是目标。

人之所以可爱乃是他是一种过渡和一种毁灭。

”(《尼采文集》,改革出版社,1995年,第130页)这么一思辨,让超越“人”而达到“超人”的论点立起来了。

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

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

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形而上学思想是西方哲学中一个重要且复杂的概念。

它源自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形而上学一词本身就暗示了其研究的对象,即超越经验世界的本质和存在。

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思想主要涉及对现象世界背后的实体、本质和意义的探讨。

形而上学追问的问题包括:存在是什么?事物的实质是什么?世界的结构是怎样的?形而上学不仅关注物质世界,还观察到了超越物质世界的领域,比如心灵、价值、意义等。

在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被认为是形而上学思想的奠基人。

他提出了“理念”的概念,认为真实的本质存在于理念中,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柏拉图认为,物质是虚幻的,而理念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这种观念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哲学家如尼采、黑格尔等都在柏拉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形而上学的问题。

另一位影响深远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他对形而上学的贡献在于对实体和存在的详细研究。

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四种因果关系:材料原因、形式原因、动力原因和目的原因,从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形而上学系统。

他认为,存在并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最直接的实在。

近代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看法各不相同。

笛卡尔将形而上学置于神学之上,认为通过怀疑一切可以找到存在的绝对真理。

康德强调了形而上学的有限性,他主张通过批判性哲学来确定人类认知的范畴和限度。

黑格尔则试图将形而上学与历史哲学结合起来,将存在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总的来说,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通过对存在、实体、本质等问题的探讨,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形而上学使我们能够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思考世界的本质和意义,探求真理的根源。

形而上学的研究不断推动哲学领域的发展,也激发了人类思想的无穷创造力。

现代西方哲学复习题

现代西方哲学复习题

现代西方哲学作业题综述现代西方哲学家们教育哲学观?综述现代西方哲学”生命哲学”主题特征?1.萨特“存在论”核心内容的逻辑内涵?萨特“存在论”的核心内容为: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为他的存在1.自在的存在(1)基本规定:存在存在着。

存在是自在。

存在就是它所是的。

也就如标题所说“存在是自在”自在的存在就是惰性的、机械的物质世界。

具体分析为:a.存在存在着:这种自在的存在既不是主动的,也不是被动的;既不是创造出来,也不被创造出来的,也不创造任何东西。

b.存在是自在:因为这种存在既不能派生于可能,也不能归并到必然。

其没有意识状态,即是说:①自在是自足的;②自在不与自身也不与别的不是它的东西发生关系;③自在没有内外之分,是一个整体。

所以:自在是惰性的、机械的物质世界,让人恶心但无法避免。

c.存在是其所是:它既不是肯定的,又不是否定的,只能是自身的固有。

(2)结论:本质先于存在。

(自在的存在由于都是已经存在着的东西,它们的性质也都是十分明确的,因此,它们总是先有本质而后才存在,它们的本质先于存在。

)举例:裁纸刀的例子。

比如裁纸刀,它在制作者制造出来以前,就早以观念的形式(本质)存在于制造者的头脑之中了,因此,就裁纸刀而言,可以说是本质先于存在。

2.自为的存在(1)基本规定:自为的存在就是作为意识的人,自为的存在本身是个空无,没有固定的本质,它是潜在性与可能性,自为通过虚无从自在中产生出来。

(2)理解:自为的存在的特征是主动性和不确定性,永远不满足、永远不停留于现状,它们不断地展示着自己,同时维系着他物。

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3)核心:存在先于本质,人是自由的,因为自由选择,所以要承担责任。

①存在先于本质:人原来是个无,通过自己的选择,成为他自己愿意成为的那种人;人具有可能性,可以造就自己;并且人的自由依赖人的选择;而且必须选择,且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的自由。

“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使本质成为可能。

尼采与西方形而上学

尼采与西方形而上学

尼采与西方形而上学尼采的学说在东西方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议的。

大多数学者认为尼采是一位反传统的思想家,而反形而上学则是他反传统的最基本方面。

但20世纪西方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却认为,尼采是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人物,从柏拉图到尼采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形而上学史。

尼采究竟是否摆脱西方形而上学,这不是一个可用肯定命题或否定命题简单地予以解决的问题。

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是现当代西方哲学的热点之一,它既表现了哲学家们对哲学的对象、性质、功能、作用等问题的不同看法,也表现了人们对哲学的前途和命运的关注。

依笔者之见,尼采确实反对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但另一方面他又在制造一种新的形而上学。

实际上任何一种学说,就其成为一种哲学理论而言,都必须包含着形而上学的追求。

本文试图就此作一探讨。

一尼采始终以"叛逆者"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自称"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弟子","宁作萨提尔,也不想当圣徒。

"〔1〕他的哲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浓厚的诗味,他的主张、论断、观点没有严格的逻辑论证,常常是一些寓言、格言、隐喻,象泉水一样喷涌,象瀑布那样倾泻。

他也不象以往哲学家那样去构造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建构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大全,而是要从根本上否定传统的形而上学。

尼采对形而上学传统的否定首先表现在他反对西方哲学。

自古以来就致力于探究的宇宙万物的终极原因,最高本质、能理解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的绝对原则(终极真理)。

因为这种追求必然导致神、上帝的观念,两者相连相通,并经过长期发展,成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西方文明的传统。

同时,这些观念也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础和最基本概念。

尼采则毫不留情地要摧毁西方形而上学的这个根基。

他说:最终实体、最高本质、上帝等等都不过是虚构的概念,而不是实在的。

"'上帝'、'灵魂不死'"'拯救'、'彼岸',这些东西都属于概念,我可没有为它们浪费过时间。

海德格尔对尼采哲学主义的评价

海德格尔对尼采哲学主义的评价

海德格尔对尼采哲学主义的评价才子城相关毕业论文这样描述:海德格尔把尼采对虚无主义的理解置于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之上.塑造出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尼采”形象。

但是.按照海德格的理解.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只是一种倒转而不是对柏拉图主义的一种克服。

而任何对形而上学的倒转最后又稳稳当当地落到形而上学之中。

之所以如此,就因为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思考仍然是一种“价值之思”.而任何“价值之思”都是以某种主体性形而上学为前提。

由此出发,海氏给出了自己克服形而上学的“道路”:“存在之思”。

海德格尔以“存在之思”统摄尼采的“价值之思”.这构成二者对虚无主义理解上的基本差异。

海德格尔在存在之思的道路上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其究竟结果如何?简言之,存在之思是海德格尔的唯一之思。

海德格尔认为.任何由存在者出发的思都是对存在的遗忘。

由此。

海氏把西方形而上学史定位为“存在”的遗忘史.海德格尔的这一基本视域取决于他关于存在和存在者之间的区分,即所谓的“存在论差异一。

由这个区分加上他对形而上学地形地貌的了如指掌.海氏成了一个西方形而上学的勘探者和绘图家.这构成海德格尔哲学最重要的贡献。

但是.正像海德格尔引荷尔德林的诗所说那样:“你如何开端.你就将如何保持。

”他的“存在之思”最终陷入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循环论证”.从而难逃某种“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命运。

众所周知,“存在的意义”是海德格尔一生追问的主题,在《存在与时间》“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这一节中.海德格尔就指出了自己追问存在可能面临的一个循环论证。

“必须先就存在者的存在来规定存在者.然后却根据此在这种存在者才提出存在问题。

这不是兜圈子是什么?”但海德格尔认为,自己的现象学方法可以保证自己不陷入这样的循环。

“存在意义问题的提出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循环论证’。

因为就这个问题的回答来说。

关键不在于用推导的方式进行论证.而在于用展示的方式显露根据。

”“用展示的方式显露根据”就是的现象学方法。

尼采论语言形而上学

尼采论语言形而上学

作者: 周国平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00732
出版物刊名: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3-30页
主题词: 隐喻;主谓结构;因果范畴;语言形而上学
摘要:尼采是第一个对欧洲传统形而上学展开全面批判的哲学家。

在批判中,他步步深挖形而上学的根源。

揭露了语言对于传统哲学思维的支配力量和语言在欧洲形而上学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他指出,传统形而上学是用逻辑虚构出来的道德化本体,而逻辑又是语法造就的,其最典型的表现是主谓结构造就了因果范畴。

因此,传统形而上学在本质上是对主语的信仰,是一种语言形而上学。

他进而提出一个假说:语言预先决定了哲学的发展,哲学家所属的语言谱系或类型预先决定了他的世界观类型。

他把语言问题作为一个重大哲学问题提了出来,预示了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启迪

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启迪

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启迪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重大翻转,并分析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对这些翻转的启示和影响。

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基本领域,一直致力于探讨存在、实体和本质等核心问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形而上学经历了多次重大的转向和变革,这些变革不仅重塑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深刻影响了哲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

本文首先回顾了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重要翻转,包括古代哲学从自然哲学向本体论的翻转、近代哲学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翻转,以及现代哲学从认识论向语言哲学的翻转。

这些翻转体现了形而上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关注点和方法的转变,也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和世界认知的不断深化。

接着,本文重点分析了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

海德格尔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现代形而上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存在论、时间观、空间观等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理解和研究形而上学。

本文探讨了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对前述三次翻转的启示和影响。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不仅为我们理解这些翻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释,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形而上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形而上学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从而更好地应对人类面临的复杂问题。

二、第一次翻转:从柏拉图到尼采形而上学的第一次翻转,可以说是从柏拉图到尼采的历程。

柏拉图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念论为后世形而上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认为,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真正的存在是超越于感知之外的理念世界。

这种对理念世界的追求,使得柏拉图哲学具有了一种超越性,但同时也导致了现实世界的被遗忘。

在这种哲学背景下,尼采对柏拉图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提出了“上帝已死”的著名论断,打破了传统形而上学对于超越性存在的依赖。

尼采认为,人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经验和个体的价值,而不是追求一种超越性的理念世界。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形而上学是一门关于存在、本质和实体之间关系的哲学学科,它探索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本质和真理。

自古以来,形而上学的观点和理论不断发展和变化,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

本文将探讨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到现代,逐步揭示这一学科的发展和变迁。

古代形而上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学》中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形而上学的概念。

他认为形而上学是哲学的首要学科,是对存在、本质、形态、运动和因果关系等问题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他的四因说,即材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最终因。

这些观点奠定了形而上学的基础,对后来的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形而上学的发展中,另一个重要的学派是柏拉图学派。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观点与亚里士多德有所不同,他认为超越现实世界的理念是真实世界的本质,而世界只是这些理念的影子。

他主张通过对理念的思考和追求,人们可以达到真理和智慧的境界。

柏拉图的思想在中世纪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并对基督教神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是形而上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与宗教和神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术语学”。

这一时期的形而上学主要关注存在问题,试图证明神的存在以及存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被称为“精确的学术公式”,它强调逻辑推理和命题论证的严谨性,尤其是在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影响下。

这些思想和方法在欧洲学院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并维持了几个世纪的时间。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

人们开始质疑传统的形而上学观点,关注个体自由和人类中心主义。

伽利略和笛卡尔等科学家推翻了古代的观念和世界观,形而上学面临着新的挑战。

同时,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一种基于理性和经验的形而上学观点。

他们强调观察和实证研究,试图发展一种更加科学和现代的形而上学。

19世纪后期,随着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哲学家的思想的兴起,形而上学又经历了一场革命。

卡尔·洛维特《尼采》:“永恒轮回”是了解尼采哲学的一把钥匙

卡尔·洛维特《尼采》:“永恒轮回”是了解尼采哲学的一把钥匙

卡尔·洛维特《尼采》:“永恒轮回”是了解尼采哲学的一把钥匙我站在赤裸的危岩上面/黑夜的衣裳将我裹住/从这光光秃秃的高处/我俯瞰一片繁盛的国土/我看到一只鹰在盘旋/鼓着青春泼辣的勇气/一直冲向金色的光芒/升到永恒的火焰里去。

——尼采:《我站在赤裸的危岩上面》尼采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巨大的、先知般的存在。

在他活着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学说;但在他死后,影响却与日俱增。

《尼采》一书作者卡尔·洛维特指出:“他首先影响了一个最为意气相投的追随者,即邓南遮,并且通过他而影响了许多意大利的年轻人。

在法国,他激起了安德烈·纪德的深刻同情。

在德国,对于像斯特凡·乔治这样的追随者来说,他成了19世纪的最高大法官。

他给予了像R.潘维茨、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托马斯·曼这样的人以基本的影响,托马斯·曼在1924年的一个评论中说,任何一个相信欧洲的未来的人,都深信尼采这个名字。

他决定了L.克拉格斯、A.鲍姆勒和E.荣格尔的思想,最后他也成了现在在欧洲各处战斗的德国年轻人的最高权威。

”——尽管很多研究者认为,尼采哲学推动纳粹形成,但他仍被视为现代西方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重要开启者之一。

二十世纪初,尼采哲学传入中国,发生过广泛影响。

鲁迅曾在文章里带着调侃的语气写过他:“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因为这篇文章被收入教科书,所以通过鲁迅文字第一次知道到他的人,普遍印象不佳:尼采,不就是个疯子嘛!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西方哲学热中,尼采再次传入中国,人们也再次认识到,尼采,这个疯子,不简单!一、疯子尼采:成为天才,他付出巨大代价尼采生平比较简单:1844年出生于德国一个新教牧师家庭。

在大学里,他以研究古典和语言学崭露才华。

1869年他还没取得学位,巴塞尔大学就给他一个语言学教授职位。

他接受了这个职位。

我们为什么应该阅读尼采?

我们为什么应该阅读尼采?

我们为什么应该阅读尼采?吴万伟译1889年,尼采在都灵的⼤街上倒地丧失神志。

在此之前不久撰写的⾃传式的⾃我审视的⽂章《你瞧,这个⼈》(Ecce Homo)中,他曾⼤⾔不惭地宣称⾃⼰是“命运之神”。

在当时,如此⾃我拔⾼和夸耀⼏乎是⾃我毁灭的疯狂举动。

在思想创造⼒接近巅峰的时刻倒下,尼采是个病⼈和孤独者。

尼采的书很多是他花钱⾃费出版的,除了朋友们为接济他⽽购买⼀些之外,并没有卖出去多少本。

⼏年之前,尼采稳固的爱恋对象露·莎乐美(Lou-Salome)拒绝了他的求婚,他和哲学家朋友保罗·⾥(Paul Ree)⼀起重新动⾝去度假:他的妹妹伊丽莎⽩及其丈夫越来越频繁地与各种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调情,这在具有世界主义思想的尼采看来⾮常庸俗。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他⽣病期间,正是她承担起照顾尼采的责任,编辑了他的很多书稿,并错误地将哥哥呈现为亲纳粹的偶像。

在当时,尼采的“命运之神”肯定是,在剩下的⽇⼦⾥作为新奇有趣的思想传奇和卧床不起的植物⼈⼀样活着。

但是,仅仅⼏⼗年之后,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宣称,西⽅形⽽上学的历史在尼采的思想中最终达到了顶峰。

如果柏拉图是西⽅形⽽上学的创⽴者的话,在尼采中,柏拉图的每个深刻见解都被颠覆了。

故事从⼀个极端转向了另外⼀个极端。

当时,很多⼈可能会同意,宣称尼采是先驱者的新运动频繁上演层出不穷,有艺术的、有思想的,也有政治的活动。

不幸的是,并⾮所有这些运动都是可敬的,很多将在未来的⼏⼗年后玷污了哲学家的声誉。

最臭名昭著的是,很多法西斯主义者和纳粹分⼦在尼采⾝上看到了他们世界观的清晰先驱。

或许最有名的例⼦是⼥演员莱妮·⾥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1935年的宣传电影《意志的胜利》,⾥⾯描述了准超⼈阿道夫·希特勒(Adolph Hitler)就像查拉图斯特拉(Zarathustra)那样从云端降下来,向德意志⼈民致意。

欧洲虚无主义及其克服_读海德格尔_尼采_札记(精)

欧洲虚无主义及其克服_读海德格尔_尼采_札记(精)

江苏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海德格尔在其一千多页的煌煌巨著《尼采》中 , 以及在收入到《林中路》的“尼采的话 :上帝死了” 一文中 , 反来复去谈论的一个最重要的话题就是欧洲虚无主义的问题。

海德格尔如此热中于谈虚无主义 , 当然不是为了赞扬它 , 而是为了克服它。

正如胡塞尔谈“欧洲科学的危机”(或欧洲人性的危机一样 , 海德格尔也把克服欧洲虚无主义视为当代的一种“急需”(Not 。

他之所以关注尼采的思想 , 正是因为在他看来尼采是最后一个、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虚无主义者。

从尼采身上 , 他看出欧洲虚无主义来自于西方形而上学 , 尼采对欧洲虚无主义的批判就是对西方整个形而上学的批判 ; 而正由于尼采从虚无主义的立场批判形而上学 , 所以尼采本人也陷入了形而上学 , 成了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

海德格尔则想借尼采这一实例 , 阐明他自己的一个创新思路 , 即力图通过克服西方形而上学来克服虚无主义。

本文将考查海德格尔这一努力的理论依据和客观效果 , 并分析海德格尔在基本思路上的偏颇。

一、什么是欧洲虚无主义 ?根据尼采的说法, “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 ? ——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

” 海德格尔也同意这种定义 , 认为“虚无主义是一个过程 , 是最高价值贬黜、丧失价值的过程。

” [1]不过 ,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定义还不足以穷尽虚无主义的本质 , 因为它并没有回答什么是价值或最高价值的问题 , 而是把价值当作不言而喻的前提。

在海德格尔看来, “ 虚无” 是和“存在” 相对而言的 , 尼采却忽视了价值后面的“存在” 思想:“ ‘虚无主义这个名称和概念指的是欧洲虚无主义及其克服———读海德格尔《尼采》札记邓晓芒内容提要本文对海德格尔的《尼采》一书中的核心主题即欧洲虚无主义问题进行了层层深入的剖析 , 指出 :海德格尔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方式仅仅是追问存在本身 , 反对一切定义和陈述 , 试图“ 不顾存在者而思存在” , 同样陷入两难 :要么摆脱不了主体形而上学和价值论 , 要么沉默不言、否定语言 , 两者都仍然是虚无主义。

一生必读的哲学好书推荐

一生必读的哲学好书推荐

一生必读的哲学好书推荐哲学是一门科学,里面有很浩瀚的世界,读了你会有很多的收获。

下面店铺就来为大家推荐的一生必读的哲学好书,欢迎参阅!一生必读的哲学好书1、《宽容》房龙著人类思想解放史书籍简介一段西方宗教史,展现了拥有宗教信仰后的人们的各种不宽容。

然而真正的宽容是允许别人和自己持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经典语录1.我重复一遍,恐惧是所有不宽容的起因。

2.宽容就如同自由,只是乞求是得不到的,只有永远保持警惕才能保住它。

3.一个无知的人,正因其无知,会变得特别危险。

2、《沉思录》玛克斯·奥勒留著古罗马皇帝的人生哲学书籍简介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文字质朴,谈不上字字珠玑,但却在说怎样善用自己的理性和灵魂,怎样活出人的睿智、慈悲和尊严。

经典语录1.绝不要去猜测别人的心里在想什么,琢磨别人心思的人从来都不是幸福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是很可悲可叹的。

2.所谓幸运的人乃是自己给自己安排幸运的人;所谓幸运乃是灵魂之良好的趋向,良好的动机,良好的行为。

3.一个人越接近宁静,越近于强有力,悲哀是一种脆弱,愤怒也是,二者皆能使人受伤,皆能使人崩溃。

3、《爱的艺术》弗洛姆著心理学大师的情感心理分析书籍简介爱是一个需要学习的事情。

所有想爱,正在爱,曾经爱过的人们都能够在这儿找到自己的影子。

经典语录1.爱情与成熟度无关,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

2.我一直相信,真正的爱情可以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双方都会因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3.最重要的是学会一个人单独地待着。

4、《人生的智慧》叔本华著如何幸福地度过这一生书籍简介本书围绕“幸福”,从“人的自身”,“人拥有的身外之物”,以及“你向别人显示的样子”三个方面,讨论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

经典语录1.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2.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

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

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原发:中国社会科学 2009 年第 6 期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启迪俞吾金【作者简介】俞吾金,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上海200433)。

【内容提要】迄今为止的西方形而上学发展史是由以下三次翻转构成的:首先是以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对柏拉图主义的“在场形而上学”的翻转;其次是在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内部,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意志形而上学”对以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形而上学”的翻转;再次是后期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四重整体的形而上学”对其前期的“此在形而上学”的翻转。

【关键词】在场形而上学/主体性形而上学/理性形而上学/意志形而上学/此在形而上学/世界之四重整体的形而上学随着现代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哲学之核心的形而上学正趋于衰微,就像黑格尔在《逻辑学》第一版序言中所说的:“科学和常识这样携手协作,导致了形而上学的崩溃,于是便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景象,即: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① 在当今学术界,人们受实证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关注更多的是具体哲学问题的研究,少有人提及“形而上学”,即使提到它,也多半是在批评、否定的意义上。

而少数致力于探索形而上学问题的人,或者满足于以分析的方法列举这个研究领域内的主要问题,或者满足于以编年史的方式来叙述形而上学发展史。

这些研究往往缺乏对形而上学的本质、意义和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人们却把这类缺乏真正形而上学之思的文字理解为形而上学研究方面的经典之作。

②然而,无论人们是出于克服现代性焦虑的目的而重建民族精神,还是为了站在思想的制高点上来重振哲学,都无法回避形而上学问题。

正如康德所指出的:“人类精神一劳永逸地放弃形而上学研究,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办法,这种办法是不能采取的。

”③ 而在我们看来,要对形而上学问题做出创造性的反思,海德格尔的思想不无启迪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采与西方形而上学尼采的学说在东西方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议的。

大多数学者认为尼采是一位反传统的思想家,而反形而上学则是他反传统的最基本方面。

但20世纪西方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却认为,尼采是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人物,从柏拉图到尼采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形而上学史。

尼采究竟是否摆脱西方形而上学,这不是一个可用肯定命题或否定命题简单地予以解决的问题。

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是现当代西方哲学的热点之一,它既表现了哲学家们对哲学的对象、性质、功能、作用等问题的不同看法,也表现了人们对哲学的前途和命运的关注。

依笔者之见,尼采确实反对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但另一方面他又在制造一种新的形而上学。

实际上任何一种学说,就其成为一种哲学理论而言,都必须包含着形而上学的追求。

本文试图就此作一探讨。

一尼采始终以"叛逆者"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自称"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弟子","宁作萨提尔,也不想当圣徒。

"〔1〕他的哲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浓厚的诗味,他的主张、论断、观点没有严格的逻辑论证,常常是一些寓言、格言、隐喻,象泉水一样喷涌,象瀑布那样倾泻。

他也不象以往哲学家那样去构造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建构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大全,而是要从根本上否定传统的形而上学。

尼采对形而上学传统的否定首先表现在他反对西方哲学。

自古以来就致力于探究的宇宙万物的终极原因,最高本质、能理解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的绝对原则(终极真理)。

因为这种追求必然导致神、上帝的观念,两者相连相通,并经过长期发展,成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西方文明的传统。

同时,这些观念也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础和最基本概念。

尼采则毫不留情地要摧毁西方形而上学的这个根基。

他说:最终实体、最高本质、上帝等等都不过是虚构的概念,而不是实在的。

"'上帝'、'灵魂不死'"'拯救'、'彼岸',这些东西都属于概念,我可没有为它们浪费过时间。

"〔2〕尼采确信,真正实在的东西、世界的真相不是静止的实体,而是不确定的活动、过程、冲动,即一种永恒的无确定性可循的流变,而且,这种流变是周而复始的,呈循环往复状态,是永恒的重现。

流变和永恒重现(循回)是尼采哲学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尼采指出"你们知道'世界'在我看来是什么吗?......世界就是:一种巨大无匹的力量,无始无终;一种常住不变的力量,永不变大变小,永不消耗,只是流转易形,而总量不变,......它被'虚无'所围住,以此为自己的界限,不是任何含糊的东西,不是任何浪费性的东西,不是无限扩张的东西,而是作为一定的力被放在一定的空间中,但并非放在'空空如也地'存在于某处的空间中,毋宁说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或各种力量浪潮的会演,亦多亦一,此起彼伏,象自身吞吐翻腾的海洋,永远在流转易形,永远圆húi@①流,以千万年为期的húi@①流,以各种形态朝汐相间,从最简单的涌向最复杂的,从最静的、最硬的、最冷的涌向炽热的、最野的、最自相矛盾的,然后再从盈返回简单,从矛盾的纠缠回到和谐的快乐,在这种万化如一、千古不移的状态中自我肯定、自我祝福,作为必然永恒回归的东西,是一种不知满足、不知厌倦、不知疲劳的交易--:这就是我所说的永恒的自我创造、自我毁灭的狄俄尼索斯(酒神)的世界,这个双重销魂的世界,它就是我的无目的的'超出善恶的世界'。

"〔3〕"一切过去,一切还来;永远转着存在的轮子。

一切凋谢,一切重化,永远流着存在的年光。

""一切事物永远重还,我们也在其内,而且我们永始便已存在,并一切事物。

"〔4〕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也提出过流变的宇宙观,后来斯多亚派把它改造成循回流变说。

尼采显然受此影响,但他的流变说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尼采的流变与权力意志连在一起,因为贯穿于宇宙万物的权力意志在流变中展现出来,流变是权力意志的流变,流变的世界也就是权力意志的世界。

其次,尼采的流变是人、与自我相连的,流变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创造""自我毁灭"的过程,因而流变的世界实际上也就是人的自我实现的世界,是人生的世界。

尼采就是要人从致力于向外部世界寻求永恒的本体、本质,转向人自身内心世界,转向人自身的创造和奋斗。

许多学者认为尼采把权力意志看作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本质,笔者对此持有异议。

尼采的确讲过:"这个世界就是权力意志--岂有他哉!你们自身也是权力意志--岂有他哉!"〔5〕但他所谓的权力意志是与生命不可分的,"凡有生命之外,那里便也有意志。

"〔6〕而生命和意志是肉体存在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是与肉体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的,决不是脱离肉体的另一种实体性存在。

生命意志力是自然赋予肉体的,属于本能。

依笔者之见,尼采的权力意志并不是万物的本原,也不是存在之为存在的终极原因或最高本质。

它既不同于柏拉图式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的形式"或"第一推动者",也不同于笛卡儿的"上帝"贝克莱的"感觉的复合"莱布尼兹的"单子"、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甚至也不同于叔本华的世界之为意志。

这种权力意志既非物质实体,也非精神实体,而是一种生命力、创造力,这种意志、生命和创造是与有血有肉的有机体人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世界是权力意志的论断涉及尼采对于人生和世界及两者关系的一些不同于传统观点的独特的看法,本文将在下面论述。

但必须指出,尼采的权力意志说本身确实仍然有形而上学的含义,因为权力意志也是一种不可感知、不可捉摸的不确定的东西,因而是一种新的形而上学概念。

也可以这样说,尼采摆脱了西方传统的实体的静态的形而上学,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流变的动态的形而上学。

总之,否定确定性的概念,把宇宙万物的真相看成一种没有确实性规律可循的、变动不居的过程,这是当代西方反传统思潮的一个基本观念,尼采正是这种观念的肇始者之一。

海德格尔虽然反对尼采的权力意志说,但还是接受了这种流变、动态的思路、强调以流变、时间作为哲学探索的视域,人之为人、世界之为世界、真理之为真理,都是在流变的意识中显现出来的,而意识还是离不开此地的人,意识总是人的意识。

就此而言,海德格尔也并没有摆脱他所批评的尼采的形而上学。

二尼采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否定也表现在他反对二重世界和对超感觉的"真实世界"以及主张人立足于大地、面对现实、不断地创造世界上。

如上所述,尼采强调世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重现的生成流变之中,世界充满了矛盾、对立、争斗、痛苦、死亡、虚假、变幻等等。

但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家们把这样一个现实的世界看作不真实的,竭力要追求一个无矛盾的永恒的完美的真实的世界,他们使用不同的名称、概念来描述和论证这个世界。

这是一个本质的世界、实在的世界、理念的世界、超感觉的世界,等等。

尼采力图从心理学上揭示哲学家们构造这种形而上学的"真实世界"的原因。

他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不喜欢表面的东西,不喜欢生成变化,因为变化摧毁了固定性、摧毁了他们所信奉的木乃伊式的无生命力的本质。

哲学家们不喜欢痛苦、死亡、肉体和感官,因为痛苦和死亡令人悲伤、恐惧,肉体会衰老腐烂,而且是欲望、诱惑、罪恶的深渊,感官则会欺骗人,造成错觉和幻想。

哲学家们怨恨现实世界的矛盾、众多、对立、偶然,因为矛盾破坏了同一性,众多和对立违背了整体统一性和宇宙的和谐秩序,偶然性破坏了规律和严格必然性。

所以,"哲学家们对表面、变更、痛楚、死亡、肉体、感官、命运、束缚和一切无目的的东西都有成见。

"〔7〕对现实世界的怨恨和敌视的心理迫使哲学家们朝向形而上的世界"超越":从现象世界到理型世界,从世俗之城到上帝之城。

"世界一下子分裂为二了,一个'真实的',一个'表面的'。

""表面"世界虚假性的"原因恰恰在组成世界实在性的这些特性,也就是变易、生成、众多、对立、矛盾、战争等等。

"〔8〕与此相反,"真实世界"则是不能自相矛盾、不可调换、不可变易、无始无终的,对真理的寻求成了对这样一个"真实世界"的寻求:"一个不自相矛盾的世界,不欺人的世界,不变化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即一个没有苦难的世界。

因为矛盾、迷惑、变幻乃是痛苦的原因。

"〔9〕"'真实的世界'应该是善的世界--为什么?虚假、变幻、矛盾、斗争被斥为不道德,因为要求进入一个没有这一切现象的世界;构想出一个先验的世界,以便给予'道德自由'一席之地(在康德那里)"。

〔10〕尼采坚决反对以往哲学家们的上述传统观点,指出所谓'真实世界'实际上是哲学家们的理性的虚构。

他说"人将其追求真理的欲求与确定的目标投射为存在的世界,形而上的世界,'自在之物'、现有的世界。

人作为创造者的需求使得他在自己劳作的世界中,虚构并且预期了另一个世界。

这种'预期'(对真理的'信仰')是人的支柱。

"〔11〕"哲学家虚构了一个理性世界......--这就是真实世界的来源,""宗教家杜撰了一个'神性'世界--这是'非自然的化的、反自然的'世界的源出,""道德家虚构了一个"自由的'世界--这是'善良的、完美的、正义的、神圣的'世界的源出"。

这三大源的共同点是:"心理学的失误,心理学的混淆。

"尼采强调,这三者所虚构的另一个"真实的"世界是"非存在、非生命、非生命意愿的象征"。

是人的"厌世的本能,而非生命本能"所创造的。

正是由于传统的哲学、宗教、道德虚构了另一个世界,把人们引向另一个在现世之彼岸的世界,所以尼采称它们为"颓废的象征"〔12〕与上述传统的形而上学观点相反,尼采强调充满矛盾和痛苦的世界是唯一真实的世界,它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活生生的现实世界。

为此,他断然否定传统哲学和基督教要人们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的"真正的世界"即彼岸世界,他要人们忠实于我们生活于其上的大地(土地),立足于大地,毫不动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