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视域下服装品牌翻译的创新性分析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服装品牌名称翻译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服装品牌名称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ad96d0aa6c30c2259019ed5.png)
摘要服装行业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产业,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大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我国服装产品越来越多的进入了国际市场,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
为提高我国服装品牌名称的翻译质量,使国内各服装企业走向世界,在国际市场上成功树立自己的品牌,本文依据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结合品牌名称翻译中需考虑的因素,试探讨国内服装品牌名称的翻译案例,并与国际知名服装品牌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翻译质量的一些建议与方法。
关键词:服装;品牌名称翻译;目的论ABSTRACTClothing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industries and China is the biggest producer and processer of clothing in the worl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ore and more Chinese clothing products have entered in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facing intensified competition and challeng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of our clothing’s brand names, to help domestic clothing enterprises reach out to the world and set up their own brand name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successful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Skopostheorie and its basic rules,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some selected cases of domestic clothing’s BNT and compare with some selected cases of famous international clothing’s brand names. Finally, this paper concludes some suggestion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quality.Key words:clothing; brand name translation; skopostheorieContents1.Introduction (51)2. Skopostheorie and achievement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BNT (52)2.1 Development and basic rules of Skopostheorie (52)2.1.1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52)2.1.2 Basic rules (53)2.2 Previous research of BNT (54)3. The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 in BNT (56)3.1 Culture factors (56)3.2 Consumer psychology (57)3.3 Commercial factors (57)3.4 Legal factors (58)3.5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 (58)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ases of clothing’s BNT with the guidance of Skopostheorie (59)4.1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clothing’s BNT (60)4.1.1 Analysis of famous international clothing’s brand names (60)4.1.1.1 Analysis within the categories of product attributes (60)4.1.1.2 Analysis within the categories of consumers (62)4.1.2 Analysis of famous domestic clothing’s BNT (64)4.1.2.1 Analysis within the categories of product attributes (64)4.1.2.2 Analysis within the categories of consumers (67)4.1.3 Comparison of their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 and gaps (69)4.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omestic clothing’s BNT in different periods (71)4.2.1 The period after opening up before China’s entering the WTO (71)4.2.2 The period after China’s entering the WTO (71)5.Conclusion (72)5.1 Main results of comparison of clothing’s BNT (72)5.2 Suggestion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73)Acknowledgements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接受理论下商标翻译策略的创新
![论接受理论下商标翻译策略的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d7899effba0d4a7302763a6b.png)
的内在逻辑
够 记 住 自己的 品牌 ,宏基 公 司在 地位 提升 , 中国商 品已经走 向世界 2 0 年放 弃 了自己使用 1 01 3年之久 各地 。 商标译名作为展 虽 然 最初 主 市 场 价 值 两 千 万 美 元 的 “ l. 道 窗 口 ,实 乃产 品的 “ 黄金 名 th e ”商标 ,而改为 更容 易记忆 的 片 ”“ 面 ” 与“ 面 ” 好 效 果 c 要 源 于 美 学 和 文 学 创 作 领 域 , 提 其 ,脸 好 脸 不 a ce ” r 就很 好的说明 了这种趋势 。 迥 然 不 同 。近 年 来 , 国企 业 进 入 出的革命 性 转 向主 要是 接 受者 在 我
其他词语 的翻 译有着 更高 的要 求。 几 个 方 面 。 当前我 国经济 快速发 展 , 许多产 品
含 了使 人 们更 高贵 、更 年 轻 的愿
1 接 受 理 论 发 展 与 商 标 翻 译 望 ; 次 , 过 商标 可 以表 达产 品 . 其 通
和服 务 正在 或 即将 开始 大规 模 的 活动的重要转 向。接 受 , 这个 在人 特 点 。如 N se 雀 巢) 舒 适 安卧 et ( l , 国际化流动 , 质 的商标 翻译对 于 类 教 育活 动和 日常 生活 中频 繁 使 的意思 , 容易让人联 想到待 哺的 优 很 这种 发展无疑 是一种很好 的促动 , 用 的 词 汇 , 在 被 赋 予 更 深 、 广 婴儿 、 正 更 慈爱的母亲和健 康营养 的雀 第三 , 以吸 引消 费者对 可 反之则可 能成 为瓶颈 。 但要把商标 的含 义 。二十 世纪七十年代 开始 , 巢 奶粉 ; 从一 种语言翻译 成另一种语 言 , 并 以读者 为 中心 的 文学 批评 出现 了 产 品形成关注 。 ~件好 的商标 不仅
论接受美学视阈中的广告翻译
![论接受美学视阈中的广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3e13459ad02de80d4d840b0.png)
了原文的潜 台词 :使 用本产品 , “ 方知效果好 ”其劝导功能跃 ,
然纸上。
作 者简 介 : 周晓君 (9 1 )女 , 18 一 , 浙江永康人 , 硕士 ,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 与实践研 究。
W i e nX ueY a 1j 3 U
B yaDi o d b a d w th, f v r e o d c u t ry u u  ̄ n r n ac i e y s c n o nsf o . e 0
广告语 言的 目的和功能 决定 了广告 翻译 必须 以 目的语 消费者 为中心 , 投消费者 所好 , 以促成他们 购买广告所 推销
l eo y Re e c Th r s ar h
I学 — — — ● 埋 — — — I 论
论箍受美学 顽 阈巾昀广告翻译
周 晓 君
【 江 师范大 学 浙 外 国语学 院 , 江 浙 金华 3 1 4) 2 ̄
摘
要: 本文 旨 在探讨接受美学理论在广 告翻译中的应用。 广告翻译 是一项 目的极为明确的活动。 接受美学理论 强调
( 牛新 生 ,0 7 6 ) 20 :6
跨文化翻译不是一个 纯语 言的转换过程 , 而是译入语与译 出 语国家间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 。 影响广告受众 的认知域与期 待维度 的因素 是受众 的心理 期待和 由此产 生的认知域 和接
受范畴。
本句 广告仿 拟 了家 喻户晓 的英 语谚 语 S e gi bl v ei ei — n s e
产生 , 是作 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 在接受过程 中, 读者使 得作 品内容现实化 。在姚斯 (9 9 4 ) 1 8 :3 看来 ,读者本身 就是 “
浅谈服装品牌的翻译
![浅谈服装品牌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000b3deb14e852458fb57d9.png)
展 国 际 市 场 的 重 要 一 环 。 牌 翻 译 的 好 坏 直 接 影 响 着 产 品
品 在 目标 语 文 化 中 的 4- g 受 本 文 通 过 分 析 国 内 市 场 上 的 各 种 服 装 品 牌 的 翻 译 ,在 翻 译 功 能 主 义 理 论 特 别 是 目的
论 的 指 导 下 . 讨 了服 装 品 牌 翻 译 的 四 大 原 则 和 可 行 的 翻 探
■
浅
≮ . _
谈 服 装 品 牌 的 翻 译
肖海 燕
( 京 服装 学 院 外语 系 , 京 北 北 10 0 ) 0 0 0
摘
要 : 装 品 牌 翻 译 是 服 装 企 业 实行 全 球 战 略 . 服 拓
语 不 同 , 国人 不 会 按 照 拼 音 发音 , 难 为他 们 所 接 受 。 外 很 后 通 过 造 词 将 其 改 为 简 洁 易 记 的 E d S 既 符 合 英 文 的 发 rO , 音 习惯 , 与原 名发 音 相 近 , 举 两得 。 又 一
至 挚 爱 一 个 品 牌 的 主 要 力 量 ,正 如 微 软 之 于 人 才 、 0N S Y 之 于科 技 。 装 品牌 的 翻译要 传 达 品牌 的精 神 , 消 费者 服 让 能 了解 品 牌 的核 心 信 息 。如 N K I E正 好 体 现 了 运 动 、 竞 争 、 力 、 感 等 品 牌 精 神 , 不 仅 让 NI E的 消 费 者 认 毅 快 它 K 识 了 自己 的 产 品 。更 重 要 的 是 让 消 费 者 感 受 到 了 NI KE
备 的 美 学 成 分 和 感 性 形 象 ,用 富 于 美 感 的 语 言 引 起 消 费 者 的共 鸣 ,激 发 他 们 的 购 买 欲 。 比如 P rs 为 “ 姿 ” 0t 译 宝 ,
互文性理论视阈下的广告翻译探究
![互文性理论视阈下的广告翻译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058a9cf34afe04a1b071dee3.png)
互文性理论视阈下的广告翻译探究摘要:市场化竞争越来越凸显商业广告的作用,跨国商品的推广越来越受制于广告翻译,互文性便是广告翻译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本文阐释了广告语言及其翻译的特点,在互文性理论视阈下研究广告翻译,兼顾中西方文化等各方面差异,尽量在译语广告中保持源语的互文性,充分利用互文性理论让广告达到最佳效果,并以知名广告语翻译为例,从音译、仿拟、引用、典故等互文手法分析,论证互文性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能带来巨大的商业成功。
关键词:互文性广告翻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商品竞争愈发激烈,产品强势,文化输出底气才足,只有增强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才能加深海外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产业繁荣,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品牌认同度的提高,除了依赖于产品品质的提升,产品促销及其形象推广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意味着商务广告翻译的地位变得愈加重要。
如果能够精确高效地利用广告翻译传播商品信息,定能助商品传播一臂之力。
广告翻译除了具有翻译研究的共性外,还在于翻译文本的可接受性和社会效应,即向潜在消费者宣传产品信息并极力推销,与潜在消费者形成共鸣,提高可信度,使其产生购买欲望并消费。
由于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迥异,在翻译广告时做到吸引消费者并引起共鸣才能达到广告目的,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便是互文性。
一、广告语言及广告翻译的特点广告是商家与消费者的沟通载体,即商家和消费者进行有关商品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以求说服潜在消费者,达到彼此共识,诱导潜在消费者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以达到最终目的。
商家若想在消费者心中争取一席之地,广告就要尽可能有创意。
广告语言一般尽量选用言简意赅的常用词,或者模拟新造词;尽量多用简单句少用复合句;注意押韵,易读易诵;巧用修辞手法、各种谚语成语典故及多音多义字;突出个性,彰显自己的特色。
广告翻译要考虑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译者应熟悉两种不同文化及其差异,了解译入语文化的审美和价值观,避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障碍甚至误解,以便让译入语消费者接受。
接受美学视域下金凯筠的翻译研究——以《倾城之恋》为例
![接受美学视域下金凯筠的翻译研究——以《倾城之恋》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649638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83.png)
041[摘 要]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具有积极能动的作用。
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指导,分析了金凯筠的英文译作《倾城之恋》,强调翻译活动应该关照读者的“期待视野”,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从而创作更多优秀的翻译作品。
[关 键 词] 接受美学;翻译;期待视野接受美学视域下金凯筠的翻译研究——以《倾城之恋》为例杨 帆一、接受美学与翻译20世纪60年代,作为接受研究理论中举足轻重的派别——接受美学,在德国诞生了。
康斯坦茨学派的领军学者姚斯和伊瑟尔,提出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能够产生积极且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作品的意义正是在这种阅读活动中获得的。
姚斯和伊瑟尔理论各有侧重,前者站在阐释学理论的高度提出“期待视野”,即重视读者和作品两者的视野交融;后者研究读者在具体阅读活动中,如何与文本结构互动,从而理解作品所体现的深层意义。
从这些方面而言,接受美学颠覆了传统文学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重点放到了读者身上,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与其作品。
(一)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树立读者为中心是接受美学的一大突破。
接受美学以作者及其文本为研究中心的传统理论割裂了作品和读者的关联,忽视了读者的参与能动性。
造成这一偏见的原因是将文艺作品视作与读者毫无关联的存在。
在姚斯看来,“一部文学作品 ,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 。
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 。
它更多像一部管弦乐谱, 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 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 , 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1]翻译活动同样是一个由原作、译者、译作、读者组成的翻译—作品—接受的双向互动过程。
译者是原作的读者,即接受者;又是原文的阐释者,即二度创作者。
[2]从这个角度来看,接受美学理论不仅为文学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方向,也启发学者对文学翻译研究开展革命性的探索。
翻译活动是一种“视野融合”,这一“融合”是建立在译者和作者进行“信息互换”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始终保持“期待视野”,同时还要兼具考虑译作读者和译文的关系以及两者间的“视野融合”。
接受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
![接受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https://img.taocdn.com/s3/m/e65ea6ce6137ee06eff9185c.png)
一
、
引 言
译 的创 造 性 叛 逆 , 未 挖 掘 这 个 现 象 背 后 的 深 层 原 并 因 ; 至有些学者 认为文学 翻译 的创 造性 叛逆 现象属于 甚
的审美 信息 。 如果我 们 把非文 学作 品和文 学作 品 中的 基 本 信 息看作 是 一个 相 对 界 限和 相 对稳 定 的“ 量 ” 定 的话 , 那么文 学作 品 中的审美 信 息就 是一 个相对 无 限
的 , 时 甚 至 是 难 以 捉 摸 的 “ 量 ” 。 而 且 , 所 周 有 变 了 众
任何 翻译 , 管是 一般 的 日常 翻译 、 不 科技 翻译 , 还 是文 学 翻译 , 其本 质都 是把 一种 语言 中业 已表 达 出来 的信 息传达 到另一 种语 言 中去 。与非 文 学翻译 相 比 , 文学 翻译 又有很 大 的不 同 。 因为 对文 学作 品 的翻译 不 仅要 传达原 作的 基本 信息 , 要 传达 文学 作 品所 特 有 还
中 的 叛 逆 性 就 反 映 了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译 者 为 了 达 到 某
一
性 的工 作 。既然 文学 翻译是 一种 创 作 , 那么创 作 的结
果 将 导 致 对 原 文 的 叛 逆 , 此 文 学 翻 译 是 一 种 创 造 性 因 叛 逆 。 多 学 者 都 对 文 学 翻译 中 的创 造 性 叛 逆 现 象 进 许 行 过 研 究 , 些 学 者 只 是 分 析 了 译 者 如 何 进 行 文 学 翻 有
主 观 愿 望 而 造 成 的 一 种 译 作 对 原 作 的客 观 背 离 。 在
接受美学观照下的翻译策略选择
![接受美学观照下的翻译策略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ac0895f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52.png)
接受美学观照下的翻译策略选择[摘要]接受美学的产生在文学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作为接受理论的创始人,其代表人物姚斯和伊赛尔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详细论述,他们的出发点都放在读者身上,把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其理论的基点。
而将接受美学与翻译相结合,则凸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无论是异化抑或归化策略的使用都必须考虑读者的因素。
因而,译者既要做到使译文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又要使译文具有开拓读者认知接受视域的作用。
关键词]接受美学;读者;异化;归化一、接受美学影响下的读者研究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它直接受哲学诠释学的影响,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德国诞生,70年代达到高潮,逐渐成为德国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并很快风行整个欧美文艺理论界。
它传入美国后,很快促成了读者反应理论的形成,使之成为当今美国最为活跃的文艺批评流派之一。
80年代中期,接受美学传入我国,激发了文学理论界的巨大热情,而且,其影响已远远超出文学理论界,渗透到人文学科的各领域,可以说“从马克思主义者到传统批评家,从古典学者、中世纪学者到现代专家,每一种方法论,每一个文学领域,无不响应了接受理论提出的挑战”[1]。
接受美学的代表是由五位教授组成的康士坦茨学派(constants school),其中姚斯和伊塞尔最为突出,二人被称为接受美学的“双子星座”(emini)。
接受美学的突出特征是,它强调读者在阅读和接受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作用,认为读者的参与在阅读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历史本质不仅在于艺术家对作品的创造,更在于读者对它的接受。
正如姚斯所指出的:“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者仅仅做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使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
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的英汉广告语翻译探析
![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的英汉广告语翻译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40aef79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1.png)
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的英汉广告语翻译探析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当下,广告作为商品和服务的推广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广告语,作为广告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在跨国营销中,广告语的英汉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市场拓展的成败。
因此,如何在保持原广告语义和风格的实现英汉广告语的等效传达,成为了翻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出发,对英汉广告语翻译进行深入探析,以期为提升广告语翻译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强调翻译过程中应追求原文和译文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字面上的对应。
这一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关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义、文体和文化差异,通过调整翻译策略和方法,实现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环境中的自然表达。
在广告语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有助于确保译文在传达原广告意图、激发消费者情感共鸣和塑造品牌形象等方面与原广告保持高度一致。
本文首先将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其在广告语翻译中的适用性。
随后,通过对英汉广告语翻译实例的分析,探讨如何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实现英汉广告语的等效传达。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总结英汉广告语翻译的常见误区及应对策略,以期提高翻译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翻译质量。
本文将对未来英汉广告语翻译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二、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理论,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该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不应仅仅追求文字表面的对应,而应追求两种语言之间在功能上的对等。
这意味着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尽可能相同。
功能对等理论分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层面。
形式对等侧重于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字面意义;而动态对等则更加注重译文的表达方式和接受者的反应,强调译文应自然流畅,易于理解,能够传达原文的意图和风格。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的广告翻译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的广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9350bdf33d4b14e852468ce.png)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的广告翻译摘要:广告是一种特殊语言,有其自身的特征,翻译广告时必须充分考虑它的语言特征。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教授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读者反应”和“内容重于形式”两个因素,为翻译广告提供了依据,本文通过几个广告翻译实例对此加以论证。
关键词:奈达;功能对等;广告;翻译一、奈达的“对等理论”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被誉为“翻译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家之一”。
其翻译理论对世界范围内的翻译研究事业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动态对等“动态对等”最早出现在奈达于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初探》中,书中还提出了“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指的是遵循“效果对等的原则”,不以译语和源语信息的完全等同为目标,追求和原语信息最自然、最接近的对等翻译,它要求译语与源语在信息的实质上相同,用一种符合译语习惯的方式表达源语信息。
奈达认为,翻译的重点不应当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而应当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还应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所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
(二)功能对等为了强调“功能”的概念,并避免有些人对“动态”的误解,奈达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在“动态对等”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并将其分为“最低层次对等”(minimal equivalence)和“最高层次对等”(maximum equivalence)。
奈达认为,最低层次对等是指“目的语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最高层次对等是指“目的语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奈达,2001:87)。
“功能对等”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
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反应是否和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反应相似,才是奈达所关注的。
最新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广告翻译分析-精品
![最新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广告翻译分析-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4cb18e15647d27284b73517d.png)
广告翻译不仅要确保广告原文的语言和风格的再现,还要考虑目标语受众的心理感受,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相关,欢迎阅读参考。
引言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可谓流派纷呈,名家蜂起。
以俄国形式主义为开端,先后历经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符号学、阐释学、精神分析、接受、后殖民主义等发展阶段,其中接受美学以其深厚的德国功底和康士坦茨青年学者用“读者一接受”的系统研究为突破口而显得异军突起,脱颖而出,并最终走向西方文坛和世界文坛,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
和以往的研究不同,接受美学改变了原有的思维范式,由文本转向读者,更多的是关注经验读者对作品的心理反应和接受状况,这无疑开启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平等对话,是以全新的视角来研究文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
可以说,译文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语受众对译文的理解和接受。
而广告因其劝说功能明显,且作为一种传播媒体具有受众面广和间接产生商品经济效益的特性,翻译过程中更加凸显译者、作者、读者三者之间的“共谋”关系。
一则好的广告翻译往往会起到产品促销的作用,而一则不成功的广告翻译则可能影响产品的销售,受众对译文的心理反应至关重要。
1接受美学理论的主要观点从文本到读者,接受美学完成了研究的一次转向。
在过去的研究中,“西方自黑格尔将美学定义为‘理念的感性显现’以来,美学的目标就一直指向艺术的描述功能,艺术史被看作是作品及作者的历史,读者的作用几乎没被重视过;实证论的客观主义文史观,将文学史仅当成‘编年史一类的事实堆积’;的反映论和形式主义的文学史观,虽各有所取,但也都是‘把文学事实局限在生产美学与再现美学的封闭圈子内’,而忽视了读者的接受因素在文学史中的作用。
y”姚斯和伊瑟尔则不同,他们通过研读施莱格尔、茹尔茨、萨特等人的文论发现,经典作品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读者群,正是这个巨大的读者群推动着经典作品从一种解读向另一种解读迈进。
姚斯首次全面地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指出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历史地位取决于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合作。
目的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以鞋服商标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以鞋服商标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f02282d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3.png)
目的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以鞋服商标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商标翻译在商业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品牌识别的核心元素,商标翻译不仅关乎到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形象和认知度,更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和推广。
特别是在鞋服行业,商标翻译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因为这一领域的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商标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往往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因素。
本文旨在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鞋服商标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案例分析,本文旨在揭示目的论在商标翻译中的适用性,并为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商标翻译的理论体系,也有助于推动鞋服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和品牌形象建设。
二、目的论概述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一种源自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由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由其后的学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该理论强调翻译活动应以翻译目的为首要原则,即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应服务于翻译的预期目的或功能。
在目的论框架内,翻译不再被视为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确定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目的,这直接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弗米尔提出了翻译行为的三大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
其中,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它要求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连贯原则指的是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即译文应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和表达习惯,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
忠实原则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即译文应忠实于原文,但这种忠实并非逐字逐句的对应,而是指译文应传达原文的意图和信息。
在商标翻译中,目的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商标作为品牌形象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翻译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目标市场中建立品牌认知、传递品牌价值和促进产品销售。
接受美学视角下广告语修辞的汉译策略研究以欧美化妆品广告为例
![接受美学视角下广告语修辞的汉译策略研究以欧美化妆品广告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feae45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65.png)
接受美学视角下广告语修辞的汉译策略研究以欧美化妆品广告为例一、概述在全球化背景下,广告语作为商品营销的重要手段,其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商品在目标市场的接受度和影响力。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以读者的接受和反应为中心,为广告语修辞的汉译策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以欧美化妆品广告为例,旨在探讨在接受美学视角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广告语修辞的汉译,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和市场接受度。
欧美化妆品广告以其独特的创意和修辞手法,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特性的存在,其广告语的汉译并非易事。
如何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使译文既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又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主体地位和接受过程的重要性,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接受。
在广告语修辞的汉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需求,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广告语的有效传播和市场接受。
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结合欧美化妆品广告的具体案例,分析广告语修辞的特点和翻译难点,探讨如何在汉译过程中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广告语的传播效果和市场接受度。
本文还将对汉译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期为今后的广告语翻译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接受美学理论概述又称为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联邦德国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其首倡者汉斯罗伯特姚斯在《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为接受美学成为独立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在于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决定性地位,认为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这一实现过程同时也是作品获得生命力和最终完成的过程。
在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
文本指的是作家创造的尚未与读者发生关系的作品本身,而作品则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它融入了读者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成为审美的对象。
接受美学视阈下中国服饰商标词的翻译
![接受美学视阈下中国服饰商标词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6cba6ce6137ee06eff918c9.png)
二 、 受 美 学 与 期 待 视 野 接
接 受 美学 f ee t eas eis c pi et t 1又称 为接受 理论 r v h c 或 接受 研 究 .是 2 0世 纪 6 0年 代末 7 0年代初 出现 的
众也是 如 此 。译 人 语读 者在 接受 活动 中 . 总是从 自己
与 国际接 轨 的 问题 . 即商标 词 翻译 的 问题
的“ 待 视 野 ” 期 出发 去 看 待作 品 . 待 视 野 的不 同 . 期 使 不 同读 者 对 阅读 对 象 的需 求 也 不 同 , 所领 会 、 他 所赋
(9 5 , , 族 , 西 河 池 人 , 士 , 西 财 经 学 院 ( 西 南 宁 5 0 0 ) 语 系 副教 授 , 究 方 向 为英 1 7 -) 女 壮 广 硕 广 广 303外 研
关文 学 、 文化 交 际 跨 收 稿 日期 :0 1 0 — 4 21— 7 0
一
、
引 言
Hale Waihona Puke 值 的实现 只有 通 过读 者 的 阅读 才 能 达到 ” _ 从读 _ 2 他 者 的历史 地 位 、 者接 受 的反 馈 、 品 的价 值 由读 者 读 作 理 解 而定 、 创作 时对 读者 的考 虑等 方面 高度 肯定 了读 者 在 文艺 实 践 中的重 要地 位 . 紧紧 抓住 “ 者 一 品一 作 作
特 印象 。” …可 见 . 国产 服饰 企业 在建 立 品牌之 初应 该 具有 国际视 野 . 给 品牌起 名 字 时应该 考虑 商 标名 称 在
其他 地 区也得 到广 泛 的传播 . 已经成 为 国际上 影 响深
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
![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c65354c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d.png)
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一、本文概述顺应理论是一种解释翻译现象的重要理论框架,它源于语言学领域,特别是语用学的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分析翻译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如何在不同语境下做出顺应性选择,以实现交际目的。
文章首先将对顺应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进行介绍,阐述其在语言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随后,文章将探讨翻译过程中语境、语言结构和动态顺应的关系,分析翻译中的顺应性选择和适应性问题。
文章将总结顺应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以及其在翻译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过程,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
二、顺应理论概述顺应理论是由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的,是一种语言使用的综合性理论框架。
该理论主张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不断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或潜意识的,是语言使用者基于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的。
顺应理论强调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认为语言使用者可以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语言策略,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求。
在顺应理论中,语言使用被看作是一个不断做出顺应性选择的过程。
这些选择可能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包括语言形式、策略等方面。
语言使用者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中,根据交际目标、社会规范、心理需求等因素,灵活调整自己的语言使用策略。
这种顺应性选择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还体现在交际策略、认知策略等多个方面。
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行为,同样需要语言使用者进行顺应性选择。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原文的语境、语义、风格等因素,灵活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表达。
翻译者还需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等因素,以确保翻译作品在目标语境中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
顺应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过程,指导我们在实践中做出更加准确、灵活的翻译选择。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中国服装品牌英译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中国服装品牌英译](https://img.taocdn.com/s3/m/ae5a5daaaef8941ea76e05aa.png)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中国服装品牌英译作者:卞孝媛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4年第10期摘要:服装品牌不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因此,一个优秀的品牌翻译对于企业实行全球战略,走向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接受理论为指导,兼顾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探讨中国服装品牌的翻译方法,为其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一定参照。
关键词:接受美学;服装品牌翻译;英译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0-0014-0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服装品牌,国内外众多品牌纷纷抢占市场。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服装产业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的服装业制造商开始认识到想要成功开拓国际市场,得到消费者的认同,除了拥有优良的质量,合理的价格,精美的包装外,更要拥有一个好的品牌译名,于是很多服装品牌在注册中文商标的同时,也有了特定的英文翻译。
本文将以一些中国服装品牌的英译为例,探讨接受美学对于中国服装品牌翻译的启示及在其指导下具体的中国服装品牌翻译方法。
1.接受美学理论概述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所提出的一种文学批判理论。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学文本都只具有未定性,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使其意义的实现具体化。
读者的阅读活动、接受程度、审美情趣等因素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
接受美学这样解释作为审美主体的作用:"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本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不断变化的经验视野。
"(H.R.姚斯,R.C.霍拉勃,1987)由此可见,接受理论的出现实际上打破了先前文本中心理论的束缚,真正将读者摆在一个重要位置。
目的论视域下商标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目的论视域下商标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https://img.taocdn.com/s3/m/ff414a54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f0.png)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23期总第619期目的论视域下商标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摘 要:文化负载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民俗习惯的文字标符。
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结合语言风格及可懂性,探求商标中文化负载词的最佳译法。
研究发现,译者在英译含有文化负载词的商标时,不仅要考虑中华文化意蕴的忠实传递,还需着眼于目的语消费者的理解与接受态度。
在目的原则与忠实原则的指导下,译者能否充分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对等有效地英译商标中的文化负载词,是我国企业能否立足于国际市场的关键,也是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的必要一环。
关键词:目的论;商标;文化负载词作者简介:曹一诺,华南农业大学。
一、引言商标不仅仅用于区别其他品牌,也是品牌文化的象征。
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中,商标毋庸置疑是影响企业兴衰的重要因素。
好的商标是有力的影响力传播工具,能够使消费者快速熟悉该品牌商品,为企业在无形之中带来更多收益。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增强,我国国家部门和行业协会持续推动外贸行业发展,拓展国际市场,维稳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在此过程中,商标英译的得失对于国产品牌能否占据有利先导条件、巩固我国对外经贸的发展乃至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文化认同感至关重要。
二、目的论与文化负载词(一)目的论1.目的论概览。
目的论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威密尔(Han J Vermeer)首先提出。
该理论以译文的功能性为倾向,并以实用主义为核心依据。
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翻译活动绝非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需要衡量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传统、价值观念,对文本进行综合衡量与处理。
在目的论视域下,翻译被认作是具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通过在复杂的内外因素交融背景下聚焦于目的的选择上,使得译文达到理想的效果。
2.目的论三原则。
根据威密尔的理论,目的论由三个原则构成,分别是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以及忠实原则。
本文将以目的原则及忠实原则为指导思想进行分析。
接受理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接受理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3e8cd5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73.png)
接受理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蔡爱春;喻立安【摘要】广告翻译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经营效果.译者在翻译广告时应以接受理论为指导,兼顾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实现广告的目标.【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7)003【总页数】2页(P74-75)【关键词】广告;接受理论;翻译方法【作者】蔡爱春;喻立安【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外语系,湖南,益阳,413000;湖南城市学院,外语系,湖南,益阳,4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广告翻译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
在广告翻译中,读者的接受对于广告翻译目的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怎样使读者最大限度地接受广告从而达到广告的促销目的呢?接受理论对此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德国兴起了一种文艺批评理论——接受理论(Aesthetics of Reception),又称接受美学,它以现象学、美学和阐释学为基础,其代表人物为汉斯·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沃尔夫冈·伊泽尔(Wolfgang Iser)。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者—作品—读者所形成的总体关系中,读者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因素。
离开了读者的审美接受,作品就没有了现实意义。
实际上,一个译本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译本的潜在读者接受的感知程度。
接受理论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转变了传统的文学翻译观,也为广告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探讨接受理论对于广告翻译的启示及在其指导下具体的广告翻译技巧。
一、接受理论对于广告翻译的启示(一)转换翻译视角,视读者为主体,充分调动读者的审美体验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接受过程中,读者使得作品内容现实化。
[1]在姚斯看来,“读者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能动构成。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商标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商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c43bde0cc7931b764ce152e.png)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商标翻译成功的商标翻译对商品的宣传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在给人们传递文化差异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
由于不同的地域社会和历史经历不同,商标翻译也是具有差异性的,因为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风俗习惯等。
商标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必然带有文化的印记。
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就是说,通过翻译,用最恰当、自然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应该是语言之间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是一字一句、一板一眼的对应,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使目的语接受者与源语接受者能获得大致相同的反应,是和源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的对等。
本文以生活中常见的商标为例来分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商标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一、功能对等理论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将翻译中的对等划分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而动态对等也被称为等效原则。
之后,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又非常具体地解释了所谓的动态对等,他提到,“所谓动态对等,是指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
奈达为了避免人们对动态这个词的误解,又将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
在尤金?奈达看来,功能对等理论的侧重点应该在于原语接受者和目标接受者之间的感受,他们的感觉应该是一样的,或者就是说对等的。
然而这种对等并不是绝对的,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实质上,功能对等理论重点在于效果上的对等,并非语言形式上的对等,这也要求翻译者考虑到接受者的感受,从原语的文化习惯等方面考虑。
二、翻译方法1. 音译。
音译法汉译英文商标完全采用拼音,也就是说,商标的翻译是根据原语中的发音来决定的,或者是说翻译成与原语发音相似的读音。
使用音译法翻译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将原语中的发音完整地展现出来,体现出音韵的味道。
而这样翻译,也非常便于记忆,因为这种翻译保留了翻译中的一致性。
除此之外,采用音译法的好处在于还可以将汉字的美好意境运用到其中,例如:商标李宁,它的翻译也直接采用了李宁的拼音,是非常让人过目不忘的。
读者接受理论视觉下职业称谓的翻译——以《窓際のトットちゃん》两个中文译本为中心
![读者接受理论视觉下职业称谓的翻译——以《窓際のトットちゃん》两个中文译本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0dbea63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2.png)
读者接受理论视觉下职业称谓的翻译——以《窓際のトットちゃん》两个中文译本为中心张琪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成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儿童。
因为读者的限定,作品原文乃至译文都很重视读者体验。
一般来说,儿童文学具备以下特点:情节生动、描述形象、文字浅显易懂。
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时对词汇的处理应当引起重视,不能简单地从成人读者视觉进行翻译。
本文试图从读者接受角度通过对比不同译本中职业称谓名词的翻译,试图从中找到更合适的翻译方法。
《窓際のトットちゃん》及其译本窓《ぎわのトットちゃん》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儿童文学作品。
作者黑柳彻子,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代表大使。
自1981年出版后,在日本乃至全球都引起了极大反响。
截至2001年,日文版累计销量达938万册,成为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
首版中文译本出现在1983年,译名为《窗边的小姑娘》,朱濂翻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出版后销量平平,未引起较大反响。
直到2003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赵玉皎翻译的《窗边的小豆豆》发行后,这本儿童文学才广为人知。
这本作品现在已成为少年儿童的必读书目之一,小豆豆的故事影响着一代代中国儿童。
读者接受理论读者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文学史学家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的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它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强调读者的地位,认为读者的接受对作品意义的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使文学研究从以“文本为中心”到“以读者为中心”。
读者接受理论认为,在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会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对作品进行预先估计和期盼,这种先在的理解和期盼就是所谓“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在阅读过程中表现为读者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只有符合读者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的作品,才能吸引读者,进而达到“视野融合”。
现在这种理论常被运用到翻译研究,译者应照顾读者的接受水平和接受程度,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受理论视域下服装品牌翻译的创新性分析作者:王晨阳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4年第09期摘要:服装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而服装品牌的翻译也很好的地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精髓,因此如何翻译好服装品牌,使得服装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对于我们来讲,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本文通过传统的翻译理论的与接受理论的对比分析,探讨接受理论视域下服装品牌翻译的创新,进而得出结论,服装品牌翻译应当以消费者为中心,使消费者的审美情趣与接受理论指导下的服装品牌的翻译的目的相一致,迎合消费者心理,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接受理论;服装品牌;翻译;创新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03-01英语中的"brand(品牌)"一词来源于"brandr(古挪威文字)",是烙印的意思。
品牌作为一种高度概括的词汇,涵盖了企业形象、文化背景等诸多文化要素。
一个良好的商标翻译,对于服装企业的发展壮大、走向国际市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品牌形象则是消费者通过对某个品牌了解、认识,而产生的对品牌的主观反映。
服装企业通过品牌符号等一系列听觉、视觉等给消费者制造一种感官刺激,在他们脑海中打上"烙印",使其形成对此品牌的整体印象。
如何成功翻译一个品牌,使之在忠实于原文化的基础之上,能够最大限度的传达广告的情感内涵及语言美感,并且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成为许多译者关注的问题。
本文克服了传统翻译理论的误区,探讨在接受理论的指导下服装品牌的翻译。
1.接受理论对服装品牌翻译的启示接受理论也称为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兴起的一种文艺批评理论。
它是以现象学、美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文艺批评理论,代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尧斯和沃尔夫冈•伊泽尔,他们提出的一个核心思想是"读者中心论"。
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读者的阅读活动、接受程度、审美情趣等因素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接受美学这样解释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的作用:"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的经验视野。
"(HR.姚斯,R.C.霍拉勃,1987)由此可见,接受理论的出现实际上打破了先前的文本中心理论的束缚,真正将读者把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服装品牌是一种概括性较强的翻译文体,它有别于文学和科技类的文章,有特殊的受众群体和独特的文体风格,因此服装品牌的翻译准备也应当做出适度的调整。
服装品牌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发起消费者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发他们的需求感和购买欲望,使其最终发生购买行为。
因此,在进行服装品牌的翻译时,我们首先要瞄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通过我们的服装品牌翻译对消费者的心理施加一定的影响。
这也就决定了服装品牌翻译从一开始就是以"读者为中心",将读者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之上,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迎合读者的审美情趣,打破先前以文本为中心的理论束缚,可见接受理论用于指导服装品牌翻译有着其他理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2.传统的服装品牌翻译翻译原则,无论是"信、达、雅",还是"对等",亦或是"功能派翻译理论"对于像服装品牌翻译这类实用性极强的非文学翻译似乎作用有限。
当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目标语读者应该以源语读者理解原文的方式来理解译文。
该定义旨在强调功能对等是译文和原文在语言功能上的对等。
而传统的服装品牌翻译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过于强调源语与目标语功能的一致性,从而禁锢了译者的创造性,形成了一系列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机械产物,不能够激起消费者的购物兴趣,消费者往往在见到品牌的那一瞬间就失去了购买的欲望,这就导致了服装产业的经营停滞,最后危及服装品牌的发展。
起先采用直译翻译方法的中国家喻户晓的服装产品"太子龙",用 "Taizilong"作为品牌名称,虽然避免了使用西方人眼中万恶化身的Dragon一词,但此品牌名称并不能给西方人更多的联想,更起不到在中国人眼中帅气的感觉。
2008年,太子龙改名为TEDELON。
这是在其谐音编译的基础上创新而来,让消费者在看到此品牌时,就会有一种独霸天下,唯我独尊的气魄。
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激发了人们的购买欲。
3.接受理论指导下服装品牌翻译创新的几点考虑3.1翻译原则的创新。
接受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翻译服装品牌的新的视角。
即打破文本的束缚,以受众为中心,充分灵活调动受众的积极性,认识到什么样地品牌翻译是消费者所喜闻乐见的。
在接受理论的指导下,服装品牌的创新翻译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3.1.1符合简洁至上。
品牌,顾名思义,短小精悍是其永恒的主题,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消费者记住自己企业的品牌,是企业追求的目标。
一个企业无论其服装质地、款式有多麽好,如果其品牌过于冗长,你都很难让消费者去记住它,进而也就不容易拥有固定的消费群体。
我们力求能被消费者迅速接受,明确,清楚,一目了然的创新型商标。
例如,"爱维"翻译为"ever",译者采用短小精悍的翻译方式,将其翻译为"永远"之意,使消费者一目了然,乐于接受,并且符合西方人们的审美倾向。
还有江苏著名服装品牌"独角戏",译者从西方人思维习惯出发,将其译为OWN'S,符合西方人强调个性主义的习惯。
3.1.2符合文化习俗。
王佐良先生曾经指出"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翻译者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1]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往往由于其宗教、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而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流行于其他国家的服装品牌在另一国家可能少有问津亦或者无人问津。
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服装品牌的翻译的时候,充分了解该国文化传统,避免一些文化冲突,力使品牌翻译迎合当地文化习俗。
例如:"匹克"在进行英语翻译时,译者将其译为Peak,有"顶峰"同义,给人一种勇闯天涯,攀越高峰的动力。
该品牌翻译不仅较短有力,而且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征服感。
因此,在西方英语国家较受欢迎。
3.1.3符合大众审美趣味。
同一种产品可能因为其商标不同,其销售市场会出现迥然相异的现象。
我们这里所说的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即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从而刺激商品的销售,能够令广大消费者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购买欲。
例如:伊斯贝得 (It's better), 译者从谐音的角度出发,译为"更好"的意思,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再如,汤米诺 (Timeroad),让人有一种时间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踏在时光之路上的幸福感。
3.2翻译方法的创新。
接受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将读者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迎合读者的审美情趣,因此本文提出了创新性的翻译方法,以便使消费者的审美情趣与接受理论指导下的服装品牌翻译目的相一致,迎合消费者心理,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首先,采取谐音取义法。
商标翻译要以原有商标为依据,但我们更要根据译入语的不同实现翻译方法的创新。
除了传统的零译法、意译法、音译法,我们还可以采取谐音取义法,例如尚约,其意思是"时尚,简约",符合现代人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保持简约而不简单的格调。
但是在进行英文翻译时,译者没有将其翻译成"simple",因为在强调个性主义的西方国家,这样翻译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译者将其译为"SUNVIEW",这不仅在读音上比较接近,而且给人一种阳光型美感。
再如,伊莎菲尔,译者将其译为"isafeel",意思即为"ease feel",让人在购物的时候,真正享受到放松的乐趣。
其次,采取零翻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多的接受着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也越来越容易直接接受西方文化,这在服装品牌的创新翻译上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有些服装品牌我们直接运用源语,而不对其采用翻译方法,例如:ONLY,H&M,U2,G2000,WILL B。
还有江苏著名服装品牌直接用数字命名 1729,让人直接联想到其悠久的历史与不凡的品质。
这种零翻译方法,不仅能能够让我们直接领略异域风采,还更加适合本土人们的审美情趣,对于我们今后的研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4.结语服装品牌翻译是一种高浓缩的翻译符号,做好服装品牌的翻译实属不易。
接受理论指导下的服装品牌翻译要求我们不能仅仅禁锢在商标品牌本身,而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进行翻译创作,实现服装品牌的国际化、潮流化、时尚化。
我们要紧抓消费者的眼球,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
要结合使用不同的翻译原则以及翻译方法,创造出更多的服装品牌翻译产品。
参考文献:[1]王佐良.翻译:思考与笔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85.[2]肖海燕:浅谈服装品牌的翻译.北京:文史资料,2010.[3]Biel Alexander L. Converting Image into Equity [C].Aaker David A, Biel Alexander L. Brand Equity and Advertising. Hillst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1993:67-82[4]侯向群.接受理论与翻译探讨[J].山东外语教学,1994,(1):19-22.[5]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隋荣谊,李锋平.翻译美学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54-57作者简介:王晨阳(1989-)女,江苏徐州人,本科,从事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