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人民日报社论: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了。
这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这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就,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这次全会是一次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研究部署的重要会议。
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
《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摘要: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过程,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综合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呼之欲出。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式提出了。
这条道路的提出有其必然性,十六大以来,坚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既是应对全球化浪潮和新科技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迫切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命题的提出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实践的理性总结,也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命题是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世界文化发展大势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进入新世纪,文化发展和进步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文化越来越多地与政治、经济和国际竞争交织在一起,对世界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文化发展日益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文化多样化发趋势日益明显,一个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世界文化格局正在形成。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贯穿文化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在新的发展阶段,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摒除一切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旧有思想观念,摒除一切不适应文化改革发展的僵化思维,摒除一切阻碍文化健康发展的传统体制下的固有做法和规定,深刻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新环境、新条件,深刻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为文化建设的巨大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文化既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文化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需要。总体而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随着居民消费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呈现出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解决“文化饥渴”、满足文化需求、体现人文关怀,越来越成为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既为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使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必须努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一定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深切感受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坚实脚步,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要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文化工作的最高标准,实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项重要战略。
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重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
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采取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我们也注重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
在政治建设方面,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我们推行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反腐败斗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和巩固。
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我们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在社会建设方面,我们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和社会公平正义。
我们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构建美丽中国。
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化、制度化和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结果。
我们将继续坚持这一道路,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大发展,为全体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 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探索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 , 适应改革开放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是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 , 走在时代进步潮流前列 , 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文化发展道路 , 是富于改革创新精神、保持与时俱进品格的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确定了文化的基本属性 ,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 它既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划清了界限 , 也同僵化的思想文化划清了界限 ; 确定了文化的根本任务 , 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 确定了文化的前进方向 , 这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确定了文化的发展动力 , 这就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 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 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 确定了文化的发展途径 , 这就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 一手抓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一手壮大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 ; 确定了文化的发展格局 , 这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 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 ; 确定了文化的发展战略 , 这就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 实施文化“ 走出去” 战略 , 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 确定了文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 这就是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 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建立在对新时期文化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 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实践的检验 , 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制 , 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思想精神旗帜,走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事关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这条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反映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实践探索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进步有益成果,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具体体现在党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之中。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两手抓、两手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长期艰辛探索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充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简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实践和探索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发展模式。
这条道路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目标,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注重保持文化创新的中华民族特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要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意义1. 提供了文化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和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文化保障,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创新。
2. 独立自主的文化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追求自主、独立的文化立场,坚持中国文化自信,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3. 推动了世界文化多样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仅关注本国文化发展,还积极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坚持文化交流互鉴,积极传播中华文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推动人民通过文化建设创造、享受美好生活。
2. 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的文化繁荣与进步提供了理论指导。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重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方式和传播路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2. 创新驱动的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注重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结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科技融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解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探究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我们将简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阐述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结合中国实际,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化发展道路。
本文将重点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核心要义,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等。
我们将探讨这一文化发展道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贡献,以及在未来发展中的展望与期许。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之路。
这条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形成了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特色文化体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向,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厚土壤。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融合,可以为当代中国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文化自信。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注重挖掘其内在价值,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时代精神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时代精神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向,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路
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路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破解文化改革发展难题,完善政策措施,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路,开创了文化建设新局面。
2011年2月28日,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在中央外宣办举行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新闻发布会上说,“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是整体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
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1万亿元。
二是文化市场空前繁荣。
我国电影产量由2003年的100部以下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电影票房增速连续6年保持30%以上,改变了进口大片主导我国电影市场的格局。
影视动画产量从2005年的4.2万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22万分钟,扭转了进口片占主导的局面。
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印刷业翻了两番。
三是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快推进。
全国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共有1743家已向社会免费开放。
2008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免费开放专项资金52亿元。
到2012年底,将实现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
四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共享、综合利用和社会化、多元化。
【详细】■文化产业已成区域经济的战略支柱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进入市场,市场主体的数量激增,文化产业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详细】■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雏形初现近些年来,文化企业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资源整合,提高了文化产业的集约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散乱差的局面。
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
察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的探索过程 , 对 色 社会 主义 文化 发 展道 路 的 主动 和 自觉 。[] 2 20 03年 1 0月 , 的 十六 届 三 中全 会 明 确 提 出 党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繁 荣 具有 重要 的意 义 。
一
树 立 以人 为本 ,全 面 协 调可 持 续 的科 学 发 展观 , 把
化体制改革 的若 干意见》 台 , 出 明确 了深 化文化体 识 和 处 理 的 十 个 方 面 重 要 关 系 , 篇讲 话 ,0 0年 这 21
制 改 革 的 指 导 思 想 、 则 要 求 、 体 思 路 和 目标 任 6月 以《 原 总 正确 认 识 和处 理 文化 建设 发 展 中 的若 干 重
文化 产业, 回应人 民群 众提 高精神 文化 生活水平的强烈愿望 , 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文化发展 道路进行 了 对
不 懈 的探 索 , 出 了一 条 既遵 循 社 会 主 义 精 神 文 明 建 设 的 特 点 和 规 律 , 适 应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发 展 要 走 又
求的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道路 。这 条道路形成的主要标志是科 学区分文化 事业和 文化 产业, 形成
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 , 学把握 了文化 建设发展 中的若干重大关 系。 科
( 关键词 ] 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文化 , 发展道路 , 的文化发展理念 新 【 中图分类 号) lO [ G2 文献标 识码 ] [ A 文章编号 9 4 4 7 (o 1 0 .0 )0 mo - 15 2  ̄ )3- H- 5 . 0
国 特 色 社 会 主义 和谐 社 会发 展 道 路 以 及 中 国特 色 20 0 4年 9月 ,党 的 十六 届 四 中 全 会把 不 断提
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和人民利益的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通过长期实践不断总结的。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
本文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点、道路探索的历程以及其对中国的现实和未来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点之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方向,保持党的团结统一,促进国家稳定与发展。
其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点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上形成的独特制度,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了中国的国情和人民的利益。
再次,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点之一。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最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点之一。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一阶段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探索阶段。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统一战线”的重要思想,倡导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要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成就综述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成就综述28中国产业Industry of China●周玮、黄小希、白瀛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丰硕成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空前繁荣,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路,开创了文化建设新局面。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明显变化,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逐步确立;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破解,有利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文化发展的思路日益清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完善,“两手抓、两加强”的文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把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作为中心环节着力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衡量改革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标志。
在改革实践中,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市场主体缺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中国产业Industry of China 29———明确转企改制范围,把文化单位分成公益性和经营性两大类,出版、发行、影视、演艺、广电网络、新闻网站、非时政类报刊等经营性文化单位,逐步转制为企业。
———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对转企职工社保衔接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过渡法”,对转制单位原有财政投入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并减免所得税等。
特别是针对国有艺术表演团体大多历史包袱重、适应市场条件差的实际,在改革中出台了许多特殊政策措施,“扶上马、送一程”。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千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
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领域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应转制的419家地方出版单位已完成402家,应转制的2412家发行单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29家电影制片厂已完成27家,地方362家电影公司已完成327家,460家电影院已完成411家,广电系统内需转制的57家电视剧制作机构已完成52家,38家省级党报党刊发行机构已完成32家。
走进新时代,探索中 国特色社 会主 义新篇章。
走进新时代,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走进新时代,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迈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的理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逐渐形成的。
它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模式,而是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历史文化和人民的需求,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在新时代,经济发展依然是重中之重。
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从过去的高速发展转向了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许多传统产业在技术的赋能下实现了转型升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更加注重绿色发展。
过去,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环境保护,导致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各地纷纷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
推进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加强生态修复,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绿色发展不仅让我们拥有了美好的生态环境,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建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
在新时代,我们致力于实现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教育公平不断推进,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医疗改革不断深化,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就业政策不断完善,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就业环境。
同时,我们也在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的精神命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1.前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在面临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革和挑战时,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个新型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吸引了全球关注,成为了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追随的榜样。
本文将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发展。
2.探索的背景和实践2.1改革开放背景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矛盾。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必须进行改革和开放,实现改革开放,才能推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2.2社会主义初试探改革开放的初步实践,促使中国现实地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和发展方向。
在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体制的基础上,中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一个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经济模式和社会模式,以此实现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强大。
3.发展道路的特色3.1政治制度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民主集中制三位一体。
这种制度是对西方多党制民主机构的一种友善补充。
中国的民主集中制赋予了党的中央领导权,而多元化的信息媒体赋予了民意的表达和传播。
3.2经济制度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的主要特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国家在市场经济模式的带动下,经由宏观调控来发挥行业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增长,而不是依靠无底线的市场机制。
3.3文化制度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和共同价值观。
此外,中国还致力于推广文化多元化和构建国际文化交流体系。
4.成果和问题4.1成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成就的奇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实践,作为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还获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比如中国大力推进数字化社会建设,高速铁路和自主创新等方面成果显著。
4.2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一些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和资源瓶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新时代得到了迅猛发展。
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因此,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建设之路成为了当代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应当回归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提供精神激励的本质上来。
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建设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目标。
同时,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注重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内涵,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参与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其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和精神支柱。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活力至关重要。
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智慧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也是中华民族的骨髓。
通过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大力弘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第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积极借鉴国际先进文化成果。
在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的文化成果互通有无,相互交流与借鉴是必然趋势。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积极借鉴国际先进文化成果,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融汇中外文化,发展出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巩固和拓展
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6期!"#$%&'()*+,-./0123,樊 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在发展目标上,经历了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战略转型;在着力点上,经历了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为经济建设服务”到“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再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重要调整,文化建设不断取得重大进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党的十九大在此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重大判断和深化。
以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过去五年的文化成就部分为切入点,可以看到其涵盖的内容比以往要丰富得多,最主要的亮点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弘扬、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和文化自信的不断彰显。
本文试对此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在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
早在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明确这一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提炼和概括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探索,形成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这条路径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注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协调。
在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必将继续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指引。
富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目标。
中国的富强源于不断推进的经济改革开放,以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努力。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逐步走出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实现了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通过积极探索,中国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借鉴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充分利用了资源和市场的配置机制。
这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使得中国能够吸引更多外资,拓展了国内市场,加速了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因此,富强是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石。
而民主,是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径的核心要素。
民主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为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系统,它保障了人民的权力参与和决策,注重民主运行的广泛性和深入性。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加强了法制建设,提高了法治水平。
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人民的民主观念逐渐得到强化。
通过举办选举、调查研究和听取公众意见等形式,人民的意见和利益得到更广泛的表达和保障。
民主的推进,为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径中,文明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追求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新时代下,中国承办了多次世界级的文化活动,包括奥运会和世博会等,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同时,特色社会主义也倡导着一种文明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通过强调公德、义务和法律纪律,努力造就了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这种文明的追求和塑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伟大复兴同心同行
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伟大复兴同心同行一、开启新时代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探索和实践,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与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是各个方面的特点的集中体现。
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还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这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立自主、自我发展和创新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在于它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人民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三、共同的目标,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人民对伟大复兴的梦想。
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愿望,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期待。
伟大复兴的梦想要求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
伟大复兴的梦想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激情和信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为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
只有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四、同心同行,实现伟大复兴实现伟大复兴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同心同行。
同心同行是一种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状态。
只有团结一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
同心同行还要求我们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将和平发展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
中国将不断加强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讨与评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讨与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崛起与探讨当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我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不难发现,中国的发展道路已经逐渐向世界展现出了鲜明的特色。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到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从国内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贯穿于中国的发展之路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毛泽东曾说:“在共产主义事业中,无产阶级有两个基本问题要解决,一个是政权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
前者是指无产阶级最终必须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后者则是指实现社会化大生产,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长远的安排和概括。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中国相应的也逐渐向全球开放。
在这个过程中,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坚持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方法,正是这个方法确立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方向。
邓小平在1989年所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的讲话中提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的布局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在讲话中,邓小平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和探讨,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明确了实现现代化所需要的一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正构建始于20世纪80年代。
当时中国遭遇了很多的困苦和挑战,诸如工业停滞、农业逐渐萎缩、发展不平衡等。
在这个时候,中国需要突破一切与现代化远水难解近渴的难题。
因此,邓小平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发展是硬道理”。
从此,发展就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问题的主题,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
发展、改革、稳定、进步,这些都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和价值体现。
改革开放后,中国在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从万分之四提高到了22%,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也从原来的1%上升到了17%。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颜晓峰等刊发时间:2010-07-25 08:00:00 光明日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动力。
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是由于在历史进程和制度变迁中探索出符合社会进步规律和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道路,同时也是由于探索出与之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文化发展道路。
正确的文化发展道路是民族文化繁荣创新的根本保证。
新世纪新阶段,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自觉意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寻求新形势下文化建设发展的规律,是一种文化自觉。
对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越为清醒、全面和深刻,就越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分别深入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模式的发展道路。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道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些领域的建设发展规律要系统掌握和全面运用,哪一方面的认识缺失、滞后或失误,就会影响其他领域的规律探索和实践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比如,国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包含着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如何在这种文化格局中既积极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又有效抵制西化思潮,同时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向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方向发展,如何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与及时有效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有机统一起来;我国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文化建设如何更好地担负起凝聚人心、坚定信心的社会功能,更好地为民族发展进步发挥保障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深入进行,如何使这几项重大改革相互借鉴、促进、配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包含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任务,如何通过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方面;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路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破解文化改革发展难题,完善政策措施,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路,开创了文化建设新局面。
2011年2月28日,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在中央外宣办举行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新闻发布会上说,“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是整体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
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1万亿元。
二是文化市场空前繁荣。
我国电影产量由2003年的100部以下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电影票房增速连续6年保持30%以上,改变了进口大片主导我国电影市场的格局。
影视动画产量从2005年的4.2万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22万分钟,扭转了进口片占主导的局面。
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印刷业翻了两番。
三是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快推进。
全国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共有1743家已向
社会免费开放。
2008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免费开放专项资金52亿元。
到2012年底,将实现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
四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共享、综合利用和社会化、多元化。
【详细】
■文化产业已成区域经济的战略支柱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进入市场,市场主体的数量激增,文化产业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详细】
■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雏形初现
近些年来,文化企业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资源整合,提高了文化产业的集约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散乱差的局面。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把利益相关方联合在了一起。
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方兴未艾。
【详细】
■文化产业领域向纵深拓展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是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业态的迅速崛起,呈现出勃勃生机。
【详细】
江苏文化产业驶入“新蓝海”据统计,江苏省文化产业连续5年增速超过30%,去年以来,全省各地文化产业立项投资规模已超过
3400亿元。
文化产业呈大投入、高成长态势,成为经济转型、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领跑者,改革激发了基层院团活力,更让一批龙头文化集团在改革中做大做强,跃上了文化产业的高枝。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资产、销售收入达“双百亿元”的出版传媒集团;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实现“一张网”工程,省、市、县三级广电网络互联互通、全程全网;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改革以来实现收入、效益、资产“三个翻番”,2010年共演出5320多场,经营收入达到1.25亿元……【详细】天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千帆竞渡涌春潮2010年,天津神界漫画有限公司与韩国WISDOM出版社签署“四大名著”系列漫画数字新媒体及《聊斋》系列漫画作品海外授权协议。
这一极富民族特色的系列原创漫画将向全世界发行。
此前,津产“四大名著”漫画系列已经出口日本、韩国、法国等八个国家,在国际漫画界掀起了一股中国风。
天津,也成为漫画界瞩目的焦点。
目前,国内超过四分之一的知名漫画作者已扎根天津,全国近三分之一的漫画作品在天津出品。
【详细】深圳文化产业发展路径解读创意,让深圳的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崛起,也让不甘心只做加工车间的深圳文化产业实现华丽“转身”。
《水果部落》等原创动漫作品纷纷亮相,腾讯公司开发“QQ堂”原创网络游戏,华强集团打造“中国的迪斯尼”……从2004年开始,作为政府的创意大手笔,项目、资金、人才、市场等纷纷聚向深圳“文博会”。
“花上20元、不出社区就能看大片,效果和高档影城差不多……”拥有52项投影专利技术的雅图公司,目前已在深圳建起11家3D、4D社区数字影院。
借图书、看电影、逛公园、玩游戏……深圳的这些大众文化娱乐项目,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并成为吸引游客和观众的亮点。
【详细】
北京:竭力打造“文化航母”
近年来,北京一直积极致力于推动文化产业集团化建设,并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走文化产业集团化之路。
2000年北京组建了北京日报报业集团;2001年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融资12.05亿元,成为中国文化企业上市第一股;2004年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融资11亿元,成为中国内地传媒企业境外上市第一股。
在出版领域,北京于2009年成立了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目前拥有6家全资子公司和4家控股参股公司,所辖8家出版社和5家杂志社。
为了真正成为市场主体,集团积极与民营文化公司合资成立了北京十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推出的一大批优秀图书,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详细】
陕西:文化产业统计在"拓荒"中领跑
监测西部文化强省建设进程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数据支撑很关键。
陕西省扎实开展文化产业统计监测,逐步弥补数据缺口,三年跨
越三大步:2009年首次摸清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增加值等主要“家底”,文化产业初步有了定量分析模型;2010年推出首份年报,文化产业统计年快报制度、非普查年份文化产业统计监测制度开始建立;2011年上半年又推出半年报并建立半年报制度,时效进一步增强。
【详细】
欧阳坚: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如同初升的旭日,朝气蓬勃,生机盎然。
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
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同期GDP增幅5个以上百分点。
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已到1万亿元,占GDP比重由2.1%增加到2.5%以上。
北京、江苏、广东、云南等近10个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详细】高书生: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文化产业是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而逐渐兴起的新兴产业。
发端于2003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扫清了认识障碍和体制障碍;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0年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确立了目标。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
里,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在人类产业发展史上都属罕见。
文化体制改革时至今日,仍然听到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区分不开的,在二者之间总是存在相互重叠的“准公益性”灰色地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事业与产业只是概念之分,文化是可以产业化的,应当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化”。
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
【详细】
加快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实践意义
文化产业投入的是智力资源,产出的是知识产权,不需要更多厂房和土地就能够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
而且文化产业的行业和门类众多,产业链条长,进入门槛低,就业容量大;就业形式灵活多样,不仅适合个体、自由职业者和掌握传统技艺者等各类不同群体就业,同时作为知识经济和服务行业,特别适合大学生、研究生等知识阶层就业和创业。
【详细】
加快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文化产业能不能成为支柱性产业,对我们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进程至关重要。
提高文化产品的原始创新能力。
我国制造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时候,一开始是从加工贸易开始,实际上就是从复制开始,从低端开始,文化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没有原始创新能力是不可
能成为支柱性产业的。
文化越搞越热,规模越来越大,文化园区、动漫园区相继诞生,但不能简单照搬制造业的办法去推进它的发展。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