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制度之管见

合集下载

德国教科书管理制度

德国教科书管理制度

德国教科书管理制度

德国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主要由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市区政府以及学校管理组成。联邦

政府担负着整体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协调工作,例如颁布《教育法》、推动全国性的教育改

革等。而各州政府则负责在联邦政府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具体的

教育方案和政策,例如学校经费分配、教学计划制定等。市区政府则负责管理和监督当地

的学校,包括招生、教职员工管理、课程设置等。

在德国教育管理的决策机制中,政府与学校之间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体系。政府通过设

立专门机构,如教育部门、教育委员会等,负责对教育政策的实施和监督。学校则由校长

和教师组成,负责具体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决策的过程中,政府会与教师和家长代表

进行广泛的协商和沟通,以确保教育政策的实施与实际需求的契合。

教师培训是德国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德国的教师培训制度十分严格和完善,旨在

确保教师具备专业技能和教学素养。教师培训通常包括学习理论知识、实习和实践教学等

环节。其中,实习环节尤为重要,学生老师通过实际教学实践,不断学习和提升教学技能。此外,德国的教师持续教育制度也很健全,教师必须定期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会,以保持

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质量评估是德国教育管理的另一重要环节。德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如教育评估中心、学校评估委员会等,对教育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评估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成绩、教师

教学水平、学校办学质量等方面。评估结果通常会被用来制定教育政策、调整教学计划、

改进学校管理等。

总的来说,德国的教育管理制度在组织结构、决策机制、教师培训和质量评估等方面都非

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根据1949年联邦宪年制定的联邦德国《基本法》以及根据1957年联邦宪法法院的裁决,联邦德国在文化教育领域实行联邦制,文化教育由各州自治,州享有文化的自主权。这意味着,原则上州享有教育立法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最高权限。州有权通过宪法、学校法和其他各种法令作出具体规定,决定如何安排本州的文化事业和学校教育事业。《基本法》规定了联邦范围共同的某些教育的基本问题,比如,国家对学校的监督、宗教课在公立学校作为正规学科开设等,但这些也都由州行使有关权力来加以实现。不过,根据《基本法》精神,联邦政府享有校外职业培训领域的立法权。

在1969至1971年间,《基本法》作了几次修改,扩大了联邦权限,1969年10月,联邦德国首次建立了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机关——“联邦教育和科学部”。该部虽不是一个立法机构,其职责主要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规划,在促进超地区范围的重大科学研究方面与各州进行合作,但它可以通过提出建议和控制拨款来影响各州教育。此外,根据修改后的《基本法》,联邦政府除了原来可以制定职业培训助学金法和大学助学金法以外,还可以制定高等教育一般原则性法规等。于是联邦有关机构先后制定了《高等学校总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高等学校建造促进法》等。同时《基本法》的修改保证了联邦与州在行政管理和教育规划方面互相合作的可能性。这样就形成了所谓“合作式的文化联邦制”。

这种“合作式的文化联邦制”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学校教育仍由各州自治为主,另一方面联邦可以通过一定的权限和建立一些协调机构参与教育事宜的决策上。但这种合作不仅指联邦与州的合作,而且也指州与州的合作。下面我们就一些对这种合作起重要作用的联邦一级机构作一些介绍。

德国学校教育制度简介

德国学校教育制度简介

德国作为欧洲重要的教育强国之一,其教育制度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德国的教育制度追求平等自由,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强调实践教育和学生自治。以下是德国学校教育制度的简介:

一、教育体制

德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不但免去学费,连书费也不要交。

教材由国家统一提供,学校收回后再次发放给下一届学生使用。

1. 小学教育:德国小学教育分为6年,前4年为初小,后2年为高小。在这个阶段,家长和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考虑他们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升大学还是上职业学校。

2. 初中教育:小学毕业后,学生进入初中学习3年。初中毕业后,开始分流:一

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另一部分学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进入职业学校。

3. 高中教育:普通高中学生再学习4年,一直读到13年级(最后一年需交费)。职业学校学生再读3年后就业,也有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

二、高校升学制度

德国高校升学制度没有统一的国家高考,而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学生可以选择直接进入大学学习,也可以选择先在大学预科班学习一年,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三、教育质量

德国教育质量在全球享有极高的声誉。根据国际教育评估机构PISA的调查结果,

德国学生的数学、语文与科学能力表现均名列前茅。德国政府每年会拨出大量资金用于学校教育的设施建设、教材研发以及教育技术的投入,以保证教育质量。

四、师资力量

德国教育系统重视教师的培训和发展。在聘用教师时,必须经过系统的选拔和培训。德国学校的师资力量强大,教师们整合了德国和国际的教育资源,与全球其他教育者一起交流学习和进行教育研究。

德国教育制度之管见--赴德国培训考察报告

德国教育制度之管见--赴德国培训考察报告

德国教育制度之管见--赴德国培训考察报告

李庆才

【期刊名称】《辽宁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8

【摘要】联邦德国在二战后经济、科技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是与其重视教育分不开的.不仅表现在国家实行12年的义务教育,其发达的职业教育、平民化的高等教育更具特色.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范围的人才竞争加剧,德国着手对教育体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乃至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在我省教育强省建设和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实施中具有可资借鉴之处.

【总页数】4页(P79-82)

【作者】李庆才

【作者单位】辽宁省教育厅,辽宁,沈阳,1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

【相关文献】

1.从德国看政府在现代物流经济发展中的作为——广西赴德国物流培训团考察报告[J], 丁海顺

2.德国银行业务的发展及启示——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赴德国银行业务培训考察报告 [J], 龚建生;张健羽

3.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赴德国宏观经济管理培训考察报告(之一) [J], 北京市计委赴德国宏观经济管理培训考察团

4.赴德国考察的启示与建议——赴德国宏观经济管理培训考察报告(之四) [J], 北京市计委培训考察团

5.德国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赴德国宏观经济管理培训考察报告(之三) [J], 北京市计委赴德国宏观经济管理培训考察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国师资管理制度

德国师资管理制度

德国师资管理制度

导言

德国一直以来都以其严谨的教育体系和优质的师资力量而闻名于世。德国的师资管理制度

是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德国师资管理制度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德国教师的培训、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

希望能够为中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德国教师培训体系

德国的教师培训体系十分完善,包括了从大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到专门的

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培养,再到教师的实习和教学能力考核等一系列环节。在德国,从事

中小学、职业学校和学校教育的教师都需要接受专门的教师培训。对于从事大学教育的教

师来说,除了具备相关的学术背景外,还需要接受相关的教学培训。德国的教师培训注重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实际教学能力。

二、教师职称评定

在德国,教师的职称评定是严格的。教师需要经过一定的教学经验积累和专业能力考核才

能晋升教师职称。德国的教师职称一般包括了初级教师、中级教师和高级教师等不同级别。晋升教师职称需要满足一定的教学经验要求和专业知识水平,并且需要通过相关的考核。

三、激励机制

在德国,教师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了工资待遇、教师职称晋升、专业发展和教育研究等方

面的激励措施。德国的教师工资水平相对较高,而且教师的职称晋升和专业发展也都受到

了相应的重视。此外,德国政府对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也给予了相应的资金支持,鼓励教

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

四、教师评价和教育质量监督

德国的教师评价和教育质量监督是相对完善的。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了学生评价、家长评

德国教育制度

德国教育制度

德国教育制度

德国教育制度是世界上非常知名和受到尊重的教育制度之一。德国的教育制度注重学生发展全面的素质,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德国教育制度包括三个主要层次: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是德国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包括小学(Grundschule)和中学(Sekundarstufe I)。小学通常为4年制,学生在小学

接受基本学科的教育,如德语、数学、科学、社会科学、体育和音乐。中学则通常为6年制,分为Realschule和Gymnasium 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Realschule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职业技能,而Gymnasium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和

升学准备。

中等教育是德国教育的第二个阶段,包括Berufsschule(职业

学校)和Gymnasiale Oberstufe(中学高年级)。职业学校为

那些希望学一门具体职业技能的学生提供培训,学生可以学习各种不同的职业,如工程、医学、商业等。中学高年级则是为那些希望上大学的学生准备的,学生需要选择一些具体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语言学等,以准备大学入学考试。

高等教育是德国教育的最高阶段,包括大学(Universität)和

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德国的大学在全世界享有

盛誉,提供了广泛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德国大学通常有严格的入学要求,学生需要通过入学考试才能进入。应用科学大学则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与现实世界紧密相关的课程,如工程学、商业管理、设计等。

德国教育制度

德国教育制度

德国教育制度

德国教育制度概述

德国教育制度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严格的学术风气而闻名于世。在德国,教育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强调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德国教育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其严谨性,而这正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义务教育

德国实行12年的义务教育制度,包括6年的小学教育和6年的中学教育。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免费教育,并且必须接受学校教育。在德国,父母有义务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否则将面临法律责任。

中学教育

德国的中学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初级中学、中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初级中学通常为3年,中级中学为3-4年,高级中学为3-4年。在中学阶段,学生开始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这将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

职业教育

在德国,职业教育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通常与工作场所相关联,旨在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和技能。在职业教育中,学生通常会接受专业培训,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高等教育

德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艺术学院等。在德国,高等教育通常为4-5年,并且需要进行严格的学术训练和考试。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需要深入研究自己的专业领域,并撰写相应的学术论文或毕业设计。

德国教育制度的优点在于其严谨性和实践性。这种教育制度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优秀的学者和职业人才。此外,德国教育制度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和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德国教育管理体制

德国教育管理体制

二、多样化的教育管理体制
1.联邦政府教育管理
联邦教科部——教育领域权力行使 联邦外交部和内政部——整体教育外交和师资待遇等
2.州政府教育管理
州教育部长联席会议——协调各州教育政策和措施
三、各教育层面的管理体制
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政府管理机制
州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实质性管理;州文化教育部长会议协商各州文化、 科学、教育政策问题 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代表联邦政府行使教育权力:学生资助,建设和扩 建大学,教育政策和立法工作
德国教育管理体制
目录
1 国家教育管理权力的确立和划分 . 2 不同形式的教育管理机制 . 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为
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制度
一、德国教育管理权力的确立和划分
1.合作性联邦制的教育行政模式
联邦政府 各州
监督和协调
一般文化教育事务 (教育主权)
2.德国的地方教育管理体制
州:教育部(职能机构、研究机构、咨询机构)作为州的最高教育行
政机关和最高教育检查及监督机关——教育规划、组织、管理、督导
地区:地区教育局(工作处、咨询部门),直接接受州教育部领导,
对本地区教育事业负责——管理、指导、监督、咨询服务
县:县教育局(人事、财务管理科,小学教育、主体中学、实科中学、
特殊学校、学校幼儿园咨询管理科)作为最低一级教育管理机关,在 业务上接受地区教育局领导,负责县内各级各类普通学校管理工作

德国教育体系

德国教育体系

德国教育体系

德国教育体系

引言:

德国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都备受国际关注和赞扬。德国有着世界顶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教育资源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本文将介绍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以及与职业培训相关的内容,并探讨德国教育体系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一、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

德国教育体系分为四个大部分:早期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早期教育包括幼儿园和托儿所,为儿童提供基本的教育和照料;基础教育从小学开始,涵盖6到9年级,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基本的科目知识;高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分为不同类型,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技术高中等;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技术学院和专业学校等,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术和职业培训。

二、义务教育

德国的义务教育从小学开始,为期9年。义务教育是免费的,并且法律规定所有居住在德国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根据德国的教育法,家长有责任确保孩子接受教育,如果不履行此义务,家长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处罚。义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高等教育

德国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大学是传统的高

等教育机构,提供广泛的学科,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技术学院和职业学校则注重职业培训,为学生提供更实践性的教育和培训。德国的高等教育以研究为导向,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的入学要求较高,通常需要学生通过入学考试或提供相关的申请材料。

四、职业培训

德国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培训途径。职业高中和技术高中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学徒制度是德国职业培训的独特特点,学生在公司实习并接受雇主指导,同时还要参加相关的职业学校授课。学徒制度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结合,并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德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德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孙舟&徐思文
1.职权分配 职权分配
来自百度文库
根据德国《基本法》的规定, 各州拥有包括教育在内的文化主权, 各州拥有包括教育在内的文化主权, 所以德国职业教育体制的基本特点是: 各级各类学校属于州一级 的国家设施, 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由各州负责, 按州《州学校法》 的规定实施; 校外特别是企业形式的职业教育, 则由联邦政府负 责, 按联邦《联邦职业教育法》( 手工业企业按《手工业条例》) 的规定实施。
职业教育相关法律
德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法律有: 《联邦职业教育法》( 1969 年) 《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 1981 年) 《手工业条例》( 1965 年) 《联邦劳动促进法》( 1969 年) 《企业宪法》( 1972 年) 《联邦青年劳动保护法》( 1976 年) 2005 年4 月1 日将《联邦职业教育法》与《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合并, 经修订后颁布并 实施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
3.经费来源 经费来源
按照职业教育法及其它法律的规定,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渠道是由联 由联 州政府及企业分别承担的。 邦、州政府及企业分别承担的。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 负担。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 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 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货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企业除了负担培训设施、器 材等费用外,还必须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律贴和实训教师的工 还必须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律贴和实训教师的工 资等。 资等。

德国的教育体系

德国的教育体系

国际司: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介绍

一、德国教育经费制度

德国属于联邦制国家,由16个州组成,行政区划分联邦、州、地区三级,是世界发达国家之一,历史悠久,教育发达。根据德国联邦统计署2012年发布的数据,2010年德国教育总支出为1723亿欧元,占GDP的7.0%,占公共开支的18.6%。政府公共教育支出中90%源自州和县政府。

(一)教育基本结构

德国教育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即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德国实行12年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教科书等学习用品部分减免。德国公民满6-18岁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其中必须完成9年(有些州为10年)全日制教育,如果不能继续全日制普通学校或者全日制职业学校的学业,其余3年必须上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小学学生进入中学无需进行统一考试,依据小学成绩、教师鉴定、家长意见以及学生的志趣等进行分流,分别进入主体中学(5-9年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实科中学(5-10年级,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业或机关任中级职员)、文理中学(5-12或13年级,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大学)。德国培养人才主要通过两条途经:一是小学——文理中学——大学,这是一条直接升学的道路,它培养的是从事科学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另一条途经是小学——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职业学校,这是一条直接就业的道路。每类学校的教师必须接受高等教育,为终身公职人员,享受公务员待遇。

(二)教育投资体制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由中央高度集权, 战后转变为极端的地方分权化, 实行各州文化教育自治。德国各州政府在教育管理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一般教育事务由各州制定的宪法、学校法和其他教育法令加以具体规定,教育领域的基础原则不是由联邦政府的主管部门确定,而是由各州之间相互约定。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权限仅限于一般的监督和协调。

德国的教育体系和模式

德国的教育体系和模式

德国的教育体系和模式

德国的教育体系和模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其主要特点如下:

1.教育质量高。德国的教育质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其教育

制度非常完善,课程设置严谨,师资力量雄厚,保证了教育质量的稳定性

和可持续性。

2.重视实践教学。德国的教育注重实践教学,提倡学生通过实验、场

地实习等方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创新思维。德国的教育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

研究能力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4.实行分层教学。德国的教育分层教学,即通过对学生进行智力和能

力测试,将学生分为不同的教学班级,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提供差异化的

教学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5.推崇职业教育。德国的教育推崇职业教育,认为人人都应该有一技

之长,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使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够成功地

应对职业挑战。

总之,德国的教育体系和模式以其科学、实用、注重人才培养的特点,深受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认可,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德国教育体制

德国教育体制

德国教育:在德国,教育是由各地方政府管理,因此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教育制度。

历史:德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从中古世纪以后开始发展,起初,受教权只属于贵族以及神职人员,随后才逐渐普及至一般人民,使全民教育体系的发展兴盛起来。而义务教育的传统则是建构在马丁·路德思想的影响下,普鲁士王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国民教育系统的国家之一。当时的Volksschule课程是一个8年的教育,并提供当时早期工业化世界的所需,同时也因为新人文主义的产生,影响到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阅读、写作、算术,以及道德、责任、军训等。上层社会和富裕阶级的小孩通常进入4年的私立学校并接受一些大学预科的课程;而一般大众则几乎无法进入中等学校。

拿破仑战争后,普鲁士引进了教师需要国家认证的资格(1810年),这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准。1812年,普鲁士开始设置中等学校的升学考试(这在1788年已被发明);到了1871年,整个德意志帝国都接受了这种制度。

1871年后,德国的学校教育开始变得较系统化和国家化。更多的学校被建立,用来训练教育良好的年轻人。当时有数种不同的学校:

∙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或希伯来语,以及一种现代语言)

∙Real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

∙Realschule ,6年制(没有大学入学资格,不过可以直接进入职场工厂工作)

∙Oberrealschule ,9年制(学习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军(苏联、法国、英国、美国)在各自的占领区设置他们自己想法的教育系统。当西德在1949年取得部份独立后,在其新宪法授与各州政府教育的自治权,而教育体制主要以联邦主义为其核心概念,强调各邦的文化独特性Bildungshoheit,因而至1955年之前,各邦皆致力于将每个地方不同的教育体系同化,使各邦皆有各自成体系的教育结构。但这也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复杂和多样的学校系统,许多学生必须到其他不同的地方完成他们的学业。

德国教育制度

德国教育制度

德国教育制度

引言

德国的教育制度享誉世界,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系统之一。该制

度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技能,在培养创造力、自主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方面表现出色。本文将深入探讨德国教育制度的特点和组织架构,以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和挑战。

教育体系的组织架构

德国的教育体系分为以下几个主要层次: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

等教育。每个层次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目标,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幼儿教育

德国的幼儿教育非常重视对孩子早期发展的培养。这一阶段通常从婴儿出生后

开始,一直到进入小学之前。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情感和语言能力,并为他们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幼儿教育在德国普遍由公立和私立托儿所提供。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的核心部分,通常从六岁开始,持续至十岁或十二岁。在这个阶段,学生主要接受基本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数学、科学和艺术。德国的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以促进兴趣和自主学习。

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包括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初等教育通常从十岁或十二岁开始,持续

至十六岁或十八岁。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接受更加专业化的学科教育,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中等教育则是为那些想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提供机会,他们可以选择攻读更高水平的学位,如高级中学文凭或职业教育证书。

高等教育

德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享有盛誉,以其高质量的教育和研究而闻名。学生可以在

德国大学、应用科学大学、艺术学院和专业学院等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德国高等教育系统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以及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学生可以选择攻读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目标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向。

德国教育制度

德国教育制度

德国教育制度

德国基本法赋予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

德国的教育政策是鼓励学生自由发展个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与能力自由选择学校、培训场所和受教育的方式。德国对教育的投资额很大,实行从小学到大学的全费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

根据德国基本法的规定,整个教育事业置于整个国家监督之下。教育的管辖权属于联邦政府和各州文教部。但教育的立法与行政管理的绝大部分的职权归各州所有。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协调各州的教育事务。德国实行10年普通义务制教育。儿童满3岁可进入幼儿园。6岁上小学,小学学制为4年。中学分为普通中学、实科中学、文理中学和综合中学。普通中学学制为4~5年,其毕业生再经过3年职业教育,大多数成为技术工人;实科中学学制6至7年,是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的职员;文理中学学制9年,其毕业生凭高中毕业会考成绩,无需大学入学考试可申请进入大学学习。在进入大学前,一般需要接受13年的基础教育。综合中学提供实践、文理和实践文理相结合的各种综合性教育。在综合性学校中,无论是以实践为主的学生还是以文理为主的学生都在同一个学校。综合中学也许更易合作或更好联系。合作性的综合中学保留了将传统的单科学校中不同学科归合为一的构架。这种结构会使不同的能力均得到发挥,又有更大的活动空间。统一的综合中学不再分科。将不同能力的学生置于一个更为统一的班级。该学校的学生在第5或第6年级时上同样的课,对于学时没有区别,成绩的优劣决取于其自身表现。

二、高等教育

第一类:

1.大学(Universitaet),一般指综合性大学设有文科(Geisteswissenschaft)、理科(Naturwissenschaft)、工科(Ingenieurwissenschaft)、法学(Rectswissenschaft)、医学(Medizin)、经济学(Wirtschaftswissenschaft)、社会学(Sozialwissenschaft)和神学(Thelogie)等学科。例如:海德堡大学(Universitaet Heidelberg)、哥廷根大学(Universitaet Goettingen)等属于综合性大学。这类大学是教学研究学术性大学,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最详细的德国的教育体制

最详细的德国的教育体制

最详细的德国的教育体制

德国的教育体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教育制度之一,其教育体系始于五百年前的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教育体系包括早期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以下是德国教育体制的详细介绍:

1. 早期教育:针对0-6岁的儿童。德国政府鼓励家长将孩子送到早期教育机构接受教育,这些机构包括幼儿园和托儿所。幼儿园的教育是免费的,而托儿所的费用则根据家庭收入而定。

2. 基础教育:针对6-10岁的儿童。这个阶段的教育是义务的,德国政府提供了免费的公立学校,还有一些私立学校。德国的基础教育系统非常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德语、数学、科学、文化和社会科学等。

3. 中等教育:针对10-18岁的儿童。在这个阶段,德国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也可以选择去私立学校接受教育。中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进入高等教育的资格和技能,包括学术和职业技术教育。

4. 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和职业技术教育。德国有许多著名的大学,其中包括柏林自由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等。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德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学生成为技术性工作岗位的专业人士。

总之,德国的教育体制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和机会。这使得德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留

学目的地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教育制度之管见
摘要: 联邦德国在二战后经济、科技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是与其重视教育分不开的。不仅表现在国家实行12年的义务教育,其发达的职业教育、平民化的高等教育更具特色。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范围的人才竞争加剧,德国着手对教育体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乃至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德国 教育 改革 启示
一、德国教育特色
(一)德国的基本教育制度及其结构。
在联邦德国,实行12年的国家义务教育。联邦基本法规定,凡6—18岁的儿童、青少年,必须接受12年的义务教育。学龄前儿童上幼儿园、学前班不属于国家义务教育范畴,是否上幼儿园完全是家长的志愿,德国3—6岁的儿童上幼儿园占同龄儿童的78%左右。儿童6岁开始上小学。德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小学学制是4年(在柏林和勃兰登堡是6年)。小学阶段过后,学生会有多种进入中等普及教育的选择。德国中等教育主要有4种办学形式。普通中学、实科中学、文理中学、综合中学。学生往往在这几类中学中选一种,先进行两年的定向阶段的学习。在德国,5、6两个年级是一个不受学制归属的独立的构成对下一步教育的观察和定向的特殊阶段。
普通中学学制为5年或6年,即从5年级到9年级或10年级。普通中学主要对学生进行一般的基础教育。为了对学生的就业作准备,还开设外语课和劳工理论课。普通中学毕业生大多数被用作录取进行二元职业培训,即在工厂企业接受培训,同时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实科中学通常包括5年级至10年级的6个年级,介于普通中学和文理中学之间,对学生进行扩展的普通教育。大部分以中等学校毕业结束,具有升入专业学校或高等专科学校里深造的资格。实科中学的毕业生一般容易找到工作,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有机会转入文理中学的高年级学习。
文理中学一般为9年制,从5年级至13年级,对学生进行深化的普及教育。毕业生可获得直接升入高等学校深造的资格。学校的课程分属不同的任务领域,包括语言—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数学—自然科学—技术三个领域,除此3个领域外,必修课还包括宗教课和体育。文理中学的高中阶段包括11年级至13年级(在两个州是10—12或11—12年级);在这个阶段里由课程制取代传统的班级制。在某些或某类必修课程范围内,高中生仍有广泛的可能根据扩充的课程设置来选择个人的重点项目。文理中学高中以4个科目的考试结束学习。考试及格者通常获得读完13年级的“有升入普通高等院校资格证书”。持此证书即可在高等院校的任何专业学习。
综合学校。

学制6年,学生通常在那里从5年级上到10年级。综合学校是德国60年代中学教育改革的产物,是综合上述三种类型学校特点的新型学校。有些综合学校有自己的高中,其安排与文理中学高中相同。
联邦德国的大学主要有综合性大学、技术大学(工学院)、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综合性大学是培养基础研究的人才,侧重于理论教育。而高等专科学校侧重于培养与职业有关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德国的高等学校有350所,其中,大学96所、高等专科154、艺术学校41所,在校学生200万人。德国接受大学教育的人由1950年占国民的5%提高到现在的25%。
(二)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培训是德国教育体制中极其特色的一面,被称为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在联邦德国,原则上青年不经培训是不能开始职业生涯的。世界各国除瑞士外,只有联邦德国具有完整的在国家监督下的职业培训制度。德国的职业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世纪70——80年代,俾斯麦在统一德意志、建立第二帝国的初期就制定了职业义务教育培训法规,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1969年,联邦政府正式颁布职业培训法,该法肯定了职业教育的双元化。双元化确定了一套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实际与理论同时并举的职业教育体制,企业与国家共同对职业教育负责。接受双元化职业教育的学生,学制为二三年。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同时,还必须每周有一二天到职业学校学习。联邦德国的职业学校层次、种类齐全,一般的职业学校有政府办的,大部分是企业根据需要自办的,还有职业专科学校、高级专科学校。
联邦政府除制定了《职业教育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和《职业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规在法律上确保了职业教育制度的顺利发展外,还成立专门的中央协调委员会,各州也设有专门的协调研究机构。政府对从事职业教育的企业严加把关,对某些不符合条件的企业,禁止他们招聘学徒工,以此来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为调动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积极性,政府给企业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如规定企业的职业教育费用可记入生产成本,可减免税收等。国家拨专款,与州政府和工商联合会等部门合作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为保证职业教育的高水平,联邦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都规定有明确、统一的标准。据统计,在德国得到承认的培训专业种类有450多种。一般男青年喜欢做汽车机械工、电气装备工、机械技工及批发和外贸商,女青年优选的职业是医生助理、营业员、理发师及办公室秘书等。
(三)教育科研紧密结合,教育质量较高。
德国的高等

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最古老的高等学府——海德堡大学建于1386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建校历史。德国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威廉?冯?洪堡(德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所提出的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学术自由的观点及由此引出的大学在教学与研究上自主的原则,至今为德国高等院校政策的基本要素。在这个意义上说,洪堡及其创办的柏林大学也是现代大学诞生的标志并普遍为世界各国大学所遵循。联邦政府制定的《高等院校教育基本法》就高等教育事业和科研发展制定了一般性的原则,并同各州一道对高等院校的投资进行规划和筹措。德国的大学始终坚持教学和科研的紧密结合,大学设有众多的科研机构,研究形式一般由教授带领课题小组进行。在大学外、工业部门中也设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如德国大学外最大的研究机构马克斯.普朗克协会(简称马普协会)拥有60多个具有尖端水平的研究机构,以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享誉世界。德国科学委员会秘书长冯.海顿先生介绍,为促进大学的科研发展,联邦和州政府各出50%的经费,2003年决定,到2010年,联邦财政投入到科研的经费不低于财政支出的3%。
(四)师资标准较高,要求较严。
联邦德国每一类学校或年级都有受过特殊培养的教师。每位教师都必须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学习进程各不相同。为了将来在小学和普通中学执教,教师一般学习7个学期。对例如在实科中学、特殊学校、文理中学和职业学校任教的教师通常要求学习时间延长至9 个学期。所有的预备师资在学习结束后必须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接着进行一次形式为学校实习性质的讲习班和教育实习培训(一般为24个月),以第二次国家考试结束。公立学校教师通常是州的公务员。德国东部各州的教师大部分以职员身份从职。高等学校教师一般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担任教授职务的最低要求是要有6年的助理教授资历。
(五)高等教育国际化
德国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高等学校、众多学术组织广泛与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仅与中国合作的项目有363个。高等学校几年前提出并坚持用英语授课,利用高校不收学费的优势加强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他们将到德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视为德国未来10年至20年国际关系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曾经在德国学习的留学生,在学成回国后的10—20年,1/2以上成为各级骨干,甚至成为上层的重要政治家。为此,从对留学生资助开始,德国就在寻找德国未来的合作伙伴。这种关注未来的策略选择,显示出德国在人才争夺战中所独具的战略眼光。
为了在国际教育市场上能吸引学生到德

国来,改革德语考试办法,原来国外学生都要到德国进行德语测试,为方便外国留学生,在国外设立DFG考试,学生可在本国通过考试后到德国留学。近年来,在德的外国学生数量增长很快,从1977年的5万人,1991年的10万人,1997年15万人,增长到2003年的23万人。目前高校中,外国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1%,其中前4位的分别是:中国1.9万人,波兰1万人,保加利亚9000人,俄罗斯8000人。此外,德国的大学也鼓励学生到国外学习。在汉堡大学,国际交流部主任约翰.海尔曼告诉我们,汉堡大学的学生在学期间原则上要有一年到国外大学学习的经历,今年要组织一批学生到中国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学习(主要学习中文)。
二、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之路
目前,德国基础教育分科过早,学生过早的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高等教育因不收学费和学分制带来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平均学时太长,在德国,学生能够如期毕业的不到50%,平均修学为13——14个学期,在允许重修、补考的弹性学制下,慵懒的学生大量存在,有些延长学业的学生就在学校里慢慢读,有些学生甚至读了10年也毕不了业;“教授制”太严,青年教师晋升教授机遇太少,造成年轻的学者、科学家大量流向美国等。德国高校改革的方向及主要措施:
1、学制改革。
为了和国际接轨,目前正在酝酿着缩短学制、引入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本科和硕士学位授予制的改革。德国现在大学学制一般为5年,前三年进行基础学习,举行国家考试,通过后进入专业阶段的学习,学生毕业,理工科颁发的学历称Diplom,文科称Master 。从1998年修订高等学校框架法开始,德国上下酝酿修改学制,拟采取国际上以学士和硕士结束学业的新学制建设一个有利于流动性、缩短学制、实行学分制的学习进程体系。取消Diplom ,引入Bachelor,大学 3年基础课程结束时进行的期中考试,转变为本科毕业时间点。设计了450个新型的BA(学士)和MA(硕士)教学计划,并已着手实施。
2、收取学费。
在德国,大学多年来实行的是免费教育。尽管某些大学已开始争取“校外资助”项目,但绝大多数的资金多年来由本校所在的州政府承担。以2002年图宾根大学为例,全校经费2亿欧元,其中四分之三来自州政府的教育经费,从其它途径获得的科研经费等不到四分之一。在各州政府经济拮据的时代,开征学费几乎已经成为德国各州、各大学校长眼中必不可少的筹集资金的途径。
尽管一部分人反对大学收费,但德国政界和教育界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同意这样一种观点:高等教育不是社会福利,而是一种商品。德

国大学生在校人数到2003已经突破两百万,比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翻了一番。而政府在每名大学生身上的支出却从当时的一万多欧元降到了一万欧元以下。陈旧的大学校舍需要更新,科研需要投入,大学教授不堪重负,改变这一切需要大量资金的注入。在社会低收入家庭反对和教育主权归属者州政府及大学赞同的议论声中,2002年4月25日联邦议会通过了有出身贫寒背景的联邦教育和科研部长布尔曼女士组织起草的《高校框架法案》,这个法案的中心内容是国立高等院校的“第一学位教育”不允许收费。该法案立即遭到各州的反对,并有几个州以干涉了州教育政策的自主权为名联合将其告上联邦宪法法院。在此期间,各州、高校首先拿“超龄”和“第二学位”学生开刀,目前德国各州高校对在校“时间过长”的学生每学期收费平均为500欧元。如果《高校框架法案》败诉,德国大学收费的最后一道大门将被打开,收费标准的出台也将拭目以待。
3、提高入学条件和标准,保证学生入学质量
德国大学不设大学入学考试,仅需要有文理中学的毕业证书(Abitur),即“获得进入高等学校的普通资格证书”。与英、美、法及中国的大学不同,德国没有那种仅招收出类拔萃的尖子学校。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在德国不是大学挑选大学生,而是大学生挑选学校(需要专门进行选拔考试的艺术等专门学校例外)。不过,随着70年代以来学生剧增,德国大学在全联邦范围内对一些特别热门的专业采取了入学限制(Numerus clausus),像医学、经济学、法学、生物学、心理学、建筑学等有入学限制的专业,由多特蒙德的中央分配办公室(ZVS)在全联邦范围内调配可提供的学习名额。要获得这些专业的学习位子的主要条件是,高中毕业文凭的成绩超过平均分数线。对学生入大学的条件和标准将随着高校的改革而有所提高。
4、建设国际名牌大学,提高学校的国际竞争力。
德国的高等学校发展比较平衡,从联邦政府的角度不存在“重视”某一所或某些大学的问题,加之德国教育大权在各州的体制,传统的高等教育强调的是平等和平民化,与世界上顶尖大学相比,德国的大学“发言权”不多。2004年伊始,以平民式大学著称的德国掀起了一股举办精英大学之风。德国总理施罗德提出:“英国有牛津、剑桥,美国有哈佛、耶鲁,我们有什么?”因此,笔者访德之际,在教育界正在酝酿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要建立国际顶尖大学。建立国际著名大学的方案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基础相对好的大学中重点确立几所进行重点建设,联邦政府教育与科研部长提议每

年联邦投入2.5亿欧元。问题是在分散的体制下,没有一所大学是国家直接管理的;二是考虑重点支持一些领先的专业和提高科研机构的能力,由联邦和州共同设立基金,拟从2006年起联邦和州政府给予5亿欧元的资金支持。该项改革目标拟在提升德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将最优秀的学生,最优秀的科研人员吸引到所创建的世界顶尖的大学或专业中来,同时解决德国目前存在的年轻科学家向美国的流失问题。
5、打破教授终身制,调动青年教师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
为了提高教授工作质量,从2005年1月1日起,将对教授工资进行改革,教授原工资的10%变为可调节工资,拿出来后根据教学质量重新分配。改革后,有的教授可能只拿到原工资的90%,有的将获得原工资的110%。工资差距取决于教授的工作业绩,包括:授课、学生培养、科研等情况。
面对德国教授终身制存在的负面作用,在部分高校中实行了“年轻教授计划”,取消了原来对晋升教授资历、年龄的限制,取而代之的是,获得博士学位5年后,如能证明其确有独立研究和教学能力,就可以申请教授资格。从2001年开始实行该计划以来,共产生出800名年轻教授,对留住青年科学家发挥了一些作用。
三、启迪与建议
(一)重视教育,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
联邦德国是一个自然资源较匮乏的国家,能够在战后几十年时间里发展为曾一度仅次于美国的经济、科技强国,最主要的因素是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20世纪60至90年代,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中,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只占不到30%,在其余的70%以上的因素中,知识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发挥了主要的作用。战后德国经济的起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联邦德国重视教育不仅表现在实行12年的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上也是舍得投入。为了发展教育事业,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和经济界每年投入的教育经费合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3%。发达的教育已成为使其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最大推动力。这一点是我们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的发展时期尤为引以为借鉴的。
(二)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与德国的教育交流合作,促进辽宁教育国际化。
德国正在推进的教育体制改革如学制、学位与国际的对应,学生交流,引进教师等等预示着德国的高等教育走开放的、国际化的道路,我们应该抓住时机,广泛开展与德国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一是在中德互认学位协议的框架内开展合作办学。2002年4月9日,中德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

和国政府关于互相承认高等教育等值的协定》并于今年生效,双方确定了与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相关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考试等对应关系。按照这一框架,双方除可互到对方国家学校读学位,我们还应积极探索实质性的合作办学,引进德国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其较发达的工科教育;二是利用其国际交流项目如DAAD(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多派大学生、研究生、教师、科研人员赴德学习、访学、科研合作,同时欢迎德方人员到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学术交流合作;三是吸引德国学生到我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留学。
(三)根据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调整人才政策,引进急需专业人才。
2000年,针对德国IT人才缺乏的现状,基于对IT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德国实行了对外国IT专业的人才在德国找到工作后得到5年的工作许可签证并可获得年薪10万马克(现在是5万欧元)的政策,即所谓的“绿卡”。该政策还允许其配偶在德国工作及12岁以下子女一同来德国生活,到2002年12月,已发放了13,373张绿卡。据介绍,今后绿卡政策将不仅限于IT业,还将扩展到其他行业,即满足一定条件和工资要求的聘请,将获得绿卡。为解决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的专门人才问题,德国还放宽了对外国留学生签证的年限,允许他们在毕业后有一年的时间找工作。目前,德国的《移民法》也将颁布,德国将会有选择地放宽移民主要是技术、高层次人才数量限制,德国将成为世界上又一个科技人才的集聚地。我省在高校强校建设、重点学科建设、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过程中,对特殊的专业人才也应采取特殊的引进政策,而不仅仅局限于房子、工资等老问题,要面向海内外广纳贤才。
(四)走校企合作模式,加大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所需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
德国的发展进程中,掌握专业技能的劳动大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具特色的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校企合作,或企业自己培养后备劳动技术人员。联邦德国政府直接管理就业培训问题,将就业培训岗位指标分配到州和地方的劳动就业署,并通过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增加培训岗位。据法兰克福行政学院黑尔斯教授介绍,2003年9月30日开始,政府采取强制手段要求企业按员工7% 的比例接受学生实习,如不接受,要向雇主协会交实习费。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培训,国家规定学徒在接受企业培训的过程中可领取一定的报酬。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经过三年严格训练之后,要接受全国统一的结业考试。在我们访问的Audi汽车公司,员工基本上来自于企业自己定向培养的人才,进入企业的人员都存在获得晋

升的机会,而不是唯学历论。辽宁正在按照中央的要求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教育如何为振兴大业服务,当然首当其冲的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据调查,与辽宁老工业基地密切相关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10大领域人才紧缺。如紧缺具有高级专门技能、擅长实际操作的实用性人才,2007年以前,需要补充15万人左右。紧缺具有中级专门技能、熟练型实用人才,2007年以前,需要补充25万人左右。紧缺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更需要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各级职业学校紧密合作,创造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培训,才能更好的适应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人才紧缺之需。
(五)加强教育决策的政策咨询,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利。
辽宁高等教育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强校建设,实现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迈进。现在我们强调得更多的是政府要多给宽松的政策、多增加投入,要求学校要激发创造能力,自我发展。但缺少中间的咨询、沟通环节。联邦德国在三级管理之间,还拥有一些非官方的组织,成为联邦与各州之间及与学校之间的纽带。如我们访问的“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州文化部长联席会”等,一方面,它们的作用是反映各州或各高校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的作用推动联邦政府政策的实施,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协调,使政策得以贯彻执行,并同时将各方的意见反映出来。这一点也应作为我们教育管理工作之借鉴。
参考文献
《德国概况》。阿尔诺.卡普勒博士编辑,李肇础博士、波鸿翻译,2000年7月联邦政府新闻与信息局出版。本文第一部分之德国教育的基本制度引自该书《教育与培训》部分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