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优秀版)

合集下载

24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优秀课件

24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优秀课件
—1936年 毛泽东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新形势,要求在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 开展土地制度改革,以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 然而当时中国农村的土地占有情况如何?毛泽东认识到什么问题?
材料一:
1947年中国农村人口与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存在问题: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习目标
1.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知道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了解三大战役的基本情况,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的影响。 3.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4.从解放战争的结果中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柯鲁克夫妇《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
材料2: 最后一把米,用来作军粮, 最后一尺布 ,用来做军装, 最后的老棉被 ,盖在担架上, 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解放区民谣
革命》
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超过国民党
淮海战役
(1948.11.7 -1949.1.10)
中间突破
解放区农民踊跃支前
斯大林说:“奇迹!奇迹!60万打败80万 ,这真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结合统计表与图片说 说“奇迹”的原因?
淮海战役的胜利, 是与人民群众的全 力支持分不开的。
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中国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 土地制度不合理
认识:
材料二:“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 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4.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收复延安是在 A.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期间 B.进行战略反攻期间 C.三大战役期间 D.渡江战役胜利后
(2002年全国高考题)
5.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开辟的根据地是 A.鄂豫皖 C.豫陕鄂 B.豫皖苏 D.晋冀豫
(2005年江苏高考题)
材料分析
材料1: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 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 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 和部分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 地。
激 励 永 远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 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 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 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 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 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 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复习提问:
• 抗战胜利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 时间、作战方针和战果简表
时间
战略 反攻
1947年 6月底 1948年9月 ─ 11月
作战方针
主攻中原:“三军 配 合、两翼牵制”。 全 国性反攻。
战果
敌军被迫实 行重点防御 解放东北 全境
基本解放长江以 北的华东和中原 地区
战 略 决 战
辽 沈 淮 1948年11月 海 ─ 49年1月 平 1948年11月 津 ─ 49年1月
三.延伸拓展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和调整土地政策的依 据不包括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C.民主革命纲领和任务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四.点击高考
1.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2008年四川) 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B.实行土地公有制 D.保留富农土地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淮海战役 指挥官: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 震林 参战部队:中原、华东解放军 1948.11—1949.1 歼敌55万,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人民群众积极参军,踊跃支前,巩固后方, 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3)平津战役 指挥官: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参战部队:东北、华北解放军 1948.11—1949.1 歼敌52万,解放华北。 3.三大战役的意义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万人,国 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 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结构
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一)土地改革 1.背景 2.概况(1)时间(2)总路线(3)土地改革运动 3.意义(1)(2) (二)战略反攻(外线作战):1.概况:时间 过程 2.意义 (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决战的条件 2.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2)淮海战役(3)平津战役 3.三大战役的意义 (四)七届二中全会召开:1.时间 地点 2.内容(1)(2)(3)3.意义 (五)渡江作战:时间、概况 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五)渡江作战 1949.4.23.占领南京,国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府垮台。
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一)国民党方面:国民政府腐败反动,失尽民心。 (二)中国共产党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赢得民心。
思考题 一.单选题 1.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D.发动了三大战役 2.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 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伟大的人民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伟大斗争,最终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告终。

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中国的独立、解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那么,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如何取得的呢?首先,解放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他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统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最终实现了中国人民的解放。

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正确指导,通过建立人民军队、土地改革、统一战线等一系列战略和政策,发动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取得了人民战争的胜利。

其次,解放战争的胜利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坚决支持。

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经受了长期的抗战战斗的磨砺,他们的意志变得坚定起来,他们抱着保家卫国、保卫家园的信念,纷纷加入到解放军中,为保卫家园而奋斗。

人民群众是战争的主力军,他们的英勇顽强和无私奉献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再者,解放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各个解放区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抗战。

在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一支革命化、正规化、战斗力强大的人民军队。

他们以游击战争为主,灵活机动,井井有条,在与日本军队的顽强战斗中一次次取得胜利。

他们放手发展农村根据地和人民武装,开展军事、政治、经济建设,为战争胜利积蓄力量,为保卫家园作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解放战争的胜利还得益于国际形势的有利变化。

二战之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他们在二战中的举足轻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不仅对解放战争起到了巨大支持,也为战争胜利扫除了一些障碍。

此外,国际形势的剧变也迫使日本军国主义放弃对华战争的野心,这间接地促使了解放战争的完胜。

总之,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多方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坚决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抗战,以及国际形势的有利变化,这一切都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一历史练习题: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人教版)

高一历史练习题: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人教版)

高一历史练习题: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人教版)【导语】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推荐的有关高一历史练习题: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人教版),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浏览与支持!一、单项挑选题解放战争期间,中共调剂土地政策,为战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此回答1~3题。

1.1947年,中共决定以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代替抗战时期的“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其主要原因是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满足农民期望土地的要求C.巩固解放区政权的需要D.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需要2.人民解放军之所以把中原地区作为战略*的主攻方向,直接原因是由于这一地区A.群众基础良好B.国民党军队防守气力薄弱C.有利于大规模的运动战D.历为兵家必争之地3.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A.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B.粉碎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C.改变敌我双方的气力对照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三大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对三大战争历史作用的评判,正确的是①掀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②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③使东北、华北和华东三大解放区联成一片④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基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

骏马高车送食粮,随军转旋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显现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是A.翻身农民积极支援前线B.东北全境解放鼓励人心C.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正确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二、非挑选题6.浏览下列材料材料1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种方法分配之:(1)分配农民个别耕种;(2)分配农民共同耕种;(3)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分配后,制止买卖。

——摘自中共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材料2没收一切私人的或团体——豪绅、地主、祠堂、庙宇、会社、富农——田地、山林、池塘、房屋,归苏维埃政府公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及其他需要的贫民使用。

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和胜利PPT课件 人教版

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和胜利PPT课件 人教版

重点精讲
1.解放区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1)抗战胜利后,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政策 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他们迫切希望获得土地。 (2)人民解放战争要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必须满足 他们对土地的需求,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需要进行土地 改革。
2.中共为何把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 (1)该地区国民党兵力空虚。当时国民党正重点进攻 陕北、山东,兵力分散。 (2)该地区战略地位重要。进攻中原,可直接威胁国 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这 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3)便于战略反攻的开展。有利于其他解放区转入战 略反攻,构成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的总形势。 (4)大别山是一个老根据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易 于立足。
6.为什么说1949年国民党提出的和谈是一个骗局? (1)从阶级本质上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 级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不会放弃其独 裁专制政策,更不会交出政权。 (2)从结果上看,双方举行了北平谈判,通过了《国 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国民政府拒绝签字。
命题视角
视角一 追踪社会热点 《建国大业》受热评
3.战略决战首选东北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1)全国各大战场中,只有东北战场的兵力对比解放 军占优势。 (2)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敌军是撤是守, 举棋不定。 (3)东北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 的物资力量雄厚。 (4)歼灭东北敌军,既能粉碎敌人战略收缩的企图, 又可挥师入关,配合其他战场作战。
(2)土地改革总路线: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 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 封建性剥削 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 土地改革总 路线。 (3)土改的意义:使解放区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和 支前,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细节点拨“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中“挖蒋根”, 就是指土地改革中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 制度。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精选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精选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2008年某某普高质检) “要走断头路,跟住蒋独夫。

要走光明路,跟住。

”“蒋军弟兄们:国势已经大改变,打了十六个半月内战,老蒋的军队已有一百五十八万被消灭。

”以上传单产生于()A.1946年B.1947年C.1948年D.1949年B 解放战争即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于1946年夏,依据“打了十六个半月内战”可知此时就为1947年10月左右。

2.“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陈毅这首诗所指战役的意义是A.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使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C.粉碎了国民党对某某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结束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C 此诗写的是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74师3.2万余人,击毙敌中将师长X灵甫,粉碎了国民党对某某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某某十二校第二次联考)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是人民解放军()A.由战备防御转入反攻B.取得三大战役胜利C.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D.攻占某某全国解放A X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4.(2008年某某调研)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特征是()A.内线防御为主 B.内外结合,外线反攻为主C.内线相持为主 D.内外结合,外线决战为主B 在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后,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方针,逐渐由内线作战到外线作战,并开始以外线反攻为主。

5.(某某市十校联考)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A.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B.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C.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D.人民解放军占领某某C 1947年夏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作用。

6.(某某九中12月)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诗中写到:“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运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青年教师优质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青年教师优质课]

国民党军
430万
兵力
375万 365万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兵力
280万
195万 130万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敌我力量对比表
机动 形 总 军队 兵力 兵力 势 人民 280 优于 主 解放军 万 敌军 动
1948年7月
装 备
大为 改善
后 方
巩 固
士 气
高 昂 低 落
国民党 军队
百色高中历史组
林媛媛
1、解放战争爆发于哪一年?1946夏 2、解放战争第一年敌我双方形势 如何? 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和重点进攻,敌我 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政治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危机四伏,中共领导 的人民民主运动蓬勃发展。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 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 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 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 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刘伯承 邓小平 陈赓 晋冀鲁豫 太岳兵团 谢富治 华东解放 陈毅 军主力 粟裕
三 军 配 合
两 翼 牵 制
西北解放军
华东解放军
三 军 配 合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 蒋介石2 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 消灭的转折点。这是100多年以来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 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 事变。 ——毛泽东
55万多
长江以 北中下 游地区
平 津
52万多
华北 全境
陈长捷等
板书
一、战略反攻(1947、6----1948、9)
二、战略决战(1948、9----1949、1)

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和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和胜利.
①军事上:我军人数增加到280万人,装备 改善;国民党军队人数减少,士气低落,被 迫集中兵力进行重点防御,对东北是防是守 举棋不定。
②政治上:国民党遭到人民的反对,处境孤 立;共产党的土地改革使后方巩固。
③经济上: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 个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 ,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历史意义: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 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 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 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 它就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2.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条件和胜利的原因
(1)战略决战的条件:
2.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历史条件:
可能性: ①解放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②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国民党反动派 陷入孤立; ③解放区土改的进行。 必要性:战略进攻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 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物质消耗。
(2)任务:(阅读课本P59材料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①主力部队向外线(国统区)进 军,进行战略进攻; ②部分内线部队与国民党军队作 战,属于战略防御性质。 (3)方向:中原地区 (4)时间:1947年
秋收起义中,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 弃攻打大城市转向敌人防备空虚的农村进军,并创 建了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及时总结斗争经 验,指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 政权的道路。这标志我党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到了 农村。但王明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在中国推行 “城市中心”路线,致使我军在第五次反“围剿” 斗争中严重失利。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给我军造 成的失利再次证明了不从具体国情出发,照搬别国 经验,推行“城市中心”论,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 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 敌后抗日根据地,说明党的工作中心依然放在农村。

部编版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素材)

部编版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素材)

辽沈战役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

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

同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形势于己有利的东北。

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东北人民欢聚解放东北。

国民党军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

由于部分北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

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

因此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

东北地区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又是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地区。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东北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点。

中共中央从全国整个战局出发,认为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把战略决战首先放在东北战场,并制定了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采取关门打狗的战法把国民党军关在东北,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

1948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决定先摧毁东北国民党反动军队。

好处是,第一,东北野战军兵力大大优于敌人,打歼灭战比较容易成功。

第二,东北野战军若拿下东北,可以以东北工业支持其余解放区部队。

第三,辽沈战役一旦胜利,东北野战军即可挥师入关,协助华北人民解放军一同对抗华北国民党部队,组织平津战役。

于是,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由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指挥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70万主力倾巢而下,攻克义县后包围了锦州。

蒋介石命令侯镜如兵团从葫芦岛出发东援锦州;廖耀湘出沈阳西进黑山一带驰援锦州。

教学课题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学课题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学课题: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解放军挺进中原,其他解放区转入反攻,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2、能力培养目标:①通过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分析,并与近代农民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及具体的反攻步骤,培养学社NBA 我历史进程发展的阶段性、全面性的能力。

③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进程、演变的分析,培养学生具有探究历史时间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教学难点:从减租减息向土地改革的转变、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的进程。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法,比较法,阅读理解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全面内战是何时爆发的?解放战争的第一年战况如何?(1946年,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解放战争的第一年,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因此,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后,战局就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放军开始转入反攻并不断取得胜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讲述新课: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提问:中国革命的根据地最早建立在什么地方?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农村,农村包围城市。

)农村革命恩局地要得到发展,要得到农民的拥护,必须解决农民的什么问题?(土地问题)2、指导学生回忆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实行过的土地政策或土地路线。

①土地革命时期: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①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实行土改,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②《土地法大纲》的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恩泽油气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PPT课件[优秀课件资料]

《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PPT课件[优秀课件资料]

背景:
1.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在军事、政治、经济各个领域 濒于崩溃,美国也不愿意再提供军事援助; 2.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4月,国 共两党代表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形成了《国内和平 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字。
人民解放军占领渡南江京战国役民政府总统府 1949年4月21日
共产党方面:
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灵魂: 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 方向: 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中坚: 有一支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保障: 组成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基础: 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课堂小 结
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

蒋家王朝江覆灭 苏 南京 江阴
毛泽东
上海
朱德

湖口


江西
人 间 正 道 是 沧 桑 。
天 若 有 情 天 亦 老 ,
不 可 沽 名 学 霸 王 。
宜 将 剩 勇 追 穷 寇 ,
天 翻 地 覆 慨 而 慷 。
虎 踞 龙 盘 今 胜 昔 ,
百 万 雄 师 过 大 江 。
钟 山 风 雨 起 苍 黄 ,
长春
黑山、大虎山
沈阳
锦州
廖耀湘
营口
1948年9月
林 彪
罗 荣 桓
辽沈战役
东北全境解放,解放军在数量上首次超过了国 民党的军队。
思考探究 解放军为何首先选择在东北决战?
东北战场是解放军兵力超过敌军的唯一战场; 东北敌军分散,蒋介石对是否从东北撤军举棋不定;
东北解放区面积大,进行了土地改革,政权巩固,支 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
A.辽沈战役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4、陈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如何理解?(看课本插图、图表,从战略决策、方针、战术特点、人民的支持等方面思考)
第一,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各战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确保这场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第二,广大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第三,各解放区人民大量物力、人力支援,以及国统区革命群众在中共地区党领导下开展各种形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战场的斗争。因此党中央正确决策,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三大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
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正确 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9.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是在( A )
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B.百万雄师占领南京
C.新中国成立前夕 D.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
质疑与反馈
试题精选
1947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回答1-2题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童彦凤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①变革或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②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
③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④消灭土地私有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回答3-6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胜利发展
一,战略反攻 1.条件 1.条件 2.主攻方向 2.主攻方向 目的 展开 意义 3.其他地区 3.其他地区 4.意义 4.意义 二,战略决战
1.决战时机 1.决战时机 2.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3.胜利原因 3.胜利原因 4.经验总结 4.经验总结 5.历史意义 5.历史意义
1947年6月的国共双方 年 月的国共双方
国民党:兵力减少(430到373万,可 机动的兵力尤少),士气低落,后 方不稳. 共产党:兵力增加(128到195万,可 机动的兵力大增),士气高昂,后 方稳固.
年 的 战 略 方 针
线 敌 内 人 , 作 收 复 战 失 , 歼 地 线
在 力 和 地 方 部 队 , 灭 . 内 续 继
任 务 是 : 以 一 部 的 分 主 分 部 战 作 二 年 军 第
外 线 向 大 量 歼 敌 区 域 , 在 …… 我 民 党 国 引
打 性 到 外 线 去 , , 将 战 争 力 以 主 即 反 攻 的
本 任 务 是 : 举 行 全 的 国 基 战 作 二 年 军 第 我
—— 《解 放 战 》 第 二 争
160 万 13800 副 6750 辆 150 万 30.5 万副 88 万辆 180 万 20000 副 40 万辆 490 万
180 多万头 8 亿斤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 部队和指挥 时间 辽沈 东北解放军 1948年9月 1948年 林彪罗荣桓 ~11月 ~11月 歼敌和改编 解放地区 47万多 47万多 东北全境 长江以北 中下游地 区 华北全境 俘虏或毙敌指挥 范汉杰 廖耀湘 杜聿明 黄百韬 黄维 陈长捷等
中原, 1948年11月 55万多 淮海 中原,华东 1948年11月 55万多 ~1949年 解放军 刘 ~1949年1 邓陈粟谭 月 东北, 1948年11月 52万多 平津 东北,华北 1948年11月 52万多 ~1949年 解放军 ~1949年1 林罗聂 月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多媒体教学启示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多媒体教学启示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多媒体教学启示录.《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多媒体教学启示录——推进历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内容提要]目前的历史教育,特别是中学历史教育已经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学历史没有用。

大多数学生、家长轻视历史,只是迫于会考压力,才不得不学。

高二的文理分科当中,填报文科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理科实在学不下去才被迫选择了文科,加之社会上本来一向就存在的“重理轻文”的传统观念,导致历史学科地位下降,给历史教学造成很大的障碍。

老师反映学生不屑于学,老师自身也就不乐于教了,由此以来导致不少历史老师缺乏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激情。

从而几十年来,依然始终坚持“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教学的发展,而且带来了恶果将是:老师无休止的说,学生无休止的记,学生兴趣无从谈起,学生的智慧、能力受到严重束搏。

改变这种现状,是每个历史教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本文从《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的教学谈起,提出了历史教学必须把改革以及从激发学生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材“教活”等几方面进行改革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 解放战争;多媒体;教学改革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是学习的先决条件。

历史课所传授的知识是由基本史实、基本理论而组成,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枯燥,老师教得无味。

在上《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这节之前,为了激活师生之间共同的兴趣,我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首先这一节主要内容是介绍解放军在战略反攻、战略决战中的胜利及胜利的原因及意义,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抱着课本讲学的话,学生必定会有一种恰似坠入云里雾里的感觉,预定的教学目标也一定达不到。

所以我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图片,并把之输入计算机,经过技术处理后,再加上大量的文学材料,这样就形成了一部集电、光、形、声为一体的电视教学片。

同时为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营造一个师生互动、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事先我要求每个学生针对本节中几个关键知识点,如“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战略决战”进行并提前告诉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我将邀请学预习,生上台担任战况的分析员、解说员、评论员,可以说前期工作到此结束。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平津 1948.11─ 战役 1949.1
东北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 华北解放军 聂荣臻
北平守军总司令傅作义
52万多
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 平解放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解 放 区 人 民 踊 跃 支
前林彪
林彪 罗荣桓
国 统 区 学 生 的 示 威
罗荣桓游行
解分 放到
国 统Biblioteka 傅作义区土区
农地

民后 喜
辽沈战役指挥者林彪(中)、饥民
悦 的
罗荣聂粟荣桓裕臻(邓小右罗平荣)刘桓伯等承在林陈毅作彪谭战震前林 线
4.三大战役意义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大大加速了 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渡江战役
1949 年 4 月 , 人民解放军百万 雄师兵分三路, 横渡长江,占领 __南__京__,结束了 _国__民__党__在__大__陆__的_ _统__治_。_国__民__党__残_ _余__势__力_退往台湾。
B.沈阳
C.北平
D.徐州
5.三大战役按开始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D )
①平津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淮海战役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6.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D )
A.北平解放 B.沈阳解放 C.上海解放 D.南京解放 7.淮海战役期间,中原、冀鲁豫等解放区共出动民工 543万人,征集担架20万副,大小车88万辆,挑子30万 副,牲畜76万头,总共筹运粮食达96000万斤。在战役 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后方支前民工的比例大大超 过了战役初期l:3的概算。这段材料最能说明解放战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9刘47邓年大8月军底乘,竹刘筏邓抢大渡军淮进河入大别山

解放战争的胜利的作文范文

解放战争的胜利的作文范文

解放战争的胜利的作文范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解放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外侮的伟大胜利。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阐述解放战争的胜利,展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首先,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的伟大成果。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敌侵略和国内的封建压迫,人民生活极为困苦。

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群众并没有退缩,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组成各个根据地的人民武装。

无论是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还是游击战争中的残酷战斗,中国人民都展现了顽强的斗志和英勇的奋斗精神。

这种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的精神成为了解放战争的根本力量。

其次,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独立自主、争取自由解放的重要历程。

在那个时期,中国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剥削,国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

中国人民饱受外国侵略势力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渴望自由解放。

解放战争的胜利意味着中国人民不再受制于人,不再被剥削和压迫。

中华民族开始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追求幸福生活和全面发展。

中国的解放战争,为整个亚洲甚至全世界争取自由解放的历程增添了强有力的动力。

再次,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大事件。

在解放战争之前,中国处于分裂和割据的状态,国共两党、各地方政权和军队的矛盾和冲突严重阻碍了国家的统一。

解放战争的胜利使得国共两党能够实现团结合作,统一全国各地的政权和军队,并最终实现国家统一。

此外,在解放战争中,各民族都积极参与,彼此协作,共同抵御外敌。

各民族之间互相关爱、互相扶持的民族团结精神也得以体现。

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实现和谐统一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最后,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历史沿革中的重大事件,为现代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解放战争的胜利不仅使中国人民获得解放,也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 ——中共1947年《ຫໍສະໝຸດ 国土地法大纲》a28
• 回答: • ①比较材料1、2,指出材料2中的土地政策
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 ②比较材料2、3,指出材料3中的土地政策
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 ③比较材料3、4,指出材料4中的土地政策
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 ④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中共制定土地 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基本特点。
1947年 全国土 地大会
农民在丈量土地,进行土地分 配
• 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依靠贫雇 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 建剥削制度,发展农民生产的土地改革总 路线。
a
7
翻身 农民 踊跃 参军, 保卫 土地 革命 果实
老贫农分到了土地,喜气洋洋
a
8
• 标志:1947年6月,刘邓
大军越过黄河,千里跃进 大别山。
其直接原因是由于这一地区( ) • 4、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
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其中“转 折点”是指( ) • 5、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说:“几十万民工走 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出现这种情景的根本原因是( )
• 方向:中原地区。 • 情况:三军挺进中原,歼
灭大量敌人。
• 意义:扭转了全国战局,
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 折点。
a
毛泽东和朱德再 一起
9
刘伯 承登 上大 别山 的三 角峰
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揭 刘邓大军开穿战过略无反人攻的序“幕黄泛区”
a
10
1947年199月47,年陈8月毅陈、赓粟、裕谢指富挥治华率东晋野翼战豫军野挺战进豫皖 军,强苏渡地黄区河。,图挺为进骑豫兵陕部鄂队边。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群众对三大战役的支援
战役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粮食
辽 沈 1 6 0 万 1 3 8 0 0 副 6 7 5 0 辆 8 0 万 头 0 .7 亿 斤
淮 海 1 5 0 万 3 0 .5 万 副 8 8 万 辆 6 3 0 0 头 4 .3 亿 斤
平 津 180 万 20000 副 40 万 辆 100 万 头 3 亿 斤
合 计 490 万
180 多 万 头 8 亿 斤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 部队和指挥 时间
歼敌和改编 解放地区 俘虏或毙敌指挥
辽沈 东北解放军 1948年9月 47万多 林彪罗荣桓 ~11月
淮海 中原、华东 1948年11月 55万多 解放军 刘 ~1949年1月 邓陈粟谭
平津 东北、华北 1948年11月 52万多 解放军 林 ~1949年1月 罗聂
第 地灭继分部 ,战主全的 二 。内续主分我在争力国基
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 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100 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 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 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毛泽东
共产党军事形势
国民党军事形势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胜利原因
• 一、中央毛泽东英明决策 • 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 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决战经验
• 政治上集中统一的指挥与机断处置 相结合;对内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 对敌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并举。
• 军事上把握时机贯彻“执行有利决 战,避免不利决战”原则;选准决 战的首要方向和战役的首要目标;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东北育才学校 谷海波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 一、战略反攻 • 1.条件 • 2.主攻方向 • 目的 • 展开 • 意义 • 3.其他地区 • 4.意义 • 二、战略决战
1.决战时机 2.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3.胜利原因 4.经验总结 5.历史意义
1947年6月的国共双方
东北全境 范汉杰 廖耀湘
长江以北 中下游地 区
华北全境
杜聿明 黄百韬 黄 维
陈长捷等
洁心与大熊在进入高中的第一天相识,两人都是大个子,分座位的时候,老师让男女生各排一队,一队一个次第走到座位上,最后一排有六张桌子,洁心谦虚地站到一个比自己矮一点 点的女生前面,与大熊成了同桌
他们一个15岁,一个16岁,花开的季节。初学立体几何,大熊用小纸壳手工助洁心理解立体与平面的迥异,地理考试这对同桌囊括了班里两个第一,大熊94分,第一名,洁心47分, 倒数第一。大熊不知怎么就让无论如何都搞不懂季风洋流方向的洁心尤如神助,醍醐灌顶。洁心盼着上作文课,老师会朗读几篇上榜佳作,每每读到洁心的作文,大熊会看洁心一眼, 好像在说我知道这一篇是你写的,洁心也会漫不经心瞥一眼,故作平淡地回复嗯,是我。不知从何时起,他们走进彼此的心。大学毕业的第二年,他们结了婚,第三年,有了一个可爱 的孩子。洁心的日常开始以大熊小熊为中心,辞去优渥工作,成为家庭主妇,曾经的诗情画意干练要强变成琐碎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窈窕淑女变成自带三层救生圈的黄脸婆,大熊成为 业内认可的职业经理人,小熊也取得全国乃至世界各大数学竞赛计算机竞赛的各色奖牌。被大熊小熊的光环映着,洁心日复一日忙忙活活庸庸碌碌地快乐着。人和人之间的比较,是丢 失快乐最简单的方式。昔日的同学大多事业有成,成为各自领域的精英,而洁心日渐落伍,好像被抛弃在另一个时代。比较也是客观认识自己最直接的方式。失落带来思考,洁心终于 意识到这十几二十年的岁月她把自己搞丢了。洁心想重回轨道却无力又无助,知识陈旧,书生意气,与社会严重脱节,抱怨,她偏执地认为大熊消耗了她的青春改写了她的命运,而人 到中年的大熊再不会像过去只要听到洁心呼唤,马上放下全世界飞奔而来,事业有成的他也不再对洁心的发号施令全盘言听计从,洁心觉得自己失去了整个世界。洁心没有意识到很多 时候大熊只是在迁就她,不和她计较,也没有意识到一个企业高管若凡事对一个家庭主妇唯命是从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她越来越暴躁,越来越容易愤怒,家庭气氛像一只随时会被引 爆的火药桶,说不定什么琐事就会成为导火索。大熊忙碌粗心,洁心心灰意冷,俩人之间有了罅隙,有了不满,洁心不止一次发怒时大喊分手。洁心最脆弱的时候,大熊没有及时给予 支持和关注,洁心撕心裂肺的难过,大熊忙于工作,浑然不觉,洁心认为大熊不再爱自己,痴心错付,悔不当初,对自己的婚姻感到绝望,她给自己7天的时间思考,要不要走出这曾 欣欣然冲进来的围城。一位生性爱冒险的作家本杰明,无法走出半年前的丧妻之痛,带着一个青春期一个幼儿期的两个孩子,生活一团糟。本杰明放弃了专栏写作,拒绝开始新感情, 欲带着儿女换一个崭新环境开始新生活,于是他买了新房子,未曾想这房子却是一个经济窘迫、难以维系正常运转的动物园……本杰明走投无路之时,发现妻子给留下的“冒险基金”, 妻子自知无法常相陪伴,竭尽所能给丈夫最后的成全,这份爱让人唏嘘汗颜。本杰明给一双儿女讲述他和妻子初次见面,一见钟情,自惭形秽,踌躇不前时,自己骨子里天生的冒险精 神推着自己抓住了这份非你莫属的爱情。看着本杰明和一双儿女对着阴阳相隔的妻子、妈妈,互诉衷肠,洁心百感交集,泣不成声,她想世人听过见过无数美丽的爱情故事,但都是别 人的,现实的生活总会有种种难言的苦楚不如意,“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接受人和事的缺憾不完美,才是真实的生活。发起冷战的第三天,洁心不再继续臆想徒生 闷气,她决定给彼此一个机会,和大熊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长谈,长谈的结果是洁心庆幸失而复得的婚姻和爱情,大熊说洁心没失去过,自己一直都在,从未离开,只是不该忽视了洁 心的内心需求。洁心开始找回自己的人生旅程,列清单,定目标,开始学习、锻炼、尝试,由内而外改变自己,每晚洁心大熊两人瑜伽对望,相伴练习腹肌撕裂。假期里,大熊更多地 陪伴洁心,两人相濡以沫走遍千山万水,洁心开始一展所长,用文字记录下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人到中年,两人相互珍惜,共同成长,生命和爱情焕发出绚丽光彩,照亮了彼 此的人生,很多小伙伴说因为他们,自己又开始相信并渴望爱情了。一日,,麦克是校园篮球明星,他本可以因篮球特长被全额奖学金保送进大学,但因女友怀孕他放弃了关键的冠军 赛而向女友求婚。20年后,麦克穷困潦倒,事业家庭均失意,戏剧性地他重返了17岁,仍是青春闪耀,17岁的他遇到现实中的一对儿女,中年的妻子,一切重来,当他又站在可以延 续辉煌改变人生命运的关键时刻,他意识到妻子和一双儿女才是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依旧做出了和20年前相同的选择。当麦克和妻子紧紧相拥时,麦克又恢复了中年的模样,妻子说,
• 国民党:兵力减少(430到373万,可 机动的兵力尤少),士气低落,后 方不稳。
• 共产党:兵力增加(128到195万,可 机动的兵力大增),士气高昂,后 方稳固。
…… ——
年 线在力任军外引打性本我 的 敌内和务第线向到的任军 战《 人线地是二大国外反务第 略解 ,作方:年量民线攻是二 方放 收战部以作歼党去,:年 针战 复,队一战敌区,即举作 》争 失歼,部的 域将以行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