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3传记类文本讲义

合集下载

全国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精练提高):实用类文本阅读

全国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精练提高):实用类文本阅读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板块一传记阅读集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俄罗斯之狼余杰①许广平在她的回忆录中曾写道:“他(鲁迅)有时,至少或者如他自己所说,像受伤的狼,跑到草地去舔干自己的伤口。

”在俄罗斯作家中也有这样一匹孤独的“狼”,他就是《大师和玛加丽塔》的作者布尔加科夫。

他于1931年给斯大林写过一封信,信中说:“在苏联俄罗斯文学的广阔原野上,我是唯一的一只文学之狼。

有人劝我在狼皮上涂点颜色,这是个愚不可及的劝告。

涂上颜色的狼也罢,剪去狼毛的狼也罢,怎么也不像一只狗。

”②布尔加科夫的面容消瘦、眼睛近视、文质彬彬、气态闲雅,从表面看怎么也不像一匹“狼”。

在家庭的熏陶下,他自小就喜爱音乐、戏剧、小说,尤其嗜好阅读果戈理的作品,养成了耿介不阿的性格和敏锐独到的眼力。

1923年他开始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1924年脱稿。

然后,一直到42年以后这部作品才在俄罗斯本土出版。

这时,作家已逝世26年之久。

从普希金以来,俄罗斯知识分子就有从军的传统,但是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国际、国内战争频繁,军队由荣誉的象征变为血腥的代名词,加入军队,除了屠杀与被屠杀以外没有别的选择。

战争无所不在,战争已内化到参与者和他们亲人的精神生活中。

对于这些,布尔加科夫保持了外在于伟大历史之外的个人叙事。

所谓正义与邪恶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所有人都是被胁裹者。

③1926年,苏联国家政治保安总局突然搜查了布尔加科夫的住处,没收了小说《狗心》的手稿和他的日记。

从此,他开始受到漫长的批判和封杀,用作家自己的话来说,等待他的是“贫穷、流落街头和死亡”。

然而,他挺往了,像一只孤独的狼一样,对着茫茫旷野,发出凄烈的呐喊,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里,写下了19部作品。

其中有三部只要他按照当局的意思作修改,就能获得出版或上演。

但是他坚决不改变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原则。

像猫一样聪明的中国作家们是无法理解:为何不作一点妥协呢?猫和狼是没有共同的逻辑的。

布尔加科夫的不被理解,正如鲁迅的不被理解一样。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ppt (3)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ppt (3)
第1讲
传记理解类题目怎样准又透
传记理解类题目包含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理解重要句子 含意等,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通常设置理解句子含意 题目来考查。考生解答理解类题目时,常常缺乏语境意识、 主旨意识、关键词意识和技巧意识,造成理解停留在表层, 理解得不全不准。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与小说和散文理解类 题目相同,这里仅以理解句子含意为例进行讲述。
②文中画线句有何深层意义?请结合具体语境简要阐 释。 ①从主旨入手:在把握情感主旨的基础上理解语句。 ②从关键词入手:抓住关键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理解语句。 ③从修辞入手:分析所用修辞,结合语境理解语句。 ④从表达方式入手:根据表达方式的功能理解语句。
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4 分) (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 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2 分) 答:
(2)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 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2 分) 答:
[审答指导] 1.审题要“准” (1)定考点 由“理解……含意”可知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2)审隐含 一个句子由多个词语组成,其中只有几个词起关键作用;因此, 分析句子含意要着重抓关键词。 如: 句(1)“肖邦、 巴赫、 莫扎特”“地 球另外一边”“迷住了”“征服了”;句 (2)“音乐迷”“庄严意 义”“收获”“自限”“庄严持久的跋涉” 。
⑤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 困惑——可是却保留一点希望,即文学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 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此一时或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做 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 认以外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接受更大挫败时,始终不至于随便倒 下或退逃躲避。这点希望使我想起“音乐迷”三个字的庄严意义。 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转入壮年时代,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 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 涉。 (选自《沈从文全集》 ,有删改) [注 ] 定和, 即张定和, 著名作曲家, 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三弟。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1 解读传记文字的隐性信息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1 解读传记文字的隐性信息
传记阅读的中心任务就是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个 性品质,追溯他事业、人生等方面成败的原因。因此,这一关键点 含有两类题型:传主形象和事迹概括分析,传主作出贡献、成就或 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分析。在高考中,这两类题型得分比较容易, 但得满分的比率很低,主要是考生只抓显性信息,忽视了隐性信息, 导致答题点不全而失分。二轮复习应重点强化这方面的意识。
陈祖德是中国棋院院长、中国围棋协会主席,但他似乎并不在 乎官员的身份,除了官方活动,他一般都以棋手以及围棋研究者的 身份出现。
陈祖德在回忆自己和围棋难解难分的一生时说:从我自己来 说,对棋的感触非常深,这是我一辈子最大的精神寄托,没有东西 可以替代的寄托……我现在下棋的机会太少,而我又特别喜欢下, 到外地出差,到任何地方,都会找人下棋,即使是爱好者也好。这 是一种最大的乐趣,最大的满足。即使我再累,下棋也有一种幸福 感。
第二步:挖隐性形象,关注“两个评价”“三个注意” “两个评价”就是作者的评价和文中他人的评价,也就是从作 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中概括传主性格或形象,从文章中引用的他 人对传主的评价中概括分析传主形象。
“三个注意”就是注意细节、关系和链接。 (1)注意从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事迹形象(性格)。 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 印象。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 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 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2)注意从传主与各方面的关系中概括分析传主形象。 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 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 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 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 主性格。

2018高考语文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_传记阅读第2节考点1分析概括课件

2018高考语文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_传记阅读第2节考点1分析概括课件

陷阱六 混淆时间 此类干扰项就 是命题者故意 把现实中未发 生的事实(又称 “未然”)判断 为已发生(又称 “已然”),或 把已发生的事 实判断为未发 生的
[选项设置] [2014· 辽宁卷
[原文信息]
原文不符,故意扩 比对分析:选项把原文的“长江上游航运”说成“长江航运”,扩大了范围; 大或遗漏
陷阱四 无中生有 ①选项中的内 容在原文中没
[选项设置]
[原文信息]
[谨记方法]
[2016· 全国甲卷 T12(1)C 项]吴 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 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 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 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 找到选项所 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 对应的内容,
第二节 考点分解 思维建模
——洞悉高频考点,快速强技提能
考点 1 分析概括
全国卷的传记阅读第一题分析概括采用 4 选 1 的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文 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命题者 对文本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往往通过增添、删减、拼凑、调换等方式, 改变原文说法,让考生判断正误。 怎样才能在 4 个选项中快速准确地选出 1 个正确的选项呢?多项选择题的 两步突破方案会助你一臂之力。
第一步:明晓命题人常设的 8 大陷阱
[选项设置] 陷阱一 以偏概全 [2013· 辽宁卷 T12(1)C 项]1999 年,吴良镛起草 [原文信息] 在 1999 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 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 [谨记方法]
找到选项所对应
个别的、特殊 的《北京宪章》在国际建 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 的内容,逐句核 的、局部的、 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 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 对,关注原文表 少数的表述成 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的建 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 述是涵盖全部还 是有所针对,是 普遍的、全部 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 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统一而论还是具 的、整体的、 导地位。 所有的 比对分析: 原文“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不能涵盖“中国的建 体分析,是特称 筑理论”;“接受和推崇”“扭转……局面”不能表述为“占主导地 位”。选项属于以偏概全类错误,且言过其实。 还是全称

教育最新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1新闻类文本讲义

教育最新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1新闻类文本讲义

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新闻类文本解构真题引领规范类型一理解分析[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

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

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材料二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资料来源于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注] 观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

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

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

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

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

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

高三语文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Ⅱ传记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高三语文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Ⅱ传记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通俗 语言风格要求多样化,如介绍科学成就的语言可以简 性 明、平实、朴素;描述传主多种才能与生活情趣的语 言可以生动活泼、文雅诙谐
第11页
(三)传记的表达技巧 1.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读者陌生的,但与主题的 关系密切,能突出人物性格的材料,一般要详写;对读者熟悉的, 但与主题的关系不密切的材料,一般要略写,甚至一笔带过。 2.表现传主的主要手法——描写 传记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描写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 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 见的描写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19页
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 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 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 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 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 “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 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高考总复习
第1页
Ⅱ.传记 传记阅读“3 步 5 字法”
传记的文体特点决定了传记文本的高考考点,我们在阅读传记 文本时也要遵循文体特点,也就是解决 “写什么人 ”“怎样写 人”“为什么写人”的问题。因此,可以运用“3 步 5 字法”来阅读 文本:
第2页
第一步,写什么人。在阅读时,把握写了什么人,写了这个人 的哪些事。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运用三个字“标”“筛”“寻”。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第24页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 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 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 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2018版高中语文二轮复习第六章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219张PPT)

2018版高中语文二轮复习第六章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219张PPT)
自 2017 年高考语文卷在 2016 年试卷的基础上加以 调整后,实用类文本阅读成为了必做题,考查题型由过去 一个选择题和三个简答题的形式,改变为一个单选题、 一个多选题和一个简答题,分值分别为 3 分、5 分和 4 分。 增加选择题对于学生快速准确把握文章的信息、 快 速地筛选归纳等逻辑推理的能力的考查具有较好的参 考价值,答题方法与试卷的第一部分论述类文章的答题 方法接近。而最后一道 4 分的简答题,与原来的三个简 答题的形式没有多大的区别 , 可以参照以前的答题方 法。选文则更为广泛,由以前单篇文章进化为节选几篇 文章材料的比较阅读,无论是从容量还是考题的难度来
第一节
新闻、科普文阅读
一、新闻类材料阅读答题指导 1.新闻考查的切入角度 (1)筛选并整合新闻信息,理解文意,概括中心意思。 (2)分析新闻的文体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3)分析新闻的语言特色。 (4)探究新闻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探究新闻的社会 价值和影响等。 2.解题指导 总原则:观点是作者的 (探究题除外 ),答案在原文 中。
4~5 个选项,尤其是 2017 年高考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 读的选文 , 要求根据几篇节选的文章比较作答 , 信息量 更大,而且第二道选择题是多选题,分值为 5 分,更需要 我们一一到原文中定位,从而找出正确的选项。 第四步:比——对比分析确定选项信息 该环节是在第三步快速定位的基础上,对问题作最 终定夺的关键,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细心、耐力、理解 力。将前三步节省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这个环节,对 选项句和原文句进行逐字逐句的对比,从中发现两者间 存在的细微的差别,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对比时,要 特别注意那些被命题者故意增加的、 减少的, 以及那些 暗中改变的词语或语句,这是命题者在设置迷惑项时常 用的手法。

2018年高考(全国卷II卷)语文试题逐题解析.doc

2018年高考(全国卷II卷)语文试题逐题解析.doc

2018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2018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8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散文作为自由的话语,最初就是历史学和哲学叙述的文体承载方式,与历史学和哲学有着亲缘性关系,但是,人们常常关心其诗学和美学意义,而很少关心散文和哲学之间的关联。

散文中可以有哲学的思致、认识和发现,但是,散文文体毕竟不能真正代替哲学文体,散文中有哲理,或哲学中有散文,应该是二者关系的基本表达。

在话语表达中,散文必须以情感表达为主调,而哲学必须以理性解释为主调。

这就是说,散文是情感与思想的自由谐和,仅有思想而没有情感,不是散文的本质性要求。

哲学与散文之间的关联是内在的,表现为思想与情感间显示着最本原的生命亲近,《庄子》与《孟子》就标志着中国哲学与散文之间最古老的联系。

庄子不是借助纯粹概念的分析来表达思想,而是善于借助形象和寓意之间的关联,揭示深刻的人生奥秘,虽然他的散文中也有一些概念。

孟子的说理,带着人生的全部激情,并正视人性的善良和伟大说理,因而,情感因素的参与,使《孟子》本身具有抒情的力量。

中国古代思想的诗歌源头和散文源头,使古老的思想始终保持激情创造与诗意抒情的力量,当然,思想发展到后来,逐渐与诗性分离。

走上了专门化道路。

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导致这一转变的文化英雄,则不太容易确定。

但是可以肯定,是哲学家导致了这种根本性转变。

在西方,哲学与散文之间关联,可以通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作获得深刻说明。

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传记阅读ppt (4)

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传记阅读ppt (4)

整合答案:
答案:观点 1: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 对比鲜明, 强化了艺术张力(从 自身表达特点的角度);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 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从环境和情节角度);③小说 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 思(从主题角度)。
观点 2:不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 般原则(从自身表达特点的角度);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 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从主题和读者角度);③小 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 起情节变化的背景(从情节角度)。 (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 答案,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即可)
二、“审题干,定方向”“据要点,找对应”两步 骤技法应用 【例文】 (2016· 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住进了医院。
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 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 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 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 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 12 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 尺, 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 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 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 她的号码。 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 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 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 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 8829 的地址,起先他 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
形象角 “战争”中女主人公忍受丧子之痛,还那么坚 度 强,那么热爱生活,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传记阅读ppt (2)

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传记阅读ppt (2)

这段景物描写对人物的描写起到一定的烘 人物方 托作用,透露着人物坚强的性格特征,体 面 现人物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
情节方面
结尾段“霞光逐渐退去”与开头“充满 阳光的下午”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这是“我”听了老人的故事后的一段景 物描写,也是小说的结尾,其中蕴含着 主题方面 “我”对老人坚强活着的一些感慨,深 化了小说的主题,也使表达更为含蓄。
环境描 写特点 类
③根据句段,抓住景物 特征,从形、声、色等 方面来感知景物特点; 1.题干中有“环 同时,调动视觉、听觉 境”“景 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 物”“生活”等 景物特点,在感知时重 审题 字样; 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 关键 2.题干中还有 再现画面,想象、品味 “特点”“特征”画面的整体特色。 等字样。 ④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 特点。用几个形容词(多 为自然环境)或名词(多 为社会环境)概括。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 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 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 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 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 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 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 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 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 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 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 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技法指导】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定方向 题干中有“景物描写”和“作用”两个信息,可以 确定本题属于“环境作用”类题目。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2新闻访谈通讯讲义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2新闻访谈通讯讲义

考点新闻访谈通讯考情解读学案引语从实用类文本来看,近几年考查较多的是人物传记和新闻,在前几年高考试题中也曾出现过新闻访谈和通讯。

现在的高考立足于实用性,也就是说,在考卷中可能会更多地涉及实用类文本,而新闻访谈及通讯作为实用类文本中的重要文体,考查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备考时不容忽视。

因为新闻访谈和通讯仍然属于实用类文本,从考纲要求来看,也主要着眼于理解和分析,筛选与概括及语言特色、文本结构及文体特征方面。

备考时可以把这些作为重点。

命题以客观题和主观题兼顾的形式出现,且形式具有一定的变化性。

解构真题引领规范[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九天神眼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

“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高,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

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个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

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

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

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3 传记类文本专题练不分版本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3 传记类文本专题练不分版本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3 传记类文本专题练不分版本考点3 传记类文本时间:40分钟分值:31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12分)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

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

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

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

她感到恐怖。

出于叛逆和对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

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沦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

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局部人。

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

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联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

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

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根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

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

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

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三步阅读,突破传记阅读题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三步阅读,突破传记阅读题

(2)传记阅读自学案三步阅读突破传记阅读(建议用时约30分钟)图解三步阅读法,抓传记关键信息高考传记命题主要有3大方面: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样写的、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这三大方面即是阅读的三大思维主线。

考场时间紧,全面透彻地把握传记不现实、也无必要,为高效阅读,提高阅读的针对性,读文时应重点关注高考命题的信息点。

具体来说,要遵循以下读文3大步骤:【读文示例】读文指导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永远的丰碑金涛①“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

”这番对史蒂芬•霍金的评价,用在高士其身上也是恰如其分的。

②高士其1925年进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

翌年夏天,转入芝加哥大学化学系。

1927年入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细菌学系。

1928年,高士其在实验时不慎受甲型脑炎病毒感染,留下严重后遗症,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医学博士课程,并加入美国化学学会和美国公共卫生学会。

③高士其于1930年秋学成归国,但他已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从事科学研究了。

于是,这位细菌学家从此离开了实验室,用手中的笔与读者交流,开始了科普创作的生涯。

④自1935年发表第一篇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以来,高士其进入了创作的旺盛期,《我们的抗敌英雄》《抗战与防疫》等科学小品集相继出版。

高士其认为:“好的科学小品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点燃理想的灯和希望的火花;培养读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开阔眼界,启发思想,引导他们幻想未来,激励他们向科学技术进军。

”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科学小品在科学文艺中的地位。

这种小巧玲珑、随笔式的文章,以其独特的视角,融科学知识与社会人文于一体,深入浅出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论,受到公众的普遍欢迎。

⑤高士其对科普创作特别是科学文艺的巨大贡献之一,是率先倡导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理念,开创了科学诗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这是一种突破传统的创新。

⑥高士其对科学诗的探索,对于广大的科普作家来说,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是,科普创作也如艺术创作一样,贵在创新。

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传记阅读ppt

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传记阅读ppt

以前的尊清见解为之动摇了。17 岁那年,他把辫子 剪了,以表示反对清朝的决心。 1906 年 9 月,钱玄同以优异的成绩赴日本早稻田大 学学习,期间随章太炎学习声韵训诂之学,思想上深受章 太炎提倡复古的影响。辛亥革命之前,他主张革命以后应 复古礼,曾写了《深衣冠服说》 ,
并做了一套复古的礼服穿戴,这在朋友中传为笑柄。 辛亥革命后的洪宪帝制和 1917 年的复辟运动两件事,对 钱玄同产生巨大轰击,他的复古思想全然消灭,转向了反 对复古。 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以及政府中旧文人打着“保 存国粹”旗号来抵制科学和新知识,使他决定踏上两条 路:一是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
二是思想革命,主张反对礼教。 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中,钱玄同自诩“小卒” ,却 是一名比任何人都勇猛的“急先锋” ,他不是革命运动的 发起者,但当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发表《文 学革命论》后,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新青年》 ,与陈、 胡二人并肩作战。1917 年,他开始积极投稿,
用通信的方式发表了很多文章,其中寄给陈独秀、胡 适、刘半农的最多,讨论的内容是怎样建立新的文学,主 要贡献是从文学发展的趋势和语言文字的学理上说明新 文学建立的必要和可能,同时,他积极参加国语运动,加 入了国语研究会,主张文化教育改革。 在此期间, 他提出了“选学妖孽, 桐城谬种”的口号,
等旗帜口号才明显地提出来, 这时形成的力量才有凝 聚力。 ”(周作人语) 当 《新青年》 提倡文学革命时, 中国思想界一片沉闷, 新旧思想没有交锋,不利于把新文化运动推向前。于是钱 玄同化名王敬轩,装扮成反对新文化的顽固派,写信攻击 《新青年》 ,刘半农则针锋相对加以驳斥,
故意在社会上造成论战,以引顽固派出洞,这就是新 文学史上有名的“双簧戏” ,它成功地推动了新文学、新 文化运动。 除了自己写文章,钱玄同还甘当“求稿”小卒。最著 名的例子是他向鲁迅求稿,其中最经典的对话如下: (鲁 迅)“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传记类文本类型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

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

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

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

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

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

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

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

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

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

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

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

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

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

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

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

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

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辨别要求解读题目可知本题实际是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要求概括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的原因。

2.研读文本细致分析根据题目可知,本题属于局部筛选题,阅读文本可以发现,文中第三段中说“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然后可以以此为基点从上下文中寻找关键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1985年的时间限制。

这里的小说指的是《蓝袍先生》,陈忠实在小说中表达了要从赵树理、柳青的作品特色中剥离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的愿望;1985年,他出访泰国,第四段中明确说他“痛感自己需要……打开自己”。

由此即可得出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的认识,第五段最后写到作家自己的回忆,可以知道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的。

3.依据模板构成答案答案构成:从……方面可以看出……,如……;从……方面可以看出……,如……。

4.组织语言做出答案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失分剖析设问方式1.为什么说……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概括。

2.……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

3.哪些因素使……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题思路1.勾画题干中的关键字词,确定筛选方向。

2.扣住题干关键字词,找到相应信息区域。

3.筛选相应信息点,揣摩比较、细心作答。

核心要点概括要点时要注意:或分解、或合并、或概括、语句不完整的添加完整,没有条理的使之有条理,表意欠明确的使之明确化。

要有效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一般来说,答案要点中的关键词语和主要意思就在原文中,我们应牢牢抓住,进行提取、剪接、重组,切忌照搬,以复述代替概括。

类型二概括形象分析特征[2016·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

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

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

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

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

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

其有不合,时复改定”。

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

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

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

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

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

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

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

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

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

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

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

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

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

……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

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辨别要求本题是考查分析传主的形象,这类试题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相仿,又有自己的特点,传记中分析形象,往往是给出一定的角度。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分析的角度,然后结合材料进行解答。

2.研读文本细致分析本题要求分析传主是经学大师和世人楷模两个方面的原因,这就需要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两方面的材料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